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写作 > 毕业论文范文 > 文章内容

道德判断理论的新进展

主题:判断 下载地址:论文doc下载 原创作者:原创作者未知 评分:9.0分 更新时间: 2024-03-27

简介:本文是关于道德相关本科论文范文跟判断类论文范文数据库.

道德论文范文

判断论文

目录

  1. 5.总结与展望

摘 要:道德判断是个体对于某类行为的好恶以及是非所做出的主观评价和判断.随着人类视野的开阔和科学技术的提高,许多新视角和新理论为道德判断的研究指明了新的方向.本文对最新兴起的理论如具身认知理论、概念隐喻理论、解释水平理论和道德基础理论等进行了介绍.在文章最后研究者对道德判断研究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道德判断;具身认知;概念隐喻;解释水平理论;道德基础理论

引言

道德一直以来是心理学家和学家探讨的焦点,人们孜孜不倦的探索着道德对于生活的意义与影响.道德心理学,就是将规范学与实证心理学在哲学层面上结合起来,为理解人的道德行为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1].这种学与心理学结合的具体表现是指人们内部的个人同一性与其外部的道德行为的表现在心理程度上必须具有高度一致性,如此真正的道德同一性才能形成.道德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不断积累形成的,处理好道德的社会关系是培养良好美德的基础.道德既存在着理性的层面,也存在着感性的层面,培养和确立人的内在理性是人们具有良好道德的心理学基础.

道德判断(Moral judgment)是道德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是指个体运用自己在生活中建立的道德概念、道德行为和道德知识对当前道德情境中出现的现象进行分析、评价、综合与选择的心理过程.从定义上来说, 道德判断是个体根据自己已有的道德准则或价值标准,对另一个体或群体的行为或事件进行的善恶价值判定,道德判断在本质上是一个高度自主、自觉、自为的心理加工过程,是个体自我意识的展示和表现.早期的研究着重强调了认知因素在道德判断中的作用,而最近十多年的研究表明,情绪和直觉在道德判断中所产生的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在对情绪与直觉进行探索研究后,一些新的关于道德的理论与视角随之产生.

道德新理论的兴起

1. 具身认知理论(embodied cognition theory, ECT)

在哲学、学、认知语言学、认知行为学与文化人类学等学科的影响下一场新的认知革命应运而生,这种理论被称为具身认知理论,该理论强调人们的心理或认知依赖于其身体及其感觉运动系统.具身效应是指人们自身身体的运动或对身体某种状态的体验,或模拟对认知、态度、情绪、社会知觉等产生的效应.在具身认知的视角下, 道德的抽象思维基于身体体验,阎书昌在关于“身体洁净度、厌恶与道德认知、道德行为关系”的研究中, 首次提出了“具身道德”这一概念, 具身道德是指身体经验与道德认知、道德判断等心理过程相互嵌入和相互影响的过程,并认为其是具身认知中重要的内容[2]. 从道德判断方面来说, 道德判断的具身认知研究与已有的道德判断理论的区别是具身认知研究强调了身体与道德情境间的相互作用, 通过从身体感受与肢体动作等具身体验来探索其在道德判断中所起的作用, 因而具有非常高的生态效度.总而言之, 道德判断的具身认知研究强调心理与身体嵌入环境之中, 探究身体物理属性与心理道德判断之间的双向作用, 具有非常高的实用价值.

2. 概念隱喻理论(conceptual metaphor theory, CMT)

概念隐喻理论是拉考夫和约翰森在具身认知兴起的背景下提出来的,概念隐喻理论认为隐喻的本质是人们利用熟悉、具体的经验去建构陌生、抽象的概念.殷融、苏得权和叶浩生认为, 通过隐喻映射机制,主体可以通过感知运动经验对抽象概念进行体验式表征与思维[3].威廉姆斯等人指出身体状态与抽象认知之间是通过架构(scaffolding)这一过程实现的的相互关系, 架构过程是指人们对新信息的理解是通过运用已有的知识结构图式来实现的, 这一架构的过程便是隐喻映射的过程[4].道德的抽象概念是存在于具体的身体体验中的, 在道德领域内存在大量具身隐喻.例如,身体上的冷与热的体验隐喻了道德上的冷漠与热情, 身体洁净程度隐喻了道德洁净程度.隐喻这一概念, 是指一个认知域中的概念被系统地应用于对另外一个认知域中的概念进行表达, 这种表达在大多数情况下是不被人们所意识到的、自动化的, 甚至在很多情况下, 词的本义慢慢的被隐喻化的表达所代替, 而有时只能通过隐喻, 人们才会更好的、恰当的表达出这些概念,就如现在人们在网络中使用表情的频繁程度便很好的反映了概念隐喻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隐喻反映了人类认知演化发展的过程和思维的基本方式, 隐喻为了解人类的认知提供了一个新的视窗,人们通过隐喻化的表达,对道德判断这一问题找到了更好的解释.

