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写作 > 论文集 > 文章内容

口腔预防医学论文范文参考 口腔预防医学毕业论文范文[精选]有关写作资料

主题:口腔预防医学 下载地址:论文doc下载 原创作者:原创作者未知 评分:9.0分 更新时间: 2024-02-25

口腔预防医学论文范文

口腔预防医学论文

目录

  1. 第一篇口腔预防医学论文范文参考:中药复方提取液对牙周可疑致病菌和人牙周膜细胞作用的临床和实验研究
  2. 第二篇口腔预防医学论文样文:口腔卫生服务现况评价与口腔卫生人力预测研究
  3. 第三篇口腔预防医学论文范文模板:美军战时卫勤保障转型发展情报研究
  4. 第四篇口腔预防医学论文范例:口腔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系列课程综合改革研究
  5. 第五篇口腔预防医学论文范文格式:流行病学教学质量评价研究

★100篇免费口腔预防医学论文范文,为你的写作提供相关参考,可用于口腔预防医学方向的硕士论文和本科论文写作参考研究,每一篇都是经典优秀的范文格式模板,【赶紧阅读吧!】

第一篇口腔预防医学论文范文参考:中药复方提取液对牙周可疑致病菌和人牙周膜细胞作用的临床和实验研究

目的

牙周病是口腔常见病和多发病,是一种发生在牙周支持组织上以细菌为主的感染性疾病,是成年人口腔中病理性失牙最主要的原因.牙周可疑致病菌是牙周病的主要致病因素,是引起牙周组织慢性破坏性疾病的始动因子.消除致病因子和阻断牙周病的发生发展是预防和治疗牙周病的重要手段,如采用龈上下洁刮治术或药物治疗,控制引起牙周病的牙菌斑.长期以来,许多学者对中医药在牙周病的病因、治疗和预防方面都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特别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天然药物防治口腔疾病逐渐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本研究采用名中医干祖望教授推荐的经验方,制成中药复方提取液进行了相关的临床和实验研究,并且按照世界卫生组织《口腔健康调查基本方法》进行牙周健康状况的调查.

了解人群牙周健康流行状况,既为开展口腔预防保健提供了基线资料,又进一步说明研究开发防治牙周病药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探讨中药复方提取液减少牙茵斑的作用和寻找一个合适的用药方法;观察中药提取物对牙周病可疑致病菌的杀菌作用;观察中药复方提取液在不同浓度下对人牙周膜成纤维细胞(HPLF)增殖和总蛋白含量的变化以及观察中药复方提取液对HPLF形态和超微结构的影响.为研究该中药防治牙周病的机制提供实验依据.

方法

本课题研究分实验研究、临床研究和流行病学研究三个部分

1、实验研究

中药复方提取液:选用江苏省中医院名中医干祖望教授推荐的防治牙周病的方药(以金银花、紫花地丁、蚤休、芦根等组成),中药材来源于江苏省中医院药剂科.将中药材加5倍量水提取3次,过滤合并滤液,90%乙醇沉淀,离心后去除沉淀,取上清液,浓缩至所需浓度1g/ml作为原液.原液于沸水中煮沸10min,备用.

实菌验株及培养基:选用国际标准菌株(由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医学研究所提供):牙龈卟啉单胞菌(Porphyromonas gingivalis,Pg)ATCC 33277、具核梭杆菌(Fusobacterium rlucleatum,Fn)ATCC 25586、伴放线放线杆菌(Actinobacillus actinomycetemcomitans,Aa)ATCC Y4.用专性厌氧培养基(杭州天和微生物试剂有限公司提供)传代培养.变形链球菌(st reptOCOCCUS mutans,sm)NCTC Ingbritt.用(Ms)轻唾培养基(杭州天和微生物试剂有限公司提供)传代培养.

细胞培养:取正畸需要拔除的无龋、无牙周病的10~16岁青少年前磨牙,随即放置于含有100u/ml青霉素、100μg/ml链霉素预冷的DMEM培养基中,在超净工作台内,无菌条件下,刮取牙根中1/3的牙周膜组织,剪成1mm×,1mm×,1mm小块,平铺于25ml培养瓶中,加入含有20%血清、100u/ml青霉素、100μg/ml链霉素的DMEM培养基2ml,在CO_2培养箱中,37℃、5%CO_2饱和条件下培养4 h后,翻转培养瓶,继续培养.有细胞游出后,每隔3天换液,细胞长满瓶底壁后,以0.25%胰蛋白酶消化,传代.凡免疫组化角蛋白阴性、波形蛋白阳性的4~10代细胞用于实验.

配制系列浓度中药提取液:取1g/ml中药贮存液,用5%血清的DMEM培养基将其稀释成0g/ml(对照组)、1×,10~(-7)g/ml、1×,10~(-6)g/ml、1×,10~(-5)g/ml、1×,10~(-4)g/ml、1×,10~(-3)g/ml、1×,10~(12)g/ml不同浓度的条件培养基.

体外敏感试验操作程序(微量液体稀释法):采用TSA血平板培养基.厌氧培养18小时(90%N_2 5%CO_2 37℃).保存之细菌复苏,经生化鉴定后接种于相应琼脂平板.挑取琼脂表面的单个菌落混悬于相应液体培养基中(1个1mm菌落/ml)培养,培养相应时间后使菌液浓度呈10~(-6)CFU/ml备用.

分别吸取两种样品原液.药品液为原液对倍稀释(1:1,1:2,1:4等).体外敏感试验采用微量液体稀释法检测MBC(最小杀菌浓度).

MBC测定:用无菌接种环挑取肉眼观察无细菌生长的微孔板中培养物,划线接种于相应平板,放置适宜培养条件下孵育.48h培养后观察,无细菌生长的最低药物浓度为MBC.

MTT法测定细胞增殖:取第5代细胞,用0.25%胰蛋白酶消化,以1×,10~5/ml的细胞浓度接种到96孔板,每孔100μl,培养24h后,吸弃原有培养液,每孔加入条件培养液:200μl,每个浓度8孔.分别于培养1d、3d、5d后,每孔加入MTT(5mg/ml)20μl,37℃,5%CO_2饱和条件下培养4h,吸弃培养液,每孔加入DMSO150μl,振荡10min,于酶标仪测定OD值,波长为490nm.仅含有5%血清的培养基作为对照组.

考马斯亮蓝染色法测定细胞总蛋白:取第5代细胞,用0.25%胰蛋白酶消化,以1×,10~5/ml的细胞浓度接种到96孔板,每孔100μl,培养24h后,吸弃原有培养液,每孔加入条件培养液200μl(不包括1×,10~(-2)g/ml),每个浓度5孔.分别于培养1d、3d、5d后,每孔加入100μl0.1%TritonX-100,室温下振荡30min,吸取20μl,转移到另一块96孔板,每孔加入考马斯亮蓝染液200μl,室温下振荡10min,用分光光度计在595nm波长处测定溶液的OD值.仅含有5%血清的培养基作为对照组.

