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写作 > 论文集 > 文章内容

传播与广播博士论文摘要怎么写 传播与广播博士论文摘要范文参考有关写作资料

主题:传播与广播博士 下载地址:论文doc下载 原创作者:原创作者未知 评分:9.0分 更新时间: 2024-01-19

传播与广播博士论文范文

传播与广播博士论文

目录

  1. 第一篇论文摘要:2003-2010中国数字付费电视频道发展研究
  2. 第二篇摘要范文:传播学哥伦比亚学派考论
  3. 第三篇传播与广播博士论文摘要:新媒体视阈中的大学生道德教育创新研究
  4. 第四篇传播与广播博士论文摘要模板:变迁与反思:转型期俄罗斯大众传媒研究
  5. 第五篇传播与广播博士论文摘要怎么写: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广播宣传
  6. 第六篇摘要范文:中国新时期新闻传播学术发展史
  7. 第七篇传播与广播博士论文摘要范文:历史·,现状·,策略
  8. 第八篇传播与广播博士论文摘要格式:互联网与传统媒体融合趋势研究
  9. 第九篇传播与广播博士论文摘要:口语传播视野下的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10. 第十篇摘要范文:新兴媒体竞合下中国广播现状与发展策略研究

【100篇】免费传播与广播博士论文摘要范文,可用于传播与广播博士论文摘要写作参考研究,为你的本科论文和硕士论文提供有价值的传播与广播博士论文摘要范文格式模板参考.【赶快阅读吧!】

第一篇论文摘要:2003-2010中国数字付费电视频道发展研究

21世纪是一个数字世界,用尼葛洛庞帝的话来说:这是一个“比特时代”从全球范围来看,随着科学技术特别是数字技术的不断更新与发展,在信息技术革新的基础上,以网络、手机为代表的各种新媒介不断涌现并日益发展壮大.这不仅带来了全新的传播理念和模式,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而且对诸如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构成了巨大的冲击和威胁.在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激烈竞争的态势下,电视产业必须要加快自身的发展步伐,它的改革创新已是势在必行.危机四伏的中国传统的电视业必须获得属于自己的新特征,以应对新旧媒体的挑战.

在新世纪,数字化成为我国广电产业改革发展的关键词.数字化是电视发展史上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技术革命,它将传统电视媒体的功能与新兴的数字技术融合起来,形成了一个崭新且庞大的数字电视产业.数字电视产业是当今世界广电产业的发展潮流,是全球电视产业发展的必然方向.近两年,以北美、欧洲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在由模拟电视向数字电视的过渡中,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效并积累了一些宝贵经验.基于我国广播电视数字化的平台之上,数字付费电视频道伴随着我国数字电视推广应运而生.数字付费电视频道是一种新兴的内容提供服务,是一种专业化的电视频道,是一种先进的节目形式,是电视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我国广播电视行业的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中国的广播影视产业的做大做强离不开数字付费电视频道,它对我国的电视产业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首先,我国传统电视媒体一直依赖广告这一单一的盈利模式,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广电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数字付费电视频道,致力于以向广大用户收取节目收视费为主要的盈利方式,有助于中国电视行业寻求新的盈利增长点,构建均衡型的赢利模式,这有利于我国电视产业的发展.其次,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分工的细化,人民群众的收视需求不仅大大提高,而且更为多元化,甚至有人说我国的电视消费者呈现出一种“碎片化”的状态.数字付费电视频道通过对用户细分,作为一种分众化、甚至小众化的专业频道,可以提供更加专业、个性、精彩、丰富的节目,更好的满足我国电视观众的上述电视消费需求.再次,数字付费电视频道依靠内容盈利,凸显了内容价值,使得电视从业者能够把更多的精力从广告中转回到节目内容上,有利于整体上提高我国电视节目的质量水平,有利于我国电视频道专业化的建设,有利于提高我国电视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最后,从发展我国数字电视产业的角度来看,数字付费电视频道作为有线数字电视产业的主要增值业务之一,对于我国有线数字电视产业日后的发展至关重要.而且数字付费电视作为新兴内容产业和一种高端产业,也有利于全面提升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水平,从而实现我国文化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本文的构建主要依据以下理论:竞争优势是一个企业或者一个行业、产业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取得成功的关键.竞争优势来自于哪项生产经营活动呢答案就是价值链,即:企业形成竞争优势的价值创造活动并非是某一项具体活动,而是一系列产生价值的生产经营活动所形成的行为链条.价值链理论认为一个产业的优势来自于该产业某些特定环节的优势,只要抓住了这些关键环节,也就抓住了整个价值链.这些关键环节就是产业的战略环节.战略环节决定了产业经营的成败和效益.

