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写作 > 论文集 > 文章内容

电子政务信息公开的负效应——山西省煤炭业矿难信息公开为例

主题:我国文化建设新闻报道 下载地址:论文doc下载 原创作者:原创作者未知 评分:9.0分 更新时间: 2024-03-17

简介:关于新闻报道我国方面的的相关大学硕士和相关本科毕业论文以及相关新闻报道我国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新闻报道我国论文范文

我国文化建设新闻报道论文

目录

  1. 我国文化建设新闻报道:CCTV《新闻联播》报道我国航母平台进行出海航行试验

上海海洋大学工程学院 杜战其

太原科技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薛耀文

上海交通大学管理学院 张朋柱

信息公开是电子政务研究的重要内容.我国政府多次表示,要按照“公开是原则,不公开是例外”的要求,坚持严格依法、全面真实、及时便民的原则,对各类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务事项,除涉及国家机密和依法受到保护的商业秘密、个人隐私之外,都进行如实公开.推行政务公开的工作目标是使政务公开成为各级政府施政的一项基本制度.近年来,我国不断加大推行政务公开的力度,一部专门规范政务公开的法规—一《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于2008年5月1日正式施行.电子政务的信息公开,一方面满足了公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促进了论文范文政治的发展,对于提高公众参与政府决策的程度,建设廉洁、透明、高效的政府等具有极其重要的正面作用,即信息公开的正效应;另一方面由于信息公开措施的不完善、条件的不充分,以及我国当前各种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政务信息的公开也会产生负效应,例如,政务信息的公开可能使政府、企业等相关组织群体在竞争中处于不利的被动境地,也有可能同时侵害公众的隐私、威胁国家安全等,给社会造成极大的负面效应,即信息公开的负效应.笔者主要针对信息公开的负效应问题研究进行探讨.关于信息公开的效应结构(见图1).

1 理论回顾

1.1国外的相关研究国外对于政务信息公开负效应的研究较为系统,主要集中在3个方面.一是信息公开的安全问题,主要从信息公开的网络安全、国家安全和公众信任、信息公开安全的立法方面进行研究;二是信息公开知情权与隐私权的冲突问题,主要从知情权和隐私权的冲突与协调、知情权与国家安全等角度进行研究;三是对于负面政务信息公开的研究,包括一般负面信息的效应问题、坏消息的传播、危机信息的传播、谣言传播和谣言模型等.总之,国外对于电子政务信息公开负效应的研究深入和系统,这些研究经验对于研究我国电子政务信息公开的负效应问题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1.2我国的相关研究

目前,我国对于电子政务信息公开负效应的研究比国外少,大部分学者较集中于研究政务信息公开的正效应,并在研究正效应的同时,已经或多或少地涉及到了政务信息公开的“负效应”问题.我国对于负效应的研究主要集中于4个方面.一是政务信息公开的安全问题.例如,政务信息公开的网络安全问题等:二是信息公开的“知情权和隐私权”“信息公开和信息保密”问题;三是某类负面信息的负效应问题.例如,“战时负面信息”的传播、“政府危机信息”的传播等;四是信息公开过程中的传播失真问题.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政府国际间联系的密切,我国对电子政务的建设越来越重视,电子政务建设的实践和理论研究都在走向系统与深入,其中最大的热点之一就是对于“政务信息公开”负效应的研究.从总体上看,目前,研究政务信息公开“正效应”的学者较多,而对“负效应”的研究相对少一些.

2 负效应分析

山西省国土面积为15.7万km2,含煤面积约有5.7万km2,占到全省国土面积的40%,全省118个县级行政区中94个地下有煤,91个有煤矿.山西省煤炭工业在发展的同时,矿难也成为煤炭业的一个重大问题.近年来,山西省煤炭业矿难信息不断,严重威胁着国家财产和人们的生命安全,同时也关系到国家和山西省的形象问题.笔者以山西省煤炭业电子政务信息为例,通过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数据,构建了电子政务信息公开的负效应模型.

2.1调查方案设计及数据的收集

表1是笔者针对两个案例进行调查设计的.每个案例的调查项目有4项,分别是:“您看了该信息有何感受?”“您觉得该信息带给您的主要效应?(注:1表示正效应,满足了公众的知情权;有利于建设廉洁高效的政府;有利于提高为公众服务的水平;有利于公众最大限度参与政务决策.一l表示负效应,使政府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公众传媒有可能误导信息;使公众产生恐慌,对国家社会造成负效应;信息公开后产生技术安全隐患;不利于保密性和隐私的保护.0表示无所谓正、负效应)”“每天与您频繁接触的人数?”“您看了该信息共传递给几个人?”

