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写作 > 毕业论文范文 > 文章内容

河姆渡,不止望河而兴叹

主题:遗址 下载地址:论文doc下载 原创作者:原创作者未知 评分:9.0分 更新时间: 2024-03-21

简介:大学硕士与本科遗址文化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优秀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下载,关于免费教你怎么写遗址文化方面论文范文。

遗址文化论文范文

遗址论文

目录

  1. 遗址:广富林遗址文化公园(2D)

文\忠历

水淹余姚,紧急救援!千年的人祸终于显现,余姚河姆渡文化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最早的建筑就是有高高木桩的干栏式的,人类无休止地改造土地,肆意填平泄洪的河道沟渠,终于淹没了自己!

尽管今年第23号强台风“菲特”10月7日上午已在福建省建瓯市境内减弱为热带低压,但其风声小雨点大的特点犹如隔山打牛,给浙江带来了沉重一击,让浙江多地饱受洪涝之苦.作为浙江受灾最严重的地方,宁波余姚市遭受了百年一遇的降雨,70%以上城区受淹,主城区城市交通瘫痪.

知道余姚,跟历史文化遗产“河姆渡”,以及历史文化名人王守仁分不开.前者是长江下游农业文化最早的发祥地之一;后者则是中国历史上几乎难以找到比肩的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传奇的创造者.

远古文明的家园

记得几年前来到余姚河姆渡遗址,那拱加姆渡遗址博物馆前的“双鸟舁日”图便把游人了.那对利喙长尾昂首振翅的巨鸟正在拱护着光焰熊熊的太阳搏击升腾,这是一幅河河姆渡人当时刻在一块蝶型论文范文片上的远古图画,今人很难论文范文河姆渡人当时赋予这幅图画丰富的远古文化内涵,只感觉,虽然7000多年的时光过去了,今天看到它,尤其给人以一种自信、光明和向上的论文范文和力量,它不是在告诉着今人,处于农业文明上升时期的河姆渡人,在地球的东方创造出的绿色文明利用智慧及勤劳托起的另一轮绿色太阳,在今天仍然显示着其强大的生命力吗?

,

河姆渡古文化遗址所在的浙江省余姚市人杰地灵,境内有舜江、舜恋,相传舜就生于此,这里后来也出现过像虞世南、王守仁、黄宗羲、朱舜水等一批彪炳史册的人物.站在姚江边上极目远眺,清丽的秋日之下,满目的葱翠.从这里向东,有一群略呈南北走向的小丘陵挡住了东来的海风;向西与广阔的宁绍平原连在一起;向南便是峰峦叠嶂的四明山脉;而向北,平原的尽头有一块能望得见的丘陵,翻过丘陵便是杭州湾了.这里确实是一处适合人类生存的风水宝地,难怪河姆渡人选择了这里,同时他们也把远卉文明的种子撒在了这青山绿水、肥草沃土之中了.静静地用心来领悟,会有那远古时期卉木参天、水草茂密、鹿鸣猿啼、兽奔人逐的景象出现于自己的幻觉之中,原来这里曾是一派生机昂然的世界呀!

远古文明的产生离不开流淌的江河,而这里也有一条河流,那就是眼前的这条发源于四明山腹地的百里姚江.江水论文范文,不逝昼夜,作为河姆渡文化的见证者,这古文明兴衰的热闹和寂寞,都演绎进了这蜿蜒曲直的江水之中.如今,这哗哗流淌的江水似乎还在向人讲述着千百年来它亲历的故事.

河姆渡遗址博物馆就建在这姚江的北岸,博物馆由陈列馆和遗址公园两大部分组成.陈列馆包括6栋建筑,单体建筑之间由连廊连接,建筑造型根据河姆渡7000年前“干栏式”建筑风格,“长脊、短檐、高床”的特点而设计,依托于400多个根桩基,构筑出高于地面的架空层,人字形坡屋面上耸起数组交错构件件,象征着7000年前榫卯木作技术,再朽以上土红色波纹陶瓦、炒米黄毛而墙砖,古朴而又野趣,与7000多年前的河姆渡文化融为一体.

有趣的是,在陈列馆的第一展厅里,今人在这里设有一个“7000年前河姆渡生态环境”的巨大模型,利用声、光、电等现代技术,形象地再现了7000多年前河姆渡先民过着的定居生活,那从事农业、狩猎等生产和生活的场景惟妙惟肖,栩栩如生.