超微结构:取第5代细胞,用0.25%胰蛋白酶消化接种到新的培养瓶中,培养24h后,吸弃原培养液,加入1×,10~(-3)g/ml浓度条件培养液培养5d,以不含中药提取液的5%DMEM培养基作为对照组.第5天用0.25%胰蛋白酶消化,分别收集在离心管中,1000r/min,10min离心后,弃上清液.2%戊二醛固定细胞团块2h,室温下系列丙酮脱水,EPON812包埋,超薄切片后透射电镜观察.

2、临床研究

中药复方提取液同实验研究,并将其配制成中药低浓度组(0.2g/ml,用蒸馏水稀释)、中药高浓度组(0.4g/ml,用蒸馏水稀释)、阳性对照组(1/2浓度的口泰)、阴性对照组(蒸馏水)4个组分别编为A、B、C、D 4个组.采用双盲法进行实验观察,提供漱口液者不参加实验检查,进行牙周指数检查的人员是经过培训的口腔医生,直接给幼儿提供漱口液并进行监督的是幼儿园老师.实验开始前由口腔医生对幼儿进行牙周指数的检查,再由幼儿园老师安排幼儿漱口,要求每天含漱2次,每次用量10ml,含漱2分钟后吐干净,连续二周,最后一次漱口完后1hr由口腔医生检查牙周指数.整个实验过程中幼儿不改变平时的生活习惯.测量牙周指数,包括菌斑指数(plaqueindex,PLI)和牙龈指数(gingival index,GI).

3、流行病学研究

参考世界卫生组织(WHO)《口腔健康调查基本方法》(第四版)调查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等容量、随机抽样的方法,调查江苏省35-44岁和65-74岁两个年龄组的城乡居民1584人,男女各半,城乡人数各半.

结果

1、中药复方提取液对各实验细菌均有杀菌作用,对牙周常见可疑致病菌牙龈卟啉单胞菌、伴放线放线杆菌、具核梭杆菌和常见致龋菌变形链球菌的MBC值分别为7.8125、3.90625、7.8125和7.8125 mg/ml.

2、中药复方提取液浓度在1×,10~(-7)×,10~(-3)g/ml,均能明显促进人牙周膜成纤维细胞增殖,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且1×,10~(-3)g/ml作用效应最大.中药复方提取液浓度在1×,10~(-4)~1×,10~(-3)g/ml,能够明显增加人牙周膜成纤维细胞总蛋白的合成,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在此范围内,中药复方提取液的作用显示出一个明显的浓度依赖效应和时间依赖效应.

3、与对照组比较,用药组细胞的内质网、线粒体等明显增多.

4、应用含金银花、紫地丁等组成的含漱液漱口可降低牙周指数,与对照组之间有高度显著差异.

5、流行病学调查表明:(1)中老年城乡居民牙周健康的检出率和平均区段数仅为0.70%和0.50;牙龈出血检出率和平均区段数为67.74%和1.78;牙结石检出率和平均区段数为93.93%和4.59;浅牙周袋检出率和平均区段数为32.07%和0.56;深牙周袋检出率和平均区段数为7.46%和0.10.(2)65-74岁年龄组牙周袋检出率和平均区段数高于35-44岁年龄组(P〈0.01).(3)牙周附着丧失记分为2、3、4的检出率和平均区段数均为65-74岁组高于35-44岁组(P〈0.01).

结论

1、浓度为7.8125mg/ml的中药复方提取液在不破坏牙周局部生态平衡的情况下可有效杀灭牙周细菌.

2、中药复方提取液可促进人牙周膜成纤维细胞增殖及蛋白质合成.

3、中药复方提取液能促进细胞的代谢和蛋白质的合成,与细胞增殖实验和总蛋白测定结果一致.

4、金银花、紫地丁等组成的中药复方漱口液可有效去除牙菌斑,能够发挥药物的抗茵、消炎作用.

5、牙周病是口腔常见病、多发病,牙结石是人们口腔卫生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因此,应加强牙周病的预防工作,开展社区口腔卫生服务,提高居民口腔健康水平;并且说明研究开发防治牙周病的药物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第二篇口腔预防医学论文样文:口腔卫生服务现况评价与口腔卫生人力预测研究

目的 对世界部分国家、全国和全军口腔卫生服务资源及其利用进行系统分析和评价,对全国不同地区居民和军队人员口腔健康水平、口腔卫生服务的需要进行调查和分析,探讨统计学方法在口腔卫生服务现况评价与人力资源预测研究中的应用.

方法 采用从国内外公开出版的期刊论文、网站获取和调查世界部分国家的口腔卫生服务现况,采用世界卫生组织口腔健康调查基本方法、修改美国海军牙科标准分类法和自己设计的问卷调查表对全国进行家庭口腔健康询问调查,对全军进行军队人员口腔健康捷径调查,以及对全国和全军进行口腔卫生资源状况通信调查.采用logistic回归方法对全国居民与全军人员口腔卫生服务利用的影响因素进行定量分析,采用特尔斐法设计“牙科人力指数”和“口腔医疗时间需要指数”,引入TOPSIS法、主成份分析法、岭回归法、新兴的支持向量机和组合评价法对世界部分国家口腔卫生人力进行综合评价研究.采用随机前沿成本函数方法对全国和全军口腔医疗机构口腔卫生服务的经济效益和军事效益进行综合评价,采用时间序列模型对全国口腔卫生人力资源进行预测.

结果 全国家庭口腔健康询问调查共调查6个样本县/区587户1558人,其中发达地区193户501人、中等地区194户494人、发展中地区200户563人.全军口腔健康捷径调查共调查总人数为1269人,其中陆军419人、海军437人、空军413人.建立了世界部分国家口腔卫生资源和口腔健康状况、全国家庭口腔健康询问调查和全军口腔健康调查、全国和全军口腔卫生服务资源现况数据厍.全国家庭成员患龋率为52.05%,龋齿均数为1.76,牙龈炎患病率为16.05%,牙结石检出率为39.35%,早期牙周病患病率为4.43%,晚期牙周病患病率为1.73%,2002年曾经到口腔医疗机构就诊过的人员占35.88%.全军现役人员患龋率为26.71%,龋齿均数为0.49,牙龈炎患病率为21.12%,牙结石检出率为44.05%,早期牙周病患病率为2.75%,晚期牙周病患病率为0.39%,第三磨牙阻生率为27.02%,入伍后曾到口腔科看过口腔病的人员占25.7%,共有48.62%人需要按期后送口腔医疗,有45.63%人需要及早后送口腔医疗,有2.13%人需要紧急后送口腔医疗,有28.61%人不需要任何后送口腔医疗.分析了影响全国家庭和全军人员口腔医疗服务利用的主要影响因素.设计了“牙科人力指数”,设


