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写作 > 论文集 > 文章内容

“城市魅力”逻辑的环境道德哲学审思

主题:城市环境污染 下载地址:论文doc下载 原创作者:原创作者未知 评分:9.0分 更新时间: 2024-03-27

简介:关于对不知道怎么写城市环境论文范文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相关本科毕业论文城市环境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的作为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城市环境论文范文

城市环境污染论文

目录

  1. 一、“城市魅力”逻辑起点是
  2. 城市环境污染:苏州协警城市环境宣传幅下小便被拍

陈爱华(东南大学哲学与科学系,江苏南京210096)

[摘 要]为什么可以用“舒适安逸”和“发展机会”这些关于“人”的概念来诠释城市的属性?因为其实际上揭示了“城市”这一概念所蕴涵的一对最核心的关系,即城市环境与人的关系.城市及其环境无论在其形成还是发展过程中都深深地打上了人的印记.城市发展及其环境在给城市中人们的发展创造了越来越多的机会的同时,也利用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为自己创造更多的发展机会.基于城市发展和保护环境资源等悖论的反思,人们提出了城市及其环境舒适安逸——让生活更美好——作为城市发展及其环境构建的价值取向.城市及其环境的舒适安逸,体现了城市人们对于城市发展及其环境构建的真善美的追求,也体现了城市的生活逻辑——人与城市及其环境的和谐、城市人际关系的和睦、城市景观与自然的协调.

[关键词]城市魅力;发展机会;舒适安逸

[中图分类号] B82-05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511X(2012)01-0015-04

“城市的魅力在于舒适安逸还是发展机会”成为“创想青春2010两岸四地高校世博论辩大赛”的热门辩题,几乎所有的参赛高校论辩队都需要对这一论题进行解读,才能进军辩论赛.尽管关涉这一问题的辩论赛已经结束,2010年世*也已经闭幕,但是笔者对于这一问题的思考却一直在继续.现在笔者将自己从逻辑学一环境道德哲学的视域对这一问题进行的一些思考呈现出来,借此抛砖引玉.

一、“城市魅力”逻辑起点是

“城市”抑或“人”?

对于“城市的魅力在于舒适安逸还是发展机会”这一问题的逻辑起点可以从不同的视域进行解读,真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由此可以激发论辩者的创造力与联想力,形成其不同的论辩框架.

首先,“城市的魅力在于舒适安逸还是发展机会”这一问题的逻辑起点究竟是“城市”抑或“人”?从形式逻辑的视域看,一是就概念种类而言,“人”在这里是一个普遍概念和非集合概念,因此“人”这个概念的外延可指称该类中的每一子类,也可以指称该类的每一个分子,即每一个体的人.“城市”在这里也是一个普遍概念和非集合概念,但其外延可指称该类中的每一子类,也可以指称该类的每一个分子,即每座城市而非每一个人.因此,在这个辩题中,似乎其逻辑起点应该是“城市”而不是“人”.二是从概念的关系来说,“人”不是“城市”的种概念,也不是“城市”属概念,“城市”和“人”两者是全异关系的概念.尽管“人”和“城市”都有“魅力”、“舒适安逸”、“发展机会”的属性,城市是由于工商业的发展而形成,吸引并且汇聚了许多人居住在城市里,但是两者无论是内涵还是外延均有巨大的差异.因此,“魅力”、“舒适安逸”、“发展机会”这些为“人”的属性概念,在该辩题中均不直接表现为“人”的属性概念,而是直接表现为“城市”的属性.由此,就不能直接将“人”的“魅力”、“舒适安逸”、“发展机会”简单地照搬过去,来理解“城市”的“魅力”、“舒适安逸”、“发展机会”;也不能直接将“人”和“城市”进行类比.

城市环境污染:苏州协警城市环境宣传幅下小便被拍

其次,从辩证逻辑的视域看,为什么在这一问题中要将“魅力”、“舒适安逸”、“发展机会”这些为“人”的属性概念,来指称城市的属性?实际上,揭示了“城市”这一概念蕴涵的一对最核心的关系即城市及其环境与人的关系.正如马克思在《费尔巴哈提纲》中批评费尔巴哈“撇开历史的进程,孤立地观察宗教感情,并假定出一种抽象的——孤立的——人类个体”;“把人的本质理解为‘类’,理解为一种内在的、无声的、把许多个人纯粹自然地联系起来的共同性.”因此,我们不能重蹈费尔巴哈的覆辙——孤立地分析“城市”和“人”这两个概念,不能仅仅满足于从形式逻辑的层面指出“城市”和“人”这两个概念之间的区别,更要看到两者的相互联系,要在两者的相互联系中解读两者的本质.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实际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同样,我们也不能撇开历史的进程、撇开人的发展和需求进程解读“城市”,城市就其本质而言,它是人一自然一社会关系的总和.因此,“城市的魅力在于舒适安逸还是发展机会”这一辩题的逻辑起点既不是“城市”,亦不是“人”,而是城市及其环境与人的关系.只有从这一关系切人,才能真正把握该辩题的本质.

