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写作 > 论文集 > 文章内容

进出口贸易实务论文范文参考 进出口贸易实务毕业论文范文[精选]有关写作资料

主题:进出口贸易实务 下载地址:论文doc下载 原创作者:原创作者未知 评分:9.0分 更新时间: 2024-02-21

进出口贸易实务论文范文

进出口贸易实务论文

目录

  1. 第一篇进出口贸易实务论文范文参考:国际贸易融资创新及风险控制
  2. 第二篇进出口贸易实务论文样文:《鹿特丹规则》承运人制度研究
  3. 第三篇进出口贸易实务论文范文模板:中国官方出口信用及其机构转型发展研究
  4. 第四篇进出口贸易实务论文范例:高职(专科)院校转型研究
  5. 第五篇进出口贸易实务论文范文格式:商业银行贸易融资创新及其风险管理研究

★100篇免费优秀的关于进出口贸易实务论文范文资料,适合作为进出口贸易实务方面相关硕士毕业论文和本科毕业论文写作参考的免费论文范例格式模板,【快快阅读吧!】

第一篇进出口贸易实务论文范文参考:国际贸易融资创新及风险控制

一、选题背景 国际贸易融资是银行对进口商或出口商提供的与进出口贸易结算相关的放款.一方面,它收益率高,利润丰厚,具有综合性效益,是现代银行有效运用资金的一种较为理想的方式;另一方面,它有效地解决了企业从事进出口贸易活动所面临的资金短缺,增强了进出口商在谈判中的优势,使之有可能更大范围和更大规模上发展国际贸易;同时,它也是国家贸易政策的组成部分,是鼓励出口的积极手段之一,不仅可以调节进出口结构,而且对一国有效地参与国际经济可以起到促进作用.

随着经济国际化程度的提高及成为WTO的成员国,我国进出口贸易发展迅速,在为国民经济增长做出贡献的同时,也为银行的贸易融资业务开辟了广阔的市场.2002年我国的对外贸易总额已达到了6208亿美元,是改革开放初期的30倍.进出口额的增长、贸易方式及进出口结构的变化,使传统的国际贸易方式已不能与之相适应,迫切需要更多、更新的融资方式为之服务.

随外资银行的纷纷进入,中国金融市场的竞争更为激烈,由于国内银行与外资银行存在许多差距,如果不能在金融创新上取得实质性的进展,将无可避免地处于劣势,只有进行融资品种的创新,只有金融与贸易相互配合,经济、贸易和金融才会有更快的发展.

近年来,国内许多银行在尝试和探索如何有效地开展贸易融资业务,取得了不少成绩,但总的看,该业务发展较慢,国际贸易融资额仅占银行各项贷款余额的3%,收入在银行的总收入中微乎其微;而国外的一些银行该项业务已占到收入的四至八成.是什么制约着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发展只有从理论、法律和实务上对贸易融资进行深入全面的研究,才能提出科学的、便捷的和可操作的贸易融资管理体制及办法,从而卓有成效地创新国际贸易融资业务,以更好地支持我国的进出口,同时也有助于国内商业银行向国际性商业银行的转变.

“国际结算”是本人教授的一门专业课,结合教学,我经常到业务部门了解情况,由于缺乏实践经验,总有对此业务介入不深之感,在论文选题之初,就2绪论有意在这个领域作点文章,“来解决点实际问题,二来有助于教学.通过这一时期的研究,我发现关于进出口贸易融资的书籍和论文不多,从银行的视角对它进行研究的更是寥寥.因此,我决定立足银行,从金融、管理及法律等方面对进出口贸易融资进行理论结合实务的研究,但愿在实务上和学术上都能算做有意义的工作.

二、研究重点 通过对本课题的研究,从理论上阐述国际贸易融资的特点的作用,解决一些阻碍银行开展贸易融资创新的难题,提供适合我国国情的贸易融资管理制度.

本文研究的重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1、研究新形势下,国际贸易融资创新的紧迫性和必要性,强调创新对银行、进出口企业及整个国民经济的意义.

2、分析国际贸易融资业务与银行其它业务的区别,创新业务与传统业务的区别,以突出该业务对银行资产流动性、安全性和盈利性的改善和对银行利润增长的贡献.

3、通过国际比较,探讨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发展的趋势,解释结构性贸易融资的优势.

