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写作 > 开题报告 > 文章内容

幼儿园教育经验论文摘要怎么写 幼儿园教育经验论文摘要范文参考有关写作资料

主题:幼儿园教育经验 下载地址:论文doc下载 原创作者:原创作者未知 评分:9.0分 更新时间: 2024-02-29

幼儿园教育经验论文范文

论文

目录

  1. 第一篇论文摘要:幼儿园教师文化研究
  2. 第二篇摘要范文:中国现当代幼儿园课程价值取向的流变与反思
  3. 第三篇幼儿园教育经验论文摘要:幼儿应该主要学习什么
  4. 第四篇幼儿园教育经验论文摘要模板:民办幼儿园教育质量保障的政府治理研究
  5. 第五篇幼儿园教育经验论文摘要怎么写:学前教育课程模式设计研究
  6. 第六篇摘要范文: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倾向个案研究
  7. 第七篇幼儿园教育经验论文摘要范文:通过游戏来学与教:幼儿园游戏教学实践的个案研究
  8. 第八篇幼儿园教育经验论文摘要格式:学前教育课程创生研究
  9. 第九篇幼儿园教育经验论文摘要:民办幼儿园政府规制研究
  10. 第十篇摘要范文:幼儿园家长会中家长角色研究

【100篇】免费幼儿园教育经验论文摘要范文,可作为优秀幼儿园教育经验论文摘要写作参考,适合幼儿园教育经验方面本科论文和硕士论文以及职称论文相关摘要写作范文格式模板参考,【快快阅读吧!】

第一篇论文摘要:幼儿园教师文化研究

随着教师专业发展研究的逐步深化,教师专业发展呈现出向生态取向的转换.生态取向的教师专业发展超越了理智取向、实践—反思取向中主要关注教师本身的局限,转而关注教师专业发展的背景、专业图景中各因素的关系.换句话说,生态取向下教师专业发展从整体的、情境的和联结的视角出发,认为教师专业发展是个体、群体和环境之间互动发展的产物,强调通过环境、社群关系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与此同时,倘若要保证学前教育改革得到有效落实,切实提高学前教育质量,必须要幼儿园教师从心理上认同和接纳改革的价值信念,共享与改革一致的愿景,进而带动幼儿园教师在保育教育行为上的更新,自觉践行改革的要求.否则,幼儿园教师作为国家教育政策和方针的执行者,以及学前教育的最终实施者,将成为学前教育改革,乃至幼儿园发展的阻力.在这样的背景下,从文化的意涵重新审视幼儿园教师群体,成为我们对幼儿园教师进行整体了解的旨归.幼儿园教师文化是幼儿园文化的亚文化,是一种群体文化.分析和探讨幼儿园教师文化,对促进幼儿园教师的专业发展,提高幼儿园教育质量,以及深化学前教育改革都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对幼儿园教师文化的理论基础与结构要素,我国幼儿园教师文化的历史演进等进行了理论分析与探讨,对我国当前幼儿园教师文化的特征进行了现实考察与分析,并在探讨当前幼儿园教师文化的发展困境的基础上,提出提升幼儿园教师文化的策略.本研究的基本内容如下:

导论部分从问题缘起出发,指出教师专业发展由理智取向、实践-反思取向向生态取向转换,教师专业发展研究不再集中于“知识”、“实践”或“反思”,而是强调“文化”、“社群”与“背景”.而且,当代学前教育的转型有赖于幼儿园教师价值观念与行为方式的改变.导论部分还在多方面收集文献的基础上对文化、文化结构层次、教师文化、幼儿园教师文化等相关研究进行归纳和总结,明确了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哲学思辨与现实考察相融合的研究方法论,文献分析法、观察法、访谈法等具体研究方法,提出了本研究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即幼儿园教师文化研究可以推进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研究,有助于丰富和拓展教师文化的研究领域;幼儿园教师文化的现实考察对教育实践具有指导和借鉴意义,幼儿园教师文化研究有助于提升幼儿园教师群体的职业认同.

第一章对幼儿园教师文化进行了理论解析.通过对文化概念的界定与文化结构的分析,本研究认为文化是一种价值体系与行为模式的结合,真正的文化是人在实践、生活中现实地、真实地表现出来的行为、行事的方式及其价值体系.进而,本研究将幼儿园教师文化定义为幼儿园教师群体共享的价值体系与行为模式有机联系的整体系统.哲学中的生活世界理论、社会学中的符号互动理论、生态学中的生态系统理论、行政学中的系统组织理论、心理学中的团体动力学理论为幼儿园教师文化研究提供了充分的理论支撑.

第二章梳理了我国幼儿园教师文化的历史演进.研究结合相关学制规范对幼儿园教师资格的规定与要求,幼儿园教师角色与职能的发展,以及幼儿园教师在现实实践中所持的价值观念与行为模式,将幼儿园教师文化的历史分为清末民初的幼儿园教师文化,民国中后期的幼儿园教师文化,建国后至20世纪80年代的幼儿园教师文化,以及20世纪80年代以来幼儿园教师文化的趋向.清末民初的幼儿园教师文化体现出重养不重学的价值信念与日常经验性的保教实践,民国中后期的幼儿园教师文化体现出“师”的价值逐渐增加和实践中保育与教导并重,新中国成立至20世纪80年代的幼儿园教师文化强调知识的传授和分科式的教育实践,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教师文化呈现出注重专业发展的价值取向和走向反思与合作的专业实践.

第三章分析了我国当前幼儿园教师文化的特征.幼儿园教师文化因为其“结构、主体、文化三者的交互作用”的特殊性也使幼儿园教师文化成为一种相对独特的文化形式,体现出不同于其他社会群体文化的特征.本研究基于文化之间的相容性,采用文献分析法、观察法、访谈法,对幼儿园教师文化的特征进行了考察,分析认为幼儿园教师的文化体现出慈幼文化的特征,即“爱而有教”的价值信念与适度理性地关爱幼儿;启蒙文化的特征,即强调“破其蒙昧,开其智慧”以及“有蒙共启”;女性文化的特征,即强调女性的母性意识与母性情怀,重视人际间的情感连结;班级文化的特征,即幼儿园教师具有班级共同体意识,并与同班教师协作互助共同完成班级保教工作.