本文谋篇布局主要依据以下的思路:导论提出中国数字付费频道发展的问题,介绍产业价值链的相关理论.第一章明确了数字付费频道的相关概念,介绍了数字付费频道产生发展的两个背景.第二章介绍了中国以及西方发达国家付费频道的发展概括,分析了中国数字付费频道的产业价值链的构成,并提出内容建设和内容营销两个环节是中国数字付费电视产业价值链上的关键环节,从而引出以下两章的分析.在分析之前,又对中国数字付费频道发展的政策软环境进行介绍并提出建议,还研究了中国数字付费频道的用户,分析其特征并提出数字付费频道无论内容生产还是市场营销都要以“用户为中心”.第三章对中国数字付费频道产业价值链上的关键环节之一——内容生产环节进行分析;第四章对另一个战略环节——市场营销环节进行分析,并对收视费之外其他盈利方式进行了探讨.结语部分,对全文进行了小结,阐明了主要结论和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本文除导论和结语部分外,主体分为四章,下面是各部分的内容提要:

导论部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不断涌现并发展壮大,日益威胁电视等传统媒体.面对新媒体的竞争,中国电视开始了数字化的转换.基于数字电视的平台,数字付费频道这一分众化、小众化的专业频道应运而生.但其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从而提出本文研究的主要问题.本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是大众传播理论、电视理论以及传媒经济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有益的补充;同时,本文在中国数字付费频道的实践方面,对于促进其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导论中还对国内外前人的研究进行了总结和分析,介绍了产业价值链的相关理论,以及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第一章数字付费电视频道的相关概念与发展背景.首先,对数字付费电视频道及其相关概念做出界定.先后阐述了数字电视的概念、特点、分类、标准、发展意义;有线数字电视的概念、发展历程、业务类型:数字付费电视频道的概念、特点、发展意义,并对免费电视与付费电视、数字付费频道与传统免费频道两对概念进行了区分.其次,介绍了中国数字付费频道产生和发展的技术背景,即我国有线电视数字化的历程.介绍了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以及中国数字电视的发展历程,中国广播电视的数字化选择以有线电视作为突破口和切入点的现实依据,接下来论述了中国有线电视数字化的意义、发展战略、发展之初的探索、发展进程以及三大推广模式并做了评价,提出整体转换是我国有线电视数字化的必由之路,要因地制宜的推进.最后,介绍了中国数字付费频道产生的产业背景,即我国电视频道专业化的历程.包括:频道专业化是电视媒体的必然发展趋势;中国电视频道专业化发展初期的探索;数字付费频道是中国电视频道专业化发展的高级阶段以及中国电视专业频道的类型划分.中国电视媒体盈利模式变革方面的内容包括:中国电视产业传统的盈利模式;以广告为主的电视经营模式的局限性以及数字付费电视带来了电视盈利模式的变革.


https://www.mbalunwen.net/dajjemi/058094.html

第二章数字付费电视频道的产生与发展.首先,对西方发达国家主要是美国、英国和日本三个国家的付费电视的发展历史和现状进行介绍.其次,介绍了中国数字付费频道发展的实际情况(包括兴起、现状、竞争环境)和遇到的问题(包括数字电视用户数量少、内容瓶颈、营销环节薄弱、观众免费看电视的传统收视习惯).再次,分析了中国数字付费频道产业价值链的构成及各环节的具体任务,提出内容建设和内容营销两个环节是我国数字付费电视产业价值链上的关键环节,必须抓好这两个“战略环节”的建设,以确立整个数字付费电视产业的竞争优势.接下来,对中国数字付费频道发展的政策软环境进行介绍和分析,政府在我国数字付费电视产业价值链发挥着监督和管理的作用,主导着数字付费频道的发展方向.目前,国家广电总局等相关管理部门对数字付费频道的规制主要靠政策,已经出台了一些新的政策规章,但是还存在着一些弊端和空白.因此,要进一步完善数字付费频道的政府规制,注重规制法律框架的构建,并在广告、内容、资金准入、减免费用、传输渠道等诸方面出台更为宽松的、扶植性的政策,为数字付费频道的发展创造更有利的生存和发展环境.最后,对中国数字付费频道的用户环节进行了分析.只有提供基于用户需要的节目内容、营销策略和服务,吸引用户购买,数字付费频道的价值才能得到实现.提出数字付费频道使得电视观众发生了从“受众”到“用户”的嬗变,用户成为数字付费频道的价值起点,因而要树立以“用户为中心”的核心理念.并通过对数字付费频道潜在用户的分析,得出了中国付费电视用户的基本特征.

第三章中国数字付费电视频道的内容建设——以《CHC家庭影院》频道为例.节目内容生产环节是中国数字付费频道产业价值链上的“战略环节”之一.首先,综合分析了付费频道遭遇内容瓶颈的原因,包括体制制约、投入不足、政策限制等因素.数字付费频道以向用户收取收视费为主要盈利方式,彰显了内容的价值,内容真正成为可以赚取利润的产品.提出内容对数字付费频道来说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内容成为其立身之本.其次,作为数字付费频道的生产方,必须下大力气进行付费频道的内容建设.在内容建设方面,要打造精彩专业的频道节目内容,提出准确为频道进行市场定位,对原有节目资源的二次开发,打造独家、原创核心内容,深入推进电视体制改革、促进节目内容市场繁荣,利用多种有效渠道更多的筹措资金等方式.再次,随着市场进入“品牌时代”,数字付费频道品牌的塑造和传播也是必不可少的.提出在目前数字付费频道的市场培育阶段,在努力打造内容优势的同时,高度重视和培育数字付费频道的优良、独有、强势品牌.并从树立品牌意识、塑造品牌、品牌延伸和传播三个方面进行了论述.最后,以《CHC家庭影院》为案例,从频道定位、节目编排、原创节目、电影类节目资源、品牌策略等几方面,较为全面的对其内容生产与品牌建立进行了分析.

