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写作 > 毕业论文范文 > 文章内容

环境保护与管理论文范文参考 环境保护与管理毕业论文范文[精选]有关写作资料

主题:环境保护与管理 下载地址:论文doc下载 原创作者:原创作者未知 评分:9.0分 更新时间: 2024-04-10

环境保护与管理论文范文

环境保护与管理论文

目录

  1. 第一篇环境保护与管理论文范文参考:长白山自然保护区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
  2. 第二篇环境保护与管理论文样文:北京湿地生态系统保护与管理对策研究
  3. 第三篇环境保护与管理论文范文模板:基于生境压力的发展对秦岭生物多样性保护影响研究
  4. 第四篇环境保护与管理论文范例:云南保护地旅游生态补偿研究
  5. 第五篇环境保护与管理论文范文格式:重金属污染条件下基层环境监管体制研究

★本文是100篇免费关于环境保护与管理论文范文,均为免费优秀可做为环境保护与管理相关参考文献,是环境保护与管理相关毕业论文写作必备的免费论文范本格式模板,【快快阅读吧!】

第一篇环境保护与管理论文范文参考:长白山自然保护区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经济的持续高增长推动旅游市场扩容,大众化和多样化消费需求日益增长,居民消费结构变化推动旅游转型升级,这些为旅游业快速发展提供了重要机遇.随着旅游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带动会展、餐饮、购物等相干产业发展,旅游产业体系日趋完善.旅游业作为一个产业链长,融合多行业的大产业集群,各级政府高度重视旅游产业的发展,将作为国家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重要抓手之一;出台各种刺激居民开展旅游消费的各项政策措施,这为国内居民开展丰富多彩的旅游活动提供了必要的度假休闲时间.同时,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进一步促进国内外旅游业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黄金时代,国际旅游蓬勃发展,发展中国家成为外国游客开展入境游的重要目的地;个体旅游、休闲旅游、生态旅游日益成为旅游者的首要旅游方式.游客在观光和旅行的基本旅游需求得到满足后,游客的旅游需求层次不断提高,从“走马观花”式的巡游到“下马赏花”式的游览,从旁观到参与,从领受到奉献,从只重视“到此一游”的结果到同时重视结果和过程,从被组织被安排到自己组织和自己安排,在旅游过程中更加关注休闲娱乐、生态保护、心理体验等需求层次,游客体验成为旅游休闲的最终产品.

为缓解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状,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更加强调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正在实施的主体功能区战略,即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统筹考虑未来我国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和城镇化格局,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主体功能区.在生态区位上,我国大江大河的上游、生态平衡的关键源头地区大多是经济发展的落后地区,如云贵高原、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等地处地势台阶的交汇区、干湿交替带、沙漠边缘的“生态环境脆弱带”,具有生态上的脆弱性、稳定性差、抗干扰能力弱、可以恢复原状机会小特征.对于这些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地区,旅游产业作为唯一可以发展的产业对于这些地区发展具有非同寻常的价值.

在这些自然保护区内,其独特的资源优势要求开展可持续的旅游.生态旅游作为“到自然区域,注重保护环境并持续当地居民福利”的负责任的旅游,成为自然保护区旅游业发展的最佳方式,同时自然保护区的生态旅游资源也为开展生态旅游提供了最佳场所.自然保护区开展生态旅游的核心就是协调旅游地生态环境、社区居民与旅游者三者之间的关系,兼顾三者的利益,使旅游业稳定、有序、持续的发展.因此,生态旅游成为自然保护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在保护资源和社会文化完整性的同时,能够实现经济利益平衡,达到其利益共享和公平性.在自然保护区开展生态旅游不仅是实现可持续旅游的有效途径,也是我国限制和禁止开发地区实现经济快速发展,全国各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手段.