第四章探讨了我国幼儿园教师文化的发展困境.目前,我国幼儿园教师文化的发展面临社会大众文化的功利主义价值取向的干扰,社会大众对幼儿园教师职业的认可程度较低,影响着幼儿园教师的职业价值观.幼儿园组织文化氛围 mbAlunWen.net营造差失的影响,导致幼儿园教师的专业自主权受控,幼儿园教师与幼儿园行政人员之间的互动呈现出一种单向的沟通.幼儿园教师主体理念与价值选择的误判,使得幼儿园教师强调纪律的维持与统一的规范,维护教师的权威角色与支配地位;而且,幼儿园教师的合作与分享仅局限在班级之中,缺乏更广范围的合作.

第五章提出了我国幼儿园教师文化的提升策略.文化是可以学习和加以设计引导的,制度建设对文化变革具有能动作用,正是基于这样的逻辑前提,本研究认为,幼儿园教师文化的提升是可能的.针对我国幼儿园教师文化发展的困境,幼儿园教师文化需要在转变社会大众观念,提高对幼儿园教师职业的社会认同;加强幼儿园组织文化建设,促进幼儿园教师群体的良性互动;以及强化幼儿园教师个体专业反思,提高幼儿园教师个体文化自觉的合力下寻求不断优化和提升.

第二篇摘要范文:中国现当代幼儿园课程价值取向的流变与反思

任何一次教育改革都可以说是课程的改革,而每一次课程改革又都是一次课程价值的选择.我国幼儿教育课程领域还存在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其中,课程的价值取向问题是诸多问题的关键所在.研究幼儿教育课程的价值取向问题,需要借鉴我国幼儿教育课程价值取向发展演变的历史经验与教训,而目前学术界还没有对我国幼儿教育课程价值取向的历史演变进行专门、系统的研究.因此,本文选取我国近百年来幼儿园课程价值取向演变的历史作为研究对象.

从1903年湖北武昌幼稚园的开办至今,我国有专门机构的幼儿教育已经发展了百余年.在1922年进行的学制改革中,幼儿园教育制度正式成为学制系统的一部分,幼儿园课程改革也因此受到教育界的高度重视.1932年《幼稚园课程标准》的颁布,使中国拥有了第一个自己的专门的幼儿教育课程文件,这标志着20世纪20年代以来中国幼儿教育界所进行的第一次课程改革取得了较大的成果.此后,在不同历史背景下,我国幼儿教育史上陆续进行了几次大规模的幼儿园课程改革,在改革中,幼儿园课程价值取向也发生了相应的嬗变.

本文以课程价值取向为历史主线,研究中国幼儿教育现代化进程中幼儿园课程的变化,旨在明晰我国幼儿教育现代化进程中不同时期幼儿园课程的价值取向的流变,及造成如此流变的影响因素,以为当前幼儿园课程改革的价值判断和选择提供咨鉴.

根据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采用文献分析、历史比较、内容分析为主要研究方法.其中内容分析方法主要是用于对幼儿园课程标准和教科书的价值分析,以定量的内容分析法为主,辅以定性的内容分析方法.

文章包括导论共有十个部分:

导论部分主要阐述了问题提出的背景、研究的主要内容、研究意义及创新之处、文献综述和研究设计等.

正文第一部分论述了近百年来中国幼儿园课程价值取向流变的历史渊源.把中国传统蒙学思想作为中国现当代幼儿园课程价值取向流变的历史源头,把清末民初新式幼儿教育的出现及学前课程价值取向的位移作为中国现当代幼儿园课程价值取向的历史转点.

正文第二部分至第七部分分别论述了各个时期中国幼儿园课程价值取向的背景、形成过程及价值表征.这六个时期分别是民国“单元中心制”课程时期,新中国建立初“仿苏分科”课程时期,“*”期间的“革命文体”时期,20世纪80年代初全国“统编教材”时期,20世纪90年代形成的“领域课程”时期,2001年《幼儿教育指导纲要》颁布之后的“活动体验课程”时期.每个时期课程的价值背景基本从政治形态、文化生态、教育理论思潮、国家教育方针等四个方面进行阐述;价值形成过程大致从国内学术界关于幼儿园课程理论的研究成果、幼儿园课程改革与实验等方面进行阐述;价值表征是基于每个时期课程文件和代表性幼儿园教科书的内容分析,包括课程目标的价值指向、课程目标的叙写方式所反映的价值取向、课程内容选择的价值取向、教科书价值取向、课程组织形式及教学模式所体现的价值取向等方面的分析.

正文第八部分基于对这六个时期幼儿园课程价值取向的研究结果,纵向比较了不同时期课程价值取向的发展,以曲线图等形式展现其流变态势.通过比较分析,得出如下结论:(1)中国近百年来幼儿园课程目标取向的历史流变呈现出这样的趋势:第一,几种课程目标价值取向的关系从“单元中心制”时期的价值“和合”,历经多次摇摆,至今再次趋向“和合”;第二,在几种目标取向中,“价值灌输”呈现出最为剧烈的起伏变化;“基本知识和技能”取向呈现出最为平稳的流变态势;第三,“价值灌输”和“能力学习”在不同时代呈现出博弈状态,而“能力的学习”与“基本知识和技能”的流变态势则具有趋同性;第四,“自我实现”价值取向基本呈现不断升高的趋势,*这一特殊时期除外.(2)课程目标叙写方式越来越凸显表意目标、凸显儿童主体.(3)幼儿园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上,趋于价值和合,即强调内容来源的丰富性、兼容性.(4)教学模式的变化呈现出与课程组织形式的相关性,趋向灵活多样性.(5)教科书价值取向的流变呈现出如下特点:第一,价值关涉类故事一直居于主导,但价值无涉类故事处于上升趋势;第二,教科书的“道德价值”基本处于绝对主导地位,意识形态教育价值自改革开放之后呈现逐渐减弱趋势,自然生态教育价值取向、科学价值和人文精神所占比重一直较少,但呈现缓慢增长的趋势;第三,自改革开放以后,道德价值取向趋向于侧重个性品质,意识形态取向从重“领袖”走向重“爱国家爱民族”意识;第四,教科书中文本人物的流变呈现出故事角色类型的丰富均衡、突出儿童形象、“男性为尊”意识的消减、“精英意识”的消减等特点.(6)在课程组织类型上,我国幼儿园课程的组织取向在实质上一直属于学科形式,区别只是在于单一学科还是学科融合,以及是学科统摄活动还是活动统摄学科.