第四章中国数字付费电视频道的营销策略.营销环节是中国数字付费频道产业价值链上的又一个“战略环节”.首先,对市场营销的基本理论进行了介绍.现阶段,数字付费频道是有线数字电视平台提供的增值业务之一,各地的有线电视网络公司作为数字付费频道的网络运营商,是开展其市场营销的主体.要增强营销观念,建立营销队伍,树立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水平.其次,提出建立以“用户为中心”的4C与4P策略相结合的营销组合策略.在产品组合策略上,通过单选频道、节目包、资费套餐等不同的产品组合和销售形式来最大化的满足用户不同的购买需求;在价格策略上,从成本、竞争和需求三个方面分析了中国数字付费频道的情况,提出低价的基本策略;在渠道策略上,提出既要重视现有的自有营业厅的销售,又要广开渠道,充分利用社会资源,进行广泛合作的策略;在促销策略上,提出要建立全方位、立体化的宣传渠道,并充分利用免费试看、价格折扣、赠送礼品、举办各种促销活动等方式.最后,作为数字内容提供服务的数字付费频道,在渠道日益过剩、内容越来越紧缺的时代,必将拥有极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发展数字付费频道需要把眼光放宽.提出在收视费盈利模式之外,数字付费频道还可以积极探索其他的盈利方式.包括播出商业广告、进行多元化的产业经营、多种渠道传输和播出等.另外,对“付费”方式的进一步探讨,应该将部分开路免费频道转变为付费经营.

结语部分,对全文进行了小结,提出本文的主要结论:

1.数字付费频道是一种分众化、小众化的电视专业频道,是一种数字内容提供服务

2.政府应放宽对数字付费频道的管制,并积极出台扶持性政策

3.坚持“内容为王”,加强数字付费频道的内容建设

4.建立以“用户为中心”的4C与4P相结合的数字付费频道营销组合

5.积极探索收视费之外的盈利新模式

本文的创新之处:

1.以中国新兴的数字付费频道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博士论文,本文尚属首次.本文认为数字付费频道是一种数字内容提供服务,属于高端的数字内容产业,在渠道过剩、内容紧缺的当代,拥有极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2.从产业价值链的视角,首次对数字付费频道产业价值链的内容生产和市场营销两个“战略环节”进行了深入研究和分析,并提出了对中国数字付费电视产业具有一定创新性的发展建议.

3.本文首次以《CHC家庭影院》

第二篇摘要范文:传播学哥伦比亚学派考论

本论文在反省传播思想史方法的基础上,尝试一种“打破传播学科重做传播学史”的思路,对于“传播学哥伦比亚学派”进行了“复线历史”的知识社会学考论.传播学哥伦比亚学派作为大众传播研究的源头,不仅是实证效果研究理论与方法论的起点,更是传播研究各种学术传统“重新评估一切价值”的关键,因此在传播研究历史中关涉到诸多根本的问题.

按照“知识逻辑”的思路,本文在阅读一手文献的基础上,关注哥伦比亚学派在美国社会科学领域中的知识谱系与价值导向,结合由此引发的争论、批判与知识的流变,揭示大众传播研究曾经走过的路.具体来说,本文围绕三方面的问题展开:(1)作为公认的大众传播研究源头的哥伦比亚学派传播研究关注的核心问题是什么涉及的传播研究知识图谱是怎样的传播研究中采用的方法与得出的结论内在的逻辑关系如何,背后的哲学支撑是什么怎样的知识生产模式生成了怎样的知识形态在学派知识场域中学人之间的互动关系如何关联知识生产,并体现出哥伦比亚学派的特点(2)在传播学哥伦比亚学派兴起的1940到1960年代间,大众传播研究背后对应的美国社会科学演进的逻辑如何对此问题的知识社会学解答不仅涉及对于传播研究源头的澄清,也关乎大众传播研究在整个社会科学体系中的位置.由此,本文不仅需要直面所谓“行政研究”与市场、政府、基金会的关系,更要论证理论在传播研究中经历了怎样的嬗变,可能带来的隐患有哪些并尝试论证研究背后的社会结构关系如何由此在宏观的视野下,传播学哥伦比亚学派怎样在美国社会中兴起,又是怎样走向衰落(3)通过探索大众传播研究在其源头之地关心的“大问题”,我们从历史的视野讨论了植根于社会理论的传播问题脉络如何这一问题脉络又得到了怎样的延续

通过对传播学哥伦比亚学派的知识社会学考论,本文提炼出大众传播研究如何在美国社会科学的体系中形成“方法论逻辑”与中层理论互为犄角的学术样态,并将传播研究放到大的社会科学研究主题中分析其呈现出的形态、特征与裂变.最终,本文从传播问题的社会理论脉络中,透过哥伦比亚学派,将大众传播研究的未来置于历史中,讨论了大众传播研究的困境与希望.

