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写作 > 毕业论文范文 > 文章内容

利用俄侨文化促进呼伦贝尔地区中俄旅游合作

主题:地域文化 下载地址:论文doc下载 原创作者:原创作者未知 评分:9.0分 更新时间: 2024-04-16

简介:关于本文可作为相关专业地区文化论文写作研究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地区文化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

地区文化论文范文

地域文化论文

目录

  1. 一、呼伦贝尔地区中俄旅游合作的发展优势
  2. 二、俄侨文化对呼伦贝尔地区中俄旅游合作的积极作用
  3. (一)呼伦贝尔地区的俄罗斯族
  4. (二)文化习俗的融入
  5. 1.建筑特色
  6. 2.俄罗斯语言文化和社会习俗的融入
  7. 三、利用俄侨文化促进呼伦贝尔地区中俄旅游合作的建议
  8. 地域文化:图里河地区文化广场【馨园亭】

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中叶俄侨迁徙中国的历史洪流中,内蒙古呼伦贝尔地区也成为重要的俄侨聚居地.在俄侨的影响下,呼伦贝尔地区吸收了许多俄罗斯的文化传统、文化特色,逐渐形成包容、开放、多样的文化特性.在全球旅游业飞速发展的今天,作为同是旅游资源大国的中国和俄罗斯,凭借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内蒙古呼伦贝尔地区无疑已成为中俄旅游文化交流的桥头堡.如何充分利用呼伦贝尔地区俄侨文化,促进呼伦贝尔地区中俄旅游的合作与交流,成为内蒙古旅游业发展不可忽视的问题.本文通过分析呼伦贝尔地区俄侨文化的影响,分析新形势下如何更好的利用俄侨文化优势促进呼伦贝尔地区中俄旅游、文化的交流合作.

一、呼伦贝尔地区中俄旅游合作的发展优势

稳定发展的中俄关系为呼伦贝尔地区中俄旅游合作奠定坚实基础.近年来,中俄两国关系发展迅速,在深化政治论文范文的同时,不断加大经贸、文化领域的交流合作.继2006、2007年中俄两国成功举办中俄“国家年”,2009、2010年中俄两国“语言年”之后,2012、2013年两国先后在中国和俄罗斯举办“俄罗斯旅游年”和“中国旅游年”.这充分证实了两国对发展旅游合作的高度重视,更为地区旅游合作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新契机.自上世纪90年代至今,中俄旅游合作已取得长足发展,目前,中国是俄罗斯第二大旅游客源国,俄罗斯已成为中国第三大旅游客源国.中国东北地区依托其与俄罗斯的地域区位优势,更成为中俄旅游发展的急先锋,从俄罗斯东北进入中国东北地区的俄罗斯游客大幅增长,如内蒙古自治区副主席布小林2012年5月19日在满洲里召开中俄地区旅游合作交流会上所说,中国东北地区与俄罗斯远东及东西伯利亚地区是两国旅游往来的重要陆路通道,通过东北地区口岸来中国旅游的俄罗斯游客已占全俄罗斯来中国旅游人数的41%.显然在中俄不断深化双边关系、加强旅游合作的基础上,呼伦贝尔地区必然能更好的发挥其区位优势,全面推进中俄旅游合作.

二、俄侨文化对呼伦贝尔地区中俄旅游合作的积极作用

19实际末至20世纪中叶呼伦贝尔地区大量俄侨的存在,使呼伦贝尔地区文化与俄侨文化深入融合,这无疑也成为呼伦贝尔地区中俄旅游合作的重要推动力.

