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写作 > 毕业论文范文 > 文章内容

本科化学论文范文参考 本科化学毕业论文范文[精选]有关写作资料

主题:本科化学 下载地址:论文doc下载 原创作者:原创作者未知 评分:9.0分 更新时间: 2024-04-07

本科化学论文范文

本科化学论文

目录

  1. 第一篇本科化学论文范文参考:我国高师综合科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框架的建构研究
  2. 第二篇本科化学论文样文:三白草的化学成分研究及三白草科药用植物亲缘学初探
  3. 第三篇本科化学论文范文模板: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与课程标准一致性研究
  4. 第四篇本科化学论文范例:中日本科课程的比较研究与课程理论探索
  5. 第五篇本科化学论文范文格式:“实践取向”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研究

★100篇免费本科化学论文范文,为你的毕业论文写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为您写本科化学毕业论文范文和职称论文提供相关的优秀范文格式模板参考,【快快阅读吧!】

第一篇本科化学论文范文参考:我国高师综合科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框架的建构研究

我国初中阶段的科学课程,自从建国以来基本上实行的是分科课程,直到20世纪80年代,综合科学课程才开始登上了科学教育的舞台.但是由于在全国范围内开设综合科学课程的实验时间很短,所以暴露出了相当多的问题,其中最大的问题就是缺乏合格的综合科学课程师资.从1997年湖南怀化学院开始尝试建立培养综合型理科师资的“综合理科”专科专业,到2001年教育部正式批准重庆师范大学建立起我国第一个“科学教育”本科专业,迄今全国已有60余所高校设置了科学教育本科专业.但是,由于科学教育专业是我国教师教育的一个新专业,各高等院校对其还缺乏全面深入的系统研究,使得各院校在专业理念、培养规格、课程结构、教学内容等专业建设方面还不太规范.这种不规范使得各高校在试办科学教育本科专业的教学实践中“各自为政”,“随意性大”.

面对60余高校在课程设置上“各自为政”的现状,本研究希望通过对我国科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框架的建构研究,*其背景、实施现状、并建构课程设置的框架、探讨在课程设置上的不足,寻求我国科学教育专业课程发展的方向,为我国综合科学课程教师专业化标准的制定找到依据.

具体来说,论文包括九个部分:

第一部分——“导言”:交代选题的缘由和意义,介绍主要的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第j部分——“文献综述”:先对本论文所涉及到的核心概念进行界定,通过对前人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得出综合科学课程发展的理论依据,分析综合科学课程存在的价值依据.然后,探讨当前我国综合科学课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从提高科学教师科学素养这个角度阐明开设科学教育专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为后面的问卷调查、访谈以及文本分析建立理论基础.第三部分——“我国综合科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现状调查”:通过文本分析的方法对我国综合科学教育专业的开设情况以及课程设置的现状进行调研、分析.第四部分——“课程设置框架建构依据之一:科学教师专业化素养构成研究”:通过科学教师教育标准的国际比较,从综合科学教师专业素养的构成维度建构我国科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框架.第五部分“课程设置框架建构依据之二:科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国际比较研究”:关注发达國家和地区科学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和实施情况,通过对科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国际比较研究为我国课程设置框架的建构找到依据.第六部分——“课程设置框架建构依据之三:中小学教师需求调研”:通过对中小学综合科学课程教师在科学教育专业课程需求上的调查研究,从一线教师实际需求的角度找到课程设置框架建构的依据.第七部分——“课程设置框架建构依据之四:科学教育专业师生反馈调研”:关注我国综合科学教育专业的师生对该专业课程设置的认识和看法,从亲身参与者、实践者的角度获取科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框架建构的依据.第八部分——“我国科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研究”:通过对不同维度下课程设置框架的整合,建构我国综合科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框架,并根据该框架结构对我国当前综合科学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进行比较研究.第九部分——“结论、建议与不足”:阐述研究发现、研究建议及研究不足.

本科化学论文范文相关参考属性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本科化学论文范例 大学生适用: 3000字函授论文、8000字研究生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28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参考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文献综述、论文目录 职称论文适用: 刊物发表、职称评副高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本科化学方面 论文题目推荐度: 最新本科化学论文范文题目

研究结论:

1.对我国科学教育专业现状的调查显示:教育部共批准了62所高校开设科学教育专业.其中,2001年批准的有1所;2002年批准开设的有8所;2003年24所;2004年13所;2005年7所;2006年8所;2007年开始不再有新科学教育专业被批准开设.

