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写作 > 开题报告 > 文章内容

翻译医学论文范文参考 翻译医学毕业论文范文[精选]有关写作资料

主题:翻译医学 下载地址:论文doc下载 原创作者:原创作者未知 评分:9.0分 更新时间: 2024-01-15

翻译医学论文范文

论文

目录

  1. 第一篇翻译医学论文范文参考:传教士翻译与晚清文化社会现代性
  2. 第二篇翻译医学论文样文:中医古籍英译历史的初步研究
  3. 第三篇翻译医学论文范文模板:生态翻译学视域下多文本中《伤寒论》英译探讨
  4. 第四篇翻译医学论文范例:藏传佛教佛经翻译史研究
  5. 第五篇翻译医学论文范文格式:基于《黄帝内经》两种全译本中刺血疗法的英译比较

★100篇免费翻译医学论文范文为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可用于相关写作参考,为您写相关硕士毕业论文和本科毕业论文和职称论文提供论文范文格式模板,【快快阅读吧!】

第一篇翻译医学论文范文参考:传教士翻译与晚清文化社会现代性

中国历史上,外国传教士大举来华传播福音发生在晚清两次中英*战争前后,外来传教士在华传经布道的同时又进行了大量的西学翻译,他们的西学翻译客观上多方面影响了晚清文化社会,推动了其现代化的进程,并在中国翻译史上留下丰富的西学翻译财富,因此,从第一次中英*战争前的19世纪初到五四运动的20世纪初的百年,被翻译史学界公认为中国历史上第三次翻译*.而在这第三次翻译*中,比起来自他国的传教士,来华美国传教士起到更为重要的作用,其中代表性人物林乐知(Young John Allen,1836—1907)、丁韪良(William Alexander Parsons Martin,1827—1916)以及嘉约翰(John Glasgow Kerr,1824—1901)更是以其独到的翻译目的、丰硕的翻译成果、广泛的翻译影响声名显赫,堪称来华美国传教士中的晚清译坛“三杰”.然而,虽然从20世纪初开始,国内史学界专家学者对外国传教士来华的活动有过研究,可他们的研究课题多半集中在他们所从事的宗教、教育、报刊、医疗、法律等领域;进入21世纪后,尽管国内学术界对外来传教士的研究在广度和深度上都超越了20世纪的研究,但从翻译的视角对其进行探讨的论文或专著仍为数甚少,即使有,它们也是微观有余而宏观不足,无以展示美国来华传教士西学翻译与晚清文化社会现代性关系之厚重主题.

本研究的目的主要有两大方面:第一,通过梳理来华美国传教士在晚清译坛“三杰”林乐知、丁韪良和嘉约翰各具风格的西学翻译以及其他美国传教士在西学翻译,一方面展示来华美国传教士个体与群体在翻译领域的丰硕成果,另一方面阐释他们的西学翻译对晚清政治、经济、军事、教育、文化、医疗、法律及中国近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多视角揭示来华美国传教士西学翻译对中国晚清文化社会现代性的作用.

第二,在梳理了在华美国传教士林林总总的西学翻译成果之后,论文以当代翻译界所认可和接受的翻译目的论与翻译操控论为主线,从翻译理论层面解读和分析他们西学翻译目的、翻译意图、翻译方法、翻译手段以及翻译所产生的相应影响,以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有所超越、有所突破,推进我国对外来传教士的翻译研究.

针对这两大目的,本论文采用三种研究方法.具体而言,首先,以史为线,即以中国近代翻译史为主要线索,以晚清历史发展及中美文化交流为重要背景,将美国传教士不同类型的西学翻译置于晚清不同的社会、政治、思想、宗教、教育等发展史中,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加以仔细的考察.其次,以点带面,即以晚清在华美国传教士林乐知、丁韪良和嘉约翰在不同领域的、具有独自特色的西学翻译为论文主体构架,辅之以其他在华美国传教士的西学翻译,以期充分说明晚清时期美国传教士在中国第三次翻译*中的巨大翻译成就,及其与此次翻译*的掀起密不可分.最后,理论为基,即在分析晚清译坛在华美国传教士林乐知、丁韪良和嘉约翰的西学翻译三个案例以及其他美国传教士在中美文化交流中对晚清翻译的三大贡献基础上,用汉斯·,弗米尔(Hans Vermere)的翻译目的论(Skopos Theory)与安德烈·,利弗威尔(AndreLefevere)的翻译操控论(Manipulation Theory)对他们的西学翻译目的或意图、翻译策略、翻译方法、翻译产生和翻译影响从理论上做进一步深入的阐述.

