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写作 > 开题报告 > 文章内容

学校环保论文范文参考 学校环保毕业论文范文[精选]有关写作资料

主题:学校环保 下载地址:论文doc下载 原创作者:原创作者未知 评分:9.0分 更新时间: 2024-02-22

学校环保论文范文

论文

目录

  1. 第一篇学校环保论文范文参考:环境犯罪预防论
  2. 第二篇学校环保论文样文:基于环境管理体系的全校性环境教育模式研究
  3. 第三篇学校环保论文范文模板:中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实证研究
  4. 第四篇学校环保论文范例:生态幸福观教育研究
  5. 第五篇学校环保论文范文格式:非正式科学课程开发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100篇免费学校环保论文范文,为你的写作提供相关参考,可用于学校环保方向的硕士论文和本科论文写作参考研究,每一篇都是经典优秀的范文格式模板,【赶紧阅读吧!】

第一篇学校环保论文范文参考:环境犯罪预防论

目前,我国环境状况持续恶化,环境问题仍然是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破坏环境资源的大案要案时有发生,反映出我国现行规制环境违法乃至犯罪的法律法规存在一定的缺陷.其中较为突出的是,针对环境犯罪的预防机制不完善、手段不充分、规制不科学,难以达到较好的预防效果.因此,有必要以提高预防环境犯罪的实际效果为目的,针对刑法预防环境犯罪的局限与不足,通过研究视角和范式的转换,从犯罪学视角研究环境犯罪的成因及机理,从而为进一步完善我国环境犯罪立法、构建有效环境犯罪预防体系提供理论支撑和对策.本文以犯罪学为视角,采用文献分析方法、比较研究方法、实证研究方法和案例研究方法,并综合运用刑法学、社会学、经济学等领域中的相关研究范式展开了论述.对于环境犯罪预防的研究,本文基本遵循了犯罪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与路径.在对国内外环境犯罪预防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依据环境犯罪产生的原因,本文初步构建了环境犯罪的预防体系.该体系以消灭“带菌个体”、“犯罪情境”和“社会控制弱化”这三个致罪因素为目的,通过多方主体的共同作用,形成了由横纵交错的两个子系统构成的环境犯罪预防体系.其中,横向子系统围绕犯罪预防和被害预防展开.纵向子系统则按照环境犯罪发生发展的自然规律与先后顺序将环境犯罪预防分为“第一层预防”、“第二层预防”和“第三层预防”.社会预防作为“第一层预防”,是三层预防体系中最广泛的防线,具体包括宏观社会预防和微观社会预防两方面.其中宏观社会预防包括确立预防优先的指导思想、完善环境公益诉讼制度原告资格、树立公民环境道德意识和大力发展环保产业.微观社会预防主要是以家庭、学校、社区、企业和被害人作为主体,通过这五类主体的自我完善来进一步巩固环境犯罪的第一道防线.情境预防是“第二层预防”,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其主要是围绕增加犯罪难度、提高犯罪风险、降低犯罪回报、减少犯罪刺激和排除犯罪借口这五类措施对环境犯罪进行预防.作为“第三层预防”,刑罚预防是环境犯罪预防的最后一道防线.具体可分为环境犯罪立法预防和环境犯罪司法预防两个方面.在环境犯罪刑事立法方面,一是确立多元的环境犯罪立法模式,二是增设新的环境犯罪罪名,三是完善环境犯罪刑罚适用原则,四是完善环境犯罪刑罚适用种类.在环境犯罪刑事司法方面,一是要成立环境污损司法鉴定机构,二是要综合运用各种因果关系证明理论,三是提高司法人员专业水平,四是建立环境行政执法与司法联动机制,五是充分发挥环保法庭的作用,六是建设环保*队伍.