(一)呼伦贝尔地区的俄罗斯族

自清朝末年起,尤其是1898年中东铁路修建后,大量俄国人或为谋求生计、或为铁路修筑,纷纷迁入内蒙古呼伦贝尔地区.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成功成为俄侨大规模迁居中国的助推器,由此掀起继中东铁路修筑后俄国人大规模移民中国的新热潮.呼伦贝尔地区成为俄国侨民的聚居地之一.在经历了日伪统治至新中国成立几十年的历史变革后,尽管期间也有俄侨迁入或迁入呼伦贝尔地区,但仍有大量俄侨留居下来.俄国侨民与呼伦贝尔地区的各族人民共同生活,许多俄国侨民与中国人通婚,产生了一个特殊的群体—中俄混血人.中俄混血人是对中国人与俄罗斯人通婚后代的统称,准确的说,中俄混血人既包括侨居中国的俄侨与中国人通婚的后代,也包括侨居俄国的中国人与俄国人通婚的后代.这是一个专门的社会人口学问题,在此并不深入探究,本文所提及的中俄混血人仅指侨居中国的俄侨与中国人通婚的后代.中俄混血人直接参与到整个中华民族的活动进程中,促成了一个新民族—俄罗斯族的产生.

呼伦贝尔额尔古纳市室韦俄罗斯民族乡是我国唯一的俄罗斯族自治乡.全乡俄罗斯族人口占总人口的42%.当地保持着较浓郁的异域风情,房屋建筑、语言、风俗都体现出了俄罗斯文化特色.2004年,凭借当地独特的草原、湿地、冰雪旅游资源及古朴的俄罗斯民俗民风、地道俄式木刻楞建筑和传统俄式美食,当地政府启动“观景、科考、体验”三大模块为主的民俗家庭游试点,发展至今,家庭游已经成为当地主要的旅游收入来源,观赏界河风光、 眺望异国村庄、体验俄罗斯民俗已成为呼伦贝尔旅游的重要项目.

地域文化:图里河地区文化广场【馨园亭】

室韦俄罗斯民族乡是俄侨文化对呼伦贝尔地区影响最真实的记录与见证,而室韦旅游业的发展也充分证实了俄侨文化对呼伦贝尔地区旅游业的重要意义.总的来说,室韦俄罗斯乡的旅游业仍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在中俄旅游发展的新形势下,我们应充分发掘室韦俄侨文化的深刻内涵,进一步提高当地旅游产品的内涵、质量,保持室韦俄侨文化的原始性、真实性,使呼伦贝尔地区的俄侨文化在促进旅游也发展的同时不被同化、庸俗化.

(二)文化习俗的融入

1.建筑特色

“木刻楞”是俄罗斯民族传统的居住形式,因俄罗斯民族最早居住在森林周围,木材资源丰富,因此俄罗斯民族传统建筑多以木质为主,以石头砌成地基,将原木一层一层的垒叠在地基上,在墙四角的原木端头上用斧头刻出楔形,使木头彼此相互咬合,而不用铁钉固定,在原木中间填充苔藓以起到防蛀的作用.呼伦贝尔东部地区处于大兴安岭界内,森林资源丰富,俄侨迁入呼伦贝尔地区后充分利用当地丰富的森林资源,保留了“木刻楞”建筑的习俗.直到今天,在呼伦贝尔额尔古纳市俄罗斯民族自治乡的一些村落中,仍保留着“木刻楞”建筑的习惯,在牙克石市管辖下的市镇中也可见到大量的“木刻楞”建筑.“木刻楞”建筑是俄罗斯文化的一部分,它随着俄侨的迁徙来到中国,在俄侨文化的发展演变中渐渐融入了呼伦贝尔的文化中,成为呼伦贝尔本土文化的一部分.

对俄罗斯游客而言,这些带有典型俄罗斯文化韵味的建筑极易激起其文化认同感,出于游客对旅游资源求同与求异心理的矛盾统一,必然能成为吸引俄罗斯游客的重要旅游产品;而对于中国游客,富有异国情调的建筑更是能满足不出国门体验俄罗斯生活的旅游需要,同样极具吸引力.在这一文化资源的利用上,哈尔滨市已取得较好的效果.哈尔滨市的伏尔加庄园,占地60多万平方米,庄园以哈尔滨历史为基础,以俄罗斯文化为主题,风光秀丽,园内有30多座经典俄式建筑,为国家AAA论文范文文化旅游度假村,国家中俄文化特色交流基地.园内能同时满足几百人的用餐、会议、住宿需求,极受俄罗斯游客的喜爱.与哈尔滨相似,呼伦贝尔地区同样曾是19世纪末至20世纪中叶俄侨在东北地区的重要聚居地,同样受俄侨文化深刻影响,但在俄侨文化利用,尤其是建筑文化的利用上,呼伦贝尔地区与哈尔滨有着较大的差距,除俄罗斯自治乡内传统俄式的木刻楞建筑外,呼伦贝尔地区并没有典型体现俄侨文化特色的建筑形制.诚然,满洲里作为中俄边境口岸城市具有较浓郁的俄罗斯文化风情,但并未发挥其对整个呼伦贝尔地区的整体辐射作用,总体说,呼伦贝尔地区俄侨文化及俄罗斯风情的表达并不具代表性.无疑,哈尔滨地区俄侨文化、俄罗斯风情运用的成功对呼伦贝尔地区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

