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写作 > 论文集 > 文章内容

叙事教学法对提升初中生英语读写能力的行动

主题:教育叙事故事集 下载地址:论文doc下载 原创作者:原创作者未知 评分:9.0分 更新时间: 2024-04-01

简介:关于对写作叙事故事论文范文与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相关本科毕业论文叙事故事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下载有帮助。

叙事故事论文范文

教育叙事故事集论文

目录

  1. 一、引言
  2. 二、研究背景
  3. 三、研究问题
  4. 四、研究设计
  5. 五、研究方案的实施和调整
  6. 六、研究结果
  7. 教育叙事故事集:高中英语教育叙事故事-初高中英语语法知识-小学英语游戏教学视频

【摘 要】本研究采用行动研究的方式,探究了叙事教学法对于初中生英语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促进作用.本研究以本校初一年级两个平行班分别作为实验组和控制组,使用《典范英语6》(Good English 6)作为阅读教材.控制组按照传统的阅读模式教学,实验组采用叙事教学法开展阅读教学,在此基础上制定了18周(3个阶段)的行动研究计划.研究使用SPSS 16.0对实验组和控制组测试后所获的定量数据作了统计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的结果表明实验组显著优于控制组, T检验结果显示实验组的学生阅读能力有了明显的上升.

【关键词】叙事教学法;典范英语;阅读能力;写作能力

一、引言

阅读与写作是当今学生学习英语时需要掌握的重要语言技能.根据教育部制定的英语课程标准(教育部,2011),中学生在初一年级(论文范文)应能够读懂简单的故事和短文并抓住大意,课外阅读量应累计达到4万词以上,并能编写简单的故事;初中三年级(五级)时,应能找出文章中的主题,理解故事的情节,预测故事情节的发展和可能的结局,课外阅读量累计达到15万词以上,能独立起草短文、简单描述人物或事件,并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修改.

二、研究背景

对于传统英语教学,当下流行的任务型语言教学实现了教学范式的转换,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杜爱玲,2010).任务大纲中对任务的分类、分级、排列没有给出明确统一的标准,对任务的选择设计、结果的评估等也没有明确具体的阐述.任务教学法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了形式化倾向.其形式化倾向突出表现为任务练习化、任务形式泛化和任务环节套式化三个方面(李箭, 2011).

此外,笔者在新生入学初,对所执教的英语学习能力一般以及薄弱的学生进行过习作析.结果发现,阅读困难的学生在写作中存在以下几种问题:缺乏文体意识,谋篇布局的能力不强;所用词汇量有限;套用中文句式,语句不连贯,不畅通;所用时态混乱;混淆词性和词义.

三、研究问题

本研究的目的在于验证学生能否在叙事型教学所营造的真实的模拟心境而非虚假的交际情境中发展自身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叙事型教学能够在提升学生读写能力的同时发展学生更为广泛的认知能力,此外能否探索出有效的叙事活动方式,帮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开展更为有效的个人学习与合作学习.

四、研究设计

1.研究对象.笔者研究对象为本校初一两个平行的小班13B 和14A(本校采取小班化外语授课).整个年级为14个班,平行分班.笔者所任教的13班与14班,学生来源大体相近,能力水平基本无差异.13B被选为实验组,整组共19人,14A班被定为控制组,整组共18人,两组男女生比例相似,从升入初中的分班考试成绩来看,两个班起点非常接近.

2.研究所用材料阅读材料是影响阅读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果阅读材料不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学生不仅可能表现消极,并且有可能拒绝参与.本次实验所使用的材料《典范英语6》(张晶、韦玮, 2009)是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一套家喻户晓的英国学生学习母语的材料.

3.研究所用时间.笔者制定了一个18周(不含放假及考试时间)的教学行动计划(见表3).本次实验为期一个学期理由如下:一种教学模式的好坏一个学期足以检验出来,控制组和实验组之间成绩差距过大将会对教师今后的教学工作和学生的学习带来不利的影响,所以时间不宜太长.而阅读能力的培养也不是一蹴而就,短短几周时间,实验效度不高.