科学教育专业在学位授予上有两种,接近52%的学校授予教育学学士学位;48%的学校授予理学学十学位.对科学教育专业开设院系的调查显示:由化学化工学院开设的有15所;生命科学学院开设的有8所;物理学院开设的有9所;教育学院开设的有9所,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开设的有6所;化学与材料学院开设的有5所;数理学院开设的有5所;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开设的有2所;化学与环境科学系开设的有1所;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开设的有1所;马克思主义学院开设的有1所.对科学教育专业开设院系的统计显示,由化学化工学院开设的比例非常显著地高于其他院系.

对科学教育专业省市分布的调查显示我国大陆有25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除了西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海南省、北京市、天津市这6个地区以外)开设了科学教育(本科)专业.其中,西南地区有14所高校开设了该专业,西北地区有8所;华北地区5所;华中地区11所;华东地区16所;东北地区8所.x2检验显示,在西南和华东地区开设科学教育专业的学校数显著地高于其他地区.

对62所有资格开设科学教育专业学校的调查发现,其中44所目前还在开设本专业,另外18所由于招生和就业原因没有开设.

对开设有科学教育专业的38所高校课程设置的调查发现:在专业必修课程上平均开设门数为16.21门,所占学分比例为37.59%;在教育类课程上,平均开设课程6.97门,所占学分比例为9.74%.

对课程结构的调查发现,科学教育专业主要是以通识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方向课程、教育类课程和实践课程为分类的.

2.对科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框架建构的研究包括四个子研究,由论文的第4部分至第7部分组成.子研究一(第4部分):通过对综合科学教师专业素养的研究发现,合格的教师素养包括专业的知识、专业的技能和专业的精神.所以,针对专业知识提出了学科知识和科学知识,在专业技能上提出了实验技能、研究技能、教学技能;在专业精神部分包括专业自我、专业情意等.在专业知识部分,从对《科学课程标准(3-9年级)》的梳理发现: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类知识在数量比例上为2:1:3:2.子研究二(第5部分):通过对科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国际比较发现,发达国家和地区科学教育专业在课程构成上主要由通识课程、学科课程和教育课程组成.教育课程主要包括教育理论课程、教学法课程、教学实践课程、科学教育类课程.但是,国外科学教育专业在课程设置上更重视对儿童发展培养的课程和科学史哲类的课程.子研究三和子研究四(第6、7部分)发现:我國从事综合科学课程实践的师生们对课程的关注来自学科类课程和教育类课程.学科类课程包括: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科学类五个领域课程;教育类课程则涵盖了教学技能、教育理论、教学法三类领域.

通过对第3到第7部分研究的整合,本研究认为科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应该从学科科学课程领域和教育科学课程领域来进行建构.在学科科学课程领域所设置的课程应该包括:物理、化学、生物、地理、数学、综合科学、计算机七类;在教育科学课程领域所设置的课程应该包括:教育学理论类、心理学理论类、教学论类、教学技能类、实验教学类课程五类.

3.基于课程设置框架,对科学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发现在学科科学课程领域,38所学校一共开设了123门课程,但是其中超过50%的课程只有一所学校开设,对学校课程开设集中度的检验显示,学校之间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课程设置非常分散.

对学科科学课程的比较显示,我国科学教育专业在学科课程类型的设置上存在较为混乱的现象,一些应该在通识模块开设的课程也出现在学科科学课程领域.对学科科学课程领域7类课程的分析显示,化学类、科学类课程的开设门数最多;其次是生物类、物理类、地理类课程;数学、计算机类课程在门数设置上最少;各类学科科学课程在开设数目上存在显著的差异.

对地理类课程的比较研究显示,大学地理、宇宙与空间科学课程开设最为集中的课程;在物理类课程领域,大学物理、大学物理实验、电子电工学这三门课程开设更为显著集中;在生物类课程中,基础生物学、基础生物学实验、动物生物学、植物生物学四门课程的开设最为集中;在化学类课程中,大学化学、大学化学实验、环境科学、有机化学这四门课程在集中度上较其他课程更为显著;对综合科学类课程的研究显示,科学史和科学·,技术·,社会是最主要的两门课程,其他课程开设学校较为分散.