2.俄罗斯语言文化和社会习俗的融入

呼伦贝尔地区曾存在大量的俄侨学校.俄侨学校解决了俄侨子女的教育问题,为俄侨人才的培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同时也对呼伦贝尔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俄侨与本地居民的交往中,为方便语言交流曾开设专门的俄语培训班,采用俄汉双语教学.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呼伦贝尔地区尤其是牙克石市所辖市镇的中学开设的外语语种主要为俄语,对俄语仍然十分推崇,而中学、高等学校中也有大量俄裔俄语教师,其中许多是新生代俄侨后裔及华俄后裔,这一现象与呼伦贝尔地区曾经大量存在的俄侨学校及俄语的普及不无关系.

随着俄侨人数的增多,其从事的行业也日趋多样,与当地居民的联系也日益紧密.当地居民在与俄侨的交往中逐渐接受俄语,并将俄语融入自己的生活中,以至于当时的报纸称“北满几成俄语世界”,可见俄语在当时的普及程度.俄侨还曾在呼伦贝尔地区创刊俄文报纸、杂志,如1920年创刊于满洲里的东亚报,Восточная Аэия,1917年创刊于满洲里的满周报,Маньчжурия,1921年创刊于满洲里的杂志:篝火Костёр.这些俄文报纸、杂志主要的受众必然是当地俄侨,但也不能把当地居民排除到读者行列之外,结合当时报纸所称的“北满几成俄语世界”,从一个侧面也反映了俄语在当地的普及程度.甚至今天在呼伦贝尔牙克石所辖的市镇中仍能听到很多由俄语音译而来的名词,如小水桶称为卫得罗,即俄语的ведро;将无糖、较硬的面包称咧巴,即俄语хлеб;小型的野生浆果称鸦格达,即俄语ягода;花连衣裙称布拉吉,即俄语платье;监狱称笆篱子,来源于俄语полиция,原意为论文范文,指被抓进论文范文局,后被演绎为蹲监狱.这些音译词在现今呼伦贝尔人民的生活中仍很常用.

从以上叙述可见,呼伦贝尔地区人民的传统生活早已与俄侨的生活融合在一起,尽管俄侨已淹没于中国的近现代历史中,但其语言文化和社会习俗俨然已经为呼伦贝尔地区所吸收并本土化.与其他地区相比较,呼伦贝尔地区有着更易于俄罗斯人接受的社会文化土壤.近年来,俄罗斯远东地区居民休闲、购物游的首选地为中国东北地区,尤其是黑龙江、吉林等省边境.而选择这两地的原因则是认为这些地区交通便利,论文范文较低,基础设施、商贸服务设施齐全,有较良好的社会治安.相比之下,呼伦贝尔地区俄侨文化肇基深远,在交通、论文范文、治安和设施上也并没有太大的差距,但与黑龙江、吉林等省的竞争却并不占优势,说明呼伦贝尔地区在俄侨文化的利用、开发上存在问题.