翻译医学论文范文相关参考属性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翻译医学论文范文文献 大学生适用: 5000字函授毕业论文、2000字高校大学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58 写作解决问题: 毕业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标准论文格式、论文总结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发表、职称评初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翻译医学科目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翻译医学论文范文选题

晚清文化社会现代性是本研究中关于外来传教士西学翻译的切入点,解决的是来华美国传教士翻译“三杰”林乐知、丁韪良、嘉约翰以及其他美国传教士译家在近百年不同时期的西学翻译在多大程度上是否真正全面体现、反映和推进晚清文化社会现代性的问题.如果说以“三杰”为代表的美国在华传教士翻译三大家分别在上海、北京和广州的西学翻译构成晚清译坛的三足鼎立之势的话,那么其他分散在中国各地的美国传教士或是在“三杰”影响带动之下或是个人有意识自觉进行的西学翻译在晚清翻译领域构筑起了近代中国翻译的庞大基础.这种颇具代表性的个体翻译加上具有广泛性的群体翻译展示了一幅富有美国特色的晚清西学翻译全景图,在中国近代翻译史上留下丰富的翻译遗产,为解释或阐述本研究中的晚清文化社会现代性的主题提供了足够的译史与译学依据.

本研究的对象是晚清译坛美国传教士翻译“三杰”以及其他在华从事西学翻译的美国传教士.列举和分析的翻译材料收集自国内外近代翻译家、翻译史学家、史学家前辈们所留下关于外来传教士西学翻译的丰富史料.针对晚清文化社会不同领域的现代性问题,论文先是对美国在华传教士不同的西学翻译史料加以分门别类地梳理和阐述,进而以弗米尔的翻译目的论为理论基础重点阐释译坛“三杰”的翻译目的及其翻译目的所决定的翻译意图、翻译方法与翻译手段等翻译策略,然后以利弗威尔的翻译操控论为理论基础从广阔的文化背景研究分析他们的西学翻译,探讨他们的西学翻译与晚清文化社会的关系及其译著对晚清社会现代性的影响.

本论文从丰富的翻译史料基础上的分析与阐述得出以下的结论:首先,姗姗来华的美国新教传教士后来居上,超越了他国来华传教士,确切地说,就西学翻译的整体成就而言,他们比起他国前辈们在中国近代翻译史上的西学翻译方面奉献出更丰富的成果,对晚清文化社会产生更广泛的影响,其西学翻译在晚清也更具现代性.其次,美国传教士在晚清译坛“三杰”各自的西学翻译都具有鲜明的代表性,其成就既非他国外来传教士可企及,也非美国同行所能比拟,因此,论文作者认为:这译坛“三杰”的翻译所形成的鼎立三足是中国历史上第三次翻译*的稳定三角支点.再次,如果说这三个晚清译坛杰出的传教士翻译大家的翻译成果尚不足以全面反映中国近代翻译史上美国传教士的巨大成就的话,那么分布在中国各地其他美国传教士的西学翻译之总和在中国近代翻译宝库中应占有一席之地,并以此为支撑全面反映西学翻译.最后,在晚清外来传教士翻译活动的近百年历史中,不论在哪个特定的历史时期,不论是处于哪个特殊的社会变革中,不论是哪个特别的美国传教士译者从事西学翻译,不论是他们的翻译目的如何,不论他们在翻译实践中应用什么样的翻译方法、翻译手段等翻译策略,不论他们翻译什么样的西学作品,不论他们的译著对晚清文化社会现代性的方方面面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所有这些均可用当代为翻译界所广泛认可且普遍接受的翻译目的论与翻译操控论加以阐释和分析,使其貌似杂乱无章的西学翻译具有理论上的条理性和深度性,为中国当代翻译理论与实践提供借鉴和启示.

本论文总共由七章构成.

