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写作 > 论文集 > 文章内容

基于就业意愿调查的人才培养方式探析——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为例

主题:学生就业培训 下载地址:论文doc下载 原创作者:原创作者未知 评分:9.0分 更新时间: 2024-02-12

简介:关于就业学生方面的论文题目、论文提纲、就业学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参考文献的相关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

就业学生论文范文

学生就业培训论文

目录

  1.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2. (一)对象与数据来源
  3. (二)方法
  4. 二、结果与分析
  5. (一)期望就业单位倾向于事业单位、非涉农企业
  6. (二)就业态度积极、薪酬期望客观
  7. (三)就业能力低、就业素质不高
  8. (四)职业规划认知模糊、就业指导训练少
  9. 学生就业培训:福建就业学生代表发言
  10. (五)就业信息不充分、非正规就业意愿低
  11. 三、结论与建议
  12. (一)细分人才培养方向,突出专业“个性”
  13. (二)增加实践教学比重,提供学以致用的平台
  14. (三)完善就业指导,丰富就业信息内容与渠道
  15. (四)早作就业准备,提升就业能力与职业素养

(甘肃农业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甘肃兰州 730070)

收稿日期:2014-04-25

基金项目:甘肃农业大学教学研究项目(GSAU120211)

作者简介:乔志霞,女,甘肃岷县人,硕士,讲师

摘 要 押基于对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学生就业意愿、就业能力及对专业教学认识的调查,发现当前农经专业学生就业方向多样、就业态度积极、薪酬期望客观,但存在就业能力低、就业素质不高、职业规划认知模糊、非正规就业意愿低等问题,据此提出细分人才培养方向、增加实践教学比重、完善就业指导、提升就业能力与职业素养等思路改进农林经济管理人才培养方式,提升毕业生竞争力与就业率.

关键词 押就业意愿;农林经济管理;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033(2014)03-0060-04

就业不仅与外在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有关,更是人才培养方式是否适应市场需求、学生是否具备相应专业能力的直接体现[1].在我国高等教育经过多年扩招、进入大众化阶段后,受生源质量、社会转型、经济形势影响,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以下简称农经)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农经专业人才培养方式亟待创新.张景聪认为要有效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必须从源头改革高等教育体制和完善人才培养方式[2],郭翔宇、马晓旭认为农经人才培养方式创新不仅能为我国现代农业、新农村建设提供人才与智力支持,更有助于促进高校人才供给与市场需求的有效对接、实现资源优化配置[3-4].基于此,从调查农经专业学生就业意愿、能力及对专业教学的认识入手,探寻有助于改进农经人才培养方式的思路,这不仅有利于增进专业教学效果、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更有助于提高毕业生竞争力与就业率,保障本专业长远发展.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对象与数据来源

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法,从甘肃农业大学农经专业在校四年级学生中抽取160人为研究对象,其已基本完成学业且面临就业、有求职经历,能对调查内容作出真实、有效地回答.

(二)方法

自行设计问卷并开展实地调查,问卷涵盖学生对就业意愿、就业能力、职业规划、专业教学等四方面认识,共26小题.发放问卷160份,回收有效问卷158份,有效率99%.基于对调查资料在Excel的录入与整理,综合运用了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与逻辑推理法、专家访谈法等.

二、结果与分析

(一)期望就业单位倾向于事业单位、非涉农企业

农经专业学生就业单位、地域应更多趋向于农业企业、农村地区.如图1所示,学生虽对事业单位、涉农非涉农企业、自主创业均有一定关注,但79%的学生倾向于选择稳定、工作环境好的事业单位、非涉农企业.调查发现,多数学生自二三年级就开始关注各类事业单位招考,且只有当事业单位录取无望时才转向非涉农企业,鲜有学生第一志愿选择涉农企业工作.这不仅与涉农企业发展状况、工资待遇、工作环境较差有关,更突出反映农经专业学生中普遍存在的“跳农门”观念,毕业生“学农不爱农”,不仅不愿意在涉农企业工作,更不愿意去农村发展.调查中仅有36%的学生愿意到农村发展,而64%的学生则希望在城市就业,认为不仅经济发展水平高、个人发展前景好,且生活环境良好、生活条件便利[5].