正文第九部分是基于历史分析和历史流变趋势的总结和反思.首先总结了中国幼儿园课程价值取向流变的整体特点:传统蒙学思想是影响着中国幼儿园课程价值取向的一条文化暗流;教育理论思潮是中国幼儿园课程价值取向嬗变的风向标;课程实验的力度和广度决定着幼儿园课程价值取向的科学性;时代精神总是较为明显地体现在幼儿园课程价值取向的流变之中;中国幼儿园课程价值取向历经百年流变之后进一步呈现出“和合”之势.

反思包括四个方面:第一是基于幼儿园课程影响因素的反思,在政治与幼儿课程价值取向的关系上,提出幼儿园课程价值取向应超脱于政治,保持政治与幼儿园课程价值间的张力的观点;在文化与幼儿园课程的关系上提出正确处理传统文化及新文化对于幼儿园课程的价值和意义,根据本土“情境”即当下的国情及幼儿园课程的本质属性,做出取舍,使“静水”与“浪潮”和谐交融,形成富有生命力的“活水”的观点;在外来教育理论与本土课程实验的关系上,提出立*土幼儿园课程实验,构建本土幼儿教育理论,以保存课程价值取向稳定性持续性的观点.第二是基于“幼儿园应该教什么”的反思,包括对“传统知识”命运的反思,提出要正确对待传统知识,确立科学的幼儿园课程知识价值观;“教什么”的反思中还针对人文精神不足的问题,提出加强幼儿园人文精神涵育问题,以幼儿教育名著“窗边的小豆豆”为案例阐释了人文精神的“真、善、美”内涵.第三是对幼儿园课程价值体系中存在的几组对立取向进行反思,提出辩证看待不同取向,树立“和合”的课程价值观.第四是基于幼儿园课程价值存在的“二元对立”思维模式的反思,提出打破二元论,构建基于儿童发展的幼儿园课程价值体系的观点.最后,提出幼儿园课程编制主体和实施主体应把价值慎思作为一种职业习惯,以确保课程价值取向从设计到实施的一致性.

第三篇幼儿园教育经验论文摘要:幼儿应该主要学习什么

“经验”在我国教育学的语境中,是一个说起来非常重要、做起来却被忘掉的概念.这种状况,下衍至学前教育领域,便是轻视乃至抛弃经验而追求符号化知识的学习,进而出现幼儿教育“小学化”现象.近年来,幼儿园教育“小学化”愈演愈烈,以至于教育部不得不连续出台一系列通知和规定,以遏制其蔓延.该现象的产生有其必然性:一方面与我国传统文化中以“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思想为核心的主知主义有关;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国内学前界对幼儿学习与发展的基础理论研究极为缺乏.基于此,本论文致力于经验获得与幼儿发展关系的探讨,以辨明幼儿期应以经验为主要学习对象和学习方式;在幼儿园实践层面,则倡导为幼儿提供经验主导的课程.

除导论外,本论文共分为六章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为第一、二章.第一章重在对“经验”这一概念进行历史溯源,重点梳理了哲学家、心理学家和我国当代教育学者关于经验的论述,从教育学角度,对“经验”及其相近的概念、经验的类型等进行描述和分类,分析了完整经验的特点,最终给出经验的定义,为本论文的研究构筑了必要的话语平台;第二章是在第一章的基础上,聚焦于“经验与幼儿发展的已有认识”的回顾,在心理学有关研究成果和各历史时期教育家的经典著作中,搜寻前人关于经验与幼儿发展之间关系的论述,使本研究具有更为宽广的视角.

第二部分为第三、四章.第三章重在辨识经验在幼儿发展中的功能,借用教育学即有的体、智、德、美四领域的发展框架,分别就前人、他人与自己拥有的关于经验对幼儿在上述四大领域发展的已有研究和体会进行分析,考察不同质量的早期直接经验对幼儿后继发展的影响,提出了“经验的整体性形成与促进幼儿个性全面、协调发展具有同一性”的观点,丰富了第一章关于经验的定义,进一步矫正了静态经验观之下对经验的狭窄认识;第四章从主体的内在心理和外在环境两个角度,对经验获得的一般过程进行分析,寻找、鉴别不同类型的直接经验对幼儿素质发展的不同价值,并提出了体验类型-层次说、经验整体性等概念.

第三部分为第五章.本章选取了国内外经典的以直接经验获得为导向的七个早期课程方案和21世纪以来,在西方主流文化中受到认可的三种综合性早期教育方案框架作为分析对象.对七个独立的早期课程方案,从理论基础、发展目标、经验来源和内容、推动经验形成的策略、经验获得方式等五个方面进行述评,明晰优质早期教育方案的共同特点是:关注幼儿已有经验、围绕幼儿生活经验、促进幼儿生成经验,从而确立经验及其获得在早期教育课程中的应有地位.对三个综合性早期教育方案框架,则从提出背景或原则、框架构成要素或特点、对本土课程建构的启示等三个方面展开评述,明晰以经验为主导的早期课程建构发展趋势,即:不再是拘泥于或满足于开发出以某一个(类)理论为基础的、独立的课程方案;而是可以建立基于多种理论、融合多个实践范例,将社会、家长、儿童等多方面的关于教育与发展的诉求进行平衡的更大的早期课程框架.至此,对直接经验获得与幼儿发展之间具有同一性的关系论证完毕;同时,为如何重建本土经验主导的早期课程提供了可资参考的依据.