第一章为概论,主要从四个方面分别对本论文的选题意义、研究综述、理论基础和论文结构做概要性的叙述.本论文的选题意义在于通过对晚清译坛美国传教士三大译家以及同时代的其他美国传教士译者的西学翻译活动及翻译成果的梳理,从翻译的视角对其进行深度探讨,以说明美国传教士的西学翻译是中国历史上第三次翻译*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阐明他们的翻译对晚清文化社会现代性的重要作用,进而强调本课题的研究或多或少填补了中国近代翻译史研究的某些空白.研究综述先从宏观上在对晚清外来传教士在国内外的研究进行评述,然后从微观层面分别对林乐知、丁韪良和嘉约翰的研究做进一步的评述,最后指出之前研究的可取与不足之处,为本论文的研究指出一个明确的论述方向.本论文的理论基础主要有二:一是以弗米尔的翻译目的论为理论基础重点阐释译坛“三杰”的翻译目的及其翻译目的所决定的翻译意图、翻译方法与翻译手段等;二是以利弗威尔的翻译操控论为理论基础,从广阔的文化背景对他们的西学翻译进行研究,以探讨他们的西学翻译与晚清文化社会的关系及其译著对晚清社会现代性的影响.论文结构线条式地交代了本论文七大章节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为林乐知西译——集晚清文化社会现代性之大成.本章节首先涉及林乐知其人其译,探讨其西学译介的意图与策略及其在晚清的文化认同.其次,本章以翔实的史料展示一幅以林乐知为首的近代上海美国传教士翻译潮的图景,彰显出美国教士在沪的科技翻译及其成就、他们的科技翻译之天时地利人和及政治之要素以及美国在沪教士对近代中国科技译介的奉献.再次,以林乐知主编的《万国公报》(A Review ofthe Times)与西学译介为例,本章先是回顾《中国教会新报》(Chinese Church News)到《万国公报》的嬗变,接着梳理美国教士在《万国公报》中的西学译介,尔后指出《万国公报》西学译介的策略和手段,并在此基础上阐发《万国公报》西学译介之目的.本章的最后部分以林乐知中国近代军事经典之译——《中东战纪本末》(The WholeCourse of the First Sino-Japanese War)为例,介绍林乐知与《中东战纪本末》的关系,阐述林乐知编译《中东战纪本末》之动机与翻译策略,并将《中东战纪本末》与同时代的传教士军事翻译做比较,以突显《中东战纪本末》在中国军事译史上的意义.

第三章为丁韪良西译——竖近代国际法现代性之丰碑.本章节在梳理丁韪良翻译经历与翻译成就的基础上,从本质上揭示其国际法翻译外在与内在之动机,并就其国际法译著从翻译动机视角窥视其应用的翻译方法与翻译手段等翻译策略,以引带出丁韪良一系列国际法译介在近代中国法学界乃至对整个晚清文化社会所产生的影响——拓展近代中国翻译的新译域;为晚清文化社会培养一批本土国际法译者;树立西学译介与政治结合的范例,并使得政界与学界的一大批有识之士具有国际法的现代意识;在中国近代翻译史上创造并留下一串迄今为止还为人们津津乐道的法学新词汇.第四章为嘉约翰西译——立东渐西医现代性之标杆.本章节首先在简要梳理晚清美国传教士在澳穗的翻译活动以及西学翻译后,描述其西学译介的特色以及澳穗美国传教士西学东学翻译的意义;然后,检视了明末清初的医学翻译以及与嘉约翰同期的其他外来教士的医学翻译,把嘉约翰置于中国医学翻译更大的历史背景进行考察分析,以凸显其在医学翻译史上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独特成就;接着,切入嘉约翰在华的医学翻译的正题,从大夫到译家、在华翻译成就、医学翻译动机等三个方面对上述正题加以阐释.最后,从西医现代性的角度,概括性地论述嘉约翰的医学译著在中国译史上的地位与价值.

第五章为美教士翻译对晚清文化社会现代性的三大贡献.本章节主要追述美国传教士群体来华几十年来在西学翻译领域对晚清文化社会现代性的三大贡献.首先是美国传教士对晚清科技翻译所做出的巨大贡献.在回顾晚清来华美国传教士的科技翻译活动与历程的基础上,论文阐述了他们的科技译介与中国现代性的关系.其次是他们对晚清翻译机构建立的贡献.本章总共列举了晚清时期在中国近代翻译界涌现出的九大翻译机构,它们多半与外来美国传教士的存在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九大翻译机构分别是让国人睁眼的三支开路先锋、随洋务运动崛起的两大翻译主力以及促进洋务运动深入发展的四大推进器.最后是他们对晚清现代教科书的贡献.本章该节以晚清现代教科书编译机构为主线,梳理了在华美国教士编译教科书的硕果,探讨了他们教科书编译的定名原则及编译手段,阐发了他们教科书的编译对现代教育的意义.

第六章为理论视域下“三杰”译介目的、产生及影响.本章节首先应用当代翻译目的论,在指出晚清译坛美国传教士“三杰”翻译目的与翻译策略及其异同的基础上,探讨“三杰”的西学翻译目的与翻译策略.其次,本章应用当代翻译操控论,从“三杰”的西学翻译对晚清政治动荡的催生、对晚清转型社会变革的触动以及对晚清现代教育的呼唤等三个方面追述“三杰”西学译介产生的文化背景.最后,还是应用翻译操控论,本章节探讨了“三杰”译介对晚清社会文化

第二篇翻译医学论文样文:中医古籍英译历史的初步研究

中医古籍,是1911年以前的以纸为主要载体抄写或印刷的中国古代医学图书.这些汗牛充栋的古籍文献,不仅忠实地见证了历代医药学家防病治病的精湛医术和方药研究成果,反映了中医药学在历史上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作出的伟大贡献和取得的辉煌成就,更重要的是,它所蕴藏保存下来的民族文化遗产和智慧结晶必将在新的历史时期为人类医药科学事业的发展作出不可估量的贡献.英译,指的是对中医古籍文本直接进行的英语翻译,包括全译、节译,而不涉及间接的宣传和介绍;历史,则侧重于中医古籍英译方法和策略的演变和发展的历史.

