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写作 > 毕业论文范文 > 文章内容

妇科临床医学论文范文参考 妇科临床医学毕业论文范文[精选]有关写作资料

主题:妇科临床医学 下载地址:论文doc下载 原创作者:原创作者未知 评分:9.0分 更新时间: 2024-01-15

妇科临床医学论文范文

妇科临床医学论文

目录

  1. 第一篇妇科临床医学论文范文参考:性别因素与中医理论认知的拓展
  2. 第二篇妇科临床医学论文样文:中医诊治带下病学术源流探讨及文献整理研究
  3. 第三篇妇科临床医学论文范文模板:柴松岩老师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继承及基于“二阳致病”学说辨治浆细胞性乳腺炎的应用研究
  4. 第四篇妇科临床医学论文范例:肖承悰教授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总结及交通心肾法治疗更年期综合征的临床研究
  5. 第五篇妇科临床医学论文范文格式:台湾中医师执业资格与专业教育之研究

★这是100篇免费优秀与妇科临床医学论文范文相关的资料,为妇科临床医学方面的的本科毕业论文和硕士毕业论文与职称论文写作提供有价值妇科临床医学论文范本格式模板参考.

第一篇妇科临床医学论文范文参考:性别因素与中医理论认知的拓展

中医理论,强调天人合一.人的生理,是自然与社会的缩影.故而人要维持身体的健康,人必须与社会保持稳定的状态.而社会对疾病的影响,是医学研究必须涉及的.社会对于男女*的规范,也会影响人对生理与疾病的认识.因此本文探讨性别因素导致中医理论的认知的扩展.

性别医学,是探讨社会建构的男女*规范对于医学理论的影响,或两者间的关联性.故而本文是探讨社会建构的男女*规范对于中医理论认知的影响.

研究方法,融合了史学与心理学,并以对医史史料持批判和怀疑的精神贯穿全文.内容架构上,本论文分为三篇.第一篇为总论,论述中医性别医学的基础理论的问题.第一章绪论,综述文献与论文概要,定义性别医学的概念.第二章对“性别医学”的概念更深入的说明.第三章探讨《黄帝内经》中的性别意识.基本上,《黄帝内经》对万事万物都赋予性别概念,并非只是人体而已.而该章将“性别”的意义引申,用“性别”一词解释宇宙万物,再从中思考人的性别.第四章论述《金匮要略》中的性别意识,因为《金匮要略》是中医临床医学上的重要代表著作.第五章探讨妇科发展与其性别意义.历史上,中医妇科不断的膨胀,是甚么性别因素所造成的相对而言,传统中国的男科医学一直不成气候,其性别因素为何,将在第六章探讨.

第二篇为中医性别医学各论,即以第一篇为基础,以妇科为例,探讨性别观念改变中医理论认知的几个议题.第二篇分为四部分,依序为杂病(众疾)、产前、生产与产后、其他.在杂病的部分,选出三个议题.一为女子心理疾病的问题.医书上反映女子较男子易得心理疾病,这与社会对女性角色的认知有关.第二个议题是美容与美体的问题.妇科医书中,常会探讨如何让女子美丽.美丑本来不是病,但医书加以探讨,以满足市场需求.第三个议题较特别,探讨缠足问题.缠足的观念,是塑造*的一个方式,但会导致妇人足部的扭曲,而且套用中医理论,可能还会导致其他疾病,但中医理论不提倡禁止.缠足会导致甚么疾病使哪些中医理论被扭曲现今缠足的观念已绝迹,但是缠足是反思隆胸与塑臀的一个途径,它们都是扭曲身体来使身体美化的观念.

第二个部分是产前.本文找出两个议题来探讨.第一是探讨妇科医书为何强调妇人求子与求男的责任.第二个议题,探讨胎教医学与性别问题.第三部分是生产时与产后的议题.妇人生产或产后,如用到人药或人的身体治疗时,常指明用丈夫或男子的身体,这和性别角色恐有关联.第四部分是其他,探讨女体为药与合药忌见妇人的矛盾性.

第三篇是结论,综合整理性别因素导致中医医学理论的变化.包含了妇科医学的不断拓展、阴阳平衡与对称的观念被改变、天人合一观念偶然被强化但偶然又被扭曲,以及还有其他八种变化,并反思当今应当用甚么态度来面对医学理论研究或临床.

第二篇妇科临床医学论文样文:中医诊治带下病学术源流探讨及文献整理研究

目的:

带下病,多是指带下的量明显增多,色、质、气味发生异常,或伴全身、局部症状者,又称“下白物”、“流秽物”.相当于西医学的*炎、子宫颈炎、盆腔炎、妇科肿瘤等疾病引起的带下增多.属中医妇科临床常见病证,发病率很高,正如俗语“十女九带”所言不虚.除了具有高发病率的特点,带下病的高复发率也是其临床特点,故该病为妇科领域中仅次于月经病的常见病.其发病上,病情缠绵,反复发作,不易速愈,常常并见月经经期延长、周期缩短、经间期不规则出血等情况,导致流产、不孕症、妊娠期宫内感染、胎膜早破等疾病.如治不及时、治不彻底,致使病程迁延日久者,还会出现失眠、神经衰弱、焦虑、抑郁等神经精神症状,严重影响女性的身心健康.

