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写作 > 论文集 > 文章内容

基于群和APP客户端的翻转课堂尝试——师范专业“德育原理”课为例

主题:反转课堂 下载地址:论文doc下载 原创作者:原创作者未知 评分:9.0分 更新时间: 2024-03-27

简介:适合不知如何写翻转课堂方面的相关专业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关于翻转课堂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翻转课堂论文范文

反转课堂论文

目录

  1. 一、问题的提出
  2. 二、构建及实践
  3. 反转课堂:一次函数的图象与性质教学视频(翻转课堂)
  4. 三、进一步思考
  5. (一)微视频的知识点要把握准确
  6. (二)翻转过程中学生积极性要调动
  7. (三)学生的学习能力要加强培养
  8. (四)翻转课堂的理念及实践需要进一步推广

(1.南京晓庄学院 陶行知研究院, 南京 210017; 2.南京晓庄学院 图书馆, 南京 211171)

摘 要:

翻转课堂将知识的建构和内化过程置于课堂教学之前,突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改善了教学评价体系,起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通过借助论文范文群、APP客户端以及课堂教学,对师范专业的“德育原理”课进行模式创新,实现了翻转课堂的线上与线下相结合、课前与课后相呼应,不仅适应了90后大学生追求新鲜事物的心理需求,也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论文范文群; APP客户端; 翻转课堂; 师范专业; 德育原理; 实践

中图分类号:G6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5995(2015)05-0055-04

基金项目:江苏省2014年度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指导项目“协同理论视阈下的学校德育模式创新研究”(编号:2014SJD191);2014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民国教育家办学活动的外在因素研究——基于社会资本理论的分析视角”(编号:14YJC880035)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1.刘大伟,男,江苏洪泽人,南京晓庄学院陶行知研究院讲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中国教育史、德育原理;

2.杜京容,女,湖北十堰人,南京晓庄学院图书馆助理馆员,主要研究方向:图书情报学.

一、问题的提出

高等教育在我国社会发展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高等教育的质量高低成了“中国梦”能否顺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能否得以成功的关键.故而,高等教育的课堂教学成效成了影响高等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变量.在“第三次工业革命”席卷而来的今日,科学技术与课堂教学的融合、协同与发展成为了我们高等教育工作者必须要思考的问题,这一系列的问题也引发了当下高等教育课程改革的一系列连锁反应.可以说,“第三次工业革命带来了个性化、数字化、远程化、论文范文化、差异化、分散合作、扁平式组织结构等新的教育理念,对目前的教育模式将产生革命性的影响”.[1]因此,重视将科学技术引入当下的大学课堂,并对教学模式进行一系列的创新是当下每一位大学教师必须重视的工作.同样,《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也对当前教师运用科学技术提出了一系列的建议要求,如“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要求,推进课程改革”,“开发网络学习课程,强化信息技术应用”,“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水平,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等等.可以说,科技迅猛发展的大时代、国家顶层制度设计的规划以及大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都让我们当下的教师不得不正视课堂教学模式的变革.

作为培养教师的摇篮,师范院校在课堂教学模式的变革中必须走在前列.只有在师范学生的课堂中渗透先进的科学技术,同时给师范生建构起一种动态的、发展的、科学的教学模式理念,才能够帮助他们在将来的课堂教学中体现出这一先进的理念.但观察当下的师范专业课堂,传统、陈旧的教学模式依然贯穿始终,一节课教师从头到尾灌输、学生视而不见的现象非常严重,课堂教学变成了一种“见事不见人”,缺乏沟通交流的情况.可以说,在当下90后的师范生课堂中,传统的教学模式必须要进行革新,高科技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必须要尽快引入.对此,笔者借着学界掀起的“第三次工业革命”浪潮,利用当下流行的翻转课堂理念,对笔者执教的师范专业“德育原理”课程进行了教学模式的改革.

翻转课堂模式最初由美国人萨尔曼·可汗(Salman Khan)提出.他在利用网络聊天软件、电话、手写板等工具对其亲属进行辅导学习时,将学习辅导内容录制成10分钟左右的视频放置到YouTube网站,这一做法迅速引起了全球学习者的兴趣.这种由学生在课前观看视频学习,再到课堂与教师互动的学习模式,也就被当下的学者们称之为翻转课堂.相较于传统的课堂教学,翻转课堂突破了其教学局限,重构了课堂教学结构,体现出了新的教学理念,[2]故而受到了当下诸多思想先进的学者们的关注与推崇.笔者在借鉴诸多学者的翻转课堂理论的基础上,对笔者任教的课程进行初步的实验,以求能够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构建及实践

借助先进的网络资源,构建一个有效的课前预习和课后反馈平台,实现教学过程的翻转,不仅能够让师生始终保持互动,建立起有效的评价体系,而且还符合当下90后大学生乐于接受新鲜事物的思想需求.故而,笔者借助论文范文群和本校开发的IXiaozhuang手机APP客户端对任教的师范专业“德育原理”课程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造,试图能够在教学方式和教学效果上起到一定的探索价值.