https://www.mbalunwen.net/dajjemi/085450.html

第三篇口腔预防医学论文范文模板:美军战时卫勤保障转型发展情报研究

伴随世界战争样式从机械化时代迈入信息化时代,中国特色军事变革逐渐深化,我军战时卫勤保障建设面临巨大挑战.如何应对信息化战争挑战,加快推进我军战时卫勤建设,发展信息化条件下卫勤保障理论和实践,已经成为我军卫勤建设和军事斗争准备的重要课题.美军是世界上最早迈入信息化时代的军队,美军战时卫勤保障伴随美军军事转型发生了巨大改变.在卫勤保障理论方面,提出“部队健康保护”理论,突出“强健促进、伤病预防、战伤救治”并重,对军人实施全方位、全寿命的卫勤保障;在保障体制方面,建成了高效、灵活的联合卫勤保障机制,开发了全面的三军联合创伤救治系统,通过系统整合方法组织协调战伤救治,确保了伤员得到正确、及时救治;在人员编制方面,适应美军部队转型建立了轻型化、机动化、模块化卫勤保障力量,满足了战时卫勤保障的不同需求;伤病员救治方面,前线卫勤力量部署不断前移,战伤救治梯次减少,建立了立体化、快速化战场医疗后送体制;在卫生物资供应保障方面,借用现代企业ERP供应模式,实现卫生物资精准保障.美军的战时卫勤保障转型代表了信息化战争条件下战时卫勤保障的发展方向和潮流,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可为我军卫勤建设全面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本研究综合运用了情报调研法、专家咨询法、归纳分析法、比较分析法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在分析美军战时卫勤转型发生、发展的背景和动因基础上,全面、系统梳理美军战时卫勤保障理论和实践,深入考察并把握其战时卫勤保障体系的历史沿革、卫勤保障理论理念发展、卫勤保障的组织、指挥和实施,卫勤保障的重点领域和方向等核心问题,揭示美军战时卫勤保障转型的实质、特点和规律,深化对信息化战争条件下美军战时卫勤保障问题的认识,重点挖掘美军在战时卫勤保障方面的有益经验,对比分析我军战时卫勤保障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为推动我军卫勤建设全面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本研究共分七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美军战时卫勤保障转型的理论基础研究,在系统梳理美军军事转型和军事后勤转型的基本历程与基本理论基础上,结合我军战时卫勤保障相关理论和美军条令条例中有关战时卫勤保障解释,辨析和探讨了美军战时卫勤保障转型内涵,明确其概念、类型以及包含内容.

第二部分是美军战时卫勤保障转型环境与动因分析,分析了美军战时卫勤保障转型的历史和现实环境,以及诸多因素对战时卫勤保障转型的影响.冷战结束和海湾战争是影响美军战时卫勤转型的历史性事件.和平发展环境、经济实力和技术发展是保证转型的现实条件.战争形态、国家战略、军事转型、科学技术、战争实践对战时卫勤保障转型起到推动作用.

第三部分是对美军战时卫勤保障转型的基本脉络加以梳理和分析,美军战时卫勤保障转型经历了“萌芽阶段”、“理论与思想准备阶段”和“全面展开阶段”.整个战时卫勤保障转型有三条主线,一是转型纲领性文件“部队健康全面保护”理论的酝酿、提出、诠释与实施;二是美军战时卫勤保障条令《联合作战卫勤保障》的不断修订;三是卫勤体制编制紧随军队体制编制调整而变化.

第四部分重点分析了美军战时卫勤保障组织指挥体制及其调整,主要表现为战区内卫勤组织指挥体制伴随军队小型化、模块化改编同时进行了模块化改造.分别在战区级、军师级设置了医疗部署保障司令部、卫生旅、多功能卫生营*模块化、多功能任务式医疗指挥控制机构.根据作战需要配属相应的模块化分队,进行特遣编组.采取模块分解与组合的方法,组建成符合作战环境、满足作战需求的卫生旅和多功能卫生营,完成不同需要的战时卫勤保障任务.建制部队卫勤力量调整特点包括卫勤力量部署前移、作战与卫勤协调一致、模块化组织设计等.

第五部分结合美军最新联合作战卫勤保障条令,分析美军转型后联合作战卫勤保障特点与经验,重点对联合作战中伤病救治、伤病员医疗后送、卫生物资保障、牙科勤务、心理卫生保障、卫生防疫和兽医勤务的组织和实施进行研究,分析讨论了战场医疗救治阶梯进行重构,构建了完善的分级伤病员后送体系,实现卫生物资精确保障等方面.

第六部分总结了美军战时卫勤保障转型实质、途径和趋势,美军战时卫勤保障转型的实质是“部队健康全面保护”理念的改革和信息化卫勤保障模式的改革.转型主要途径包括:成立强有力转型领导机构推动转型;发布系统转型文件指引转型;采取全面转型和逐步推进相结合方式;采用理论创新和试验评估促进转型;发展重点技术引领转型.转型趋势是:卫勤功能由伤病救治拓展到健康促进;卫勤保障范围向全方位保护、全寿命健康拓展;卫勤指挥体制由后勤管理型向作战指挥型转变;卫勤保障体制由建制主导型向支援主导型转变;卫勤保障方式向网络支援保障转变.

第七部分在对比分析我军战时卫勤保障现状及问题的基础上,提出美军战时卫勤保障转型对我军的启示:①正确认识美军战时卫勤保障转型;②借鉴美军经验,结合我军实际实施战时卫勤转型;③把握规律,认真谋划我军战时卫勤转型工作.

口腔预防医学论文范文相关参考属性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口腔预防医学论文范文资料 大学生适用: 8000字专科毕业论文、2500字高校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33 写作解决问题: 如何怎么撰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标准论文格式、论文选题 职称论文适用: 核心期刊、初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口腔预防医学学科 论文题目推荐度: 经典口腔预防医学论文范文题目

第四篇口腔预防医学论文范例:口腔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系列课程综合改革研究

20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我国高等口腔医学教育面临新的形势.表现在: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将口腔医学教育推上改革的快车道,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为口腔医学教育发展创造了新的机遇,医学科学技术的发展催化口腔医学教育教学进行更加深刻的变革,口腔医学教育的重心不断趋向社区化和综合化,推进素质教育成为口腔医学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对西部地区口腔医学院提出了区位要求.这一切,促使我国口腔医学教育界的工作者一直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即“高等医学院校(口腔医学院)如何实施新时期口腔医学教育,以培养适应21世纪需求的具有可持续发展潜力的高素质口腔医学专业人才” 围绕这一问题,国内外口腔教育界都从不同角度进行探索,并逐步对口腔医学教育改革形成了七点共识,即:口腔医学教育应当具有全球性的人才培养标准,课程与课程体系应当增强针对性、实用性和可接受性,专业教学内容在结构和内容方面都应当进行拓展,教学模式应当实现信息化,专业教学应融合渗透于人才培养全过程,必须高度重视能力培养,学生应主动参与教学等.在这些共识的指

第五篇口腔预防医学论文范文格式:流行病学教学质量评价研究

在不断提高流行病学教学质量的过程中,开展流行病学教学质量评价作为对提高流行病学教学质量方面努力的全面诊断与检查,无论对于了解掌握流行病学教学现状,诊断流行病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深化流行病学教学改革,提高流行病学教学质量,还是对于加强流行病学教学管理以及推动流行病学教研室工作,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课题为一项跨学科的探索性研究,试图将教育学与流行病学的基本理论与研究方法相结合,从教学管理的角度出发,以教学评价理论为基础,结合流行病学教学实际,运用现代教学评价方法,借鉴流行病学研究的原理与方法,对流行病学教学质量评价的有关问题进行探索性研究,为流行病学教学改革奠定基础.