4、研究银行开展国际贸易融资时面对的各种风险及控制风险的手段.

5、研究银行与进出口商之间的法律关系,尤其是银行在从事国际贸易融资时对第三者的法律地位,银行作为权益凭证持有人或票据持有人的法律地位,以及在涉外纠纷发生时的法律冲突和法律适用,并对一些单项贸易融资的法律问题进行了分析.

6、研究我国目前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三、结构安排和研究方法 第一章,国际贸易融资创新—商业银行面临的新课题.分析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特点和意义,指出新形势下国际贸易融资创新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第二章,国际贸易融资创新及比较.对传统融资方式和创新融资方式进行了比较,指出结构性贸易融资已成为创新的代表,对发达国家的贸易融资进行了比较,归纳了这些国家贸易融资的特点,阐述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发展趋势.

第三章,决定和影响国际贸易融资创新的因素分析.从金融市场、融资主 绪论3体、社会环境和融资成本几个方面,研究了决定和影响国际贸易融资及创新主要因素.

第四章,国际贸易融资创新的风险及风险控制.对国际贸易融资风险的特征加以分析,并对一些具体业务中涉及风险的模糊观点从法律的角度进行澄清和说明.在此基础上,指出选择诚信客户、落实担保、收取保证金、实施授信及业务电脑化和成立押汇中心是控制风险的主要手段.还通过一些银行的具体做法,阐述了风险管理的原则和建立科学内控机制的必要性.

第五章,正确处理国际贸易融资中的国际惯例和法规.分析了国际惯例与法律及合同的关系,以及法律适用和司法管辖权,总结了禁付令使用中的经验教勺11.

第六章,我国国际贸易融资创新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通过对我国国际贸易融资现状的分析,得出贸易融资已落后于国际贸易发展的结论,进而探析其成因,并