第四部分为第六章.本章在前五章的基础上,基于对我国当前以经验获得为主的两类幼儿园课程及教学形态进行剖析,提出了应将“经验主导”作为建构本土幼儿园课程与教学的指导思想;以*课程管理为载体,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次出发,重构以幼儿完整经验获得为取向的本土幼儿园课程与教学框架的思考路径.

第四篇幼儿园教育经验论文摘要模板:民办幼儿园教育质量保障的政府治理研究

幼儿教育能够为儿童的幸福和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打破贫困的代际循环和促进教育公平,培育人力资本,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但幼儿教育所能够带来的巨大益处均建立在“高质量”的基础之上,质量低下的幼儿保教服务不仅对个体和社会无益,甚至会阻碍个体和社会的发展.在中国,由于公共教育资源无法满足家长对幼儿教育服务的需求,民办幼儿园迅速发展并占据整个幼教事业的半壁江山.然而,我国民办幼儿教育市场的不成熟、不规范以及政府监管与扶持的缺位,导致民办幼儿园教育良莠不齐、质量总体低下.无论是公办还是民办,幼儿教育都有极强的正外部效益.因此,民办幼儿园教育质量的保障需要政府干预.然而,我国民办幼儿园教育质量保障行动中政府治理的现状如何政府治理存在哪些问题政府治理如何有效保障民办幼儿园教育的基本质量和质量的持续提升尚缺乏系统的研究.基于对幼儿教育质量的重要价值,对我国民办幼儿园发展的特殊意义和现实境况的认识,以及政府治理的关键角色,从政府治理的视角研究如何保障我国民办幼儿园教育质量是现实所需和理论所趋.本研究包括“理论阐释”、“现状考察”和“路径建构”三个部分,共五章内容.第一部分“理论阐释”.具体内容包括绪论和第一章“民办幼儿园教育质量保障政府治理的理论阐释”.本部分主要运用文献法对民办幼儿园教育质量保障、治理及政府治理相关文献进行梳理与分析,旨在通过对政府治理和民办幼儿园教育质量保障政府治理的理论阐释,厘清民办幼儿园教育质量、教育质量保障和政府治理的结构要素,探明政府治理与民办幼儿园教育质量保障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在此基础上从政府治理目标、治理内容、治理结构和治理工具四个维度建构本研究的分析框架.第二部分“现状考察”.具体内容是第二章“民办幼儿园教育质量保障政府治理的现状考察”.本部分主要运用了文本分析法和访谈法.首先,从民办幼儿园准入、政府经费投入、师资队伍建设、办学行为监管、质量评估以及幼儿发展数据监测等6个维度,对重庆、安徽、天津等25个省市的相关政策文本进行收集与分析;其次,从质量监管与质量促进两个维度对西部某直辖市4个区县的4名幼教管理干部、4名教研员和8名民办幼儿园园长进行访谈,并对访谈资料进行编码与分析.它旨在审视与考察民办幼儿园教育质量保障政府治理目标的定位、治理内容的设计、治理主体的角色与职责、治理工具选择与运用的现状,并厘清政府治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困境.第三部分“路径建构”.具体内容包括第三章“民办幼儿园教育质量保障政府治理目标与内容的设计”、第四章“民办幼儿园教育质量保障政府治理结构的重构”和第五章“民办幼儿园教育质量保障政府治理工具的选择与运用”.本部分主要运用文献法梳理与分析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旨在通过对我国政府治理困境的分析和国外政府治理经验借鉴的基础上,从政府治理目标与内容的设计、政府治理结构的重构与政府治理工具箱的建构四个着力点构建我国民办幼儿园教育质量保障政府治理的有效路径.基于上述的考察、分析,本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1.政府治理是保障民办幼儿园教育质量的杠杆.这种杠杆效应的发挥建基于政府对市场力量、社会力量的调动与聚集,从而完善政府治理的结构,通过政府、市场和社会三元主体的有效互动与合作,形成保障民办幼儿园教育质量的合力.2.政府治理民办幼儿园教育质量的效果受到治理目标的定位、治理问题特性的明晰、治理主体的角色、治理工具的选择运用,以及外部制度条件和资源的影响与制约.3.民办幼儿园教育质量保障的复杂性,使得任何单一的政府治理工具都不足以完全解决问题.因此需要综合运用“权威工具”、“激励工具”、“象征与规劝工具”、“能力建设工具”、“学习工具”和“系统变革工具”,方能有效的实现治理目标.4.目前,我国民办幼儿园教育质量保障中政府治理存在问题:一是政府治理目标模糊且缺乏针对性.二是政府治理内容的“片面化”、“条块化”、“表层化”.三是政府治理主体权责不明且结构失衡.市场力量过于强大、政府和社会力量弱小、政府用力错位.四是政府治理工具选择的“理想化”、“行政化”、“单一性”和“依赖性”.五是政府治理工具运用的异化.权威工具运用的“一刀切”、激励工具运用的力度不够、能力建设工具的运用缺乏针对性、象征与规劝性工具运用效果不明显、学习工具运用较少、系统变革工具与其他工具组合程度较低.5.我国民办幼儿园教育质量保障政府治理目标的设计应坚持公平性、系统性、发展性和层次性四个原则.总目标致力于确保所有民办幼儿园达到最低质量标准,并在此基础上持续提升教育质量.为实现“保基本”和“促提升”的总目标,“黑园”、师资队伍建设、经费投入、教育质量评估与业务支持、家长参与、幼儿入学准备和发展数据的监测等问题亟需政府治理.6.“三强一体”的治理结构是实现民办幼儿园教育质量保障政府治理目标的重要前提.在民办幼儿园教育质量保障行动中政府、市场、社会与民办幼儿园应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各自在法律法规的范围内行使权力,承担质量保障行动的相应责任.7.“治理工具箱”的构建是实现民办幼儿园教育质量保障政府治理目标的实践策略.“治理工具箱”建构是指引入新的治理工具和改变原有治理工具的具体运作来实现治理工具的创新.为实现“保基本”和“促提升”的治理目标,针对民办幼儿园教育条件质量、过程质量和结果质量的保障,分别建构了相应的政府治理工具箱.已构建的政府治理工具箱包含民办幼儿园分类分层准入制度、民办幼儿园公共财政投入与激励制度、民办幼儿园教育质量评估与促进系统、民办幼儿园教师培训与基层教研制度、制订幼儿园课程标准与监测民办幼儿园课程实施、家长参与制度、幼儿学习与发展数据监测体系等治理工具,并配套了相应的实践策略.

