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写作 > 毕业论文范文 > 文章内容

超越“连接”:社会学视角下的农村互联网

主题:农村网民数量 下载地址:论文doc下载 原创作者:原创作者未知 评分:9.0分 更新时间: 2024-02-29

简介:关于对写作农村网民论文范文与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相关本科毕业论文农村网民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下载有帮助。

农村网民论文范文

农村网民数量论文

目录

  1. 1.引言
  2. 2.接入:技术渠道与个体意愿
  3. 3.使用技能:数字鸿沟与信息平等
  4. 4.超越“连接”
  5. 农村网民数量:3成网民在农村 电商下乡“拼刷墙”

闫蒲/YAN Pu

牛津大学互联网研究所牛津OX41NQ

摘 要:结合国内外对农村互联网的社会学研究,梳理了当下该领域的研究重点和主要发现.移动互联网对信息化技术的普及起到奠基性作用,但农村网民互联网使用和信息技能的培训不容忽视.针对这些议题,社会学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参考资料和独特的视角.

关键词:农村互联网;互联网社会学;信息化

1.引言

随着互联网普及率不断攀升、全世界不同地区网民比例日益提高,信息与通信技术也从城市扩散至农村,覆盖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根据国际电信联盟统计,世界互联网用户数量如图1所示,2015年全球每百人中就有超过43人使用互联网.然而,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互联网用户数量的巨大差距不容忽视,发达国家每百人中的互联网用户数量是发展中国家的两倍以上.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的统计,2015年中同互联网普及率为50.3%,对比同际电信联盟的统计数据,我国的互联网用户比例虽然高于其他发展中国家,但是依然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和地区.其中,中国农村网民仅占全体网民总数的28.4%.

一方面,从互联网前景看,中国农村互联网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另一方面,对于政策制定者和社会科学研究者而言,研究农村互联网的发展瓶颈对推进互联网普及和实现信息化社会至关重要.本文将从国内外已有的农村互联网社会学研究报告入手,分析这一领域的重点方向,并结合社会科学领域的研究,浅析限制农村互联网发展的因素.

社会学视野下的互联网研究着重研究个人与社会在信息技术下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换言之,互联网社会学关注信息通信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而非技术本身.结合传统社会学对社会结构、社会公平等议题的关注,农村互联网的社会学研究往往侧重于研究技术由城镇扩散至农村的过程、城乡间的数字鸿沟以及农民的信息能力等课题.

从研究方法看,虽然社会科学近年来频繁地与大数据挖掘、分析相结合,然而农村互联网的相关研究依然主要以质化研究方法(Qualitative Method)为主.例如,通过问卷获得农村互联网的基本使用情况,通过访谈了解信息鸿沟对日常生活的影响,通过民族志(Ethnography)近距离、长时间观察研究对象如何在日常生活和交往中使用互联网.与定量研究相比,农村互联网的定性研究将研究重点置于农民个体生活中,并通过田野调查,在具体情境(Context)中观察个体互联网使用情况.因此,社会学视角下的农村互联网研究不仅为研究互联网发展补充了鲜活的个体案例和新的研究方法,更通过社会学的想象力(Sociological Imagination)以小见大,清晰地总结了互联网技术影响下的社会发展趋势.关于农村互联网的社会学研究从个人、社会与技术的相互关系角度人手,为理解和推进信息技术发展提供了独特的视角.根据研究者的领域和重点不同,针对农村互联网的研究指出了农村网民在接人渠道(Access)、使用方式(Usage)和信息技能(Information Skill)3个方面与城市网民的差异.

2.接入:技术渠道与个体意愿

无论是作为互联网浪潮领跑者的欧美发达国家,还是后起之秀的发展中国家,互联网的普及都不可避免地经历了从少数人到多数人、从城市到农村、从技术领潮儿到普通互联网用户的扩散过程.罗杰斯(Everett M. Rogers)将这一过程总结为创新扩散理论(Diffusion of Innovation),该理论分析了新技术从出现到接纳、推广的扩散规律.罗杰斯认为,新技术、新思想和新实践的受众经历了这样的扩散过程:创新者→早期使用者→早期大众→晚期大众→落伍者.受到教育水平、收入与基础设施建设等条件的制约,农村居民往往在新技术的使用过程中落后于城市居民,因而可将其归为晚期大众甚至落伍者的类别下.受该视角的影响,互联网社会学首先关注了在互联网扩散过程中农村居民接入互联网渠道和工具的相对滞后性.