第二篇进出口贸易实务论文样文:《鹿特丹规则》承运人制度研究

电子商务、集装箱运输、多式联运的迅猛发展给世界海上货物运输带来了新的难题;现有的调整海上货物运输的法律的不统一以及滞后性在新的矛盾出现后显得更为严重,在新的挑战面前力不从心.正是这样的时代背景,迫使国际相关组织和各个国家呼吁建立一部新的,旨在统一国际海上货物运输法律并且能够解决新时代出现的新问题的新的国际海运公约,于是《鹿特丹规则》应运而生.关于《鹿特丹规则》的研究,国内外已有很多文章,通过分析可以发现已有的文章主要集中在研究《鹿特丹规则》的立法背景、立法过程、公约的一些制度创新上,而少有文章对公约的条文进行深入分析和详细解析,另外,公约可能给相关行业,如保险行业、进出口贸易、物流行业、银行等实务部门以及给国内法带来什么影响,多大影响,国内外的研究成果到目前为止还是比较少的.本文是为了丰富这两大块研究而做的选题.笔者通过对比研读传统海运公约与《鹿特丹规则》,发现《鹿特丹规则》与传统公约在对待海运核心制度一承运人制度的态度上是完全不同的,首先从体制安排上与传统公约不同,这就反映出《鹿特丹规则》与传统公约一个实质性的不同:传统公约没有区分承运人的责任与义务,而《鹿特丹规则》明确的将二者区分开来.从这个角度展开,笔者对《鹿特丹规则》的核心制度——承运人制度,从一个全新的角度进行剖析,认为承运人制度由承运人义务制度、承运人责任制度、承运人特殊制度构成.承运人义务制度的主要内容是承运人适航义务、管货义务、签发单证的义务以及交付货物的义务.承运人责任制度又包括承运人的责任基础、责任期间、责任限制、免责事由以及迟延交付之责任五大内容.承运人的特殊制度,是指《鹿特丹规则》首次纳入国际海运公约的制度,而且是一些颇有争议的制度,甚至包括传统观念认为不合法的制度,包括海运履约方、批量合同、货物控制权以及无单放货.文章还通过理论与实际想结合的方法,分析《鹿特丹规则》可能给我国相关法律制度和行业带来的影响,最后提出观点,我国暂不适宜加入公约,而是应该加紧对公约本身条文的研究以及公约对我国相关行业的影响的评估研究,并认为应该吸取公约的一些先进制度,将其纳入我国国内法.文章分为六章.第一章分析了传统公约到《鹿特丹规则》的发展.分别从传统三大公约的立法背景、公约内容以及公约的不足方面进行分析和比较,从而得出《鹿特丹规则》出台的原因;并对《鹿特丹规则》的立法过程和未来发展进行了分析,立法历经14年,草案三读,最后于2008年通过最终文本;公约带来的新问题比较多,未来发展不容太乐观.第二章分析了《鹿特丹规则》承运人义务制度.分别从承运人的适航义务、管货义务、签发单证义务以及交付货物义务方面进行分析.分析了公约将适航义务全程化;管货义务增加装货前的“接收”和卸货后的“交付”两个环节;规定签发的单证不仅仅包括纸质单证,还包括电子运输记录;对交付货物的操作方法作详细规定等的原因及影响.第三章研究了《鹿特丹规则》承运人责任制度.分别从承运人责任基础、责任期间、责任限制、免责事由以及迟延交付之责任方面进行分析.《鹿特丹规则》责任基础是在《汉堡规则》责任基础上发展而来;责任期间为“门到门”,是一个新的规定;责任限制采取双轨制,大幅度提高;免责事由变化比较大,取消航海过失免责、将火灾免责限定在“船上发生的火灾”.对这些变化的成因、内容、影响进行了深入分析.第四章探讨了《鹿特丹规则》的四大特殊制度.分别是承运主体制度、批量合同制度、货物控制权制度以及无单放货制度.承运主体制度的特殊性主要是承运人识别和海运履约方制度的创设;批量合同内容对公约强制性的背离是美国内国法的国际化;货物控制权制度的创设使得买卖法上的中途停运权得以实现;无单放货制度一定条件下的合法化引起的质疑声多于赞同声,难以实现立法初衷.第五章分析了主要航运大国对《鹿特丹规则》的态度.分析了美国、欧盟主要国家(英国、德国和法国)以及日本对待《鹿特丹规则》的态度.美国是《鹿特丹规则》制定的积极参加者,其利益诉求基本得到实现,故,美国有望在不久将来批准该公约;欧盟主要国家对该公约的态度不是很积极,源于其观点多未被公约采纳,与本国利益不符;日本国内的实务派对公约不看好,加之日本政府对实务派的支持,日本对该公约的态度非常不积极.第六章分析了《鹿特丹规则》承运人制度对中国相关法律的影响.分析了公约对我国法律制度和行业的影响,并提出对待《鹿特丹规则》的扬弃:将其先进的,符合我国利益的制度引入我国国内法,对其不适合我国国情的规定,摒弃之;同时考虑到可能会有被动适用公约的情况发生,建议目前一方面要完善我国法律,另一方面要加强对公约的评估研究.

第三篇进出口贸易实务论文范文模板:中国官方出口信用及其机构转型发展研究

政策性金融是一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自1994年成立,中国三大政策性银行至今已有20年整的发展历程,承担了增强宏观调控、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外贸结构、促进本国产品和技术出口、助推企业“走出去”、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等多项重任,推动实现了国家发展战略目标等多重使命,做出了重要的历史性贡献.与此同时,当前我国政策性金融机构在发展中也存在法律规范缺位、功能定位不明晰、业务范围不甚清晰、治理架构和监管机制不健全、资本金不足等一系列问题,制约着其进一步健康、可持续发展.

2007年,*金融工作会议就提出要按照“分类指导,一行一策”的改革原则,逐步推进政策性金融机构改革.2009年11月,国务院初步批复了中国进出口银行改革方案,明确中国进出口银行继续履行政策性金融的职能,为本国产品出口和国家对外经济合作提供金融支持.但由于多方面原因,实质性改革推进迟缓.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问题的决定》第12条明确提出要“推进政策性金融机构改革”,标志着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时期,我国政策性金融机构面临的改革与转型发展更为迫切.

在这样的背景下,本人基于多年来从事政策性金融信贷的实际工作经历和感受,并结合博士研究生期间的系统理论学习,选择了“中国官方出口信用及其机构转型发展”为题进行博士论文研究,以期从理论和国际比较角度来正本清源地阐述政策性金融中官方出口信用对一国经济发展的战略意义与重要功能作用,着重提出对当前中国而言,官方出口信用是助推实现“中国梦”不可或缺的重要机制性支撑,并从实务角度研究提出中国进出口银行转型发展的目标定位、业务范围、经营管理模式以及规范治理和健全监管等方面的若干建议.