由此可知,本文以长白山自然保护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为研究中心,围绕长白山自然保护区保护和生态旅游开发进行深入研究,在强调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探讨在维护长白山自然保护区生态平衡、生态环境效益的同时,通过有效率的旅游开发来追求适宜的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并针对长白山自然保护区开展生态旅游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建议;这将为长白山自然保护区实现更好的保护与开发提供重要的决策依据.因此,本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本文在全面系统梳理国内外相关文献与重要理论阐述的基础上对长白山自然保护区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进行深入研究,理论包括可持续发展、生态*学、环境系统与生态系统、环境承载力、生态足迹等理论,研究包括长白山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环境与生态旅游发展状况分析、长白山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评价、长白山生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评价,以及促进长白山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全文共分六章,具体论文结构如下:

第1章是引言.该部分主要包括论文的选题背景与意义、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以及论文的研究内容和方法;并给出本文的结构安排和主要创新点.

第2章是相关概念与基础理论.本章将主要对已有的生态旅游理论进行概括总结,为研究长白山自然保护区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首先,对自然保护区的内涵和性质进行阐述;其次,对生态旅游的内涵、特征和发展趋势进行阐述;最后,对可持续发展理论、生态*学理论、环境系统与生态系统理论、环境承载力理论、生态足迹理论进行分别阐述.

第3章是长白山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环境与生态旅游发展.在本章,首先对长白山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环境与旅游资源进行系统的分类阐述,包括保护区的区域范围、区位特征与生态环境状况,以及火山地貌、水域风光、植被、气象、冰雪、人文历史等景观情况.然后,对长白山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发展进行定量分析,包括游客规模及结构演变,旅游业总体收入变化、生态旅游发展现状、基础设施建设状况等.最后,从基础设施建设与资金约束、旅游产品季节性约束、管理体制障碍、旅游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等角度对长白山生态旅游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

第4章是长白山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评价.本章首先对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的理论内涵进行阐述分析,包括承载力与资源承载力、环境容量、环境承载力、生态承载力、区域承载力,以及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其次,从自然环境、空间资源、经济、心理四个角度分析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并对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的评价方法进行概述;最后,利用上述方法对长白山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进行综合评价,测定得到长白山景区和天池景区的年游客容量为与日最大游客容量.

第5章是长白山生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评价.本章首先在借鉴相关研究基础上,提出进行长白山生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定量评价方法,包括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评价指标筛选、权重确定等;其次,全面构建长白山自然保护区的生态旅游资源评价指标体系,并以此为依据对保护区的生态旅游资源进行分析评价;然后,构建4大类17个指标的长白山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地评价指标体系,并对其开展分析评价;最后,采用静态和动态两种方法对长白山生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条件与成效进行分析评价.

第6章是促进长白山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本章就促进长白山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提出七个方面的对策建议.

本文通过上述分析,获得如下重要结论:

1.对长白山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进行分析,根据木桶原理法提出的短板效应思想,得知空间资源承载力是确定游客容量的短板,得出长白山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的重要结论:长白山景区年游客容量为556万人与日最大游客容量为2.3万人,以及天池景区的年游客容量为300万人与日最大游客容量为1.5万人,天池北坡、西坡、南坡的瞬时游客最大容量分别为1800人、1500人和500人.

2.在对长白山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进行研究过程中,还分别对自然环境、经济、心理承载力进行分析,发现通过规划建设能解决长白山自然保护区及其周边地区常住人口和游客的用水需求,可以实现景区29000个床位,山下78250个床位的日供给能力,规划建设后污水日处理能力能够达到与供水能力相当水平;固体废弃物处理承纳能力分析表明,年游客容量为387万人;即长白山景区的自然环境不会对游客容量产生较大的限制,即使在短期内达到极限值,也可由长白山管委会、长白山开发建设集团公司通过投资建设解决.研究还发现长白山景区及周边有星级酒店房间数共3917间,7834张床位,其余旅馆房间数2673间,5766张床位,总床位数约为13600张.每日可接待住宿游客的能力约为15000人左右,年接待能力约为610万人,其经济承载力较强.研究还发现目前长白山地区的旅游和经济均未达到发达地区水平,旅游地居民的心理承载力处于无限大状态,旅游者的心理承载力是景区游客的最大日容量为1万人左右,考虑调查存在的策略性偏差等问题,实地踏查后发现最大日游客容量2.3万人仍在旺季游客的心理承载能力范围内.