第五篇幼儿园教育经验论文摘要怎么写:学前教育课程模式设计研究

今天,伴随着人们对幼儿园课程地方化、特色化的追求日益加深,幼儿园的课程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发展态势.然而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我国的幼儿园课程建设中出现了诸多不科学的现象,比较典型的有照抄照搬、盲目模仿以及“小学化”,这些问题的解决急需相关课程理论的指导.课程模式是将课程理论转化为课程实践的桥梁,它对于规范以上课程实践中的问题有着重要的价值.然而当前无论是学前课程理论界还是实践界,都缺乏对课程模式的深入研究.他们大多数人都把课程模式“模式化”了,没有以一种开放的态度认识课程模式.事实上,并非只有那些经典的课程模式才是课程模式,课程模式是可以自主构建的,只有这样,课程模式才能真正走向多元化.基于此,本论文致力于学前教育课程模式设计相关问题的探讨.本文除导论外,共分为六章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为第一章,本章探讨了课程模式的概念,多样化、生成途径及研究意义,为本研究奠定概念基础和提供分析框架.论文认为课程模式就是以典型简约的方式表达的课程方案,其核心是对与某种教育条件相适应,并能产生特定育人功能的课程结构.其主要构成要素包括:理论基础、功能目标、课程结构、支持系统和适用环境.

第二部分为第二、三、四章,本部分介绍和分析了国内外学前教育课程模式的相关信息,以期为当前我国学前教育课程模式的构建提供借鉴.第二章选取了西方最为人所探讨的、也是对我国影响比较深远的五种课程模式为对象,按照课程模式的五种构成要素对其进行了分别分析和整体比较;第三章回溯和分析了我国学前教育课程模式变革的百年历史,结果表明我国学前教育课程模式的变革是在借鉴国外与本土化、课程理论与课程实践、继承传统与坚持发展的结合与悖逆中展开的,变革受到时代背景、课程观念、文化传统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课程模式的变革必须以确立科学的学前课程观念为前提条件、以实现国外先进经验的本土化为应然路径;第四章实证调查了我国学前教育课程模式的现状,内容涉及学前教育课程模式设计的必要性、学前教育课程模式设计应考虑的变量、学前教育课程结构的设计、学前教育课程基本要素的设计以及当前我国幼儿园中几种典型课程模式示例.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当前我国学前教育课程模式设计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并提出了应对的策略.

第三部分为第五章,本章根据第二部分的讨论,归纳总结了影响学前教育课程模式设计的基本变量.根据变量的性质不同,论文将其划分为观念变量、环境变量、条件变量三类.观念变量包括儿童观、教育观、课程观,环境变量包括时代背景、文化传统、学前教育在基础教育中的地位,条件变量包括儿童的身心发展状况、幼儿家长的需求、园所的实施条件、家长和社区资源.通过对每种变量的深入分析,以期用来指导当前学前教育课程模式的设计.

第四部分为第六章,本章集中探讨了学前教育课程模式设计的基本过程.首先需要确立学前教育的培养目标.论文认为当前学前教育培养目标应该真正的回归于“人”,其基本内涵至少应包括以下协调统一的三个方面:关注儿童的生命成长、构建儿童的可能生活、培养儿童的完整人格;其次需要设计学前教育的课程结构.论文在对当前我国学前教育课程结构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学前教育课程结构设计的总体构想,即应该以比较完善的综合课程为主,辅之以活动课程,并要关注隐性课程的构建,实现这三种课程类型的有机整合;最后还要按照课程的构成要素开发课程,包括学前教育课程目标设置、学前教育课程内容选择、学前教育课程实施过程设计以及学前教育课程评价标准研制四个方面.

第六篇摘要范文: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倾向个案研究

良好的早期教育经验是儿童健康发展的基础条件.但是,近年来违背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的“小学化”倾向正成为一种愈演愈烈的痼疾,危害到幼儿的成长和幼儿教育的健康发展.本研究以福州地区A私立园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访谈和观察等方法从多角度对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倾向的现状进行了解,并重点分析了家长对该现象的理解和态度,试图从中寻求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倾向的发展态势以及产生该现象的根源,希冀在此基础上提出防止和纠正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倾向的对策.研究发现,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倾向的表现十分突出,这对幼儿的健康成长十分不利,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倾向的现状令人堪忧.家长们对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倾向的危害性认识不够,而且家长的现实考虑充满着矛盾.这是导致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倾向的重要根源,我们应当从提高对幼儿园教育的认识、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加强幼儿园教育的监管力度、加强家园联系工作,实现家园共育、密切幼小教育沟通,实现幼小衔接等方面来防止和纠正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倾向.

第七篇幼儿园教育经验论文摘要范文:通过游戏来学与教:幼儿园游戏教学实践的个案研究

游戏与教学、课程间关系的研究一直是学前教育领域研究热点.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游戏精神贯穿于整个教育活动的命题使人们探寻幼儿园教育活动的理想状态以及游戏与教学有机融合的路径,以期改变当下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的现象.