本论文主要分三大模块来论述:

第一模块(论文第一章和第二章)是关于政策性金融的理论分析和相关观点辨析.

对于政策性金融的改革和发展问题,一个时期以来,存在着两派观点:一种观点(多数学者持这种观点)认为基于我国的发展阶段和客观国情,中国政策性金融及其机构比世界上任何其他国家都更具有客观性、必然性和长期性,具有不可替代的历史重任和巨大的发展空间,应强化而非弱化;另一种观点则强调政策性金融存在着道德风险严重、不按市场规则评审贷款项目、对市场融资产生挤出效应等问题,主张应“去政策化”.针对这些讨论和争议,本论文分层次阐述了观点.

首先,从理论层面来看,金融资源配置领域存在的市场失灵、准公共产品、信息不对称理论以及金融约束理论等为政策性金融的存在提供了理论解释.政策性金融是联接政府与市场两个领域、财政预算拨款与商业性金融信贷两种机制的资源配置方式和制度安排,是市场性与公共(产品)性、财政性与金融性、微观性与宏观性、有偿性与无偿性、直接管理与间接管理、市场缺陷与政府干预的“巧妙”结合体与统一体.政策性金融体现了经济社会发展客观需要的政府与市场的互补与融合,符合整个经济思想发展演进方向,其产生和发展具有历史的必然性,理论也得到了现实的印证.

其次,从国际上看,政策性金融业务是长期存在的,即使是发达市场经济国家也存在强大且多样化的政策性金融服务.无论是号称最信奉不干预原则的美国,还是老牌的资本主义国家的英国、德国,抑或是战后出现过经济奇迹的日本、韩国,都存在着财政透明并有着非常清晰的长效介入机制的政策性金融机构,它们广泛地对本国中小企业、农业发展、进出口贸易给予融资支持和特殊扶助.

再次,从我国现实国情需要来看,针对正在采取赶超型经济发展战略、追求实现“中国梦”的我国当前发展阶段来说,通过发展政策性金融以适当集中有限资金来重点支持制约经济社会发展、亟需加快建设的“短板”领域和“瓶颈”项目,如公益性和准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小企业与“三农”发展、“走出去”等,以弥补金融资源市场化配置机制的不足,填充财政直接支出和商业融资之间的“中间地带”,追求政府财力依托机制转换,实现效率提升的倍加效应,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也应是我国在发展和完善政策性金融体系方面应牢牢把握的战略性着眼点.本文研究认为,政策性金融能够将政策性、优惠性和有偿性、市场化有机结合起来,在当前和今后很长一个时期,政策性金融将在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促进经济增长、实现对外经贸发展战略和政治外交意图、从整体上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因此,在我国,政策性金融不是可有可无的,其战略地位和作用是不可或缺、不可替代的.

第二模块(论文第三、四章),主要论述官方出口信用及机构的战略意义、功能作用以及国际比较和借鉴.

从国际规则角度来看,官方出口信用是WTO和OECD框架下唯一认可和允许的合法手段,是政府可以灵活运用的重要政策工具.近年来世界经济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各国对国际市场和海外资源的争夺日益激烈,各国官方出口信用机构的功能和作用都趋于加强,在各国经济和外交战略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世界上70多个国家共建立有80多家官方出口信用机构,本文在考察美国、英国、德国、日本、韩国等国的官方出口信用机构及其运行的基础上,发现各国在各自发展过程中,不仅没有弱化官方出口信用的作用,反而是在不断强化其职能并赋予其新的工作和业务.

进出口贸易实务论文范文相关参考属性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进出口贸易实务论文范文文献 大学生适用: 2000字电大论文、3000字函授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67 写作解决问题: 学术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任务书、论文设计 职称论文适用: 论文发表、职称评副高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进出口贸易实务科目 论文题目推荐度: 免费进出口贸易实务论文范文选题

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是世界120多个国家的第一大贸易伙伴,参与国际竞争和合作的程度将愈来愈深,进一步发展对外部环境和条件的依赖程度将越来越高.然而,当前我国仍处于国际分工和产业链的中低端,需要在参与国际竞争中提升贸易层次和发展水平,需要加大产品和资本输出,同时也需要从国际市场上获得更多发展资源,需要大力实施“走出去”发展战略.当前的外部环境,既有机遇,也有挑战,中国进一步加快发展需要深度参与并融入到国际经济体系中.官方出口信用及其机构作为中国参与国际竞争和国际经济合作的重要制度安排和政策工具,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和不可比拟的运作优势,因此其使命不但不应减弱,而是需要进一步发挥好更大、更积极、更为重要的作用.当然,发挥作用的方式需不断调整优化,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国际经济竞争和合作新形势和新格局.

