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写作 > 论文集 > 文章内容

电影网站作为电影史对象的可能

主题:历史学 下载地址:论文doc下载 原创作者:原创作者未知 评分:9.0分 更新时间: 2024-02-12

简介:关于电影史学方面的的相关大学硕士和相关本科毕业论文以及相关电影史学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电影史学论文范文

历史学论文

目录

  1. 一、 四个理论节点
  2. 历史学:电影史上预算最高的电影——《阿凡达》
  3. 二、 四种电影史学建构
  4. 三、 电影史文献的等级

王伟

摘 要:本文以美国电影网站IMDb为研究对象,追溯互联网/新媒体使电影史书写、电影史学研究产生潜在改变的脉络,探讨电影网站作为电影史研究的对象何以可能,拟为互联网时代电影史学、电影编史学问题提供一些可能的研究方法和切入角度.

关键词:电影史;电影网站;新媒体、互联网、IMDb

从传统的电影学观念来看,作为电影学研究的三条主干脉络,电影史被置于与电影理论和电影批评平齐的位置.随着文化研究/媒介研究的西学东渐,从媒介角度切人电影学,尤其是电影史学成为一种显学.而当前的这场信息革命,使电影资源、电影信息、电影评论、电影事件的承载媒介,由报刊、杂志等传统媒体逐渐扩展到电影网站等新媒体,这使如何从新媒体切入电影史研究成为一个电影史学与电影编史学问题.

提出这一命题主要源于瓦尔特·本雅明( Walter Benja-min,1892-1940)在1936年所预设的“机械复制时代”的到来.在本雅明看来,伴随印刷术、摄影机等机械复制工具的发明和普及,艺术作品得到了广泛的普及和传播,但与此同时,也使艺术作品的根本属性“灵韵”消失.以此反观当前的信息时代,一方面数字技术使电影创作及传播发生质的变革,胶片彻底成为时代记忆,3D技术、宽银幕技术为当下电影的院线传播提供了有力保障;另一方面,互联网/新媒体使电影传播由传统的电影院扩充至各类互联网平台,传统的电影研究对象发生“变异”甚至消失,这恐怕将会成为“后百年时期电影学科的最大‘危机’”.

一、 四个理论节点

按照西方电影史研究的传统思路,电影史既可以从“内部规律”出发,探索以影片和导演为中心的“电影艺术史”,也可以从“外部因素”切入,分析电影的“观众、场所、地点、空间、消费行为和方式”.电影网站作为重要的电影媒介,所收录的影人信息和影片资料可作为电影史“内部规律”的文本来源,其中尚未上映的影片信息甚至可作为传统研究文献的补充;而网站用户的观影偏好、话语方式,乃至整个互联网话语场域则可当作电影史“外部因素”的研究对象.对于电影史书写和电影史研究来说,我们不能从电影本体的艺术性和商业性出发对其进行简单划分,而“应把电影史研究提高到一般史学的高度,并将其置于一般历史的语境”,符合历史学的研究方法及范式.对此,我们可以从电影网站作为电影史研究对象的四个理论节点来看.

第一个理论节点,电影史研究的趋向.自1934年谷剑尘的《中国电影发达史》和1936年郑君里的《现代中国电影史略》出版伊始,中国电影史书写文本逐渐从“电影之内”扩展到“电影之外”;电影史研究从“革命史”范式发展为“现代化”范式及其民族主义和民族国家论述,并逐步走向多样化;研究方法愈发契合历史学的研究理路,电影史学发展愈趋独立.随着互联网/新媒体时代的全面到来,电影资源和电影信息不断裂变直至“内爆”,电影史文本的书写、储存及传播面临全新挑战,电影网站作为其中最主要的承载媒介是进入新的电影史书写的途径之一.

第二个理论节点,电影理论的转向.历史研究并非文献和资料的堆砌,而是对历史事件以及事件之间的因果、机制、作用的规律性发现.新千年伊始,电影研究自对七十年代以来的“宏大理论”的质疑开始,发生了“历史转向”和“范式转型”,一种“关注‘媒体特性’的单纯电影史写作正在向文化史和社会生活史过渡”.电影史研究需要电影理论的支撑.而促使电影理论“历史转向”的是1980年代以来流行世界的文化研究与媒介研究.伴随结构主义走向后结构主义,现代学术的学科界限走向终结,1990年代以来的“串(trans-)文化研究”逐渐成为“显学”.在电影史学和电影学的研究理路上切入文化研究、传播学和社会学的研究方法,使电影网站研究成为一个可行入口.

