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写作 > 论文集 > 文章内容

海外华文教育的历史变化因应之道

主题:论文范文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下载地址:论文doc下载 原创作者:原创作者未知 评分:9.0分 更新时间: 2024-04-03

简介:大学硕士与本科教育中华文化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优秀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下载,关于免费教你怎么写教育中华文化方面论文范文。

教育论文范文文化论文范文

论文范文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论文

目录

  1. 一、对海外华文教育功利与非功利两重目的的解读
  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原始点医学讲座2012年讲于马来西亚中华文化教育中心郑重声明
  3. 二、对新形势下发展与扶持海外华文教育的若干建议
  4. 第四、应注意教材在编排上的合理性和多样化,并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5. 第五、还要一如既往地致力于华文教育大中小环境的营造.

高伟浓(暨南大学,广东广州510632)

摘 要:先以东南亚地区为例,就语体的变化、中华文化涵域的变化与经世致用性三个方面回顾了中国改革开放后海外兴起的华文教育热潮与历史上的海外华文教育热的主要区别和特点,指出海外华文教育经历了以完全保留中华(儒家)文化为目的、尝试将国内教育体系与价值观移植到海外居住地,到全球化形势下逐步适应华人的商业、就业等谋生需要与弘扬中华文化相结合的重大变化.然后提出,应多层次、立体地开展海外华文教育,充分利用传统的海外华文学校与华人社团、华语远程教育与空中教育网络、海外华文报刊传媒、华语影视体系、海外华文文化事业机构、海外中国学机构、海外华人宗教团体与慈善机构、海外中国商业机构和海外中国旅游机构等社会资源作为平台,继续解决好教材和师资问题,为当地华文教育营造一个好的社会和政治环境,逐渐形成推动海外华文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最大合力.

关键词:海外华文教育;中华文化;教材;师资

中图分类号:C7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 - 2237(2010)01- 0103 -10

DOI: 10. 3969/j.issn. 1004 - 2237. 2010. 01. 022

很多年来,海外华文教育问题一直是国内华人研究的热点之一.而在很多华人居住国,则是他们争取自身权益的焦点之一.今天,在弘扬中华文化、增强国家软实力的新形势下,海外华文教育在国内华侨华人研究中的地位更加凸显,在海外侨务工作中的作用也愈显重要.而且,海外华人对其居住地华文教育的关注程度也有增无减.这些现象不仅是世界对中国迅速崛起及其国际地位显著提高的必然反应,也是海外华人在全球化大趋势下重新谋求自我定位的必然要求.因此,今天要推进海外华文教育,就不能只是简单地“复原”几十年前海外华文教育“兴盛”时期的理念与实践,也不能只是机械地再现海外各地华文教育界过去的经验和做法.准确认识海外华文教育的发展趋势,借助海内外各种推力,逐渐形成推动海外华文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最大合力,在海外华文教育领域实现更大的模式创新,应是我们探索的重要课题.顺便说明一下,国内办的针对海外的华文教育学校也是这一课题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因篇幅所限,本文不予探讨.

一、对海外华文教育功利与非功利两重目的的解读

什么是过去和今天海外侨胞大兴华文教育的真正用意?要作出正确的解读,我们还应从它的历史渊源说起.

(一)海外华文教育的历史渊源:以完全保留中华(儒家)文化为目的,将国内教育体系与教育价值观移植到海外居住地的尝试.

语言是文化的基石,也是文化的一部分,而且是最基础、最重要的部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造就出广博精深、灿烂辉煌的中华文化,其载体就是汉语(海外华人通称“华语”,下同),包括由语音、文字、词汇、语法、修辞构成的整个语言系统.没有语言作为介质,表现物质文化的任何产品都无法生产出来也无法投入使用,代表精神文化的文学、哲学、艺术、科学技术、价值观、道德观、审美观等等,也无法表现出来,作为习俗文化的社会规范和行为准则也不能得到宣示和遵循.因此,海外中华文化的传承离不开华语这个载体.另一方面,文化与语言存在着对应性关系.一种文化固然可以用另一种语言来介绍、传播,但这只能限于浅层次的了解,要传承下去是根本不可能的.就海外华人社会来说,要深入了解中华文化,其基本工具无疑是华语,而不可能是印尼语、马来语、英语、法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或别的什么语言.通过对海外华文教育史的探索,可以发现,华文教育从一开始就没有把语言教育与其所承载的文化教育相剥离,而是同步而行.这反映了海外华文教育的初始功用已经聚焦于“文化”而非纯粹的“语言”.显然,当时海外华人社会所缺失和担忧的,并非华人族群内部的语言交流手段,而是中华文化的代际“损耗”,甚至是同代“损耗”.

历史材料表明,华文教育早在17世纪便在海外产生.1690年,巴达维亚(现印尼雅加达)华侨创办了明诚书院;1819年,马来亚槟榔屿华侨开办了五福书院;1829年,新加坡已设有华侨私塾3所,当时的主要教学内容是《四书》、《五经》、《三字经》、《千字文》以及《尺牍》、珠算等.这便是最初的华文教育,为居住地后来华文教育的发展播下了最早的种子.

17世纪华侨教育的出现不是偶然的.当时,随着华侨聚居区人口的增多,生活的相对稳定,一部分人逐渐定居下来,其中较为富裕且有远见的华侨恐其子弟为当地习俗所染,数典忘祖,于是便效仿国内的教育形式,延师课读,倡办私塾义学,讲授四书五经.这些都体现了海外炎黄子孙热爱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由此可见,即使是最早出现于华侨群体中的华文教育,也不仅仅是一种作为交际手段的语言(识字)教育,它已同时担负着传承民族文化薪火的使命.因为,无论是私塾义学中《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四书》、《五经》、《书法》、《尺牍》等科目,还是后来新式学堂中的国文、经济、历史、地理等科目,无不是围绕中华文化知识而设置的.其目的就是借助中华民族语言的传承,让生存在异域的同胞弘扬本民族的文化,保持自己的民族特性.不过也应说明,那时华侨在居住地(特别是东南亚地区)的兴教活动,带有明显的藐视土著居民及其文化的成分,是不可取的,虽然华侨这种意识主要电是出于在祖籍国与居住国的区分中把握民族之根的考虑.