从历代医家到现代中医,对带下病的论述众多,其中不少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文献记载,以《黄帝内经》、《金匮要略》为起点,至明清时期及近现代,各派医家、学者诸多争鸣,期间以宋金元时期的学术争鸣尤为突出,新的学术观点不断涌现、冲击.随之而来的是诊治方药推陈创新,理论水平与诊疗效果的提升.迄至明清时期,各类医论医著空前丰富,多对前朝的医说医述进行归纳总结,也不乏新观点论述,多本医著分纲别领的对其概念性状、病因病机、证候证型,治法方药、预后转归进行归类分析,如《女科经纶》、《妇科玉尺》、《医宗金鉴》等,认识更为全面,更贴近于临床实际,治疗逐渐趋于理、法、方、药的理论化和系统化,带下病的辨证论治重要理论体系逐渐形成,且年代距今最为接近,对后世医家带下病的治疗和研究影响十分密切.近现代的带下病诊治认识研究已趋于完备,并逐渐形成系统理论,其中地域诊治特色开始涌现,逐渐向学派发展,可谓中医妇科发展史上一座新的里程碑.而近代中医妇科学术界对带下病的认知不断深化,现代医学认为带下病主要为细菌、病毒及原虫等的侵入感染或生殖道内菌群失调所致,炎症可局限于一个部位或多个部位同时受累;病情可轻可重,轻者无症状,重者引起败血症甚至感染性休克死亡.从治疗带下病的手段来看,目前现代医学多采用全身抗炎和(或)局部抗炎,此法虽能暂时杀灭细菌或寄生虫,但常引起生殖系统菌群失调而致久治难愈的生殖系统炎症,如何既能有效杀菌又能维持体内正常菌群比例是现代医学防治带下病的关键.此外现代医学对非*炎症所致者(称为非炎性带下病)疗效甚微.


https://www.mbalunwen.net/biyelunwen/80398.html

基于以上研究现状得出,尽管在带下病的诊治研究中,中医取得了可喜的进展,但仍存在许多问题,特别是现代学者关于带下病证治研究重点仍然在临床,主要集中在药物、针灸临床诊治研究方面,对药物、针灸疗效做出评价,缺少对药物、针灸应用依据的文献探讨.

而中医古籍文献对国人、甚至对世界而言,是一个巨大的珍贵宝库,本研究将带下病的诊治文献作为整体,立足于古代文献,以时间为主轴,从学术发展的纵向角度,探索带下病学术源起与发展脉络,横向宏观系统的整理凝练;以主体医家医著为纲目,领会医家在解决带下病诊治过程中的新问题,并总结再次过程中衍生出的新理论、新成就;同时在收集到的资料允许的范围内,注意岭南带下病诊治与域外带下病诊治的联系,关注深层学科观点的挖掘,加强区域视角与全局的交互渗透研究,提炼岭南区域发展的规律,为今天的临床提供借鉴.

方法:

采用文献研究与理论评述方法完成学位论文.文献研究法:包括文献的发掘查找,资料的收集、鉴别、整理、汇编等.本论文研究方法上,着重阅读中医诊治带下病的相关古籍原著,查阅核准近现代文献资料的出处.共阅读中医古籍原著计有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薛己《女科撮要》、万全《万氏妇人科》、张介宾《景岳全书·,妇人规》、傅山《傅青主女科》、萧壎《女科经纶》、陈念祖《女科要旨》、沈尧封《沈氏女科辑要》、沈金鳌《妇科玉尺》、陈佳园《妇科秘方》、不著撰人《妇科秘书》不著撰人《家传女科经验摘奇》,以及岭南医家盛端明《程斋医抄撮要》、何梦瑶《妇科辑要》(又名《妇科良方》)、谢泽霖《妇科学讲义》、吕楚白《妇科纂要讲义》等计有50余本,从这批古籍原著资料截取一手资料.因此本论文有关中医带下病证文献资料有部分是过去没有被引用过的.

论文充分利用汇辑近人点校出版的中医古籍,如人民卫生出版社《中医临床必读丛书》、中医古籍出版社之《中医古籍珍本提要》、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之《近代中医珍本集》、中国中医药出版社之《明清名医全书大成》(收载明代13位、清代17位医家全书)、《唐宋金元名医全书大成》(共4个朝代22位医学家著作)均列入收集范围.

现代名老中医诊治带下病证学术经验部分,主要参照2000年前后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张文康主编《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以及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2009年前后出版,朱世增主编的《近代名老中医经验集》,对近代著名中医专家对带下病证治的学术思想以及临床经验进行分析整理.依据的文献除中医古籍原著外,还从中国生物医学文献光盘数据库(CBM)、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维普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库及手工检索等方式.岭南地方医学文献来源于广州中医药大学医史文献教研室、广州中医药大学图书馆、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地方文献馆藏书.

理论评述法:在占有原创资料基础上,按照历史时期分段评述.每一时期中医诊治带下病证学术特点都有所不同,本文采用传统阐释、归类分析、临证解读、相关对比等方式,对历代医家诊治带下病证学术经验进行评述,探讨历代医家诊治带下病证学术内涵及及临床价值.

基于文献研究与理论评述方法完成学位论文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带下病中医诊治学术源流考,以朝代为纲纵向研究,按照年代沿革之先后,先秦两汉晋唐宋金元明清,及至民国,对自《史记》文史文献到内难金匮等经典医学著作,历代医家之论述,从流溯源.第二部分现代名老中医诊治带下病文献资料整理,着重于中医诊治带下病的理论学说内涵研究,从横向探讨带下病的概念、病因病机、辨证特点、方药治疗、医案举隅及防护等方面进行分类,取有代表性的文献资料,进行归类整理发掘凝练.第三部分对岭南医学诊治带下病的文献资料进行整理析理,这也是地域性学派研究的现代延续.

结果:

第一部分为带下病中医诊治学术源流探讨,按照历史时期划分大体有以下几个特点:①中医诊治带下病的学术渊源于《内经》时代,《素问·,骨空论》“任脉为病,男子内结七疝,女子带下瘕聚.”,始以“带下”作为正式病名出现在医籍文献中;《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篇中沿用“带下”的病名,开创了*纳药外治妇科疾病的先河;而汉·,司马迁《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对战国时期名医扁鹊的记载:“扁鹊名闻天下,过邯郸,闻贵妇人,即为带下医”.扁鹊之为带下医,犹幼科自称痘医也,痘虽幼科之一证,而亦人人多有之事,可见“带下”泛指当时的妇产科疾病.