历史学:电影史上预算最高的电影——《阿凡达》

第三个理论节点,媒介的变革.从文化传播的历史来看,作为电影传播媒介的互联网并非当代的,而是经历了从口传文化、印刷文化到电子文化的演进.一方面,信息不再依赖于在场,实现了双向交流到跨时空交流的转变;另一方面,承载信息的媒介可以移动,文化自身的形态与传播方式发生了本质改变.与之对应的是,电影艺术的承载媒介经历了由胶片到录像带、DVD,以及数字拷贝的变革过程;传播平台由报刊等传统媒体扩充至互联网等新媒体.电影网站正是电影这门新艺术与其传播媒介互联网之间的交汇点.

第四个理论节点,工业的进步.如果将论题延展,将电影网站放置在当前所进行的第三次工业革命——“信息革命”的过程当中,从电影史研究的趋向、电影理论的转向、媒介的变革、工业的进步四个方面,可以确立电影网站作为电影史研究的方法、理论、研究对象及意义.正如大卫·波德维尔所说,电影史是“对新问题的提出而非新史料的发掘”.以电影网站为代表的互联网/新媒体为电影史学提供的不仅是新文本和新材料,更重要的是关于电影史书写及建构的新问题和新思路.

电影网站对电影史的书写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以IM-Db网站为例,由电影网站所开列的榜单是对浩瀚电影资源的一种筛选,如艾柯所说的“清单”的一种,既类似于图书馆馆藏目录的“实用清单”,也可作为“艺术清单”,但归根结底,它是一种排序型电影清单.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受限于人自身的生理机能,大脑对信息的存储和加工的能力和体量是有限的,因而,人必须对庞杂的事物进行优先级的分类处理.这与“无法避免选择”的历史学家一样,他们通过对史料的简约化和条理化处理,发现最重要的问题和历史趋势.网站类电影榜单通过排序实现了电影史的重新洗牌,并使之与电影票房和电影节获奖一样,成为电影的一种新的评价标准,甚至是一种新的电影等级体制.@如果网站类电影榜单作为电影史的片目索引和研究对象,可以形成一种新的电影编史学,与传统的电影编史学共同构架电影史的书写范畴.

二、 四种电影史学建构

对于电影史范畴的划分,学界较为认可的主要有大卫·波德维尔的《世界电影史》以及罗伯特·C·艾伦和道格拉斯·戈梅里的《电影史:理论与实践》.前者从电影史的不同解释类型将其划分为传记的历史;工业或经济的历史;美学史;技术史;以及社会、文化、政治的历史.后者从实在论出发,将电影视为一个“由许多相关因素构成的复杂现象”和系统,认为电影的发展包含了电影作为特殊技术体系、工业、视听再现系统,以及社会机构的变革.本文从后者出发,以作为艺术的电影史、作为技术体系的电影史、作为经济体系的电影史,以及作为社会机构的电影史,探讨电影网站作为电影史研究对象的合法性.

1.试问“唯杰作论”

与电影能否作为一门艺术一样,如何梳理这门新艺术的历史也是学界一场重要论争,“唯杰作论”成为电影作为艺术的历史书写问题的争论点.一方面,“作者论”在电影研究学科形成的十年间,一直维护着以杰作定向的电影史研究,不断对杰作进行确认、描述和阐释.另一方面,“接受美学”从电影审美的共时性与历时性角度,认为“艺术作品的涵义并非完全存在于作品的内部”(乔治·博厄斯),其“含义和美学品质是超越历史的”(马斯特).“作者在依据审美体验建构含义的过程中的主动作用”是“文学史不是‘作品’史,而是读者和批评家对作品‘亲身体会’的历史(沃尔夫冈·伊塞尔和H·R·姚斯)”.

将电影网站作为电影史的研究对象和书写文本,可视作这场论争的当下回应,是对“唯杰作论”传统的批评性实践.以IMDb网站为例,影片的得分是由一种特殊的数学算法得出的,尽管普通用户的权重低于资深用户,但将其置于整个文化格局来看,电影网站的电影评价以非知识分子为主,这与长期以来电影评价以知识分子为主要书写团队相左,由知识一话语所获得的文化权力在下降.这是后结构主义时期影迷对影评人/精英/知识分子话语权威的一种反抗,是后现代背景下解构主义“打破秩序”的理论延续,是电影审美的一种“论文范文”.