本课题的内容既有对流行病学教学质量评价理论与方法的探索性研究,又有对流行病学教学有关现状的评价研究.主要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章:阐述了流行病学教学质量评价的必要性和依据,对我国高校教学质量评价现状、新时期提高流行病学教学质量的紧迫性以及流行病学教学质量评价的意义进行了认真分析,阐述了流行病学教学质评价的主要依据,即教学质量评价论、教学目标分类学理论、教学规律、医学教育目标.

第二章:以现代教育教学评价理论为基础,结合流行病学教学实际,对流行病学教学质量评价的概念、模式、目的与功能、要素、基本原则、内容、方法等基本理论问题进行了理论探讨,为进行系统的流行病学教学质量评价研究奠定了基础,为流行病学教学质量评价实践提供了理论依据.

第三章:主要对目前流行病学教学质量评价实践与理论研究中的几个热点问题进行探索性研究,为进行流行病学教学质量评价的系统化研究奠定基础,为流行病学教学改革提供参考依据.

①对我国高等医学院校本科生流行病学教学内容进行了调查研究,并采用topsis法,得出高等医学院校本科生流行病学教学内容排序,可以作为制定流行病学教学大纲、教师选择教学重点、制定流行病学测验命题双向细目表等教学工作或教学改革的参考依据.

②对流行病学课程考试有关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为流行病学考试改革提供奠定了基础.

③对山西医科大学校预防医学专业毕业生流行病学课程考试成绩与实际水平关系进行了尝试性评价研究,既是对学生考试成绩与实际水平之间关系评价方法的研究,也是对该校毕业生流行病学考试成绩与实际水平之间关系的评价研究.

④阐释了流行病学考试阅卷质量评价的必要性,并对流行病学考试阅卷质量评价方法进行了尝试性研究.同时,进行了山西医科大学流行病学考试阅卷质量评价研究.

⑤对流行病学考试成绩和试题质量评价的步骤、指标、方法进行了研究,并进行了实例分析.

⑥进行流行病学教学质量社会评价研究,提出了一种流行病学教学质量社会评价新方法,也为开展单门课程教学质量社会评价提供了新思路.

⑦本课题认为考试是教学的指挥棒,要解决当前流行病学教学质量中存在的问题,评价、控制和提高流行病学教学质量的策略应以考试改革为主线,并将建立一套适合流行病学教研室使用的考试管理与评价系统,作为提高流行病学考试管理与评价效率和质量的重要手段.因此,本课题研究开发了一套基于计算机网络的、集流行病学教学、题库组建、考试管理、考试质量评价以及在线考试与课后学习为一体的流行病学考试管理与评价系统,可使用户完全根据自身应用特点快速构建流行病学考试与学习培训平台系统,实现对考试与培训学习的高效管理.

第一章流行病学教学质量评价的必要性及依据

第一节流行病学教学质量评价的必要性

1.1.1我国高校教学质量评价现状

我国高等医学院校对流行病学教学质量的评价,绝大多数也停留在全校各科总体教学过程和教学质量评价层面,而很少针对学科特征和教学特点进行专门所的教学质量评价.但是,“一个学校的教育质量如何,主要是由它的各科教学质量来决定.”因此,高校必须注重教学质量评价在各学科教学质量控制中的重要作用,将开展微观层面的、符合各学科自身教学特点的教学质量评价纳入整体教学质量评价的范围,并进行深入研究和积极实践,以保障和促进各科教学质量的提高.

1.1.2新形势下提高流行病学教学质量的紧迫性

高等医学院校都将流行病学作为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和卫生事业管理、口腔医学、妇幼保健等专业的必修课程,其教学质量如何不仅直接影响着医学人才尤其是公共卫生人才的培养质量及今后的发展潜力,也事关人民群众的健康事业.世界公共卫生领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新挑战的当今时代,提高流行病学教学质量,培养一支符合社会发展要求、能较快适应疾病控制实际需要、高素质、跨学科的流行病学人才队伍,提高医学人才队伍的流行病学素质和能力,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1.1.3流行病学教学质量评价的意义

开展有效的流行病学教学质量评价可以为高等医学院校各层领导和管理人员提供基本的教学信息,以利于教学决策,能够使学校各级领导尤其是教研室主任,及时地发现影响流行病学教学水平和质量提高的不利因素,找到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不足之处,避免工作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是提高流行病学教师教学水平、促进教师持续发展的的重要手段,是提高学生流行病学学习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工具,可以促进流行病学教学质量评价理论和实践的发展.

第二节流行病学教学质量评价的依据

1.2.1以教育评价理论、教育目标分类学理论为主要理论依据

经过百余年的发展,教育评价理论在对教育评价的研究对象与理论模式、评价的目的与功能、评价要素与内容、评价方式与方法、评价的组织与实施等方面,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这些教育评价理论成果是教育评价实践的理论基础,对教育评价实践产生着深远的影响.作为现代教育评价的一个子类的流行病学教学质量评价,必须以教育评价理论已取得的成果为基础和依据,来开展理论研究与评价实践.

教育评价的目标是开展教育评价的理论前提.没有评价目标,就不知道评价什么,因此,这个问题就成了开展评价研究的重点.评价目标与教育目标具有一致性,教育目标分类不仅是教育评价的理论依据,而且为教育评价提供了基本的目标结构.教育目标分类学理论可用于指导学科教学评价,也可用于指导学生是否达到教学目标评价.

1.2.2以教学规律为依据

教学质量评价本质上是对教学活动达到一定质量要求的价值判断,而教学活动是具有特定规律的,因此,教学质量评价必须以教学规律为依据,而不能脱离教学规律.教学规律是客观存在的,人们对教学规律的认识也是不断发展的,教学质量评价中对教学规律的遵循与把握也应随着人们对教学规律的认识而不断发展.

1.2.3以医学教育目标为依据

流行病学作为医学教育的一门基础必修课程,其教学是在医学教育目标的指导下,为实现医学教育目标而服务的.因此,流行病学教学质量评价必须依据一定的医学教育目标而进行.

第二章流行病学教学质量评价的基本理论问题

2.1流行病学教学质量评价的概念

2.1.1教学质量:指教学活动或现象满足社会需求和教育对象发展需要的状况.

2.1.2教学质量评价:是指根据一定的教学目标和标准,对教学活动或现象满足社会需求和教育对象发展需要的状况做出价值判断的过程.

2.1.3流行病学教学质量评价:是指根据一定的流行病学教学目标和标准,对流行病学教学活动或现象满足社会需求和教育对象发展需要的状况做出价值判断的过程,其最终目的在于改进流行病学教学工作、提高流行病学教学质量.

2.2流行病学教学质量评价模式

本课题从过程的角度,提出了流行病学教学质量评价模式,即教学评价一体化模式.

2.3流行病学教学质量评价的目的与功能

流行病学教学质量评价的最根本目的是为学习流行病学的学生、流行病学教师和整个教学系统提供流行病学教学状况的准确信息,以确定流行病学教学调整和改进的方向,从而促进流行病学教学质量的提高.流行病学教学质量评价的功能很多,但更偏重于诊断与改进、导向、反馈、激励四个方面的功能.

2.4流行病学教学质量评价的要素

流行病学教学质量评价的要素:评价主体、评价客体和评价过程.

