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写作 > 开题报告 > 文章内容

护理方法论文范文参考 护理方法毕业论文范文[精选]有关写作资料

主题:护理方法 下载地址:论文doc下载 原创作者:原创作者未知 评分:9.0分 更新时间: 2024-02-04

护理方法论文范文

论文

目录

  1. 第一篇护理方法论文范文参考:《伤寒论》“方后注”文献研究
  2. 第二篇护理方法论文样文:降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循证护理认知与实践的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
  3. 第三篇护理方法论文范文模板:护理硕士专业学位临床实践培养模式研究
  4. 第四篇护理方法论文范例:我国护理学博士研究生教育培养目标的探索性研究
  5. 第五篇护理方法论文范文格式:中医护理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100篇免费护理方法论文范文,可用于护理方法论文写作参考研究,为你的本科论文和硕士论文提供有价值的护理方法论文范例格式模板参考.【赶快阅读吧!】

第一篇护理方法论文范文参考:《伤寒论》“方后注”文献研究

本论文以宋本《伤寒论》“方后注”为研究对象,首先经过对古今相关文献研究的系统梳理,对宋本《伤寒论》“方后注”定义、内容做出规范,即《伤寒论》“方后注”,为《伤寒论》方药之后所载的注释文字,是《伤寒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对临证施治的多方面细致总结,及后世相关注文的分析记录,具体内容可分为方名、药物、炮制、剂量、配伍、剂型、煎服方法、药物加减、药后护理、组方理论阐释等.

全文分三部分探讨《伤寒论》“方后注”内容.首先,上篇对宋本《伤寒论》“方后注”的具体内容进行全面总结:

1.通过分析《伤寒论》方药数目及源流发展的研究现状,辨析附方、附药的临证意义,及经方方名对仲景“以法统方,方证相应”思想的体现,总结提出后世结合药性理论研究《伤寒论》的基本特征.

2.归纳《伤寒论》“方后注”所载药物炮制内容,提出经方用药在以生品为主的基础上,所体现出的根据药物特性、剂型、证治,选取相应炮制方法的特点.如附子炮制以“破”为度,蜀椒则炒“出汗”,及以颜色、气味等药物特性的变化,为炮制标准者,如“令赤色”、“熬黑”、“熬黄”、“去腥”、“去咸”等记载,均体现出炮制方法与药物特性的关联;“以醋浸溃”、“酒洗”等记载,体现了炮制方法据证变化的特点;结合《金匮玉函经》分析,如桃仁、杏仁“作汤不熬”,为丸、散则“捣筛”、“研如脂”,为膏则“欲生”,体现了剂型对炮制方法的影响.另外,以“呚咀”法为例,通过对其加工器物、制作标准的研究总结,联系宋代“煮散法”(即煮粗末)的发展情况,介绍经方炮制法的时*展特点.

3.以汤剂为主,总结经方制备过程中体现出的辨证施治特点.如抵当汤、抵当丸体现出的“剂量、剂型、煎法”的对证组合.另外,有关煎法的加水量、煮取量,及去滓再煎、米药同煎等具体方法的内涵关联,拟于下篇部分详细探讨.

4.通过对服药次数、剂量、时间、温度的总结,探讨《伤寒论》制定服法的基本原则,即“中病即止”,固护正气,同时兼顾“三因制宜”,制定服法方案,以维持方药有效浓度,此亦为经方辨证施治的指导思想.

5.护理内容,以观察护理、药物护理、饮食护理、禁忌护理及救助护理进行归纳,总结六经病证判断预后的标准特征,及饮食、物理、禁忌诸法,通过各自属性辨证施治的特点.

另外,对宋本《伤寒论》“方后注”所涉组方原理阐释、加减及后世注文等内容进行初步梳理,设定中、下篇探讨内容.

其次,以“伤寒学派”的发展为时间线索,分三个阶段,总结探讨历代医家对《伤寒论》“方后注”内容的继承发展特点:

1.晋唐时期,以《伤寒论》近似方的运用记载为主要研究对象.各医家著书的载方形式沿用《伤寒论》,规范性较强.《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所载小阳旦汤(近似《伤寒论》桂枝汤)与小阴旦汤(近似《伤寒论》黄芩汤,遵“呕加生姜或半夏,腹痛加芍药”变化而成),服药间隔与护理方法的随证变化,提示了太阳、少阳病证所适用的一般服药频次及护理方法;大、小白虎汤“先煮粳米后煮药”与经方白虎类方煎法对比,体现出不同煎法对粳米生津护胃功效程度的影响;另如小青龙汤(近似《伤寒论》麻黄汤),大、小朱乌汤(近似《伤寒论》黄连阿胶汤加味),小玄武汤(近似《伤寒论》真武汤改生姜为干姜),大玄武汤(近似《伤寒论》真武汤与理中汤的合方)的组方、证治、煎服法等内容的随证变化特点,体现了经方随证或合方加减的使用情况,及煎服法随之出现的相应变化.另外,唐代《千金要方》所载桂枝汤、阳旦汤,对《伤寒论》所载桂枝汤的煎服法、加减内容进行了补充,如“先煮枣”、“少取溶剂”的煎法,体现了固护正气的别样途径,易汗出者“小阔其间”、“小儿减量”的服法,均体现了因人制宜思想对服法间隔时间及剂量的指导;书中有关因地、因人、因时、因病选择治法,制定具体用药方案的论述,及柴胡通治“伤寒时行”等观点的总结,均体现出诸医家与《伤寒论》一脉相承的临证特点.