第三篇传播与广播博士论文摘要:新媒体视阈中的大学生道德教育创新研究

新媒体是在传统媒体发展的基础上运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技术的新的媒体形态,随着互联网、手机的普及和Wbe2.0、3G技术的推进,新媒体成为继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新媒体传播因其传播方式的高度自主性、广泛参与性、去中心化的互动性等特点,使广大民众参与到信息的制作和传播过程中,给人们带来了新的虚拟生活方式,也给大学生带来了思想道德层面的积极影响和严峻挑战.一方面使学生增强了*、平等、独立等现代*意识,另一方面由于新媒体传播信息内容的繁杂性、传播方式的的隐蔽性,对大学生思想观念带来冲击,对大学生的道德自律、道德判断、道德行为提出了挑战,新媒体传播创设的虚拟与现实并存的环境,给传统的德育观念、手段带来了严峻挑战和很好的机遇.如何在伴随新媒体而来的信息化、全球化的现代境遇中,创新大学生道德教育,成为一个具有重要价值的课题.

传播与广播博士论文摘要范文相关参考属性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传播与广播博士类论文范文 大学生适用: 2000字专升本毕业论文、3000字本科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47 写作解决问题: 毕业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标准论文格式、论文设计 职称论文适用: 刊物发表、职称评初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传播与广播博士科目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传播与广播博士论文摘要范文选题

本文结合新媒体的特征与功能,以新媒体视阈中的大学生道德教育创新问题为研究对象,从大学生道德教育的现状与问题,新媒体环境下道德教育创新的必要性,以及创新的指导理念、教育模式、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形式、教育途径、教育队伍建设、教育环境、教育评价机制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探讨.全文除导论和结语外,共分十一章.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媒体形态经历了从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到网络、手机、数字电视等新媒体的发展过程,当前新媒体的主要类型有网络媒体、手机媒体、数字电视媒体,新媒体具有交互性与即时性、自主性和参与性、共享性和社群化、个性化与受众的分殊化、信息内容的多元化等特征,具有传播大众文化、引起人们交往方式和社会组织方式的变革、建构公共领域、推进社会*、影响社会舆论等功能.

新媒体的发展对传统道德教育理念和方式方法提出了挑战,同时也为道德教育提供了拓展教育载体、传播道德价值、促进教育的互动性及主体性的发挥等机遇.同时道德教育创新是新媒体环境下实现道德教育意识形态功能的的必然需求,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实现道德教育现*展的自身需求.

当前道德教育已经根据新媒体带来的新变化在教育方式、途径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并取得一定成效.但仍存在着运用新媒体的自觉性不强,没有发挥学校、家庭、社会与新媒体教育的合力作用,对新媒体的传播规律把握不准确等问题,存在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是道德教育指导理念、模式、内容、方法、途径、队伍建设、新媒体管理机制,教育评价机制与新媒体环境不适应.

在新媒体创设的虚拟与现实共存、多元化的环境下,应创新道德教育指导理念,树立虚拟与现实相结合的整体育人理念,一元主导与包容多样的理念,道德教育价值取向与社会道德整体发展趋向相一致的理念,道德教育内容、方式、方法、途径与新媒体传播规律相一致的理念;应根据新媒体环境的变化,建立新媒体虚拟空间与现实空间结合的道德教育模式,建立学校、社会、家长、学生四位一体的与新媒体相结合的立体教育模式;应注重新媒体环境下道德教育内容的创新,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公民*道德教育、道德选择教育,提升*体道德能力和水平;应注重大学生道德教育方法、形式的创新,运用网络媒体、手机媒体等新媒体平台创新德育方法,运用自主性德育、参与式德育、选择性德育、主体间性德育、嵌入式德育等新的德育形式;应注重大学生道德教育途径的创新,加强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道德主体的建构,加强新媒体环境下的*规范建设、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加强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通力合作,发挥媒体的道德教育功能;应创新新媒体环境下的大学生道德教育队伍建设,建立政府、社会、高校组成的队伍建设网络体系,丰富教育队伍的构成,明确队伍的素质要求,加强新媒体管理队伍、新媒体舆论引导队伍、道德教育队伍三支队伍的建设;应着力做好大学生道德教育环境的优化,实现中国传统社会*在新媒体带来的信息化、全球化时代的现代转化,优化道德教育的社会环境,建立健全新媒体管理、监控机制,优化新媒体环境,学校加强校园网管理和建设,优化校内教育环境;应创新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道德教育的评价机制,建立新媒体环境下政府、社会、学校、家长四级联动的道德教育评价体系,完善政府对道德教育的奖惩机制.

本文运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等对新媒体对大学生的道德影响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运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运用马克思主义*学、传播学和思想政治教育学等多学科交叉研究的方法,对新媒体视阈中大学生道德教育创新问题进行分析和阐述;运用实证研究法,通过建立德育网站、德育播客、手机短信教育平台等方式,从实际德育工作中探索运用新媒体对大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径,为研究提供现实依据.

本研究有助于宣传和教育主管部门、高校及其师生把握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基本规律,在具体工作中提高可操作性,增强实际效果,并进一步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研究.

第四篇传播与广播博士论文摘要模板:变迁与反思:转型期俄罗斯大众传媒研究

俄罗斯是当今世界最大的社会制度转型国家,俄罗斯社会制度转型是20世纪世界上最重大的历史事件.在对政治制度进行根本性改造并按市场经济模式改造整个经济生活,按西方的*、自由、多元标准促进文化变迁的艰难进程中,俄罗斯社会震荡与冲突此起彼伏,矛盾与危机接连不断,为我们上演了一幕幕具有深刻内容的转型“活剧”,引起了世人的广泛关注.