2.5流行病学教学质量评价的基本原则

流行病学教学质量评价遵循的基本原则:整体性原则、方向性原则、科学性原则、目的性原则、激励性原则、发展性原则、可行性原则、评价和指导相结合原则、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原则.

2.6构建流行病学教学质量评价内容的指导思想

本课题将素质教育观作为流行病学教学质量评价内容构建的指导思想.

2.7流行病学教学质量评价方式方法

2.7.1教育教学评价方法的类型

教育教学评价的方法大体可分为两类:即量化评价方法和质性评价方法.

2.7.2教育教学评价常用评价方法

教育教学评价常用评价方法有测验法、观察法、访谈法、自我反省法、历史法等.

2.7.3运用流行病学方法开展教学质量评价的可能性

本课题认为,可以借鉴和运用流行病学理论与研究方法开展教学质量评价研究.

第三章流行病学教学质量评价研究探索

第一节高等医学院校本科生流行病学教学内容调查研究

本研究对我国目前高等医学院校本科生流行病学教学内容进行了问卷调查,并采用topsis法方法,求出流行病学教学内容的综合得分,并给出一个排序,为流行病学教学改革奠定基础.

3.1.1资料来源

3.1.1.1调查目的

探索流行病学教学内容质量评价的新途径,并确立一个流行病学教学内容选择确定的参照标准.

3.1.1.2调查内容确定

本研究的调查内容确定主要分为三个步骤:

第一步:流行病学教学内容确定.通过收集我国高等医学院校本科生用流行病学教材及教学大纲所包括的流行病学教学内容,进行认真归纳整理后,确定了拟调查的流行病学教学内容范围,并按照章节分列出来.本调查将高等医学院校本科生流行病学教学内容共分为35章,每章又分为不同的节.

第二步:评价项目确定.为流行病学教学内容的每一章节都设立了评价内容的重要性、适用性、可操作性、专家对评价内容的熟悉程度以及进行评价的判断依据5个评价项目,其中评价评价的判断依据又分为理论分析、实践经验、同行了解、直觉4个子项目.每个评价项目均按Likert五级评分.5分为非常熟悉、非常适用、非常重要、非常强的可操作性、影响非常大:4分为比较熟悉、比较适用、比较重要、比较强的可操作性、影响比较大:3分为熟悉、适用、重要、一般性可操作、影响一般:2分不熟悉、不适用、不重要、可操作性较差、影响不大:1分为非常不熟悉、非常不适用、非常不重要、可操作性非常差、无影响.

第三步:制定了《高等医学院校本科生流行病学教学内容调查表》.

3.1.1.3调查对象与方法

本调查的主要对象分为两类,即流行病学教学专家与流行病学实践专家.流行病学教学专家,分别为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中国医科大学流行病学教研室、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四川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天津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安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山东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哈尔滨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中南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吉林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河北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浙江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郑州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南京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共16所院校的16位流行病学教学专家.流行病学实践专家,主要有5位山西省疾病控制中心主任医师或副主任医师,15位山西省各地市疾病控制中心主任医师或副主任医师.

将拟制的《高等医学院校本科生流行病学教学内容调查表》通过邮寄方式发给专家,共发出问卷36份,回收问卷34份,有效问卷32份.

3.1.2资料处理与统计方法

先对调查所获数据进行了认真整理,然后运用spss统计软件建立了数据库.为了得到教学内容的各章的综合得分,我们通过三个步骤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处理.

3.1.2.1求各章各项目的平均得分

各章在重要性、适用性、可操作性、熟悉程度、理论分析、实践经验、同行了解程度、直觉8个指标上的得分计算步骤是对于每一章,将各评价者给出的这一章包括的每一节在熟悉程度、适用性、重要性、可操作性、理论分析、实践经验、同行了解程度、直觉8个指标上的得分相加,然后除以节数,便得到该评价者在这一章在各项目上的给分,再求其均数,得到每一章在8个项目指标上的得分.

3.1.2.2各评价项目的可靠性分析

为了确定最后计算各章综合得分时要采用的指标,我们对重要性、适用性、可操作性、熟悉程度、理论分析、实践经验、同行了解、直觉等8个指标进行了可靠性分析,有分析结果可知,去掉V8(直觉)项目以后Alpha(一致性系数),系数增加了,而且V8(直觉)与其它7个项目的复相关系数只有.4815,说明V8(直觉)这个项目与其它项目缺乏一致性,应将V8(直觉)删掉.从删掉V8(直觉)项目后的可靠性分析结果看,去掉任一项目,Alpha系数都下降:任一指标与其它6个指标的复相关系数皆大于0.5,且7个项目总的Alpha等于.9128,标准化的alpha等于.9168,说明V1-V7这7项之间的一致性很好.因此,采取V1-V7这7个项目作为求各章综合评分的指标.

3.1.2.3求各章的综合得分及其排序

采用Topsis法,运用自编的SAS程序,对V1-V7这7个项目进行分析,求得各章综合得分及其排序.排序结果显示:排在前10位的章目依次为:病例对照研究、队列研究、研究的真实性与因果推断、循证医学、绪论、偏倚及其控制、流行病学方法的概括与选择、描述性研究、传染流行病学、疾病的分布,排在后10位的章目从最末位开始依次为:药物流行病学、感染性腹泻、筛检、管理流行病学、地方病流行病学、突发事件流行病学、疟疾、肾综合症出血热、理论流行病学研究、分子流行病学.其中,排序较典型的章目是“循证医学”,排在第4位:“理论流行病学”,排在第27位.

3.1.3总结

上述关于高等医学院校本科生流行病学教学内容的排序,可以作为制定流行病学教学大纲、教师选择教学内容和教学重点、制定流行病学测验命题双向细目表等的参考依据.但是,在参照这一排序时,必须结合本校流行病学教学实际情况,同时考虑教育对象即学生在专业、层次等方面的不同特点.同时,还必须结合当时、当地流行病学发展实际以及社会实际需求.

第二节流行病学课程考试有关情况调查研究

3.2.1调查对象

本调查的主要对象分为两类,即流行病学教学专家与流行病学实践专家.流行病学教学专家,分别为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中国医科大学流行病学教研室、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四川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天津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安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山东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哈尔滨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中南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吉林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河北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浙江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郑州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南京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共16所院校的16位流行病学教学专家.共发出问卷16份,回收问卷15份,有效问卷13份.流行病学实践专家,主要有5位山西省疾病控制中心主任医师或副主任医师,15位山西省各地市疾病控制中心主任医师或副主任医师.发出调查问卷20份,回收有效问卷19份.

3.2.2调查内容及统计分析

3.2.3结果

1)从对流行病学现有考试情况的调查统计分析结果看,高等医学院校建立流行病学试题库的比率并不高,制定流行病学考试试卷标准答案已基本普及化,采取集体流水式阅卷方式所占比率较大,但从x~2分析结果看,几种阅卷方式的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开展流行病学考试质量评价分析已基本普遍化,流行病学考试评价主体主要以教研室和任课教师为主,13所被调查院校都在拟订流行病学试题时参照历次考试质量评价分析结果,仍有部分院校不注重流行病学考试质量评价分析结果的反馈,流行病学考试质量分析结果并没有在教学改革中得到普遍运用.