护理方法论文范文相关参考属性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护理方法相关论文范文 大学生适用: 3000字本科毕业论文、2500字大学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41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资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模板、论文摘要 职称论文适用: 核心期刊、职称评中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护理方法方向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护理方法论文范文选题

2.宋金元时期,以药物炮制、煎服法等内容的规范性论述,及对经方运用的多样发挥为主要特征.如药物炮制多以集注形式记载,再如煮散法“每用一方寸匕”,“多不过三”,及服散者,“少则刀圭钱五匕,多则方寸”的剂量规范等.另外,医家对经方药味、炮制、配伍、加减、证治等内容,作出多样发挥,如茯苓、芍药“赤利白补”的辨析;干姜用“炮”、麻黄“汤泡,去黄汁,焙干”等炮制方法,及“生麻黄不必先煮”的运用;发展经方表郁轻证三方的制备,即“桂枝汤末”、“麻黄汤末”的备用方法;小青龙汤加减中,以桃花代替荛花;小建中汤去饴糖,以治疗“旧有微溏或呕者”之法.

其间,煮散法的流行,体现了经方剂量、剂型、配伍、煎服法因素的组合变化,即在经方减量运用的基础上,如“三两为一两、三升为一升”,及庞氏“剂量减半法”,方面扩大经方“呚咀”法的运用范围,另一方面改变经方取水量、煎煮时间、服用剂量等内容.煮散法的运用,体现了经方以剂量为主,结合剂型、配伍、煎服法因素变化的时*展特点,如白虎汤的剂量配伍比例变化,五苓散作煮散法的运用,麻黄、葛根“先煮”的变化运用等.分析此种变化,亦与宋代重视寒凉解表药物的运用相关,如庞安时、朱肱等人以经方加味辛凉药解表等.

3.明清阶段,以理论辨析为主要特征,亦夹有各医家的临证经验.如方有执言五苓散之“术”不当有白字,连轺即连翘,桂枝加桂汤之加“桂”者非桂枝,言“本云”内容所载剂量为后世所添的观点,柯韵伯、徐大椿则明确提出表郁轻证三方制服法应为“分煎合服”,另如徐大椿提出生栀子常见吐,故更利于开上焦凝结气滞的用药观点,“古一两,今二钱零”的经方药量折算法及“病人喜服”的判断标准,陈修园以茯苓代荛花等内容,对《伤寒论》“方后注”研究均有不同提示意义.

综合分析宋金元及明清时期经方的发展特点,即结合医家各自临证发挥,逐步形成规范化指导,同时结合药性理论,论述“方后注”内容,其间体现出的经方研究的两大基本方向:一者辛凉解表法得到逐步重视;二者由经方随证加减研究,逐步发展形成方证相应的类方研究模式.如朱肱据经方随证加减情况,提出“药证”一说,柯韵伯提出“方内之方”、“方外之方”的综合论述.

中篇结合《伤寒论》“方后注”的时*展特点,以“方后注”所载加减法及类方为研究对象,重点探讨经方常用加减药物的炮制、剂量、配伍、煎服护理法及证治之间的辨证施治规律如下:

1.麻黄“先煮”的适用证.证轻者,生麻黄剂量大小、煎煮时间的长短与“泻肺实”功效呈同步增长趋势,“先煮”法可防止药力太过,去生品过烈之气,而炙麻黄、陈麻黄入药,则不必“先煮”.生麻黄治重证者,经与他药配伍,可制约药力之过,则不需“先煮”,仅取其“泻肺实”的强效.故麻黄“先煮”与炮制、剂量、配伍、证治关系密切.“去上沫”一说,具有汤剂普遍适用性,推断认为不应列为麻黄的特殊制备方法.

2.“桂”类药物不同入药部位的联合使用.经方桂枝用量,随病证加重而增大,提示方用厚味之意,结合《金匮玉函经》所载“黑润有味”的标准,推断“桂”的入药部位亦应随证选取,即取厚味见功时,宜桂枝、肉桂联合运用.

3.干姜与生姜的可替代适用证.推断认为偏于呕吐,逆气重者,生姜为宜,偏于咳,气逆较轻,以干姜为首选.且治寒饮病机,干姜可代生姜,治虚寒甚者,生姜不可替代干姜.

4.理中汤有关“术”的加减规律,及后世对“术”的发展认识,提示经方应结合病证、剂型,选择苍术或白术,即在苍术燥湿偏散表寒,白术燥湿偏补中的基础上,为汤宜苍术,作丸宜白术.

5.基于《伤寒论》炮附子温阳散寒止痛者,大剂量久煎,生附子回阳救逆,小剂量短煎的规律,及附子炮制的时*展情况,提出附子减毒,以去皮为主,余法炮制不可过度;用于回阳救逆时,应重视生附子的运用,结合剂量、功效、煎法共同施治;温阳散寒,以炮附子大剂量久煎,不只为减其毒性,实有取其温热厚味之意.

6.经方用芍药“4两以下”,取通利阴经血脉之功,治疗腹痛症的规律,体现出经方中以赤芍代替白芍的临证意义.

