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写作 > 毕业论文范文 > 文章内容

辽宁经济增长就业协调

主题:经济增长与就业的关系 下载地址:论文doc下载 原创作者:原创作者未知 评分:9.0分 更新时间: 2024-01-19

简介:关于本文可作为相关专业就业增长论文写作研究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就业增长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

就业增长论文范文

经济增长与就业的关系论文

目录

  1. (一)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就业弹性的关系
  2. (二)经济增长对就业增长的影响分析
  3. (一)居民收入来源结构分析
  4. (二)居民消费结构分析
  5. 2.唐华仓.河南省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现状及差异分析[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2007(2)
  6. 3.张华初.广东经济增长与就业关系的实证分析[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08(4)
  7. 4.蔡昉,坚持在结构调整中扩大就业[J],求是,2009(5)
  8. 经济增长与就业的关系:央视播报电子商务拉动就业增长

曲岩 常丽教授 (1、大连理工大学辽宁大连110242、论文范文辽宁省委党校沈阳 110004)

中图分类号:F240 文献标识码:A

内容摘 要:实现经济增长与充分就业协调发展,是辽宁老工业基地实现全面振兴的基本目标,对构建辽宁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采取规范分析、实证研究和对比分析等方法,以就业弹性理论为依据,建立了辽宁省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模型,剖析了三次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变化走势,认为辽宁省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存在较强的非协调性,提出发展“三产”提高就业弹性、保证“二产”增长创造就业机会、实施城乡统筹就业政策、发挥财政再分配作用等政策建议.

关键词:经济增长 就业弹性 协调发展 区域经济

要效率还是要就业,对受到金融危机冲击的中国来说,宏观政策取向面临最大的考验就是在“经济增长”和“充分就业”这两个目标上.对于正处在全面实现老工业基地振兴发展期的辽宁而言,这一考验似乎更为重大.近十年来,辽宁实现了经济持续的高速增长,但在就业方面没有实现同幅度增长,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呈现的非协调矛盾日益突出.因此,如何实现经济快速增长与充分就业目标的协调,已成为辽宁经济社会发展和实现全面振兴的重要课题.

辽宁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的关系分析

辽宁在1980年城镇居民收入居全国第2位,仅次于上海;农民收入水平位居全国第3位,仅次于上海、北京.城镇居民如此高的收入水平,源于辽宁工业省份的充分就业,而城镇人员充分就业和经济收入稳定,形成持续的需求拉动促进了农业发展,也使农民收入得到提高.

在改革开放的体制变革中,辽宁产业受到体制、机制、市场、金融、技术以及国内外新的竞争主体的多重冲击而出现整体衰退,尤其是1997年以来城镇登记失业率俱增,近十年来失业率一直位居全国之首.2007年,辽宁地区生产总值在全国列居第8位,人均GDP第8位,但城镇居民收入水平排第11位,农民纯收入为第9位,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3%(全国最高),高于全国平均水平0.3个百分点.

从1998年开始,辽宁经济增长开始超过全国平均发展速度,经济增长是否拉动了就业增长,改革开放以来哪个产业对就业吸收作用最大,经济增长是否使居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和改善,本文将通过测算来进行检验.

(一)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就业弹性的关系

国内外许多学者的研究表明,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是存在着相关性的.经济增长能带来就业率的增加,但增长幅度是否具有一致性,需要对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就业弹性的关系进行检验分析.

就业弹性是就业增长率与经济增长率之间的比率,其经济含义为经济每增长一个百分点,所带动就业增长的百分点.由于辽宁省正处于全面振兴的快速增长时期,老工业基地的重工化产业结构具有明显的资本排斥劳动特征,虽然2007年产业就业弹性系数有所回升,但大大低于“六五”时期水平(见表1).

经济增长与就业的关系:央视播报电子商务拉动就业增长

从三次产业就业弹性系数看,第一产业随着工业化进程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弹性系数出现负值;第二产业的投资规模和产值比重大增,弹性系数由负转正,但弹性极低;第三产业承担着增加就业的主要重任,弹性系数最高.