2.2数据分析

笔者利用上述调查问卷随机进行了预调查,得到的结果非常具有启发性,调查发现上述4个调查项目密切相关.其中第1项与第2项相对应,例如,有的群众在第1项填了“惊讶”“恐慌”“震惊”“愤怒”等负面感受后,一般第2项就会选择“一1”,即负效应;第3项与这个城市、地区或社区的接触频繁程度有关,也可解释为与该城市、地区或社区人们交往的亲密程度:而第4项与信息本身的轰动新闻特性以及被调查者的经验有关,一般来说,信息本身具有轰动新闻特性,与被调查者利益较相关,被调查者经验较少,则大多在较短时间内传递该信息,并且传递的人数较多.

根据调查结果显示,由于第1项与第2项的正相关关系,所以在构建模型时把第1项与第2项看作一个指标,笔者设这个指标为,I.I表示的是效应的正负方向,取值在一l和1之间.

第3项设为K,表示该城市、地区或社区人们的频繁接触程度、亲密程度,一般来说,在一定时期内是个常数,与当地的信息化水平、风俗人情、行业性质等因素有关.

第4项可以借助第3项生成一个新指标P.设P为第4项的结果与第3项的结果的比值,即公众获知该信息时把该信息传递给其他人的可能性.

2.3电子政务信息公开负效应模型的构建

基于对上述数据结果的分析,构建了电子政务信息公开的负效应模型.信息公开负效应的一个突出表现是负效应的传播(扩散)现象,笔者主要从负效应的形成和传播(扩散)角度进行模型的构建.实际上信息公开后的传播过程也就是负效应的扩散过程.

模型把社会中的人们看成是网络的结点,把人们之间的亲密接触关系表示为结点间的连接边.根据电子政务信息的传播特点,在分析信息公开负效应影响指标的基础上,借鉴小世界网络模型来构建信息公开的负效应模型,其中信息公开的负效应与下列因素有关.

我国文化建设新闻报道:CCTV《新闻联播》报道我国航母平台进行出海航行试验

第一,效应的正负方向I.I表示信息公开后的正负效应,即正效应和负效应,取值在一1和1之间.

第二,效应扩散的频率K.信息的传播伴随着效应的扩散,效应扩散的频率即人们之间的频繁接触程度,也就是一个地区公众的交往频繁程度.这个频率K值越大,表示这个地区中人们传播信息越频繁;反之,这个k值越小,表示这个社会中人们之间的交往相对不频繁,人们对信息的传播频率较低.一般来说,一定区域范围内的K值近似为常数.

第三,效应扩散的可能性大小P.信息扩散的可能性大小P与信息本身的新闻性、信息公开时的环境状态、信息与公众的利益相关程度等有关.例如,由于信息本身的重要性和新闻性不同,信息公开的社会环境不同,甚至信息公开时的用词不同,人们在获知该信息后产生的效应和传递信息的热衷程度是不同的.

第四,信息公开的时间点T.由信息本身的传播特点和人们认知信息的规律,已知同一个新闻信息,在不同的时间点进行信息公开,其效应和影响大小都是不同的.例如,唐山大地震的死亡人数是在3年后才公布的:而“非典”期间的感染人数、死亡人数则采用“每日报告制”:再如2008年发生的“5.12”汶川大地震也是采用“每日报告制”,甚至有些地区实现了“每时报告制”.“5.12”汶川大地震发生时,《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刚刚施行,我国政府在汶川大地震中对信息公开的高效做法和完美表现,堪称政府负面信息公开的样板,及时而真实地做到了政务信息的公开.

第五,信息公开负效应的转换系数λ,是公众获知信息后产生负效应的某种形成机制,即一个地区的公众获知信息后产生多大程度的正负效应.实际上,每个地区、每个人的A值都是不同的,但同一个地区的公众总体应呈现出一个较稳定的数值.

如用F表示在某个时间点T上的信息公开的效应,即

用S表示信息公开的总效应

由此,笔者重点探讨了F的形成及其传播规律.

3 实证分析

借鉴笔者在上述调查问卷经验的基础上,随机向太原市市民发放问卷150份,其中有效问卷116份,在进行问卷调查的过程中,笔者与被调查者进行了充分的沟通和交流,见表2、表3列出的收集到的部分数据和处理过程.

笔者设3个信息公开时间点:信息公开时间I、信息公开时间Ⅱ、信息公开时间Ⅲ,分别为T1,T2,T3;效应的正负方向为I,大小为F;平均每天频繁接触的人数为K,传递给他人的可能性为P.

由问卷数据的计算得到,平均每天频繁接触的人数K为8.517人,取整为8人(舍去小数),代表了太原市民频繁交往程度,这和当地的信息化建设水平、文化习俗、行业性质等有关.

取平均每天频繁接触的人数K为8人,修正后计算两个调查案例的效应F,见第35页表2、表3.由表2、表3已知两个调查案例效应F的计算结果,整理后见表4.