第二篇学校环保论文样文:基于环境管理体系的全校性环境教育模式研究

当今社会,由于环境危机加剧,环境教育的重要性日益被社会各界所认识.各国政府都把环境教育作为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环境教育业已形成了多种多样的方法和模式,其中学校一直是环境教育的主渠道.然而,当前的学校环境教育有效性不强,难以承担环境教育教育人们改善环境拯救危机使人类社会走向可持续发展这样的重担.究其原因,缺少一个把学校中环境教育的各种形态和各种因素整合起来的系统机制是原因之一.所以本研究旨在通过试点研究,尝试引入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这一高度结构化的系统工具,改造现有的学校环境教育,发展一套适合学校的基于环境管理体系的全校性环境教育模式.

第一章 前言:主要介绍选题的缘由、研究的目标、内容、方法.

第二章 学校环境教育现状与反思:通过文献检索和个人的经验积累对学校环境教育发展现状做一个概述和反思,其中通过设计评估指标对当前我国绿色学校中环境教育的有效性进行了评估,分析了学校环境教育和绿色学校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考察当前的学校环境教育,可以发现,环境教育的三种形态,即“关于环境的教育”、“在环境中(通过环境)的教育”、“为了环境的教育”在实际操作中相互脱节,虽然理论上已经提出三者的整合,但明显缺乏实践,以至于实际的环境教育目标集中于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而很少关注态度的发展和行为的塑造;只要不列入考试,环境教育在课程中就难以占据重要地位,通过课堂进行多学科的渗透也无法保证环境教育的系统性;学生亲身接触自然和环境以及参与学校环境决策的机会较少,环境教育因此局限于课堂,而游离于校园隔绝于社会.可持续发展要求环境教育重新定向,学校环境教育的现状显然不能适应这一要求.

绿色学校是国内外发展学校环境教育的一种形式,当前,我国绿色学校并没有从学校系统的角度来运作环境教育;环境教育仍然是部分教师和部分学生的部分活动;一方面教师的环境教育能力欠缺,另一方面环境教育师资却培训不足;学校也没有把自身作为环境保护的主体看待,不重视改善学校自身的环境问题.建设怎么样的绿色学校和怎么建设绿色学校是两个值得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第三章 学校环境教育与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的结合:介绍了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及其基本特点,探讨了将ISO14001引入学校的原因,分析了引入的可行性.

之所以引入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一方面是因为国家课程和环保法规等外部压力都要求学校发展环境教育和关心自身环境;另一方面是由于学校环境教育发展的内在需要,其中,环境管理体系是作为环境教育的工具引入学校,以应对学校环境教育面向可持续发展而需要重建的要求.由于学校与工商企业不同,在学校中完全照搬照抄ISO14001是不现实的.学校引入ISO14001的关键是借鉴它的管理思想和操作机制,所以引入是将ISO14001进行适合于学校的改造从而建立新的环境教育发展模式的过程.

学校环保论文范文相关参考属性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学校环保论文范文素材 大学生适用: 10000字学士学位论文、2500字高校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86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资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标准论文格式、论文摘要 职称论文适用: 技师论文、高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学校环保方向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学校环保论文范文选题
第四章 试点研究:试点研究在三所学校进行.其中以一所学校为主,按照建立环境管理体系的基本过程,开展了为时1年多较为完整的试点工作.同时,试点研究的若干环节还在另外两所学校试点,并引入了其他学校的案例.

试点研究通过下列工作进行:思想动员(召开座谈、培训、学校领导决策), “一 完善学校环境职能机构、发动师生设计表单、开展评审、识别问题,制定方案, 实际运行,实时检查,总结自评.在试点研究中,着力开发了引入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发展环境教育的具体做法.通过发动师生共同参与,将学校环境评审 的范围确定为环境方针、组织机构、课程、活动、校园污染、校园环境、后勤管 理、对外交流等8个方面;将学校环境因素分为教育、管理、污染、资源、相关 方等因素,识别出食堂废水、校园噪声、校园垃圾、校园绿化、环境教育教学、 环境教育课外活动、学校后勤管理、教室空气、学校环境方针、环境教育领导机 构、对外交流等门个重大因素;相应建立了门个课题小组,分别由一位教师指 导若干学生环保积极分子进行调查研究,发现环境管理和环境教育中现存的各种 问题.根据发现的问题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制定学校环境方针、目标、行动计划, 在学校历史上第一次把环境管理列入学校环境教育方针,并把环境教育从课程和 活动拓展到学校环境污染控制和后勤管理等各个方面,从而使工作计划不仅针对 环境教育也针对学校环境管理甚至学校的全部活动.在计划的实施阶段,除了充 分运用当前己有的环境教育发展手段如课堂渗透、课外活动等,而且开展了师资 培训、校园环境改善、对内对外交流、环境教育档案、制度规范等方面的建设.

