当前位置:论文写作 > 毕业论文范文 > 文章内容

和为美美善合一民族声乐艺术的儒家思想内涵

主题:阎维文民族声乐大师班 下载地址:论文doc下载 原创作者:原创作者未知 评分:9.0分 更新时间: 2024-03-05

简介:大学硕士与本科声乐民族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优秀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下载,关于免费教你怎么写声乐民族方面论文范文。

声乐民族论文范文

阎维文民族声乐大师班论文

目录

  1. 阎维文民族声乐大师班:金铁霖民族声乐教学视频全集(1)

[关键词]民族声乐∕儒家思想∕以和为美∕美善合一

[内容类别词]表演艺术

音乐是人类特有的艺术表现形式,中国民族声乐则是音乐世界的一朵奇葩,它以中国民族民间音乐为背景,以民族语言和文化为基础,经过几千年的历史与文化的沉淀,已经形成一门完整的、带有浓厚中国色彩的独特艺术形式.这期间,它经历了诗经、楚辞、汉乐府、唐诗、宋词、元曲等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浸润,使其具有深厚的文化渊源与思想内涵.可以说,中国民族音乐与中国传统文化是一脉相承的,它的产生与发展离不开中国传统文化这块广阔与肥沃的土壤.儒家思想,绵延千年发展至今,在诸子百家中它是最耀眼闪亮的哲学思想,儒家音乐思想,作为这个庞大思想体系中的重要一支,千百年来一直在我国音乐哲学思想中占据主流位置,也深深影响着我国民族音乐的发展,使其在儒家思想的滋养下,不断成长成熟为一门具有独特魅力和影响力的艺术形式.本文以儒家思想的视角对民族声乐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谈一些粗浅的认识.

儒家音乐思想的内涵

儒家音乐美学思想是以孔子为核心的哲学思想体系,它以孔子提出的“尽善尽美”为审美理想;以“思无邪、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为审美准则;以“中正平和、美善合一”为审美标准.孔子思想的精髓是“仁”,这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孔子认为“仁”就是“爱人”,“仁爱”的涵义就是既要爱自己,也要爱别人,要有一颗论文范文的心,用爱去对待别人,“仁爱”是推己及人,孔子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仁爱”是建立和谐社会的根本,这既是一种道德观念,又是一种人生理想.儒家音乐思想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在儒家的教育思想中,音乐的作用是不容小觑的,孔子主张“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移风易俗,莫善于乐”,他认为利用音乐进行教育,可以在寓教于乐与潜移默化之中引导学生,使其精神境界能够趋于完美,成为符合儒家在政治范畴内,道德规范的标准“仁人”.孔子将“尽善尽美”作为音乐的审美理想,《论语·八佾》记载: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孔子总结前人的经验,明确区分了美善,肯定了美的独立意义,并对美与善的相互结合、和谐统一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所以,“尽善尽美”是孔子音乐思想的集中反映,也是他对艺术美的认识和理想音乐的追求.此外,孔子推崇“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音乐,即“平和”的音乐,无过无不及,即所谓的“济其不及,以泄其过”,《中国美学史》曾这样评价:“意识到了艺术所表现的情感应该是一种有节制的、社会性的情感,而不应该是无节制、动物性的情感.这个基本的思想使得中国艺术对情感的表现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保持着一种理性的人道的控制性质,极少堕入卑下粗野的论文范文发泄或神秘、狂热的情绪冲动”.儒家音乐思想中的“和”是一个具有深刻内涵的哲学范畴,它既强调“和谐”,又要“平和”,强调通过声音达到心和,通过心和达到政和的目的.通过中正平和的音乐教化人心,进而在道德层面上推动政治、社会与*的和谐统一.因此,“中和”是儒家音乐思想重要的审美观,也成为后世音乐的审美归一,贯穿并影响了以民族声乐为主的中国传统音乐的发展.

阎维文民族声乐大师班:金铁霖民族声乐教学视频全集(1)