1980~ 2007年,辽宁省GDP年均增长率为9.76%,人均GDP年均增长率为13.4%.从业人员年均增长率仅为1.5%,年平均就业弹性系数为0 0865.从GDP增长率、就业增长率和就业弹性之间的变化趋势可见,低就业增长与高经济增长形成巨大反差.经济增长率是远高于就业增长率,大多数年份经济增长率都保持在8%以上,而就业增长率大多数年份都在4%以下,GDP增长和就业增长不仅幅度不同,而且在个别年份他们的变化方向也表现出了非一致性(见图1).

根据1980- 2006年辽宁省GDP增长与就业增长数据显示,就业人数总体上呈增加态势,但就业增长率出现大幅度波动,尤其1996年至2000年,此期间受国企改制、三年脱困、企业兼并重组等经济社会因素影响,导致就业人数急剧降低.在就业弹性上,表现为差异显著的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20世纪80年代初期的低就业弹性阶段,就业弹性在1 981年达到最低为-2.75.这是因为在改革开放之初,辽宁受到体制变革冲击和产业调整压力,经济发展出现滑坡,进而导致就业增长下降.

第二个阶段,20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就业弹性处于振荡增长阶段,1990年达到最高水平1.33,1991年迅速降到0 35.从1992~ 2007年就业弹性一直在零点上下波动.就业弹性急剧增加,随后又急剧下降,十几年里出现了波动不大的振荡.这说明,随着科技进步,劳动力投入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趋于下降,资本、技术等投入要素以及制度性要素的贡献率提高,辽宁经济增长方式发生了明显的转变.

(二)经济增长对就业增长的影响分析

本文通过建立辽宁省1980~ 2007年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的回归分析模型,来探讨经济发展对就业的影响.由于数据取自然对数的变换不会改变变量的长期关系,并使其趋势线性化,消除时间序列中的异方差现象,所以对GDP增长与就业增长这两个变量取对数,分别用LGDP和LJY表示,利用SPSS进行数据处理.

通过对2008年《辽宁统计年鉴》数据分析发现,辽宁经济总量不断提高,GDP指数随时间呈现线性增长的状态.1 995年之前GDP指数增长率的波动幅度很大,1981年GDP增长率为-1.6%.1984年增长率达到16.8%,1990年增长率为0.9%.1995年GDP指数增长大幅度下降出现转折,2002~ 2007年一直保持两位数增长,呈线性增长趋势.将GDP指数增长数据进行分段回归统计,得出表2的三个模型.

从表2可见,1980~ 2007年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模型的拟合优度为0 814,说明解释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线性关系显著.在此期间,辽宁GDP每增加1%,就业人员就增加0.129%.

1980~ 1995年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模型的拟合优度为0 933,GDP每增加1%,就业人员就增加0.238%.这一时期,辽宁经济发展虽然波幅较大,但一方面产业规模和市场并未受到新兴工业区的全面性冲击,另一方面原有的产业结构和技术、组织结构也没有发生根本性调整,因此经济发展对就业的拉动作用也较大.

1996~ 2007年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模型的拟合优度为0 735,GDP每增加1%,就业人员仅增加0.0787%.显然,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作用在减弱,到了2007年这种拉动作用已经很小了.这种情况的出现,一方面是1997年的国企三年脱困,企业进行大规模改制重组、破产减员,出现大量的下岗人员;另一方面是由于资本、技术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越来越大,而劳动力的贡献在减少.换句话说,就是由于辽宁省的经济发展模式正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过渡.

从三次产业的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关系分析,1980~ 2007年中三个产业的GDP都以不同幅度的水平在增长,其中第三产业发展最快.在就业方面,三大产业的表现也有所不同,第三产业不仅就业弹性系数高,而且就业人数一路上扬(见图2).