4.研究采用的模式.本研究采取的是熊沐清、邓达(2010)创立的“叙事教学法”(Narrative Approach).两位学者自 2009 年夏开始,与一些教育学界和外语界的学者、教师进行了多次讨论,初步设计了该教学法.(1) 叙事教学法的定义.“叙事教学法”是关于语言教学的一种思路或理念.它主张在外语教学中运用叙事化手段,将教学的某一过程及教材尽可能以叙事的形式设计和呈现,营造出一个真实的情境或可能世界,使学生在身心方面最大程度地投入学习情境,使认知活动生活化或艺术化,在这样的情境或可能世界中充分而协调地发挥语言、情感、想象、创造等心智能力,在这种生活化或艺术化的认知活动中“习得”语言.同时,“叙事教学法”又指一种教学的方法或方式,还包括各种具体的教学方法与技巧.它是思路、方法和技巧有机融合的综合体.这里的“教学过程”可以是课堂教学过程,也可以延伸至课外( 即学生课外的复习、预习、练习等) .(2) 叙事教学法的运用形式.熊沐清和邓达的《叙事教学法论纲》(2010),提出了改编材料,设置情景和布置任务这三种叙事教学法的运用形式.改编材料指利用故事和小叙事形式把课文或其他材料叙事化,以叙事或故事形式呈现给学生可以是整篇课文,也可以是某一段落或某一语言点,某一教学项目.(3) 叙事活动的原则.叙事教学活动创造出更为真实的模拟心境而不是虚假的交际情境,发展认知能力而不仅仅是交际能力, 激发并培养想象力以及创造力.

5.研究计划.在实验实施过程中,笔者妥当设置活动,注意各个环节的叙事化,灵活运用叙事在执行和完成任务中的各种方式和措施,将每本故事的阅读分为课前预习,课堂活动,读后写作三个部分.课堂与课后叙事任务的布置如表格所示:

五、研究方案的实施和调整

根据课前、课堂和课后不同的任务布置,教学设计和调整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1. 课前预习.《典范英语6》每个故事独立成册,新故事教授的前一个周末,学生可以借助该册故事所附的注释读懂故事的来龙去脉,并借助丛书所配的CD进行跟读模仿,可以体会原文的意境、人物的角色特征和情感变化.在情景与交际法的某些教学环节,由于学生明知这只是虚假的交际,加上缺乏生活体验,很难真正投入,而阅读故事既符合人类有喜好故事的天性,《典范英语6》中的名家作品针对的恰是刚刚步入青春期的孩子的阅读兴趣.

2.课堂活动.(1)第1~5周模仿朗读、故事表演.这一阶段的行动研究侧重于对故事意境的模仿朗读,读后活动的设计侧重于对故事情节的分角色朗读和对故事章节的合作表演.为了能够演好角色,学生需要深入阅读并理解作品,在阅读时保持关注和投入,对故事的理解提升了学生的审美能力.表演时清晰的吐字、流畅的表达和极富感染力的语音、语调要求学生对CD中的朗诵进行充分模仿.为了能够刻画好角色形象,学生还必须激活想象,沉浸在想象的场景中来加深对角色的揣摩和理解,并在背诵、排演到表演的过程中倾注了情感,从而发展了他们的心智品质.(2)第6~10周在故事情境下赏析角色个性特征,剖析角色内心情感.行动研究第二阶段课堂活动侧重于对人物在故事情境下性格分析,发掘角色内心情感,并在此基础上,在同一故事背景下,尝试重塑部分情节,推想角色间矛盾冲突及发展.我们在课堂上采取小组讨论的方式,探讨对人物的理解,形成观点的碰撞.学生的课堂表现表明,利用文学作品进行叙事教学的过程中,学生们能够在个体和合作的实践活动中发展语言和思维能力.当讨论的内容贴合学生的生活实际,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时,可以帮助学生在创造性的语言实践中,逐步实现语言知识的内化,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学生认知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等素质的综合发展;小组讨论后的展示环节能够进一步帮助学生表达个人的观点和感受、提升运用语言进行逻辑表述的能力.[问题]在开展合作的过程中,笔者发现了以下问题:首先,相比每一组一至两名“智多星”的倾力出谋划策,个别组员显得比较被动,实际参与的比例不高(按照其书面以及口头表达的产出来衡量),参与的效果不明显(小组展示时,他们往往只是重复组内其他成员的讨论结果).其次,各组的书记员不同程度地存在有“智多星”与“书记员”身份重叠的情况.个别组在组内讨论并作观点记录时,“书记员”的观点往往占据半壁江山,甚至于出现“一统江山”的局面,损害了讨论的论文范文性.[调整]针对上述情况,笔者督促各组做好书记员的轮换工作,并讨论过程中加强巡视,制止“书记员”包揽行为的发生.讨论中,能够做到公平对待组员观点,如实记录好各个组员观点的组可以得到额外的积分.从而敦促组内薄弱成员的参与,防止个别组员被边缘化的情况发生.(3)第11~18周把握故事框架,复述故事情节,再现故事风貌在这一阶段的课堂上,学生们需要在了解故事发展进程的基础上,张驰有度地复述故事发生的始末,在复述的过程既能详略得当地描摹情节的曲折变化,又能着力把握论文范文的刻画描述.通过理解对话,适当的裁剪,采用源自故事本身的措辞,就能形成不错的复述.对于能力强的孩子可以运用适当的从句,将内容相互融合,对于能力有限的孩子,在老师引导下引导他们删繁就简,将长句分述为短句,同样能交代清楚故事的前因后果和相关的细节.