②魏晋隋唐时期,中医诊治带下病认识逐渐深化.一方面,它延续秦汉以来“带下”泛指妇科疾病概念,《诸病源候论》有“带下五候”、“带下三十六疾”、“带下无子候”之说,病因不离六淫七情劳伤,病机冲任带经络损伤,发病部位在阴中,随经络发散至腰部、腹部、胁下等部位,诊治上亦有专药、专方;也泛指病邪痹阻肢体、经络、脏腑所致的各种疾病.另一方面,《千金翼方》在带下病的病名上又补充“白崩中”、“赤白杂汁”,而区分治疗“赤白痢”、“赤白淫”,说明三者均为带脉以下,阴中流出的浊物,带下病发展到这一阶段,痢疾、白淫与带下病等妇科杂病逐渐有所区分.

③宋金元医学理论创新,很大程度上发展中医诊治带下病的学说.以金元四大家为代表的医家在诊治带下病理论上均有新的突破,如刘完素、张元素、张子和等认为其成因为湿热,治以清热攻邪为法;李东垣以脾虚辨带,带下病多与脾胃虚弱及阴火有关,治以升阳补脾为法;朱丹溪主湿痰,治以湿热为主,兼痰,兼虚,对治疗带下病产生深远影响.而带下病属于妇科专科病,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认为“凡妇人有白带是第一病”,妇人以血为基本,治疗的根本在于调血,以四物汤为基准加减治疗.齐仲甫《女科百问》对于“妇人有带下或淋漓不断何以别之”鉴别:“秽液与血相称兼带而下,冷则多白,热则多赤,久而则为淋沥之病也.”宋代带下病的病名不如既往泛用在妇科疾患,已有部分医家将其局限在赤带和白带二者,严用和《严氏济生方》曰“今人所患,惟赤白二带而已”

④明清时期中医诊治带下病理论与临证经验日臻成熟,经、带、胎、产中医妇科四大证概念形成,在对带下病锁定在赤白带下、赤带、白带等之间,多渠道、多途径的辨带治带.对带下病诊治基调上有一定的学派聚集现象,如薛己《女科撮要》、张介宾《景岳全书·,妇人规》、赵献可《邯郸遗稿》、万全《万氏妇人科》等,认为带下旨在脾肾亏虚气脱,止带以温补脾肾为主.而萧壤《女科经纶》认为带下属于风冷入脬、任脉经虚湿热冤结.傅山《傅青主女科》认为带下俱是湿症,加以脾气之虚、肝气之郁、湿气之侵、热气之逼而来.温病名家王孟英认为带下病“虚寒较少,故天士治带,必以黄柏为佐也”,清晰可见其清热治带的学术倾向.明清医家还创立临床治疗白带确有疗效的名方,如《傅青主女科》完带汤、陈佳园《妇科秘方》白带验方等.

⑤民国期间.近代随着西方医学知识传入,唐容川、张锡纯、张寿颐等是近代主张中西汇通医家.唐容川提出“中西汇通”口号,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尝试中西医汇通治疗带下病:“后观西法,亦谓大肠病则流白痢,子宫病则流白带,其理相同.法用儿茶、白矾、石榴皮、没石子等水洗之”.张山雷办中医教育,编撰《沈氏女科辑要笺正》作教本而广泛流传.民国时期妇科病证包括带下病的诊治,也逐渐接受妇科检查技术.中医诊治带下病诊疗技能通过学术刊物得到交流.

第二部分着重对现代名医尤其是妇科名医学术经验进行整理研究.包括叶熙春、蒲辅周、邹云翔、王渭川、王慎轩、朱小南、龚志贤、程门雪、韩百灵、裘笑梅、赵棻、徐荣斋、哈荔田、黄宗勖、邱茂良、许玉山、黄绳武、祝谌予、俞慎初、郑魁山、班秀文、庞泮池、何子淮、何任、王子瑜、蔡小荪、柴浩然、丁启后、徐志华、夏桂成、张良英、门成福等33位名老中医诊治带下病证学术经验.现代带下病的范围涵括盆腔炎、宫颈炎、*炎、阴痒等现代疾病中涉及带下量、色、质、味异常者;现代名老中医对带下病因病机、辨证分型与论治,多在古代名医基础上延续前人理论学说,如遵清代傅山治五色带下之法论治,白带乃湿盛而火衰,肝郁而气弱,则脾气受伤,湿土之气下陷,湿以脾精不守,不能化荣血以为经水,反变为白滑之物,由阴门直下.然而现代名老中医在认识上辨证分型上更为完善,认为带下即为湿病,治带即治湿,湿有内湿与外湿之分,内湿是由脏腑功能失调而产生,外湿又多由湿邪入侵,流注下焦,任带失约而致.带下病的病机主要责之于脾、肾、肝,以及外湿、湿毒秽浊等.或因脾气受损,脾运失常,水谷精微及津液失于输布反聚为湿,湿浊*任、带失约而成;或肾阳不足,下元亏损,带脉失约,任脉不固,*滑脱不能固摄而成;或肝气郁滞,肝气失于条达,阻碍脾运,湿浊*而成;或久居阴湿之地,或湿毒秽浊内侵,损伤冲任之脉而成.然病因之关键乃水湿之邪,最后必致冲任损伤,带脉失约.对带下病证治疗,现代医家比较一致认同的是:尤其强调从白带的质、量、色、状,以及气味来分析,认为临床虚实相杂者多,全实者少,全虚者亦不多.治疗应着眼于湿,调治应注重以脾、肾、肝为主,必须兼顾冲、任、带脉.临证用药,现代医家多主张以内服药物为主,同时提倡酌加外用熏洗药、外涂药剂,内服与外用相结合,缩短疗程.辨病、辨证论治,中药、针灸兼可施行,取其多点、多效,联合取效.但若久治不愈,则应进一步检查,以排除器质性的病因.