另外,结合类方、方族研究成果,以清代医家对经方加减的发展为例,探讨经方之间的病机关联性,指出桂枝汤类方为《伤寒论》各方病机连贯体系的核心代表;柴胡类方以柴胡为主,可散三阳之表的主治特征;四逆、理中汤类方的发展,体现出后世发展三阴证治,以温阳散寒方合填精益血药物的组方发展规律,且结合桂枝汤分析,在病机、药味变化连贯一体的基础上,“方后注”其它内容(剂量、配伍、煎服法、护理)亦体现出连贯性,如药后护理由“须臾”啜粥(桂枝汤)到“如食倾”啜热粥(理中汤)的随证变化等.

以上有关经方加减药物及类方研究结果共同显示,经方“方后注”随证变化,各方“方后注”之间具有连贯一体性,其中药味的“随证”特征尤为明显,剂量、炮制、配伍、煎服法、护理则次之,各因素之间经不同组合,共同形成最佳治疗方案.

下篇基于历代医家对《伤寒论》“方后注”内容的多样性发挥,借助现代研究成果,以理论探讨形式,对《伤寒论》“方后注”药物品种、剂型、煎服法、组方理论等相关问题作出分析.提出麻杏甘石汤因汗、下病因不同,煎法亦随病机的细微变化而改变;经方“米药煎法”中,随证变化粳米的煮法,以取其不同程度的生津护胃之效;五苓散作汤剂或散剂者,各有不同适应证;“去滓再煎”法以对“滓”的处理作为区别特征,“去滓再煎”方中柴胡类方体现了药味、剂量对煎法的影响,泻心汤类方体现了组方配伍、证治对煎法的影响;表郁轻证三方所载“分煎”、“合煎”法,其理论及临床意义当有区别;柴胡桂枝汤、生姜泻心汤以“理中”为证治基础,在理中汤组方上出现的随证加减、随证定量法及各日服次数的适应证等.同时借助两步聚类法,探讨《伤寒论》“方后注”所含煎服法因素与药味、剂量因素对方剂分类的影响意义,分析认为药味因素对方剂类别的影响最为明显,同时各因素的分类结果,均体现出仲景对该因素的一般运用规律,且同类方剂所含的各因素之间,存在复杂关联性.

以上研究结果共同显示,《伤寒论》“方后注”作为《伤寒论》的用方指导原则,所包含的药味、炮制、剂量、配伍、剂型、煎服法及护理内容,均有其各自的适应证.以药味为主,药物炮制、配伍、剂量、剂型、煎服、护理诸法为辅,通过相互协同或制约的多样组合形式,如“服汤-煮丸-服丸”的过渡性,煮散法有关剂量、煎服法、剂型、配伍等的综合变化,麻黄运用过程中有关炮制、煎服法、剂量、配伍及剂型的过渡变化等,诸因素结合共同调整方药性味,达到最佳“对证”目的,且因影响因素的多样性特征,实际运用过程中同时存在方药的部分通用性.故有关《伤寒论》“方后注”的系统研究,对临证中灵活掌握药性调整方法,全面考虑证治影响因素,制定最佳治疗方案,及深入理解仲景辨证施治体系均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篇护理方法论文样文:降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循证护理认知与实践的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

研究背景和目的

重症监护室(Intensive Care Unit, ICU)是对危重症患者提供生理功能严密监测及有效及时的诊治的场所,其中呼吸机辅助的机械通气已成为危重症患者呼吸支持的一种常用治疗及生命支持手段.目前,机械通气在ICU中使用非常普遍.Esteban等2000年通过对北美、南美、西班牙和葡萄牙的412个内科、外科ICU病人情况的大型调查显示,ICU患者中39%接受机械通气治疗.但是在使用呼吸机进行机械通气时,患者可能会发生一些通气相关性并发症,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entilator-associated pneumonia, VAP)就是其中的一种并发症.

随着人们对机械通气研究的逐步深入,降低通气相关性并发症和易于脱机的机械通气策略已经使诸多危重患者受益,但是VAP感染率仍居高不下.研究发现接受机械通气患者中VAP的发生率为8%-28%,死亡率可达24%-76%,死亡风险增加了2-10倍.VAP可使机械通气时间延长10-32天,ICU住院时间延长9天,额外增加医疗费用约US$40000.

降低VAP的措施越来越受到重视,世界各国家各组织纷纷发布了降低VAP的相关指南,如2004年由加拿大危重病学会和危重病临床试验组的联合组成的一个专家委员会制定了以循证医学为依据的VAP临床预防指南.随着循证医学理念的不断普及,“循证实践指南”在医疗护理服务过程的作用显得尤其重要.降低VAP的循证护理能有效降低VAP的发生,且简单可行、安全、成本较低.但是,降低VAP相关指南的发布,并没有带来临床实践改变的预期效果.2003年,Ricart等发现在ICU护士中不依从率达到22.3%.在西班牙ICU中,也同样发现预防与诊断过程与循证推荐差异显著.针对VAP循证指南临床实践依从性不佳的情况,国外学者对此进行了调研分析,试图找出其影响因素.但是所采用方式大多是主观片面调查常见因素,未能从理论角度完整地系统评价护士临床实践,并由此切实指导临床行为的改善.