一.研究内容

本文综合运用问题史学、文献学、描述性的翻译研究方法等,首先按照中医古籍英译各时期的特点,划出中医古籍英译的4个历史分期.然后,通过对每一时期出现的中医古籍英译作品的翻阅,以时间为经、译本为纬,力图在东西、古今古籍英译的描述对比中,提炼、归纳每一时期英译方法和策略的演变和发展特点,初步形成中医古籍英译方法和策略的演变和发展脉络;在中医对外交流和中国社会、文化的历史变迁中展示其对中医古籍英译方法的影响;在古今中外不同译者的对比中,展示其英译思想的特色和异同,形成一部纵横交错、层次丰富的中医古籍英译历史,并在此基础上,初步提出中医古籍英译的建设性意见,以期为中医对外交流的开展提供历史借鉴,促进中医古籍、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和世界医学的共同发展.

二.研究意义

中医古籍,伴随着中医理论的形成、发展、完善、成熟和革新,在每一个历史阶段,都占据着重要的学术地位.这些保留着原汁原味的中医理论和方法的历史原本,是任何现代著作都无可替代的.它们像一颗颗镶嵌在中医发展历程中的珍珠,蕴藏着千百年医家医学思想、论治经验,至今仍在临床实践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位置,同时,它们又是荟萃我国古代百科知识的灿烂文化精品,是中国文化得以体现的重要载体之一.中医古籍创立了与西方医学迥然异趣的、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正日益引起全球关注,对于当今的西方医学来说,是个很好的补充和启迪.对这段历史的研究整理,可以为当今中医古籍英译提供鲜活的历史范本,更好地指导当今中医古籍英译工作,提高英译的质量,从而有力推动中医独特理论和治疗方法的对外传播以及世界医学的共同进步;同时,可以为当今中医名词术语标准化工作提供借鉴和参考;更重要的是,它还可以弥补中国文化对外传播中的薄弱和不足,更加全面地向世界展示中国灿烂悠久的文化传统.

三.中医古籍英译发展历程

从1736年第一部中医古籍英译著作诞生以来,中医古籍英译已走过了200余年的历程,经历了四个重要的历史阶段:

1.18世纪中叶至19世纪末,为中医古籍英译的起步阶段,处于西学东渐和中学西传的历史时期.

此阶段诞生了4部中医古籍英译本:《中华帝国全志》英译本之《脉诀》《本草纲目》和道家养生著作,英国汉学家翟理斯翻译的《补注洗冤录集证》以及英国传教士德贞翻译的《医林改错》脏腑部分和中医导引气功著作.英译者全部为外国传教士和汉学家,他们在传播西方文化和科技的同时,也热爱中国文化.古籍类别集中在中医本草、脉学、脏腑、养生学著作等,多为介绍性翻译,且呈现两种互相矛盾的翻译结果:一方面,译者对中医学的理解有限,不乏穿凿、省略或错译的情况,或完全从西方文化和西方医学的角度解构中医理论;另一方面,尊重中医文化的独特性所在,促使中医思维方式为西方人接受.从译法来看,多节译或编译,异化和归化法并存,其中异化法的使用,对于大部分中医文化负载词,均保留音译之法或汉字字形,在此基础上,灵活结合意译、直译和释译之法,保留拉丁化译法.

2.1900年至1950年为中医古籍英译的缓慢发展阶段,处于西医强烈冲击中医、中医科学化盛行的时代.

此阶段主要诞生了3部较有影响的中医古籍英译著作:英国药学家伊博恩英译的《本草纲目》和《救荒本草》、美国医史学家威斯英译的《黄帝内经·,素问》前34章.这个时期的中医古籍英译多为西方医药学研究者、中国学者共同参与,但以西方研究者为主;所选古籍集中在中医本草、理论奠基著作等,为满足当时中药科学研究和解决战荒的需要,或出于对医学史研究的兴趣,古籍版本的选择较随意.此时,一方面,西方药学研究方法的引入,使得中医古籍著作的原貌以及医学、文化内涵并未得到全面的体现,另一方面,从医学史的角度,对中医经典文献加以译介,大量中文参考文献的引用和对中医古籍文本的深入研究表明:再现古籍医学内涵和文化价值的意识已初见端倪,中医古籍英译缓慢向前发展;从译法来看,多节译,采用夹注和脚注补充翻译,以归化法为主,大量地借用西医学术语表达中医学概念,保留拉丁化译法.


https://www.mbalunwen.net/chaonengli/80091.html

3.1951年至1991年为中医古籍英译的理论初探阶段,处于新中国成立和改革开放时期,以针灸为先导而形成的世界性“中医热”、“针灸热”,推动了中医的普及和发展.