农村居民接入互联网的首要障碍在于接入渠道,由于基础设施配置的差异,无论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农村宽带网络的速度和稳定性都落后于城市.2012年,英国通信产业监管机构(Ofcom)发布的英国基础设施报告显示,英国普通宽带网络城乡覆盖率差异并不大,但是在高速宽带覆盖率中,英国城市地区覆盖率是农村地区的4倍多,其中,苏格兰农村地区高速宽带仅覆盖6.3%的家庭.根据该报告的分析,造成此现象的原因在于市场主导基础设施建设.由于农村地区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造价高于通信服务收入,服务商失去了在农村地区增加设施投资、提高服务质量的主动性.参与研究的互联网社会学者在这份报告中反复强调国家干预农村互联网基础设施的重要性,其主要论点是:尽管农村互联网服务本身的收入远低于基础设施建设的成本,但农村互联网有更长远的附加价值,如更广阔的农村网络购物市场、更全面的公民论文范文参与、更便捷的网络公共服务等.将其他附加价值计算在发展农村互联网的收入中后,发展农村互联网基础设施从长远看将实现个人、社会、商业的多方共赢.

伴随着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的兴起,移动互联网成为带动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互联网普及的重要力量.由于移动设备成本低、更新快,城乡之间移动互联网的差距正在迅速缩减.作为连接互联网的工具之一,移动设备为农村居民提供了便捷、低廉的上网渠道.微信、手机淘宝、手机视频等应用工具对于农村网民也不再陌生.2015年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统计显示,超过半数(69.2%)的农村新网民通过手机“上线”.对于互联网社会学研究者而言,移动互联网在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如雨后春笋般的发展势头无疑为实现信息化社会创造了条件.

然而在舆论与学界普遍看好移动互联网前景的同时,西方部分社会科学研究者也对移动互联网尚存质疑.其中最主要的论点是:移动终端本身存在体积小、信息传递效率低、功能欠缺系统化等缺陷,单纯依赖移动终端上线的用户可能因此受限.2014年,Napoli和Obar综合多个学科的实证研究,认为手机网络用户在使用技能、行为习惯上与电脑网络用户有很多差异,而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可以归结于内容提供者平台设计、用户自身科技能力等因素.在越来越多的新网民单纯依赖移动终端上网的今天,两位作者警告,在手机网民和其他网民之间,可能会出现因技能不同、信息不同所导致的信息鸿沟.另一份基于民族志方法的研究显示,在信息资源极度匮乏的社区,虽然研究对象参与了用手机网络寻找工作的培训课程,但是他们仍然依赖其他电脑用户协助发布简历.部分研究对象表达了想要学习电脑以提升信息技能的需求.现有研究将移动终端的局限归纳为如下几个因素:易中断的网络链接(信号差、手机丢失、电池损耗等)、高昂的移动通信费以及移动设备有限的功能配置(如文字处理编辑、信息整合归纳等).在中国农村居民受益于移动互联网的当下,意识到手机上网相对于电脑终端上网的局限也尤为必要:实现互联网的普及,手机功不可没,然而实现真正意义的农村信息化,电脑作为上网终端则是不可或缺的.因此,针对农村网民的信息化培训需要兼顾电脑技能培训,更需要内容提供者针对移动终端特征论文范文移动网页,也需要生产者和开发人员完善移动终端功能设计.

3.使用技能:数字鸿沟与信息平等

移动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城乡居民互联网接入渠道的差异,然而,伴随着互联网深入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关注发展中国家或地区居民的互联网使用与信息技能,而不只是互联网的连入渠道,已成为很多互联网社会学研究者的重点议题.牛津大学互联网研究所的互联网使用调查发现,网络使用方式和网民的经济收入、教育水平、年龄有相关关系,在此背景下,互联网究竟会成为沟通城乡的桥梁还是会成为扩大城乡分化的鸿沟?

在研究互联网普及的过程中,非网民为何不上网是国内外学者关注的研究问题之一,针对这一问题的统计结果,有助于了解农村居民接入互联网所遇到的主要挑战及困难.根据2013年牛津大学互联网报告(OxIS)的数据和2015年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的统计,如图2所示,英国非网民不上网的首要原因是对互联网“不感兴趣或没有需求”,中国非网民不上网的最主要原因则是“不会使用”,占所有非网民的60%,英国非网民中仅有7%因为不会使用互联网而选择不上网.从个体的使用意愿看,中国多数非网民对互联网有需求、有兴趣,却普遍受制于技术因素.因此,提高农村互联网的接人率需要提高农村居民的互联网技术水平,或从互联网服务和终端设计环节降低技术门槛.

Hargittai详细阐述了由于信息技能和使用经验的差异所导致的数字鸿沟,他认为,数字鸿沟最关键的议题并非是有无互联网接入渠道,而是用户对互联网的熟悉程度(User Sophistication)以及是否具备足够的信息技能(Digital Skill).

DiMaggio等人总结了导致数字鸿沟的主要原因,如图3所示,其中,计算机技能、社会支持和使用程度及使用质量均基于基础设施之上.研究者们还强调了一些和职业发展、教育相关的互联网使用方式对社会分化的重要作用,如农村务工人员是否会高效利用互联网寻找工作,从微观上对个体生活会产生重要影响,从宏观上也会缩小或扩大社会分化.不少研究者都认同,数字鸿沟和已有社会经济地位与经济资源有着相互作用、互为因果的关系.Hargittai进一步将分化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First-Level Digital Divide)为接入渠道差异导致的互联网使用率的差异,第二阶段(Second-Level Digital Divide)则为由于信息技能和使用经验所导致的鸿沟.