2.“移动电影院”

在影响电影史的诸多因素中,技术是支配电影史的核心动力.作为技术体系的电影史一方面关注技术对电影创作、放映和传播的影响;另一方面以此反观电影媒介的发展.从电影放映的技术变革来看,“电影放映院”经历了从爱迪生等科学家的实验室,到“前电影艺术时期”的杂耍场,再到电影作为大众艺术/廉价艺术的镍币影院,以及电影作为“高级”艺术的剧院,发展到专供电影放映的电影院,以及其后的电视机,现在的互联网、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电影放映的技术史既是电影艺术的传播史,也是电影形式与风格演进的艺术史,更是为电影正名的理论史,同时还是不断革新的电影观念史.对于新媒体/互联网来说,电影的放映与传播不再囿于时空限制,电影观看愈发私人化,“移动的”放映方式不再具备电影院的“电影教堂”属性以及电影本体的“仪式性”.

3.“断裂”与“事件”

经济与技术永远是相伴相生的,从“技术决定论”出发,“伟人论”一直是研究经济电影史的一种方法,但这容易使电影史看似是由几个“有远见的”人掌控和决策的,这使电影这种经济体系脱离了“普通”经济原理和规律.与之相比,对某一机构、企业组织、公司进行工业分析是一个有效途径.以IMDb网站为例,我们可以将依托网站建立的IMDb电影互联网公司作为经济电影史的书写文本.

对于新兴的、历时不长的电影互联网公司来说,传统电影史所依赖的断代史划分@和人物传记史的写作方法显得不合时宜.正如马克·费罗所说,“历史的目的不仅是认知过去的现象,而且要分析古今关系,探寻断裂与延续”.如此,“事件”这种同样传统的历史书写方法成为可能.从阿兰·巴迪欧(Alain Badiou,1937-)在《存在与事件》中关于“事件”的哲学观念来看,社会生活的结构性能够提供一个平整的、连续的意义,而诸如革命、政变等“事件”所造成的偶然性使历史这个完整的系统出现了断裂,我们必须通过展现“事件”来解释这个完整的真相.对于历史书写来说,对“事件”的选择和对断裂之处的补齐,是书写者敏锐度和知识结构的考量.

4.“社会心理状态的症候系”

电影作为一门艺术“总是同社会的现实存在相关联的:尽管不会是一对一机械反映的记录,但毕竟会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去曲折地映照社会现实状况”.我们可以将电影视作社会现象和“社会心理状态的症候系”,是对社会的“集体意向”、“内在冲动”和“心理气候”的反映(克拉考尔语),既可以从电影内部窥探人类社会,也可以从社会学的维度分析电影的形式与风格,以及电影的放映与传播.如何界定电影观众不仅是一个社会学问题,同时也是一个电影学议题.

随着电影放映从电影院的固定空间拓展为跨地域性的互联网,从社会学和历史学的意义来看,电影观众因其观影体验的不断变化而无法界定.“与更为形式化的社会群体(政党、宗教教派、大学生联谊会)不同”,电影观众“没有社会组织、没有习俗与传统的体制,没有已建立的一套规则或仪式,没有按照情感观点划分的组合体,没有地位一角色的结构,也没有大家认定的领袖”,是一个“无结构的群体”.那么,以IMDb作为切人点,电影网站能否作为互联网时代电影观众的一个划分维度.

就IMDb历史上最著名的《黑暗骑士》(The DarkKnight,2008)粉丝刷分事件来看,我们既可以从《教父》(The Codfather,1972)、《肖申克的救赎》(The Shawshank Re-demption,1994)和《黑暗骑士》三者之间的“榜单之战”分析电影榜单浮动的因素,也可以从粉丝文化/粉都文化和粉丝病理学的角度探究事件发生的原因.如此一来,刷分的粉丝能否直接指认为电影观众成为问题.在《刺杀金正恩》的刷分事件中,网友的刷分行动早在影片上映之前就已经开始,因而二者是两个不能完全对等的“集合”.但如果我们能够相对有效地排除恶性刷分的“论文范文”,电影网站的用户能够作为电影观众的“共同体”,进而成为受众研究的合理取样.

三、 电影史文献的等级

随着电影资源及信息的传播逐渐走向新媒体/互联网,以美国电影网站IMDb为代表的电影门户网站作为数据库和论坛的作用趋于成熟,更重要的是,电影网站切人艺术、文化等领域的学术研究逐渐起步,并对电影文化版图的构成产生影响.