第三部分是笔者针对所在地域,对岭南医家诊治带下病的文献资料及学术经验进行整理研究.晋代葛洪《肘后备急方》记述对带下病的诊治方法及药物,说明在岭南地域应用中医中药诊治妇科带下病至少有1600多年历史.论文研究历代岭南医家诊治带下病学术特点:

①带下病证乃湿热所化、湿盛脾虚.湿热所化如带而下,湿热冤结于带脉不散,热去湿除病自除.明代盛端明、清代何梦瑶、近代吕楚白、近代谢泽霖,现代蔡仰高、现代郑定良等名医,基本持这种学术观点.岭南医家从湿热病因认识妇科带下病,与气候炎热潮湿分不开,现代名医梁剑波强调黄带宜从湿毒医,罗元恺教授辨治白带分型有“湿热型”、“湿毒型”.带下病“湿热”概念,亦源于岭南气候湿热蒸熏,易为虫毒病菌滋生温床.

②诊治带下病,滋肾补脾养肝,或固本培元顾护真阴.岭南医家诊治带下病,既认识湿热、湿盛、湿毒带下而应用化湿清热解毒治则及方药,又重视妇人体质脾肾虚肝阴不足的另一方面,强调固本培元顾护真阴治则诊治带下病.清代刘渊、现代罗元恺,传承张景岳学说,应用滋肾补脾养肝治则方药诊治带下病证属于虚者.潘兰坪《叶案括要》卷八淋带篇,诊治带下重视顾护真阴固本培元,基于岭南人体质以气虚、阴虚、气阴不足或血热者多见.

③临证善于专方专药(包括草药)及外治方法治疗带下病.如近代谢泽霖推崇傅青主完带汤,现代蔡仰高名老中医诊治带下病,分别研制有扶脾胜湿汤、完带汤加味方、家传密验白带丸分别治疗各不同证型者;外用蛇床子汤煎洗*,治疗白带久流不止者.常用岭南草药有五指毛桃根、金钟根即牛大力、金樱根、白饭草即火炭母.罗元恺教授自拟方茵陈败酱汤方中金樱子,以及熏洗方大飞扬均岭南草药.

结论:

带下病中医古籍诊治研究构成了妇科中医研究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本研究从纵横两方面对先秦两汉晋唐宋金元明清,及至民国的古籍文献,以及近现代文献进行整理发掘凝练,丰富了中医带下病诊治的内容,对其概念、病因病机、证候分型、治则治法、预后转归做出了纲领性归纳.对带下病的诊治系统性的完善,并且加入所在地域的地方文献流派研究,具有一定的创新性:一、上述关于中医诊治带下病学术源流五个时期的划分研究分类方法,以及各

第三篇妇科临床医学论文范文模板:柴松岩老师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继承及基于“二阳致病”学说辨治浆细胞性乳腺炎的应用研究

国家级名老中医柴松岩老师从事中医妇科临床60年,是全国著名的中医妇科临床专家,拥有深厚的理论积淀与实践经验.在长期的临床诊疗中,柴松岩老师中医妇科学术体系逐步形成,其学术思想鲜明,临床经验丰富,治疗效果独到.2008年至2012年间,我有幸跟随柴松岩老师,以传统方式继承学习老师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从跟师临诊中真切感受,从理论学习中深入思考从独立实践中反复磨练,学业上获益丰厚,思想上感触良多.本次研究是对老师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的整理与总结,是对中医学术传承中传统方式和现代思路结合的有益尝试.研究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柴松岩老师学术渊源;第二部分柴松岩老师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的整理与总结;第三部分柴松岩老师“二阳致病”学说的理论阐释与再认识;第四部分基于柴松岩老师“二阳致病”学说辨治浆细胞性乳腺炎的应用研究.

一、柴松岩老师的学术渊源

本节通过对老师重要生活经历和背景的回顾,探求老师取得学术成功的外部条件及内在原因.简要介绍了老师的学术特色及其形成的理论和实践渊源.在学术特色方面,以“肾之四最”、养护阴血”、“二阳致病”学说为代表的学术思想;从“顺应周期”、注重气化”、“运用五行”观点出发的论治法则;涉及月经病、妊娠病、妇科杂病的辨病思路;依据舌象、脉象、基础体温的认证技巧;以及气味平和、药少剂轻、价廉易得的用药风格.在学术渊源上,老师的学术发端于对中医经典《黄帝内经》的领悟;发扬于对中医各家学说的借鉴,如朱丹溪“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思想,《景岳全书》“经本阴血,何脏无之”的阴血观,《女科辑要》“肾生”、“肾足”、“肾衰”的阐释,以及《傅青主女科》辨治月经、妊娠诸病的经验等;历经现代医学教育的严格培训;禀受当代中医名家陈慎吾、刘奉五、蒲辅周、祁振华、姚正平等人的熏陶,逐步形成柴松岩老师独到的妇科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

二、柴松岩老师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的整理与总结

本节对老师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的体系脉络进行梳理,将学习内容分门别类,以便把握知识结构,理清逻辑关系,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将学术思想分为辨证思想和论治法则两个部分,临床经验分为辨病思路、认证技巧和用药经验三个方面.力求以知识结构的认知,加强对老师学术内容的记忆,通过对逻辑关系的理解,提升对老师学术主旨的领悟.

1学术思想部分

1.1辨证思想

1.1.1肾之四最

肾之四最是柴老对肾气盛衰在妇科临床决定作用的高度概括.反映在辨证中重视肾气损伤的病理,在治疗中着重补益肾气的治疗,在生活中纠正耗损肾气的生活方式.尤其强调顺应肾气盛衰的阶段性规律,调整不同年龄段的治疗原则,既避免急功近利的激发动员,又灵活把握护顾肾气与运用肾气的辩证关系,是中医学“重肾思想”在妇科临床中的具体体现.在“四最”的论述中,明确了天癸不是肾气表现的全部,提出了绝经期后女性重新规划人生,保护肾气以获得高质量生活的指导原则.