此阶段总共出现了《内经》(2部)、《难经》、《伤寒论》(4部)、《洗冤集录》、《医学源流论》、《濒湖脉学》、《金针》等7种11部中医古籍英译本.此时期,英译的人群从国外转向国内,出现了中国人独立英译中医古籍的情况,所选古籍多集中在中医理论奠基著作以及针灸、脉学、个人专著等临证著作,多为中医学理论和临床研究与医史文献研究的需要,并开始从文献学和医史学的角度精选古籍版本.此时期,中医古籍的医学理论、临床价值和历史、文化内涵日渐被人们所重视,英译时或着重挖掘古籍文字背后的医学理论,紧密联系现代临床,或结合医史文献学方法,深入再现其历史文化价值,多体现翻译和研究相结合.从译法来看,初步出现了个人翻译理论的总结,如德国医史学家文树德提出了从历史文化的深层内涵来翻译中医的翻译理论,加拿大人吕聪明博士提出了“忠实于原文,并着眼于中医古籍医学价值的挖掘”的翻译理论等;多归化和异化译法并存,但呈现转向异化法的趋势,WHO《针灸经穴命名国际标准》出台后,多遵循其标准,除药物名外,基本终止拉丁化译法.

4.1992年至今的近20年时间为中医古籍英译的理论争鸣阶段,此时,中国在改革开放浪潮的推动下,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显著提升.中医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此阶段共出现了30余部中医古籍英译著作,国内外译者共同投入,热情高涨,国内译者成为了翻译的主力军;古籍种类已全面增加,除《内》、《难》、《伤寒》等中医理论奠基之作外,已扩展到针灸、脉学、妇科、眼科等临证专科著作及医家个人著作,译者多从学术研究等角度,严肃认真选择古籍版本;此时多将古籍著作作为中医学的经典之作来译介,或着重体现它的医学价值,或对西方学习或从事中医临床工作的人以及对中医感兴趣的普通大众进行普及和介绍,或全面再现它的文化、历史、哲学方面的价值,翻译结果已趋多样化.从译法来看,多呈现英译理论争鸣的局面,争鸣的焦点表现在以魏逎杰为代表的魏氏直译法,遭到了国内大多数学者的反对;他“以原文为导向”的翻译理论与班康德为代表的西方学者的“以读者为导向”的翻译理论,形成了中医翻译的两大流派,此时期多以异化法为主,译者多重视中医的文化独立性和完整性,拉丁化译法遭到大多数学者的反对.

四.中医古籍英译脉络分析

通过中医古籍英译发展历程的回顾,可以大致总结出以下一些历史发展脉络:

从英译的人群来看,经历了从外国传教士和汉学家——西方科学工作者和中国学者合作——西方学者为主,中方学者为辅——中方学者为主的这样—个发展过程,

从英译的古籍内容来看,经历了从中医本草、解剖、脉学、养生著作——中医经典和本草学著作——中医经典著作为主——古籍种类全面拓宽这样一个发展过程,

从英译的目的来看,经历了从普及和介绍中医——医学史和药学研究——深入医学内涵——全面再现古籍医学内涵和文化价值的这样一个发展过程,

从英译的方法来说,主要有以下几个发展特点:

1.经历了异化和归化并存——归化为主——异化和归化并存——异化为主的这样一个曲线发展过程,

2.经历了无英译理论——探索英译理论——争鸣英译理论这样一个发展过程,

3.经历了节译编译为主——全译为主这样一个发展过程,

4.经历了保留拉丁化译法——终止和反对拉丁化译法这样一个发五.几点建议

通过对中医古籍英译历史的研究,可以得出:中医古籍英译目前正处于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大好时机,应抓住有利时机,大力加强中医古籍英译的理论建设,汲取中医古籍英译的历史经验,探索和规范适应中医古籍本身的英译理论,致力于中医古籍医学内涵、学术价值、文化价值的全面对外传播,重视西方人的接受过程和程度.从而提出以下几点建议:1.中医古籍英译应首先加强中医古籍文献和传统文化的研究;2.中医古籍英译应结合目前开展的中医名词术语标准化工作,促进双方的交流和互动;3.分层次和阶段加强中医古籍的对外翻译;4.中医古籍英译语料库建设应全面推广;5.发挥中西方人员的优势,形成中西方合作的翻译模式.