(二)就业态度积极、薪酬期望客观

2013年我国高校大学毕业生699万,且受经济增长趋缓影响,岗位需求减少,被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年”.但调查发现,在高毕业率、低就业率的情况下,86%的学生仍持积极就业态度,愿意毕业后努力寻找工作并从基层做起,练就个人才能、实现自我价值,对未来充满信心.与此同时,55.5%的学生期望月薪为2000-3000元,仅有18.2%的调查者对月薪期望过高(见图2).反映出多数学生对个人定位客观、认知清楚,对就业形势有清晰判断,而非盲目期望高就业、高工资.

(三)就业能力低、就业素质不高

完善的就业能力与素质是大学生顺利就业的基础和前提,而其中专业能力是关键[6].调查发现,55%的学生表示个体专业技能水平处于中等,原因在于农经专业涉及经济、管理两大学科,课程设置较为繁多,这虽有助于拓宽学生视野、完善知识结构,但受学时所限,无法深入学习课程内容,导致“广而不专、学而不精”(见图3).就课程类型对就业的帮助度,调查发现除学科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外,其他课程对就业的帮助度均在60%以下(见图4),原因在于专业方向瞄准度差,这不仅意味着教学资源的浪费,更制约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

表1中显示,对于就业所欠缺的素质与技能,学生表示除个体能较多控制的专业知识结构、克服困难、抗压、身体素质外,其他需要通过实践或与他人协作的素质较为缺乏,如87%、76%的被调查者表示缺乏实习经验、合作能力,导致就业素质低、心理承受力差,进而影响就业自信心.

(四)职业规划认知模糊、就业指导训练少

为提高学生就业能力,高校目前均开设“就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为长期在封闭环境中生活的学生提供就业指导.如表2,通过大一开设的“职业规划”课程,67%、57%的学生分别对职业启蒙、职业理想有了较清楚认识,但由于未面临就业,导致对职业测评与目标、实践指导等认知浅,造成学生关注职业规划时间晚(见图5),毕业时缺乏明确的职业规划,自我定位不清、就业盲目性大[7].

学生就业培训:福建就业学生代表发言

此外,对于大四开设的“就业指导”,78%的学生表示课程内容多为探讨就业形势、近年就业率、个体学生成功就业事例等,就业技巧培训与模拟训练少,难以为学生就业、择业提供有效帮助(见图6).

(五)就业信息不充分、非正规就业意愿低

信息的充分和有效利用决定劳动力市场的就业率.对于在校农经专业学生而言,可接触的信息渠道包括互联网、广播报纸、学校、人际关系网等,但调查中58%、89%的学生表示,就业信息主要来自人际关系网与互联网,学校就业部门提供的信息量过少(见图7).原因是受学校属性限制,来校招聘的多为需求农学、林学、水利水电等人才的单位,而对偏重社会科学的农经人才,只是附带招聘而非专门招聘;学校在就业信息宣传中也是重农科轻社科,使得农经专业学生只能更多地依靠互联网寻求就业信息.此外,对有助于缓解就业压力的非正规就业,即短期临时就业、非全日制就业、劳务派遣就业等,有近76%的学生表示不太愿意,仅有6%的同学愿意就业(见图8),这不仅与学生就业认知、观念转变有关,更凸显学校、社会缺乏对非正规就业的正面引导与积极宣传[8].

三、结论与建议

培养方式是人才培养的依据,就业是人才培养的标尺,就业问题的本质是人才培养问题.因此,应通过细分农经专业方向、增加实践教学比重、完善就业指导等增强人才培养的复合性、灵活性和适应性,提升毕业生综合素质与竞争能力.

(一)细分人才培养方向,突出专业“个性”

农经专业覆盖经济、管理和农林三大学科,学科多、方向宽,只有细分专业方向才能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满足社会需求.因此,应学习目前许多农经专业的通用做法:一、二学年为“通识”教育,第三学年自主选择专业方向.甘肃农业大学农经专业应以现代农业对人才的新要求为导向,设立“涉农”的农村发展方向与“非农”的企业管理方向,前者偏重于农业经济理论、政策研究,以学生继续深造为目标;后者偏重于管理实践,以学生就业为目标.“企业管理”还可细分为“涉农企业管理”“非农企业管理”等,细分化、差异化战略不仅能使学生“术业有专攻”,更有助于增强农经专业相较于其他农林类、经管类专业的竞争优势,为提高毕业生竞争力与就业率奠定良好基础[9].