殷融与叶浩生在实验中发现黑白颜色概念与道德概念的隐喻联结存在着心理现实性, 人们会使用黑白颜色范畴来表征和理解抽象的道德范畴.例如,在词汇加工任务中词汇字体呈现的颜色会影响人们对道德词汇的选择或判断, 被试者认为字体为白色时会更符合道德词相关的心理表征, 而字体为黑色时则更符合不道德词相关的心理表征.另一项研究发现,环境的亮度也会影响到人们对道德相关问题的认知判断, 与明亮环境相比, 在黑暗环境中人们会更倾向于认为自己会遭受到不公正的待遇[3].有研究者通过一系列实证研究表明道德概念在红白颜色维度上的隐喻联结可能并不存在心理现实性,但左右位置与道德概念的隐喻表征存在心理现实性,左边位置与不道德词汇表征一致,右边位置与道德词汇隐喻表征一致.正字体与斜字体在道德概念的隐喻表征中也存在心理现实性, 正体字与道德词汇的隐喻表征一致, 斜体字与不道德词汇的隐喻表征一致.个体对对道德词汇的判断反应时小于不道德词汇的判断反应时,表明个体存在对不道德的注意偏向.

3. 解释水平理论(construal level theory, CLT)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据表明, 道德判断不仅仅是无意识的直觉反应, 人们发现相同的行为会因环境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道德判断.有研究者指出解释水平理论可以解释这些发现.研究者认为, 双加工模型只是简单地将情绪和认知分别与道义论和功利主义的道德判断联系在一起, 并不能充分解释道德判断的信息加工过程.而解释水平理论则提供了对信息加工的分析, 它能够揭示人们在做道义论的判断和功利主义的判断时所关注的信息之间的不同之处,从而解释了人们在面对不同或相同事件时选择不同判断模式的原因[5].因此,基于解释水平理论的关于道德判断的研究为发现道德判断的相关心理机制提供了全新的可以探索的方向.

解释水平理论的核心内容是, 人们对事物的表征可以分为高解释水平与低解释水平.当人们在进行高解释水平表征(high-level construal)时, 人们会提取出事物的核心特征, 比如以目标、结果、功能等跨情景不变的属性为参照, 从而形成对事物的抽象性表征.抽象性是高解释水平表征的重要特点, 人们会在对事物的主要特征和次要特征进行判断的基础上, 根据特定的目的对事物进行抽象性表征.因此, 对同一个事物的抽象表征可以有许多种, 具体的抽象方式取决于现实的目标.进行低解释水平表征(low-level construal)时, 人们会提取出事物的次要特征, 比如以形状、方法等会随情景而改变的属性为参照, 从而建立起对事物的具体表征[6].从解释水平的角度来看, 个体对情景可能会选择不同的表征方式, 进而产生出不同的道德判断.在解释水平理论中,心理距离(psychological distance)是与解释水平紧密相关的重要概念之一, 它包含了时间距离、空间距离、社会距离与可能性四个维度[7].参照原点为此时、此地、自己的、真实的经历, 且心理距离较近,而发生在他人身上的、发生在过去的或将来的、发生在其他地方的和发生可能性很小的事情, 则心理距离较远.心理距离会影响解释水平的高低,个体与某个事物的心理距离越近, 对它进行表征时解释水平越低.解释水平的高低会被行为与个体之间的心理距离所影响, 从而影响个体对行为的道德判断.许多研究通过改变心理距离作为操纵解释水平的手段, 但是心理距离并不等同于解释水平, 而只是影响解释水平的一个重要因子.

4. 道德基础理论(moral foundations theory, MFT)

道德基础理论是由海特于2012年提出,并与其合作伙伴结合与应用多学科最新成果,对道德来源、道德判断、道德基礎多元性等问题进行了研究,逐步设计、不断修正并最终创立的理论[8].道德基础理论的内容由四个不可分割的部分组成,分别为:1.先天道德心灵初稿论;2.后天文化学习修正论;3.道德判断直觉论;4.道德基础多元论.在第一部分先天道德心灵初稿方面,海特认为有除了先天论与经验论之外的另一种观点:海特承认人们先天具有一些道德情感,尤其是关于厌恶和不尊敬等负面类型的情感,这些先天具有的道德情感驱动了道德推理的产生,海特还认为道德并不完全是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对“伤害”理解的“自建”之物,后天的文化学习和引导也会对具体道德的形成发挥出相当大的作用.所以人脑中存在着一张道德心灵初稿,而这张初稿是在获得后天经验之前就已经形成了的,它是人类在独特的生物演化历史中调合和适应各种社会压力的产物[8];在后天文化学习修正论方面,认为道德心灵初稿会在特定的后天文化环境的发展中获得补充和修正,并认为人脑中先天存在对心灵初稿进行修正和补充的组织以及相关运行的模块.由于在不同的文化中,具有对具体道德的不同准绳,所以,补充和修正心灵初稿的目的是为了使孩子们能成功穿越他们正在经历的各种道德“矩阵”;在道德判断直觉论方面,海特认为人类的心理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就如一头桀骜不驯,难以驯服的大象,而另一部分则像是一个理智的骑象人,理性主义者认为骑象人(理性)只要动一动缰绳,就能指挥大象(直觉),但恰恰相反,实际上只有大象在没有自身的时,骑象人才可以指挥它.一旦大象本身真的想做什么的时候,骑象人根本无法指挥它[9].海特并没有在休谟的理论上停止脚步,而是进一步考察了道德直觉、道德判断和道德推理之间的复杂关系和具体运行机制,提出了关于道德判断的“道德直觉模型”.经过反复试验论证,海特认为至少存在着关爱与伤害、公平与欺骗、忠诚与背叛、权威与颠覆、圣洁与堕落、自由与压迫等几组道德基础存在于道德基础多元论中.道德基础理论坚持进化论的思想,认为人类的祖先在漫长的生物进化发展过程中面临着一系列反复出现的挑战,人们为了适应这些挑战,自然选择保留了那些抓住规律、善于应变且经受住挑战的个体[10].

