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写作 > 开题报告 > 文章内容

民族语言论文范文参考 民族语言毕业论文范文[精选]有关写作资料

主题:民族语言 下载地址:论文doc下载 原创作者:原创作者未知 评分:9.0分 更新时间: 2024-04-02

民族语言论文范文

论文

目录

  1. 第一篇民族语言论文范文参考:云南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认同与语言态度研究
  2. 第二篇民族语言论文样文:中国少数民族语言传承的政策研究
  3. 第三篇民族语言论文范文模板:文化安全视域下跨界民族语言教育战略研究
  4. 第四篇民族语言论文范例:清代满族与东北少数民族语言关系研究
  5. 第五篇民族语言论文范文格式:湘西地区少数民族语言态度研究

★本文是100篇免费关于民族语言论文范文,均为免费优秀可做为民族语言相关参考文献,是民族语言相关毕业论文写作必备的免费论文范本格式模板,【快快阅读吧!】

第一篇民族语言论文范文参考:云南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认同与语言态度研究

民族语言是民族交际的重要工具,是民族成员之间交流信息、传承文化和维系民族认同感的媒介,它能促使民族成员之间在认知、行为、情感等各方面产生同质性和一致性.因此,少数民族语言使用者可以通过语言来增强自己的民族认同.从社会语言学角度来看,语言使用和语言态度紧密相关.语言态度主要指人们对一种语言或文字的社会价值形成一定的认识或做出一定的评价,而这种评价将会影响人们对语言的使用,尤其是少数民族成员.同时,他们的语言态度又常常受民族认同、目的和动机等因素的影响.为此,可以发现民族认同、语言使用和语言态度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

民族语言论文范文相关参考属性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民族语言论文例文 大学生适用: 10000字硕士毕业论文、2500字电大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65 写作解决问题: 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模板、论文题目 职称论文适用: 技师论文、高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民族语言科目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民族语言论文范文选题

国内不少研究都以某一特定少数民族或几个少数民族为例,来调查他们的语言使用、民族认同现状及语言态度情况.但是很少有研究来调查云南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语言态度和民族认同,并对两者关系进行探讨.

云南是中国西南一个多民族、多语种的省份,除回族外,其余24个人口在5000人以上的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同时他们还要学习汉语,甚至第三语言(如:英语).作为多种语言的使用者,云南少数民族大学生在社会交往中的语言使用、语言态度将会影响其民族语言的发展及民族认同感的保持,进而影响到民族团结与稳定.民族团结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元素,因此本论文立足于云南民族和谐发展的背景,研究云南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语言态度和民族认同的关系,显得尤为必要和重要.

本研究从民族认同及语言态度的界定及构成要素入手,选取昆明地区三所高校(昆明理工大学,云南师范大学及云南民族大学)及玉溪市一所高校(玉溪师范学院)的592名云南籍少数民族大学生(主要有彝族、白族、傣族、壮族、苗族、哈尼族)为调查对象,采用问卷法、访谈法搜集资料,并利用SPSS16.0和AMOS20.0进行数据分析,力求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有机结合,来解读云南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民族认同、语言使用及语言态度的现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探究民族认同与语言态度的关系.

本论文包括四个研究问题:

研究问题1:云南少数民族大学生本民族认同情况如何?是否存在民族、性别、年龄,年级、家庭背景等因素的差异?

研究问题2:云南少数民族大学生在不同的社交场合会使用什么语言?他们对应的语言水平如何?

研究问题3:云南少数民族大学生对本民族语的语言态度如何?和对普通话及英语的态度是否存在差异?有哪些影响语言态度的因素?

研究问题4:云南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认同和语言态度之间是否存在相关?两者和语言水平是否有关系?

通过数据分析,得出的研究结论如下:

(1)云南少数民族大学生对本民族认同程度较高,有着明确而又积极的民族认同,对自己的民族有强烈的归属感和自豪感,并认为自己的命运和本民族的命运息息相关,紧紧相联.性别、年级、家庭生活背景、父亲民族、母亲文化程度、上大学前学习模式及少数民族朋友的多少都影响其民族认同.

(2)在被调查对象中,将近一半的云南少数民族大学生最先学会的语言是本民族语,其中白族大学生中会使用白语的比例最高.同时,云南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家里本民族语使用频率最高,但存在代际差异;在学校大多选择用普通话和当地汉语方言来交流,但是在书面阅读和写作方面,则基本使用汉语,听歌曲或看电影时大多会选择汉语,但偶尔也会选择本民族语、英语和泰语等.

