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写作 > 毕业论文范文 > 文章内容

结合中国古代儒家教育思想师德的养成

主题:师德教育心得体会 下载地址:论文doc下载 原创作者:原创作者未知 评分:9.0分 更新时间: 2024-02-14

简介:关于师德教育方面的的相关大学硕士和相关本科毕业论文以及相关师德教育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师德教育论文范文

师德教育心得体会论文

目录

  1. 师德教育心得体会:2014年弘宇文化师德教育讲座回顾

关键词:儒家 教育思想 师德 养成

中图分类号:F2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4)12-211-03

2005年,教育部把师德师风建设作为一号文件确定下来,至今已近10个年头,师德建设在不断地进行中不断完善,“师德”的内涵也愈加丰富充实.师德,简而言之,即教师的职业道德,它是教师和一切教育工作者在从事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教师,被誉为阳光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在中国,自古以来对师者皆抱有崇敬之情,尤其儒家思想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崇尚贤者,而儒家思想中有关教育领域的内容,权可作为我们讨论当代师德养成这一问题可资借鉴之素材.

一、中国古代教育思想中的“师者”

何为师?《周礼·天官·冢宰》中有中国较早的关于“师者”的论述:“以九两系邦国之民:一曰牧,以地得民.二曰长,以贵得民.三曰师,以贤得民.四曰儒,以道得民,五曰宗,以族得民.六曰主,以利得民.七曰吏,以治得民.八曰友,以任得民.九曰薮,以富得民.”大意是:要采用九种统和的方式,维系上下关系的通顺.第一是君主,以占有的土地得到臣民的拥戴;第二是贵族长官,以尊贵的地位使臣僚尊重;第三是师长,以贤德使受教者敬爱;第四是儒士,以道学使学生信服等实际上是提出以九对关系为纽带维系社会人彼此之间的社会关系.从九种统和方式主体地位来看,师与儒仅次于“牧”与“长”而居三四,地位处于中上,东汉末年的经学大师郑玄也曾解释说,“师,有德行以教民者,儒,有六艺以教民者”,即师者重道德品行的树立,而儒士重文化知识的传播,可见古人对于师者和儒士都怀有崇敬之心.春秋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以儒为名,创立儒家学派,将“儒”从之前所简单理解为以相礼为职业的人升华为教育者,及至后来,师与儒则取消界限,可与并称师者.

师德教育心得体会:2014年弘宇文化师德教育讲座回顾

古代思想家对于师者无不心怀敬仰之心,对于至圣先师孔子就曾用“既圣且贤”加以评价,荀子在《礼论》中曾提出:“故礼,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是礼之三本也.”后人根据《礼论》总结荀子礼治思想中重要一点即为“尊君师”,君与师可并谈,可见师者在古人意识中地位之高尚.虽然师者地位崇高,但纵看古籍经典中有关师者的论述中,应如何为人师这一问题,却极少有系统记载,这恐怕与中国传统文化中鼓励国人行中庸之道成内敛之气的思想有关,即品行高尚之人不应好为人师,遑论妄谈师道就更是妄自尊大,遭人耻笑.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唐朝,以道统继承人自居的韩愈,敢冒天下之大不韪,著书《师说》,纵论师道:“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究其深意,不单论为人师者若何,为人求知者应若何,更有师者求知的豁达之言,一石激起千层浪,韩愈的《师说》招来时人的猛烈抨击.韩愈同时代而与其政见相左的柳宗元,当论及师道时,未有著述,也未对《师说》加以评价,但却用实际行动支持了韩愈的师道观点.可见二人虽政见不和,韩趋向保守而柳更为激进,但二人对于师道的认知却是几乎一致的,二人皆符合前面所提“圣且贤”中“贤”的标准,即持有相同的正确的社会认知与评价标准,推崇道理求大同而存小异,这也是师道中所提的成为师者所应具备的重要条件.