再者,尽管城市与人的关系是该问题中一对最核心的关系,但是就这一关系而言,也不是孤立的、片面的或一成不变的.如上所述,从历史的维度看,城市是由于工商业的发展而形成,因此吸引并且汇聚了许多人居住在城市里,城市规模由此从小到大.因而,城市的发展与工商业的发展密切相关.而城市工商业的发展又引发和促进了城市交通运输业、城市建筑业、城市金融业的发展,进而又推进了城市制造业的发展.由此,原来的城市的手工工场就被机器大工业所代替.经济的繁荣、文化的交融与汇聚,又促进了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正如同恩格斯在《致瓦·博尔吉乌斯》中所指出的那样:“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科学技术的发展又推动了教育、卫生、医疗等各项事业的发展,人的居住条件愈益也得到相应的改善,城市的社区逐渐形成,其规模也是从小到大,从不成熟到逐渐成熟.由此,城市的功能越来越趋于完善,城市及其环境让人的生活越来越便利,越来越美好.而城市及其环境获得的这一切发展无一不需要城市中的人们(或者是城市的常住居民,或者是暂住居民,或者是外来流动的打工者等)的探索、奋斗.这样,城市与人的关系就演变几大系列的关系:一是就城市及其环境而言,主要形成了以下的关系:城市的经济、文化、科技与教育等之间的关系;城市的规划、格局如社区、工商业区、交通、医疗卫生及相关基础设施与环境的之间关系;城市与周边城市、城镇或者乡镇之间的关系;二是就城市中的人而言,主要表现为以下两大关系:人的需求与城市及其环境对人的需求满足的关系;人的发展与城市及其环境发展的关系.三是由上述两大系列的客观关系派生的第三类关系——人对城市及其环境的评价:城市及其环境对于人的舒适安逸程度、发展机会多寡等,以及由此便生成了关于某一城市的价值评价——这个城市的魅力何在?

二、“城市”“发展机会”与“人”“发展机会”的关系

从上述对城市及其环境的形成与发展历程的粗略考察可知,城市及其环境无论在其形成,还是在其发展过程中都深深地打上了人的印记.正如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一哲学手稿》中,将人的特性与动物的特性加以比较以后指出的那样,人是自然界中唯一的这样的动物:“懂得按照任何一个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怎样处处把内在的尺度应用到对象上去,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这种印记是人们探索城市及其环境格局、城市功能内在规律,追求城市及其环境对人需要的满足、城市及其环境发展与人发展的和谐,积极按照“美的规律”打造城市布局与城市环境和谐的城市优美景观的探索与奋斗过程的写照.与此同时,人也在构建城市的真善美过程中,“改造人的生活,并为人的解放作准备”.

首先,城市发展及其环境的构建给城市中的人们的发展创造了越来越多的机会,进而形成以人的需求与城市及其环境对人的需求满足的关系、人的发展与城市及其环境发展为主导的丰富、多元的城市及其环境与人的关系.一是城市教育事业的发展给人们创造了学习与进修提高的机会,进而获得学习认知能力、抽象思维能力、探索创新能力的发展,从而为融入社会、参与人才市场的竞争或者随着产业结构的变化,实现由第一、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岗、转移,奠定知识基础.正如马克思在《资本论》所指出的那样:“现代工业通过机器、化学过程和其他方法,使工人的职能和劳动过程的社会结合不断地随着生产的技术基础发生变革.这样也同样不断地使社会内部的分工发生革命,不断地把大量资本和大批工人从一个生产部门投到另一个生产部门.因此,大工业的本性决定了劳动的变换,职能的更动和工人的全面性流动.”二是城市工业和服务业的发展不仅吸纳了该城市与周边城市及城镇或者乡镇的劳动者就业,给他们创造了工作的机会,为他们施展抱负、实现理想提供了机会,同时还为人们提供了诸多的消费和服务,使得人自身的发展能够被再生产出来成为可能.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说:“消费直接也是生产,正如自然界中的元素和化学物质的消费是植物的生产一样.例如,在吃喝这一种消费形式中,人生产自己的身体”.在马克思看来,产品只是在消费中才成为现实的产品,例如,一件衣服由于穿的行为才现实地成为衣服;一间房屋无人居住,事实上就不成其为现实的房屋;消费创造出新的生产的需要,因而创造出生产的观念上的内在动机,这是生产的前提.三是城市养老业和幼托、幼教事业的发展,不仅增加了城市人们新的就业和发展机会,而且真正使得城市具有老有所养、幼有所托的功能.四是城市房地产业、环境保护业、文化和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不仅给人提供了宜居、宜人的发展环境,而且有利于人的身心健康和发展等.由于城市发展及其环境的构建给城市中的人们的发展创造了越来越多的机会.因此,城市对人具有吸引力.人们在选择生活或者工作的城市时,无疑会选择那些适合自己发展又能给其提供更多发展机会的城市.人们对这样的城市不仅会发自内心地热爱,而且评价其为具有魅力的城市.