(3)云南少数民族大学生对普通话、本民族语和英语的地位、功能以及发展前途等都持有较为肯定的看法和态度,但是程度不一,普通话程度最高,本民族语次之,英语最低,性别、年级、民族都影响语言态度.

(4)云南少数民族大学生本民族认同和对本民族的语言态度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与本民族语水平也呈显著的正相关,因此,本论文构建了以语言水平为观察变量,民族认同与语言态度为潜变量的结构方程模型,经过修正和验证,该模型的拟合指数达到结构方程模型的标准要求,拟合度良好,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语言水平能在一定程度上预测语言态度,语言态度也影响民族认同.

论文最后部分主要基于上述研究结论,探讨对云南少数民族语言教育及少数民族语言政策的启示,并提出强化民族认同的策略和建议.

第二篇民族语言论文样文:中国少数民族语言传承的政策研究

少数民族语言是我国拥有该少数民族语言人民群众的重要信息和思想交流工具,是该民族独特思维方式以及民族心理的重要体现,承载着该民族特有的民族文化,蕴含着该民族深厚的民族情感,往往是该民族文化遗产和文化精髓的集中体现,也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少数民族语言的传承与发展意义重大.然而,我国少数民族语言传承在迎来难得历史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在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从国家政策的高度审视我国少数民族语言传承问题,进而从国家政策创设、完善和执行的角度,借助国家政策的保护、扶持和促进来*我国少数民族语言传承的困局,是一个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针对以上重要问题,本论文在以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首先以文献分析的方法通过对已有语言本质理论的探讨与分析,阐明了笔者对语言本质的实践人文文化论观点,之后结合对文化、民族等重要概念的重新认识,以语言实践人文文化论的视角论述了少数民族语言传承的政策诉求.进而本文概括性地回顾和梳理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后我国少数民族语言传承相关重要政策,并对以上两阶段少数民族语言传承相关政策的所呈现的特征进行了概要性分析.接下来,本研究运用田野调查的方法对少数民族语言传承的现实状况进行了实地调查研究,在取得较为翔实丰富数据的基础上,本研究运用统计分析的方法对少数民族语言传承相关政策的成效进行了较为深入全面的分析,通过综合运用文本分析、实证分析的方法对少数民族语言传承相关政策所存在的缺失进行了归因分析,力求探明影响少数民族语言传承的政策性因素.最后,本研究以语言实践人文文化理论为依据,结合理性选择理论、符号互动理论、功能主义理论等三大社会理论,对少数民族语言传承的政策导向原则进行了较为深入全面的探讨,并结合以上理论针对少数民族语言传承政策导向提出了较为具体的政策性建议.

第一章:绪论.本部分主要论述了选题背景及缘起、选题目的及意义,综述了与少数民族语言传承相关的研究成果,阐述了本研究的理论基础及研究方法,设计了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思路框架,明确了本研究的重点与难点,最后指出了本研究的主要创新点,现存不足及今后的研究设想.

第二章:从语言本质看少数民族语言传承的政策诉求.本部分通过对现有典型语言本质理论的述评,结合对文化、民族等重要概念的重新认识,提出并阐明了笔者语言实践人文文化论的观点,进而运用实践人文文化论的观点对少数民族语言传承的政策诉求进行了深入探讨.

第三章:我国少数民族语言传承相关政策发展历程概览.本部分主要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及建国以来我国少数民族语言传承相关政策进行了概括性回顾与梳理,勾勒出我国少数民族语言传承相关政策的发展历程,并对呈现特征了概要性分析.

第四章:少数民族语言传承相关政策成效分析.本部分在对我国语言使用状况及市场经济条件下少数民族语言传承基本态势认识的基础上,运用统计分析的方法对少数民族语言传承的现实状况进行了实证分析.

第五章:少数民族语言传承相关政策成效归因分析.本部分主要通过政策文本分析及少数民族语言传承现实状况的深入分析,探讨了民族学校民族语文教学和双语教学、民族学校教学评价与升学考试、教师及公务员等公职考试和录用、干部选拔与职称评审、全国研究生入学考试等诸领域所存在的影响和制约少数民族语言传承的政策性因素.

第六章:少数民族语言传承政策导向探讨.本部分基于语言实践人文文化本质理论及理性选择理论、符号互动理论、功能主义理论等三大社会理论对少数民族语言传承政策导向原则进行了较为全面深入的探讨,最后针对少数民族语言传承政策导向提出了较为具体的政策性建议.