本研究以四川省成都市某公立幼儿园为个案.通过观察法、访谈法、实物分析法等方法,深入幼儿园进行为期二个多月的调查研究.试图调查、提炼、总结个案幼儿园通过游戏来学与教,将游戏与教学有机融合的具体策略与经验.主要涉及从教师观念、学习场地、教育行为三种维度上进行总结分析.观念上,个案幼儿园帮助教师转变相关观念,包括学习观、教学观、教师角色观.学习场地上,个案幼儿园让户外环境成为幼儿主要的学习场地,并改变教室功能,不再是集体教学活动主要场所,而偏向于承担轻松、过渡的活动以及生活活动.教育行为上,个案幼儿园在实践中尝试多样化的方式来落实通过游戏来学与教.包括,一日活动安排围绕游戏、挖掘户外环境教育资源、自然生成与深化主题游戏、教师的游戏化活动作为辅助、围绕游戏展开讨论.在描述、总结具体路径基础上,进一步讨论个案幼儿园在游戏教学实践中的收获,包括幼儿的成长、教师的发展以及幼儿园自身特色与优势的形成.

幼儿园教育经验论文摘要范文相关参考属性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幼儿园教育经验论文范文数据库 大学生适用: 10000字硕士毕业论文、3000字学年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18 写作解决问题: 如何怎么撰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任务书、论文目录 职称论文适用: 刊物发表、中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幼儿园教育经验科目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秀幼儿园教育经验论文摘要范文选题

本研究的研究目的一方面在于描述、总结幼儿园在教育实践中通过游戏来学与教的具体路径与策略.更为重要的是进一步讨论幼儿园落实通过游戏来学与教的困难与挑战.通过调查与分析,本研究发现,存在的困难在于:融合后生成的活动难以深入与发展;游戏时间总量充足,但单位游戏时间难以保障;游戏与教学融合的活动对游戏材料与游戏资源要求较高;教师在实施通过游戏来学与教的过程中仍难以避免教师角色困惑.这些困难点也给幼儿园带来一定挑战:第一游戏与教学融合路径如何突破与创新;第二,幼儿园管理制度如何保障游戏活动质量;第三,园内游戏资源如何开发利用以支持游戏与教学融合;第四,教师专业能力结构如何调整以适应游戏教学模式;第五,如何从观念上协调教师意图与游戏自由间的矛盾.此外,外在因素包括幼儿安全问题与家长对于幼小衔接的担忧也会影响幼儿园实施通过游戏来学与教.

最后,本研究基于前面的调查分析,对幼儿园如何实施通过游戏来学与教进行了一些思考,并提出一些建议.首先,通过游戏来学与教是对幼儿园教育应然状态的一种理解:幼儿园教育应该回归幼儿现实生活、关注幼儿内部精神世界、指向人的发展、基于游戏角度正确认识学与教的关系.其次,游戏性体验是落实通过游戏来学与教的关键,需要保证活动的连续性、游戏挑战与整合性.再次,教师专业发展应该基于游戏教学实践,在实践中内化教育理念,提升专业能力,掌握科学研究方法等.最后,通过游戏来学与教需要使幼儿园教育贯穿以游戏精神,要防止两面化,同时要对已往游戏与教学融合的经验进行批判性继承.

第八篇幼儿园教育经验论文摘要格式:学前教育课程创生研究

课程创生是当前世界课程改革的重要主题之一,契合社会发展对高素质人才规格的需要,适合学前儿童的发展和学前教育的特征,符合我国的学前课程管理政策和国情,因此成为近几年来我国学前教育改革领域十分关注的重要问题.尽管我国学前界并不缺乏与课程创生相关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但是,以课程创生为题的专门、系统研究却相对较少.基于此,论文以促进学前儿童全面、主动而又富有个性的发展为根本目的,广泛吸收“实践课程”、“过程课程”、“情境课程”和“概念重建主义课程”等课程范式的相关理念,综合运用历史研究、调查研究、案例研究等多种研究方法,尝试性地初步构建了学前课程创生的理论体系.

第一章,阐明了学前课程创生的本质、特征及意义.这是本研究立论的基础.研究认为,学前课程创生是幼儿园教师主动根据儿童的兴趣、需要和发展实际,结合幼儿园现状,创造性地开发和实施课程,以促进儿童多方面经验有效增长和建构,实现儿童全面、主动而又富有个性发展的过程.其中,创造性地开发和实施促进儿童多方面经验有效增长和建构的课程是学前课程创生的实质,儿童已有的兴趣、需要和发展水平、幼儿园所处的地区和自身的实际是学前课程创生的出发点,教师和儿童是课程创生的主体,实现儿童全面而富有个性发展是学前课程创生的目的.学前课程创生具有儿童本位、动态建构、差异共存、反思批判和师幼共建等基本特征.学前课程创生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它带来了学前课程观的根本改变,赋予了幼儿教师以课程开发权,促进了师幼主体性的共同发展,极大地提升了学前课程的适切性.

第二章,考察了学前课程创生的历史渊源.本章以社会对儿童主体性的承认和尊重为逻辑主线,沿着课程创生的思想源流和制度建设两条线索,考察了学前课程创生的发展轨迹.研究认为,西方课程创生经历了古代课程创生个别元素萌生、近代课程创生重要元素出现、现代课程创生正式诞生和快速发展三个时期,我国课程创生出现在20世纪20、30年代,历经了从重视到忽视到重新重视三个时期.研究表明,社会发展尤其是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规格的要求是学前课程创生产生和发展的根本动因,对儿童主体性的承认和尊重是学前课程创生产生和发展的必要前提,而课程决策权力下移则是学前课程创生产生和发展的制度保障.