对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科学五类主要学科科学类课程的统计显示,化学类课程的开设最为集中,其他四类课程的集中情况没有显著差异.123门学科科学课程中,大学物理、大学化学、大学物理实验、环境科学、大学化学实验、基础生物学、生物实验、科学·,技术·,社会、自然地理导论、地球科学、科技发展史,这11门课程的学校开始情况相较于其他112门课程非常显著地集中.

总体来看,在学科科学课程部分,HPS课程和STS课程等科学类课程的学校开设情况显著地低于地理类、物理类、化学类、生物类课程.

对教育科学类课程的调查和研究发现:我国现在较为重视该类课程的设置,从以往主要由教育学、心理学、科学学科教学法的“老三门”,学分比例5%~6%的状况,到如今已经接近日本15%的学分比例,虽然较美国、法国20%的比例,英国25%,德国30%的比例还有一定距离,但是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

在教育科学类课程部分,38所学校开设了65门课程,其中接近60%的课程只有一所学校开设.教育科学类课程包括教育理论类、心理学理论类、教学论类、教学技能类、实验教学类五类.其中,教学技能类课程的开设门数显著地多于其他类型课程数;这五类课程的学校开设情况都比较分散,集中度不高.

在教育理论类课程中,“教育学”和“教育研究方法”这两门课程的开设情况更为显著地集中;在心理学理论类课程中,“心理学”是开设最为集中的课程;在教学论类课程中,“科学教学论”是最集中开设的课程;在实验教学类课程中,“科学实验教学”是该类课程中最显著集中的课程;对于教学技能类课程:“三笔字训练”、“教师教学语言”、“科学教学技能训练”是最集中的课程.虽然,教育科学类课程还是集中在“老三门”中——教育学、心理学、科学课程教学论.但是,逐渐有更多的学校开始关注实验教学类、教学技能类课程.不过对于教育研究类课程和学生学习类课程的关注非常少.

据此,本研究从学科科学类课程和教育科学类课程两个维度在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的改革上提出了建议,以供相关行政管理者、专家学者在课程设置时有所参考.

第二篇本科化学论文样文:三白草的化学成分研究及三白草科药用植物亲缘学初探

三白草科Saururaceae植物是由一个共同祖先发生的单系类群,隶属于双子叶植物门木兰亚纲Magnoliidae胡椒目Piperales,与胡椒目的其他科如胡椒科、马兜铃科以及短蕊花科归为被子植物的基底类群.该科有4属6种,呈典型的东亚-北美间断分布格局,东亚现存四分之三的属并代表着科内从原始到进化的各个阶段,是三白草科多样化中心和可能的起源地.我国是三白草科植物的起源、演化、分化发展及多样性中心.

三白草Saururus chinensis (Lour.) Baill分布于我国河北、山东、河南和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各省区,生于海拔200-1800米的沟旁、沼泽等低湿处及近水的地方.三白草作为一种常用草药,收载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版一部中,具有清热解毒,利尿消肿的功效;用于水肿,小便不利,淋沥涩痛,带下等症.现代研究发现它具有抗炎、保肝、抗癌、心血管和神经系统等多方面的药理活性.

药用植物亲缘学是研究药用植物的亲缘关系、化学成分和疗效(药理活性及传统疗效)间相关性的一门多学科交叉和渗透的边缘学科.

在这个理论指导下,我们在对三白草进行系统的化学成分研究以及文献整理的基础上,探讨三白草科的药用植物亲缘学关系,同时根据药用植物亲缘学理论对三白草资源利用的前景进行展望.为了更深入地探讨三白草科植物的药用亲缘关系,阐明该科植物的分类学地位和种间关系,为资源利用和保护提供依据,我们对三白草全草进行了较系统的化学成分研究.采用硅胶柱色谱、MCI柱色谱初步分离,结合反相色谱和Sephadex LH-20色谱等多种分离纯化手段,对三白草的乙醇提取物进行分离,分离出61个化合物,通过多种波谱学技术鉴定了其中53个化学成分,包括萜类17个、木脂素类18个、黄酮类8个、生物碱类3个、酚酸类3个、甾体2个、核苷类成分1个.其中新化合物11个(1☆-9☆,21☆,22☆),其余有22个化合物为本属首次分离得到,有13个化合物为本科首次分离得到.详见下表(Tab.1)和图(Fig.1).在研究中,通过协作,我们对得到的化合物进行了抗肿瘤、抗氧化及心血管活性等药理模型的活性筛选.

