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写作 > 毕业论文范文 > 文章内容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拐点”

主题:农村剩余劳动力 下载地址:论文doc下载 原创作者:原创作者未知 评分:9.0分 更新时间: 2024-04-04

简介:关于对写作拐点剩余劳动力论文范文与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相关本科毕业论文拐点剩余劳动力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下载有帮助。

拐点剩余劳动力论文范文

农村剩余劳动力论文

目录

  1. 一、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刘易斯拐点”理论
  2. 二、刘易斯拐点到来的时间
  3. 2.数据来源、系数的确定及求解.我们的数据来源于
  4. 三、结论及对策
  5. (一)结论
  6. (二)对策
  7. 农村剩余劳动力:客户为剩余劳动力发工资

【摘 要】我国以前所出现的“民工荒”是一种劳动力泡沫,农民工“回流”是劳动力泡沫破灭的表现.从发展动态来看,我国农村潜在剩余劳动力数量相当可观.文章通过模型推算出“刘易斯拐点”的到来时间还要往后推迟二十年多年.目前,劳动力仍然是我国的比较优势.在这种形势下政府应制定相应的政策:针对不同时期的不同劳动力状况,采取动态的就业政策;实现产业结构有步骤的升级;根据“刘易斯拐点”在我国东中西部到来的时差,实行地区政策的差别化;完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相关政策.

【关键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刘易斯拐点

【中图分类号】F3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36X(2010)01-0094-03

2007年底以来,特别是2008年下半年出现了大批农民的“回流”.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统计,截至2008年12月中旬,“回流”的农民T达到了780万人.①这引起了社会的高度关注,学者们也为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忧心忡忡.但是,必须承认,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一种必然趋势,“刘易斯拐点”到来只是时间问题,而且“拐点”到来还要很长一段时间.本文的写作目的在于探讨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数量状况,并由此推算出“刘易斯拐点”到来的时间,认清这种形势有利于政府制定正确的政策.

一、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刘易斯拐点”理论

在理解“刘易斯拐点”上,国内存在着一些偏差.如何正确认识它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刘易斯模型有两个拐点,决定性的拐点是第二个,而国内一些学者其实只谈到了第一个拐点.刘易斯1972年在《对无限劳动力的反思》一文中提到“当资本主义部门扩张时,可以设想工资在一段时间里保持不变.这时有两个转折点,第一个转折点在非资本主义部门(主要指传统农业部门)的增长停止,其平均收入提高了,并使资本主义部门的工资大量上升时出现.第二个转折点出现于资本主义与非资本主义部门的边际产品相等之时,这样我们便到达了新古典学派的单一经济的状态.第二个转折点与费景汉和拉尼斯所讲的一样.第一个转折点的定义也相同,但推导机制不同,因为他们着眼于第二种形态.在这种形态里,资本主义部门依赖非资本主义部门的农产品.等决定性的转折点并非第一个,而是第二个,因为正是从这里,我们超过边界进入新古典主义体系.”可见,“刘易斯第一转折点”与“刘易斯第二转折点”的内涵是不同的,都具有标志性的象征意义,但后者的意义是决定性的.对照“费景汉一拉尼斯模型”中的三阶段划分,该模型中从第一阶段转化到第二阶段的过渡点即为“刘易斯第一转折点”,该模型中从第二阶段转化到第三阶段的过渡点即为“刘易斯第二转折点”.而我国学者对“刘易斯拐点”认识偏颇,国内学者认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就呈现一种二元经济格局,一方面是以维持生计的工资源源不断地提供劳动力的传统经济部门,另一方面是由积累率制约的不断扩张的现代经济部门.直到现代经济部门的发展把传统经济部门的剩余劳动力吸收殆尽,二元经济增长才逐步被合成为一体化的均衡的现代经济增长.因此,剩余劳动力被吸收完的这个时点,就被称为刘易斯转折点.”吴敬琏也是这样解释的,所谓“刘易斯拐点”,是指在工业化过程中,随着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逐步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逐渐减少,最后再也没有富余劳动力了.国内学者谈到的“拐点”只是刘易斯第一个拐点.