二、师者“贤”的具体内容

何人可为师?即达到什么样的标准方可为人师呢?我们这里所说的为人师,并非“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的学有所长者,而是《周礼》中所提到的以师为职业的授人以业者.对于师者的评价,了解孔子的人评价其“既圣且贤”,而“贤”则可以被我们看作是师者所应具备的重要条件.《论语》中有提到孔子对教育的目的,立己立人内容的总结——“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人,游于艺”——则可以被视为“贤”的具体内容.

1.志于道.“志于道”,孔子作为一代圣贤“十有五而志于学”,也就是说孔子在15岁的时候就立志求道,即将做学问作为毕生的追求,而所做的学问主要围绕的就是穷究天地间的道理.一般人说孔子说的是人道,不讲天道,因为天道渺远,属于形而上的范围.但我们看孔子在《易经》中所讲的学问,他绝对懂天道宇宙的来源.“天道远”并不是说与我们的空间距离远.这个远实际上是高远的意思,指距离人类的知识程度太远.因此孔子在这里所讲“志于道”的“道”,我们不能硬性替它下一个范围,说他只讲人道,不讲天道.这实际上是启示我们贤者立志,做学问要把目标放得高远,心胸开阔而眼光不有所局限.

2.据于德.“据于德”,立志虽要高远,但必须从人道起步.所谓天人合一的天道和人道是要从道德的行为开始.换句话来说,“志于道”是搞哲学思想,“据于德”是为人处世的行为,古人解说德就是得,有成果即是德,所以很明显的,贤者的思想是志于道,行为是依据德行.为人师者不单将道存于心中,还应该通过存于心中的道指导自己的行为,以存乎内见于行,当二者形成一致则道德合一,高远的志向必然指引作出高尚的行为,而求得几近完美的结果,德现则贤显.

3.依于仁.“依于仁”,仁,就其本身及具有其的主体——人,从内在来看是内心的修养,所谓性命之学、心性之学.表现于外的则是爱人爱物,比如墨子思想“兼爱”提倡“兼相爱,交相利”彼此之间相互亲爱相互帮助;西方文化的论文范文则讲究大爱世间众人对众人皆有感情的付出.而贤者“依于仁”,是依傍于仁,也就是说道与德如何发挥,在于对人对物有没有爱心.作为贤者,有了这个爱心,爱人、爱物、爱社会、爱国家、爱世界,扩而充之爱全天下,这是仁的发挥.

4.游于艺.“游于艺”,“游”有“畅游”的涵义,即对于“艺”有精确的掌握和运用,游刃有余.“艺”包括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孔子当年的教育以六艺为主.以现代视角进行解读,其中的“礼”,包括了哲学的、政治的、教育的、社会的所有文化.“乐”则包括现代艺术的舞蹈、影剧、音乐、美术等等.“射”,军事、武功方面.过去是说拉弓射箭,等于现代的射击、击技、体育等等.“御”,驾车,以现代来说,当然也包括驾飞机、太空船.“书”,文学方面及历史方面.“数”则指自然科学方面的内容.贤者,生活的充实,都要依六艺修养,艺绝不是狭义的艺术,而是指作为贤者多方面素质的培养,当素质达到一定高度,甚至可谓专精与优秀,则可以为师者了.

为人师者,“贤”就是要具备道、德、仁、艺这四种文化思想上的修养.前一半“志于道,据于德”包括了精神思想,加上“依于仁,游于艺”作为生活处世的准绳,合起来是他全部的原则,同时也明确指出具备这些要点,才叫学问.如无高远思想就未免太俗气,太现实的人生只有令自己厌烦.没有相当的德行为根据,人生是无根的,最后不能成熟.如果没有仁的内在修养,在心理上就没得安顿的地方.没有“游于艺”,知识学问不渊博,不但无法胜任师者,而且人生也枯燥了.

三、根据“贤”的内容养成师德

师者至高境界“圣且贤”,尤其“贤”为成师的基础,我们就根据贤的内容谈师德的养成.