从网站资料来看,IMDb网站上有大量的影片和影人的资料、影片的打分及评论、各类榜单等电影信息,及其产品介绍(Press Releases)和新闻报道(Press Room in TheNews),但是,关于IMDb的中文学术研究文献涉猎甚少,而英文学术界的相关研究已经开展,却并未引起国内学者的广泛关注,其未来的发展和成熟仍需时日.

从英文研究文献的整体面貌来看,一方面将IMDb网站作为数据统计来源,以此展开对电影批评、电影类型、电影明星、电影受众、电影工业与市场等电影学研究;另一方面,从语言学、语义学以及计算机技术层面,对电影网站的运行机制、运作规律进行剖析.前者以电影学领域的重要议题为问题指向,但仅将IMDb网站作为研究方法而非研究对象;后者从语言学和计算机技术的角度展开,将其视为一种网络检测样本.二者均缺乏从文化研究、媒介研究的维度,将其作为人文社科的研究文本,尤其是作为电影学、电影史学的研究对象.

电影网站在电影学、电影史学的研究史中,一直以来都是被忽略的,甚至是边缘的、被排斥的,是不被纳入到主流电影学与电影史学的研究当中的.可以说,电影网站与电影一样,对于史学家而言是一种不受欢迎的文本.这不仅源于历史学的学科规范和研究方法的形成远远早于电影艺术和电影网站的出现,更重要的是,史学家对电影网站文献自身的质疑.

在历史学家眼里,文献被分了等级.按照文献所折射的权力关系,等级由高到低依次为代表国家及其机构的国家档案,体现当局意志的司法与立法文件,不仅代表论文范文而且代表整个知识社会的报刊、传记、地方史料和游记.而这也透着文献等级的“秘密”程度:由高级机密文献到已解密文献,再到不涉密的文献.对于电影网站这种完全公开的资料和信息来说,无疑处于文献等级的最末端,加之网站信息的可修改性和可替代性,其真实性和可靠性遭到空前质疑,甚至被整个文献等级体制排斥在外.这也与我们对电影史研究文献的一般认识相符合.

电影史的研究文献通常来源于“期刊文章、专题论文、个案研究和专业书籍”,其中我们几乎看不到电影网站的身影.由于电影网站的信息书写者不再是知识分子,而是以影迷、影评人组成的非知识分子群落,这与十九世纪以来知识一话语一权力的获得者是知识分子的论断相悖.但与此同时,福柯也曾提出,民间记忆和口头传统能够为社会还原一部被论文范文机构抹杀的“历史”.电影网站作为当前最重要的电影及电影信息的承载媒介,是当下社会的有力代言,是对传统电影史的一种补充.

然而,历史学的研究向来都是厚古薄今的.对于电影史来说,早期电影史的研究较为普遍,但少见近十年、二十年的电影学发展状况.相对更久远的历史来说,当代史是变化的、流动的,研究者总是处在“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困境之中,对身处的时代和环境很难保持一个后退式的、旁观式的、冷静的视角进行观察.这使得研究者提出的很多看法都只是一些假定的“预设”,而非相对固定的论断,甚至总要面临新的观点会将其取代或推翻的“风险”.

从历史哲学的角度来看,每一部历史都是“唯一的”.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说,“诗比历史更真实”.历史无法被指认为一种文字型的科学,却更近似于带有实证色彩的文学.受到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战争等社会背景的影响,以及作者的国别、意识形态立场、知识累积、话语方式的差异,历史书写呈现为多元的、可重塑的特质.对于电影史这门新艺术来说,电影史的书写是历史学问题的生发,其本身就是一个须要不断探索、架构、定义和重写的过程.如今,“电影以惊人的速度成长为一门学科,对电影史著作的需求远非电影史原始研究的步伐所能跟上”,“而电影自身的技术本性也造就了一整套对研究工作的严格约束”.从新媒体/互联网切入电影史研究仅是其中一隅,但仅在这个维度中,仍有很多问题亟待深入探讨和研究.

(作者单位: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

实习编辑 马明瑞 责任编辑 童剑

总结:这是一篇与电影史学论文范文相关的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资料。

历史学引用文献:

[1] 城市建筑史学论文题目 城市建筑史论文标题如何定
[2] 比较好写的历史学本科论文选题 历史学本科论文标题怎样定
[3] 比较好写的电影学术论文题目 电影学术论文标题如何定
《电影网站作为电影史对象的可能》word下载【免费】
历史学相关论文范文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