结语.本部分主要对本论文所做的理论与实践探索情况进行了概括性总结,进一步指明了本论文的创新之处并表明了本论文对研究主题的基本看法.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一是在于在对语言本质理论的探讨与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并阐明了语言实践人文文化论的观点,并以此为视角,结合理性选择理论、符号互动理论、功能主义理论等三大社会理论对少数民族语言传承的政策诉求及少数民族语言传承政策导向原则进行了理性探讨.二是通过实地调查研究及数据统计分析对少数民族语言传承现实状况进行了反映和揭示并深入探讨和分析了影响和制约少数民族语言传承的各方面政策性因素.三是结合理性分析与实证研究,针对相关具体问题提出了促进少数民族语言传承,有助于实现我国语言和谐、健康发展的政策性建议.

第三篇民族语言论文范文模板:文化安全视域下跨界民族语言教育战略研究

中国陆地边境线长达2.28万公里,同14个国家毗邻,边境线穿过的地区多为少数民族地区,其间分布着30多个跨界民族.这些历史上形成的原生形态民族因近代民族国家形成过程中的边界划分而分居不同的国家,却依然在共同的族源、毗邻的聚居地和同一的民族心理文化特征的联系下有着割不断的亲缘、地缘关系.在全球化背景和中国扩大对外开放的格局下,原本处于国家边缘地区的跨界民族一跃成为对外开放前沿地区的积极参与者.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景颇族与缅甸的克钦族是拥有共同历史渊源、共同语言文化的同一民族.景颇族处在德宏州“中国面向西南开放桥头堡的黄金口岸”的地缘交界点上,成为名副其实的经济发展前沿,是我国当前提出的“一带一路”重要战略决策中构建孟中印缅经济带的重要参与力量.然而,由于跨界民族始终与国家间的关系纠缠在一起,人口的频繁流动、经济的深度互动、文化的同质性、政治上的关联性、社会问题上的渗透性①使得跨界民族也成为国家间关系的重要影响因素与学术研究的热点.当今世界民族主义和西方霸权主义在世界范围内的泛滥,使得境内外景颇族共同的族源、语言文字和文化心理特征除了形成内外交往的优势以外,也成为了境外势力渗透、颠覆的途径,因此跨界民族的语言文字、文化发展等内容也成为关涉国家文化安全及整体安全的一个影响因素.故笔者以景颇族的语言教育为个案,立足于维护文化安全的基本立场,深入边境场域中景颇族的语言教育现场,试图通过实地调查与文化生态学理论对景颇族语言教育系统整体进行解构与重构.通过对景颇族语言教育系统内部各要素与外部文化生态环境中的政治、经济、语言、文化等生态因子的关系,厘清跨界民族语言教育本身具有的维护文化安全的价值,形成对跨界民族语言教育战略的思考,为跨界民族的语言教育战略规划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证基础.本研究由绪论、正文和结论构成:第一部分为绪论,涉及本研究的选题背景,阐释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梳理并分析已有研究取得的成绩与不足,并对本研究涉及到的文化安全、语言教育、跨界民族等核心概念进行阐释和限定,最后介绍本研究的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提出研究框架.正文部分的第一章从语言与文化共生共存的关系入手,在理论层面对语言教育与文化安全的关系进行了*.首先阐明了非传统安全视角下的文化安全的内涵与特征,指出文化安全主要包括政治文化安全、传统文化安全、语言文字安全和教育体系安全四个方面.然后以语言与文化的共生共存的关系出发,说明语言在文化安全中的重要性.最后提出语言教育与文化安全之间在文化认同、文化传承、文化生态、文化交流和文化权利五个方面存在动态互构的关系,为后文的研究奠定理论基础.第二章以实地调查结果为依据,呈现景颇族年轻一代的语言能力、语言使用、语言学习途径和语言态度的现状,进而对景颇族以家庭、教会及其他形式开展的民间语言教育和正式的学校语言教育中的各组成要素进行现状描述.然后以文化安全为评判依据分析语言教育现状中存在的关涉文化安全的潜在不利条件,主要体现在景颇族年轻一代语言能力不平衡、景颇族家长在语言教育信念上存在犹疑不定的现象、教会民文培训中存在宗教及境外渗透的风险及学校双语教育开展不力四个方面.第三章对景颇族语言教育存在的外部文化生态环境进行分析,重点对其复杂的地缘政治经济生态环境、语言文字生态环境和社会文化生态环境对景颇族语言教育的影响进行文化安全意义上的审视.其中政治经济地缘优势、国家的政策法规等为景颇族语言教育的实施与发展奠定了有利的基础,而景颇族语言文字生态环境和社会文化生态环境中存在诸多干扰甚至威胁语言教育存在与发展的不利条件和威胁因子,凸显了景颇族语言教育与文化安全之间的内在关联性.第四章从景颇族年轻一代语言教育内部现状及外部文化生态环境过渡到战略思考的层面.通过将语言视为“问题、资源、权利”的三种观念论证跨界民族语言教育上升至战略高度的必要性,然后进一步解析跨界民族语言教育战略作为维护文化安全的手段、基础和核心上体现出的内在文化安全价值.然后通过跨界民族语言教育战略目标体系的构建,提出语言教育战略的具体规划建议.最后的结论部分对本研究进行总结,形成的主要结论如下:第一,在全球化背景及我国对外开放的格局下,处于特殊地缘关系中的跨界民族的语言教育具有维护文化安全的重要价值.第二,景颇族的文化主体性在所在国主流社会文化和境外同源民族文化、西方霸权文化的夹缝中艰难生存,彰显民族文化主体性的民族文字语言教育受内外各种因素的制约不断式微.景颇族语言教育内部及其所处的文化生态环境中存在各种问题,未能充分维护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安全利益.第三,边境跨界民族聚居地区应着力推进以学校语言教育为主导的跨界民族语言教育战略,以提升我国面向周边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建设促进国内社会和跨界民族可持续稳定发展的文化安全环境.