1.爱人之心外化为德.师者应具仁心,也就是说,作为老师充满爱心,爱自己的事业,爱自己的学生,这是为人师所应具备的基本道德.仁,儒家思想解释为“仁者爱人”、“克己复礼”,孔子对他的学生说,“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而这“五者”分别是“恭、宽、信、敏、惠”,并且分别阐述了其中很大的学问.

(1)恭则不侮.为人师者,应予人恭敬.孔子说:恭则不侮.首先,一个人对他人恭敬的时候,是不会招致羞辱的,人与人之间关系处理是相互的,予人恭敬,予己恭敬.其次,养成内心的恭敬,从个人的一己人身上是恭敬于人,从整个国家来说,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国家形成谦恭的风气,社会养成良好的习惯,国家必然稳定繁荣.最后,师者由恭敬出发,对这个世界,会有眼中的美好,以美好修正晦暗,而师者将眼中的美好传于受教者,才能启发善行,启迪人心.

(2)宽则得众.为人师者,包容他人.对他人包容了,其实自己也天宽地宽了,所以恭敬而达到宽容,这是一种内心自然的成长.师者养德,应对世界对世人抱有大胸怀,绝不应该计较毫末利害,而更应讲求论文范文就,对己严格而对人宽容,就像孔子所说的,宽就能够得众,你就可以有众人对你的一种信赖,你就可以拥有最广阔的行为空间.

(3)信则人任焉.师者守信方赢得认可.世人做事讲求诚信,诚信是立身之本,作为师者更应具有诚信品德.师者授业,受教者有所学,但亲其师方能信其言,师者守信,在受教者中才能树立威信,其所言所行才能为受教者欣然接受.守信另一层涵义则是恪守本职,坚守职业操守,师者所为兢兢业业教书育人脚踏实地,做学问不做假,不欺诈,不以他人成果易于自己名下.

(4)敏则有功.师者活在当下.勤敏做事发挥才智,拓宽思维敏捷行动,“欲敏于行而纳于言”.不必说得太多,而真正赶紧去做.想到了就做,能做就反过来再想,做事的过程中勤于思考,尽可能求得捷径,以达功效的最大化.敏于行,就是告诉人一种态度:活在当下,就在今天,就在此刻,把事情做好了,不要去等,总结经验,应时而动,这就是敏于行.

(5)惠则足以使人.师者怀有恩惠之心,宽厚他人.师者,是受教者的引路人,一个能够有恩惠之心的人,才能够教导他人有所作为,因为他可以因使人受益而号召他人团结一致实现师者的目标.这就是所谓的“利益均沾”,它可以让所有人从中获得自己应有的名分和利益.位高权重者使位卑权轻者做事往往被认为是理所当然,但若所做的事无法使人从中获益,或者获益远远低于付出,那则可被看作是位高权重者对位卑权轻者正当权益的榨取.师者若如此待受教者,则可看作是对受教者的压榨,其所为为失德,师不可堪称师.

2.有教无类原则成德.师者对于受教者,应树立坚定的教育原则,有原则才能养成师德.我国千百年来所传承督导教育原则即是:有教无类.

对于有教无类,可以这样理解:不管什么人都可以受到教育,不因为贫富、贵贱、智愚、善恶等原因把一些人排除在教育对象之外.中国古代自春秋时期开创私人办学之风,改变了学在官府的社会教育状况,很多平民甚至贫民子弟,有心向学皆可拜师学有所成,孔子无疑是当时创办私学成果显赫的教育大家.孔子学生的出身、居住地、职业等条件五花八门,但只要心怀赤诚拜师求教,孔子都会欣然授业.拜师礼虽不可废但孔子强调“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拜师礼仪这是师道的体现,不可废除,但只要准备束修——十条干肉——这样一般人家都有能力准备出来的薄礼,即可拜孔子为师.