矿 检查阶段的工作是与实施同时发生的,主要检查了计划实施的进展情况,建立了 自我检查表、评估学生总体环境表现的“绿册”并且发动学生参与检查,以便发

第三篇学校环保论文范文模板:中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实证研究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是人的社会属性.这说明人的本质不在于对物质生活的追求,而在于对提升生命质量和探索生活意义的精神追求.人们对道德生活的向往正是反映了这样一种精神诉求.思想道德素质是指个体在思想道德社会化过程中经由社会教化和个体内化方式而形成的自身内在的基本素养和心理品质,它是个体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个体整体素质的核心与灵魂,在个体的素质结构中起着价值定向的作用.中学生正处于从未成年向成年过渡的时期,这个时期身心发育急剧变化,思想道德素质正处于形成过程当中,极不稳定,可塑性强,是道德情操、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思想道德素质水平的高低,对于他们的一生将产生巨大的影响.本研究的目的在于客观地认识当前中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现状,探讨中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存在问题的原因,提出行之有效的教育建议,为当前学校德育改革提供指导.


https://www.mbalunwen.net/chaonengli/92232.html

为科学合理地评价当前我国中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现状,本研究首先通过文献研究、访谈调查等途径,界定了思想道德素质的涵义,探讨了思想道德素质要不要评价、能不能评价、能不能量化评价、如何评价等理论问题,厘定了评价中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指标,并根据评价指标编制了《中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状况调查问卷》(试测问卷).《中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状况调查问卷》(试测问卷)包括四个一级维度,即:自我关系、与他人的关系、与集体的关系和与社会的关系.每个一级维度又包括五个评价指标,其中,自我关系维度包括珍爱生命、自尊自立、求知进取、实践创新、正直正义;与他人的关系维度包括诚实守信、尊重他人、孝敬父母、助人为乐、宽容;与集体的关系维度包括集体合作意识、奉献意识、爱党爱民、爱国意识、热爱和平;与社会的关系维度包括社会公德、权利义务、*法制、节能环保、网络道德.然后,对问卷进行了试测,试测结果表明,除了12道题目与其所属一级维度之间的区分度较低外,问卷其余80道题目具有较好的区分度,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测试结果基本满足了主要的心理测量学指标,说明经过修改后的这份《中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状况调查问卷》具有评价中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状况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可以作为当前我国中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研究的测查工具.

考虑到我国不同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我们分别抽取浙江省、湖北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三个省区作为发达地区、欠发达地区、不发达地区的代表,运用正式的《中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状况调查问卷》,先后在浙江省、湖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三省区的30多所中学随机抽取10000多名中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作为对问卷调查的补充,我们还对三省区30多所中学的200多名学生和160多名老师进行了访谈调查.调查结果表明:中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得分存在着显著的性别差异,初中的性别差异比高中更为明显,女生思想道德素质得分普遍高于男生;初中生思想道德素质得分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初一学生得分最高,随着年级的升高逐渐降低,初二较高,初三最低;高中生年级差异不显著,初中生思想道德素质得分整体上比高中生高;独生中学生与非独生中学生之间也存在着显著的差异,独生中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得分显著高于非独生中学生的,中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得分也存在学校城乡类型的显著差异,城市学校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得分最高,城乡结合部学校次之,农村学校最低;中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得分也存在显著的地区差异,发达地区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得分最高,欠发达地区次之,不发达地区最低.通过调查还发现,当前中学生在思想道德素质得分整体较高.在思想道德素质的四个一级维度中,与社会的关系维度得分最高,与集体的关系维度次之,再次是与他人的关系维度,自我关系维度得分最低;在20个二级维度中,得分均值从高到低的顺序依次是:正直正义,爱党爱民,权利义务,热爱和平,*法制,节能环保,尊重他人,社会公德,集体合作,网络道德,助人为乐,珍爱生命,爱国意识,自尊自立,诚实守信,孝敬父母,宽容,奉献,求知进取,实践创新.这一结论体现了当代中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契合时*展脉搏,对社会发展的反应敏感而强烈,突出表现为他们在孝敬父母、宽容、奉献、求知进取、实践创新等传统价值观上得分较低,而在正直正义、爱党爱民、权利义务、热爱和平、*法制等凸显社会发展进步趋势的价值观上得分较高.