3.课后写作任务布置及调整.叙事教学法主要有三大形式:改编材料、设置情景和布置任务.在理解和欣赏文学作品的基础上,学生以组为单位,对角色在特定情境下个性分析,对在矛盾中发展的故事情节的把握,是对课后任务的热身和准备.学生们可以“编某一语段或某篇课文”或者“重讲一个熟悉的故事”(熊沐清,邓达,2010).(1)读后感写作.文学作品总有引起共鸣的故事主题,能够引发探讨的人物角色,或者触发感想的情节描写,学生能够在此基础上写出自己的读后感.读后感反映的是孩子们对作品深浅不一的阅读感受,叙述的角度可以各不相同,能够比较自由地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读后感写作的过程也是孩子们对作品进行回溯的过程,并在潜意识中对比着的作品与实际生活的相似面和碰撞面,并在写下的感受中折射出自己阅读中的兴趣所在,反应出个体独有的审美倾向.[问题]在读后感的批阅当中,笔者发现学习能力强的孩子虽然存在部分表达问题,并不影响他们对已确定主题的自然发挥,而困难生尚不能把握读后感的切入口,存在主题不明确,受母语负迁移影响,词不达意、逻辑混乱的情况.一篇读后感,寥寥数语仅勉强交代了某一人物,或某一片段,尚未展开对自身感受的一番叙述,便匆匆收尾.[调整]鉴于以上情况,笔者从行动研究的第二阶段开始尝试将课堂活动与课后写作相结合,让课堂讨论结果成为孩子们重塑情节,叙述人物经历和内心变化的支点与素材.(2)故事改写.语言习得离不开个体化的生命理解,执教者应当根据学生年龄、已有认知水平和外语水平等不同情况设计叙事教学活动;注意学生的文化心理和个人情感因素,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树立个体语言认知水平不平衡性的观点(邓达,熊沐清,2010).在分析人物个性特征,探讨人物内心情感时,笔者进一步规范了小组讨论这一活动方式,细化了讨论的步骤和要求,督促困难生参与探讨,避免出现被动讨论、无序讨论和冗长讨论,争取组与组之间,组内成员间的观点能相互弥补、互为支持.让困难生在参与集体探讨的方式下成长,并在集体智慧的滋养下培养其塑造角色、推动矛盾发展的能力.从改写的习作来看,孩子们能够模仿课文结构,分章节进行叙述,在叙述过程中套用了故事中的一些用语并和自己的创意融合在一起.这是一种语言模仿,但具有创造性使用语言的特征:模仿阅读材料中的词语句型,表达自己创造的内容.学习者马上运用新学到的词语或进行熟词新用,不仅学得好记得牢,而且容易产生成就感,增强外语学习兴趣和动力(王初明,2012).[问题]改写虽然拓展了学生的思路,故事中尚有大量生动、精妙的措辞没有运用到改写中去.天马行空的想象,并没有让写作能力有限的孩子在改写中展现内涵,反而因为没有足够的抓手,词不达意,艰涩难懂.困难生对于文章改写的理解仍然仅仅局限于课堂讨论的内容,没有沿着课堂讨论的思路,进一步扩展故事情节,拓展对于细节的描写,此外,受母语负迁移的影响,文章中还存在不少中式表达的痕迹.[调整]为了能让不同认知水平和外语水平的孩子都能充分从故事原文中汲取营养,并使不同能力水平的孩子在阅读之后形成有叙述性、可读性的逻辑输出.笔者将故事改写进一步调整为故事复述.(3)故事复述.作为基于文本的写作练习,故事复述需要学生在认真阅读文章后,根据情节的起伏,进行文本信息的提炼和概括,并充分运用文中生动妥帖的表达,对故事论文范文和细节进行有节有度的再现.为了能让学生在复述中得到充分的锻炼,课堂赏析时,笔者加强了对于复述的指导,从而使不同能力层面的学生对于把握文章脉络、提取信息、运用文中表达等方面都有一定的体悟和写作收获.在复述故事的体验中,不同能力水平的孩子在英文写作中都进一步巩固了原版英文的输入(对故事整篇的脉络把握和情节细处的体会、揣摩),并提升了输出(通过复述再现了故事经过,精挑细选的部分原文表达融合平时的英文积累,形成了各有特色的文本输出).因此,不同外语基础和不同语言表达能力的学生通过课文复述的引导,都能从个人的阅读体验出发,找到合适的叙述方式,对作品作一定的概括和描述,表达自己对作品的理解.

