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写作 > 开题报告 > 文章内容

材料物理与化学论文范文参考 材料物理与化学毕业论文范文[精选]有关写作资料

主题:材料物理与化学 下载地址:论文doc下载 原创作者:原创作者未知 评分:9.0分 更新时间: 2024-01-20

材料物理与化学论文范文

论文

目录

  1. 第一篇材料物理与化学论文范文参考:NaCl型面心立方(Fcc)-TiBCN粉末材料物理、化学性能研究
  2. 第二篇材料物理与化学论文样文:我国高师综合科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框架的建构研究
  3. 第三篇材料物理与化学论文范文模板:二维无机纳米结构物理化学性能的计算研究
  4. 第四篇材料物理与化学论文范例:稀土—过渡金属复合氧化物电子态调控与新结构探索
  5. 第五篇材料物理与化学论文范文格式:黄河泥沙基可降解生土材料结构与性能研究

★100篇免费材料物理与化学论文范文为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可用于相关写作参考,为您写相关硕士毕业论文和本科毕业论文和职称论文提供论文范文格式模板,【快快阅读吧!】

第一篇材料物理与化学论文范文参考:NaCl型面心立方(Fcc)-TiBCN粉末材料物理、化学性能研究

随着对超硬材料日益增长的需求,Ti-B-C-N系化合物,如四元化合物TiBCN、三元化合物TiBN、TiBC受到了诸多关注,其优异的机械和摩擦学性能已在许多文献研究中得到了证实,但这些材料的相关研究仅仅针对的是薄膜材料.由于薄膜的制备通常采用物理或化学气相沉积法,工艺复杂,制造成本高,生产效率低,极大地限制了这些材料的深入研究及推广应用.

Fcc-TiBCN粉末材料的成功研制可以使TiBCN更广泛的应用于不同领域,如耐磨、耐腐蚀涂层材料,功能梯度材料,亚稳多功能复合材料,电极材料,靶材等.不但可以拓展其研究方向和领域,而且可以简化薄膜制备工艺,降低成本,加速超硬、耐磨、耐腐蚀TiBCN材料的应用进程.Fcc-TiBCN粉末材料物理、化学性能的研究可以为其规模化生产工艺的制定、提纯、应用、及市场推广提供理论依据和科学指导.

本文通过XPS、XRD、SEM、TEM等现代材料分析测试方法,对Fcc-TiBCN粉末主要组成元素、微量元素及杂质元素进行了定性和定量分析.研究了面心立方TiBCN粉末材料主要组成元素间的结合能及化学态,分析了Fcc-TiBCN粉末物相构成及晶体结构,探讨了第二相与基体的位相关系.制备了Fcc-TiBCN粉末烧结体,研究了烧结体的组织结构及性能,分析评估了Fcc-TiBCN粉末的可烧结性及可切削加工性能.同时使用钨极氩弧熔覆和激光熔覆工艺,制备了TC4钛基和45钢基熔覆层,研究了熔覆层显微组织结构和显微硬度,分析评估了Fcc-TiBCN粉末的熔覆适用性能.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结果如下:

(1) XRD分析TiBCN粉末为NaCl型面心立方结构,合成温度影响其晶格常数和相组成.合成温度低,晶格常数大,且不稳定;随合成温度的升高,770~870℃区间,Fcc-TiBCN粉末晶格常数趋于稳定,约为4.241;Fcc-TiBCN粉末晶粒没有明显长大倾向,表现出良好的高温稳定性;随低温产物消失,Fcc-TiBCN粉末纯度提高.Fcc-TiBCN粉末中第二相主要有TiB2,Ti5Si3、TiF3、NaF;主要晶体缺陷是位错和孪晶,孪晶面为(111).

(2)Fcc-TiBCN粉末主要组成元素为Ti、B、C和N,杂质元素有O、 Na、Si和F等.Ti、B、C和N原子百分含量分别为40~43.35%、8.77~9.51%、4.88~5.29%和38.60~41.85%. Fcc-TiBCN粉末非化学计量分子式可确定为Ti43.3B9.5C5.2N42,属于过饱和固溶体.