在问卷调查和访谈调查结论的基础上,本文对当前我国中学生道德素质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反思,并提出了以下教育建议:针对性别差异,学校、家庭和社会都要实施因性施教策略;针对年级差异,学校德育方法要注重价值引导,摒弃应试教育,重塑教育的育人目标;针对独生与非独生子女差异,家庭要加强亲子沟通,采取*型的教育方式;针对不同城乡类型学校差异,政府要取消城乡二元结构壁垒,父母要承担起家庭教育的责任,各地政府要净化社会环境和网络环境;针对地区差异,加大欠发达和不发达地区的基础教育投入,加强在职教师职后培训,实行教师定期轮岗交流制度.

第四篇学校环保论文范例:生态幸福观教育研究

近年来,我国民众的物质生活得到极大丰富,文化素质普遍提升,对于精神生活的追求层次也随之提高.但是,伴随市场经济发展给我国带来社会进步的同时,也使得功利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的幸福观在我国国人心中潜滋暗长.对物质财富的不断占有、对个人成名的不断追逐、对自然资源的不断索取成为很多人心中默认的生活理念.这种空缺了人的精神追求的幸福观不仅造成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而且也使人不断承受生命意义的缺失和人性异化的痛苦.基于此,一种既利于生态环境保护又符合人性要求的生态幸福观在生态文明建设时代应运而生.生态幸福观是伴随人类实践能力提升基础上出现的生态需要而产生的,具有社会性和历史性的特点.显然,生态幸福观教育符合当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要求,成为生态文明建设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本文立足于马克思主义*人的异化和自然异化的幸福观理论,以现实的人的实践活动为逻辑起点,对生态幸福观进行理论研究,并进一步将生态幸福观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研究生态幸福观教育的内涵与本质、理论依据与借鉴、内容与价值、方法与路径等内容.生态幸福是人们通过认识和改造自然的实践,在获得自然科学认知、生态情感体验、道德意志品性、生态审美境界和健康生活理念的过程中所感受到的幸福.这种幸福主要包含在认识自然生态过程中实现好奇心和求知欲的满足,在亲近自然生态过程中获得身心愉悦的体验,在维护自然生态中获得德性品质的提升,在欣赏自然生态中升华生态审美的境界,在保护自然生态中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而生态幸福观是人们对生态的幸福所持有的基本观点和总的看法.本文立足于实践唯物主义哲学,在提出生态幸福观的内涵之后,主要围绕着“生态幸福观教育的内涵与本质”—“生态幸福观教育的价值意义”——“生态幸福观教育的资源借鉴”——“生态幸福观教育的内容”——“生态幸福观教育的方法”——“生态幸福观教育的路径”六个方面依次论述.第一部分“生态幸福观教育的内涵与本质”.生态幸福观教育以全体公民为教育对象,以人与生态的关系为探讨主线,以基础层次的生态理论教育和深层次的生态幸福观理论教育为内容结构.基于此,生态幸福观教育是针对全体公民这一广泛的社会群体,根据不同公民的认知水平、情感状况、道德素养、生活方式的不同,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旨在引导人们树立对自然生态的科学认知,对自然生态的休闲情感,对自然生态的德性规范,对自然生态的审美情怀,最终形成利于自然生态的幸福理念教育.其本质是倡导人们践行一种合于生态的自觉、平衡、简约的生活方式.它具有主观性与客观性、个人性与社会性以及目的性与规律性相统一的特征.第二部分“生态幸福观教育的价值意义”.这部分主要是基于三个角度,即生态幸福观教育在工具性价值、人文性价值、功能目的实现方面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生态幸福观教育中的生态休闲观和生态消费观教育可减少对自然生态的破坏和掠夺,体现了生态文明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价值;它们可以释放人的精神压力和救赎人的物化痛苦,彰显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体现了人学范式研究转换的需要;此外,生态幸福观教育在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自然环境、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体系以及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方面具有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探索的意义.