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写作 > 论文集 > 文章内容

培育高中生品读古籍的学术素养

主题:如何走进学生内心世界 下载地址:论文doc下载 原创作者:原创作者未知 评分:9.0分 更新时间: 2024-01-30

简介:适合不知如何写学生内心方面的相关专业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关于学生内心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学生内心论文范文

如何走进学生内心世界论文

目录

  1. 一、注意区分史料与文学作品
  2. 如何走进学生内心世界:【剪辑】继承者们 EP20 金叹成为高三学生内心独白(李敏镐)
  3. 二、在历史语境下理解原初价值和观念
  4. 三、比较古今价值观的异同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中学 沈文婕

中学生在学习文言文课文时,除了要攻克文句理解关,更应当了解一些品读古代典籍的原则和方法,才能由“读懂”而“晓悟”,找到涵咏中国传统文化的路径.下面就以《延陵季子将西聘晋》一课为例,谈谈笔者在教学实践中的尝试.

此文是沪教版高二课文,所在单元以传统美德作为编排主题;课文篇幅较短,又是叙事性作品,所以文本难度较低.学情方面,高二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理解力和鉴赏力,但思考问题容易陷入“二元论”的简单化模式.因此,笔者从文化层面找到突破口,运用比较法构建学习情境,以真切可感的形式帮助学生形成品读古籍的基本素养.

一、注意区分史料与文学作品

学生刚刚学习了同一单元的《廉颇蔺相如列传》,此前还学过《无韵之离骚——太史公笔法小议》,对与刘向同为西汉文学家的司马迁有较深的了解.笔者据此布置了预习作业,要求学生查找关于刘向的资料,比较刘向与司马迁在身份、所处年代、人生遭际和主要成就等方面的不同之处.

课堂导入部分由学生分组发言,分享预习成果,明确刘向与司马迁对待历史的不同立场.司马迁因直言进谏而获罪;刘向则是刘邦同父弟弟刘交的四世孙,属于皇族成员.司马迁受制于强大的皇帝集权,只能在文字中寄寓自己的愤郁不平之气;刘向历官三朝,主要活动时期是在西汉后期,此时已是西汉国势逐渐衰退之时.司马迁潜心著史,而刘向最广为人知的贡献是校对整理典籍,《新序》主要取材于历史故事撰写而成.

作者背景的不同导致了作品上的差异.接下来要求学生将课文与《史记·吴太伯世家》中对季札挂剑之事的叙述进行比较,找出两者在情节内容上的差别.学生通过细读文本,可以较快找出“从者止之(吴国之宝,非所以赠)”“季子答日(爱剑伪心,廉者不为)”“嗣君不受”“徐人嘉之”等几处不同.由此可以分析得知,刘向增加这些情节的意图是使延陵季子的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如何走进学生内心世界:【剪辑】继承者们 EP20 金叹成为高三学生内心独白(李敏镐)

刘向在写《新序》时,对史实作了一些虚构和润色,《四库提要》认为他的作品“大抵采百家传记,以类相从,故颇与《春秋》内外传、《战国策》《太史公书》互相出入”,因此文学史上一般将《新序》定位为笔记小说集.情况类似的还有刘义庆的《世说新语》.唐代刘知几《史通·杂说篇》中说刘向“广陈虚事,多构伪辞”,这仍是用著史的标准来评价他.

刘向对史料进行文学化的处理是为了更好地表达自己在*道德、社会政治方面的思想,以便引导社会风尚,巩固汉王朝的统治.《四库提要》中将之总结为“正纪纲,迪教化,辨邪正,黜异端,以为汉规鉴”,这与前文所述他的身份、立场是相符的.

因此,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在阅读时不能把文学作品等同于史实,其文学形象也不等同于历史上的人物原型.

二、在历史语境下理解原初价值和观念

既然已知刘向创作本篇的意图是凸显延陵季子的形象,那么这个人物身上到底体现了哪种品质呢?从文中看,延陵季子认为“廉者”不可“欺心”“伪心”.“廉”的本意是建筑物的棱与角,从而引申为“(为人)方正”.廉者是指品行端正、有原则的人.但这仍旧是一个笼统的表述,不够明确.