在国内,降低VAP循证护理的认知、临床实践现状研究较少,尤其是综合分析比较认知与实践及科学分析临床实践影响因素尚缺乏研究.本研究旨在分析目前在重视培训的环境下,护士循证护理知识掌握程度及临床实践的依从性现状及两者间的一致性,并通过系统评价找出其影响因素,对干预对策进行分析与研究,旨在为临床预防VAP实践改善提供可靠依据.

研究方法

1、基于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美国胸科协会、加拿大危重病学会发布的预防VAP循证指南,以及Medline数据库文献检索的系统评价、Meta分析及随机对照实验总结的最佳实践,结合中国临床文化自行设计ICU科室降低VAP措施调查问卷,经由Delphi专家咨询法测定其效度.检索中文数据库中多省市ICU护士的Email地址.通过Email对ICU护士发放问卷,调查其所在的ICU科室降低VAP的整体实践现状.

选取广东省为调查点,采用方便抽样法,对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汕头、湛江、清远、阳江八地市22家*医院的ICU护士进行邮寄问卷调查.分析ICU护士降低VAP临床实践的特点,比较护士具体实践与科室护理质量标准、国际循证指南的一致性.

2、参考循证指南项目及国外“重症护士预防VAP循证指南知识问卷”,结合本科室护理实践责任范畴与制定的护理措施标准,自行设计“ICU护士呼吸机相关肺炎知识调查问卷”.采用方便抽样法,选取广州某三甲医院重症医学科全体护士为研究对象,由研究者直接向护士发放问卷,调查降低VAP循证知识现状.

选取循证知识调查中认知较好的两项----床头抬高、气管插管气囊压作为临床实践监测项目.以与知识调查中相同工作场所的重症医学科患者为研究对象.在符合纳入标准的研究对象中,由研究者在每个工作日(周一至周五),按照方便抽样的方式,选取6-7名患者作为当日研究对象,在任一时间点对监测项目直接测定.使用量角器测量床头抬高角度,使用气囊压力仪测定气囊压,对临床实践进行现状调查,以分析比较循证认知与临床实践的吻合度.

3、在PsycArticles、Nursing consul、The Cochrane Library数据库中进行检索,以(",nurse",OR ",nurses", OR ",Nursing staff OR ",Nursing staffs",) AND (",Behaviour", OR ",intention",) AND ",Planned Behavior",为检索方式,同时在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维普期刊数据库和万方资源数据库中进行检索,对基于计划行为理论(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TPB)的护士临床实践行为的影响因素研究进行系统评价,以分析护士临床实践的影响因素并提出改善策略.

4、关注时间对临床循证实践的影响,采用方便抽样法,选择2011年4月入住某三甲医院重症医学科的全部患者,以中文版护理活动评分量表(NAS)为研究工具,由一名有NAS使用经验的研究者每日8:00按照NAS上的护理工作项目,根据护士每日工作记录及医疗病历,评估所有患者前一日所需的护理工作量,同时收集患者基本资料、临床疾病资料并进行急性生理学及慢性健康状况评分、记录住院时间及结局.结合患者特点及科室人力资源,分析NAS得分的影响因素,以提出科学合理的人力资源配置方案,以在有限的资源内提高护士的时间效能,帮助改善护理临床实践.

5、关注影响床头抬高循证实践囚素中存在的知觉行为控制因素,为解决措施认同问题,对床头抬高降低VAP的效能进行研究.选取某三甲医院重症医学科机械通气24小时以上的患者,根据入科时间按照随机数字表,将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三组:对照组不给予任何额外干预,遵从护士常规护理方法;45°,组,研究者给予将床头抬高至45°,的干预,余护理措施同对照组;30°,组,研究者给予将床头抬高至30°,的干预,余护理措施同对照组.由研究者每日8:00-18:00中每小时观察、测量并调整床头角度,嘱托当班护士将床头摆放于研究角度.使用床头指示卡维持床头角度,并用量角器对角度进行测定.研究终止指标:病人拔管、出科或死亡.

研究结果

1、多省市ICU科室降低VAP临床实践现状调查显示:接受调查的ICU科室中,56.5%具备感染控制护士;口腔护理实践中,1.7%的ICU使用指南推荐的氯己定作为口腔护理溶液,21.7%采用了牙刷刷牙的口腔护理循证措施,大部分口腔护理频率为12h/次;肠内营养实践中,76.1%的ICU执行间断性鼻胃管肠内营养中每次鼻饲前评估胃残留量,79.5%在持续性鼻胃管肠内营养中每4-8小时监测胃残留量;体位护理实践中,91.3%的ICU最常采用半卧位,63.0%运用角度卡评估床头抬高角度;呼吸管道管理实践中,34.8%的ICU使用密闭式吸痰系统,45.7%每8小时测定气囊压,41.3%使用持续或间断的声门下吸引;手卫生实践中,91.3%的ICU反映“一直”或“频繁”执行手卫生标准.