第三章,揭示了学前课程创生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本研究对山东省若干幼儿园课程创生现状的调查表明,在课程创生的认识和态度上,绝大多数幼儿园教师对课程创生的价值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认同,对课程创生普遍持赞同的积极态度,但是,对自己和自己所在园的课程创生能力与效果的评价却普遍不高,大部分幼儿园和教师已经进行过课程创生的尝试,且有近六成的教师经常进行课程创生,园本课程的开发是目前幼儿园课程创生最为普遍的形式.研究还表明,当前教师课程创生存在着自主意识薄弱、实践与认识反差大、创生程度表浅、创生素质欠缺、制度与文化不健全等问题.

第四章,分析了学前课程创生的基本要素.论*调,在课程目标的创生上,要综合考虑目标的全面性、主体性和差异性,在课程内容的创生上,要注重内容的生活化、多元化和整合化,其中,生活化是内容创生的关键,在课程实施的创生上,要注重自主活动性、动态建构性和对话性,其中,自主活动是课程创生实施的基本活动形式.在课程评价的创生上,应突出以学前儿童多方面经验的有效增长和意义建构为核心,以反思批判为基本途径和手段.其中,反思主要围绕课程是否适合儿童的兴趣和发展需要、是否以儿童已有的经验为基点、是否为儿童提供了自主活动的平台等方面展开.

第五章,提出了学前课程创生典型的表现形态和实现路径.论文针对学前课程创生实际,提出了园本式课程创生、班本式课程创生、生本式课程创生三种典型的创生表现形态.其中,园本式课程创生是教师基于幼儿园现有实际,整合幼儿园内外一切可利用的课程资源,创造性地开发和实施符合本园儿童发展的课程创生,班本式课程创生是教师立足所在班级学前儿童的发展共性和存在的普遍问题以及教师的实际,充分利用所在班级的资源,创造性地开发和实施适合本班儿童发展的课程,生本式课程创生是教师直接建立在学前儿童兴趣、需要基础之上,创造性地开发和实施重在促进每一位儿童发展的课程创生,它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儿童本位的课程创生形态.论文还详尽阐明了学前课程创生的实现路径,即问题聚焦—可行性分析—主题方案设计—环境创设—主题方案实施—反思评价.

第六章,探讨了学前课程创生的支持系统.本章主要从幼儿教师课程创生素质、幼儿园课程管理、幼儿园课程资源三方面展开论述.首先,幼儿教师的课程创生素质是学前课程创生之关键,主要包括动态建构的知识结构、执着的事业追求、强烈的创生意识、突出的创生能力等要素.其次,幼儿园课程管理是学前课程创生之机制.其中,园领导的支持与引领是学前课程创生的重要支持力量,课程创生激励制度的建立是学前课程创生的重要动力,课程创生文化的营造是学前课程创生的“场效应”机制.第三,幼儿园课程创生资源是学前课程创生之基础.园领导和教师要增强课程创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意识、合理建构和优化课程创生资源结构、提高课程创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的有效性.

第九篇幼儿园教育经验论文摘要:民办幼儿园政府规制研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办幼儿园迅速发展,有效地缓解了公办幼儿园资源不足的问题,有力地促进了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但与此同时,民办幼儿园在发展过程中涌现出大量诸如收费高、投资者对利益过渡追逐、教育质量无法得到有效保证等问题,引发社会集体焦虑.在此背景下,政府应该在学前教育服务中扮演什么角色成为舆论焦点.

正确审视民办幼儿园的特性,是政府确立其治理方式与运作机制的基础.政府行使的公共权力本质上用于追求社会和公民的公共利益,解决社会公共问题,提供社会公共产品服务.学前教育具有准公共产品属性,将学前教育纳入公共服务体系是世界各国共识,但这并不意味着必须依靠政府直接提供学前教育服务.实际上,多元供给是实现学前教育服务供需平衡的必然选择.考察民办幼儿园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一方面市场机制创造了学前教育服务中的自由选择和竞争,在扩大学前教育资源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另一方面由于学前教育具有正外部性、信息不对称等特征容易导致市场失灵,需要政府的适度干预.

规制经济学所研究的正是市场经济体制下,以矫正和改善市场机制内在问题为目的,政府干预和干涉经济主体活动的行为.其强调在资源稀缺的前提下,规制行为要有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均衡和整体福利的增加.为实现公共政策目标,规制机构可以采取不同的规制方式,其中最主要的方式包括准入规制、价格规制和质量规制.这为研究政府如何治理民办幼儿园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分析框架.

准入规制是政府对民办幼儿园实施规制的起点.政府依据一定的标准,通过审查、许可、备案一系列手段对市场进入者进行资格限制.相对于其他一些行业,民办幼儿园准入规制更多的是为了解决信息不充分、不对称问题.政府对民办幼儿园进行资格审查,可以大大减少利用信息优势欺骗消费者或以不正当手段排斥竞争者来获利的市场交易主体的数量.其主要途径有两种:一是要求进入学前教育市场的民办幼儿园必须达到政府所规定的标准.这样,政府可以将不符合标准的办园申请者排斥在市场之外.也等于向市场发出一个信号,说明被允许进入市场的民办幼儿园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质量和水平,从而改善学前教育服务提供者与购买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二是政府定期或不定期地审查已进入市场的交易主体,迫使其始终遵循政府规定的标准.政府对进入后达不到规定标准的民办幼儿园取消其办园资格,将其清除出市场.可见,设定合理的准入标准并明晰规制流程与各部门职责是有效准入规制的关键因素,也是今后进行准入规制改革的着力点.