https://www.mbalunwen.net/chaonengli/86320.html

第四篇民族语言论文范例:清代满族与东北少数民族语言关系研究

本文以清代满族与东北少数民族的语言关系为研究对象,立足于语言学的研究,综合运用语言学、历史学、民族学等学科的理论与方法,从清代满族与蒙古族、达斡尔族、锡伯族共同的语言发生学基础以及平行互动(满-蒙语言关系)、深层渗透(满-达语言关系)、全面传承(满-锡语言关系)等几个方面,对清代满族与东北少数民族的语言关系进行比较全面、系统、深入的梳理,分析民族关系对语言关系的影响,揭示清代满族与东北少数民族语言关系的实质,探讨清代满族与东北少数民族语言关系的历时演变及表现形式,总结语言演变规律.

首先,进行历史背景分析,分别对清代满族与东北少数民族的历史接触及民族关系进行了考察.从统治民族与被统治民族的角度,探讨清代统治者分而治之的民族政策,以作为各个时期不同民族关系发展变化的基础,为探讨语言关系的演变做铺垫.

其次,进入清代满族与东北少数民族语言关系主体部分的研究.从满族与东北少数民族语言接触过程及语言本体的词汇、语音、语法等几个方面分别对满族与蒙古族、满族与达斡尔族、满族与锡伯族的语言关系进行探讨.此部分的研究力求做到分析深入、总结全面,对一些学术界争议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

最后,总结在清代多民族共存的政权下,语言关系的发展规律.本文在对清代满族与东北少数民族语言关系进行了系统分析与研究之后,跳出已有的思维模式,根据各自不同特征对清代满族与东北少数民族语言关系进行分类,具体划分为清代满语与蒙古族语言的互动关系、满语与达斡尔族语言的渗透关系、满语与锡伯族语言的传承关系等三个类型.以清代满族与东北其他少数民族关系为线索,用可靠的语言材料说明在清代满族与东北少数民族的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民族关系中,满语和其他民族的语言并存、互补、交替的一般情况,重点说明国家的政治统一和共同的经济文化生活是不同民族彼此交融和不同语言文化相互作用的前提.

论文共由六章构成:

第一章,绪论.说明本文的研究内容、选题意义和研究方法,并对清代满族与东北少数民族语言关系方面的研究做一个简要的回顾.

第二章,清代满族与东北疆域的少数民族关系.叙述了清代东北疆域的划分和盛京将军、黑龙江将军、吉林将军等统治机构的建立、管辖范围及职责,满族统治地位的确立及满文的创制发展历程,以及清代满族与东北地区少数民族的关系.

第三章,清代东北疆域的治理政策及其民族语言关系.从清代政治、社会、文化政策几方面分析其对民族关系及语言关系的影响.

第四章,清代满族与东北少数民族语言关系的历时演进.从时间跨度与空间分布上论述清代满族与东北少数民族的语言接触过程.

第五章,满族与东北少数民族语言关系的表现形式.采用丰富的语言材料对满族与蒙古族、达斡尔族、锡伯族共同的语言发生学基础,以及平行互动(满-蒙语言关系)、深层渗透(满-达语言关系)、全面传承(满-锡语言关系)等几个方面的特征进行详细的分析论述与概括.