3.从静态和动态两个层面,检验长白山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发展的可持续性条件与成效.通过构建生态环境、服务能力、旅游设计3个大类20个指标的长白山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条件评价指标体系,计算得到长白山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价的总得分89.96分,处于优秀级别,得出长白山自然保护区进行可持续生态旅游条件极好的结论.通过构建长白山生态环境、社会文化、经济可持续发展成效的3大类22个指标的长白山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成效评价指标体系,收集2006年至2011年时间序列数据,利用因子分析方法分析发现,在社会文化领域,其可持续发展情况得分分别为-1.061、-0.819、-0.094、0.256、0.677、1.041,在经济领域,其可持续发展情况得分分别为-1.256、-0.88、-0.305、0.288、0.794、1.358,比较发现历年分值均呈现上升势头.得出长白山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情况越来越好,可持续发展能力逐年增强的结论.

环境保护与管理论文范文相关参考属性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环境保护与管理论文范文检索 大学生适用: 5000字在职研究生论文、2500字电大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46 写作解决问题: 学术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标准论文格式、论文设计 职称论文适用: 核心期刊、职称评初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环境保护与管理科目 论文题目推荐度: 免费环境保护与管理论文范文选题

4.在对长白山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进行研究过程中,对长白山生态旅游资源、生态旅游资源地进行分析评价,研究发现长白山自然资源优势明显,地质地貌、瀑布、河流、森林等资源罕见,生态系统极为完好;天池、地热资源、高山花园、地下森林等资源,具有独特的吸引力,文化资源比较丰富,是满族的发源地、诸多民族的聚居地;诸多高品质资源叠加,使得游客体验的附加值非常高、具有开发多元产品体系的生态资源基础.研究还发现长白山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区域的资源品位、区位条件、可进入性等方面有很强的吸引力,投资条件好,成为世界范围内知名的生态旅游区,外界对其有很高的美誉,对其生态旅游产品的偏好程度极高;景区及其他从事旅游相关企业竞争业绩优良,核心竞争力强,从业人员的服务、当地居民的态度都有助于游客产生良好鲜明的生态旅游感知;长白山生态旅游资源开发所产生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显著,且三大效益实现了协调发展.即长白山具有广阔生态旅游开发发展前景,其优良的生态旅游资源条件和区域开发条件为自然保护区的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保障.

5.在深入分析基础设施建设与资金约束、旅游产品季节性约束、管理体制障碍、旅游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等长白山生态旅游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后,基于产权理论与产权非中性理论,提出管理体制障碍是长白山生态旅游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当前需要加快长白山区域行政区划调整与管理体制改革的思路对策.此外,基于长白山现实,提出从长白山旅游产品设计开发和周边城镇建设两个方面转变长白山生态旅游业的发展方式;提出从发扬长白山文化角度提升长白山生态旅游的文化内涵;提出严格落实功能分区制度和针对生物物种、地质资源等的全面生态环境保护措施;提出适应生态旅游要求的景区管理提升方案;提出积极筹集资源保护与旅游设施建设资金的思路方法;提出加强长白山生态旅游与周边地区进行全面合作的对策建议.

第二篇环境保护与管理论文样文:北京湿地生态系统保护与管理对策研究

北京湿地及其资源具有巨大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在维持北京自然生态系统平衡、维护城市生态安全方面发挥着及其重要的作用.然而随着全球气候变化以及人口的急剧增加,北京的湿地面积急剧减少,湿地生态系统已遭受严重污染,其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大幅降低.为了达到扭转北京地区当前严重而紧迫的湿地退化现状、缓解天然湿地面积下降的问题、保持北京地区湿地生态系统健康和完整的目的,实现《北京市湿地保护行动计划》制定的总体目标和战略目标,本文以北京湿地生态系统退化成因分析为切入点,采用文献调研、生态系统方法以及对比分析等方法对北京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价值、湿地保护的管理体制、湿地保护与管理的立法内容、*意识以及北京湿地保护与管理的对策等内容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

1.北京湿地生态系统的面积及质量正在受到严重的损害,生态系统功能减弱、生态安全风险程度正在加大.


https://www.mbalunwen.net/biyelunwen/82605.html

2.北京湿地退化主要是由于气温升高、降水量减少等自然因素、湿地生态服务功能的经济属性造成的湿地保护与管理中市场和政府失灵等经济因素以及人口增加、城市化进程加快和土地利用变化等社会因素造成的.