第三模块(第五、六、七、八、九章),研究提出中国进出口银行改革和转型发展的基本方向和相关政策建议.

中国进出口银行作为我国的官方进出口信用机构之一,自建行以来,认真履行国家赋予的职责,始终从国家政治经济大局出发,积极发挥了政策性融资渠道作用,为服务服务国家外交总体战略、推动国内经济转型发展、促进对外开放和加强国际经济合作做出了重要贡献.特别是在与安哥拉等非洲国家合作中开创的“资金信贷-基础设施项目-能源资源”的创新模式,实现了出口信贷和国家能源战略的有机结合,为我国建立了新的稳定的能源资源供应渠道,成效显著,意义重大.

当然,也应该看到,中国进出口银行在发展中面临着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一是缺乏专门的立法规范;二是《章程》滞后于新的形势发展需要;三是资本充足率严重偏低,目前不到1%;四是融资成本较高,资金补充渠道较少且数量不稳定,客观上降低了支持能力和抗风险能力;五是政策性业务亏损缺乏规范、稳定的风险补偿机制,降低了机构自身抵御风险的能力;六是风险管控和监管机制还不够完善.

基于此,本论文开宗明义地提出,我国官方出口信用机构改革和转型发展的功能定位应该是:在国际竞争中积极打造成为实现“中国梦”的机制性支撑,助推中国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实现国际经济合作的升级版.这是因为:首先,“中国梦”的追求和“两个百年”奋斗目标实质上是带有“赶超”意义的国家发展战略,必然要求超越一般市场经济理论的机制支撑,作为政策性金融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官方出口信用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机制和政策手段,可以发挥守正出奇的战略性功能作用.其次,当前我国开放型经济已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与此同时国内发展面临的能源、资源、环境约束趋紧,进一步发展离不开深度参与到国际竞争与合作中,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竞争和合作,不能仅依赖于一般市场主体,还必须要有专门机构来体现和执行国家战略和国家意志,在这种背景下,我国官方出口信用机构的职能和作用应进一步强化、丰富和扩展,要全力打造成为“国家意志明显、政策定位明晰、业务种类齐全、服务功能完善、运行机制规范、风险控制有效”的国际经济合作银行.

为了更好地发挥中国进出口银行作为官方出口信用机构的功能和作用,需要积极推进改革、拓展业务、规范管理和加强监管:

一是明确转型发展的目标.论文研究提出,中国进出口银行改革与转型发展的主要目标应适应我国开放型经济发展的需要,以服务于我国实施“走出去”战略为重点,按照“政策性目标、市场化运作、专业化经营”总体原则,转型为国际经济合作银行,将进出口银行办成既有中国特色又符合国际规范的官方出口信用机构,为我国外向型经济发展和更好地参与国际经济合作提供全方位、综合性金融服务,以充分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境内外两种资源,增强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优化资源配置,拓展我国发展空间.

二是实施业务领域纵深开拓战略.与“国际经济合作银行”的目标定位相适应,就必须纵深拓展中国进出口银行的业务领域,在突出以支持“走出去”为重点和基本方向的基础上,紧密结合当前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国际经济合作全方位发展的客观情况,在支持国际经济合作的深度和广度上下大力气开展创新,在支持领域和支持手段上勇于尝试.

三是完善进出口银行资本金补充机制和资金来源机制.在资本金补充方面,一是建立国家财政预算追加注资机制;二是考虑由管理国家主权财富基金的中国投资公司向政策性银行注入资本金;此外,还可以考虑通过减免政策性银行税金来增补资本金.在完善资本金制度基础上,应建立资本、资产负债及风险拨备约束机制.在完善资金来源方面,建议通过财政借款、境外筹资、资产证券化、创新债券品种,搭建与外汇储备资金间沟通桥梁,加强与社保基金等大规模国有资金管理者的长期合作等方式,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建立稳定、低成本、可持续的资金来源机制.