这里顺便提出一个问题:在海外最早的华文教育中,有没有中国传统家庭通常存在的家训、家教一类启蒙教育?今天所能看到的史料没有明确记载,但笔者相信这类家庭教育是存在的,不过肯定没有中国正规家庭乃至大户论文范文的家训、家教那样严格规范,而更多是随意的、无规则的.不管怎样,当时海外华侨家庭教育所贯穿的,正是中华传统*道德规范,它所反映的,正是浓浓的爱国感情、留根意识和民族归属感、认同感.中华民族历来有家庭启蒙教育的优良传统.家庭是人成长的起点,是构成社会的基本细胞,家庭教育可以为后代日后的成长和价值取向奠定基础.一个家庭就是一个教育单位.家庭教育主要通过长辈对晚辈的言传身教以及家庭习惯的养成来实现,主要是围绕家庭日常生活而展开的对子女如何做人的教育.*道德、为人处世、衣食住行以及生活习俗等等,是家庭教育的主要内容.

笔者还认为,除了家训、家教外,早期海外华侨还有一种特殊的家庭教育形式,就是家长雇请家庭教师对子女进行文化知识教育,即所谓私塾教育.私塾教育从识字开始,继而传授其他知识,是对*道德教育的有益补充.但这类教育发生的时间应该稍晚,应在华侨有了最起码的财富积蓄之后,主要存在于华侨小富论文范文,受家庭经济条件的制约较大,因而传授知识有限,且普及面也不广,但却是后来华文学校教育的雏形.

进入20世纪后,海外华文教育曾经有过“兴盛”期.大体而言,它出现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至五十年代上半期,主要发生在东南亚一带.其时,海外华侨秉承因祖国的辛亥革命、抗日战争而凝聚起来的爱国论文范文,并在国民政府的帮助支持下,以其经过数十年艰苦创业初步奠定的工商实力为经济基础,同时因应三四十年代南洋一些殖民政府放宽入境限制的有利时机,掀起了华文教育的热潮.到1930年代初,华校已星罗棋布,凡有小市集,必有华侨学校.其时中国的南面世界呈现出中华文化生长的新沃土和新绿洲.人们也欣喜地沉浸在论文范文文明南播的憧憬中.可惜好景不长,二战期间,日军占领东南亚,华侨经济和教育遭到严重摧残,华校被封闭或停办,或被迫开课教授日语实行奴化教育,这一轮华文教育论文范文遂告结束并转入低潮.

除了外部环境的作用外,这一时期南洋的华文教育热潮主要起因于华侨社会内部的巨大自动力.众所周知,华侨在19世纪下半期形成了经久不息的出国大潮.在经过半个多世纪的生存适应期和创业奠基期以后,到20世纪初,开始产生文化需求的欲念.当时南洋地区已经出现了一些华文小学乃至中学.但这些学校几乎是清一色的国内旧式教育在海外的延伸,具有浓重的私塾特质.突出表现为,教学内容上全盘沿袭以四书五经教育为中心的儒家文化价值体系.历史地看,这种教育体系在海外延续有其合理的一面,因而有其积极意义,但也有陈腐的一面.从合理、积极的一面来看,当时目不识丁的海外华人(当初出国者多是因天灾人祸、农村破产而铤而走险的农民,乡间小儒甚少)在居留地没有可资参照的教育体系的背景下,只能照搬他们所熟知的国内旧式教育理念和模式.同时,还因为他们心中有挥之不去的功名情结.但客观上,他们在海外陌生的土地上,义无反顾地种植家乡的文化种子,传播中华文化的薪火,是值得嘉誉与褒扬的.相对于其时国内新学兴起的大时势来说,海外华人执着于旧式教育,是有点不合时宜,也有点陈腐.但历史地看,他们传播中华文化这一面的功绩还是主要的.这也是后来海外华人争取中华文化生存空间的历史基础.今天的海外华文教育中作为弘扬中华文化的重要功用,应从这一时期“兴盛”的“旧式”中华文化传播与教育热潮中寻找其源泉和正面价值.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原始点医学讲座2012年讲于马来西亚中华文化教育中心郑重声明

这样,我们便可以对这一时期的海外华文教育有一个基本的概念:它是海外华人以完全保留中华(儒家)文化为目的,将国内教育体系与教育价值观移植于居住地的基本上算是成功的尝试.它的教学媒介语是汉语(多为家乡方言),教学内容是传统的,甚至比国内更传统(其时国内有的学校已经渗杂近代西学的色彩).因而,它在海外圈成的一个个教育园地是相对封闭的,难以催生与居留地教育体系对接的自觉性和自动力.从教育效果来看,这时的华文教育基本上是服务于居住地华人社会*道德认同与回归的需要.自然,书算等方面的教育也有服务于华人创业发展的需求,但不占主流.在这样的条件下,当地华人社会的华文教育热便难以持久地承受来自居住国(地)各种负作用力的挤压.二战后,东南亚各国的民族主义政府建立后,就加大了对华文教育打压的力度.

(二)海外华文教育热潮再起形势下华文教育的变化与特点:对“商机”与“功利”的观察.

二战结束后数年内,当时中国作为战胜国之一,国际地位有所提高,华侨经济进一步发展,东南亚各国则忙于民族独立及国内建设,华文教育得以自由发展并进一步形成较完整的体系.1949年,海外共有华文学校4860所.以南洋大学的创办为标志,华文教育形成了从小学,中学到高等院校的完整体系,华文教育形成新的论文范文.当时,印尼的华文学校多达1300所,学生45万人,课堂教学用语是华文,教材多采用中国出版的课本;马来西亚的华文学校也多达1000多所,学生50万人;泰国华校500多所,学生1715万人;菲律宾华校178所,学生8万多人.