3.北京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其支持、调节、文化、产品四类核心功能总价值达1000亿元人民币.

4.近10年北京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成退化的趋势,北京湿地生态系统的外部干扰已经超出了系统自动适应和调控能力的阈值范围.

5.目前北京湿地保护与管理体制存在着湿地管理部门责权不对应、管理机构不健全、缺乏有效的保护管理措施、协作和监督机制不健全等问题,急需完善和优化.

6.国家环境保护政策的要求、地方政府部门的要求、现行政策和法律基础以及社会和公民意识的研究说明,现阶段制定北京湿地保护专门法规不仅必要而且已经具备了充分可行的条件.

7.树立正确的生态*观对防治北京湿地退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8.北京湿地生态系统保护与管理可以通过以下措施来实现:

(1)加强北京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的准确性和全面性

(2)优化和完善北京湿地保护的管理体制

(3)提出培养北京湿地管理*意识的措施

(4)构建北京湿地保护与管理立法体系

(5)加强湿地自然保护区建设

(6)合理开发利用湿地资源

第三篇环境保护与管理论文范文模板:基于生境压力的发展对秦岭生物多样性保护影响研究

中国现在建立的自然保护区占国土面积超过15%,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基于社会整体及社区的发展对栖息地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压力不断增强,综合来看,中国及世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主要威胁来源于栖息地丧失、外来物种、气候变化、污染和其他的威胁,其关键因素是在社会经济发展当中对资源的过度利用和对环境的破坏.秦岭是我国生物多样性最为富集的地区之一,在保护中具有重要地位.但近些年来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资源的过度开发,秦岭的生态环境面临着严峻的形势.

为了全面和客观地认识社会经济发展对秦岭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威胁,变化趋势,重点领域和问题,政策绩效等,本文主要运用描述统计,比较分析方法分别分析了主要经济发展特征、土地资源特征、人口特征及其影响、水资源利用特征及其影响、旅游资源利用特征及其影响、矿产资源利用特征及其影响;构建了“敏感(本底)-压力(干扰)-弹性(反馈)”的评价思路,结合陕西秦岭山区的区域具体特点情况,建立选取了18项评价指标构成秦岭地区生态脆弱性评价研究的指标体系,在评价方法的选择上,分别采用主观分析和客观分析的两种方法计算了陕西秦岭山区24县(区、市)的生态脆弱度,即用层次分析法(AHP)确定各指标权重,综合指数法定量评价该区域生态环境的脆弱程度,分析生态脆弱性区域差异的主要原因,同时利用主成分分析法(PCA)计算区域环境的生态脆弱度,借助于ArcGIS将两种评价结果的空间差异展示出来将两种定性综合,较为客观地得出2010年陕西秦岭山区生态环境的脆弱状况并与2006年结果进行了对照分析;运用世界自然保护区委员会(WCPA)和世界自然基金会(WWF)推荐的自然保护区管理快速评估和优先性确定方法(RAPPAM),对秦岭地区部分自然保护区面临的压力和威胁及其发展趋势与对管理有效性影响进行了调查分析;在秦岭生物多样性保护管理政策现状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并结合了区域可持续发展理论、公共管理理论,秦岭生物多样性保护政策的执行、效果,运用绩效评价指数方法对秦岭生物多样性保护政策进行绩效评价研究.