广东省ICU护士临床实践现在调查显示:ICU护士降低VAP临床实践行为与科室护理质量标准吻合度的分析中,将吻合度分为1-5五个等级(≥83.3、66.7%、53.3%、33.3%、≤16.7%),12.5%的回答者实践行为吻合度达第1等级,达第2、3、4、5等级吻合度的回答者分别占25.3%、29.4%、17.4%、8.1%.具体的临床实践分析中,在口腔护理方面,30.4%的回答者使用指南推荐的氯己定作为口腔护理溶液,55.1%依然选用理盐水,81.0%选用棉球作为口腔护理用具,大部分口腔护理频率为2次/天.肠内营养实践中,在间断性鼻胃管肠内营养时97.0%执行每次鼻饲前评估胃残留量,在持续性肠内营养时94.8%每4-8小时监测胃残留量;体位护理实践中,91.5%的回答者最常采用半卧位,66.6%“一直”或“频繁”运用角度卡评估床头抬高角度;呼吸管道管理实践中,31.0%的回答者使用密闭式吸痰管,78.9%按需吸痰,68.0%每4-8h测定气囊压,有53.2%不使用持续性声门下吸引;手卫生实践中,99.2%的回答者自我评价“直”或“频繁”执行手卫生

2、降低VAP循证知识现状调查结果显示:“使用呼吸机的病人在无禁忌症的情况下应将床头抬高30-45°,”的回答正确率为97.2%,“气管插管气囊压应维持在20-30cmH2O",回答正确率为100%,“使用声门下吸引”的回答正确率分别为88.9%,“鼻饲前胃残留量的测定知识”回答正确率为22.2%,“呼吸机管道的更换”回答正确率为13.9%.

护士循证认知良好的前提下,护理项目的临床实践现状研究结果显示:临床实践调查*测量床头抬高152次,其中机械通气患者74次,非机械通气患者78次,两类患者床头抬高的角度没有显著差异.在机械通气患者中,床头抬高最小10°,,最大52°,.其实践符合30-45°,标准的仅25次,符合率为33.8%.64.8%的床头角度不足30°,.

共测量气囊压122次,其中机械通气患者80次,非机械通气患者42次(带气管插管下自主呼吸).在机械通气患者中,气囊压最小2cmH2O,最大100cmH2O.其实践符合20-30cmH2O标准有32次,符合率为40.0%.43.8%的压力不足,16.2%的压力过大.

3、文献系统评价结果显示:共12篇符合纳入标准而列入系统评价中,基于TPB理论的模型对行为意向的预测效能R2范围为15.5%-88%,其平均权重R2为53.5%(研究数12,护士总数5107).10项研究均表明态度对行为意向的明显预测效益,其余2项研究中未能预测的行为意向有关HIV/AIDS患者护理及手卫生;9项研究认为表明主观规范对行为意向有明显预测效益.其作用较弱的行为意向为HIV/AIDS患者的护理、SARS患者的护理及冠心病指南中戒烟建议依从行为;仅有一项研究反映知觉行为控制在预测行为意向中不起作用.研究者对基预见理论框架进行了扩展,护士的知识、过去的经验、实践能力、工作年限、护理单元活动强度等加入理论框架中,加大了对行为意向的预测及解释能力.

4、影响临床循证实践的时间因素对策分析结果显示:患者住院期间NAS得分为32.2-80.1分,平均56.0±,9.7分.每日患者人数为14-25例,平均18.5±,2.5例.每日护理工作量为187.5-301.2工时,平均231.4工时.每日不足的工时为27.7-111.8工时,平均69.0工时;每班需增加1-5名护士,平均3名.机械通气患者NAS平均分为59.2±,8.2,非机械通气患者NAS平均分为51.4±,10.1,两组得分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等于0.013).用单因素分析探讨护理工作量的预测因子,结果表明疾病严重度(p等于0.014)、通气方式(p等于0.013)、结局(p等于0.006)是护理工作量的影响因子

5、影响临床循证实践的措施认同对策分析中床头抬高护理措施实施效能研究结果显示:共收集了44例,其中对照组15例,30°,组15例,45°,组14例.对照组6例(40.0%)发生VAP,1例为微生物证实,5例为临床怀疑;30°,组4例(26.7%)发生VAP,1例微生物证实,3例临床怀疑;45°,组3例(21.4%)发生VAP,2例微生物证实,1例临床怀疑.三组间未能发现统计学差异(p等于0.541).三组间机械通气时间、整个ICU住院时间及死亡率也未发现统计学差异.

研究结论

1、多省市ICU科室临床实践调查结果可供参考:感染控制护士未普遍配备,肠内营养实践与手卫生执行较好,口腔护理实践与国际循证指南标准差距较大,呼吸管道管理及体位护理实践执行还有待改善.

广东省ICU护士临床实践调查中,护士的临床实践与科室护理质量标准存在一定的距离,总体实践现状与多省市ICU科室临床实践调查结果类似,但呈现出与国际循证指南标准更接近的趋势.

2、通过科室培训等措施,ICU护士降低VAP循证护理的认知状况较好,但是需要注意加强护士主动的循证护理意识,并通过主动连续的教育更新并巩固知识架构.

护理人员降低VAP的临床实践与循证认知不吻合,依从性差.而且临床实践活动中未能考虑不同类型患者个体化的护理,需要理解特定循证指南的适用人群,以评判性思维提供护理服务.

3、影响护士临床实践行为的因素不仅仅是知识,还包括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资源、环境支持、时间等.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变量能够解释并预测护士的临床行为,可以依据综合理论框架的主要影响因素设计干预方案来促进护士行为的发展或改善.