第六章,总结.对全文各章节的观点以及文章创新、不足和今后需要继续努力的部分进行了说明.

通过以上的研究,笔者希冀勾划出一个清晰而深刻的清代满族与东北少数民族语言关系发展脉络,相信这一探索无论在语言学领域还是在满学研究领域都将具有一定的开拓性意义,从而可以为民族语言学的研究提供例证和借鉴,并试图对民族学及其他学科的研究提供实证材料和理论支持.

第五篇民族语言论文范文格式:湘西地区少数民族语言态度研究

语言态度属于社会心理范畴,具有复杂性、内潜性、动态性和不稳定性.作为一种经由长期的历史过程所形成的深植于语言人心理底层的语言信念,语言态度也深刻影响着语言人的语言使用、语言能力、语言认同与民族认同,从而也直接关系着一种民族语言的活力与一个民族的命运.

湘西地区作为一个多民族聚居区,语言资源丰富,语言接触频繁,语言变异复杂.随着当地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各少数民族与汉族的交往日益密切,少数民族语言人的语言使用与语言态度也随之发生着剧烈的变化,并深刻影响着这些民族语言的命运.目前,土家语已经成为极度濒危的语言,而苗语、侗语、瑶语等几种少数民族语言的活力也出现不同程度的减弱.在语言濒危的历程中,语言人语言态度的转变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

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采用调查研究、访谈、比较等研究方法,探寻湘西地区少数民族语言人的语言态度,了解当地少数民族的语言能力与语言使用状况,探析不同民族间语言态度差异,找出影响当地少数民族语言人语言态度的关键因素,并据此提出提升语言态度的措施,探寻湘西地区少数民族语言保护机制和保护措施.

全文共分七章.第一章简要介绍了研究的动机与目的、研究的对象与意义、研究的创新之处与研究方法,并对国内外语言态度研究状况进行了简要述评.第二、三、四、五章简要介绍了土家族、苗族、白族、侗族的人口与地域分布、族源与形成、语言特点,详细分析了这四个民族的语言态度、语言使用、语言认同状况及其成因.第六章对比分析了湘西地区土家族与苗族的语言态度差异,探讨了差异形成的民族心理动因、经济动因及语言文化动因.结语部分,总结了本课题的研究发现与结论.

研究发现:苗族、侗族的母语态度偏积极正面,土家族母语态度偏消极负面,白族的语言态度偏积极正面;湘西地区少数民族对于母语亲和力的评价显著高于母语实用性评价;湘西地区少数民族语言态度是多种社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形成的原因比较复杂;语言态度三要素之间及其与整体态度之间具有密切的关联;湘西地区少数民族对普通话具有高度认同,双语、双言能力较强,语言能力差异主要产生于性别与年龄层;汉语方言已成为湘西地区各少数民族的主要交际用语,普通话在外部语域一些特定场合时有较高的使用率.根据研究发现,本文提出了湘西地区少数民族语言保护的构想,即重视语言态度的培育,提高少数民族学习、保护本族母语的积极性;明确责任主体,发挥政府、学校、家庭三方连动效应;追求经济社会发展与民族语言文化事业的共荣等.

本研究的价值主要在于:

第一,本研究是在国内首次对湘西地区几个较大少数民族的语言态度进行全面调查,为掌握语言省情、语言国情提供了较信实的材料,

第二,本研究将语言态度调查与语言使用、语言能力、语言认同、民族认同等结合起来进行,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研究语言态度与语言行为的关系,

第三,本研究将湘西自治州境内两大世居少数民族——土家族与苗族的语言态度进行深入比较,有助于人们进一步认识语言态度形成与语言濒危的动因,

第四,本研究将濒危语言的保护与本地区少数民族文化产业、语言产业的开发结合起来,探寻濒危语言保护的长效机制与动能.

总之,本研究不仅将对社会语言学、民族学等学科的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而且对于湘西地区少数民族濒危语言的保护机制与措施的探寻、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当地民族教育的发展、当地语言政策的制定与湘西地区的社会经济的和谐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是一篇民族语言论文范文,可作为选题参考.

民族语言引用文献:

[1] 比较好写的民族语言论文题目 民族语言论文题目怎样取
[2] 民族语言论文集 民族语言论文参考文献哪里找
[3] 民族语言论文提纲范本大全 民族语言论文框架怎样写
《民族语言论文范文参考 民族语言毕业论文范文[精选]》word下载【免费】
民族语言相关论文范文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