从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同性看,辽宁产业结构由1978年的14.1:71.1:14 8,调整为2007年的10.3:53.1:36.6.第一产业呈下降趋势,第二产业比重维持在40%~ 50%,产值结构由“二一三”转向“二三一”;与此同时,辽宁的就业结构由1978年的47.4:34.6:18.0,调整为2007年的32.4:27.6:40.0,就业结构由“一二三”转向“三一二”,“一产”降了15个百分点,“二产”下降7个百分点,“三产”提高了22个百分点.产值结构与就业结构的结构变化协同系数由1 978年的0.747提高到2007年的0 855,虽然结构偏离度有所降低,但仅提高了0.108个百分点,若从30年动态趋势考察,2007年结构协同系数比1995年( 0.942)降低了0.087个百分点,协同系数降低,产业结构效益较低.

从变化趋势看,第一产业增长稳中有升,就业人数略有波动,但出现逐年增加趋势,2007年比1980年增加了100多万人;第二产业的增长是先低后高,1 995年前对就业的吸纳作用较大,这说明在改革开放初期,作为中国重工业省份,工业发展对就业产生了较大的吸纳作用,但1995年之后,工业发展与就业呈现了负相关,就业人数始终处于缓慢增长,2007年比1980年仅增加了36 7万人,就业比重下降了11.6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一直保持着快速发展态势,成为承接工业和农业转移劳动力、吸纳新增劳动力的重要空间,对就业起到了巨大的拉动作用,从业人员增加了近600万人,就业比重提高20.7个百分点.

从失业率的变化看,改革开放以来的前15年,辽宁的失业率在全国并不很高,但从12002年后逐步下降,但直到2007年辽宁失业率始终位居全国第一.从1 998年开始,辽宁经济增长一直高于全国平均速度,2000~2007年辽宁GDP年均增长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 62个百分点,同期失业率辽宁比全国却高出1 17个百分点.高增长与高失业率并存的现象,突显辽宁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协调性失衡.

经济增长与居民生活水平的关系分析

按1978~ 2007年计算,改革开放30多年来,全国经济年均增幅为9.88%,辽宁是9.61%,辽宁低于全国;自1998年开始,辽宁经济增长速度超过全国平均水平.从速度讲,2007年辽宁经济增长14.5%创下1993年以来新高;从总量看,2007年经济总量达到1.1万亿元,距2001年突破5000亿元仅仅相隔6年时间.然而,对于这一可喜的结果,在辽宁居民生活水平上似乎没有出现相应的反映.

从整体社会经济环境讲,辽宁就业人口比重较高(18-60岁人口比重为69.5%,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离退休人员比重较大,下岗失业人员较多,受企业总体效益水平偏低的影响,职工工资水平也较低,因此全省的总体收入水平低.本文主要分析居民收入来源结构和消费支出结构.

(一)居民收入来源结构分析

2002—2007年,辽宁财政一般性预算收入年均增长19.82%,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3.39%,农村居民纯收入年均增长11.01%.城镇居民收入增速为财政收入增长67.5%,农民收入增速仅为财政收入增长的55.5%.

居民收入水平偏低的原因,从居民收入来源结构可以得到释权(见表3).

从表3数据可见,辽宁城镇居民工资性收入比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7.6个百分点,而转移性收入比重高出全国平均水平8.5个百分点.这说明,辽宁城镇居民收入中很大一部分来源于转移性收入,即离退休金、失业救济金等.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有两类:一是由于退休金水平提高,城镇社会保障制度逐渐建立和改善等,使城镇居民的社会福利水平得到相对提高;二是离退休、失业人员比重较大,使得依靠退休金和失业救济金生活的人数增加所致.从绝对值看,辽宁城镇居民总收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近1500元,与进入工业化后期、经济较发达省份的地位相比极其不对称.

辽宁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比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5 2个百分点,而经营性收入比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5个百分点.这说明,辽宁农民纯收入主要靠经营性收入,劳动力转移能力和农村产业化水平较低,导致工资性收入偏低;从绝对值看,辽宁农民纯收入虽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相对于一个工业发达省份而言,工业化进程对农业现代化的推进以及整个社会福利水平的提高成效不十分显著.