4、ICU内护理人力资源缺乏,护士工作负荷重,用于每位患者的护理时间有限,会对护士的临床循证实践有影响.在现有人力资源下,我们推荐科室按照1名护士负责3名患者的比例进行基础排班,其中1名患者为机械通气患者,其余2名为非机械通气患者;对于病情较重的患者考虑安排有经验的护士去照护这些患者,有条件的可以适当增加助理护士辅助;对于科室总体NAS护理工作量加大的情况,应考虑弹性增加人力配置.

5、针对护士对床头抬高

第三篇护理方法论文范文模板:护理硕士专业学位临床实践培养模式研究

背景:临床实践是决定护理硕士专业学位(Master of Nursing Specialist, MNS)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也是MNS研究生今后能成为某一专科或专病领域的高级实践护士的重要阶段.由于我国MNS教育刚起步,国内尚无可供借鉴的MNS临床实践培养模式.招收MNS的院校各自按照对MNS临床实践培养的理解,在临床教学安排、教学方法、教学评价、教学管理等方面的实施存在较大差距,有的甚至与本科生实践教学无明显差异,导致我国MNS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参差不齐.为此,构建一个科学合理、符合国情和护理人才发展规律的MNS临床实践培养模式,是我国MNS教育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目的:了解和分析国外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的临床实践培养情况,找出我国目前MNS临床实践培养环节存在的不足,探讨MNS的临床实践能力构成要素体系;探索临床实践培养环节的组成及运行规律;提出MNS临床实践培养模式的理论基础及构建原则;在此基础上构建MNS临床实践培养模式;并验证模式中提出的MNS临床实践教学策略对提高学生临床实践能力的有效性.为我国MNS临床实践培养提供较为科学、有效的参考依据,促进我国MNS教育质量的提升.

研究内容与方法:

1.中美护理硕士专业学位临床实践培养的比较研究:应用文献研究法、案例研究法及比较研究法,对中美4所大学护理学院硕士专业学位的临床实践培养进行深入剖析,了解各院校临床实践的具体实施情况.应用比较研究法从临床实践各环节要素出发,对专业方向、临床实践目标、临床实践安排、临床实践内容、临床实践教学指导、临床实践评价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发现我国MNS临床实践培养与国外的异同及存在差距,为MNS临床实践培养模式构建提供依据及方向.

2.MNS临床实践培养模式构建研究:①应用文献研究法提出MNS临床实践培养模式的理论基础.②应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深度访谈法,对本研究的核心概念进行界定;制定相关的调查问卷,调查全国15所护理院校的MNS研究生,了解学生期望通过临床实践学习达到的实践能力及对临床实践过程的看法;通过对我国6所大学护理学院及临床附属医院的13位护理教育和临床护理专家的深度访谈,初步了解专家对MNS研究生应具备的临床实践能力、临床实践培养目标、实践内容、实践方式等的看法,为构建MNS临床实践培养模式奠定基础.③应用文献研究法、模式研究法,提出MNS临床实践培养模式的构建原则,并在前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初步构建MNS临床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的理论框架.

3.MNS研究生临床实践教学策略研究:采用教育行动研究法,对MNS临床实践培养模式中提出的基于认知学徒制的MNS临床实践教学策略进行了实证研究,探讨该教学策略对提升学生临床实践能力的科学性及有效性.

结果:

1.MNS临床实践能力概念、内涵及特征:MNS临床实践能力概念,即MNS研究生在临床护理工作中能以医学、护理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为指导,全面考虑服务对象包括个体、家庭、社区的健康需求,有效地解决临床或专业服务范畴内的复杂护理问题,并为其提供适宜、经济及高质量的健康服务,所表现出来的思维品质和行动能力.MNS临床实践能力的内涵,是由多种能力要素构成的集合体;灵活运用系统知识的能力;侧重于在多变的护理工作情境中有效解决临床复杂护理问题的能力.MNS临床实践能力的特征,MNS临床实践能力的运用是植入到不同的临床工作情境之中,具有情境性特征;MNS临床实践能力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连续体,具有动态性特征:MNS临床实践能力需要进行科学、有效的评价,具有可评价性特征.

2.MNS临床实践培养模式的理论基础及在模式中的逻辑关系: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MNS临床实践培养模式的核心价值,教育目标分类理论是MNS临床实践培养目标建立的理论指导,能力本位教学理论为MNS临床实践培养模式环节要素构建提供了基本原则,个性化教育思想为MNS临床实践培养模式环节要素构建提供了基本要求,情境认知学习理论为MNS临床实践培养模式学习环境提供了基本理念.

3.MNS临床实践能力构成要素体系:该体系主要由临床实践动机、临床一般实践能力、临床专业实践能力、临床情境实践能力4个基本构成要素组成.其中临床实践动机包括实践兴趣、成就动机、实践压力;临床一般实践能力包括护理基本操作技能、交流沟通与协作能力、科研能力、教育能力、管理能力、专业发展能力;临床专科实践能力包括专科的理论与实践知识、专科护理操作技能;临床情境实践能力包括发现、分析及解决问题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临床决策力、临床执行力.

4.MNS临床实践培养模式:该模式主要由临床实践培养目标、临床实践内容、临床实践教学过程、临床实践考核、临床实践保障机制5个实践环节要素构成.各环节要素之间的逻辑关系为:临床实践培养目标是导向性要素,临床实践教学过程是进程性要素,临床实践评价是检验性要素,临床实践保障机制是依托性要素.根据我国生源不同的特点,形成了适用于两类不同生源的临床实践模块.