四是进一步完善业务经营管理.总的指导思想是“分账户经营,分类核算,分类管理”.首先,坚持政策性金融发展方向,明晰政策性业务边界;其次,将业务分为政策性业务和自营性业务,与此相适应设立“国家账户”和“银行账户”,分别核算,在两个账户之间设置防火墙,以有效防范道德风险.对两类业务实行不同的风险补偿机制,属于“国家账户”的业务由财政补贴亏损,属于“银行账户”的业务则自负盈亏,建立不同的监督管理和评价考核办法,自营性业务盈利经批准后可用于补贴政策性业务,但自营性业务的亏损不能由财政弥补.此外,不同政策性金融机构之间应加强协调配合,在开展境外合作项目中不作为单个主体相互竞争,以避免损害国家整体利益.

五是完善官方进出口信用机构立法和法律监管.首先,加快专门性立法规范,对中国进出口银行的性质、宗旨、职能定位、业务范围、治理、监管等以法律形式予以明确,为中国进出口银行依法经营、稳健发展提供法律保障,以从根本上解决制约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其次,要抓紧修订完善现有的《中国进出口银行章程》,及时动态调整中国进出口银行的业务范围,进一步规范治理结构,完善机构设置,明确内部控制和外部监督机制.

六是建立健全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建立符合政策性银行特征的法人治理结构和严明的内部权责制度,形成有效的约束机制和良好的内部风险防范机制,完善治理结构,加强基础管理和制度建设.将董事会定位

第四篇进出口贸易实务论文范例:高职(专科)院校转型研究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高职教育得到飞速发展,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高职教育占据我国高等教育“半壁江山”的现实毋庸置疑.但是,高职教育处于“二流教育”,甚至“N流教育”的社会地位并没有根本性的改变,家长、学生和市场对高职教育的接纳度和认可度低的现状没有根本性改观,高职院校的“合法性”危机没有完全消除.高职院校面临的生存压力和发展阻力也一直伴随着高职院校的发展,这种压力和阻力既有来自组织外部场域的,包括政府、市场等,也有来自组织内部的,包括组织的历史和传统,组织文化-认知等.这些现实存在的问题既影响高职院校当前的发展,也影响高职院校的长远发展.在世界经济转型升级的今天,我国高职院校必须转型升级,这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对教育的需求,也是应对世界工业革命的不二选择.从现实情况来看,我国高职教育的“实然”状态和“应然”状态存在较大的差距,因为目前我国的高职教育仅停留在专科层次,没有本科层次,更勿提硕、博层次的职业教育,这既与世界职业教育发展的总体趋势不相符,也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相脱节,因此本研究提出高职院校应该而且必须转型.这种转型不能与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型本科转型相混淆,这种转型意义更大,效果更好,成功率更高,社会的受益面更广.本研究突出过程性关注,研究以江西某高职院校为例,全面回顾了案例院校所经历的建校、停办、复校以及升格的历史过程,结合当时的经济社会环境,详细描述和分析了这个过程中学校为了获取“合法性”和内外部各方的支持,如何调整办学目标、组织结构,发挥组织领导的作用.研究运用组织研究的制度主义视角,从历史逻辑的线索,结合组织场域环境,探索当前高职院校转型的制度化过程及其困境.借助研究者身份优势,以质性研究为分析取向,综合应用访谈、文献研究、问卷调查、个人经历叙述和比较研究等方法,深入解剖案例高校,力图从个案中寻求中国高职院校,特别是文科类高职院校未来走向,以此为中国的高职院校转型提供可借鉴的实践模型和理论支撑.研究按以下框架和思路展开:绪论:围绕“问题的提出、研究意义、研究现状、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研究思路和方法”五个方面展开,是论文的一个总体概况.第一章:“探索与发现:W学院转型发展历史”,全面叙述了W学院在50年办学历史长河中的纷纷扰扰,受大气候的影响,学校走过了“建校—停办—复校—升格”的曲折历程,但是每一次转型都获得了长足发展.第二章:“应变与定位:环境变化及目标调适”,分析了W学院在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每一次跨越所经历的内外环境变迁,以及学院的应对,以此获得生存和发展.第三章:“阵痛与超越:结构调整及配套管理制度改革”,这是内容最为丰富的一章,重点介绍W学院升格为高职之后,为了获得“合法性”,摆脱生存和发展的危机所进行的各项重大改革,以及由此给W学院带来的影响,特别是为进一步向“应用技术大学”大学转型带来的影响.第四章:“经验与启示:对W学院成功转型的省思”,这一章是基于前面三章的基础,总结W学院历次转型,特别是由中专向高职转型过程的成功经验,为下一章提供理论基础.第五章:“转型与走向:W学院向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转型”,提出高职院校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与世界接轨,及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但是转型需要从国家层面做好顶层设计,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同时高职院校自身要加强内功修炼.同时,提出了高职院校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的“三个15%”的转型模式和“3-3-5”的转型时间表等观点.结语:高职院校转型是中国教育的大事,也是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教育是民族振兴的重要基石,文化是国家昌盛的深层本源.高职院校和所有大学一样承担着维持人类精神文化价值、创造和传播知识的崇高使命.这一使命的完成需要有各方面的支持,尤其是政府支持和高职院校内部治理环境的改善.高职学院转型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高职院校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之路必须要走.