民族声乐中“和”的思想

中华民族文化论文范文精深,中国民族声乐植根其中,其丰厚的文化底蕴令人瞩目.我国民族众多,各族各地区的民族音乐种类更是数不胜数,在不断地借鉴吸收和创新发展中,中国民族声乐已经闪耀着中华文化的灿烂光华,成为被广大群众喜爱的独特艺术形式.民族声乐来自于民间,在儒家经典著作《乐记·师乙篇》中就曾说:“故歌者,上如抗、下如坠,曲如折,止如搞木,据中矩,句中钩,累累乎端如贯珠.”《食货志》中也说:“男女有不得其所者,因相与歌咏,各言其伤.等孟春之月,群居者将散,行人振木铎徇于路以采诗,献之大师,比其音律,以闻于天子.故曰王者不窥牖户而知天下.”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民歌在当时已经被充分肯定其出现与存在的合理性.“和”是儒家音乐思想的核心所在,古人将“天人合一”看做是审美的最高境界,在现代,“和谐”是各个艺术领域追求的目标.因此,中国民族的发展一直伴随“和”的思想,“和”也是中国民族声乐最重要的思想内涵.中国民族声乐的发展离不开传统民歌的滋养,中国的民歌同世界上任何古老的民族一样,都是在先民的劳动中产生并流传开来的,而民歌“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艺术特质也充分展示了他们谦和委婉的情感世界,将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与生命融通表达出来.说到民歌的发展就必须提到《诗经》,《诗经》中的诗歌都是古代民歌的歌词的记录或者是模仿民歌式的作品,虽然经过文人的加工,但是仍然保留民歌的质朴,在很大程度上跟民歌是具有一致性的,都是有音节、可歌可颂的.例如:《诗经·国风·蒹葭》有云:“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论文范文.”作者通过对自然之物的描写,使自然与人不分彼此,互相融合,将人的生命与心灵的感悟也都融入自然的动静之间,纯净美妙,令人陶醉,仿佛一幅中国的写意画般意境悠远,勾勒出一幅“天人合一”的动人画面.《诗经》中“和”的内涵贯穿始终,这也成为后世民歌发展的审美依托.其后,民歌经历了楚辞、乐府、唐诗、宋词、元曲等时代的变迁,逐渐发展成现代民族声乐模式,在现代社会,我们提倡的“和”更多的是指人与自然的“和”、人与社会的“和”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和”.民族声乐作为中国文化的独特形式依然是“以和为美”,但是“和”却更具有现实意义,它已经推翻了“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含蓄状态,也使“和”摆脱了政治上的思想辖制,使“和”变成一种独立的语言而存在,不只是表现在作品思想上的中和之美,还表现在技巧训练、演唱表达等方面,要求作品呈现出刚柔并济、快慢相宜、强弱适度的基本状态,以“和”为基点,左右兼顾,不矫饰做作、不过分夸张.比如:民族歌曲《乌苏里船歌》,生动再现了在乌苏里江生活的赫哲族人淳朴善良、勤劳勇敢的生活画面,极具艺术感染力,整个作品亲切自然,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旋律部分依据的是赫哲族民歌“嫁令阔”调,歌词部分开头和结尾部分用虚词“啊朗赫赫呢哪啊朗赫赫呢哪等”营造了神秘的气氛,接着以写实的手法展现了乌苏里江的美丽风光以及赫哲族人打渔的情景,虚实相生展示了一幅美丽的画卷,最后将情感归一到感谢为人民带来幸福生活的论文范文.郭颂老师在演唱过程中,始终保持不快不慢、不强不弱、不松不紧的基本状态,也正是因为这样的状态我们才能在郭颂老师的歌声中感受到了游刃有余的变化,以及丰富的感情层次,这与孔子提出的和而不同,和谐的统一是完全契合的,整首歌曲将人、自然、情感融为一体,真正做到了在音乐上的天、地、人合一.

美善合一——民族声乐的价值内核

在中国民族音乐的发展中,声乐一直处于主要地位,中国民族声乐的发展离不开传统文化的熏陶与浸润,因此它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观也是一脉相承的,以民族声乐为主的中国传统音乐体系与传统文化中“美善合一”的审美准则应该是紧密相连的.在中国传统哲学思想里,“美”属于艺术范畴,“善”属于道德范畴,孔子提出“尽善尽美”的音乐思想,将“美”与“善”相互结合是希望通过道德层面的“善”来引导,进而形成“尽美”的音乐,通过音乐的感染、熏陶、渗透、优化,使人的精神境界趋于完美和高尚.孔子不仅崇尚“美善合一”的审美思想,他还主张音乐应该具有丰富的感情内容,因为欣赏音乐不只是获得美妙乐音的过程,更主要的是能够领会其中所表现的思想、精神、道德、情操等等.这就说明,“美善合一”所体现的内涵除了政治色彩鲜明的“礼”之外,还涵盖了更宽泛的内容,比如:喜怒哀乐的情绪和悲欢喜庆的情感等等,正是基于这些内容,不得不使中国传统音乐循着一个易于促使美和善结合的原则发展,并且将这个原则牢牢地贯穿在儒家美学思想之中.声乐作为传统音乐的一种重要形式,始终肩负着引导和教化的作用,这是因为歌曲中的语言成分能够对道德内容有效地加以限制,这种音乐与文学结合的方式成为“美善合一”这一价值内核最完美的载体.不论在古代抑或是现代,民族声乐都是一门抒情的综合艺术形式,这种抒情性不仅体现在旋律上,也体现在歌词的思想内涵之中,也正是这种艺术特征使民族声乐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不断赋予了“美善合一”更多的含义,使其更符合人们对其审美体验的不断变化的需求.

历史在不断前进,每个时代都给予了民族声乐鲜活的生命力,如今的民族声乐发展已经到了多元化的时代,但“美”和“善”依然是它的核心与灵魂.不论是根据传统民歌改编的,如:《走西口》、《绣荷包》、《放风筝》、《茉莉花》等等,还是新民歌,如:《好日子》、《为了谁》、《母亲》等等,都是歌颂与赞扬了人世间的真、善、美,也只有美善合一的艺术作品才能深入人心,不断迸发出鲜活的艺术生命力.我们应该坚持民族声乐这一审美传统,将民族声乐植根于民族文化的丰厚土壤,在保持传统韵味的前提下,不断吸收、借鉴、创新,将中国民族声乐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参考文献:

[1] 蔡仲德.中国音乐美学史[M]. 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

[2] 杨 莉.论中国民族声乐的文化底蕴[J].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8

[3] 史雅丽.浅谈民族声乐的继承与发扬[J].科技信息,2010

[4] 叶正孩.中国民族声乐研究的文化人类学视野[J].黑河学刊,2010

[5] 张景艳.谢莉莉.以美养善 美善合一——谈孔子的音乐审美观[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02

[6] 魏丽莉.论儒家音乐思想及其对我国音乐文化的影响[J].宿州师专学报,2003

(特邀编辑 李虎)

作者简介:刘艳玲(1972~)女,辽宁省文化艺术职业技术学院讲师.

总结:本论文为您写声乐民族毕业论文范文和职称论文提供相关论文参考文献,可免费下载。

阎维文民族声乐大师班引用文献:

[1] 最新民族学位论文选题参考 民族学位论文题目怎样拟
[2] 民族学士方向论文题目 民族学士论文标题怎样定
[3] 民族期末论文题目大全 民族期末论文题目怎样取
《和为美美善合一民族声乐艺术的儒家思想内涵》word下载【免费】
阎维文民族声乐大师班相关论文范文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