(3)Fcc-TiBCN粉末主要元素能级Ti2p3/2、Ti2p1/2、B1s、C1s、N1s、O1s结合能分别为457.5eV、463.4eV、190.9eV、284.7eV、397.4eV、535.5eV.同结合能标准值相比,各元素结合能位移普遍大于3eV.在Ti、B、C和N原子周围存在一种以上的成键态,化学键主要有Ti-N、Ti-B、Ti-C、B-N、B-C、C-N,及Ti、B、C或N原子同O的键合,如Ti-O键、B-O键,表明B、C和N原子在NaCl型晶格点阵中可以随机取代Cl原子位置,与Ti发生键合.Fcc-TiBCN粉末表面存在氧化及C污染现象,氧化产物主要成分是TiO2,伴有少量的TiO、Ti2O3、B2O3.

(4)Fcc-TiBCN粉末烧结后,晶体结构仍为NaCl型面心立方结构,晶格常数增至4.2482.1900℃Fcc-TiBCN粉末热压烧结体具有良好的物理性能和机械性能,显示了Fcc-TiBCN粉末在1900℃良好的可烧结性能.烧结密度为4.9~5.1g·,cm-3,显微硬度为18GPa,弯曲强度为240~300MPa,热导率为11W/mK,热膨胀系数为8.258×,10-6/K,电阻率为1.5×,10-6·,m,杨氏模量为423±,18GPa,剪切模量为141±,8GPa.烧结体晶粒没有明显粗化现象,表现了在1900℃高温下良好的高温稳定性及抗氧化性能.

合金元素Al、Ni、Co不改变Fcc-TiBCN烧结体晶体结构,增大晶格常数,有明显的晶粒细化作用.Al可以替代Ti,形成Al替代型化合物Ti(Al)BCN,Ni元素在Fcc-TiBCN粉末中和Ti键合形成TiNi.

(5)Fcc-TiBCN粉末烧结体具有良好的电加工性能,电火花线切割加工(EDM)最小表面粗糙度Ra约为0.4μm,加工速度为3.3mm/min.材料去除机制主要有热应力剥离蚀除、熔融蚀除和气化蒸发蚀除.

(6)Fcc-TiBCN粉末烧结过程中析出hcp-TiB2,hcp-TiB2与Fcc-TiBCN基体存在两种完全共格关系.{2110}TiB2∥{112}TiBCN,{0001}TiB2∥{111}TiBCN,错配度为1.08%;{0001}TiB2∥{001}TiBCN,{0110}TiB2∥{100}TiBCN,沿[110]和[001]方向,错配度分别为1.08%和1.55%.

(7)无论是以TC4钛合金为基材,还是以45钢为基材,Fcc-TiBCN粉末都非常适合应用于钨极氩弧熔覆和激光熔覆.熔覆层由连续均匀的扩散层组成,没有明显的焊接变形和裂纹,与基体形成了良好的冶金结合.TC4钛基TiBCN钨极氩弧熔覆层厚约为1.85~3.21mm,显微组织结构显示Fcc-TiBCN粉末具有自组织行为.熔覆后TiBCN颗粒依然保持原有面心立方晶格结构不变,形貌具有多样性,呈短棒状、粒状、十字梅花状或鱼骨状或呈针状或细长束状.Al和V元素可以固溶于Fcc-TiBCN中,形成Ti(Al,V)BCN.这些晶相熔点高、硬度高,耐腐蚀,明显提高了基体表面硬度,最高显微硬度出现在次表层,可高达1500HV.

第二篇材料物理与化学论文样文:我国高师综合科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框架的建构研究

我国初中阶段的科学课程,自从建国以来基本上实行的是分科课程,直到20世纪80年代,综合科学课程才开始登上了科学教育的舞台.但是由于在全国范围内开设综合科学课程的实验时间很短,所以暴露出了相当多的问题,其中最大的问题就是缺乏合格的综合科学课程师资.从1997年湖南怀化学院开始尝试建立培养综合型理科师资的“综合理科”专科专业,到2001年教育部正式批准重庆师范大学建立起我国第一个“科学教育”本科专业,迄今全国已有60余所高校设置了科学教育本科专业.但是,由于科学教育专业是我国教师教育的一个新专业,各高等院校对其还缺乏全面深入的系统研究,使得各院校在专业理念、培养规格、课程结构、教学内容等专业建设方面还不太规范.这种不规范使得各高校在试办科学教育本科专业的教学实践中“各自为政”,“随意性大”.

面对60余高校在课程设置上“各自为政”的现状,本研究希望通过对我国科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框架的建构研究,*其背景、实施现状、并建构课程设置的框架、探讨在课程设置上的不足,寻求我国科学教育专业课程发展的方向,为我国综合科学课程教师专业化标准的制定找到依据.