结果表明:①与秦岭地区丰富生物多样性特征相对应的是较为落后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土地资源依赖型的产业结构.该地区经济发展对自然资源的依赖程度较高,生态保护和农村经济发展矛盾突出;耕地资源的稀缺性、森林资源利用方式的粗放性为生物多样性保护带来了挑战;旅游资源的无序和过度开发成为野生动物栖息地的重要威胁:水资源不合理利用、矿产资源大规模开发的负面影响也不容忽视;另外该地区还存在人口增长的潜在压力.②陕西秦岭山区以中度脆弱为主,脆弱性中度的县区包括镇安县、山阳县、商南县、眉县、略阳县和西乡县,中度脆弱区面积为16272平方公里,6县区生态脆弱性空间分布占陕西秦岭山区的28.43%;生态脆弱性空间分异明显,总体而言,陕西秦岭山区生态脆弱性北部比南部低,中西部比东部低;生态压力度指数是形成该区域生态环境空间分异的重要因素,生态系统也存在一定的稳定调节机制;人类不合理经济行为的影响造成陕西秦岭山区生态脆弱性有加大的趋势.③在保护区所面临的14种威胁因子中,森林资源利用、生活观念、对资源保护的认识、旅游资源开发和利用、道路、生活性薪柴利用6个因子的影响范围较广、影响程度较高、影响时间较长,是保护区应重点控制的威胁因子;目前压力威胁因素在影响管理有效性方面的差异很明显,压力威胁因素的影响范围、影响程度和影响时间的程度越高,管理有效性受到影响的可能性也就越高.④由于社会经济发展对生物多样性保护投入和相关政策实施强度的变化,绩效评价的结果呈现一个逐渐衰减又增加的过程;虽然现行的政策在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管理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和绩效,但是秦岭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管理工作正处于初始阶段,仍然存在一些弊端.论文最后,基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对秦岭生物多样性保护影响分析及评价优化了生物多样性保护政策.

第四篇环境保护与管理论文范例:云南保护地旅游生态补偿研究

作为保护生态环境,缓解利益矛盾的主要手段,生态补偿正被逐渐应用到各个领域.但对于保护地旅游生态补偿机制的研究,我国尚属起步阶段.根据IUCN统计,全球有超过13%的陆地和1.17%的海洋被纳入保护范围,且呈增长趋势,其中不少保护地被开发为旅游地,给保护事业带来一定的机遇与威胁.旅游生态补偿是以经济手段为主,调节旅游发展涉及的生态利益相关者之间利益关系的制度安排,是保护地及其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实施旅游生态补偿不仅可以通过使用者付费、破坏者补偿纠正和避免保护地旅游开发中的种种“不生态”现象,更能通过保护者获益激励生态保护行为,激发社区居民及其他公众的保护热情,通过调节旅游开发所涉及的生态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关系,缓解保护地生态保护与旅游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此外,由于旅游开发收益者明确,以及旅游业本身所具有的高生态效率、强关联带动等特性,旅游生态补偿还可以作为重要的市场化生态补偿渠道,以旅游收入反哺保护地保护及社区发展,在解决保护地及其生态补偿资金短缺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虽然生态补偿的相关研究和实践已经为建立保护地旅游生态补偿机制奠定了基础,但总体而言,保护地旅游生态补偿机制如何建立,却是一个理论方法远未成熟,实践层面仍在探索的问题.

论文以保护地旅游生态补偿机制为研究对象,以在我国具有重要保护地位和旅游发展地位的云南省为研究区域,并以中国国家公园保护地模式的开创者——普达措国家公园为具体案例,通过文献研究与案例研究相结合、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主要开展了以下方面的研究:

(1)构建了旅游生态补偿的理论体系.研究基于对生态补偿主流认识的反思,结合旅游生态补偿多学科的理论基础,深入旅游业与生态补偿之间关系的二重性,提出了认识旅游生态补偿的“主体说”与“途径说”;通过对旅游生态补偿损失性境遇和补偿关系域的分析,明确了包含3类补偿主体、3类补偿客体、3类补偿对象(可归为生态与人2种类型),包含对负外部性行为的惩罚和对正外部性行为的激励两大方面,包含价值补偿和物质补偿两个层面的完整的旅游生态补偿范畴,并对相关概念进行了辨析.