1.1.2养护阴血

养护阴血反映了柴老妇科临床中以阴血为本的思想.阐释女性“阴常不足”的生理特点,在辨证中重视阴血不足的病理,在论治时注重滋养阴血的思路.论述养护阴血的具体方法,则从“经本阴血,何脏无之”的角度看待阴血与脏腑的关系,健运脏腑开阴血生化之源,并积极治疗直接损伤阴血的疾病,同时杜绝导致“阴血暗耗”的不良习惯,另以“水库论”蓄灌和疏浚的原理,取象比类的说明阴血、血海与月经来潮的关系,强调养护为先和因势利导的原则.

1.1.3二阳致病

柴松岩老师引《素问·,阴阳别论》“二阳之病发心脾,有不得隐曲,女子不月等”的论述,结合历代观点和临床实践,发展提出了阳明热毒随经传入冲脉血海,损伤阴血,扰动血海,导致妇科月经失常的观点.在辨证中特别关注胃肠功能与排便情况,在治疗上重视调畅阳明的治法,临床应用屡获佳效.介绍了“二阳致病”学说在指导高泌乳素血症的辨证治疗中取得的临床进展.

妇科临床医学论文范文相关参考属性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妇科临床医学文章 大学生适用: 5000字函授毕业论文、10000字学士学位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59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技巧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任务书、论文摘要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目录、初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妇科临床医学方面 论文题目推荐度: 免费妇科临床医学论文范文选题

1.2论治法则

1.2.1顺应周期

顺应周期是“天人合一”的思想在中医妇科临床中的具体应用.从自然规律论及人身生理,强调顺应天癸周期变化,维护或恢复女性正常的月经来潮.充分发挥传统中医技法的特长,又积极利用如基础体温、超声监测、激素测定等现代医学手段,提升妇科临床把握周期的能力.提出对“周期只能顺应而不可制造”的观点,以“借贷款”比喻“人工周期”治疗存在的隐患,遵循《素问·,四气调神》中春、夏、秋、冬四气运动的规律,确立月经周期各阶段的治疗原则、具体用药及注意事项.

1.2.2注重气化

注重气化是柴老师最重要的论治法则之一.其理论根源是《黄帝内经》中对三焦气化的论述,不仅阐释了气化的概念、意义、状态、场所等问题,更是柴老师结合妇科临床实践,逐步提炼和完善而成.注重气化即是根据患者的生理需求、病理发展和药物性质,调整气化运动的方向和趋势,并通过健运脏腑功能来维持气化的长治久安,以恢复气化为临床追求的理想目标;另一方面老师特别强调在气化的调整过程中要珍视生理和关注平衡,避免急功近利的过度干预,把握治疗进退的分寸,所谓“临床医生不能作勇士”.

1.2.3运用五行

运用五行生化制克关系进行辨证论治,是老师指导妇科临床的重要论治法则.尤其以“补肺启肾”、“肝无所索”学说为代表的治法应用,理论阐释成熟指导临床治疗屡获佳绩.“补肺启肾”即在久病重病、肾气痿惰、生机难复之时,利用肺肾间的相生关系,补益肺气以促进肾气的恢复;而“肝无所索”学说的形成来自于柴松岩老师对前人理论的发展和自身临床经验的总结,揭示出肾水骤亏,肝木求索,阴血不济,致肝之相火妄动,急迫化火为逆的病机,对于妇科及其他专业的临床治疗均具有指导作用.

2临床经验部分

2.1辨病思路

列选了临床具有代表性的卵巢早衰、高泌乳素血症、多囊卵巢综合征、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先兆流产、盆腔炎等六种常见疾病,以及小儿性早熟、羊水过多、*症等三种特殊疾病,从病因、病机、治疗特色等方面,对每种疾病特有的辨病规律进行概括,并结合典型病例加以说明.

2.2认证技巧

就舌象与辨证、脉象与辨证、基础体温与辨证三方面介绍老师的认证技巧.在舌象部分,以淡舌、嫩舌、黯舌、红舌、瘦舌、敛舌及腻苔剥、脱苔、无苔为例,分类说明舌象在妇科临床中的辨证意义.在脉象部分,重点就滑脉辨血海盈亏,尺脉动象辨肾气盛衰,记录了老师的脉诊经验.在基础体温部分,分别总结了基线偏低、基线偏高、单相和不典型双相对辨证的指导意义,阐述了顺应周期并择期而治的方法.

2.3用药经验

柴松岩老师临床用药经验丰富,她谙熟药性、选药灵活,在中医妇科临床上独树一帜.老师的用药经验是辨证思想和论治法则在临床中的具体反映,本节重点介绍了补肾药、理血药、调畅阳明药、疏肝药、妊娠禁忌药等老师常用特色药物,突出了老师对药物认识和特殊应用.

三、柴松岩老师“二阳致病”学说的理论阐释与再认识

“二阳致病”学说源自经典,形成于临床实践,提出了辨析阳明是把握妇科病机线索的观点,以“阳明热毒”导致冲任“血虚失养”的病机模式,解释了阳明与经脉冲任内在生理病理关联.本节应用经典研读中以经释经的方法,对二阳的功能进行了总结概括,参合《灵枢·,决气》六气同源的整体观念,以“津”对“血”的劫夺完成了对“二阳致病”学说的经典释义.并从经脉联系、病机特点、继承方法、理论发展、医学进展、应用领域等角度对“二阳致病”学说进行了理论解读和再认识.