但这一状况未能持续多久.随着世界发展中国家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许多殖民统治的国家和地区纷纷取得独立,建立新的国家,他们对华文教育的政策随之发生变化.在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和菲律宾等华文教育一度很发达的国家,由于政府的限制甚至取缔,不少华校生存艰难或被迫关闭;在印尼、缅甸、越南及柬埔寨,政府采取更为严厉的措施,关闭或接管了华校,华文教育在这些国家几近绝迹.由于东南亚华文学校占了世界的大头,故东南亚华文教育的式微也就意味着世界华文教育的式微.二战后东南亚当地政府打压华文教育的目的是不值得赞赏的,因为它是基于意识形态的考虑,以及基于狭窄的民族主义文化观.

当然,东南亚华文教育的式微也有国际的因素.新中国建立伊始,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中国实施遏制战略,企图把年轻的人民共和国扼杀在摇篮中.在冷战格局下,东南亚成为美国对华弧形包围链的一部分.东南亚华人被看作是“第五纵队”、“特洛伊木马”,华文教育自然在其打压取缔之列.其时,华侨社会也发生了深刻变化,如华侨加入当地国籍或再次移民他国,导致华校生源锐减、规模和教学质量大幅下降等因素,给华校的生存发展带来困难.这也是华文教育式微的重要背景.

概况起来,二战后海外华文教育大略上可分为三种地带:

其一,便是以东南亚为代表的曾被打压过的地带.如上所述,这里原先的中华文化教育基础厚实,传统牢固,虽曾经长期受打压,但华人复原中华文化教育的意欲强烈,实际效果也较好.

其二,华文教育相对自由成长的地带,如美洲、西欧等地.这一地带的华文教育长期以来得益于居住国的不干预政策而得以成长.但由于这些国家的华人人数相对较少,居住分散,或移入的历史较晚,且华人比较容易融入当地主流社会,因此,比照东南亚地区来说,这一地带进行以*道德及传统价值观为依归的中华文化教育的历史短得多,基础脆弱得多.其“识字教育”虽负有承载和弘扬传统中华文化的使命,但更多地承载的是求生存图发展的现实需要,传统中华文化教育与当地主流教育有较好的结合,但“识字教育”带有很强的“外语教育”的性质.

其三,其他地带,或日相对空白地带,即有华人居住但从未有过或基本上没有过华文教育的地带.这是因为华人较少,居住分散,或融入主流社会的程度较深的缘故.

总体来说,这一时期的华文教育以东南亚地区为代表,在经历了短暂的春天后便进入了严冬.有的国家的华文教育成了一片废墟.有的国家虽然还允许在其国民教育中保留一点点华文教育的薪火,但充其量只能算是脆弱的“外语”教育,无法承受作为中华文化载体的重任.当然,即使在这样严酷的形势下,东南亚的华文教育也并非荡然无存.比较显著的是在马来西亚.由于当地华人积极顽强的抗争,华文教育体系被较为完整地保存下来.但代价也是很大的,表现在规模萎缩,层次相对于国民教育为低(只保留到中学层次),中学华文教育转入当地大学的国民教育时衔接困难,等等.

改革开放后,中国对外关系大有改善,一些国家先后放松对华文教育的限制.华文教育开始走出低谷,并逐步有所发展.马来西亚是海外华文教育最发达的国家,全国有华文小学1283所,在读学生60多万人.华文独立中学60所,在读学生6万多人.此外还有大专学校2所.东南亚其他一些国家的华文教育也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与此同时,美洲、欧洲、大洋洲及非洲等地区许多国家的华文学校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在此不赘.

由于各国国情不同,华文教育的发展情况也有所不同,大体上有四种形式:一是已建立从华幼、华小、独中到华文学院比较完整的华文教育体系,如马来西亚;二是所在国政府规定华文乃是母语文,但仅作为一个教学科目,实行单科教学,如新加坡;三是所在国政府允许把华语文作为一门外语开设,但华社、华教工作者坚持创办华文学校,把华语文作为民族语文教育,并纳入所在国教育体系,如菲、泰、越、柬、汶等国(其中,在菲律宾私立华文学校,每周华语文可授课10小时,可从华文中小学到大学部开设;又如在泰国,课授华文民校,小学一般可授课10小时,中学可作为一门外语选修;再如在越南,在华人聚居地的全日制普通学校可授课10节);四是华文补习班(补习学校),如泰、越、印尼等,在泰、越,近几年来掀起的华文热中,华语文补习班、补习学校是重要组成部分.变化最大的是印度尼西亚.印尼自1996年政府对华文限制有所松动以来,华社创办的华文补习班、补习学校也如雨后春笋地蓬勃发展.但不管华文教育采取何种形式,都不同程度地肩负着传承、弘扬中华文化的使命.马来西亚华校教师会总会陆庭谕副主席明确指出,在马来西亚,华校以华族青少年为主要教育对象,以华语华文为主要教学媒介,以传承中华文化为办学宗旨.

在这一时期的华人学校教育中,华校已是所在国教育体系的一部分,教育对象由原来的华侨子弟变为以华人子弟为主,同时兼有非华裔子弟;教育目的由原来的培养中国侨民,变为培养具有中华文化气质的所在国公民;教学媒介语语言也由原来单纯的华语教学、华语学习变为双语或三语教学.华语已尊渐成为学习者的第二语言.尽管出现了以上变化,但华校自身的民族特性并没有改变,中国语言、文化知识仍是教学的重要内容.在全日制普通中小学中,华语仍是主要的教学媒介语之一,华文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仍占有一定比重.业余补习学校基本上仍围绕汉语和中华文化开设课程,其形式更趋灵活多样.客观地说,华人学校教育对中华文化知识的传授的确不像华侨学校教育那样突出和集中,但它仍是海外华人获取中国语言文化知识的最主要渠道,同样为中华文化在海外的传承事业打下基础,并为当地社会培养了一大批具有中华文化气质的公民.