我国现阶段劳动力状况还没达到第一个拐点,更不用说第二个拐点了.当“刘易斯第一转折点”到来之时,标志着我国二元经济结构的消解进程进入了加速的快车道,进入日益统一的城乡劳动力市场,为推动我国国民经济整体上向工业化中后期发展提供人力资本支持.“刘易斯第二转折点”的到来,则标志着我国二元经济结构的基本消解.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下,传统农业部门在增长,但农民的平均收入提高得很慢.资本主义部门的工资上升赶不上CPI增长的步伐,甚至实际工资还出现了负增长,劳动者的工资占GDP的比例明显下降:1978年为15.61%,1995年时为13.54%,到2000年的时候下降到10.87%,而最近几年,这一比例始终在11%左右徘徊.②这样,农村剩余劳动力就是闲着,也不会去资本主义部门就业.至于离资本主义与非资本主义部门的边际产品相等的第二个拐点就更远了.本文就是根据非资本主义农业部门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状况来推算刘易斯第一拐点的到来时间.

二、刘易斯拐点到来的时间

根据笔者在《制度倒逼下产业结构升级与农村劳动力转移困境》一文中曾计算出的我国农村劳动力的剩余情况,我们采用解方程的方法来求得刘易斯拐点到来的时间.③

1.模型说明.根据“刘易斯拐点”中的第一拐点的内涵,利用两个模型,亦即两个方程(l)、(2)来推算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时间.

方程中Y.表示从2007年开始每年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存量,Y2表示从2007年开始每年从农村转移出去的劳动力数量.X表示年数(2007年为第一年).a、b、c为系数,分别表示每年净增的适合转移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第一年(2007年)适合转移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基数、每年转移的农村劳动力数量,其关键是确定a、b、c这些系数.

2.数据来源、系数的确定及求解.我们的数据来源于

根据表一1,2007年我国50岁以下的中青年农村剩余劳动力达到了21132万人(假设仅对50岁以下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进行转移),故取b等于21132万人.系数a的确定比较复杂,农村有新增劳动力,也有“退休”的劳动力.据农业部张宝文介绍,我国农村每年新增青年劳动力600多万人.同时,还要计算现有的50岁以下的中青年农村剩余劳动力中,每年年满50岁不宜转移的劳动力数量,计算20年内的数据.由于资料的限制,我们只能算出从2007年开始的20年内平均每年年满50岁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根据国务院农普办、国家统计局2007年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主要数据公报,年龄段在31-50岁之间的农业从业人员占总农业从业人数的47.3%,且人员在每一年龄层分布较为均匀.根据表一1和表一2可以推算出31-40岁和41-50岁年龄段内剩余劳动力人口分别为7882万论文范文6670万人,两项共计14552万人.由此,31-50岁之间年龄段的人员中,平均每一年龄层的人口为728万人,亦即31-50岁年龄段内每年有728万人年满50岁.假设50岁以下转移出去的农村劳动力在年龄上呈均匀的分布状态,则在20年的转移期内总有50岁以下各年龄段的农村劳动力留在农村,以满足农业生产的需要.故我们无需考虑农业对农村青壮年劳动力需求的供给问题.由此,得出a等于600万人-728万人等于-128万人,这说明50岁以下适合转移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将在2007年存量基础上每年将减少128万人.根据拉尼斯.费景汉的观点:在农业生产率提高,劳动力转移速度高于人口增长速度时,“刘易斯拐点”就能达到.说明我国劳动力转移完毕是可能的.

农村剩余劳动力:客户为剩余劳动力发工资

关于每年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数量,各个专家的看法不一样,资料的统计口径也不相同.根据2007、2003、2001、1998、1990年等历年的《中国统计年鉴》以及中国农业信息网、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网的有关数据可以计算出1979-2006年平均每年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为745万人.其中1991-1995年连续多年平均每年转移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最多,为987万人;1996-1999年最少,为518万人.根据以上经验数据,考虑到现阶段产业结构正在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转换的现实,故在以后同等GDP增长速度下,所吸收的劳动力会较以前有所减少,其每年农村劳动力转移数不会超过1979-2006年平均数745万人.我们做出保守估计,取c-800万人来进行计算.