大众传媒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当代社会发展至今,大众传媒已无处不在,无孔不入,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等社会各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作为社会有机体的子系统,大众传媒与社会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形成了一种互动关系.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因素直接影响和制约着大众传媒,而具有双重属性的大众传媒的信息传播,不仅具有对社会和个人进行影响、操纵和支配的力量,同时又能从反面折射出社会的发展状况.在风云变换的俄罗斯社会转型期间,大众传媒客观地反映了转型过程并对这一过程的发展施加了重要影响,而伴随着一系列资本主义政治、经济、文化制度的推行,俄罗斯建立了资本主义的新闻模式,大众传媒自身也发生了错综曲折变化.因此,我们认为,在越来越多的学者把目光投向俄罗斯社会转型研究时,俄罗斯大众传媒变迁的考察也应该占有一席之地,而从大众传媒在社会中的重要性以及俄罗斯传媒变迁的典型性来看,这一研究也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本文从社会学和文化学的角度,结合俄罗斯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转型的现实,利用最新的中俄文资料,采用逻辑推理、实证与比较等方法,依次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对俄罗斯大众传媒在其社会转型过程中的变迁轨迹和特点进行了分析,全文主要涉及到俄罗斯传媒变迁的政治、经济、文化三个社会动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因、多元的传媒体系、自由主义传媒体制的确立、市场经济条件下传媒的经营与管理、文化转型与传媒变迁、传媒多功能转变、作为传者的新闻记者与受众身份的变化、中俄传媒比较研究八个方面的内容.

本文的论述表明,转型期俄罗斯传媒经历了四个阶段的发展变迁,主要体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新闻传播总体上由单向度向多元化转换.转型期俄罗斯传媒在结构上向多类型、多层次转变,各种传媒(报纸、杂志、电视、广播、互联网)构织成无时无所不在的传媒网络,传播内容丰富多彩,传媒所有制多形式化、管理多层次化,传播功能多元化.

2、以电视为代表的电子传媒取代报纸的首要地位,其重要性日益突出,标志着俄罗斯传媒的影响由平面化转向立体化.

3、俄罗斯传媒逐步由计划走向市场化、产业化的发展道路.传媒作为文化工业,为公众制造文化消费产品,其经营受到高度重视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4、传媒的多元发展为新闻传播者和受众提供了更为自由的信息空间,新闻传播者有了广泛的信息选择和传播权力,受众在传播中的地位得到了提高.

5、新闻事业由封闭型向开放型转换.俄罗斯传媒改革改变了以前的封闭状态,使传媒发展逐步走向国际化,进入了全球信息传播体系.

6、新闻传媒由精英型向大众型转换.社会转型期,在西方消费式快餐文化的全面影响下,俄罗斯受众对传媒内容及形式的选择与接受,都倾向于更加简易的模式,从而促使了“后现代”大众文化与以反思性、崇尚经典、权威等为特征的精英文化的断裂,俄罗斯传媒也日益大众化.

俄罗斯传媒发展的上述特征,从某种角度上可以说是体现了俄罗斯传媒变迁的一些积极因素.这些积极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苏联新闻模式的许多不足.然而,俄罗斯的社会转型与传媒变迁,更多的是给传媒带来了深层次的发展危机,主要包括: 1、西方的*政治不仅没有使转型期的俄罗斯媒体成为真正的“第四权力”,正常发挥监督政府的威力,反而使其成为各种政治势力实现自己政治、经济利益的工具,这在各政党的纷争和议会、总统选举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在这种情况下,公众的普遍新闻自由也无法得到保证,四少l!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媒体的私有化与财团化使国家对传媒的控制大大减弱,媒体我行我素,导致了社会舆论的分散与混乱.

3、传媒的极端商业化导致虚假新闻、虚假广告、*报道泛滥,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水平下降,传媒的负面影响扩大,公众对媒体的信任度降低.

4、传媒产业化发展中,虽然国家转向宏观调控,媒体根据市场需要配置资源,由市场进行自发调节,但由于很快形成的传媒垄断,在抢占媒体市场的过程中除了资本的角逐,更多的却是权力的较量.加上本来就不完善的法律的制约力也很差,媒体的竞争意识不强,传媒产业化程度低,发展缓慢.

5、传媒对西方消费性大众文化的大量复制生产和广泛传播,颠覆了俄罗斯人、特别是青年人的传统价值观,使俄罗斯受众沉溺于肤浅的表层文化审美幻象中,导致了其精神空虚和享乐型利己主义的盛行.