今天,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和国际威望的提高,中国与世界各国友好合作和经济文化交流的发展,中国语言文化的国际地位也大为提高,在世界范围内出现了“中国热”、“华文热”,与此同时,也出现了中华文化热.在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与文化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中国经济迅猛发展,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国际交往日益广泛,台湾、香港、新加坡等华语地区保持繁荣稳定.2008年北京奥运会所掀起的“中国热”大大地加强了这一趋势.中国经济连续增长,且在未来相当长时期内可持续高速发展的前景仍然被世界普遍看好.2008年下半年以来,整个世界经济遭受金融危机的严重摧残,中国经济虽然也深受打击,但仍被各国普遍认为是引领世界经济走出谷底的引擎.政治上,中国采取“睦邻友好”的外交政策,发展与其他国家的合作伙伴关系,以积极的姿态参与国际事务,做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中国经济稳定高速发展和国际地位迅速提升,使得世界各国为了自己的利益都愿意或不能不与中国打交道.另外,还有不可忽视的一点是,中华文化论文范文精深,秉承和平、和谐、和睦的传播理念,没有极端主义色彩,在世界上享有良好的声誉,是世界文明海洋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进入本世纪以来,中国方面对海外华文教育加大了工作力度.主要表现为:

其一,为适应海外华裔青少年学习中文的迫切需要,华文教材推陈出新.国务院侨办先后编写《中文》、《汉语》两套教材,《中国地理常识》、《中国历史常识》、《中国文化常识》等辅助性教材也一一面市,海外已发行达200多万册.北京华文学院还启用了《海外华文教师培训教材》、《汉语夏令营教材》,除此,《华文教学通讯》已编辑、出版70多期,发往60多个国家和地区,每期发行量已达2600多份,受到海外华文学校和华文教师的普遍欢迎和充分肯定.

其二,华文教学与研究及师资培训也蒸蒸日上.由北京华侨补校与侨务干部学校合并的北京华文学院组建以来,教学成绩斐然.如2000年,参考国家汉语水平考试(HSK)的62人中,就有98%以上获得《汉语水平考试》证书.师资培训作为华文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近几年发展尤为迅速.国务院侨办已组织国内专家培训团到很多国家培训教师,同时邀请华文教师到国内进行汉语教学培训,选派国内教师前往国外华文学校任教.与此同时,华文研究也取得进展.例如,暨南大学创办的华文教育专业,是中国大陆第一个华文教育方面的本科专业.它的设置,不但结束了长期以来中国大陆对外汉语教育仅停留在大专以下低水平的历史,同时也标志着中国的华文教育在面向海外方面上升到一个新台阶.

其三,形式多样的夏(冬)令营也大大促进了华裔青少年对中华文化的了解.特别是近两年,国务院侨办会同地方侨办在北京举办了海外华裔青少年“中国寻根之旅”夏令营活动.来自五大洲的华裔青少年欢聚北京等地,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亲身领略了论文范文精深的中华文化和改革开放后中国的崭新面貌.

其四,也许最引人注目的是中国政府的高度重视.2004年底,成立了中国华文教育基金会.2004年3月,在全国政协致公侨联组会议上,中国国家主席论文范文也就进一步推动新时期海外华文教育工作做出了重要指示,他说,海外华文教育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文化是一个纽带,我们中华民族之所以几千年遇到各种磨难而始终不衰,文化的凝聚力应该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所以,无论是从我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角度考虑,还是从我们骨肉同胞的亲情考虑,我们都应在海外华文教育问题上给予帮助,给予支持.他提出,加大政府投入,建立中国华文教育基金会,动员社会力量支持华文教育事业.2005年,由国家15个相关部门组建了海外华文教育工作联席会议,以加强对华文教育的协调、支持和帮助.这表明中国政府已将华文教育和中华文化的传播提到了重要日程上来.政府的高度重视与大力支持,既为教育的组织实施提供了可靠保证,也使文化传播的力度大为增强.

但仔细观察和分析今天的华文热与中华文化热与上世纪上半期东南亚等地的同类热潮,则可以看到一些相异之处.主要表现在:华文的语体已发生了重大变化.上世纪前期东南亚等地的华文热与中华文化热(实即儒家文明热)实际上彼此无异,相伴而生.其时华人主要通过学习儒家文明经典(四书五经等)来熟悉华文,反过来,学习华文基本上就达到学习儒家文明经典的目的.反映在学习目的上,华文学习主要是为了华人自身*道德教化的需要.对于其时的华人来说,学习华文虽然也有一定的经世致用价值(例如语言表达、通信、书算等),但它毕竟是第二位的.其时汉语的语体以文言文为主.虽然新文化运动后白话文在国内已逐渐占上风,但在海外仍难以撼动作为儒家经典载体的文言文的地位.但时至今日,这种形势已发生了重大转变.首先,文言文已成为明日黄花,华文的主要语体已转变为白话文,尽管海外华文与中国两岸在白话文的语感上有微妙的差异,虽然老一辈华人对文言文情有独钟,仍无法改变这一发展趋势;其次,华文与中华文化彼此二位一体的情况有逐渐剥离的迹象.虽然华文还不只是一种语言表达工具,还有很大的承载中华文化的功用,但中华文化的涵域已不再是过去狭义上的儒家文明经典.它是一个宽泛得多的文明概念,包括今天外部世界普遍希望了解的中华历史、传统、民情、习俗、礼仪、地理、宗教、律法、政制等多方面的综合知识和普世价值.昔日的儒家文明已经融汇于现代的中华文化的宏大体系之中.今天中华文化的语言载体也不仅只是华文,也可以是其它语种.