其次,城市发展及其环境的构建在给城市中的人们的发展创造了越来越多的机会的同时,也会有利于其利用自身的区位优势和独特的资源优势,为自己创造更多的发展机会,大大增强了其国内外的知名度和对周边城市、城镇的辐射力,进而形成了以城市的经济、文化、科技与教育等关系为主导的丰富、多元的城市与人的关系.一是城市各类产业的发展,不仅给城市中的人们创造了就业机会,而且给城市带来经济的繁荣,增强了其雄厚的财政实力,从而推进了城市的商业、事业及各项建设的发展.二是城市文化的蓬勃发展,既表现为城市文化自身的发展,又表现为这一文化与其他文化融合,从而创造并发展了具有一定城市特色的文化,比如具有悠久历史的城市,其文化的发展会形成富有丰厚底蕴的城市文化,如北京、南京、西安等;又如具有发达的工商业、金融业、交通又四通八达的沿海、沿江城市,其文化的发展会使得该城市更具影响力与感召力,如上海、广州等;又如深圳、三亚等新兴城市分别以自身独特的区位优势或者资源优势,打造和发展了现代国际化工业文化和现代海滨旅游文化.一定城市特色文化的发展,推进了该城市的城市精神,不仅让该城市在世界城市之林论文范文得个性飞扬,而且还会引领该城市社区文化的发展并且影响周边城市与城镇或者乡镇的文化发展与良性互动.比如上海的文化发展,带动了苏锡常、南通等长三角周边城市文化的发展,而这些长三角周边城市文化的发展又反哺上海文化的发展,进而形成了长三角城市文化圈,具有更强的文化辐射力.三是城市的兴起及其发展,尤其在当代,城市经济与文化的发展,都须以城市科技的发展为支撑.科技的本质是创新,城市科技的发展,会给城市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正是科技、经济、文化多元化的发展,使得城市规模从小到大,城市的文化从一元到多元,城市的发展模式从单一到多样,城市的经济从贫瘠到繁荣,城市社区从零散到集约等进而使城市的功能越来越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与文化需求,人们愿意生活在这个城市,奋斗在这个城市,在这个城市生活,人们就会以“魅力城市”评价该城市.

三、“城市”及其环境“舒适安逸”与“人”“舒适安逸”的关系

马克思曾深刻指出:“在我们这个时代,每一种事物好像都包含有自己的反面,我们看到,机器具有减少人类劳动和使劳动更有成效的神奇力量,然而却引起了饥饿和过度的疲劳.新发现的财富源泉,由于某种奇怪的、不可思议的魔力而变成贫困的根源.技术的胜利,似乎是以道德的败坏为代价换来的.随着人类愈益控制自然,个人却似乎愈益成为别人的奴隶或自身卑劣行为的奴隶.甚至科学的纯洁光辉仿佛也只能在愚昧无知的黑暗背景上闪耀.我们的一切发现和进步,似乎结果是使物质力量具有理智生命,而人的生命则化为愚钝的物质力量”.就在城市给生活其中的人们的发展创造了越来越多的机会,并给其利用自身的区位优势和独特的资源优势为自己创造更多的发展机会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城市发展的悖论.

一是城市一科技一经济与环境的悖论.城市科技发展加速了,经济增长了,城市的环境日益退化甚至恶化,其深层的*问题是城市一人一自然的*关系紧张,就其直接原因而言,主要表现为城市中企业的组织德性缺失.对于这些企业及其相关组织来说,主要按照资本逻辑的运作,因而关注成本、产值、利润的核算往往是其第一要务,增加产值、利润是其关注的目标甚至是唯一目标,也是城市相关组织考核其效益的主要指标.在这样的管理目标的引导下,城市企业及其相关组织环境道德责任淡漠:排污治理不力,导致环境日益恶化.正如怀特海所揭示的那样:“认为单纯的物质没有价值的假定,使人们对待自然和艺术的美缺乏尊敬.”进而“产生的两个恶果是:(1)不顾每一个机体和环境的真正关系,(2)不顾环境的内在价值”.马尔库塞也指出:“在现存的社会中,尽管自然界本身越来越有效地被控制着,但它反而成了用来控制人的另一个层面,成为社会延展出来的手臂及其对人的抗力.商业化了的自然界、污染了的自然界、军事化了的自然界,不仅在生态学意义上,而且在实存本身的意义上,切断了人的生命氛围.”其一表现为人一水关系的紧张.随着城市的进一步扩张,水污染加剧,水资源短缺加剧:在我国600多个城市中,就有400多个城市供水不足,全国城市缺水年总量达60亿立方米.其二,人一地关系恶化.为了缓解城市居民的“蜗居”问题和越来越严重的城市交通拥堵问题,必须征地,大兴土木,进行宜居工程建设、扩建公路、铁路,然而却进一步加剧了人地关系的恶化.其三,人一气(空气、气温、气候)关系变异.由于宜居工程与道路工程常年进行,整个城市成了一个大工地,粉尘污染有增无减,各种建筑机械的噪音不绝于耳,空气质量指数急剧下降,城市到处灰蒙蒙一片,蓝天白云已经成为稀罕的景观.其四,城市到处高楼林立,成了令人窒息的水泥森林.随着城市人口的不断汇聚,人口密度不断增高,随之,城市的生活垃圾、生活污水、工业的废气、废渣、废水的排放空前增多,这不仅使得周边的居民苦不堪言,身体素质下降,而且使得水污染、空气污染不断加剧.