价格规制是民办幼儿园政府规制的核心内容.当前,世界上存在两种重要的价格规制模型,一种是投资回报率规制模型,另一种是价格上限规制模型.投资回报率规制模型的基本思想是在产品成本的基础上加上合理的资本回报率,测算出销售额,再除以预测的销售量计算出合理的价格水平.我国一般民办幼儿园的学费定价方法是幼儿园在扣除办学成本等费用之后取得合理回报,即成本加成法,这和投资回报率规制模型的基本思想是一致的.而普惠性民办幼儿园由规制机构以合同约定等方式确定最高收费标准,幼儿园的学费定价不能超过规定价格的上限,其核心思想与价格上限规制模型类似.这两种价格规制方式各有优缺点,对一般民办幼儿园进行价格规制的关键因素是确定成本费用和投资回报率.对普惠性民办幼儿园采用价格上限规制方式的可行性依赖于政府的财政支持力度,如果政府不提供财政补贴,民办幼儿园就不会选择接受政府的价格上限规制.从目前价格规制的现状看,核算成本费用,明确投资回报率以及加大财政补贴力度是改善价格规制的重点.

质量规制是政府为了保证民办幼儿园所提供的教育服务质量,以及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防止竞争产业提供低劣的产品和服务,依据一定标准,对民办幼儿园教育质量进行检查和监督.由于学前教育服务具有“信任品”的特征,其质量不容易被消费者快速观察到,民办幼儿园有降低产品质量谋求短期利益的机会主义动机.为此,政府往往采取下列方式进行质量规制:一是禁止特定行为,如禁止学前教育“小学化”;二是执业资格制度,幼儿教师、园长等需要有从业资格证书;三是认证和检查制度,如对民办幼儿园进行等级评估,定期检查等,四是信息公开制度,信息公开主体既包括民办幼儿园也包括政府;五是财政补贴制度,如给民办幼儿园晋级奖励.其中,建立市场信誉机制是政府质量规制过程中需要努力的一个方向.

民办幼儿园的准入规制、价格规制和质量规制虽涉及的内容不同,但关注的都是信息不对称条件下,政府如何通过规制来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三者之间存在激励相容.政府在决定准入规制的强弱度时,必须充分考虑价格规制的因素,同时防止价格规制和质量规制之间可能导致的价格和质量的替代.

总之,政府根据一定的公共政策目标,依法对民办幼儿园进行规制,引导民办幼儿园提供普惠性服务,在弥补学前教育市场失灵,促进平等和提高效率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不过由于政府管理民办幼儿园的历史不长、经验不足,还存在诸如由政府缺位、越位、错位等引起的规制失灵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是对规制者进行再规制,通过提升政府规制质量来减少规制失灵的机会,从而促进民办幼儿园的大力发展.

第十篇摘要范文:幼儿园家长会中家长角色研究

幼儿园家长会作为传统也是最重要的家园合作方式之一,一直以来受到广泛重视与关注.研究幼儿园家长会中的家长角色,对于促进幼儿发展,增进亲师交流,提升家园合作实效性,推动整个幼儿教育*化进程都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通过文献法、访谈法、观察法和实物搜集法,首先探索构建出幼儿园家长会中家长角色的基本理念,明确理想中的家长角色是“合作伙伴”;在此基础上,通过互动论考察幼儿园家长会中家长角色的实然情况;然后运用场理论和结构功能主义理论对影响幼儿园家长会中家长角色的因素进行探析;最后提出一些促进幼儿家长角色主体性发挥的对策与建议.研究表明,在角色认知与期望方面,教师和家长都应明确家长的主体性定位,从自为性、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四个方面全方位实现家长角色的主体效用.但在实践中,仅有部分的家长认识并充分发挥了自身的主动性与创造性,教师方面也难以正确定位家长角色.在角色行为表现方面,理论上家长应当积极与教师、其他家长互动交流,在互动中适应角色转换,避免角色紧张,缓解角色冲突,规避角色错位,预防角色失败.而在幼儿园家长会亲师互动实践中:教师更多时候处于绝对主体地位,控制亲师互动行为的开启,左右家长的行为,幼儿家长则更多地处于被动者地位,其言行受到教师的影响和控制;亲师互动行为进行过程主要为教师控制、管理、支配、指导家长,家长服从、依赖教师;教师与家长的互动行为性质因互动主题的不同而有差异;不同年龄班的教师与家长之间的互动行为之间既有共同之处,也有差异之处.在角色效能方面,家长伙伴角色主体性的发挥有利于达成一致性教育,促进两方面配合,实现三主体发展.在家长会实践中,家长角色效能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增进幼儿表现,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健康、和谐发展;二是丰富和提升家长教育经验与能力;三是促进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四是提升幼儿教育质量.本研究分析了影响家长角色的因素:不同年龄班的幼儿家长其角色行为表现有很大差异;教师方面对家长角色的影响主要来自教师控制度的变化,突出表现在教师处于绝对的主体地位,家长对教师依赖与服从度较高,相对而言地位比较被动;家长会的主题、形式与规模也直接影响着家长能否积极发挥主体性、有效实现主体作用;家长对自身家长角色的合理期待与认识,对自身角色规范要求的积极践行,是家长在幼儿园家长会中充分发挥自身角色效用的基础与前提.基于此,本研究提出了促进家长角色功能有效发挥的建议与策略.首先家长要树立“合作伙伴”的角色意识,并以伙伴身份准确定位自身角色;其次,家长、教师积极开启互动,促进亲师交流;再次,教师要正确定位家长角色,教师对家长会的控制应适度;教师应及时反馈,增进互动;最后,幼儿园完善家长会运作机制.通过各方主体的共同努力,推动整个家园合作的长足发展.


https://www.mbalunwen.net/chaonengli/74453.html

本论文可用于幼儿园教育经验论文摘要范文写作参考研究.

幼儿园教育经验引用文献:

[1] 热门幼儿园教育经验论文选题 幼儿园教育经验论文题目如何定
[2] 最新幼儿园教育经验参考文献 幼儿园教育经验参考文献有哪些
[3] 幼儿园教育经验论文大纲模板范本 幼儿园教育经验论文大纲怎么写
《幼儿园教育经验论文摘要怎么写 幼儿园教育经验论文摘要范文参考》word下载【免费】
幼儿园教育经验相关论文范文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