与之相联系,华文的功能大大地走向经世致用,或言之,由以前主要是道德*教化的功用,更广泛地走向商业、就业等谋生的经济发展所需的领域.而在前者向后者转变的过程中,后者的作用已逐渐超越前者.但话说回来,昔日华文作为*道德教化的功用并非已经剥落无遗.在不同国家和地区,它还不同程度地存在,在某些国家和地区(尤其是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中华传统文化根基较深的国家和地区)甚至还起主导作用.更值得注意的是,在世界上某些华人经济发展比较发达的国家,近十数年来出现了呼唤向儒家文化传统*道德回归的声音(当然,这种回归并非意味着简单的复原).站在现代人的角度来看,*道德教化也是另一种意义上的经世致用,且这种经世致用已与当今商场的“铜臭”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即使是在中华传统文化仍在起主导作用的某些国家和地区,随着全球化和经济一体化过程的加快以及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华文教育走向经世致用也是迟早的事.

概括起来,今天的海外华文教育与数十年前的海外华文教育的比较而言的变化集中表现在,其一,语体的变化;其二,中华文化涵域的变化;其三,经世致用性.是故,今天的海外华文教育应该与时俱进,既要借鉴过去华文教育的经验,也要适应新形势下的不同特点,因时、因地、因人制宜,才可能收到实效.但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问题的另一个方面是,适应形势转变并非意味着摒弃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尤其是优秀的道德观、*观与价值观.今天,海外华侨华人处在一个以当地主流文化为主体的多元文化背景下,尽管老一代怀念中华文化,论文范文向往中华文化,但要置身于中华文化的“正宗”场景下,已是不可能的事.这样,华文教育便为这两种文化架起了桥梁,中华传统文化就应该在这样的新“场景”下谋求弘扬光大.

还要指出,今天海外华文教育虽已普遍走向经世致用,但在华语的地位和教育方式上,还表现为不同的类型,可分别以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和东南亚国家为代表.

美国等国的华文教育跟东南亚不同的是,首先,要面对更大的强势当地主流语的挑战.在东南亚各国,由于当地华人社会的活动空间大且集中,经济实力也较为雄厚,当然,还有华文教育的历史较长的缘故,华文的地位比较高.东南亚华人也就不必像美国等国华人那样时时处处唯英语是尊.在美国,英语的地位是高高在上的,是任何其他语种不可取代的.之所以如此,还有一个重要原因,英语是当今世界第一大语言,其经济价值不言而喻;而在东南亚等地,任何语言都不可能跟华语比拟.可以这样概括,东南亚华人是在相对强势的社群和语言环境中面对着世界上并不强势的当地语言,而美国等国的华人则相反,在相对弱势的社群和语言环境中面对着世界第一大语言.因此,在美国等国的华人中,开展华文教育必定受到影响.其次,基于这些国家华人本身的原因.华文教育的主要对象是第三四代华裔,还有论文范文移民的后代.他们首先要解决的,是经济上的生存问题,跟着是在当地的社会适应问题,因而对英语文化的求知更加迫切.而在东南亚国家,这两个问题就显得轻得多.所以,在美国等国,如何吸引年轻一代华裔和新移民后代在以英语为第一语言的社会大环境下从小就愿意接受华文教育,是摆在华文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道难题.如今,随着华人本土化程度的不断加深,越来越多华人特别是华文教育工作者开始认识到,作为在美国等国土地上兴办的民族语言文化教育,华文教育只有实现与主流社会教育体制的接轨,方可获得较大的发展空间,方能取得长久与稳定的发展机会.至1985年,全美国已有250多所华文中小学作为正规学校被纳入美国教育体系,还有很多的华文补习学校、夜校等.又如另一种得到主流教育承认学分的AP课程(Advanced Placement进阶先修课程中国语言与文化项目),大体相当于在高中选修大学学分课程,即提供优秀高中生选修大学学分课程.其测验成绩分一至五级(五相当于大学中的A),不仅可作为申请大学资历的有效证明,并且为多数美国大学认可,直接抵大学学分.所以各中文学校的学生就可以通过考试来证明自己在中文科目上的努力和取得的成绩,甚至课程都可以跳过去,直接参加考试而取得高分.这样,学华文就达到了与学习其他外语同等的地位,学生在中文学校的努力就会有持久的内在动力.因此能够争取到课程设置中文项目,对生活在英语环境内的华人子弟及华文教育本身来说,其意义十分重大,这些情况显示了美国等国的华文教育同当地社会主流教育体系的接轨,并逐渐适应的一个过程.

另一个不同是教学形式、方法上的差异.在一些中华文化比较浓厚、传承历史比较悠久的地区(如新加坡、马来西亚),华文教育在语言应用和实用方面的教学成分相对较多一点.华文教育同社会文化的联系保持的较好,基本上没有被割裂.但在美国等国,华文教育所面对的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在本土出生并成长起来的年轻一代华裔.他们深受居住国社会教育的影响,在强势语言和迥然不同的西方文化氛围 mbAlunWen.net下,对祖籍国有先天的淡薄感.为了适应教育对象的转变,美国等国的华文学校开始改变原有的课程设置,逐渐形成了语言学习和文化教育并重的二元教学模式.很多学校还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增加了书法、绘画、民族舞蹈和武术等内容,使学生在掌握民族语言的同时,也对其所承载的历史和文化有了更为直观与深入的了解.也就是说,先让他们认识到华文学习的意义,进一步从文化上加深对祖籍国的感情和纽带,对华语所承载的历史和文化有较为直观的了解.而对于新移民中那些同中国仍有联系的年轻一代(比如在中国接受过初等教育的人),教学内容上对他们实行“多元、实用和生活化”的教学方针,利用他们的基础,注重语言学习与实际应用和社交沟通相结合.这些都与东南亚国家的华文教育不同.东南亚国家华文教育的一个重要目的是让华人在熟练地掌握华文(包括听、说、读、写、译)的基础上熟悉中华文化.