四、基于柴松岩老师“二阳致病”学说辨治浆细胞性乳腺炎的应用研究

通过对老师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的继承,特别是“二阳致病”学说的学习,在外科浆细胞性乳腺炎的辨治中开拓新的思路,从理论挖掘阐释到临床实践均实现了进展,此部分介绍了应用老师“二阳致病”学说调畅阳明思路,在跨专业临床治疗中开展试验研究的情况和心得.在一个前瞻性的临床对照试验中,以“二阳致病”学说指导临床治疗,与传统中医外科治法开展对照研究,结果显示,在证候积分、不良事件、女性激素、*形态、复发情况等评价方面,新治法均优于传统治法.“二阳致病”学说的跨专业应用为中医辨治浆细胞性乳腺炎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治法,对“二阳致病”学说的理论理解亦在临床实践中得以深化,体现在中医辨证论治与现代医学进展的结合,形成了对“二阳”功能体系的认知.

第四篇妇科临床医学论文范例:肖承悰教授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总结及交通心肾法治疗更年期综合征的临床研究

研究背景与目的:

中医妇科名老中医学术传承是中医妇科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医妇科学得以发展的必然途径.肖承惊教授为东直门医院妇科首席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为国家级名老中医,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京城四大名医萧龙友先生的嫡孙女.从事中医妇科临床工作40余年,2007年10月被中华中医药学会授予全国15名中医妇科名专家之一.肖承惊教授家学渊源,加之多年的勤奋努力,现已在中医妇科界大有建树.

肖承惊教授从医多年,在诊治子宫肌瘤、卵巢囊肿、子宫内膜异位症和更年期综合征等妇科疑难病方面具有独到见解,形成了自己的诊疗特色,临床疗效显著.较系统地整理肖承惊教授学术思想、治学特点及临床经验是本课题研究的重要目的.研究方法及内容:

本论文研究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部分:

1.肖承惊教授学术思想渊源

(1)通过对肖师家学影响、成长背景、学习工作经历及临床实践经历的整理,分析其学术思想形成渊源.

(2)从中医古籍渊薮,论述肖师学术论点的形成秉承古训,又博采众长,并勇于创新,确具中医妇科名家之实力.

2.治学特点及学术思想总结

(1)以相关疾病诊治特点为出发点,总结肖师对妇科常见疑难病以及其专科外擅治疾病的独到见解和诊疗特色:

①温通法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和子宫腺肌病之痛经,

②新当归芍药散治疗卵巢囊肿(肠覃),

③补消结合治疗子宫肌瘤,

④补肾活血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

⑤调补冲脉治疗崩漏,

⑥补肾活络助育法治疗子宫内膜容受性低,

⑦补肾疏肝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

⑧经前期综合征重心理疏导,

⑨治病与安胎并举防治妊娠期流感,

⑩标本兼顾治疗痤疮.

(2)总结肖师对中医四诊含义延伸的新认识,及其在中医妇科临床诊治中的具体应用.

(3)总结肖师对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理论的认识及其在中医妇科疾病诊治中的具体应用.

(4)总结肖师临床常用药对,以体现其用药精妙、严谨、灵巧之特点.

(5)三年时间侍诊肖师左右,她不但临证时思路清晰、处方严谨,就诊间隙,还常就一些话题突发思想火花,处处体现肖师渊博的知识和敏捷的思维.故本论文也采撷部分肖师临证有感时的妙思遐想及理论见识.

通过对肖师临证思路、理论学说、用药特色、辨证特点进行总结分析,使其治学特点和学术思想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

3.更年期综合征的临床研究

更年期综合征是指妇女在绝经前后由于卵巢功能衰退,雌激素水平波动或下降引起的一系列以植物神经、内分泌功能紊乱为主伴有躯体神经心理症状的一组症候群,为妇女绝经前后的常见病、多发病.

据肖承惊教授多年临床研究发现,心肾不交证是更年期综合征的常见证型之一,该病的主要病机为肾阴亏虚,肾水不足,不能上济于心,心火独亢,心肾失济,阴阳失衡,因而治疗上应着重滋肾宁心,其临床经验方,临床疗效颇佳.

本论文临床研究部分,对肖承惊教授经验方治疗心肾不交证更年期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了观察.临床观察分为中药治疗组和西药治疗组,中药治疗组服用肖承惊教授经验方,西药治疗组口服倍美力加安宫黄体酮,两组疗程均为2个月,治疗前后填写临床症状观察表、Kupperman评分表,并测定血清雌二醇(E2)、卵泡生成素(FSH)、黄体生成素(LH).结果显示中药治疗组显效率为73.34%,西药组显效率为75%,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肖承惊教授经验方治疗本病与激素治疗疗效相当;中药治疗组在改善更年期综合征患者失眠健忘、心烦不宁、精神抑郁、急躁易怒等情志症状上,疗效优于西药治疗组;两组治疗后FSH、LH均较治疗前有下降趋势,西药组治疗后下降较中药明显,但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E2较治疗前均有所上升,西药组治疗后上升较中药组略明显,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均在一定程度改善了卵巢功能.此外,本论文在继承基础上有所发扬地通过5一羟色胺与更年期综合征情志症状的相关分析,进一步对发病机理进行了探讨.

结论:

肖承惊教授家学渊源,又得严格、系统的院校正规教育,先天秉肥,后天得沃,学术观点秉承古训.经年磨砺,肖承惊教授在诊治子宫肌瘤、卵巢囊肿、子宫内膜异位症、多囊卵巢综合征、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及更年期综合征等妇科疑难病方面形成了独到见解和独特的诊疗特色,临床疗效显著.此外,她对中医四诊含义的延伸及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在中医妇科疾病诊治中的应用亦有独到的认识.肖承惊教授用药精妙、严谨,善用药对,效果彰显.她与时俱进思维敏捷,临证时随处可掘其思想火花.