6、在全面开放的背景下,对具有意识形态属性的传媒文化产业保护不够,国外媒体和资本的冲击,使俄罗斯十分脆弱的传媒文化产业发展雪上加霜,俄罗斯还不得不解决传媒文化的民族性

第五篇传播与广播博士论文摘要怎么写: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广播宣传

“这肯定是一个新的起点,因为这次大战第一次把人类的所有决定性元素全都用来同时思考同样的观念、至少思考同样的观念名称.”①沃尔特·,李普曼如是说.20世纪初始的四十年左右的时间里,美国的媒介产业发生了巨大变革.人类文明史上一个崭新时代的自此启程,正是这些新兴现代通讯手段的出现,使人们第一次主动尝试在全世界范围内恢复“共同意识”.当然,这其中不乏那些来自政府和军方高层的,对公共舆论的人为操控和精心部署,美国著名学者哈罗德·,D·,拉斯韦尔(Harold D.Lsaawell)的博士论文《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PropagandaTechnique in World WarⅠ)毫无疑问是这方面研究的开山之作.作为当时宣传研究的最高权威,拉斯韦尔博士带有开创性和预见性的写作几乎涉及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参战各国的所有传播媒介,报纸、宣传手册、传单、书籍、海报、电影、图片等.诚然,媒介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基本上停留在纸制印刷媒介领域中,报纸和其它出版物基本承担着这个时期的舆论导向和信息传播,而无线电广播的发展则更多地停留在技术层面,其军事作用远远超过其作为公共媒体的传播作用.然而,这非但没有妨碍广播作为新的大众媒介在日后的辉煌成就,反而为那一时刻的来临积蓄力量,因为就在不久之后,伴随着另一场规模和范围更大的世界性战争,无线电终于迎来了它的黄金时代,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这场世界大战堪称是人类大众传播历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鉴于一次大战中广播网还没有作为公共媒介正式发展形成,因此鲜少用于战时宣传活动中,拉斯韦尔博士的研究并没有对这一领域过多阐述.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则为传播时*启了一个新起点,这在很大程度上应归功于电缆的发明应用以及随之诞生的电报和无线电广播技术.收音机不仅成为公众了解外部世界和大战形势的扬声器,更是交战各国政府军界的传话筒,它作为战时最重要的宣传载体之一堪比最具杀伤力的战争机器.此篇论文之内容将主要叙述和讨论作为站在同盟国阵营一方的美国如何利用电台广播媒介在整场战争中的宣传战略及其影响和意义,同时揭示美国政府和公共广播在战时宣传工作和技巧上的得与失美国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重要的参战国之一,其地理位置和战略部署囊括了亚洲—太平洋和欧洲两大战场,虽然美国国内在这场战争爆发后的大部分时间里处于隔岸观火和争执讨论中,其立场动向和战略部署对整场战争的走势和结果,乃至诸国的战役局势和政权更迭的巨大影响却是显而易见的.所以说,美国在二战期间的活跃和作为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军事行动和外交政治,它在战时对内和对外宣传方面的探索和实践同样令人印象深刻,其中的广播宣传更是如此.虽然二战爆发初始,时任总统的罗斯福对“宣传”、“舆论”等词语抱有对待社会主义或者专制*相似的固有偏见,虽然词的本义“散布或宣传一个思想”①是一个非常中性的词,但是,在这里我们不得不澄清的一个事实就是,在复杂险恶的国际政治和战争的环境下,特别是一战中宣传工作一些不良做法,使“宣传”一词逐渐带有否定的态度.即便面对在以往相对中立的新闻报道时传播者的态度也不可避免地会显现出偏差,这样的做法也因此极易被打上“宣传”的烙印.虽然,我们无法认同完全公正客观的新闻内容在这一特殊时期的存在,因为任凭是最出色的战地播报员记者和新闻机构也无法避免会在播报中掺杂民族和国家的个人情感,更不用说那些精心策划的来自国家高层的消息了,而这些往往就会成为战争中的另一场较量.作者将在下文中详细探讨美国以及关联国在这场触目惊心的世界大战中同样引人注目的广播之战.

第六篇摘要范文:中国新时期新闻传播学术发展史

1978年以来的30年是我国新闻传播研究发展最快、取得成绩最大的30年.对业已做过的研究进行全面、系统地梳理,总结得失,“以史为鉴”,有利于我们对其过去有个清晰的认识,有利于现在的研究者找到新的切入点,有利于新闻传播学未来的发展壮大.

本文把学术研究视为一种传播活动,引入“5W”传播模式作为分析架构,既描述学术研究的构成及其发展历程,又揭示它们之间的关系,以及学术研究与其他社会子系统的交互作用,从静态构成和动态变化两个维度述说新时期我国新闻传播学术发展的历史.

本文在整体上采取“总—分—总”的体例,通过对历史文献、资料的分析、梳理,探究新闻传播学术总体及各构成要素的变化,即首先概述新时期我国新闻传播学术的发展轨迹,然后分述研究主体、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效果四个面向的变化,最后总结取得的主要成就与存在的主要问题.

根据新时期新闻传播学术推进的特点,本文把其分为五个阶段:1978-1982:“学术研究逐步恢复”,1983-1988:“新闻改革引发学术论争”,1989-1991:“学术研究曲折前行”,1992-1996:“为学术而学术”,1997-至今:“在新的起点上迈向多元化发展”.

研究主体是整个学术生产活动中的第一环节和主导性因素.本文借用知识社会学的有关理论,以群体为线、以个体为点,勾画新闻传播研究主体的变化,探究变化背后的原因,并揭示这种变化对新闻传播学术的影响.

为了精细呈现新时期新闻传播研究的整体状况和动态变化,本文对三大学术期刊上的论文进行了抽样内容分析,以寻找各个分支研究领域(新闻理论、新闻史、新闻业务、新闻事业经营管理、广播与电视、传播学、其他)中比较集中的话题、问题,然后结合有关研究成果对此进行评述.