具体来说,论文包括九个部分:

第一部分——“导言”:交代选题的缘由和意义,介绍主要的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第j部分——“文献综述”:先对本论文所涉及到的核心概念进行界定,通过对前人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得出综合科学课程发展的理论依据,分析综合科学课程存在的价值依据.然后,探讨当前我国综合科学课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从提高科学教师科学素养这个角度阐明开设科学教育专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为后面的问卷调查、访谈以及文本分析建立理论基础.第三部分——“我国综合科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现状调查”:通过文本分析的方法对我国综合科学教育专业的开设情况以及课程设置的现状进行调研、分析.第四部分——“课程设置框架建构依据之一:科学教师专业化素养构成研究”:通过科学教师教育标准的国际比较,从综合科学教师专业素养的构成维度建构我国科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框架.第五部分“课程设置框架建构依据之二:科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国际比较研究”:关注发达國家和地区科学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和实施情况,通过对科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国际比较研究为我国课程设置框架的建构找到依据.第六部分——“课程设置框架建构依据之三:中小学教师需求调研”:通过对中小学综合科学课程教师在科学教育专业课程需求上的调查研究,从一线教师实际需求的角度找到课程设置框架建构的依据.第七部分——“课程设置框架建构依据之四:科学教育专业师生反馈调研”:关注我国综合科学教育专业的师生对该专业课程设置的认识和看法,从亲身参与者、实践者的角度获取科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框架建构的依据.第八部分——“我国科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研究”:通过对不同维度下课程设置框架的整合,建构我国综合科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框架,并根据该框架结构对我国当前综合科学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进行比较研究.第九部分——“结论、建议与不足”:阐述研究发现、研究建议及研究不足.

研究结论:

1.对我国科学教育专业现状的调查显示:教育部共批准了62所高校开设科学教育专业.其中,2001年批准的有1所;2002年批准开设的有8所;2003年24所;2004年13所;2005年7所;2006年8所;2007年开始不再有新科学教育专业被批准开设.

科学教育专业在学位授予上有两种,接近52%的学校授予教育学学士学位;48%的学校授予理学学十学位.对科学教育专业开设院系的调查显示:由化学化工学院开设的有15所;生命科学学院开设的有8所;物理学院开设的有9所;教育学院开设的有9所,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开设的有6所;化学与材料学院开设的有5所;数理学院开设的有5所;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开设的有2所;化学与环境科学系开设的有1所;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开设的有1所;马克思主义学院开设的有1所.对科学教育专业开设院系的统计显示,由化学化工学院开设的比例非常显著地高于其他院系.

对科学教育专业省市分布的调查显示我国大陆有25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除了西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海南省、北京市、天津市这6个地区以外)开设了科学教育(本科)专业.其中,西南地区有14所高校开设了该专业,西北地区有8所;华北地区5所;华中地区11所;华东地区16所;东北地区8所.x2检验显示,在西南和华东地区开设科学教育专业的学校数显著地高于其他地区.

对62所有资格开设科学教育专业学校的调查发现,其中44所目前还在开设本专业,另外18所由于招生和就业原因没有开设.

对开设有科学教育专业的38所高校课程设置的调查发现:在专业必修课程上平均开设门数为16.21门,所占学分比例为37.59%;在教育类课程上,平均开设课程6.97门,所占学分比例为9.74%.

对课程结构的调查发现,科学教育专业主要是以通识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方向课程、教育类课程和实践课程为分类的.

2.对科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框架建构的研究包括四个子研究,由论文的第4部分至第7部分组成.子研究一(第4部分):通过对综合科学教师专业素养的研究发现,合格的教师素养包括专业的知识、专业的技能和专业的精神.所以,针对专业知识提出了学科知识和科学知识,在专业技能上提出了实验技能、研究技能、教学技能;在专业精神部分包括专业自我、专业情意等.在专业知识部分,从对《科学课程标准(3-9年级)》的梳理发现: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类知识在数量比例上为2:1:3:2.子研究二(第5部分):通过对科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国际比较发现,发达国家和地区科学教育专业在课程构成上主要由通识课程、学科课程和教育课程组成.教育课程主要包括教育理论课程、教学法课程、教学实践课程、科学教育类课程.但是,国外科学教育专业在课程设置上更重视对儿童发展培养的课程和科学史哲类的课程.子研究三和子研究四(第6、7部分)发现:我國从事综合科学课程实践的师生们对课程的关注来自学科类课程和教育类课程.学科类课程包括: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科学类五个领域课程;教育类课程则涵盖了教学技能、教育理论、教学法三类领域.