5.基于认知学徒制的MNS临床教学策略研究证实:该策略有助于MNS研究生临床实践能力的提升;对激发MNS研究生临床实践兴趣和调动MNS研究生学习积极性起到了很大的帮助作用;并在研究结果的基础上提出了该教学策略的应用模型.

结论:

1.界定了MNS临床实践能力的概念、内涵及特征,提出了MNS临床实践培养模式的理论基础及各理论在模式中的逻辑关系,丰富了MNS教育的理论研究.

2.建立了由4个要素及15个次要素组成的MNS研究生临床实践能力构成要素体系,为制定MNS临床实践能力考核指标体系提供参考依据.

3.构建了由5个临床实践环节要素组成,且体现不同生源特色的临床实践培养模式,为开展MNS临床实践教学提供了一个具有可操作性的模式运行框架.

4.验证了基于认知学徒制的MNS临床实践教学策略对提升学生临床实践能力的有效性,该策略可作为MNS临床实践教学的优选教学策略之一.

第四篇护理方法论文范例:我国护理学博士研究生教育培养目标的探索性研究

护理博士研究生教育是当代国际上公认的高等护理教育的最高层次,其教育质量是衡量一个国家高等护理教育发达程度和发展水平,及其潜力和前景的重要标志.有研究表明,护理博士研究生教育开展较晚的国家,其护理学科的发展也较为滞后.甚至有学者认为目前护理教育面临的最重要的问题就是如何培养好护理博士研究生.

培养目标是指各级各类学校、各专业培养人才的具体质量规格与培养要求.培养目标一经确定,院校的各项教育教学活动都要紧紧围绕这一目标而展开.作为整个教育实践活动的理论指南,培养目标决定着教育实践活动的性质、形式、内容和方向.培养目标不同,教育形式、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评价也不同.护理教育的培养目标是指护理院校培养人才的具体质量规格与培养要求,是一切护理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根据实际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培养目标是开展护理教育工作的必要前提,可以为护理教育发展提供方向和评价依据.

纵观我国内地护理博士研究生教育的发展,虽然起步较晚,仅在2004年才开始招收护理学博士研究生,但却呈现出较快的发展趋势和较大的发展空间.至2010年,我国内地能够招收护理学博士研究生的院校已发展至20余所.但由于我国护理博士生教育发展历程短,存在许多不完善之处,尤其在护理博士研究生培养目标方面显得尤为突出,仍达不到可操作性、专业化、标准化、规范化和等级化等要求,各院校自成体系,对护理博士研究生培养的基本规格和质量标准要求尚不明确.

本研究主要采用文献分析法,对国内外护理博士研究生教育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明确了护理博士研究生教育的发展趋势,以及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采用质性访谈法,从学习者、护理学科以及社会等多个层面及视角了解了我国护理博士研究生教育的培养需求,初步架构了我国护理博士的角色定位、基本能力要求,以及培养要求,进而运用Delphi专家咨询法对其进行验证、预测与筛选,明确了我国护理博士研究生教育培养目标的定位;根据培养目标要素、结构、特点等理论分析结果,遵循培养目标理论概括的相关路径,最终从护理博士培养的基本规格和质量标准要求的角度对我国科学学位和专业学位两种培养类型的护理博士研究生教育培养目标进行了理论概括,为发展与完善我国的护理博士研究生教育提供了理论依据.

本文主要包括五部分内容:

第一部分:研究的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案

阐述了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对研究问题进行了凝练,明确了研究目的、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同时,对相关概念进行了描述与界定,并介绍了课题的研究思路与研究线索,即综合运用文献分析法、质性访谈法、专家咨询法以及理论分析法,遵循提出问题、析出假设、数据支撑以及理论概括等途径对我国护理博士研究生教育的培养目标进行探索.

第二部分:国内外护理博士研究生教育发展过程研究

从世界范围看,护理博士研究生教育是一部各国之间相互学习、相互借鉴与融合、交流的历史,也是护理博士研究生教育与各个国家和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相适应的过程.护理博士研究生教育在不同国家的不同历史时期发展情况有所不同,本部分选择了护理博士研究生教育历史较为悠久、发展较为成熟、教育质量较高的美国做为参照对象,通过梳理国内外护理博士研究生教育发展现状与趋势,了解了国内外护理博士研究生教育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与管理等情况,明确了护理博士研究生教育的发展规律、影响因素以及发展趋势,以便对培养目标进行深入的系统研究.