陈列馆共三个展厅,展厅内显得异常的寂静和肃穆.在这里,将惊叹于我们的先民,在那麽遥远的年代,他们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就开始了稻谷的耕种和动物的豢养,那些骨耜、木杵、石磨、石球等稻作经济的全套耕作、加工工具,还有那些带着炭化饭,粒的陶片和骨哨、骨箭头、弹丸等炊饮器具和渔猎工具,以及堪称是建筑史上奇迹的带榫卯的干栏式筑木构件和那些雕刻工艺精湛的原始艺术品,使人们不得不相信,这是一个比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最具代表性的古文化遗址——西安半坡遗址还要早的古文明呀!当年河姆渡遗址被发现时,曾震惊了论文范文,也震惊了世界,这些古老文明的史迹向人们展示,早在7000多年之前,长江下游就有了灿烂的原始文明,长江流域同黄河流域一样,同是中华民族古老文化的发祥地.

那悠长的骨哨

7000多年的光,在亿万年宇宙的演化中也许短暂的不能再短暂了,但是,当今天转向于这古遗址发掘现场,却感觉它是那么的遥远,遥远对眼前看到的这卜切只能靠发挥自己的想象来猜测了.

700多年前,这里来了一批最早的原始人群,他们在这里择泽而居.一开始,这里也许是一派兽奔人逐的洪荒环境,但随着时光的流逝,原始入学会了用骨耜耕田种植、烧制陶器盛物、开始了野生动物的人工饲养、发明了榫卯技术建筑自己的住所,而河姆渡人从此便进入了人类的原始文明.但是,不知是什么原因,也许是水灾、火灾吞噬了他们的家园,出于恐惧和无奈,他们便又成群集队地迁徙到它处去开辟新的家园;也许是居住久了,由于过度的渔猎和采集,原来丰富的食物资源变得匮乏了,他们不得不放弃这块自己曾赖以生存的土地,再去寻找理想的家园.

他们离开后,曾经的家园被自然界沧海桑田的力量改变,荒芜的村落便被埋入了地下,这就是我们在这里所到的文化层.几十、几百年过后,根据上辈口头流传下来的故事,后代子孙又寻来这里找到了原来的“老家”,或者是被另一个氏族巡游到此.他们在此休养生息,因此这里又水丰草肥、鹿鸣猿啼了起来,恢复了曾经有过的热闹.于是,他们再次定居了下来.

远古的河姆渡人,就是这样一代代地来了走了,走了又来了,那曾经的河姆渡文明也就在这里延续了2000多年的时光,在距今5000年前后,却不知是什么原因?河姆渡人却突然从这里向外迁徙了,此次走了的河姆渡人,却永远没有回来,那曾经灿烂一时的文明也从此便戛然而止,而河姆渡的这部史书也从此没有的下页.它不但书写的是这样的扑溯迷离,也结束的是这样的令人费解.

在河姆渡遗址,曾担任过河姆渡博物馆馆长的邵九华先生对此有过独到的见解,他通过河姆渡地理环境分析后提出,洪水是河姆渡文迁徙的直接原因.徜徉于这河姆渡遗址的发掘现场,眼前仿佛幻化出了至今五千年前后的那场特大的洪水,滚滚而来的洪水轻而易举地冲走了河姆渡人费尽气力建造的茅屋,筑屋用的长木被洪水席卷而去,少数的被木桩挡住沉于水底,这便是今天所发掘出来的现场的情形.

侥幸活着的河姆渡人被这突如其来的大自然的神力惊呆了,也震傻了,他们或许爬上树头,或许逃到山顶,看着自己的家园和亲人被洪水吞噬,留于心头的只有恐惧和焦虑,而在这恐惧和焦虑的眼光中,折射出的是他们对这无法抗拒的自然之力的无奈与沮丧.待到洪水退去,他们只好集结人群,扶老携幼带着恐惧和无奈离开了自己的家园.失去家园的河姆渡人走了,这次确实是永远地走了.他们走了,就永远也没有回来过等

眺望着那条千古流淌而不竭的百里姚江,耳边仿佛传来了河姆渡人用那骨哨吹奏的悠长的曲调,不由地使人思绪绵绵.也许脚下还有待发掘的遗址下面还有尚未告诉今人的秘密,也许好多的问题和猜想还有待于它的验证,也许那里才埋藏着真正的答案.

骨哨论文范文,人论文范文,论文范文的河姆渡,论文范文的千年等

他们是真正的河姆渡人

河姆渡自原始文明消失到汉代以来,曾经寂寞的土地便又再度热闹了起来,人口逐渐稠密,特别是三国两晋时期北方大批移民为躲避中愿的战火相继来到这里.就这样,本来应该是前后相承的文明却被一层黄土隔开,二者毫不相干地在这里相处了5000多年.直到今天,此地曾有农历的集市,每逢市日,各地山民纷纷来此赶集,山货土产摆满长街,一派热闹繁华景象.至遗址发现时,他们都不知道,也不会知道自己脚下祖祖辈辈踩着的竟是一座远古文明的殿堂.