(二)增加实践教学比重,提供学以致用的平台

在细分专业方向的基础上,应通过专业建设与改革,改进人才培养方式.首先,以前沿性、科学性、实用性为原则调整专业课程体系,增加实务类课程比例.其次,推广以学生为主体的互动式、课外活动式、网络教学式、项目驱动式教学方式,借助师生间的知识互补、信息刺激、情绪鼓励,帮助学生提高学以致用能力.最后,增加实习、实践环节,引导学生开展社会调查、科研训练项目、专业实习等,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融入实践经历,通过团队协作培养学生沟通协调、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积累社会经验,丰富社会认知,做好就业准备[10].

(三)完善就业指导,丰富就业信息内容与渠道

学校就业指导不仅是纽带,紧密联系学校、学生、用人单位、社会;又是杠杆,撬动专业人才培养方式和教育教学改革.因此,首先应通过建立以服务为主的就业指导部门,配备专业指导教师,为学生开展就业素质、求职技巧、求职心理、就业观念、就业援助等培训与服务[11].其次,通过广播、告示、微博、微信、论文范文群等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就业信息,如国家就业政策、行业人才需求、职业概况等.最后,将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相结合,为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制定不同的生涯规划,并在各学年内开展短期指导,尤其为四年级学生提供全程化的就业指导,增强毕业生就业信心与实力.

(四)早作就业准备,提升就业能力与职业素养

个体学生的就业意愿、自身能力、职业素养是影响就业的关键因素.因此,在校期间,学校应引导学生早作就业准备.第一,客观认知个人、专业目标,对自己未来成才与就业有全面规划,在学习专业课的同时,尽早取得专业相关的资格证书.第二,鼓励学生利用假期做*.短期*不仅能增强学生对社会、职场的认识能力、适应能力,更能使其准确认识自身就业优势、劣势,并有针对性地弥补,最终成为理论够用、实践突出、技能过硬、适应就业需要的合格人才[12].第三,引导四年级学生及早关注并充分利用各类就业信息,通过搜集职业网站信息、引进招聘单位、举办招聘会为用人单位与学生双向交流、双向选择提供平台.第四,指导学生更新就业观念,先就业、再择业,先锻炼、再发展,勇于到私营、民营等非正规单位就业或自主创业,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职业素养,实现人生价值.

参考文献:

[1]颜华.论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向[J].北方经贸,2007(8):159-160.

[2]张景聪.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市场化诉求——对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再审视[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1):76-78.

[3]郭翔宇,颜华.东北农业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调查与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1(22):274-276.

[4]马晓旭.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基于新农村建设的视角[J].农业教育研究,2009(1):39-41.

[5]孟全省.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方式的探索[J].高等农业教育,2011,12(12):43-46.

[6]吴论文范文.林业经济管理专业学生实践和科研能力培养之我见[J].林业经济问题,2000,20(2):127-128.

[7]黎东升,何蒲明,徐辉,等.农业经济管理类本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探索[J].长江大学学报,2010,7(2):99-101.

[8]胡恩明,郭文莉.人才培养方式改革研究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64-170.

[9]胡云,徐辉.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创新人才培养实践教学模式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0,21(8):99-101.

[10]王花,王玉芳,李静,等.基于原创能力培养的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课程改革与人才培养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0):17329-17330.

[11]张於倩,李顺龙,马文学,等.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对策研究[J].中国林业教育,2006(5):21-23.

[12]刘建林,王欣,王怡.新建本科院校教学质量提升方法及其途径[J].商洛学院学报,2013,27(1):61-64.

总结:本论文是一篇免费优秀的关于就业学生论文范文资料。

学生就业培训引用文献:

[1] 学生就业指导类论文选题 学生就业指导毕业论文题目如何定
[2] 学生就业指导相关论文参考文献 学生就业指导期刊参考文献哪里找
[3] 学生就业指导论文提纲模板范本 学生就业指导论文框架怎么写
《基于就业意愿调查的人才培养方式探析——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为例》word下载【免费】
学生就业培训相关论文范文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