2007年辽宁省的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3%,参加养老保险的离退休人员有408 1万人,两项指标均位居全国第一位,这就是辽宁省居民收入中转移性收入比重高的原因.对于以养老保险金为主要收入来源的居民,其生活水平的提高只能依赖国家和地方工薪政策的调整和提高;而对于以依靠领取失业救济金的失业群体来说,提高收入水平的惟一方法就是解决就业,这是维持生存、不断提高收入的重要途径.

(二)居民消费结构分析

从消费结构、消费水平比较分析辽宁居民生活水平状况.生活水平不仅仅包含消费的物质商品,还包括环境、教育机会、医疗支出、娱乐休闲和社会服务等非物质因素.因此,研究居民的生活水平,需要分析居民生活消费支出结构的变动情况.

根据1996~ 2007年的《辽宁统计年鉴》中消费支出的分类,利用SPSS对数据进行聚类分析,可以从结构的量变中提取出显著的结构性变化.经过系统聚类后,得图3(由SPSS17.0得出的结果).

根据图3可得出以下几点判断:

城镇与农村的消费结构变化基本呈现出统一的过程.表明随时间的推移、收入的增加,消费结构的确在逐渐地发生变化.

城镇与农村的消费结构在两个阶段出现明显差异.城镇居民的消费结构在1995—1998年和1999~ 2007年,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在1995—1998年和1999~2007年这两个阶段,消费结构出现了明显差异.第一阶段,各年度分类指标间距离相差较大,结构变动迅速;第二阶段,各年度分类指标间距离相差较小,结构变动缓慢.对于城镇居民来说,1998年国有企业改制是下岗失业最严重的一年,当年人们的消费结构明显呈现了相应的波动,除食品以外,其它几项消费项目都呈现了明显的下降.,对于农村居民来说,1999年城镇失业人员经商比重剧增,吸引更多农民从事农副产品流通活动,教育体制改革以及外出打工人员比重提高,因此导致交通、教育等支出明显增加而食品支出下降.

基本生活消费比重下降,医疗、教育的比重上升.根据相关数据分析,1998年以来,食品、衣着的消费比重大致呈逐年下降趋势;2007年的食品消费比重,城镇居民下降到37.76%,农村居民下降到39.61%,医疗保健、交通通讯、娱乐教育文化服务和居住占消费支出的比重却呈增长趋势.其中,城镇居民医疗保健和交通通讯支出增幅较大,与1995年比分别增长了172.51%和189.18%;农村居民交通通讯和娱乐教育文化服务增幅较大,与1 995年比分别增长了225.45%和345.04%.

单从数据看,辽宁省2007年城镇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为37 8,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为39.6,似乎已经进入小康的生活状态.但从居民的消费结构的变化分析看,一方面是由于收入增加,人们逐渐对衣食住以外的事物追求的增加;另一方面是由亍我国医疗、教育体制改革的结果,居民个人承担了全部或绝大部分医疗和教育经费,而且医疗和教育的论文范文是逐年上升,这无形就增加了人们在这些方面的支出.所以,仅从恩格尔系数角度分析不能全面反映辽宁居民的生活水平.

经济与就业增长协调发展的对策措施

高增长、低就业问题的愈加突出,已995年开始失业率逐年攀升,虽然在经被公认为经济失衡、消费低迷、贫富分化等重大经济矛盾的根源之一.就业不仅关系民生与福利、社会稳定,而且也是经济均衡增长的前提.辽宁老工业基地正处在全面振兴的特殊时期,更应当在实现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以积极有效的就业政策最大限度地提高就业率.就业的增长可以带来居民收入的增加,减少依靠失业救济金生活的人数,改善居民的生活水平.促进就业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政府作为一项系统工程进行部署和安排.根据对辽宁的GDP的增长、就业增长、就业弹性、居民的收入结构和消费结构进行系统分析,本文提出以下几点对策建议:

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提高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第三产业资本有机构成较低,既涵盖低素质的劳动密集型的产业,也有容纳高素质人才的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而且根据对三大产业GDP指数与就业人数的分析,已经证明第三产业对就业的吸纳作用很大.无论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产业接替转移规律、国民收入水平提高的趋势,还是从辽宁的区位优势、对生产性服务业的需求、金融及各类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来说,发展第三产业不仅具有空间而且具有极大的可能性.辽宁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势在必行,应通过产业政策积极引导,重点发展金融、贸易、旅游、交通等现代服务业,物流、会展、科技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以及信息服务、法律服务、社区服务等社会性服务业,加快劳动力向第三产业转移,拉动就业增长.