呼伦贝尔地区俄侨文化久远,但演进至今已所剩无多.除迁徙至呼伦贝尔地区俄侨本身的因素外,对俄侨文化的忽视也是重要原因.呼伦贝尔地区的俄侨文化无论在文化保护层面还是旅游文化开发层面,都没有整体的纲领、概念,已被开发利用的也仅是零散分布,没有形成俄侨文化在呼伦贝尔地区的区域优势和规模优势,如俄罗斯族民族乡的室韦与周围的恩和、临江三个村屯相比较,室韦宣传更突出,三个村落发展不平衡,基本各自为站,没有发挥整体和互补优势;同时,对俄侨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水平较低,缺乏创新性、独立性,如前文所述室韦俄罗斯民族乡的旅游产品多数仍属于观光、体验型旅游产品,而对俄侨文化与俄罗斯族之间的密切联系少有提及.总体上说,相比较于哈尔滨等地浓郁的俄侨文化氛围 mbAlunWen.net,呼伦贝尔地区的俄侨文化显得虚弱很多,以至于许多人对俄侨文化并不知晓.

三、利用俄侨文化促进呼伦贝尔地区中俄旅游合作的建议

随着中俄两国旅游经贸等合作的深入,面对中俄“旅游年”提供的中俄旅游发展的新契机,呼伦贝尔地区应抓住机遇,充分利用呼伦贝尔地区俄侨文化优势促进地区中俄旅游合作,具体建议如下:

(一)对呼伦贝尔地区俄侨文化给予足够的重视,加大对俄侨文化的开发力度.旅游部门应与文化、规划、外侨部门联手,组织专家学者对呼伦贝尔地区俄侨文化进行整理,从建筑、民俗、艺术、现代文化交流等角度深入挖掘呼伦贝尔地区俄侨文化内涵,保持呼伦贝尔地区俄侨文化的自然性、原始性,避免受经济利益驱动而导致的俄侨文化变质,使俄侨文化特色与呼伦贝尔地区的蒙古族文化特色形成特色优势互补.将分散的俄侨文化资源进行整合,形成完整的俄侨文化旅游系列产品,既能够展现旧时俄侨的生活场景,又能体验新时期俄侨后裔的生活状态,将文化考察、民俗体验、观光游览、缅怀历史、经贸交流融合于一体,拓展俄侨文化的内涵.

(二)充分发挥内蒙古地区中俄文化交流的核心城市——满洲里的辐射作用,将传统俄侨文化与现代经贸、文化交流联系在一起.发挥满洲里口岸优势,以旅游促经贸、以经贸带旅游.整理俄侨档案,与曾经在呼伦贝尔地区生活过的俄侨或其亲属取得联系,组织其游览呼伦贝尔地区,举办与俄侨传统有关的节庆活动,参与到呼伦贝尔地区的文化、经贸、旅游活动中来,借以带动更多俄罗斯人了解呼伦贝尔地区.

(三)利用现代技术手段推广呼伦贝尔地区的俄侨文化,扩大呼伦贝尔地区丰富旅游资源和旅游产品的知名度.可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现代技术手段,推广呼伦贝尔地区的俄侨文化,举办与俄侨文化相关的旅游产品推荐活动.同时积极参与国际旅游组织、旅游活动,借助俄侨文化,提高呼伦贝尔地区整体的旅游产品知名度.

(四)以中俄现有的旅游发展为基础,充分发挥区域带动作用.黑龙江、吉林等省在利用俄侨文化发展中俄旅游合作上已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呼伦贝尔地区应积极向黑龙江、吉林地区取经,在旅游景点建设、旅游线路设计等方面加强竞争力.但不能简单效仿照搬黑龙江、吉林等地已有的旅游景点或线路模式,应针对呼伦贝尔地区俄侨文化的特点,突出自身的特色旅游产品.如哈尔滨的俄侨文化被冠以“北方最具欧陆风情的大都市”,呼伦贝尔地区在俄侨数量和文化深度、广度都与哈尔滨有一定差距,因此可更突出“俄侨文化首镇”、“市民俄侨文化”的特色,减小竞争压力.

(作者单位:内蒙古商贸职业学院)

总结:本文是一篇关于地区文化论文范文,可作为相关选题参考,和写作参考文献。

地域文化引用文献:

[1] 地域文化论文范文 地域文化类有关在职研究生论文范文2000字
[2] 地域文化论文范文 地域文化相关在职毕业论文范文10000字
[3] 地域文化论文范文 地域文化相关本科论文范文3000字
《利用俄侨文化促进呼伦贝尔地区中俄旅游合作》word下载【免费】
地域文化相关论文范文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