总结其治学特点、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对中医妇科学术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对中医妇科疑难疾病的治疗也将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本论文创新点:

1.既往肖承惊教授学生(尤其博士研究生)多对其临床经验进行临床实验研究或单个疾病诊治疗效观察的研究,尚未系统整理其学术思想经验.本论文从其学术思想形成渊源、对妇科常见疑难病独到见解和诊疗特色的分析等多方面,通过对肖师临证思路、理论学说、用药特色、辨证特点的总结分析,使其治学特点和学术思想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

2.本论文将跟师期间捕捉到的肖师临证思想火花进行了采撷和整理,更突显了师承学术论文的特色.

3.临床研究部分,在继承基础上有所发扬地进行了5—羟色胺与更年期综合征情志症状的相关分析,对发病机理进行了进一步的探讨.

目的研究肖承惊教授交通心肾法对更年期综合征的治疗疗效.方法临床观察分为中药治疗组和西药治疗组,中药治疗组口服肖承惊教授经验方,西药治疗组口服倍美力加安宫黄体酮,两组疗程均为2个月,治疗前后填写临床症状观察表、Kupperman评分表,测定血清雌二醇(E2)、卵泡生成素(FSH)、黄体生成素(LH).结果中药治疗组显效率为73.34%,西药治疗组显效率为75%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中药治疗组和西药治疗组对改善更年期综合征相关症状均有明显疗效,但中药在改善失眠多梦、心烦不宁、精神抑郁、急躁易怒等情志症状上与西药治疗组比较有显著改善(P<,0.05);两组治疗后FSH、LH值均较治疗前有下降趋势,西药组较中药组略明显,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E2水平较治疗前均有所上升,西药组较中药组明显,但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

第五篇妇科临床医学论文范文格式:台湾中医师执业资格与专业教育之研究

研究目的

本研究目的有三:了解台湾中医师专业教育历史发展与现况:探讨台湾中医师执业资格历史发展与现况,讨论台湾中医专科医师制度建立之可行性.并根据研究结果,提出建议,供相关单位及人员改进及发展中医之参考.

研究方法

为达成研究目的,在历史研究法架构下,以文献探讨、文件分析、比较研究、半结构性访谈及德怀术专家咨询问卷等方式作为数据搜集与汇整方式,偏属于质性研究方法,同时兼具专家意见量化分析.

研究成果

1.台湾中医师专业地位随历史发展不断提升

台湾中医发展至今日,已走向独立发展之路.从业者由早期巫师、儒医、跟师或自学者,演变为国家立法规范经考试及格受社会认可之中医师,中医教育也由传统家传、师承、自学、私塾等形式发展至现代学校教育.

其间历经西方医学传入冲击与日据时期中医学几近毁灭之危机,与台湾中医界先进筚路蓝缕设立中医院校,和透过各类中医师执业资格考试培养台湾中医人才,同时藉由政府立法,强制中医师参加公会*执业登记,及透过中医师公会与各中医医学会等专业团体实施中医师继续教育.整个台湾中医师专业化动态过程与专业性可由历史发展演进来建构分析.检视专业知能、专业资格、专业组织、专业成长、专业*等多项专业特征,台湾中医师已然具备,现更要努力者是追求专业权威之不可取代性.

2.中医师执业资格考试与专业院校教育造就台湾中医人才

台湾中医师之考选,因应历史背景、社会需求、教育及医疗水平等因素,区分为正规医学教育和非正规医学教育两大类.经由考试评量拔擢各类或经师承或经学校教育培养之中医人才,促进中医事业之发展.

1943年公布之《医师法》明定中西医师地位平等,将中医、西医并于一法规范,条文第3条规定中医师检核考试资格,其中一项应试资格规定为中医专科以上学校毕业,但当时医药行政与教育部门仍以西医为主,中医界人士屡向政府要求成立中医学校或允许成立私立中医学校,均未获准,故全国无人能符合此一条件,此法形同虚设.1945年台湾脱离日本殖民地统治,回归国民政府接管,初期中医师养成方式,只有考试院举办之中医师考试.由于中医学校阙如,为甄拔中医人才以供社会所需,考试院于1946年举办第一次特种考试中医师考试,其应考资格宽松,当时台北考区录取2人.

医师执业资格认*度乃国家法治之体现,其所规定之应考资格应与人才培养制度密切配合,教、考、用始能合一.1949年国民政府撤退到台湾,原本在中国本土之中西医论争与互动也延伸至台湾,几经波折,1958年中国医药学院成立(后改名为中国医药大学),在创建者中西医师法律地位和教育平等之主张下,以“恢复传统中国医学,吸收西方医学新知,融入中国传统医学”与“促使中西医融会贯通,进而建立新医学体系”为创校宗旨,其在1966年以前仅开设中西合一之医学系,1966年教育部核准该校成立中医科(后改名为中医学系),培养中医专业人才,此为台湾以正规专业教育培养中医师之滥觞,1972年第一届中医学系毕业生为申请中医师检核考试之主要来源.然而当时中医正规专业教育未见普及(1972年第1届毕业生仅43人),而民间不乏师承自修有得之士,因为不具备相当之学历,无法参加中医师检核及特种考试,取得中医师执业资格,且原制定之特种考试中医师考试应考资格规定,以曾担任公立学校或乡镇公所以上之医疗职务为应考试资格之一,难脱密医漂白之嫌,极为社会诟病,各方建议应予修正,在社会对中医师仍有殷切需求下,考试院数次邀请有关人员举行座谈会,咸认为在中医学校尚未普遍设立之前,应举办中医师检定考试,以为中医师进身之阶,弥补台湾中医人才不足,满足社会对中医医疗之需求.故1968年4月2日修正公布《特种考试中医师考试规则》,删除“在机关团体担任中医治疗工作3年以上,有证明文件者”之应试资格,增列“经中医师检定考试及格者”,使自修研习中医有成者,取得中医师特考之应试资格.又鉴于中医师特考及格人员多系自修苦读,缺乏临床训练,考试院1988年《特种考试中医师考试笔试及格人员训练办法》规定:自1989年起,凡以中医师检定考试及格报考中医师特考并经笔试及格者,均应接受为期1年6个月之基础医学及临床诊疗训练,训练期满核定成绩及格者,始完成考试程序,发给考试及格证书.