历史上,这沉睡于地下的远古文明曾有过几次被发现的契机,第一次是在抗战时期,就在今天第一次考古发掘现场稍稍往东的地方,曾有一条战壕横穿而过;第二次,是在上个世纪的60年代也曾有过一条深达3米的水渠穿过遗址,但这些都因现代人没有意识到它的重要而与这沉寂的远古文明擦肩而过.在1973年的一个炎炎的夏日,这个古文明被发现的机遇终于来了.当时的罗江公社(今河姆渡镇)要在位于姚江边上的河姆渡建造一座电力排涝站,为安装大型水泵,地基需深挖3米以上.而就在这个平凡夏日,历史把发现这远古文明的使命交给了当地的两位平常人物,一个是时任罗江公社革委会副主任的罗春华,一个是当时县文化站的许金耀.

当时罗春华到建设工地视察工作,挖土的民工就向他反映泥土中混有很多石头、瓦片和骨头,并且把民工们的脚都划破了,地基很难挖,工期也很难傈障.老罗留心一看,在地基的基础两侧和地底露出成堆的破罐和碎盘以及还有坚硬的石块、动物骨骸等,看着老罗聚眉凝视的神态,有心的民工还把拣出来的鹿角、骨针和木矛等器件拿来给他看,这个曾经在浙江农大进修并亲自到过罗江进行过土质调查的汉子立即感到这是一 堆古代的器物.就这样,这一远古文明的面纱被罗春华揪住了.他把情况汇报到县里,县文化站的许金耀来了,独具慧眼的老许当下认定这是一处含量非常丰富、年代相当久远的古文化遗址,接着,一批批的文物考古界的专家和学者陆续赶来了,就这样,一个举世瞩日的远古文化遗址就在这看似非常偶然的情况下展示在人们的面前.而这期间,古遗址的发现没有任何传奇色彩,它的到来似乎也是十分的平常,古文明就这样与今人不期而遇了.

一个远古文明的面纱被他们掀开,同时,一幅全世界为之震憾与惊愕的图画就在这河姆渡展开了.从此,全世界的人就跟着他们,来到了这里.只是,在这里愈来愈热闹的时候,他们却悄无声息地远离了这里拥挤的人潮,回家仍旧过着平静而平凡的日子.当来了的人们为他们的发现而惊悸与激动之时,是不是也早已把他们忘记?但正是因为他们,这个世界才改变了原貌,也正是只有他们,才是真正的河姆渡人.

滔滔黄河,浩浩长江,它们都从青藏高原奔泻而来,沿途接纳百川,又浩浩荡荡、奔腾呼啸而去.这遥远东方的一江一河,不但孕育出了沿途那瑰丽多姿的景色,而且还给人类的生存和生活提供了丰富的自然资源和论文范文的自然环境,它们同样有着悠久的古代文明.

遗址:广富林遗址文化公园(2D)

在中学的历史课本上,那半坡先民居住过的茅舍就深深地感召着每一个中华少年那躁动不安的心灵,一个小小的茅舍下,充满了神秘和神奇,期盼着以后能走出课本、走出课堂,亲自去到西安半坡.

而河姆渡遗址,是与半坡遗址同样都属于我国远古母系氏族公社繁荣时期的新石器时.但是,河姆渡遗址的发现却把这一人类的远古文明史较之半坡文化向前整整推进了1000年.而就在早于半坡文化1000年的河姆渡文化之中,或许最为叹服的就是当时的河姆渡人已经发明了独木舟的这一史实,而有了独木舟,人类活动的范围就能扩大.因此,文明也就能借助于独木舟跨越江河湖海去向更加广阔的范围传播.

独木舟,是远古河姆渡人发明的对抗水患的利器,在今天台风带来的水灾里,余姚人也将找到战胜水患的方法.美丽的余姚,文化的圣地,水灾能够动摇阳明先生“心外无物”的信念,“知行合一”的性格么?王阳明、黄宗羲故土的人们啊,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之心,与你们同在!

总结:这是一篇与遗址文化论文范文相关的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资料,为你的论文写作提供参考。

遗址引用文献:

[1] 遗址自考毕业论文范文 文物毕业论文范文2万字
[2] 遗址专科毕业论文范文 关于考古和文物相关毕业论文提纲范文8000字
[3] 遗址专科毕业论文范文 景观设计有关自考开题报告范文8000字
《河姆渡,不止望河而兴叹》word下载【免费】
遗址相关论文范文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