Y.等于-128X+21132

(3)

Y2等于800X

(4)

当农村劳动力转移完时,亦即Y1等于Y:时,联立(3)、(4)解方程,得出X等于23年,即刘易斯拐点应在2030年出现.这个结论与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刘伟在论证“刘易斯拐点”到来时的结论基本吻合:“至少在2026年等之前,我们不应该担心劳动力的供给问题.”也与安徽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孙自铎推算出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将有20年的转移时间的论断相符.只不过,刘伟是根据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推算出2026年我国15-64岁劳动年龄人口将达到峰值,在此之前无需担心劳动力供给问题.孙自铎是对人口专家蔡昉的相关数据进行修正的基础上得出的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时间.而笔者是参考相关统计资料,对照发达国家,特别是与我国人均耕地及农业从业人员现状具有相似性的日本和韩国,计算出我国现有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基数,在此基础上通过模型推算出我国“刘易斯拐点”到来的时间.此方法考虑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动态供给状况,以及每年现代工业部门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承载情况而得出的结论,具有一定的可靠性.

三、结论及对策

根据以上对“刘易斯拐点”到来的时间分析,应制定正确的政策,采取积极措施,充分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扩大“人口红利”.

(一)结论

1.目前中国农村仍然存在着大量潜在的剩余劳动力,20年内劳动力资源仍然是我国的比较优势.那种认为刘易斯拐点已经到来,我国马上面临全面的人口短缺是没有根据的.只要劳动力论文范文合理,跟上CPI增长的步伐,我们仍然可以在不减少农业边际产出的同时,为工业提供无限的劳动力供给.

2.我国近年来出现的“民工荒”并不是刘易斯拐点到来的标志.现在的局面是“民工荒”与大量农村劳动力的剩余并存.

3.尽管我国GDP连续20多年基本保持近两位数的高速增长,而我国的工资增长速度却远低于GDP的增长速度.劳动者工资在GDP中的比例呈明显的下降趋势.这种“低工资”现象及农民工被排斥在社会保障福利体制之外的事实是“民工荒”的真正原因.以城镇(非技术)劳动者的工资水平的上升作为刘易斯拐点到来的标志的论断要慎重.它将直接影响到就业政策和消费,更影响到中国未来经济的稳定发展.

(二)对策

1.针对不同时期的不同劳动力状况,政府应采取动态的就业政策.随着时间的推移,劳动力将会变得越稀缺,劳动力论文范文相应会有所上升,政府应实行不同的产业政策和不同的就业政策.

2.重视传统制造业,实现产业结构有步骤的升级.要维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我国必须改变原有的低成本、高投入、低附加值的粗放型发展战略,转向集约型的发展战略.但目前在中国存在大量低素质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现实条件下,应继续重视传统制造业的发展.单纯选择发展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意味着失业人口的增加,最终会增加社会不稳定因素,反过来影响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3.根据“刘易斯拐点”在我国东中西部到来的时差,应实施地区差别化政策.我国的东中西部发展程度不一样,“刘易斯拐点”的到来存在着时差,东部到来早,中西部到来晚.由此形成东部与中西部要素禀赋的差异,产业也应形成级差梯度:东部以资本技术密集型加工业为主,中西部以劳动密集型加工业为主.为促使级差梯度的形成,应加大实行地区差别化政策力度.在贸易加工、出口退税以及其他产业政策方面,给予中西部更加优惠的政策,以利于企业向中西部转移,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延长“人口红利”.

4.完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相关政策.“民工荒”实际上是民工权利荒,民工短缺实际上是权利短缺或制度短缺,是民工没有真正融入到打工的城市,而用脚论文范文的一种理性选择.④因此,国家应尽快制定政策,给予农民工完全的国民待遇,建立健全全社会保障体制.应鼓励东部沿海地区和中西部城市调整户籍、社会保障、教育、医疗等政策,把农民工纳入到这些公共服务中去,逐步把进城的农民工转化为当地的市民,实现农民工的真正转移.

总结:本论文主要论述了拐点剩余劳动力论文范文相关的参考文献,对您的论文写作有参考作用。

农村剩余劳动力引用文献:

[1] 劳动力专科毕业论文范文 关于三农和农村类硕士学位论文范文10000字
[2] 农村劳动力论文范文 农村和农民相关毕业论文格式范文2万字
[3] 单相剩余电流保护器的研究 论文提纲格式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拐点”》word下载【免费】
农村剩余劳动力相关论文范文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