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写作 > 毕业论文范文 > 文章内容

新中国第一部译制片《普通一兵》诞生记

主题:二战电影国语译制片 下载地址:论文doc下载 原创作者:原创作者未知 评分:9.0分 更新时间: 2024-04-11

简介:关于本文可作为相关专业翻译译制片论文写作研究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翻译译制片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

翻译译制片论文范文

二战电影国语译制片论文

目录

  1. 二战电影国语译制片:美丽世界2(音乐风光片)武汉吴长虹翻译与音像工作室译制 高清

[摘 要]真正意义上的中国电影译制片创作发端于新中国成立之初.在电影交流上,由于新中国的电影事业刚刚起步,大量译制外国电影成为供应中国电影市场的有效策略之一.《普通一兵》是我国电影史上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译制片,它的译制成功标志着一个新的电影片种的诞生.

[关键词]第一部译制片 《普通一兵》 诞生记

[DOI]10.3969/j .issn.1002 -6916.2010.14.003

早在解放战争的年代里,前苏联影片就已经在广大解放区放映了.但是,由于放映的是进口原声电影, “观众只能通过幻灯字幕或放映员用土喇叭讲说来了解影片大概.后来,还打上了一些半文不白的字幕,一些影院偶尔也搞‘译意风’,但仍不能满足观众的需要.”[1]当时的情况是:

观众往往顾此失彼,看画面看不了字幕,看字幕又来不及看画面,而且字幕上的字数是有限的(小幕上一个画面只能容纳18个汉字),仅能把内容的意思介绍出来.城市里有文化的观众看字幕外片不成问题,而一般市民和广大农民、文言则无法看懂外国原版电影.[2]

为了发挥电影的教育功能,解决广大人民群众和农村文化生活的需要,更好地体现“电影为人民服务,首先为工农兵服务”的宗旨,东北电影制片厂(长春电影制片厂的前身)厂长袁牧之在有关“七片”生产计划中,明确地提出了新的电影片种——翻译片,并把目光首先投向了苏联电影.

1948年,袁牧之找到当时厂里的编导、表演能力都很强的袁乃晨,与他商量如何在外国影片中配上与演员同步的汉语对白一事.交流中,两人的想法一拍即合,袁乃晨接受了创办电影译制片的工作任务,并随即开展工作.部队话剧演员出身的袁乃晨既有艺术才华又朴素干练,接受任务之前已经编导过一部科教片,对镜头语言的运用比较熟悉.

1948年夏天,袁乃晨独自一人前往哈尔滨南岗区的莫斯科电影院,与苏联影片输出输入公司驻东北总经理(总代表)聂斯库伯商谈引进苏联影片的译制.在此之前,一些苏联电影在上映之前也曾经做过加字幕等翻译性质的处理,当时是由香港和印度等地的电影公司制作的.

起初,聂斯库伯(苏联代表)不太相信东北电影制片厂能够做好苏联电影的翻译,几经周折,在袁牧之的大力支持和配合下,袁乃晨终于与前苏方签订了为苏联电影做翻译配音的合同,一个月后,他们拿到了第一份准备翻译的电影原本《马特洛索夫》.袁牧之和袁乃晨马上组织人员,安排设备,全力以赴地开始了译制工作.[3]

电影剧本的翻译是否准确到位是翻译片能否成功的首要保证.为此,东影厂特别安排了孟广钧、刘迟担任俄文翻译.为了把影片翻译得更好,他们还请来了哈尔滨的俄文权威人士桴鸣(徐立群先生)参与剧本的翻译.为了符合译文的口语化和画面对口型的要求,《马特洛索夫》脚本的中文译稿经过了几度修改、润色,一个月后,终于翻译成功.

为了不使第一部翻译片被苏联否决,把版权给予他国,袁乃晨日夜反复阅读已经翻译过来的剧本,并与原片对照观看.此时的袁乃晨做过电影演员,也编导过科教片,对于镜头语言、景别等电影基础知识也有一定程度地了解和把握.但是,对于什么是翻译片,如何做翻译片,袁乃晨也是心中没底,只能摸索着干.为了解决台词的口语化和对口型的问题,他们想出了掐秒针、数音节的办法.