通过对比分析,明确了我国护理博士研究生教育需要迫切解决的三大问题,即确定培养目标、构建基本能力培养要求及课程体系.但由于中国和美国在文化教育背景、医疗卫生政策、护理学科的发展实际等方面存在差异,因此,如何借鉴国外护理博士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并立足于我国的现状与实际需求,明确定位我国护理博士研究生教育的培养目标,发展其基本能力,并以此为基础构建科学系统的、具有我国护理专业特色的博士研究生教育课程体系,是目前我国护理博士研究生教育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第三部分:我国护理博士研究生教育培养需求研究

培养目标是教育最终要达到的目的的说明,对培养目标的制定需要分析本专业的要求,并考虑社会的需要,在此基础上,提出本专业人员应具备的基本能力之后,逐步归纳而成.因此,了解本专业及社会对护理博士能力的需求,对明确护理博士研究生教育培养目标十分必要.本部分主要采用质性研究方法,从学习者、护理学科(主要从护理专家角度考察,包括:院校护理教育专家、临床护理及护理管理专家)、社会需求(主要从医护合作需求角度考察)三个角度,探讨和描述了护理专业和社会对护理博士研究生教育的培养需求,初步构建护理博士应具备的基本能力,为培养目标的制定奠定基础.


https://www.mbalunwen.net/chaonengli/82271.html

根据访谈结果,初步架构了护理博士研究生教育培养目标的定位,以及护理博士的能力框架,提出我国护理博士研究生教育培养目标的定位应该多元化,以满足社会和护理学科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多元化,以及个体学习者执业领域期望的多样化;并且,护理博士研究生教育培养目标的制定应该体现差异性,不同培养类型的护理博士研究生教育应各有侧重,以满足不同执业领域对护理博士任职需求的差异性;同时,护理博士研究生教育培养目标应该强调综合素养的提高.作为护理高等教育的最高阶段,护理博士研究生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培养高层次的护理人才.所谓高层次的护理人才,不仅应该在护理教育体系中居于顶端,而且也应在知识、素质、能力上居于最高层次,体现出较于护理本科生及护理硕士生更强的科学研究能力、实践能力以及更高的综合素质,能够引领护理学科及护理专业的发展;此外,护理博士研究生教育培养目标的实现需加强配套条件建设,包括导师及学术队伍建设、课程体系建设等.

第四部分:我国护理博士研究生教育培养目标定位研究

在前述文献分析及质性研究的基础上,本部分通过德尔菲法对初步架构起来的护理博士研究生的能力框架和培养目标定位进行验证、预测与筛选,明确不同培养类型护理博士的角色定位、角色功能,以及其应具备的基本能力及知识体系的具体要求,以作为进一步分析、归纳和提炼我国护理博士研究生教育培养目标的依据.

研究结果显示:目前我国现阶段科学学位护理博士应主要承担“护理研究者”和“护理教育者”角色,而专业学位护理博士则应承担“护理执业者”和“护理教育者”角色,并且二者发挥的角色功能应各有侧重,科学学位护理博士应主要进行护理理论及护理教育研究,能够从事护理院校教学工作,并对护理工作进行理论指导,发挥学术带头作用,而专业学位护理博士应能够实施专科护理技术,从事护理实践研究,解决护理工作中的疑难问题,改进护理工作,实施健康教育、紧急救护等工作;两种培养类型护理博士需具备的能力和知识涵盖护理科研、护理执业、护理教学、护理管理、专业发展及自我发展等领域,但侧重点有所不同,科学学位护理博士研究生在教学领域需具备更多的能力和知识,专业学位护理博士研究生在执业领域和管理领域需具备更多的能力和知识,而在科研领域、专业发展领域及自我发展领域二者要求大同小异.因此,两种类型护理博士研究生培养目标定位应建立在科研领域、专业发展领域及自我发展领域基础上,体现在教学、执业及管理领域的差异.

第五部分:我国护理博士研究生教育培养目标的理论概括

通过对培养目标的要素、结构、特点等理论进行分析,进一步明确了护理博士研究生教育培养目标理论概括的政策依据、理论依据与现实依据,在此基础上,结合文献比较、理论分析、质性访谈,以及专家函询等部分的研究结果,遵循培养目标制定的指导原则,以及培养目标理论概括的相关路径,在对我国护理博士研究生教育培养目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最终对我国护理博士研究生教育的培养目标进行了理论概括.

当然,由于我国护理博士研究生教育尚处于起步阶段,各院校对护理博士研究生教育的培养目标制定均处于摸索阶段,加之培养目标本身具有复杂性以及动态性等特点,可以随着护理学科的发展以及社会对护理人才需求的变化而不断发生改变,因此,需要护理教育工作者不断对其进行动态调整.本研究对护理博士研究生教育培养目标的理论概括只是探索性研究,是否妥当,还需要在护理教育实践中进行验证和完善.

第五篇护理方法论文范文格式:中医护理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目的:在系统总结分析护理教育等相关状况的基础上,探寻中医护理人才培养的发展趋势和存在的问题,构建具有我国特色的中医护理人才培养模式.方法:文献挖掘;比较分析;问卷调查;专家咨询;数据分析.结果:通过文献研究,梳理了中医护理教育发展的历史沿革和规律趋势;通过对11所中医药院校802份调查问卷以及6所院校中医护理相关教学计划的分析,认为应围绕四年制本科主流层次,构建特色突出的中医护理人才培养模式.结论:提出了六位一体的中医护理人才培养模式框架,从培养目标确立、课程体系建设、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培养保障体系建设、培养评价体系等方面入手,提出了新的观点,为构建新型中医护理人才培养模式提供策略支撑.

为您写护理方法毕业论文范文和职称论文提供相关参考文献.

护理方法引用文献:

[1] 护理方法论文题目范文 护理方法论文题目如何取
[2] 护理方法相关论文参考文献 护理方法参考文献有哪些
[3] 护理方法论文大纲样本模板 护理方法论文提纲怎么写
《护理方法论文范文参考 护理方法毕业论文范文[精选]》word下载【免费】
护理方法相关论文范文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