早年《考试法施行细则》即已明订中医师为专门职业及技术人员.1998年台湾司法院大法官释字第453号解释:“各类专门职业及技术人员之执业,攸关人民生命、身体、财产安全至巨,因此其执业资格之授予,应视各类科性质及其专业领域所应具备之专业知识为考虑,自应循完整之正规专业教育及实习养成方为正途,以确保人民之生命财产安全.”加上医事技术日新月异,医疗*更有赖教育熏陶,台湾中医师培养走向正规学术化.同年(1998年),长庚大学在创办人王永庆“研究中医以补西医之不足”指示下,于医学院中成立中医学系,每年招生50名,中西医双主修修业8年.1999年12月29日《专门职业及技术人员考试法》修正公布全文27条,并自2001年1月1日起施行,该律法取消检核制度,将检核精神融入考试,其后2000年6月14日修正之《专门职业及技术人员考试法》,也为中医师检定考试订出“落日条款”.因此2001年1月1日起不再受理中医师检核,而于2000年12月31日前申请中医师检核并经核定准予笔试有案者,得于2001年至2005年内继续参加中医师检核笔试,2006年中医师检核考废止停考,至于中医师检定考试则规定2005年为最后一次受理新案报考,2008年旧案补考划下句点,2009年停办.为此考试院特于2000年12月30日订定发布《专门职业及技术人员高等考试中医师考试规则》,其应试资格规定均为接受正规医学专业教育者,另2002年1月16日也修正公布《医师法》全文43条,其第3条第3项规定中医师特考于2011年*最后一次考试,因此2012年以后中医师高考将成为取得台湾中医师执业资格唯一管道,即必须具备完整之正规专业教育及实习养成方可成为执业中医师.同时《医师法》第8条第1、2项规定:“医师应向执业所在地直辖市、县(市)主管机关申请执业登记,领有执业执照,始得执业,医师执业,应接受继续教育,并每六年提出完成继续教育证明文件,*执业执照更新.2009年4月22日之前,执业超过6年之中医师必须提出修毕继续教育180学分之证明檔,始可*执业执照更新,否则无法再执业.台湾藉由立法执行中医师继续教育并与执业执照更新换证结合已具体落实.

3.台湾中医师专业教育精致化发展取向

台湾中医教育改革在课程设计、教材教法、师资精进与教学评鉴上,不断追求卓越与高质量之教育产出,所培养学生参加中医师资格考试及格率年创新高,并采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及运用视听媒体等强化教育质量,且创新将中医经典医籍融入现代基础医学理念规划出新课程,引进问题导向学习、临床技能教学等提高学习动机之教学法.精致教育(betterness education)卓越性、绩效性、科技性和创新性等四个主要特征,印证台湾中医师专业教育发展现况.

4.台湾建立中医专科医师制度在中医专业团体与卫生行政部门结合规划下可行

(1)关于制度设计原则:中医师分专科执业为专家认同,专科医师培养质量监控应由中医专业团体与卫生行政部门共同执行,且应为开放系统,接受各方监督.

(2)关于专科医师培训制度:专科划分应本着突出中医特色、发挥中医优势原则进行,专科医师培训可采取双轨制及2+X培训模式.

(3)关于专科医师准入制度:台湾中医专科医师之甄审,各科每年至少*一次,且不能限制医师执业只能从事某一项专科:卫生署不宜依专科医师人力供需作名额增减管控:专科医师之申请资格、甄审程序步骤、甄审方式、测验科目、范围、时间,计分及合格标准等由各专科医学会拟定甄审办法报请卫生署公告施行:甄审以笔试为之,并得实施口试、测验或实地考试,外国之中医专科医师资格经审查该外国专科医师制度、训练过程与台湾相当者,仍需实施笔试、口试、测验或实地考试.

(4)关于专科医师管理制度:台湾中医专科医师制度施行前应建立种子医师制度,已领有专科医学会所发给之专科医师证书并经卫生署审查合格者,仍需接受2+X年教学医院训练,惟三年内申请专科医师甄审,得免笔试、口试、测验或实地考试,台湾中医专科医师训练医院评鉴应由卫生署中医药委员会规划*,培训经费采政府补助、培训中医院所出资及个人适当负担之方式.

5.台湾中医师专业教育、专科医师培训与继续教育制度应形成连续与完整之医学教育体系.

建议

根据研究研究结果、文献探讨及专家访谈意见,对台湾中医师专业教育、执业资格及中医专科医师制度,提出建议.

1.中医师专业教育方面:实施中医学专业认证,创新师承教育融入院校教育体系,并结合毕业后医学教育、继续教育等多元传承,形成连续与完整之中医学教育,成就高级中医临床人才,重视临床学习经验,争取中医住院制度.

2.中医师执业资格方面:重视临床技能,采取三阶段国家中医师证照考试:结合中医教育改革,继续优化试题内容质量.

3.在中医专科医师制度方面:制度实施前加强宣导并修订相关法令,教育部认可之教学医院评鉴,中医专业团体也应接受评鉴认可.

4.后续研究者之思路:中医专科医师问卷对象可扩及病患,可探讨中医教育中西医结合、中医学课程比率、及全科或专精分化之相关议题.

此文是一篇妇科临床医学论文范文,为你的毕业论文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妇科临床医学引用文献:

[1] 妇科临床医学方面论文选题 妇科临床医学专业论文题目怎么拟
[2] 妇科临床医学论文集 妇科临床医学论文参考文献数量是多少
[3] 妇科临床医学论文大纲样本模板 妇科临床医学论文提纲如何写
《妇科临床医学论文范文参考 妇科临床医学毕业论文范文[精选]》word下载【免费】
妇科临床医学相关论文范文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