5.总结与展望

当代心理学将实验方法引入到问题的研究之中使我们看到解决复杂问题的希望, 使现代道德心理学家们用更先进的方法和技术去理解那些早已久远但仍然未被解决的谜题.皮亚杰和科尔伯格单纯地只强调道德推理在道德判断中的作用已经不可取,在现代道德心理学家的研究与观点中,情绪应该在道德判断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但是情绪的作用究竟有多重要?情绪的作用是否能大到可以完全盖过道德推理?道德推理是否完全不能决定道德判断?这些问题还需要继续探索.在格林的双加工模型与海特的直觉模型提出后,上诉问题依然没有解决,现代的心理学家们依然存在着争议.新兴起的解释水平下的道德判断也对以上两模型提出了质疑以及完善方案,但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

为解决这些争议与问题,未来研究可以着重在以下几方面:第一,开展多情境或跨文化的研究.不同情境下,人们对同一事物进行的道德判断是否相同?情境到底是影响了情绪还是影响了人们的道德推理过程才使得道德判断发生改变?这些问题仍依赖进一步的探索和研究.第二,脑成像技术的运用.目前对道德判断脑机制的研究较少,未来是否还有更多的脑区参与人类的道德判断还需要进一步的进行研究.对道德判断机制的探索是为了什么?是使人们认识到判断的机制从而影响人们的判断,还是对一些错误的、违背社会道德的判断进行干预,从而纠正它?上述问题都值得该领域的研究者一一回答.第三,注重跨学科的联合研究.道德问题所涉及的面非常之广,既包含学,又包括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法律学等众多学科,所以未来需要注重多学科间的相互联合.

参考文献

[1] 杨韶刚. 道德心理学的哲学思考--论心理学与学的会通与融合[J].心理学探新. 2004. 24(3),19-25.

[2] 阎书昌. 身体洁净与道德[J]. 心理科学进展. 2011. 19(8),1242–1248.

[3] 殷融, 苏得权, 叶浩生. 具身认知视角下的概念隐喻理论[J]. 心理科学进展. 2013. 21(2), 220–234.

[4 ] 葉红燕,张凤华. 从具身视角看道德判断[J]. 心理科学进展. 2015.23(8), 1480-1488

[5] Williams, L. E., Huang, J. Y., & Bargh, J. A. Thescaffolded mind: Higher mental processes are grounded inearly experience of the physical world[J]. European Journalof Social Psychology. 2009. 39, 1257–1267.

[6] Eyal, T., Liberman, N., & Trope, Y. Judging near and distant virtue and vice[J].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2008. 44, 1204–1209.

[7] Trope, Y., & Liberman, N. Construal-level theory ofpsychological distance[J]. Psychological Review. 2010. 117, 440–463.

[8] Bar-Anan, Y., Liberman, N., & Trope, Y.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psychological distance and construallevel: Evidence from an 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J].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General. 2006. 135, 609–622.

[9] Graham, J., Haidt, J., Koleva, S., Motyl, M., Iyer, R., & Wojcik, S. P., et al. . Moral foundations theory: the pragmatic validity of moral plurali[J]. Advances in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2013. 47(12), 55-130.

[10] Haidt, J. The happiness hypothesis: finding modern truth in ancient wisdom[J]. Library Journal. 2007. 441(7089), 29-30.

[11] Haidt, J. The new synthesis in moral psychology[J]. Science. 2007. 316(5827), 998.

总结:此文评论:此文是一篇关于对写作判断论文范文与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道德本科毕业论文道德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有帮助.

判断引用文献:

[1] 最新大学生道德修养诚信论文选题参考 大学生道德修养诚信论文题目选什么比较好
[2] 大学生思想道德法律基础论文题目范文 大学生思想道德法律基础论文标题如何定
[3] 大学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方向论文题目 大学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论文题目哪个好
《道德判断理论的新进展》word下载【免费】
判断相关论文范文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