2)从流行病学考试有关情况的专家认同程度调查统计分析结果看,在流行病学考试质量评价主体的认同上,13位专家对4个评价主体的认同程度不同,认同程度由高到低依次为:全体任课教师、教研室、个别专家、所在院系,13位专家都认为有必要对流行病学考试质量评价分析结果进行反馈,但在必要性程度上的意见有所不同,认为“必要性较大”的认同一致性比认为“必要性很大”的一致性较高,13位专家都认为在拟订流行病学试题时有必要参照历次考试质量评价分析结果,但在必要性程度上的意见有所不同,认同一致性程度由高到低依次位:必要性较大、必要性很大、必要性一般,13位专家都认为有必要在流行病学教学实践与教学改革中运用流行病学考试质量评价分析结果,但在必要性程度上的意见有所不同,认同一致性程度由高到低依次位:必要性很大、必要性较大、必要性一般,13位专家认为有必要对每次流行病学考试质量进行评价分析,但在必要性程度上的意见有所不同,认为“必要性较大”的认同一致性比认为“必要性很大”的一致性高.

3)从流行病学课程考试成绩有关问题的调查统计分析结果看,各种形式考试成绩在流行病学课程考试总成绩中应占比例,分别为理论课考试成绩50%、实验课考试成绩15%、实习考核成绩15%、平时考核成绩10%、其它考核成绩为10%,32位应答专家中75%的专家认为综合性试卷最能反映学生流行病学实际水平,从对专家意见的统计分析结果看,目前流行病学课程考试成绩反映学生流行病学实际水平程度得分的均数为0.6375(63.75%)、标准差为0.07071,可以认为流行病学课程考试成绩反映学生流行病学实际水平程度并不高.

第三节山西医科大学预防医学专业毕业生流行病学课程考试成绩与实际水平关系的评价研究

3.3.1调查内容与调查方式

为了了解山西医科大学预防医学专业毕业生流行病学课程考试成绩与流行病学实际水平的关系,我们从该校2001年-2004年四年间毕业的、在公共卫生部门工作的预防医学专业学生中随机抽取44名学生作为调查对象.该校流行病学课程考试成绩由理论课考试成绩(占80%)、生产实习考核成绩(占20%)构成,此项内容的数据通过向该校考试中心调取获得.44名毕业生流行病学实际水平相关数据通过问卷调查方式获得.由44名毕业生所在单位所在部门的负责人填写调查问卷,调查的主要项目为流行病学实践能力、流行病学理论素养、团队精神、人际交往,每个项目采用5级评分制.共发出调查表44份,收回调查表44份,调查表回收率为100%.

3.3.2变量设置与资料来源

根据研究需要,我们设置了流行病学考试成绩、流行病学实践能力、流行病学理论素养、团队合作精神、组织交往能力、综合能力6个变量.其中,44名学生的流行病学课程考试成绩通过该校考务管理部门获取,44名学生的流行病学实践能力、流行病学理论素养、团队合作精神、组织交往能力通过发放调查问卷的方式获得,44名学生的流行病学综合能力由流行病学实践能力、流行病学理论素养、团队合作精神、组织交往能力4个变量综合得出.

3.3.3调查结果的统计处理

3.3.3.1.调查内容描述性统计

3.3.3.2流行病学综合能力变量的提取

为了获得某校预防医学专业毕业生流行病学实际能力,我们利用统计方法,将流行病学实践能力、流行病学理论素养、组织交往能力、团队合作精神4个变量合成一个终结变量综流行病学综合能力,综合反映毕业生在流行病学实践能力、流行病学理论素养、组织交往能力、团队合作精神4个变量上的得分.流行病学综合能力统计合成的基本原理:首先采用改进的层次分析法(Improved Analysis of Hierarchy Process,IAHP)来确定流行病学实践能力、流行病学理论素养、组织交往能力、团队合作精神的权重,再以相应权重乘对应变量并求和,得到综合能力.流行病学实践能力、团队合作精神、组织交往能力、流行病学理论素养4个变量的权重分别为0.38016、0.25179、0.14197、0.22608.求得流行病学综合能力的均数为3.6184,标准差为0.61022

3.3.3.3变量间的相关性分析

运用SPSS11.5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得到流行病学考试成绩、流行病学实践能力、流行病学理论素养、组织交往能力、团队合作精神、流行病学综合能力间两两相关系数.可知,该校预防医学专业毕业生流行病学课程考试成绩与流行病学理论素养相关系数为0.711,并且在α等于0.01水平上具有统计学意义,与流行病学综合能力的相关系数为0.596,并且在α等于0.01水平上有统计学意义.毕业生流行病学综合能力与流行病学实践能力得相关系数为0.786,并且在α等于0.01水平上有统计学意义,与团队合作精神的相关系数为0.300,并且在α等于0.05水平上有统计学意义,与流行病学理论素养的相关系数为0.466,并且在α等于0.01水平上有统计学意义.

3.3.4结论

1)该校44位预防医学专业毕业生流行病学综合能力得分的均数为3.6184,标准差为0.61022.

2)从该校预防医学专业毕业生流行病学考试成绩与流行病学实际水平的相关性分析看,毕业生流行病学课程考试成绩与综合能力、理论素养之间显著相关,但与实践能力、团队合作精神、组织交往能力之间的相关无统计学意义.这主要是由于该校流行病学课程考试成绩有理论课考试成绩和生产实习考核成绩组成,且理论课考试成绩所占比重过大,有重视理论课考试,而忽视实践课考试的倾向,导致成绩中没有客观地反映出学生的实践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和组织交往能力.因此,该校在流行病学课程考试改革中应充分考虑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考核,一方面,开展对学生课间实习和平时学习表现的考核,另一方面,适当增加各类实践课考试成绩在总成绩中所占的比重,而相对减少理论课考试成绩在总成绩中的比重.

3)从该校预防医学专业毕业生流行病学综合能力与构成综合能力的4个因素的相关性分析看,毕业生流行病学综合能力与流行病学实践能力、流行病学理论素养、团队合作精神3个要素之间显著相关.可见,学生流行病学实践能力、理论素养和团队合作精神都是学生流行病学综合能力的重要构成部分,在流行病学教学中,要树立和贯彻素质教育理念,不仅要注重对学生理论知识和技能的培养,而且要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第四节流行病学考试阅卷质量评价研究

3.4.1阅卷质量与阅卷质量评价

目前,我国高校很少通过开展课程考试阅卷质量评价来查找阅卷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以促进阅卷质量的提高.

3.4.2山西医科大学校流行病学考试阅卷质量评价

3.4.2.1研究对象

选取山西医科大学某班预防医学专业流行病学考试阅卷作为研究对象,该次阅卷的基本情况如下:

1)试卷题型及分值构成:试卷由名称解释、判断题、填空题、简答题、计算题五种题型构成,每种题型分值为20分,总分为100分.

2)阅卷标准:统一的阅卷标准中对试题答案标准、评分标准、阅卷注意事项作了明确规定.

3)阅卷方式:集体流水式阅卷.