在“研究方法论”一章,本文梳理了学界关于新闻传播研究方法的代表性论述,并以部分新闻传播博士论文为例,管窥我国新闻传播研究方法的现状.在此基础上,把一些代表性的研究方法与研究成果结合起来考察,揭示新闻传播研究方法的发展与具体应用.

建构学科体系、推进新闻改革是新时期以来我国新闻传播研究效果的主要体现.构建学科理论体系是基础,学科理论体系越完善,越能发挥出学科能量.研究者的论述、新方法的引进、新理论的提出,既为新闻改革提供了合法性阐释,又促进了新闻传播学术的发展.

从纵向看,新闻传播研究进展迅速、成绩巨大.经过近30年的发展,新闻传播学摘掉了“无学”的帽子,建起了学术研究梯队,初步完成了知识体系的建构,已经跻身中国人文社会科学之林,拥有了一批有分量的研究成果,学术研究效力得以初步彰显.同时,新闻传播研究不够深入,知识、理论和体系都有待进一步完善.笔者提倡应向学术自身回归,尊重其自身逻辑,扎扎实实地研究些问题,注重积累,要遵守学术规范,讲究研究方法,摈弃过去那种简单化的、直接的、操作性的实用研究.

第七篇传播与广播博士论文摘要范文:历史·,现状·,策略

新闻传播学教育是新闻传播事业发展与新闻传播学研究的产物.我国的新闻传播教育事业,经历了曲折发展的过程,改革开放以来重新焕发了生机.我国高校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恢复新闻教育,1997年新闻传播学升格为一级学科,高校新闻传播人才培养得到了快速发展.目前形成了以北京、上海、武汉为重镇,辐射全国的新闻传播教育格局,总体注重新闻学与传播学的融合,人文学科与社会学科的融合,为中国传媒事业培养了一大批具有创造力的新闻与传播专业人才.总的来说,我国新闻传播学教育还处于对欧美发达国家的模仿阶段和本土化的探索阶段,缺乏深植于中国传媒现实与文化传统的中国化新闻传播学人才培养模式.

随着全球化、媒介化、数字化对我国新闻传播教育产生的深刻影响:一方面,媒介融合时代的来临对新闻传播人才的需求发生了改变,对新闻传播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新闻传播教育面临着高层次人才培养的瓶颈,尤其是优秀的、具有实战能力的新闻传播人才极度缺乏.而西部高校的新闻传播教育更面临着历史不长、师资匮乏、特色不突出、同质化的尴尬.在西部大开发和教育均衡发展的背景下,西部高校新闻传播教育如何突出重围,彰显地域特色,探讨适合自身发展的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策略,成为亟需解决的课题.

本研究从教育学、新闻传播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的视域,对近百年来我国及西部地区新闻传播教育发展的历史脉络进行了梳理.将西部地区新闻传播教育置于整个中国新闻传播教育发展的大背景之下,探讨各个时期西部新闻传播教育发展的特点及变化,分析导致变化的时代背景、地域因素、教育观念、现实掣肘等主客观原因.本研究以新闻传播学国家级“质量工程”为切入点,分析西部与中东部新闻传播学科的整体发展状况和差距,寻找西部新闻传播教育发展的策略与未来走向.

同时,论文运用比较研究法与个案研究法,对美国、英国、港台地区的新闻传播人才培养进行探讨,旨在通过对其先进的办学理念和办学模式的借鉴,为我国西部新闻传播教育提供可资借鉴的资源.文章针对西部新闻传播教育价值定位模糊的现状,认为应该强化通识教育,突出新闻职业道德教育,突显实践育人理念.结合西部经济社会发展以及西部地域特色,提出了“开放·,融合·,实践”的西部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新路径.

第八篇传播与广播博士论文摘要格式:互联网与传统媒体融合趋势研究

互联网与传统媒体的融合趋势,现阶段主要反映在三大核心领域:一是互联网与传统电视媒体的融合趋势,二是数字报刊与传统报刊的融合趋势,三是手机电视、手机报纸呈现的媒体融合趋势——亦即",互联网、移动通信网与传统媒体的融合趋势",.本文即就此分三篇及结语共四个部分,对当前的互联网与传统媒体融合趋势进行论述.

第九篇传播与广播博士论文摘要:口语传播视野下的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中国的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教育,已走过了近半个世纪的历程.完成了大专、本科、硕士、博士一套完整的教学序列构建.据不完全统计,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已经遍布全国近200家高等院校,专业发展呈现出“空前绝后”的过热态势.目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理论建设相对薄弱,教学以经验总结和技巧训练居多,学术视野不够开阔.人才培养层次区分不明显,毕业生显得基础相对薄弱,在未来职场竞争中后劲不足.

在西方,有着两千多年的学术实践和教育传统的口语传播学,对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口语传播学主要从人类的传播主旨出发,视人类传播为一双向互动的沟通过程,研究主题除了聚焦在人类传播互动作为信息的产制、接收、技巧与解读的过程外,更强调上述过程中所牵涉到的语艺、说服、协商、冲突解决以及意义共享等课题.它探讨的是一种话语方式,研究如何最恰当的利用口语形式以及其他副语言形态来影响受众,意图对人们的思想、观念、行为、行动产生改变.