(2)提出了保护地旅游生态补偿的动因和可行性.从保护地旅游发展的生态外部性——市场失灵(既包括保护地旅游发展的生态负外部性,也包括保护地生态保护对于旅游发展的正外部性),以及保护地旅游生态保护的政府失灵(既包括政策失灵,也包括管理失灵)两方面分析了实施云南保护地旅游生态补偿的动因,并从不断完善的政策、一定的法律依据、积极的探索实践等方面分析了实施保护地旅游生态补偿的可行性和迫切性.

(3)总结了国内外保护地旅游生态补偿实践的成功经验.基于国内外保护地旅游生态补偿实践典型案例的分析,得出国外保护地旅游生态补偿的主要经验:补偿理念始终服从于保护地管理目标、多种补偿主体形成合力、惩罚与激励手段并重、注重补偿标准的综合性和动态性、直接(输血)与间接(造血)补偿途径相结合、资金管理规范有序、补偿保障体系完善;和国内保护地旅游生态补偿的主要特点:资源有偿使用/保护管理费是补偿资金的重要来源、旅游开发者和经营者是主要的补偿主体、注重补偿标准的差异化和动态化、补偿方式多样化、补偿资金管理较为规范.

(4)构建了云南保护地旅游生态补偿机制,并以普达措国家公园为案例进行验证.从保护地旅游生态补偿责任确立机制、补偿标准确定机制、补偿途径选择机制和补偿实施保障机制等4个方面建构了云南省保护地旅游生态补偿机制的基本框架,并通过对普达措国家公园旅游生态补偿机制的现状调查和效果评估,得出其旅游生态补偿的主要经验:科学的保护理念为实施旅游生态补偿打下基础、较大的补偿力度保障了受偿社区的基本利益、多样化的补偿方式有利于受偿社区的全面发展,和主要不足:补偿理念的偏差影响了补偿机制的构建、管理体制不顺是补偿执行不力的根源、执行机制不健全大大降低了补偿效率.

通过以上研究,论文主要得出以下结论:旅游生态补偿的内涵具有综合性;市场失灵与政府失灵的共同作用是保护地旅游生态补偿的动因;旅游功能的发挥使保护地具备了一定的自补偿能力;管理体制不顺是保护地旅游生态补偿顺利实施的最大障碍;造血式补偿是建立保护地旅游生态补偿长效机制的关键.

第五篇环境保护与管理论文范文格式:重金属污染条件下基层环境监管体制研究

重金属污染不仅造成了大量人员伤亡和巨额财产损失,同时也扰乱了社会正常发展秩序,极大地冲击了公众心理,甚至引发*件,影响国家政治与社会安定.因此,遏制重金属污染的高发态势、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问题、切实维护广大民众的环境权益已经迫在眉睫.

2000——2010年发生在全国范围内的45起造成人体健康损害的重金属污染事件的污染地点、污染发生源和污染源类型表明:(1)重金属污染不仅与县域工业的生产活动紧密相关,而且重金属污染的频发与发展壮大中县域工业的数量变化、类型特点、生产特点和分布特点相对应;(2)重金属污染存在较为复杂的生态过程,该过程使重金属污染具有突发性、累积性、隐蔽性、关联性、重现性、可控性等一系列基本特征;(3)重金属污染的产生要经过重金属污染物的存在、重金属污染的形成以及危害结果的发生等三个阶段,所有阶段都与环境监管密不可分.可见,重金属污染具有自身特殊性,它是县域工业从事生产活动所排入周边环境中的重金属污染物,因其数量或强度超出环境自净能力而导致环境质量下降,并给人体健康或其他具有价值的物质带来不良影响的现象.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七条规定,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及其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本辖区内的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在我国,基层环境监管机构即县级政府及其环保职能部门,基层环境监管即为县级人民政府及其环境行政主管部门的监管.重金属污染的发生地域、发生环境、生态过程、基本特征及其产生的阶段性要求基层环境监管机构将重金属污染防治纳入本区域环境监管的范畴,采取有利于重金属污染防治的对策和措施,维护县域人群的根本利益和县域社会的和谐稳定.