保证第二产业的有效增长,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第二产业有效的扩张,往往伴随着对第三产业服务需求的扩张,会带动第三产业新兴行业的加速扩张,从而间接地吸纳更多的劳动力就业,特别是社会存量最大的一般劳动力.保证第二产业有效增长是开发第三产业新兴行业的关键,辽宁在振兴投资的产业项目中应有选择地发展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在政策上,应大力支持为产业配套、产业链上劳动密集型、技术劳动密集型的中小企业,为非公有经济发展提供公平的社会环境和制度条件.

实施城乡统筹就业,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实施更积极有效的城乡统筹就业政策,将对失业人员实施就业援助、职业培训等政策范围扩大至城乡所有需要就业的对象.统筹城乡就业,就是要打破用行政手段将劳动力人为地分割成城镇劳动力和农村劳动力,以及本地劳动力和外来劳动力的就业管理体制,实现劳动力的自由公平竞争.在实施城乡统筹就业方面,辽宁必须尽快建立城乡一体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逐步统一城乡劳动力市场,建立城乡统筹的劳动就业、医疗卫生、国民教育体系,使进城农民在就业、医疗、子女教育、社会保障等方面与城镇居民享有同等待遇.

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强对城乡困难群体的救助.实施积极有效的就业政策,建立公平的竞争就业机制,消除对农村劳动力的政策歧视.加大实施民生工程力度,扩大就业与失业调控并举,实施扶持就业和鼓励创业并举的政策措施,完善就业援助、就业服务和职业培训等制度,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努力实现社会就业更加充分的战略目标.政府应鼓励发展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加快培育新兴产业、支柱产业所需的高素质劳动力,使专业结构、人才需求与产业发展相适应.加快完善覆盖全社会的社会保障体系和制度,建立和规范对城乡困难群体的救助机制,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通过产业的发展带动就业、增加收入,通过就业制度的完善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

发挥财政再分配作用,加大公共服务,促进居民消费的提高.经济增长的需求拉动最基本的是拉动内需,提高居民的收入水平和消费能力.辽宁职工的工资水平、消费水平、养老标准普遍低于东部平均水平,伴随经济增长地方财政收入不断增加,政府应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实施提高工资水平、养老标准、最低工资和低保标准等各项收入分配的政策措施,以及在农村、交通等基础设施和教育、医疗等公共事业方面的投入,间接促进居民消费.要特别关注困难群体,保障弱势群体的基本公共服务的供给.现阶段的重点,应努力推进城乡区域间、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参考文献:

1.陈丹红.辽宁产业结构调整与充分就业的协调发展[J],商业时代,2008(13)

2.唐华仓.河南省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现状及差异分析[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2007(2)

3.张华初.广东经济增长与就业关系的实证分析[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08(4)

4.蔡昉,坚持在结构调整中扩大就业[J],求是,2009(5)

作者简介:

曲岩(1975-),女,黑龙江省哈尔滨市,论文范文辽宁省委党校,讲师、管理科学与工程硕士(大连理工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在读博士),研究方向:人力资源、区域经济.

常丽(1954-),女,山西省榆次市,教授,经济学学士,研究方向:区域经济、产业经济.

总结:本论文是一篇免费优秀的关于就业增长论文范文资料,可用于相关论文写作参考。

经济增长与就业的关系引用文献:

[1] 新颖的经济增长论文题目 经济增长论文题目怎么取
[2] 区域经济增长方面论文选题 区域经济增长论文标题怎样定
[3] 经济增长论文集 经济增长英语参考文献哪里找
《辽宁经济增长就业协调》word下载【免费】
经济增长与就业的关系相关论文范文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