六.结论

本文通过系统回顾中医古籍英译历史,梳理中医古籍英译发展脉络,并初步提出中医古籍英译的建设性意见,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各时期的社会、经济、政治等的影响因素对中医学的兴衰存亡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从而导致了中医古籍英译的人群、结果、古籍种类、方法等的不断变化,

2.不同译者的知识背景、国籍等对译者的翻译目的、取向和内容等影响较大,

3.中医古籍英译基本呈现曲线向前发展的趋势,目前遇到了良好的发展机遇,正逐步走向*,

4.应以异化为主的方法,尊重中医文化的独特性和完整性,英译时保留原汁原味的中医特色;以归化为主的方法,注重欧美人的接受过程和接受程度,英译时遣词造句尊重欧美人的表达习惯,

5.探索和规范适合中医古籍英译的翻译理论、方式和途径,将是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

本研究的创新点表现在:

1.首次对中医古籍英译历史做系统性研究

中医古籍英译已经做出了很多开拓性的研究,概括来说,有对某一时段中医古籍英译情况和历史的回顾和梳理,有对专书翻译方法的归纳和总结,有对相同古籍、不同译本的比较,有对古籍翻译理论的摸索和探讨.然而,迄今为止,系统论述中医古籍英译的历史,梳理中医古籍英译方法和发展脉络的专文和专著还未出现.本研究立足更加可靠丰富的历史文本,首次对中医古籍英译历史做较为系统性研究,如划分为四个历史时期,梳理发展脉络,阐释其特点及贡献,是中医对外交流史研究中一个极为重要的课题.

2.资料更加丰富和完整

本研究有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中国国家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中国科学院图书馆、上海复旦大学图书馆丰富的藏书和电子数据库作后盾,并且国外大学馆际互借的途径和国内文献传递途径也已打通,克服了早期资料和国外资料难以查找的困难.相对于以往的研究,资料将更加可靠、真实、丰富和完整.例如,通过上海复旦大学高晞副教授的帮助,疏通了国外图书馆馆际互借功能,并通过其在哈佛大学访学时获取的信息,获得了英国汉学家德贞的著作和论文,多为国内难得的第一手文献;通过北京大学和中国科学院图书馆文献传递服务和馆藏记录,获得了《补注洗冤录集证》的两个珍贵的英译本;通过北京大学“早期英文图书在线”及“十八世纪作品在线”数据库,获得了《中华帝国全志》两个英译本的电子文本等.

3.纠正前人研究中沿袭的错误

本研究通过翻阅真实可靠的译本,纠正了前人研究中涉及英译史实的诸多错误.如:19世纪末英国传教士德贞翻译了一部中医养生著作.前人研究多认为是《遵生八笺》或《万寿仙书气功图谱》的英译本,通过阅读后发现,该译本主要涉及了《遵生八笺》、《福寿丹书》、《服气祛病图说》、《卫生易筋经》4部中医气功导引古籍的英译;又如20世纪20、30年代,英国药学家伊博恩英译了两部中医本草学著作《本草纲目》和《救荒本草》,以往多认为两部译作比较忠实地反映了原著的精髓,通过翻阅后发现,这两部著作更多的是从西方药理学和现

第三篇翻译医学论文范文模板:生态翻译学视域下多文本中《伤寒论》英译探讨

《伤寒论》是张仲景在系统总结与继承汉代以前医学成就基础上,结合自己临床经验著成的我国第一部辨证论治专书,该书融理法方药为一体,被后世誉为“方书之祖”,成为学习中医人必读的“圣经”.

《伤寒论》在中医学中的价值决定了其在中医对外传播中的重要地位,而其传播的载体——英译本则直接影响了其学术思想的传达与否,为此,开展《伤寒论》的翻译研究成为当今中医对外交流中的重要课题.

本文在研究对象上进行了一定创新.传统对《伤寒论》的翻译研究主要集中在对《伤寒论》英译本的研究.但《伤寒论》的对外传播远不止于此,一些其他书籍中也提到了与《伤寒论》相关的内容,间接促进了《伤寒论》的对外传播,然由于内容分散,历来鲜有人从这一角度开展相关研究.针对此,本文对《伤寒论》英译的研究,除关注其英译本外,还将两部文学作品、两部中医教材和一部中医英语辞典中涉及《伤寒论》的内容作为研究对象.

同时本文在研究方法上也进行了一定创新,即将传统的文献法与描述性研究和跨学科研究的方法进行结合,来研究上述书本中有关《伤寒论》内容的翻译.