我们在对国内三白草样品采集和化学成分研究的基础上,采用HPLC法对不同产地、不同采集时间三白草地上和地下部分中三白草酮进行含量测定;同时也对同科植物裸蒴Gymnotheca chinensis Decne.、白苞裸蒴Gymnotheca involucrate Pei、蕺菜Houttuynia cordata Thunb和峨眉蕺菜Houttuynia cordata Thunb. var. emeiensisZ.Y.zhu et S.L.Zhang中三白草酮的分布进行了考察.

本文还对三白草科的文献资料进行了较全面的综述,包括系统分类学、地理分布、传统药效、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等,并对三白草科植物的化学分类学和药用植物亲缘学进行了初步探讨.

注:☆为新化合物*本科首次分得**三白草属首次分得13图1三白草中分离得到的化合物(1-53)结构Fig.1 Chemical structures (1-53) isolated from the Saururus chinensis.

第三篇本科化学论文范文模板: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与课程标准一致性研究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教育全球化的来临,世界各国普遍推行基于标准的课程改革.在这一背景下,开展教师课程实施程度的检测成为大样本调查教师课堂教学实施状况的重要方法,而构建课堂教学与课程标准一致性分析模型则是检测教师课程实施程度的重要视角.就我国而言,基础教育领域关于课堂教学与课程标准一致性的研究起步较晚.但是,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这一话语在教育理论与实践中日益得到共识.研究表明,教师是课程实施的主体,大样本调查教师课堂教学实施状况,其目的就是为了促进教师对新课程方案的理解,进而落实新方案,创新教学模式,不断提升教师专业水平和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以往了解教师课堂教学信息,主要通过教师座谈、访谈、听评课、教学录像分析、简单的问卷调查、学生学习成绩分析等路径来进行.但是借助这些方法获取的信息比较零散,有时候还会相互矛盾,很难有说服力.因此,研究者将教师课堂教学状况难以开展大样本调查的现象比喻为“黑匣子”.为打破大样本教师课堂教学调查的“黑匣子”,国内外课程研究者做了长期深入的研究.其中,1999年,美国学者波特等人研制的“SEC”课程实施调查模型,被公认为是教师课堂教学状况调查的有效工具和方法.基于此,本论文以初中化学教师为研究对象,采用“SEC”调查模型,探讨中国大陆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水平状况.具体包括以下问题: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与课程标准之间是否相一致哪些方面是一致的,哪些方面是不一致的什么因素影响其一致性水平应采取何种策略来提升其一致性水平等.从现有的研究资料来看,目前对这些问题尚未深入开展,而对此问题的探讨不仅可以掌握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与课程标准一致性水平状况,而且更重要的是可以建构本土化的课堂教学与课程标准一致性分析理论模型,广而推之地调查及分析义务教育不同学段、不同年级、不同学科的课堂教学与课程标准一致性水平状况,全面检测不同学科、不同年段中小学教师的课程实施程度,进而促进基础教育质量的不断提升.本论文共分为八章,第一章是导论部分.主要阐述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与课程标准一致性问题研究的背景、研究的目的、问题与内容以及研究的创新之处等.第二章是文献综述部分.主要包括:核心概念界定,课程目标相关问题研究,课程标准相关问题研究,课程实施相关问题研究,课堂教学实施相关问题研究,基础教育领域一致性分析理论研究等内容.第三章是课堂教学与课程标准一致性分析的理论模型部分.主要包括:“SEC”调查模型的一般概述,“SEC”调查模型的可行性分析,“SEC”调查模型的本土化改造等内容.第四章是研究设计与方法部分.主要包括:研究的基本思路,研究方法的确定,研究对象的确定,研究资料的搜集过程与方法,研究的效度、信度和*等内容.第五章是研究发现部分.研究内容包括:一是初中化学学习目标维度课堂教学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水平的总体状况分析.二是三类地区初中化学教师在学习目标上的一致性水平的差异状况.三是研究结论与分析,主要包括初中化学目标维度课堂教学与课程标准一致性水平的特征分析,三类地区初中化学教师在学习目标上的一致性水平的差异特征分析.第六章也是研究发现部分.研究内容包括:一是初中化学学习主题维度一致性水平状况分析,具体包括初中化学学习主题维度一致性水平的总体状况和具体状况.二是三类地区初中化学教师在学习主题上的一致性水平的差异状况,具体包括初中化学学习主题维度一致性水平的总体差异状况和具体差异状况.三是研究结论与分析,具体包括初中化学学习主题维度一致性水平的特征分析,三类地区初中化学教师在学习主题上的一致性水平的差异特征分析.第七章是一致性水平影响因素部分.主要探讨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与课程标准一致性水平状况的影响.具体内容包括:一是中考改革对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与课程标准一致性水平的影响,二是初中化学教师的课程理解水平对课堂教学与课程标准一致性水平的影响,三是初中化学教师专业水平对课堂教学与课程标准一致性水平的影响等.第八章是结论与建议部分.本研究除对前述的初中化学目标维度课堂教学与课程标准一致性水平特征和初中化学学习主题维度课堂教学与课程标准一致性水平特征进行结论性阐述外,主要提出如下提升建议:即采用多元策略,促进初中化学教师专业素质的提升,消解中考的负向功能,回归以科学素养为核心的高效课堂,深化初中化学课程标准的研究和修订,基于初中化学课程标准对化学教材进行深度研究与建设,立*土化,研制课堂教学与课程标准一致性水平的分析工具与方法.综上所述,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与课程标准一致性问题的研究,在我国还处于不成熟阶段,从一致性理论模型的本土化研制到基础教育领域的推广应用,都还仅仅是一种初步的探索.尽管如此,本研究的理论与实践意义却是深远的,这不仅为教师课程实施程度检测提供新的视域,更能促进中小学教师基于课程标准实施教学,进而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第四篇本科化学论文范例:中日本科课程的比较研究与课程理论探索