材料物理与化学论文范文相关参考属性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材料物理与化学论文范本 大学生适用: 10000字学士学位论文、10000字硕士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44 写作解决问题: 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提纲、论文结论 职称论文适用: 职称评定、职称评中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材料物理与化学方向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材料物理与化学论文范文选题

通过对第3到第7部分研究的整合,本研究认为科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应该从学科科学课程领域和教育科学课程领域来进行建构.在学科科学课程领域所设置的课程应该包括:物理、化学、生物、地理、数学、综合科学、计算机七类;在教育科学课程领域所设置的课程应该包括:教育学理论类、心理学理论类、教学论类、教学技能类、实验教学类课程五类.

3.基于课程设置框架,对科学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发现在学科科学课程领域,38所学校一共开设了123门课程,但是其中超过50%的课程只有一所学校开设,对学校课程开设集中度的检验显示,学校之间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课程设置非常分散.

对学科科学课程的比较显示,我国科学教育专业在学科课程类型的设置上存在较为混乱的现象,一些应该在通识模块开设的课程也出现在学科科学课程领域.对学科科学课程领域7类课程的分析显示,化学类、科学类课程的开设门数最多;其次是生物类、物理类、地理类课程;数学、计算机类课程在门数设置上最少;各类学科科学课程在开设数目上存在显著的差异.

对地理类课程的比较研究显示,大学地理、宇宙与空间科学课程开设最为集中的课程;在物理类课程领域,大学物理、大学物理实验、电子电工学这三门课程开设更为显著集中;在生物类课程中,基础生物学、基础生物学实验、动物生物学、植物生物学四门课程的开设最为集中;在化学类课程中,大学化学、大学化学实验、环境科学、有机化学这四门课程在集中度上较其他课程更为显著;对综合科学类课程的研究显示,科学史和科学·,技术·,社会是最主要的两门课程,其他课程开设学校较为分散.

对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科学五类主要学科科学类课程的统计显示,化学类课程的开设最为集中,其他四类课程的集中情况没有显著差异.123门学科科学课程中,大学物理、大学化学、大学物理实验、环境科学、大学化学实验、基础生物学、生物实验、科学·,技术·,社会、自然地理导论、地球科学、科技发展史,这11门课程的学校开始情况相较于其他112门课程非常显著地集中.

总体来看,在学科科学课程部分,HPS课程和STS课程等科学类课程的学校开设情况显著地低于地理类、物理类、化学类、生物类课程.

对教育科学类课程的调查和研究发现:我国现在较为重视该类课程的设置,从以往主要由教育学、心理学、科学学科教学法的“老三门”,学分比例5%~6%的状况,到如今已经接近日本15%的学分比例,虽然较美国、法国20%的比例,英国25%,德国30%的比例还有一定距离,但是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

在教育科学类课程部分,38所学校开设了65门课程,其中接近60%的课程只有一所学校开设.教育科学类课程包括教育理论类、心理学理论类、教学论类、教学技能类、实验教学类五类.其中,教学技能类课程的开设门数显著地多于其他类型课程数;这五类课程的学校开设情况都比较分散,集中度不高.

在教育理论类课程中,“教育学”和“教育研究方法”这两门课程的开设情况更为显著地集中;在心理学理论类课程中,“心理学”是开设最为集中的课程;在教学论类课程中,“科学教学论”是最集中开设的课程;在实验教学类课程中,“科学实验教学”是该类课程中最显著集中的课程;对于教学技能类课程:“三笔字训练”、“教师教学语言”、“科学教学技能训练”是最集中的课程.虽然,教育科学类课程还是集中在“老三门”中——教育学、心理学、科学课程教学论.但是,逐渐有更多的学校开始关注实验教学类、教学技能类课程.不过对于教育研究类课程和学生学习类课程的关注非常少.

据此,本研究从学科科学类课程和教育科学类课程两个维度在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的改革上提出了建议,以供相关行政管理者、专家学者在课程设置时有所参考.