步骤一:基于论文范文群和APP客户端的学习共同体建立

在当下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仅依靠个人的学习力量很难完成对大多数知识的吸收,而依靠团队的力量则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依靠小组成员协同学习的“合作教育”更适合当下这一学习环境.苏联教育家阿莫纳什维利等人提出了“合作教育学”,强调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协同合作,完成对知识的学习过程.根据“合作教育学”的理论,在合作小组中人数最好不超过4~6人.因此,在合作教育学相关理论的指导下,笔者利用论文范文群建立起了一个班级学习共同体,并逐步细化建立起一系列的论文范文群讨论组,完成对预期学习的课前辅导.(如图1)

如何利用论文范文群及讨论组完成对学习共同体的构建:第一步,在学期的第一次课上,笔者要求全班47名学生自由搭配组织8个小组,平均每组为6人(有一组为5人).选择由学生自由搭配而不是教师根据学号或其他方式强制分配的方式,这是考虑到小组成员的情感、信任、习俗、惯例等非制度影响因素在学习过程中会产生强大的正向或负向效果.同时,让各小组自由选择“德育原理”的任何一章进行讲解,以营造自由论文范文的课堂氛围.第二步,笔者建立起一个新的论文范文群,命名为“‘德育原理’课翻转课堂”,将任教班级学生全部加入,以“姓名+学号”的方式体现出个人标识,完成一个综合的网络学习共同体的建设.第三步,由各小组成员分别建立起论文范文群讨论组(如图2),将本小组成员拉入,同时也将指导教师(即笔者)加入.各讨论组将会在课前课后共同参与各自执教章节的研讨活动,实现学生与学生协同合作学习、教师与学生协同合作学习的双重协同合作学习过程.第四步,借助本校开发的IXiaozhuang手机APP客户端平台,建设起文字与微视频推送互动平台,利用手机网络定时定向推送,充分利用好学生零碎的时间,实现了学习时间的无缝链接.

反转课堂:一次函数的图象与性质教学视频(翻转课堂)

步骤二:APP客户端与论文范文讨论组的课前准备

在翻转课堂的过程中,知识的传授是通过学生自学加教师提供的图文资源完成,这一过程就需要利用APP客户端的微视频推送和论文范文群的集体讨论实现.因此,在完成学习共同体建设、教学内容分配之后,教师需要能够实现对翻转课堂过程的掌控,这就要求教师在论文范文群中指导全体学生自学所需掌握的学习内容,同时还需在论文范文讨论组中参与小组集体备课,并随时对小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提出合理性建议.

微视频“是具有完整意义的知识模块/知识点,时常约为2~20分钟,是由多个‘知识原子’构成的微型教学视频资源”,[3]承载了课堂知识的核心体系,且方便推送,可以帮助学习者在特定环境下根据自身需求和目标,进行网络学习.笔者借助本校开发的IXiaozhuang校园APP客户端中的“教育视频资源”在课前定时向全班学生推送本人结合下节课核心知识体系录制好的微视频,指导学生在课前预习主要学习内容.同时,通过论文范文群讨论组与下节课执教小组取得沟通交流,在微视频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进行集体备课.除此之外,笔者还私下对学习内容完成独自备课,以备课堂前后进行交流.(如图3)

步骤三:回归教室的课堂学习交流

在完成了上述课前准备过程后,每一个执教小组已经在教师的APP微视频的指导和全班同学的论文范文*流中完成了对各自执教章节的知识准备,在大量资料的汇集下完成了对教学内容的学习,下一步即是登上讲台完成教学内容的新授过程.笔者将连上两节共计100分钟的“德育原理”课,在时间上做了一定的划分:第一节50分钟课程由执教小组完成,并且力求每一小组成员均能上台讲述 8~10分钟.这是基于师范院校的师范性做出的决定,即给每位未来的教师提供展现教态教风的机会,并能够对他们的教学风格等方面提出一些建设性意见.第二节50分钟课程由教师来掌握,也分为两个部分,即评价部分和教学重难点巩固部分.评价部分又由两个部分组成,即同伴评价和教师评价.同伴评价包括了本小组成员的内部评价和全班同学的外部评价,笔者要求在执教小组执教期间,全班其他同学要能够以听课教师的标准认真听课并做听课笔记,就是希望其得到同伴客观、真实的评价.[4]通过对评价体系的多层级立体建设,可以给学生以更多的积极反馈效果.教学重难点巩固部分由教师对执教小组教学内容补充说明,进一步完善知识盲点,完成对知识体系的具体讲授.(如图4)

在这一步骤过程中,我们基本回到了传统课堂教学中,但又与传统课堂有所不同,传统课堂强调教学内容的传授,而我们的课堂已经完成了教学内容的学习,更多地侧重于对教学方式、教学重难点的把握及教学风格的评价,这是由师范院校的特殊性决定的.