第三部分“生态幸福观教育的资源借鉴”.生态幸福观理论的科学性、深刻性和合理性是生态幸福观教育深入人心的根本.基于此,生态幸福观教育的资源借鉴主要源于对生态幸福观理论的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幸福观为生态幸福观教育合人类社会实践发展的需要、合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追求以及合辩证统一的全面科学性寻找到理论依据;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如福斯特、莱易斯等人关于通过道德革命、幸福维度来解决生态危机,以及西方环境美德*学关于环境德性*的理论和实践探索对生态幸福观教育给予重要的借鉴价值;由儒、释、道三家交织组成的中国传统文化关于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思想为生态幸福观教育给予深厚的民族底蕴根基.第四部分“生态幸福观教育的内容”.结合我国公民日常生活的特点和生态幸福观的内涵,我们将生态幸福观教育的内容确定为唯物辩证的生态认知观教育、自由的生态休闲观教育、适度的生态消费观教育以及和谐的生态审美观教育.唯物辩证的生态认知观教育可以帮助公民正确地认识人与自然、人与人以及自我身心的关系.自由的生态休闲观教育可以引导人们感受自然的魅力,获得精神的愉悦和放松.适度的生态消费观教育可以使人们挣脱被物奴役的状态,在节制的品性锻炼中提升个人幸福.和谐的生态审美观教育可以提升人们自然形象审美、自然艺术审美以及自然人化审美的境界,以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美的信念.第五部分“生态幸福观教育的方法”.生态幸福观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理应借鉴如理论教育法、实践教育法、典型教育法、自我教育法等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除此之外,生态幸福观还拥有自己的特殊方法:即生态体验法、因势利导法和道德想象法.生态体验法是由作为有感性的人在生态实践的基础上,唤醒其生态潜能,不断领悟自己内部世界与外部世界错综复杂矛盾关系的方法.因势利导法是因不同群体的理解能力、性格特点和关注焦点的不同而利导的方法.道德想象法是运用个体的道德想象力,发挥个体移情能力、情境领悟能力、幸福预见能力的方法.这几种方法对于生态认知、生态休闲、生态消费和生态审美观的培养颇为重要.第六部分“生态幸福观教育的路径”.生态幸福观教育离不开社会环境的影响,学校教育、家庭社区环境、大众传媒、民间机构组织以及政府组织都对生态幸福观教育影响显著.因此,从这些方面来探寻生态幸福观教育的路径是绝佳选择.学校教育者的引导是针对青少年群体进行教育的关键,可通过拓展课程建设、优化校园生态环境、开展主题实践活动的渠道进行;家庭和社区影响是生态幸福观教育的基石,前者是对孩子进行生态幸福观教育的起点,后者是培养社区民众生态幸福意识的平台;大众传媒的宣传对扩大生态幸福观的影响力至关重要,为此要确保大众传媒宣传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和宣传方法、内容的创新;民间机构组织的环境熏陶对生态幸福观教育起强化作用;政府组织的支持如政策的导向和扶持、公众环保参与制度的健全是生态幸福观教育的保障.

第五篇学校环保论文范文格式:非正式科学课程开发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进入21世纪以来,包括澳大利亚和美国在内的许多国家纷纷公布新的科学课程标准(既包括综合的也包括分科的),启动新一轮科学课程改革.与此同时,随着终身教育理念逐渐深入人心,学习化社会的创建要求学校从封闭走向开放,科学课程生活世界正在重建.而校本课程开发为教师的赋权增能、科技馆、博物馆等科普机构的普及,为学校和课程的开放化提供了可能,学校科学课程走进家庭生活、社会生活和大自然,参观、社会实践等学习方式便成为了科学课程的重要内容.鉴于这些课程是学校正式科学课程之外的重要内容与形式,我们将之定义为“非正式科学课程”.