第三篇材料物理与化学论文范文模板:二维无机纳米结构物理化学性能的计算研究

2004年,Geim等人在实验中成功制得了石墨烯,随之而来的便是世界范围内对二维无机纳米材料的研究热潮.在实验中已制备了许多新型的二维材料.然而在实验研究中一些具体问题现在还难以解决,例如许多结构还难以大尺寸地制备,一些材料的物理化学性质难以测定,一些预想中的材料还未制得,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应用理论计算的方法研究纳米材料的结构与性能是十分必要的.同时,理论计算方法还能给出材料物性的内在原理,从而更加深刻地了解与探索材料的性质与性能.本文则应用密度泛函理论方法对一些二维无机纳米结构的物理化学性质进行了深入研究.

g-C3N3材料是一种类石墨烯的二维CN材料,拥有天然的纳米孔.H2在穿过这种纳米孔时的能垒远低于CO、N2与CH4等三种气体穿过g-C3N3膜时的能垒.说明g-C3N3对于H2是具有选择性的.相对于传统的C或si分离膜,g-C3N3具有较高的H2纯化效率.与此同时,g-C3N3的纳米孔上没有悬挂键,在应用于氢气纯化时不易被毒化.

过渡金属二硫属化物(TMD,包括MoS2、WS2、MoSe2和WSe2)纳米片和MXene纳米片(Sc2CF2)是近年来的热点明星材料.当利用范德华力把二者组合为TMD-Sc2CF2复合材料时,能带间隙平均降低了大约1.0eV.同时,随着拉伸或压缩,复合材料的能带间隙会降低或升高.总之,通过组合成双层结构,可以获得能带可调的半导体复合材料,并可能用于电子器件设计

实验最近合成出来了SnSe单层纳米片.SnSe单层纳米片是间接带隙半导体材料,在可见光范围具有明显的吸收峰.所以SnSe单层纳米片可能作为光电材料.随着拉伸或压缩,SnSe单层的能带间隙会升高或降低,并可能用于电子器件设计.

锗烯是C族类石墨烯单层材料.Li原子在锗烯表面有很强的吸附作用,然而Li在锗烯表面迁移时,其需要的能量则很低,说明锗烯具有良好的储锂能力,是一种潜在的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然而其理论容量与石墨类似.

第四篇材料物理与化学论文范例:稀土—过渡金属复合氧化物电子态调控与新结构探索

本论文致力于固体氧化物中的电子态调控与新结构探索问题,旨在通过对固体氧化物功能性构筑单元的深入理解和认识,采用不同的化学调控方法,建立固体氧化物电子态与材料物理化学性能关系的基本认识,形成调控和优化材料性能关系的方案,设计和制备具有优异性能的新材料.具体内容如下:

第一章绪论综述了固体材料的发展历程以及固体化学对当今材料科学发展中的基础性和指导性的作用,归纳了电子态调控的方式与类型及其对材料物理化学性能的调控和优化作用,进而对本课题的开展做出了概括性的评述;第二章通过化学组元调控,系统研究了多组分的钙钛矿氧化物晶格中不同电子组态之间的构筑模式,提出通过配位场调控的方式制备有序的超晶格和超结构的设计思路,在水热亚稳态环境中实现功能性基团的组装,通过其磁化率的变化规律,验证不同组元在氧化物晶体中的分布情况;第三章设计采用非球形场对称的阳离子晶体生长调控基团,在复杂体系钙钛矿氧化物中制备出具有高指数晶面的多体系化合物,提出晶体生长与晶面调控必须依赖其本身结构单元,以稀土铁酸盐REFeO3为例,设计和建立了该体系晶面调控的一般性方案,并将该结论推广到Mn和Cr基钙钛矿氧化物晶面调控中;第四章通过对晶体生长环境的选择性优化与设计,制备出了新型的纯无机结构的阳离子骨架材料,该类材料具有很大的正负电荷局域场,可以作为阴离子交换材料等;第五章总结了本文的主要发现,并指出该领域进一步研究的发展方向.

本文对无机固体化学中氧化物电子态调控的问题做出了探索性的尝试,总结了电子态调控的规律与方法,制备出新型的纯无机阳离子骨架材料体系,为固体化学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实验方案,为固体材料领域提供了新材料和新的结构体系.