我国的播音与主持艺术人才培养模式中,较少关注学生未来在从事播音主持工作中作为传播主体“人”的培养.大量模式化的训练造就的是程式化的语言“表述”能力,而不是像口语传播学那样,去培养作为言语生成主体——“人”,语言的生产、制作、传播、反馈与修正的能力.播音员、节目主持人的口语形态是人类社会中语言应用的典范,播音主持活动所呈现的传播状态完全涵盖在口语传播的研究之中.播音员、节目主持人的语言传播现象,与口语传播的理论之间存在一般和特殊的关系.因而,从口语传播的视角对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重新审视,我们认识到:播音与主持教育是以“人”为主体的口语传播教育;培养播音与主持能力即塑造口语传播能力;口语传播可以为播音与主持教学的各种实践环节提供理论支撑和指导.

口语传播学的视角,为我们改革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了新的思路:播音与主持活动作为典型的口语传播形态,是语音面貌的显性特征和语言思维的隐性特征的相结合.因此,创新本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内容为:将有声语言发声技巧和口语传播理论并重,以塑造学生口语传播能力为中心,强化实践教学,以培养学生“我要说话”的口语传播价值观和“以言立信、以言立诚、言行一致”的职业道德观念为两翼,培养学生树立起运用口语传播为公共服务的精神.这也将是他们今后从事播音与主持工作内在动力的保证,职业生命力的保证.引导学生以面向广播、电视以及网络媒体的播音员、节目主持人岗位为主要就业方向,兼顾拓展公关、营销、文宣等方面、多渠道就业.成为掌握播音与主持基本理论与基本业务能力的口语传播人才,更加全方位的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服务.未来播音与主持专业人才培养要坚持专业特色,注重和口语传播的学科交叉,以充实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教育、教学理论研究.要利用现有优势,突破我国口语传播研究的空白.而在社会分工体系和就业前景不明的情况下,要避免仓促成立口语传播专业.

第十篇摘要范文:新兴媒体竞合下中国广播现状与发展策略研究

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持续改变媒介形态演进的速度和方向,新兴媒介的不断涌现促使广播在“后广播时代”重新定位、调整发展策略.本文的研究是基于对隐匿于我国广播显性“繁荣”背后的隐性问题的剖析.

无论对广播媒体发展历时性还是共时性的研究,都可以发现广播具有活跃的媒介融合基因特性.融合意味着边界的模糊和消失,但是广播作为一个被定义的媒介,其内核还是清晰稳定的:声音属性作为最基本的特征始终不变.声音的陪伴性、思想性和想象性使得广播成为“富媒体”时代的“简媒体”.同时,传统广播的传播特征在新的媒介生态环境下正在发生迁移:从单向度的大众传播转变为兼具网络传播、人际传播和社区传播的多向度复合型传播.

媒介生态学是运用生态学的观点和方法来探索和揭示媒介系统、社会系统和人群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发展变化规律.在科技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里,这三者之间的交往或者结合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紧密,已经结成的相互依赖的共同体关系.

通过对广播媒介的生态位宽度与重叠度这两个反映竞争广度和强度指标的测量,发现广播是我国四大传统媒体中最典型的广告资源“宽用型”传媒产业(generalist medium),与其他媒体在行业生态位的交叉重叠在所难免,面临的竞争压力最大,相比电视、报纸整体处于弱势.在媒介融合加剧的现实环境下,从时空生态位、功能生态位还是营养生态位这三个广播媒介生态位分析发现,通过实施泛化生态位策略,强化广播媒介种群内部和种群之间的合作竞争,已经成为大势所趋.

广播媒介生态共生是广播种群通过共生界面实现物质、能量和信息的共享和交换,产生并分配共生能量而形成的一种互助性关系.广播共生行为模式分为三类:共享共生型、互补共生型和融合共生型.广播媒介内部共生单元总的共生行为方式属于共生共享型,广播与其他传统媒介以互补性共生关系为主;广播媒介与新兴媒介共生单元所呈现融合性共生模式.

新兴媒介竞合下必须重新审视广播与人类社会各种要素的互动影响关系,构建“人——广播——社会系统”的和谐共生关系:“广播——人”关系上,以满足需求为导向,细分与聚合各得其所,广播与窄播并行不悖;“广播——社会系统”关系上,认真研判主客体关系,趋利避害优化配置,实现“工具”向“社会公器”的有效转变;“广播——传媒”关系上,纵横合作、上下贯通;突出特色、优势互补.

总之,在媒介融合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势之下,合作竞争才是广播媒体应该选择的基本策略.

这是一篇与传播与广播博士论文摘要范文相关的免费优秀学术论文摘要范文资料.

传播与广播博士引用文献:

[1] 传播与广播博士论文选题推荐 传播与广播博士论文题目怎么定
[2] 关于传播与广播博士的论文参考文献 传播与广播博士参考文献怎么写
[3] 传播与广播博士论文提纲范文模板 传播与广播博士论文大纲怎么写
《传播与广播博士论文摘要怎么写 传播与广播博士论文摘要范文参考》word下载【免费】
传播与广播博士相关论文范文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