“非正式科学课程”指教师在学校正式的科学课程之外,为学生提供的一系列非学科科学课程文本或活动的总和,包括“科技课外活动”、“与科学有关的主题班会”、“科技板报墙报”、“科学报告”.非正式科学课程具有百余年历史,上世纪经杜威等人的倡导,至上世纪70年代后逐步得以认同并发展.非正式科学课程属于校本课程范畴,具有“主题性”、“潜在性”、“非线性”、“多样性”、“开放性”、“生成性”、“互动性”和“生活性”等特征.“非正式科学课程”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对科学学习、科学活动以及科学事业的兴趣、巩固并扩展学生的科学知识、提升学生科学能力、改善学生对科学的理解、增强学生对科学活动以及科学事业的认同,而且能扩大科学教师的课程视野、提升科学教师对校外科学资源的认识与开发、提高科学教师科学创新能力、提升校外相关人员参与学校科学课程的参与度,促进社会与自然科学课程资源的利用等.然而,“非正式科学课程”的开发受到地区与学校文化、地区与学校科学课程资源、教师课程素养、学生科学基础和兴趣及其对活动的认知等诸多因素的限制和影响.为此,非正式科学课程开发应坚持“以学生为本”,把握“实践性”、“自主性”、“差异性”、“开放性”、“相关性”原则,重视课程共同体的构建,使校外相关人员参与进来,鼓励教师、学生、校外相关人员共同进行课程审议,以确立非正式科学课程的价值取向、组织线索和开发模式.

笔者以C市X中学为实践基地,与L老师合作,以高一某班的8位学生为研究对象,以寓教于乐、直面生活、自主建构为课程理念,设计实施了以“汽车-科学-生活”为主题的非正式科学课程活动.课程展开过程中,8位学生分为2个小组,以学生自主选择课程主题和课程内容的形式展开,共组织“汽车发展史”、“汽车的设计与制造”、“汽车与环保”三项主题活动.在此过程中,我们组织阅读相关课外书籍、查找相关资料、参观中国Y汽车集团展馆、Y汽车集团汽车生产线、与Y汽车集团研发人员进行对话等课程活动,学生在教师及相关人员指导下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并展开讨论,而且我们还组织召开了主题班会.在活动中,8位学生表现出了浓厚的活动兴趣和非常高的参与度,并对部分问题进行了比较深入地思考,获得了有关Y汽车集团历史发展、汽车设计与制造、汽车对环境的影响及应对策略等方面的知识,其资料搜集能力、提出问题的能力都有一定程度的提升.但是,部分学生由于课业繁重或自身平时学习习惯不良等问题,导致他们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不高,大多情况下需要教师的指导、规划和督促.此外,调查发现,这些课程活动对学生对正式科学课程学习的兴趣、未来职业的规划以及科学活动和事业的认同影响不大.

总言之,“非正式科学课程”能够提升学生对科学活动的认识以及社会问题的关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的学习习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但高中考试频繁、校外课程资源可利用程度低、学生原有学习习惯不良、学校封闭以及开发者的经验能力不足等因素,还是制约着“非正式科学课程”开发的成败与质量.为此,笔者认为,国家应出台相应政策以促进校外“非正式科学课程”资源的有效利用,选择课程开发基础好且开放的学校有助于减小“非正式科学课程”开发的阻力与难度.同时,在“非正式科学课程”开发过程中,开发者应选择与学校正式课程或已有课程活动相近的主题或话题,在加强对学生引导的同时,注重寓教于乐,并把握好“度”.

为您写学校环保毕业论文范文和职称论文提供相关参考文献.

学校环保引用文献:

[1] 关于学校环保的论文选题 学校环保论文题目如何定
[2] 学校环保外文文献 学校环保外文文献怎么找
[3] 学校环保论文大纲范本大全 学校环保论文框架如何写
《学校环保论文范文参考 学校环保毕业论文范文[精选]》word下载【免费】
学校环保相关论文范文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