农村网民数量:3成网民在农村 电商下乡“拼刷墙”

研究者对于中国农村互联网的观察延续了类似的思路,侧重分析了由于网络使用和技能差异导致的城乡数字鸿沟.例如,由于信息通信工具本身有高端、低端的差异,使用者所获得的信息也由于其互联网工具功能复杂程度的不同而不同.此外,对于刚进入城市的务工人员而言,手机可以用于与农村的家人保持联系,然而受知识水平所限,更复杂的功能难以被该群体开发使用.

中国农村互联网的使用情况逐渐受到国内外学界重视,但针对农村网民的日常互联网行为却缺乏深入、长期的观察与研究.此外,也缺乏对网民搜索、选择、处理和接收电子信息解决日常问题的系统研究.回答这些问题将会为研究农村网民的互联网使用和信息获取提供不同的视角.于良芝从信息分化与信息贫穷的角度为该议题补充了中国的实证研究成果,通过访谈的方式,研究了信息贫困群体面临的主要挑战.研究发现,信息基础(Information Base)、信息实践(InformationPractice)和信息资源(Information Asset)导致了中国信息贫困群体在互联网时代的劣势地位.由此,除了接人渠道、使用方式所导致的城乡互联网差距之外,有效利用互联网信息解决日常问题的能力也进一步为农村网民的互联网使用增加了困难与挑战.

4.超越“连接”

综上所述,学术界对农村互联网发展的讨论已超越互联网基础设施的普及本身,延伸至农村网民的互联网使用方式、信息技能、信息内容等话题.尤其值得重视的是,在移动互联网迅猛发展的当下,不少研究者仍然强调传统电脑技能、基本信息搜索处理技巧培训和学习的重要性.因此,实现农村信息化的核心不仅是提高网络速度和普及网络工具,更应重视提升农村居民使用网络信息资源的能力和技术.

当然,农村互联网的发展也包含着农村网民群体的主动学习和自我提升,农村信息化发展过程中,频繁出现在公众、媒体、学界视野中的是政府的宏观政策、互联网企业的服务提供、手机制造商的技术创新.然而,即使是创新扩散的提出者罗尔斯也曾经指出该理论的局限性:技术的普及并非是单纯的线性发展过程,在大众接受新技术的过程中,往往同时经历了扩散者与被扩散者相互影响,不同技术之间互相融合、互相作用等非线性过程.在新技术扩散的过程中,很多研究者强调了进城务工人员在向农村居民普及互联网工具、培训家人网络技能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加州大学洛杉矶大学的博士生Oreglia对中国农村互联网发展中这一群体的独特作用进行了详尽的研究,在她的田野调查中,农村常驻居民所持有的手机多为其子女亲属外出务工带回的礼物.创新扩散以及技术驯化理论(Domestication Theory)均强调个体是技术的消费者,然而Oreglia并不完全认同这样简单的角色定义,在她看来,将手机作为礼物送给亲属的村民扮演了技术扩散的*角色(Intermediary),这个过程不仅有手机作为商品所体现的消费主义,更包含着进城务工村民提供购买意见、向礼物接受者培训网络技能,乃至维系农村亲缘关系等更多层面的意义.以互联网服务或互联网终端的普及率观察互联网发展往往容易牺牲技术扩散过程中的复杂性和多元性,Oreglia总结说,农村网民对于网络终端有不同于城市的获得渠道、使用需求和技术挑战,在农村互联网发展中,存在着以家庭为单位的非正式技术培训以及出于维系家庭关系而增长的技术使用意愿,还有返乡人员在农村信息化过程中的点滴贡献等丰富的细节.

互联网社会学的视角指出了城乡之间存在的互联网资源、使用和信息的分化,同时,丰富的田野调查资料也揭示了一个动态、多元的互联网发展过程.在互联网技术改变农村生活的同时,农村互联网也以其主体性改造着技术本身,正是这两种截然不同但却同样精彩的过程使得该议题的社会学研究兼具宏大视角以及细微洞察.

闫蒲(1993-),女,国家留学基金委公论文范文士,现就读于英国牛津大学互联网研究所,研究课题为中国农村与城市地区的互联网信息获取行为对比研究,研究领域包括社会网络分析、语义网络分析、互联网人类学等.

总结:本文关于农村网民论文范文,可以做为相关论文参考文献,与写作提纲思路参考。

农村网民数量引用文献:

[1] 农村环境保护参考文献外国 农村环境保护论文参考文献数量是多少
[2]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论文参考文献推荐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论文参考文献数量是多少
[3] 农村农业英文参考文献 农村农业论文参考文献数量是多少
《超越“连接”:社会学视角下的农村互联网》word下载【免费】
农村网民数量相关论文范文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