步骤四:论文范文群的反馈交流机制确立

尽管在课堂上我们已经建立起了一系列的同伴评价和教师评价体系,但囿于课堂时间有限,参与反馈评价的同学人数有限,相互之间无法形成有效交流,且由于教师还需要占用一部分时间巩固重难点学习,所以这就需要我们能够在课后利用论文范文群进一步展开教学讨论并反思可以改进的方法策略.在这一步骤中我们采取了两步走的策略:第一步由听课同学拍照上传听课笔记,并要以圈注的方式标出自己的想法或建议;第二步集中全班同学在固定时间内通过论文范文群展开讨论,讨论内容既包含对教学重难点的理解,又包含教态教风等方面的表现.通过这一步群体性的讨论反馈,不仅可以帮助全班同学掌握学习内容的重难点,还帮助执教小组同学深入反思自己对课堂掌控的能力,而且还能够对下一小组的执教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三、进一步思考

(一)微视频的知识点要把握准确

翻转课堂最关键的特点是翻转,这就要求学生在课前准备的过程中能够对教学目标的重难点把握得十分准确,而在实现这一步骤的过程中,教师的微视频是非常关键的.所以在录制微视频的过程中,教师必须要遵循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在这点上,笔者结合了斯金纳的“程序教学”理论和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根据学生原有的对德育基本理论知识的理解,借助一些具体的小案例帮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德育相关概念的理解,实现小步骤、多环节的逐步建构过程.

(二)翻转过程中学生积极性要调动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验,笔者发现,在实行翻转课堂的初期学生积极性很高,但随着时间推移,学生的倦怠也日益严重,所以教师很有必要注意翻转过程中的积极性调动.这需要教师从APP客户端和论文范文群讨论组两个方面入手.在APP客户端方面,教师推送的视频资源会让学生只沉迷于做笔记,记录教师讲述的要点,而忽略了思考的过程.所以在这一阶段,教师最好能够让学生有间断性地暂停微视频的播放以留下足够的时间进行思考,或者是教师能够在微视频的重要部分做出特别记号的圈注,为学生提供一些文本线索.此外,在课前准备阶段,教师要能够提供一些适量适度的习题,以“最近发展区”的上限为标杆,促进学生利用旧的知识完成新知识的学习.

(三)学生的学习能力要加强培养

翻转课堂强调的是以学生自我学习为主,教师辅助学生学习,所以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而利用论文范文群、APP客户端等现代化学习手段进行学习,同样存在着一些弊端,如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会受到网络资讯的影响,学生自学时自制力会较差,经常会关注并评论一些与学习无关的事物,干扰了论文范文群内其他同学的学习.另外,由于强调小组合作学习,部分同学缺乏协同合作意识,不会主动与其他同学协同分配时间及学习资料,造成个人影响集体的情况出现.以上这些情况的出现都需要教师能够在群内及日常班级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有效引导,才能将翻转课堂进一步实践发展下去.

(四)翻转课堂的理念及实践需要进一步推广

尽管笔者在日常教学过程中积极推崇翻转课堂,但仍感觉到这一新兴教学模式并未能够在大学课堂中引起更多教师的关注,甚至大部分教师根本不知何谓翻转课堂.这一知识盲点不仅体现在教师身上,也体现在学生身上.在笔者任教的师范专业学生中,知晓翻转课堂的学生不到十分之一,考虑到这些学生都是师范专业学生,对教育学先进理念有一些基础认识的话,那么全校师生中对翻转课堂了解的也就是寥寥了.所以笔者认为,尽管学界内对翻转课堂已经有了较多关注并引发了多次理论探讨,但在具体实践层面,依然缺乏更多的课堂实例.故而,对于翻转课堂的实践,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学界呼吁、设计层面,更多地应该让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师尤其是中老年教师能够接受这一理念并积极贯彻实行,只有这样,翻转的价值和效果才能够真正实现.

参考文献:

[1]周洪宇,鲍成中.第三次工业革命与人才培养模式变革[J].教育研究,2013(10):4-9.

[2]朱宏洁,朱赟.翻转课堂及其有效实施策略刍议[J].电化教育研究,2013(8):79-83.

[3]王觅,贺斌,祝智庭.微视频课程:演变、定位与应用领域[J].中国电化教育,2013(4):88-94.

[4]毕甸.高校实施翻转课堂教学的适应性探索[J].教师教育论坛,2014(11):77-79,83.

总结:主要论述了翻转课堂论文范文相关参考文献文献

反转课堂引用文献:

[1] 翻转课堂论文范文 关于翻转课堂方面论文范文集2万字
[2] 翻转课堂论文范文 关于翻转课堂论文如何怎么撰写2万字
[3] 翻转课堂论文范文 翻转课堂相关论文参考文献范文2万字
《基于群和APP客户端的翻转课堂尝试——师范专业“德育原理”课为例》word下载【免费】
反转课堂相关论文范文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