从理论意义上来看,本文以翻译领域中近年来较热门的生态翻译学理论为指导,其实之前的《伤寒论》英译已经在无意识的情况下使用了生态翻译学理论中的很多翻译原则和方法,但由于缺乏统一的理论指导和总结,本文拟将生态翻译学理论贯穿于《伤寒论》翻译研究的整个过程中,结合译文译本,总结生态翻译学理论的具体应用规律,为今后《伤寒论》英译提供新的理论研究思路.从实际意义上来看,本文在研究《伤寒论》英译时文本的选择更加广泛,不局限于英译本.任何涉及到《伤寒论》内容的英译本都可以作为研究对象.这样总结得出的规律性原则适用面更加广泛且更有说服力,为翻译评论和中医典籍翻译实践提供新思路.

本文研究后得出以下结论:

一、坚持翻译的三大原则

1.不同的翻译方法和策略的选择取决于译者的翻译目的,翻译应以译者为中心,在翻译多样性中求同存异.

2.翻译《伤寒论》做到语言、文化、交际三维转换.即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对语言形式的适应性选择转换、关注双语文化内涵的传递和关注双语交际意图的适应性选择转换与阐释.

3.译文应体现译者与所处的翻译生态环境中的各个因素的和谐统一.包括译者和译文、原文、读者等和谐统一.

二、中医翻译时翻译方法的选用应多样

1.翻译药名,拼音翻译+英文名翻译.

2.翻译方剂名,音译与意译相结合,释义法为补充.

3.翻译症状,直译法为主,配合增词译法和省词译法.

4.翻译中医病名,与西医名同义同,采用自然对等词法,仿照西医翻译.与西医名同义殊,音译法和直译法配合使用.

5.翻译中医特有概念,直译法保持原汁原味.

第四篇翻译医学论文范例:藏传佛教佛经翻译史研究

藏传佛教的佛经翻译历时千年,规模宏大,对藏族社会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一、推动了藏文字的三次改革,丰富了藏语词汇.二、随着佛教经典的藏译,印度、尼泊尔和中原、于阗等国家和地区的科学技术、医药、工艺、.天文、历法、文学、艺术等优秀文化也随之传入西藏,藏民族的文明、行为、科技、经济等各方面比以前有了很大的进步,促进了西藏文化的发展.三、藏文《大藏经》与国内汉文、蒙文、满文、西夏文《大藏经》相互校勘、互译互补,促进了兄弟民族的文化交流和祖国文化的发展.对此重要历程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首先是对宗教学研究的意义.佛经是佛教教义的承载者,通过对西藏社会各个历史阶段出现的重要译师及所译佛经等方面的综合性考察,从中可以探寻出佛教在西藏的发展演变轨迹.其次,通过对佛经翻译史的考察还可以带动其他相关研究,如藏语史和文化交流史的研究等.再者,通过对各个时期佛经翻译译论的考察,可以为今天的翻译工作者提供有益的借鉴.

本论文在对前人研究成果借鉴、参考的基础上,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宗教学、文献学等学科的方法,并利用大量的第一手藏文资料,紧紧围绕佛经翻译这条主线,对佛教传入藏地之后各时期的佛经翻译概况及主要译师情况进行了考察,并以专论的形式对五部大论的译传过程、其他重要典籍的翻译情况进行了介绍,文章内容除绪论外共分六章:介绍佛教传入前西藏社会历史与宗教信仰状况;考察藏传佛教前弘期的佛经翻译,内容包括吐蕃王朝早期吞米桑布扎为主的佛经翻译、中期九大译师为主的佛经翻译和晚期三大目录的编订、吐蕃高僧桂·,法成的佛经翻译活动;考察藏传佛教后弘期的佛经翻译,内容包括分裂割据时期四大译师为主的佛经翻译活动,以及萨迦、帕竹、甘丹颇章等三个政权时期在佛经的翻译、结集和对勘等方面所取得的成就;考察藏传佛教显宗五部大论的译传情况,内容包括在藏传佛教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的释量论、中观论、现观庄严论、俱舍论和律宗论等五部经典的藏译与师承情况;考察佛经翻译过程中其他重要典籍的翻译情况,内容包括文学、医学、天文历算等著作的藏译;结语部分总结了佛经翻译为推动藏族文化发展方面所具有的重要意义.

第五篇翻译医学论文范文格式:基于《黄帝内经》两种全译本中刺血疗法的英译比较

《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较为系统和完整的医学典籍,被列为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之首.其语言精炼,文化色彩浓厚,具有极高的医学、史学和文学价值.刺血疗法在《黄帝内经》中有着系统的论述,《黄帝内经》奠定了传统刺血疗法的理论和实践基础,并使之成为刺灸学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刺血疗法从古至今都是一种重要而显效的治病方法,它的很多作用机制在现代通过实验的方法得到了诠释.这是本人对《黄帝内经》中刺血疗法感兴趣的原因所在,这也是本文选择刺血疗法作为《黄帝内经》英译研究对象的原因所在.