https://www.mbalunwen.net/dajjemi/084854.html

第五篇进出口贸易实务论文范文格式:商业银行贸易融资创新及其风险管理研究

随着我国国际贸易规模、数量和范围的不断扩大,其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明显增加,进出口商面临着资金短缺的困境,而商业银行贸易融资业务是解决进出口贸易资金融通问题的一个选择.与发达国家商业银行相比,国内银行在科技和管理水平、金融服务及经营方式等方面存在明显差距,传统的内部运作机制、管理模式和产品种类都无法满足日益扩大的贸易融资需求.因此,以国内商业银行贸易融资业务面临的现实约束为依据,研究贸易融资创新的思路、策略和方法,以及创新风险的评价与管理,对于改善我国商业银行贸易融资落后的状况,提高业务运作效率和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现有关于贸易融资创新的国内外文献主要从创新动因和产品创新等角度展开,理论研究与实务并没有很好地契合在一起,缺乏创新性的研究视角.本文通过分析商业银行贸易融资创新的需求动因和供给面影响因素,以贸易融资创新的成本、风险和收益为基础,构建了商业银行贸易融资创新的一般均衡模型,在金融创新框架下提出由市场创新、制度创新和业务创新组成的商业银行贸易融资创新总体思路,进而对贸易融资创新风险的识别与评价,以及风险管理机制展开研究.

首先,根据商业银行贸易融资的竞争状况和市场结构特征,探讨了阻碍贸易融资发展的市场约束,在比较传统融资方式与供应链融资优劣的基础上,将供应链管理理论与贸易融资相结合,对融资供应链设计的思想和一般结构进行了阐述,提出核心客户扩展、*客户趋中与核心客户合作扩展三种贸易融资创新模式.其次,借鉴银行再造与金融创新的相关理论,提出了商业银行贸易融资制度创新的载体:组织结构再造与业务流程创新,分析了贸易融资内部和外部组织结构的再造方法,以现有贸易融资业务流程的梳理为依据,探讨了商业银行贸易融资业务流程创新的方法.第三,对德塞和洛的金融创新特征空间模型进行了扩展,得到商业银行贸易融资产品创新的理论空间,在对现有融资类产品关于收益性、风险性和流动性进行界定的基础上,结合外汇产品和保险类产品的属性特征,利用“分拆组合”原理对贸易融资的产品进行创新了设计.

进而,以商业银行贸易融资创新风险的分类为依据,构建了由市场创新的外部风险、组织结构与流程创新的内部风险、分拆组合的衍生风险组成的创新风险识别框架和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名单制的建立和客户信用风险评级,建立风险评价的CCFR模型,选择层次分析法对某商业银行进行了案例研究.最后,从融资审核、员工控制和信息技术三个方面构建了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依靠保险补偿、激励监督、简化组织结构等具体方式,提出我国商业银行贸易融资创新的风险分担与规避机制.

为您写进出口贸易实务毕业论文范文和职称论文提供相关参考文献.

进出口贸易实务引用文献:

[1] 进出口贸易实务论文题目集 进出口贸易实务专业论文题目怎样拟
[2] 进出口贸易实务论文提纲模板 进出口贸易实务论文大纲如何写
[3] 进出口贸易实务论文摘要怎么写 进出口贸易实务论文摘要范文参考
《进出口贸易实务论文范文参考 进出口贸易实务毕业论文范文[精选]》word下载【免费】
进出口贸易实务相关论文范文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