二、对新形势下发展与扶持海外华文教育的若干建议

基于以上分析,今天在推进海外华文教育时,应该因地制宜,既要积极,又要稳妥.一般地来说,华文教育可以而且应该成为当地多元文化的组成部分,为所在国经济和文化建设服务.其内容应考虑当地化和实用性.也就是说,要以各国和地区华人文化为出发点,对中华文化有所选择、有所侧重,使学生能在接受母语教育的同时,吸取适合时代需要的、对他们今后在当地谋生和发展有用的传统文化精髓.在今天全球化与经济一体化的大趋势下,海外华文教育与华人居住国(地)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与文化多元化的大势也是吻合的.海外华文教育有利于居住国(地)华人与当地政府、民族实现利益的共享和共赢,有利于文化的交流和取长补短,有利于社会和民族的和谐进步.世界上一些国家的实践已证明了这一点.当然,这在目前还只是一种趋势.在一些国家和地区,旧的规限和观念的突破还需时日.

因此,海外华文教育应在遵从居住国(地)法律与规例的前提下进行.在发生过历史积怨容易引起敏感的地方,特别是某些曾经因为华文教育而引起民族冲突的国家,应该以稳妥为上,应该以当地华人社会自发的积极性为主,同时鼓励他们取得政府的理解和支持,鼓励华文教育与当地教育相结合;在没有历史积怨的地方,一般来说政府对包括华文教育在内的“外来”教育比较开明,因而可以大刀阔斧地开展华文教育,当然也不能让华文教育与当地教育相对立,应鼓励文化融合和文化交流;在华文教育刚刚起步的地方,应该迅速打好基础,同时要扶持他们以可能的较快的速度跟上世界华文教育的潮流,在物质上要多加扶助.

推进海外华文教育并非是一厢情愿的事,还需得到当地政府和社会的配合和支持.毋庸讳言,由于历史的原因,各国政府与社会对华文教育的态度千差万别.尽管国际社会中华文应用的大势令人欣喜,但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地区,总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阻力与怠力.例如,在历史上阻压华文教育最为严重的东南亚地区,特别是某些国家,华文教育虽开犹禁,云遮雾笼,或明或暗的阻力不可忽视.在这种情况下,华文教育的推进者们就不能强行“闯关”,而应因时、因势利导,积极稳妥地推行.而在一些华文教育历来十分开明、开放的国家和地区,华文教育的推进者们就应乘长风,破万里浪,积极开创当地华文教育的新局面.

就今天海外华文教育的总体形势来看,应该说“非功利性”和“功利性”并存,即使到了很远的将来,纯粹“非功利性”的华文教育也不可能完全消失.例如,在中南半岛一些国家的北部偏僻山区,仍有华人在执着地进行华文教育.他们的劳动几乎没有报酬可言,但却津津乐道于此,无怨无悔,其奉献精神令人感佩.这类华文教育,对中华文化传承的重大意义是不言而喻的.我们应该积极扶持,给予最大可能的物质帮助和精神鼓励,使之薪火不断.不过,客观地说,目前就世界范围内的华文教育而言,“非功利性”华文教育的比重在减少,与之相对应,“功利性”华文教育已经成为主流.所以,下面所言,主要是就“功利性”华文教育的发展来说.所谓“功利性”华文教育,概括起来,笔者认为至少有三点“适应”值得注意.

第一,适应海外华人在语言上已经普遍使用标准的当代华文以及当代华文与世界主要语言体系及华人居住国(地)主流语言业已形成定势的语言交换系统(包括翻译)的现实(一些海外华人也使用方言口语,但在书面语上与当代标准华文并不存在太大矛盾),推广标准化、规范化的当代华文,特别是在教材、宣传广告以及其它出版物方面力求标准化和规范化.

在今天的华人社会中,存在着传播中华文化的多种途径,近者如报刊杂志、电视电影、街头广告、人际交往,远者如旅游观光、参观访问等等.虽然有的直接,有的间接,但都可以算作是华文教育的“非常设性”辅助平台.这是过去老一辈华侨的时代所不可比拟的.但是,要靠这些手段让华人年青一代掌握系统的中华文化是不可能的,因为这些手段的一个缺陷是其零散性、分拆性、局部性、细微性,往往收效有限.青少年的思想如一张白纸,可以画最新最美的图画,他们天真烂漫,求知如渴,不尽早把优秀的中华文化传授给他们,别的文化一定会抢先占领他们的头脑.所以,华文教育应从华人社会的论文范文抓起,从小抓起,越早越好.但是,华人社会的论文范文,尤其是在幼儿至中学这个年龄段,其华语还处在学习阶段,对他们来说,华语报刊杂志还看不大懂,华语广告宣传见到的不多,人际交往中用华语的机会少(特别是每天大量要应对的是使用当地语言的主流社会),电视电影中的中华文化还太深奥,旅游观光地远在中国,要去一次太奢侈.在这样的情况下,各级学校华文教育自然成了向他们传播中华文化的主要途径.在某种意义上,学校华文教育是让学生平时耳熟能详但却零散、分拆、局部、细微的中华文化知识得到聚汇、消化和可反馈的不可或缺的途径.

对作为传统中华文化载体的古代文体(文言文等),应该着力于以当代华文进行翻译和注解、诠释.古代文体的中华传统文化可留作学术研究之用.当然,中国大陆的当代华文与台湾、香港及海外的当代华文也存在着细微的差异,可以通过研究与交流逐渐达致同一.但在目前,这些差异并不影响海外华文教育的发展壮大.

第二,适应海外华人及其居住地其它种族了解广义上的中华文化的需要,使华文教育在传播中国历史与文化遗产的基础上,全面系统地介绍传播中华民情、风俗、礼仪、体育、饮食、道德、政制等各个领域的信息、知识和理念.

唯其如此,方能更好地激发海外华人与居住地民族学习中华文化的兴趣,扩大华文教育的群体基础.华文教育承担着维系华人与祖籍国情谊的纽带和桥梁的功能.海外华人不管居住哪里,加入哪国国籍,他们始终具有华族血缘.他们寻根的愿望,是一种天性.华文教育正是通过汉字语言的载体来传播中华文化,使华侨华人通过学习华文,更多地了解中华文化,增进对中国的了解和感情.重视文化教育才能赋予语言教育长盛不衰的生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保持他们旺盛的热忱.