第五篇材料物理与化学论文范文格式:黄河泥沙基可降解生土材料结构与性能研究

黄河携带的大量泥沙沉积于下游河道,下游河床不断抬高,成为名副其实的“地上悬河”,这给沿岸居民生活造成安全隐患的同时,疏浚泥沙的大量堆存还带来严重的环境问题.为了缓解水利和环境压力,关于黄河泥沙资源化利用的探索和实践都相继展开,主要集中在建材、陶瓷和土工方面的应用研究,虽然也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还存在工艺复杂、二次污染和消纳量低的缺陷,并未真正实现黄河泥沙的资源化利用.

本论文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可降解粘土基胶凝材料物理力学性能研究”的资助下,制备了具有适宜力学性能和耐久性的黄河泥沙基可降解生土材料,分析了黄河泥沙的活化机理和生土材料强度网络体系的形成过程与退化机理,并就生土材料的力学性能、微观结构、水分传输机制和耐久性进行了深入研究.研究工作取得如下主要进展:

1.通过对黄河下游不同河段河道泥沙的物理、化学和工程性质的研究,发现不同河段的黄河泥沙均呈弱碱性,化学组成中硅、铝和钙含量较高,矿物组成以石英、长石和碳酸盐矿物为主,活性组分含量极低;黄河泥沙颗粒集中,粉粒含量高于80%;这就造成泥沙可密实性、可塑性和可稳定性相对较低,制约了黄河泥沙的工程应用.


https://www.mbalunwen.net/chaonengli/76986.html

2.研究了黄河泥沙的活性激发方法、效果和机理.结果表明,机械研磨作用能够显著改善黄河泥沙的可密实性和可塑性;NaHSO4能够通过酸解和化学风化作用加速黄河泥沙中长石的成土进程,释放出游离Si4+和A13+,活性率和活性指数分别由1.18和0.51增高至5.20和0.64;Ca(H2PO4)2·,H2O通过H2P04-在粘粒表面发生的络合反应和专性吸附进一步活化强化黄河泥沙,活性指数提高至0.68.

3.根据生土基墙体材料的组成和结构设计,建立了可降解生土基墙体材料三套强度网络体系设计理念和结构模型,并以墙体材料中各组分间的作用机理和结构特征为检验依据对其进行验证.研究表明,连续无机水化产物网络通过物理填充和化学增强作用固结泥沙,是承载墙体材料强度和耐水性的主体;有机聚合物与无机水化产物形成互穿网络,以半连续的强度网络强化黄河泥沙;植物纤维三维乱向分散于生土结构中,并与无机水化产物建立牢固的物理粘结,起到固结泥沙颗粒的作用;三套强度网络相辅相成,协同作用.通过制备工艺和配合比的优选,采用传统的振动成型和标准养护工艺,当各组分掺量为:活化泥沙65%、无机胶凝材料25%、砂10%、外掺1.8wt.%改性聚乙烯醇和1.2V%植物纤维时,制备出黄河泥沙基墙体材料,其28d抗压强度14.4MPa、抗折强度3.54MPa、软化系数0.87,导热系数0.38W/(m.K).

4.研究了生土材料在不同环境条件作用下的结构与性能的演变规律,探讨了生土材料的水分传输机制及其在可控制条件下的性能退化机理.结果显示,生土材料与水接触后吸水饱和之前的毛细吸水量与时间的平方根成正比,毛细吸收系数为42.08g/m2·,S“2,水分表面渗入速率与t0.01线性相关;冻融循环后生土材料结构中的大孔和50-200nm的有害孔体积增加20%,裂纹内有大量针状的钙矾石;碳化试验得出抗压强度与碳化深度关于直线y等于-0.23x+15.1线性相关;根据冻融循环和碳化作用的实验结果,得出生土材料抗压强度的拟合公式:fcuk≈-0.86()·,(φn/φ0)0.9+15.1,冻融30次循环后的生土材料,经10wt.%硫酸铵浸泡150d结构崩解,当生土碎屑与土壤以3:7的比例混合时,种植的小麦能够顺利出苗和生长.

主要论述了材料物理与化学论文范文相关参考文献文献.

材料物理与化学引用文献:

[1] 优秀材料物理与化学论文题目 材料物理与化学论文题目哪个好
[2] 关于材料物理与化学的论文参考文献 材料物理与化学核心期刊参考文献有哪些
[3] 材料物理与化学论文提纲范文大全 材料物理与化学论文大纲如何写
《材料物理与化学论文范文参考 材料物理与化学毕业论文范文[精选]》word下载【免费】
材料物理与化学相关论文范文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