二是城市经济与资源、能源的悖论.这是科技一经济与环境的悖论运演后果的客观逻辑:因为城市企业及其相关组织将增加产值、利润作为其关注的目标甚至是唯一目标,在以消耗更多的资源与能源发展经济的经济增长模式中,就会消耗更多的资源与能源,进而必然导致经济与资源、能源的悖论:经济增长了,资源与能源却面临枯竭之虞.这正如F.费雷所说,世界“既不是一个有待挖掘的资源库,也不是一个避之不及的荒原,而是一个有待照料、关心、收获和爱护的大花园”.

基于上述两大悖论的反思,人们提出了城市舒适安逸——让生活更美好——作为城市发展的价值取向.正如怀特海所说:“在考虑终极目的时,环境的内在价值是必须充分估计进去的”.

关于舒适安逸的内涵,其一是安闲舒适.庄子曰:“所苦者,身不得安逸,口不得厚昧,形不得美服,目不得论文范文,耳不得音声.”(《庄子·至乐》)其二是安稳,太平无事.《宋书·索虏传》日:“今者域内安逸,百姓富昌,军国异容,宜论文范文度,为万世之法.”然而,作为城市的舒适安逸不同于指称人的舒适安逸,它蕴涵了人们对于城市发展以“量增”型扩张的单向度思维方式的反思,着力向着“绿色一低碳、节约、生态”多维度的思维方式的转变,体现了生态型发展的城市品质.

首先,城市及其环境的舒适安逸,体现了城市人们对于城市发展及其环境构建的真善美的追求.城市及其环境不是钢筋、混凝土的堆砌物,而是人们“安身立命”的美好的家园.而建设城市这个美好的家园蕴涵了人们对城市舒适安逸规律的探索、城市舒适安逸之美追求、城市对人关怀与尊重的倾力奉献.这样的美好的家园让人们在尊重与关爱中,疲惫的身心获得舒缓,紧绷的神经获得松弛,沉重的压力得以缓解,使人真切地感受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其次,城市及其环境的舒适安逸,体现了城市的生活逻辑——人与城市及其环境的和谐、城市人际关系的和睦、城市景观与自然的协调.其中包括优美宜人的城市环境,风采独具的城市文化,舒适便捷的城市交通,便利完善的公共设施,能有效利用自然资源,实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地尽其利的良性循环,使人能找到身心的归属感,从而提升幸福指数.人们也会越来越热爱自己所在的这座城市,以“魅力城市”评价该城市.

综上所述,城市魅力不是自生的,也不是固定不变的,更不是一朝一夕就形成的.城市魅力既是城市人们抓住城市的发展机会倾力建设和打造出来的,同时又是蕴涵了对城市发展及其环境构建经验教训的反思,进而作出的对城市发展的价值取向的选择.因而,城市的魅力是城市的发展机会与舒适安逸的统一,是探索与建构的统一,奋斗与享受的统一,是创造与幸福的统一,是追求真善美的统一,也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由此可见,发展给予城市无限的生机,不断地给论文范文城市以发展的机会;舒适安逸能够让人们感悟城市生活的美好,让人体悟生活的真谛,进而在更高的层面上促进城市一人一自然的协调与可持续发展,让生活更美好,让城市更具魅力!

总结:该文是城市环境论文范文,为你的写作提供相关参考。

城市环境污染引用文献:

[1] 城市毕业论文模板范文 空气污染和环境污染相关大学毕业论文范文8000字
[2] 城市环境管理学论文题目 城市环境管理论文题目选什么比较好
[3] 关于城市环境治理的论文题目 城市环境治理论文题目怎样取
《“城市魅力”逻辑的环境道德哲学审思》word下载【免费】
城市环境污染相关论文范文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