第三,适应工商实业与科技等华人在其中日益活跃的领域的需要,华文在这些领域有着日益拓展的应用空间,有着日益广泛的业务联系.

最近几十年,华文学校的功能在不断衍生中.其中最重要的一个衍生功能是华文学校在一定程度上起了一个向心力的作用.对于新移民社区分散、凝聚力不很强的地区,通过开家长会,送子女上学,开展专题讲座及研讨会的机会,为那些不同地域、不同层次、不同信仰和不同专业的华人提供了一个相聚、相识和相议的场所与机会,也使家长们能更多地参与到中文学校的教学和管理事务之中.

华文教育本身是一项重大社会系统工程,它的构成体系是多样化、多层面、多内涵的.今天,从华文教育的组织机构来看,世界上已经形成了有利于华文教育发展的若干合力.这些合力存在于不同的地区,彼此之间的互动力有强有弱,且随着时间和形势的变化而不同.有效地利用和整合这些分作用力,有利于海外华文教育的顺利成长.这些合力是以机构、团体等硬件设施的形式来体现的,笔者姑且称之为华文教育的“常设性”平台.平台主要概括如下:

1.传统的海外华文学校与华人社团.这是华文教育的主要平台,是海外华文教育事业前进的基础.离开了它们,海外华文教育事业就无从谈起.华文学校与传统华人社团历史上就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特别是在东南亚地区.本来,华文学校、华人社团、华文报刊,素称为传承中华文化的三大支柱,其中华文学校是关键,是中坚支柱.华人社团历来有创办华文学校的优良传统,他们艰苦创办华文学校,培育华裔青年,华族文化得以世代薪传.尤其是华教团体,如被誉为“华教保姆”的马来西亚教总、菲律宾华文教育研究中心、华文学校联合总会、泰国华文民校协会、新加坡中学华文教师会、柬华理事总会等,在维护华文教育生存发展和权益上写下了可歌可泣的篇章.当然,这些华文学校也面临着如何适应形势变化,调适教学内容设置、运作机制、目标指向乃至整合彼此之间关系的任务.此外,海外华人社团组织开展各种文化活动,如大众性的文艺演出、座谈会、茶话会、联谊会、华人文化节、唐人街街区文化活动,趣味性较强的舞龙狮、踩高跷、贴春联、花车游行、春节庙会等节日民俗文化活动,专门针对华裔青少年的各种竞赛、比赛、朗诵会等,临时安排的各种访问演出、来访交流等,学术含量较高的专门文化活动(各种讲座、研讨会、培训班等).这些活动围绕着民族文化这一核心,多角度、多层次地展现中华文化的丰富内涵,也是海外华人社会教育的具体表现.这是一个莫大的题目,在此不赘.

2.华语远程教育与空中教育网络.这个网络目前规模还不大,但其所承载的海外华文教育的前景是广阔的.当然,它如何与海外华文学校配合协调,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

3.海外华文报刊传媒.华文报刊(传媒)与华文学校的关系可以说是源远流长.过去100多年来,华文报刊蓬勃发展,其中如新加坡《联合早报》,马来西亚的《星洲日报》、《南洋商报》、《光华日报》,菲律宾《商报》、《世界日报》、《菲华日报》,泰国的《世界日报》、《新中原报》等都具有一流水平.除了传统的报刊外,在世纪之交,更创办电台、电视台、网络等新兴媒体.在美欧等地,近年华文传媒也有很大的发展.华文传媒一贯维护华人福祉,传承中华文化,经常刊载专题论述,尤其是儒家*道德、传统价值观的论述.对文史哲学的考察与省思,加深了华人对高层次文化的认识.华文传媒还大力扶持华文教育,维护华教合法权益,还常为华文学校开辟课外学习华文和中华文化课堂,华文学校则为华文报刊培养大量的读者和作者.海外华文报刊传媒目前力量还很薄弱,但发展很快,后劲很足,潜力巨大.海外华文传媒尤应发挥灵活善变,务实求真的优势,顺应当地华人及主流社会的需求,以丰富的内涵,灵活的形式为华文教育提供动力和平台.

4.华语影视体系.如有线电视、华语电视台、华语音像,等等.华语影视有最广泛的受众,它大众化、通俗化的优势是其它华文传播渠道所难以企及的.无疑,它代表着最新潮流的华文语体(主要是口语),也影响着其它华文教育渠道.华语影视体系除了华文语体要达到标准化、规范化之外,更重要的是内容的真实可信,结构的科学合理,形式的生动活泼与多样化,既要借鉴国际上影视传媒的成功做法,也要逐渐形成自身的特色与优势.

5.海外华文文化事业机构.例如华文创作(作家)协会、地方剧目组织等.它们多年以来辛勤耕耘,矢志不移,令人钦佩.但因受众有限,多曲高和寡.它们可趁今天华文教育蓬勃发展之机,审时度势,吐故纳新,增强活力,为华文教育张扬风帆,也可为自身的发展谋取新的先机和空间.

6.海外中国学机构.这种机构多为学术性组织,也并非每国每地皆有,但有增多的趋势.传统意义上的中国学为研究中国国学(如儒道释,诸子百家等)的经院式学术研究.但方今的中国学也开始走出论文范文塔,走向大众,贴论文范文民,接触现实,实为海外华文教育一大助力.

7.海外华人宗教团体与慈善机构.这里的宗教机构是指以正当渠道、手段传播正当宗教的团体(含寺庙),如海外华人佛教、道教、天主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协会等.尽管各自的信仰有别,传道途径不一,但都在传播人类慈爱、友善、互助等普世价值.实际上,不少宗教团体还是慈善机构.有的宗教团体也以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为己任,或将中华传统文化与本教教义有机融汇.它们的很多传道活动无疑是以华人为主要受众,以华文为主要载体.这对华文教育的弘扬光大是有一定积极意义的.