师者授业只需考虑受教者是否诚心求教,心怀赤诚,而不应考虑教育以外其他不相干因素.受教者对于师者远近有所不同,接触有所不同,态度自然有所不同,而师者对于受教者则应平等相待,不因任何原因施以特权,不因任何原因而放弃受教者,人各有不同,虽然心怀赤诚,但感知外物的感受各有不同,穷究其理深度各有不同,对不同的受教者,师者应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方法和手段,以实现崇高的教育理想——使受教者学有所成.

3.公天下之公心树德.师者对于家国天下,应明确其本身所承担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大学》中所谈大人之学在于“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这也同时可被看作是师者的社会责任,而“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则可被看作是师者所要承担的历史使命.师者天然具有养成并彰显自身美好德行,亲爱于自己的学生,爱众人,平等待人的社会责任.同时,师者严格律己,赤诚求知,学有所成,以身率人,传播教化,正其所不正,使人成圣,如辐射一般使贤人圣者报效国家,以完成师者的历史使命.

如欲承担责任而履行使命,需师者勇于付出,甘于奉献而寡求回报,这种牺牲并非人人可行可为,为家国天下而弃己利,实需公天下之心为内里支撑.对于公天下,西汉礼学家戴德戴圣叔侄托名孔子所著《礼记·礼运篇》中“论文范文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很好地诠释了这一概念:原意为天下是公众的,天子之位,传贤而不传子,国家非一家一姓,而是天下人之国家,引申为人人的权利都是很平等的,天下人做事为天下人谋利,而不以一己之利有损他人之利.而成就天下之大利,往往需要某些人甚至一代两代人的甘于付出,纵看历史,师者恰恰在某些历史节点扮演了这样一种角色.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公天下之公心树立,完成了师者至高品德的养成.

四、师者失德不堪为师

师者养德为师之论文范文,道之所存,义之所在,但师德养成是理想中的应然状态,实然状态却未必尽数如此.当今中国将教育看成是中国发展战略中的重要一环,国家重视教育,尊师重道,师者地位较之以往更为尊崇,师者待遇也较以往大幅提高,于是,对于师者这一职业,好利者趋之若鹜.然既是利益吸引,那么好利者其德行必不及师者,抑或说,其必难以养成德行,更难尽职守而育人成才,相反,使求知者受难,污师者之名,其人才不足而授课,德不足而育人,虽明不因求学者而求利,实恰以受众为逐利压榨之对象,凡此种种,现于当今并非一二.如此无德之人,绝不容录于师者队伍之中,而已混迹于师者队伍的失德之人,一经发现,应尽早迅速清除,不留任何余地,为师者而不养德,不堪为师.

五、结语

本文结合中国传统儒家思想浅论当下师德所应涉及的内容及为人师者如何养成师德等问题,以求丰富师德之内涵,明确师者之责任.但师者养德绝不仅仅局限于此,随着历史的发展,时代的进步,师德所涉内容必将继续丰富,当然也可能有所扬弃,但其中心内涵定会历久而弥新激励代代师者孜孜以求.

参考文献:

[1] 南怀瑾.论语别裁(第三版)[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

[2] 张岂之.中国思想史[M].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1993

[3] 胡发贵.立德与成德——论中国古代教育的价值诉求[J].江苏大学学报,2007(4)

[4] 陈利民.论中国古代儒家道德教育思想的现代价值[J].广西大学学报,2004(5)

[5] 汪世堂.试论中国古代教育思想演进的若干文化特征[J].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10(1)

(作者单位:东北林业大学文法学院 黑龙江哈尔滨 150040)

(责编:贾伟)

总结:这篇师德教育论文范文为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可用于相关写作参考。

师德教育心得体会引用文献:

[1] 心得体会论文题目范文 心得体会论文题目哪个好
[2] 两会心得体会参考文献外国 两会心得体会英语参考文献哪里找
[3] 两会心得体会论文大纲模板范本 两会心得体会论文框架怎么写
《结合中国古代儒家教育思想师德的养成》word下载【免费】
师德教育心得体会相关论文范文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