1.研究背景

本文的研究背景既表现在《黄帝内经》的文学价值方面,也表现在《黄帝内经》的医学价值方面.《黄帝内经》走的是一条医文同铸的道路,医学和文学相互渗透,相互为用.文学家通晓医理,医学家擅长文学.因此,《黄帝内经》既有相当高的文学价值,又有相当高的医学价值.

2.研究目的

本文的研究目的是通过对《黄帝内经》中有关刺血疗法的英译进行比较分析,站在语言和刺血疗法的双重角度,从不同语言、不同文化的层面对《黄帝内经》进行研究,探讨《黄帝内经》中刺血疗法的翻译,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使更多人研究《黄帝内经》,从而推动中医理论的创新和中医学知识的对外传播,并以求促进中医英语尤其是中医典籍英语翻译的学习和教学,提高我们使用中医英语的能力,减少或避免失误的发生,并为进一步提高中医典籍的翻译水平,促进国际文化的交流增加些许助力.

3.研究现状

目前,《黄帝内经》英译比较研究工作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一、从语言翻译的角度对字词、句式或语境方面的对比研究.二、对《黄帝内经》中某些名称的英译进行比较.三、以某种语言翻译理论为依托,来对比研究两种《黄帝内经》英译本的异同或优劣.四、从译者的主体性对《黄帝内经》英译产生的影响展开比较研究.

4.研究意义

虽然《黄帝内经》被国内外众多学者翻译,为中西文化的交流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由于历史、地理等文化背景的差异,许多国外学者对中医典籍里中国特有的丰富的文化内涵并不是十分了解.因此,本文对《黄帝内经》英译本的研究是有一定意义的.同时,《黄帝内经》英译研究事业的发展因横跨英语和中医学两个领域而倍受局限,其英译研究事业发展极不平衡,更多跨学科的英语专业研究者的参与显得尤为必要.这是本文选择此研究课题的第二个意义所在.

5.研究对象

《黄帝内经》对于中国和世界的文化影响力和巨大医学贡献是无可争议的.这部中国医学经典巨著的翻译多年来也一直是学界重点关注的问题.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译者从这部中医药典籍的同一原文分别译出了各自不同的译文.本文选取的两种《黄帝内经》的全译本分别是:由吴连胜和吴奇父子翻译、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吴本,和李照国先生翻译、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出版的李本.

6.研究方法

《黄帝内经》集医学、文学、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于一体,因此,对它译本的研究,也应是从多角度,采用多种方法.本文的研究方法主要有:解读法、中医学和语言学交叉研究法、对比法、翻译法、综合归纳法.

7.结论

通过对李照国和吴连胜、吴奇父子《黄帝内经》英译本中刺血疗法的章节的比较,本文对《黄帝内经》中的刺血疗法的特点和《黄帝内经》刺血疗法的两个译本的特色和不足分别得出了以下结论:

《黄帝内经》中的刺血疗法的特点有:一、其刺血疗法是在经络理论的指导下施行的;二、刺血部位大多位于四肢远端或头面部;三、刺血主治特性与腧穴主治特性相结合;四、刺血疗法与一般腧穴针刺相结合.

《黄帝内经》刺血疗法的两个译本的特色和不足是:一、吴氏父子的译文具有以下特点:1、吴氏父子译文的语言十分地道且灵活.2、吴氏父子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对经文的理解相对较准确和到位.3、在句式方面,吴氏父子善用祈使句和主动语态的句子.四、吴氏父子有时会比较随意,会有漏译和笔误的现象发生.二、李照国的译文有如下特点:1、李照国的译文符合中国人的思维习惯.2、他对经文中名词l术语的翻译采用音译加上意译的组合的形式,值得肯定和称赞.3、在句式上,李照国习惯于使用被动语态的句子.4、李照国的不足之处就在于相对欠缺临床实践经验.

目前学界对《黄帝内经》的英译比较研究并不是很多,基本上是在语言翻译的范畴内开展工作,本文选取《黄帝内经》中有关刺血疗法的英译部分,主要透过刺血这一古老的中医治疗方法的角度进行英译比较研究.《黄帝内经》作为中医药重要典籍,将来还会进行不断的重译,因此本文的探讨应当是一个既有理论价值又有现实意义的重要课题.

这篇翻译医学论文范文为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可用于相关写作参考.

翻译医学引用文献:

[1] 翻译医学学论文题目 翻译医学论文题目如何取
[2] 翻译医学论文参考文献集 翻译医学论文参考文献哪里找
[3] 翻译医学论文大纲模板范文 翻译医学论文提纲怎么写
《翻译医学论文范文参考 翻译医学毕业论文范文[精选]》word下载【免费】
翻译医学相关论文范文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