4) 4位流行病学教师

3.4.2.2资料来源

在该校某班预防医学专业流行病学考试结束后,随机选取了一个班级的试卷复印了1份,已备在组织教师重阅时使用.首先在考试结束后,流行病学教研室按照学校的统一安排与要求,组织了流行病学考试答卷的阅卷工作,得到第一次集体流水式阅卷结果.为了减小由于教师阅卷记忆对才重阅卷的影响,我们选择在第一次阅卷的两个月后,按照同样的阅卷程序、阅卷方式、阅卷教师,组织了对该班该次考试答卷的重阅工作,得到第二次集体流水式阅卷结果.

3.4.2.3统计分析结果

第一题:首次阅卷所得成绩的均数是17.26,标准差为3.066,重阅所得成绩的均数是16.36,标准差为3.839.经t检验,p值为0.364,大于0.05,因而,两次评分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第二题:第二次流水评分的平均成绩是15.44,标准差为2.485,第一次流水评分的平均成绩是15.44,标准差为2.417.经t检验,p值为为1.00,大于0.05,因而,两次评分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第三题:第二次流水评分的平均成绩是16.36,标准差为3.839,第一次流水评分的平均成绩是17.26,标准差为3.066.经t检验,p值为为0.780,大于0.05,因而,两次评分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第四题:第二次流水评分的平均成绩是16.14,标准差为4.729,第一次流水评分的平均成绩是17.52,标准差为4.341.经t检验,p值为为0.288,大于0.05,因而,两次评分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第五题:第二次流水评分的平均成绩是15.56,标准差为4.538,第一次流水评分的平均成绩是15.44.26,标准差为4.350.经t检验,p值为为0.924,大于0.05,因而,两次评分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总分:第二次流水评分的平均成绩是79.86,标准差为17.335,第一次流水评分的平均成绩是79.66,标准差为16.334.经t检验,p值为为0.701,大于0.05,因而,两次评分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由此可见,对于同样的25份流行病学考卷,经两次集体流水式样阅卷,所得成绩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3.4.3流行病学教师阅卷水平评价方法研究

3.4.3.1教师阅卷水平评价的意义

研究教师阅卷水平的差异性以及教师阅卷行为对阅卷水平的影响强度和方向,解释教师在阅卷水平发展中最需要发展和改进的关键阅卷行为因素,对改进教师阅卷行为、提高阅卷水平乃至促进教师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3.4.3.2教师阅卷水平评价方法研究

1)教师阅卷水平评价研究思路

将教师阅卷水平假设为一种受多种因素影响的“健康状况”或“疾病”,运用流行病学描述性研究和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对教师的阅卷行为现状和特征、在不同人群中的分布,以及影响阅卷水平的危险行为因素进行描述性研究和病因研究,同时采用病例对照的研究方法,从多元理论的维度*教师阅卷行为对影响阅卷水平的相关行为因素进行Logisti单因素和多因素回归分析,对教师在不同阅卷水平发展阶段的关键阅卷行为影响因素进行探讨,筛选出影响阅卷水平的关键行为因素,并对这些阅卷行为因素的影响强度进行定量分析,从而为教师改进阅卷行为、提高阅卷水平提供参考依据.

2)教师阅卷水平的差异性研究方法

第一步:确定评价研究对象,包括某门课程某次考试答卷和该课程教师两个方面.评价研究对象可以是某一范围的总体,也可以由研究者根据研究目的在某一范围内采取抽样法来确定.研究对象确定后,按照所需数量复印没有判阅的答卷,并发放给每位教师.

第二步:根据研究需要,按照统一的阅卷标准和程序,组织教师进行集体流水方式、独立方式或两中方式都采取的阅卷工作,获得相同答卷的不同组得分.对所得不同组得分进行认真整理后,根据研究需要建立《不同教师阅卷所得得分差异性研究数据库》.

第三步:按照不同的划分标准,设计不同组的病例对照研究.

第四步:运用统计分析软件,进行相关统计学分析,并对统计分析结果进行合理描述与认真分析,得出相关研究结论.

3)教师阅卷行为及其对阅卷水平影响的研究方法

第一步:通过文献法、调查法、咨询法、主成分分析法、因子分析法等方法,科学确定调查内容,并制成《教师阅卷行为现状调查表》.

第二步:组成调查小组,按照严格调查程序,运用研制的调查表,开展现况调查,并根据研究需要对所得数据进行认真的遴选、分类、标注和整理,建立《教师阅卷行为及其对阅卷水平影响研究》数据库.

第三步:设计多组病例对照研究.运用流行病学方法,尤其是行为流行病学方法,研究影响教师阅卷水平的行为因素、这些行为因素与人群中的分布和影响分布的因素、尤其是影响教师阅卷水平的危险行为,从而提出改进教师阅卷行为、提高教师阅卷水平的具体干预措施,并进行效果评价.

3.4.3.3山西医科大学流行病学教师阅卷水平差异性评价研究

为了考察流行病学考试阅卷中不同老师对同样试卷的评分情况,我们根据上述方法,对该校5位流行病学授课教师的阅卷水平进行评价,5位教师中1位为流行病学专家、教学水平高,工作认真负责,其余4为普通教师.

研究方法

首先,选取从该校预防医学专业2006年流行病学考试班级中随机选取一个班级流行病学考试答卷,在学校组织阅卷前,复印了5份.其次,严格按照该校阅卷标准与程序,组织5位教师开展独立阅卷,获得5组不同成绩.再等该校组织的集体流水式阅卷结束后,获得1组成绩,共获的6组不同成绩.第三,对成绩进行认真审核、校错、整理后,运用SPSS软件建立数据库.第四,对不同教师阅卷所得学生成绩运用Dunnet法进行对照分析研究.

从所得结果看,不同教师阅卷结果从原始分数看,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但从Dunnet检验结果来看,A教师(专家)阅卷评分结果与集体流水式阅卷评分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可以认为专家独立阅卷水平与集流水式水平基本一致,从第一题评分来看,B、C、D、E四位普通教师的给分与A教师(专家)、集体流水式阅卷给发均有差异.出现这种差异的原因可能是教师阅卷错误,也可能是由于第一题为名词解释题,不同于完全非对即错式的客观性试题,所以有的学生答题可能不完全与标准答案一致,但表达的意思基本正确,对于这样的答案,不同教师在给分时就会依据自己主观判断给发:从第二题评分看,B、C、D、E四位教师与集体流水式阅卷、A教师(专家)给分均无统计学差异,这主要是因为第二题是判断题,评分标准容易统一,受阅卷教师的主观性影响很小,在这种题型评阅中存在差异,只能说明有的教师对于阅卷标准把握错误,或者阅卷不认真,从第三题评分看,E教师与A教师(专家)评分结果没有统计学差,B、C、D三位教师与A教师(专家)以及B、C、D、E四位教师与集体流水式阅卷的结果均存在统计学意义差异.这是由于第三题为填空题,不同于完全非对即错式的客观性试题,所以有的学生答题可能不完全与标准答案一致,但表达的意思基本正确,对于这样的答案,不同教师在给分时就会依据自己主观判断给发,造成不同教师给发不同的结果,从第四题评分来看,B、C二位教师的给分与集体流水式阅卷、A教师(专家)的给分有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而D、E二位教师的给分与集体流水式阅卷、A教师(专家)给分没有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由于第四题是简答题,属于主观题,尽管有标准答案和评分标准,但由于有的老师阅卷尺度掌握得与A教师(专家)、集体流水式阅卷比较一致,而有的老师的尺度掌握得与A教师(专家)、集体流水式阅卷存在明显不同,因此,造成不同的评分差异性.从第五题的评分来看,C教师评分与集体流水式阅卷、A教师(专家)的评分结果无统计学意义差异,而B、D、E三位的教师与集体流水式阅卷、A教师(专家)的评分有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由于第五题是论述题,属于主观性题型,评分极易受阅卷教师主观性判断的影响,从而造成评分结果的一定差异性,从总分来看B、C、D、E四位教师给分与A教师(专家)、集体流水式阅卷的评分结果均有统计学差异,但差异程度会随着客观性试题、准客观性试题、主观性试题的顺序而减小.可见,阅卷方式、教师阅卷水平都是影响阅卷质量的重要因素,这种影响在主观性试题的评分上尤为显著.