六、研究结果

在本行动研究中,笔者收集了两组数据,分别是实验前的分班成绩(2012年9月)和期末考试成绩(2013年1月),两次考试均由学校命题,由初一十多位经验丰富的老师统一标准后集中阅卷,具有较高的效度和信度,实验收集的数据运用SPSS(16.0)进行后测分析.

前测分析数据显示实验组与控制组在实验前的平均分仅有1.2分之差.经由T值进行差别分析发现,完形、阅读理解、任务型阅读、首字母和作文这几项显著数据均大于度0.05,这说明两组学生在英语各项语言能力上无显著差异.

后测分析数据显示实验组与控制组出现了4.2分的均分差距,且所增加的四分来自于和阅读有直接关联的完型、阅读理解以及任务型阅读.除首字母填空和作文两项的显著度大于0.05不能说明效果差异,其他子项显著度均小于0.05,说明实验组在完型、阅读理解和任务型阅读这几项的表现明显优于控制组.由于写作是一种复杂的认知活动,写作能力的提高要依靠学生的长期积累,本行动研究的时间跨度不是很长,在检验叙事教学法对初中生写作能力的影响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七、结语

笔者在采用文学故事,使用叙事教学法教学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创造了或进入了与作品相关的情境,成为其中的创造者或参与者;通过身临其境地进行独立型及合作型的认知活动,充分而协调地发挥了语言、情感、创造等多心智能力,培养起学习外语的融合性动机而不仅仅是工具性动机,阅读能力呈现出明显的优势.

教育叙事故事集:高中英语教育叙事故事-初高中英语语法知识-小学英语游戏教学视频

虽然18周的行动研究结束后,实验的数据的显示,叙事型教学并没有让实验组在期末的应试作文上显示出明显的优势,笔者仍然在平时的习作批阅中观察到了大部分学生语言驾驭能力的提升.学生在叙事型习作的练习中学会了概括、提炼文章内容;在行文中融入源自文学作品本身的佳词妙句,创造性地进行语言模仿.由于叙事教学法本身属于新型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可供参考的教学先例尚比较有限,笔者在实验中的个人摸索存在以下的遗憾和困惑.

1.叙事教学法和其他成熟的教学法相比还仅仅是宏观上的探讨,缺乏微观的、更具有可操作性和衡量标准的教学措施.

2.在教学的过程中,如何确定叙事化的环节,选择叙事的活动方式,明确叙事所要达到的程度,都有待于进一步的实证研究.

3.如何对叙事活动的成果给出多元化的评价有待进一步的研究与探讨.

【参考文献】

[1]杜爱玲.英语教学实施任务型教学要注意的几个问题[J].教育探索,2011(3):65-66

[2]邓达,熊沐清.外语教学的叙事表达——一种教学新视角[J].外国语文,2010(3):105-110

[3]教育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4]李箭.中小学英语课堂“伪任务型教学”的形式化问题[J].教学与管理,2011(6):96-97

[5]普托克等(著),张晶,韦玮(编辑).典范英语6[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9

[6]王初明.读后续写—提高外语学习效率的一种有效方法[J].外语界,2012(5):2-7

总结:本文是一篇叙事故事论文范文,可作为选题参考。

教育叙事故事集引用文献:

[1] 教育叙事专业论文选题 教育叙事论文题目怎样取
[2] 最新数学教育叙事论文选题参考 数学教育叙事论文题目怎么定
[3] 新颖的体育教育叙事论文题目 体育教育叙事论文标题怎么定
《叙事教学法对提升初中生英语读写能力的行动》word下载【免费】
教育叙事故事集相关论文范文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