他们先把影片中俄语句子里有多少音节计算出来,然后按音节数译出中文台词,用秒表记录下影片上每一句话的时间长度;再由刘迟喊号,孟广钧按照原片的速度,讲俄语充当片中角色,袁乃晨同时用汉语译词与之对照.他们发现,译文的字数不一定要同俄文中的音节相同,但必须使一句话中的几个重点相吻合.为了选择一个适当的字来对准口形,他们反复推敲每一句台词等[4]

练习过程中,导演袁乃晨觉得台词是对上了,但是又有点像背书.演员在演戏时应该带有感情,说话的速度和音调就有所不同.由于两国语言不同,同样的一句台词也会在音阶和词汇上有些差异.于是,袁乃晨就让翻译孟广钧再将台词进行适当地调整,找到那些最能表现演员情绪的语句加以修正.

二战电影国语译制片:美丽世界2(音乐风光片)武汉吴长虹翻译与音像工作室译制 高清

等主要就是在语言上下功夫,口型——人家开着口,我们就不能是闭的口型,我们是边做边发现这个问题的,这处人家是张嘴的,我们就得改成开口字,不能人家说“啊”,咱们说“嗯”,意思虽然没错,但口型对不上.[5]

特别是对于那些能够表现人物性格、感情的语音轻重等方面的台词,袁乃晨和翻译们更为细致地去润色.比如电影中,主人公马特所洛夫在冲向敌人的碉堡时高呼“乌拉!乌拉”,俄文的意思是“万岁”,不符合中文的表达习惯.他们就试着用中国战士在战场上常用的字眼,将其译成“冲啊!冲啊!”,结果口型吻合,又符合剧情,听起来也符合中国观众的欣赏习惯,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在全面掌握影片以后,袁乃晨亲自去挑选演员.影片男主角马特所洛夫的配音演员张玉昆、女主角扎木克娃的配音演员吴静都是从东北军大文工团请来的.袁乃晨对演员的要求极为严格,不仅要在口型上与角色保持一致,而且在感情和气质上,也要同角色相吻合.

等袁乃晨要求他们的第一件事,就是仔细阅读剧本,明了主题思想,掌握角色性格.为使他们了解角色,导演还特意请人介绍当时苏联人民的生活、风俗习惯和性格等等.当时,演员们都讲不好普通话,为创造好角色,他们争分夺秒地练发音、背台词.那阵子,还不晓得用循环盘反复放映,为了保护胶片,排练中有时仍由孟广钧(翻译)背诵俄语台词,代替影片放映,让配音演员来与他对照.[6]

翻译孟广钧在他的回忆文章中,曾经就《普通一兵》试制过程中,导演、翻译、演员排戏的情形作过较为明确的阐释:

导演在给演员排戏时,仍然是我(孟广钧)讲俄语,让演员来和我对.等那时我们只有一个工作拷贝,不敢分剪片本(怕以后同国际音带混合录音时出问题),怕放映的次数多了损坏工作片,影响以后的工作合成.所以,整个译制片组看片次数必须少且仔细,一旦某个局部没记准需要核对时,就得上机放映一整本的片子(一本影片放映的时间约9分钟).为了尽量减少放映影片的次数,最好的办法就是把我当影片来使用,跟我对口型.同时我这样还可以及时发现译得不太妥切之初,修改译文.排练差不多了,才转进录音棚去对着工作拷贝排练录音.[7]

在袁乃晨和全组同志的共同努力下,经过反反复复地对词、排练、录制,1949年5月16日,《普通一兵》(片头字幕是《一个普通战士》翻译:邝钧、桴鸣、刘迟)终于译制成功,并于1 949年8月公映,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这部影片是根据在卫国战争中为国捐躯的列兵亚历山大·马特所洛夫的是事迹创作的,它歌颂了苏联人民的勇敢和爱国主义的精神.剧作者是姆基瓦尼,导演是鲁科夫.

《普通一兵》是我国电影史上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译制片,它的译制成功标志着一个新的电影片种的诞生.导演袁乃晨在开创我国译制片事业上作出了杰出贡献,被人们赞誉为“中国译制片之父”.

总结:本论文可用于翻译译制片论文范文参考下载,翻译译制片相关论文写作参考研究。

二战电影国语译制片引用文献:

[1] 译制片自考毕业论文范文 小语种和电影天类毕业论文模板范文2万字
[2] 英语电影字幕翻译方面论文选题 英语电影字幕翻译论文题目怎样取
[3] 英语电影字幕翻译论文提纲范文大全 英语电影字幕翻译论文大纲如何写
《新中国第一部译制片《普通一兵》诞生记》word下载【免费】
二战电影国语译制片相关论文范文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