今天的高等教育正发生着深刻变革,保障教育教学质量、创建一流大学是高校面临的重要课题.培养人才是高校的一项最基本社会职能,其核心在于课程.本科课程在高校人才培养上占有特殊地位,一方面在于它是连接中等教育与研究生教育的桥梁,另一方面也是为本科学生进入社会生活作准备的基础.在我国,本科课程的理论研究滞后于实践探索,产生了高校本科课程到底是应该重学术还是重职业,或者是二者并重,如何正确处理专业课程与素质课程的关系等问题.

本研究带着这种问题意识,按着从历史到现在,从宏观到微观,从实践到理论的研究思路,综合运用比较研究、文献分析、思辨与实证等研究方法,*本科课程现象,探讨本科课程构成与开发的基本理论.

首先,从课程基本概念入手,在探讨课程相关概念的同时揭示了不同概念背后所隐含的教育理念及其价值取向.在考察科学化、人文化、实用性、批判性和后现代主义等几种经典课程研究范式的基础上,提出了本科课程研究应该以责任为理念,重视满足社会与个人两种基本需求,强调个性化、弹性化、地方化、国际化,将朝着多样化方向发展的新趋势.

其次,从历史的角度出发,考察了大学课程形成、中日本科课程模式演变的历史.发现大学课程的产生与发展基本形成了三条轨迹,一条是职业性的,一条是学术性的,另一条是素质性的.建国以来我国本科课程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即:以系科为主的本科课程模式阶段、以专业教育为主的本科课程模式阶段、多样化本科课程模式发展阶段.二战后日本本科课程发展主要经历了一般教育与专门教育相分离的“二·,二分段”式本科课程模式、教养教育与专门教育相融合的本科课程模式以及学士课程教育等演变过程.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究了引起本科课程模式变革的内外部主要影响因素.

第三,从现实的角度出发,考察了厦门大学与广岛大学的本科课程现状.进一步了解了厦门大学本科课程属于“模块式”本科课程模式,广岛大学属于教养教育与专门教育相融合的“一贯式”本科课程模式.又通过比较研究,发现两所大学本科教育的目的极其相似,可是,在“通识教育模块”与“教养教育课程”等“非专业课程”或“素质教育课程”设置方面,无论是科目的数量与综合化程度,还是修读方式的灵活性上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最后,在理论层面上探讨了本科课程构成与开发的基本理论,并构建了本科课程开发的基本模式.本科课程的构成与开发,要通过*本科课程现象,挖掘其根本性的东西,从理论层面上去解决本科课程现实问题.本科课程构成从确定课程目标、选择课程内容、配置课程内容到课程效果评价,环环相扣,每一环节都有其具体要求和价值取向,是一个动态的螺旋式上升过程,它的合理化程度还取决于课程模式的选择与开发.把哲学、教育社会学和心理学等作为本科课程开发的理论基础,进一步探索本科课程开发的可能性、阶段性选择、多样化发展趋势和由谁来开发等基本理论.在内外部影响因素的基础上,阐述了21世纪学士应该具有的基本素质,为本科课程开发提供方向和理念,从而构建了本科课程开发的基本模式.