3.4.4讨论

从上述的尝试性研究看,积极开展阅卷质量评价,发现和改进阅卷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选择科学的阅卷方式,注重教师阅卷能力的发展,不仅对于提高阅卷质量,保证考试的公平性、公正性,而且对于提高教师阅卷能力,促进教师全面发展,都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第五节流行病学考试成绩与试题质量评价研究

3.5.1流行病学考试成绩与试题质量评价步骤

第一步:确定评价目的与评价对象

第二步:资料收集、分析与整理根据评价目的和对象,收集资料,对资料来源和资料情况作一般性分析,并将资料整理后建立流行病学考试质量评价数据库

第三步:确定评价指标一般包括成绩均数、标准差、成绩分布正态性检验、信度、效度以及试题的覆盖度、难度、区分度、相关系数等指标.

第四步:数据处理运用统计分析软件对数据进行相应评价指标的统计分析.

第五步:结果分析对统计分析结果进行描述与分析,并得出相应结论,提出改进建议.

3.5.2流行病学考试质量评价主要指标

3.5.2.1成绩分析

1)成绩分布正态性检验

2)信度

3)效度

3.4.2.2试题分析

1)试题覆盖度

2)试题难度

3)试题区分度

3.5.3流行病学考试质量评价实例

3.5.3.1资料与方法

1)分析资料

山西医科大学某级本科学生流行病学考试试卷与成绩,试卷共83份,分为A卷42份、B卷41份.A、B卷总题量都为37道,其中固定答案的客观题(填空题、判断正误、单选题)共26道,分值30分,主观题(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共11道,分值70分,全卷满分100分.

2)数据处理

将每名学生的编号、每道题得分、总分输入计算机,用Excel 2002和SPSS for Windows10.0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分别进行学生成绩分布的正态性、信度和效度分析,试题的覆盖度、难度、区分度分析.

3.5.3.2统计分析结果

1)成绩分析

通过正态性检验,本次考试A卷、B卷试题的学生成绩频数分布呈负偏态分布,学生成绩主要分布在高分区,说明试题较易或学生基础较好,但B卷相对于A卷来说,试题更易或学生基础更好.本次考试A卷的信度为0.57,效度为0.68,B卷的信度为0.51,效度为0.55.说明本次考试成绩基本可靠、有效,受偶然因素影响小.

2)试题分析

①覆盖度分析

从分析结果看,试题各题之间相关系数矩阵看,A卷中第一题与第三题相关系数基本满足小于0.2的要求,第二题与第三题相关系数基本满足小于0.2的要求,第三题与第四题相关系数基本满足小于0.2的要求,其它各题相关系数均大于0.2,较为明显的是第一、二题与第四、五、六题,说明此试题覆盖面较差.B卷中第一题与第三题,第二题与第三、六题,第三题与第四、五、六题相关系数基本满足小于0.2的要求其余部分都大于0.2,较为明显的是第一题与第五题,第二题与第四、五题,第四题与第五题,说明此试题覆盖面较差,但比A卷覆盖面较大.

②难度分析

从分析结果看本次考试A卷试题为较易试题,其中第一题为无意义题目,第二、三题为可接受题目第四、五、六题为较易题目:B卷试题也为较易试题,其中第一、三、四题为较易题目,第二、五、六题为可接受题目.根据T检验,A、B卷之间的难度无显著性差别.

③区分度分析

从分析结果看,本次考试两份试题的区分度都大于0.4,说明试题区分度较大,对学生的能力和学业水平的鉴别力非常好,其中A卷中区分度较大的为第一、三、六题,B卷中为第四题,A、B卷相比较而言,A卷的区分度较大.

3.5.3.3结论与建议

1)本次流行病学A、B卷考试成绩都呈负偏态分布,成绩集中在高分区,试题难度较小,没有突出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原因可能是编制试题时没有体现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也可能是在教学过程中没有突出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因此,在考试命题过程中,要适当增加整个试题难度,对于毫无意义的题目应予以取消,对较易的题目应适当增加难度,以突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提高试题质量.同时,在教学过程中,也应该注重突出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深化学生对此门课程学习.

2)本次流行病学考试试题的题型较少、题量较小、覆盖面较差,没有能够充分测量出学生对此门课程全面掌握的程度.原因可能是编制试题时没有体现出试题的覆盖面,也有可能是教学过程中忽视了知识的覆盖面.因此,在考试命题过程中,要适当扩大试题的覆盖面,适当增加题量和题型,提高试题质量.在教学过程中,要扩大教学内容的覆盖面,拓宽学生对此门课程的学习范围,使学生对此门课程进行全面的学习和掌握.

3)本次流行病学考试,试题覆盖面和难度虽然都较小,但试题区分度较大,能很好地鉴别学生掌握知识的水平.同时,考试成绩的信度和效度较高,考试结果稳定、可靠、有效.

第六节流行病学教学质量社会评价研究

本课题认为,应该将流行病学教学质量社会评价纳入流行病学教学质量评价的范围,并尝试采取变通的方法,进行流行病学教学质量社会评价.基本思路是先采用调查法进行用人单位对该部分毕业生的总体评价、该部分毕业生的自我总体评价以及部分毕业生对流行病学教学对毕业生影响的自我评价三个方面的评价,再通过一定的计算公式,间接体现流行病学教学质量社会评价.

3.6.1评价项目设置

我们主要评价设置了三个评价项目,每个评价项目又分别设置了不同的子项目.

3.6.1.1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总体评价

评价内容主要包括4个部分,即思想品德评价、知识评价、能力评价、业绩评价.

1)毕业生思想品德评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指标构成:敬业精神、诚信、职业道德、遵纪守法、进取精神,

2)毕业生知识评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指标构成:知识结构、知识对实际需要的满足程度、整体知识水平、

口腔预防医学引用文献:

[1] 口腔预防医学相关论文选题 口腔预防医学专业论文题目如何拟
[2] 口腔预防医学论文参考文献 口腔预防医学外文文献怎么找
[3] 口腔预防医学论文大纲模板 口腔预防医学论文框架怎样写
《口腔预防医学论文范文参考 口腔预防医学毕业论文范文[精选]》word下载【免费】
口腔预防医学相关论文范文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