表4中,两个调查案例的效应F用图2表示更为直观.

第一,调查案例l在3个信息公开时间点(T1,T2,T3)始终为正效应.借鉴意义:即使信息本身是负面信息,信息公开的效应仍然是正效应大于负效应,总体效应呈现出明显的正效应.因此,建议以后无论信息本身是正面信息还是负面信息,尤其是负面信息,只要及时公开,公众第一感觉都认为政府是负责任的政府.公众普遍的看法是,政府能够报道这样的负面新闻,并没有隐瞒而是进行了及时的信息公开,看来政府敢于面对负面新闻,这个政府是一个负责任的政府,一个透明开放的政府,一个值得信赖的政府,所以,公众给予信息公开的效应评价都是正效应,并且信息公开的越及时,公众产生的正效应就越大.

第二,调查案例1效应F的变化趋势是先上升再下降,其中T1对应的效应最小.借鉴意义:说明信息公开后的这段时间,及时发布新闻事件的最新进展对公众影响最大,如果信息公开及时、语言用词恰当、侧重点合适,可以增大公众的正效应.所以,政务信息公开时,要特别重视同一事件的第1次信息公开,并且要及时地发布第2次信息,以公开进行追踪报道,满足公众的知情权,争取公众最大的正效应.

第三,调查案例2在T1,T2信息公开时间点为正效应,T3变为负效应.借鉴意义:调查案例2报道的属于特别严重的矿难事故(死亡人数104人),尽管如此,公众对于政府第一时间进行信息公开还是给出了正效应的评价.但是,随着事件事态的发展,公众的不满情绪开始蔓延,最终在第3次报道该事件时公众持负效应态度;最终的负效应与T3时间点新闻报道语言的简单、报道侧重于遇难人数、强调事态严重等有很大关系.这说明以后再报道此类严重事件时,尤其是负面信息时,应特别注意信息发布语言的用词和侧重点等.当报道负面新闻时,公众普遍对于真实、富有同情心的新闻报道语言关心,如在报道时,应先报道各方如何努力搜救和医治伤者,再报道搜救和医治人数,最后报道遇难人数,同时报道的侧重点应集中于各方如何尽力搜索失踪者和救护伤者,而不是一味地指责和强调事态严重上,这样更容易获得公众的正效应评价.

第四,调查案例2效应F的变化趋势是一直下降,开始时下降较缓,最后下降较急.借鉴意义:调查案例2效应F开始下降较缓,最后下降较急,这和3个时间点(T1,T2,T3)新闻发布时的语言用词、新闻报道的顺序、报道的侧重点和事态的严重性密切相关.例如,公众对于新闻报道中的“紧张抢救”“努力搜救”“已送往医院”等用词普遍持正效应评价;而对于单纯报道死亡人数、一味强调事态严重的新闻用词大都持负效应态度.

4 结束语

基于上述分析结果的启示,笔者得出4点结论.第一,信息公开的及时性与信息公开的正效应成正相关关系,因此,政务信息应尽可能及时公开.无论信息本身是正面信息还是负面信息,尤其是负面信息,只要及时公开,公众第一感觉都认为政府是负责任的政府,并且信息公开的越及时,公众产生的正效应就越大.第二,把握好信息公开的新闻报道语言.信息公开时的新闻报道语言是关键,主要有新闻报道的用词、新闻报道的顺序、新闻报道的侧重点等,这些都对信息公开产生的效应及其大小密切相关.第三,重视信息的首次公开,并及时发布跟踪报道.公众对于第一时间首次公开的新闻信息的关注度最高,之后的关注度一般会逐渐降低,这与心理学中的“首因效应”相吻合.第四,效应的传播速度应充分考虑到各地区公众的频繁交往程度,即平均每天接触的人数.对于一个城市或地区来说,平均每天接触的人数接近于一个常数,而对于每个人来说各不相同,对于当地信息化水平高的地区,文化习俗热情好客,个人性格外向活泼,工作性质又侧重于社会交往的公众平均每天接触的人数偏多一些;反之,个人平均每天接触的人数偏少一些.

(实习编辑 李 洋)

总结:为您写新闻报道我国毕业论文范文和职称论文提供相关参考文献。

我国文化建设新闻报道引用文献:

[1] 比较好写的班级文化建设德育论文选题 班级文化建设德育论文题目选什么比较好
[2] 公司企业文化建设类论文题目 公司企业文化建设论文题目哪个好
[3] 海尔企业文化建设论文选题推荐 海尔企业文化建设专业论文题目怎样拟
《电子政务信息公开的负效应——山西省煤炭业矿难信息公开为例》word下载【免费】
我国文化建设新闻报道相关论文范文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