第五篇本科化学论文范文格式:“实践取向”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研究

“实践取向”是小学教育专业及其课程设置必然的和合理的价值导向选择,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师专业化发展、教师教育变革的呼唤与回应,更是小学教师专业性内在发展、小学教师教育现实发展的期待与诉求.

本文以小学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为研究对象,以实践取向作为课程设置的基本价值导向,主张立足于小学教师的专业特质,秉持“实践”的信念,将“实践”放在小学教师培养的核心价值地位,以“实践”为导向,通过“实践”的途径和方法,融合理论与实践,培养具有实践品格的“反思型”的未来小学教师,以此建构独立的具有小学教育专业特性的课程体系.

本文包括以下几部分内容:

导论主要介绍问题的缘起.对国内已有的关于小学教育专业及其课程设置、关于实践取向的教师教育及其课程设置等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概括已有研究对本研究的启示,并*已有研究存在的不足,概述研究的目的、意义、可能的创新之处,以及研究的思路与方法.“实践”是基础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和教师教育变革的共同指向,研究实践取向的小学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契合教育发展的时代需要和小学教师教育自身发展的现实要求.

第一章阐释“实践取向”小学教育专业的内蕴.对实践、实践取向、小学教育专业的实践取向做了基本的释义,从理解教育本质的实践性、认识教师的专业性、领悟情境学习的基本理论视界对实践取向的小学教师教育进行了学理性的分析,明确“实践取向”小学教育专业的特性、澄明“实践取向”小学教育专业的专业教育的实质,强调“实践取向”小学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指向未来小学教师以“教育实践能力”为核心的教育实践品质.本章为全文研究奠定基础,是全文研究的立足点.


https://www.mbalunwen.net/biyelunwen/76808.html

第二章探讨小学教师的专业素质对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内在制约性.一方面阐述教师素质结构的研究观点,通过访谈调查归纳小学教师专业素质的现实诉求,并着重基于小学儿童的特征与教育、小学教育与小学教师对于儿童成长的独特价值、小学教师的角色定位构建合理的小学教师的基本素质结构,凝练基于“儿童发展”的小学教师专业特质,提出儿童发展及对小学教师教育的诉求是课程设置的逻辑起点;另一方面通过问卷调查,分析小学教师专业素质发展的状况,探明小学教师专业素质发展的特征和影响因素.本章提供了观照小学教师专业素质和谐发展的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基本信念和思路.

第三章阐述“实践取向”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相关理论.主要着眼于现代课程理论、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教师(学习)知识的理论,从中挖掘课程设置中应有的实践元素,并获得体现课程设置中的实践要义的启示.本章使研究获得了理论与思想的根基与导引.

第四章论述实践取向的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依据.认为课程设置应有国际视野,借鉴发达国家(地区)小学教师职前培养的经验;我国新颁布的《教师教育课程标准》是本研究进行课程设置的规范化依据;而面向小学教育实践,满足小学教育实践层面的现实需要,是本研究的内在要求和题中应有之义.本章是建构“实践取向”小学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现实依据.

第五章分析我国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在对12所院校的小学教育专业课程培养方案分析的基础上,检视我国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并结合某高校小学教育专业课程方案适切性调查的个案分析,深入探讨现行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第六章建构实践取向的小学教育专业课程体系.本章提出了实践取向的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基本原则,设计了课程目标,描绘了建构的基本思路、结构样态和结构模式特征,论述了课程实施的路径.强调建构具有小学教育专业特性的课程体系、突出实践性特色和综合性特征、体现儿童为本的价值导向、力求实现课程设置的理论与实践的互动融合.

本文认为,“实践取向”小学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问题是当前小学教师教育发展的核心问题.只有正确认识“实践取向”以及“实践取向的课程设置”,才能真正在职前小学教师教育中实现理念与方法的超越,培养符合小学教育事业发展需要的、具有小学教师专业性的“反思性实践者”.

此文是一篇本科化学论文范文,为你的毕业论文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本科化学引用文献:

[1] 本科化学方向论文题目 本科化学论文题目如何取
[2] 本科化学外文文献 本科化学核心期刊参考文献哪里找
[3] 本科化学论文提纲范本大全 本科化学论文大纲如何写
《本科化学论文范文参考 本科化学毕业论文范文[精选]》word下载【免费】
本科化学相关论文范文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