8.海外中国商业机构.随着中国经济发展,中国企业和商货走出国门,海外中国商务机构会日渐增多,中文应用会越来越广泛.海外中国商业机构可利用各种机会(如商品、企业推介、招工时中外文并用乃至以中文为主等)来为华文教育的发展添砖加瓦.

9.海外中国旅游机构.此类机构在海外存在历史已不算短.既往推介中国旅游资源时多以当地文字,今后可逐步加强中文的地位.

由此看来,海外华文教育存在着一个可以利用的庞大网络系统.在这个大系统中,有的子系统直接承载着华文教育的重大使命,有的则担负着华文教育推进器和实验室的角色.无论是哪个子系统,其目标都是一致的,这就是光大海外华文教育,传承、弘扬海外中华文化.在这个大系统中,有的子系统为中国大陆、台湾、香港所主导,有的为华人居住国(地)的华人机构所主导,各自遵从居住国(地)的法律、规则和习惯.因此,推动海外华文教育的各种合力的系统组合并非轻而易举,也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有主体的安排与筹策,也需要客体的配合与调适.如果各方面工作做好了,则会使各种合力得到最大效益的发挥.

第四、应注意教材在编排上的合理性和多样化,并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海外华文教育的核心问题是教材和师资,这已为人们所公认.一套好的教材不仅语言知识成系统,而且文化常识也成系统.如前所云,一种语言的教授和学习,就是对该种文化的直接宣扬和传播.无疑,通过华语教学,会使学生在逐步学会语言的同时,也渐渐熟悉了承载在其上面的文化.通过老师对教材的讲解,结合教材的补充解释,学生对中华文化有一个全面概括的了解.目前的一个问题是,教材在编排上不够合理和多样化,基本上是以基础汉语教学为主,重视汉语言本体的分析,如对语音、词汇、句型、语法的解析,这对于扎实地掌握语言是十分必要的,但毕竟不能完全代替文化的功能.在教学方式上,过于重视语言的反复练习,重词句而轻内容,文化因素只是粘连在语句的教学上,显得零碎,学生难以对中华文化有整体的了解.

要处理好语言教学与文化因素教学的关系.在华文教学中,语言是基础,文化是依托.不重视语言教学就会失去基础,也就根本谈不上华语教学;不重视文化,语言教学则会失去依托.华文教学中的文化因素,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汉语自身所包含的文化内容,二是汉语教材课文中的文化内容.应在华文教学中导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这样做也不会削弱语言文字的基础教学,相反却因为有了文化的依托而使语言教学有更宽广扎实的基础.此外,应实现教学方法多样化和教学手段现代化,例如,依照教材课文内容,运用情景教学,设置教学氛围,辅以多媒体手段,创造适合学生进行华语听说读写训练的良好学习环境,调动学生的认知、想象和情感,更好地去体会课文中的人文性内容.此外,还应将课内与课外结合起来,鼓励学生有选择地多阅读华文课外读物.这既有助于提高华语水平,又可以扩大知识面.

师资问题目前已有很好的举措,兹不多谈.但有两点应该注意.其一,从教师队伍总体来看,知识结构不完善,专业专长不够多样化.这也给全方位的教学带来一定影响.其二,在教育发展中的国家,普通的中文教师可能很受欢迎.但在教育发达的国家,十分重视教师的执业资格.我们可以考虑在专业的华文教育师资中寻找这一类型外派老师,也可以开设候备外派教师培训班,对合格者发予教师资格证书.一般来说,从事海外华文教育的教师要懂得双语,不同的国家需要不同的双语老师.将来这种要求会越来越高.对此,应有所统筹,有所规划.

第五、还要一如既往地致力于华文教育大中小环境的营造.

华文教育要继续加强同当地主流教育系统的联系,消除当地社会对于华文教育是“搞文化小团体”、中国进行“文化渗透”等误解和偏见,为华文教育在当地的长远发展创造尽可能宽松的外部条件,培养出更多的双语和多语人才.在办学形式上,应更加不拘一格,发挥全社会力量解决华校资金筹办问题.应继续丰富教学内容,吸引新移民及其子女投入华校,不让他们的华语学习半途而废,并通过实用课程帮助他们适应经济和社会生活.侨校尽可能摆脱政治色彩.要发挥侨校作为文化传播媒介的功能,亦让当地居民逐步走近中文学校,通过他们向当地人民介绍中国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

参考文献:

[1]张向前,乔丽青,黄钢鞭,从华文教育看中华文化源远流长[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5,26(12):113 - 116,145.

[2]周聿峨,罗向阳.论海外华文教育与中国汉语推广[J].贵州社会科学,2008,(6):120 - 125.

[3]暨南大学东南亚研究所,广州华侨研究会,战后东南亚国家华侨华人政策[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1989.

[4]陆庭谕.在东南亚地区华文教育学术研讨会上的讲话cA].庄善裕,东南亚地区华文教育文集[C].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1996.

[5]耿虎,试论华文教育的多样化构成与中华文化的多层次传播[J].世界民族,2007,(1):52 - 57.

[6]中新社.中国侨务新观察:加强华文教育弘扬中华文化[EB/OL].http://www. china. com. cn/chinese/TCC/102928.htm,2002-01-30.

[7]吴端阳,吴绮云,东南亚华文教育与中华文化传承[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2,(6):83 - 89.

[责任编辑 许婴 校对 徐平]

总结:此文是一篇教育中华文化论文范文,为你的毕业论文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论文范文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引用文献:

[1] 文化和职业教育专升本论文范文 文化和职业教育论文范文集10000字
[2] 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论文写作资料范文 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方面有关硕士论文开题报告范文3000字
[3] 德育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本科论文范文 关于德育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方面论文写作参考范文8000字
《海外华文教育的历史变化因应之道》word下载【免费】
论文范文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相关论文范文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