基层环境监管体制,即基层环境保护监督管理体制,是关于基层环境监管机构的设立,以及这些机构之间环境监管权限划分与职责履行方式的总称.我国县级环保部门既要接受上级主管部门的业务指导或领导,又要接受本级政府的统一领导,且县级环保部门与其他依照法律规定负责本系统内部环境与资源监督管理工作的部门之间协调不顺,职责、权限划分不清.这种“条条”、“块块”相结合的基层环境监管体制正是导致针对重金属污染基层环保部门监管障碍、地方政府监管障碍、企业守法障碍和公众参与障碍的主要原因,而所有这些障碍和制约因素的存在使重金属污染防治工作难以有效开展.

在我国环保部门垂直监管现有条件不成熟、标准化政策执行机制尚未建立的背景下,如何改变现行“条条”、“块块”相结合基层环境监管体制,打破以政府为权力垄断者单中心基层环境监管主体结构以及由此形成的单一、固化、低效监管方式,克服基层环境监管限制因素的种种束缚,形成有利于重金属污染防治的制度环境?新公共管理理论在基层环境监管的中应用为重金属污染防治带来了转机.基于新公共管理理论所进行的、以基层环境监管主体结构改进和基层环境监管方式改进为主要内容的基层环境监管体制改进,无疑是防治重金属污染的根本路径和必然选择.

依据重金属污染治理过程中不同主体间互动关系所形成的基层环境监管主体结构包括强化政府监管主体指导作用、发挥企业监管主体能动作用和增强其他社会组织监管主体促进作用.其中,以政府为主体所进行的环境监管是县级政府及其环保职能部门为实现本县域环境公共政策目标而对重金属污染企业所进行的规范和制约;以企业为主体所进行的环境监管是企业为协调发展生产同保护环境的关系而对自身环境行为所进行的限制和约束;以其他社会组织为主体所进行的环境监管是独立于政府和市场之外,具有较强专业性和自愿性,以促进公益进步为活动宗旨的非政府组织对重金属污染企业所进行的环境监督与管理.

依据重金属污染发生地域和发生环境所形成的基层环境监管方式包括区域监管、专项监管、流动监管和协议监管.其中,区域监管强调重金属污染防治政策制定职能与执行职能相分离,通过授权或分权的方式调整县级政府组织内部层级关系并建立以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为主导的重金属污染防治专项领导与协调小组,从而使纵向管理体制通畅、横向管理权限分明;专项监管强调放松严格行政规则而突出权变思想在重金属污染防治中的运用、实施明确的绩效目标控制和上下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之间的协作;流动监管强调克服重金属污染防治过程中的地方保护主义而以公共利益为中心、关注解决公平与效率的矛盾和同一层次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之间的协作;协议监管强调通过县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与企业之间就重金属污染防治所达成的协议实现监管.

针对重金属污染的基层环境监管体制改进还需要一系列配套措施.为此,必须优化监管机构的隶属关系、明确监管机构的职能划分、建立有效的部门协调机制、增加监管机构能力建设投入、构建基层环境监测网络体系、提高监管机构应急管理能力、实施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制定区域开发和保护政策、落实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利用市场机制引导企业行为、鼓励企业积极进行清洁生产、支持企业建立环境管理体系、厘清公众参与的基础性条件、完善环境监管公众参与机制、健全公众参与的保障性措施.

关于免费环境保护与管理论文范文在这里免费下载与阅读.

环境保护与管理引用文献:

[1] 优秀环境保护与管理论文题目 环境保护与管理论文题目怎么取
[2] 环境保护与管理专著参考文献 环境保护与管理参考文献怎么写
[3] 环境保护与管理论文提纲模板范本 环境保护与管理论文框架怎样写
《环境保护与管理论文范文参考 环境保护与管理毕业论文范文[精选]》word下载【免费】
环境保护与管理相关论文范文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