有学生认为延陵季子坚持赠剑、挂剑,兑现自己心中的承诺,可以称得上一个诚信的人;也有学·生认为他的行为与一般意义上的诚信品质不尽相同.这个问题可以通过进一步比较阅读来解答.《新序》中有《晋文公伐原》的故事,晋文公按照与大夫的约定五日班师,结果不仅原人感其义而请降,温人听说了之后也请降了.不难看出这两个故事中的“诚信”品质的差别:晋文公与大夫的约定是口头承诺,而延陵季子只不过是“心许之”,甚至徐君也没有索剑,只是“论文范文之”;晋文公因其诚信得原得温,延陵季子并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收益.

但晋文公与延陵季子品质的共性指向了“诚信”的内核.古代几部重要的辞典对“诚”的释义如下:“诚,信也”(《说文解字》),“诚,敬也”(《广雅》),“诚,纯也,无伪也,真实也”(《增韵》).除了《说文解字》是取近义词互训外,其他释义都是指向人内心的真实.《孟子·尽心上》中提到“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说得更加具体.可见,“诚”的标准不来自外在(比如对他人的承诺),而来自内心.

再来看“信”,较为常见的解释是“訫(古文信),言必由衷之意”(《说文解字注》),“信,言合于意也”(《墨子经》).此外还有一层意思是,“定身以行事谓之信”(《国语》),“信,诚也.专一不移也”(《白虎通》).结合两者来看,“信”的含义与“诚”接近,只是“信”更强调自己的言语要合乎本心,还强调自己的内心不会因为外界条件的转变而有所改变.

延陵季子因为自己“心许之”而坚持赠剑,而且这份心意并没有因为徐君已故和嗣君不受而改变.可见,延陵季子的“不伪心”与古人心目中的“诚信”是一致的,而且延陵季子是以最极致的方式体现了诚信的内涵.

而现代人用“诚信”来指称兑现口头或书面承诺,不撒谎、不伪诈的行为,甚至把按时还贷、考试不论文范文等不逾越道德和法律底线的行为称为“诚信”.这种将古时的某一概念(尤其与德性相关的概念)含义窄化或转移的情况时有发生,儒家思想是重灾区,比如:孝、礼、中庸……

由此可以让学生明白:在研读古代典籍时,必须要在历史语境中澄清概念的原初价值.

三、比较古今价值观的异同

在理解了延陵季子品质的内涵之后,课堂上可以设置一个拓展讨论环节,引导学生把握古今价值观的不同维度,从而用历史辩证的眼光来评价人物.

有的学生认为延陵季子顺遂了自己的内心,无可指摘;也有学生认为延陵季子的做法不可取,因为一个内心的承诺而放弃吴国的宝物,有所失而无所得;更有学生觉得他这样做有沽名钓誉之嫌.

“狷介守节”与“直道而行”之辩,源于评价人物时所选取的不同价值体系.延陵季子的挂剑之举是为了兑现内心的承诺,这是古代士人普遍推崇的品性.《武昌九曲亭记》中苏辙把苏轼的精神境界概括为“无愧于中,无责于外”,可见不仅是诚信的品质,士人各种精神追求的终极标准都来自内心.放眼历史,帮助了伍子胥的渔父和受燕太子丹委托的田光都用自尽的方式证明“不言”,以生命的代价兑现了“无愧于中,无责于外”的精神追求.每当在课堂上提到这些故事时,学生们总感到不解甚至嗤笑.这是由于现代人不再提倡用极端的方式追求“无愧于中”,而是更加看重道德对个人的约束力和对社会的调控效用.

在这个问题上,古与今的分歧也并非壁垒分明.《吕氏春秋·察微篇》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按照鲁国的法律,能在别国替鲁人赎身的,可以领取政府的赏金,但子贡“赎鲁人于诸侯而让其金”,孔子批评他说“夫圣人之举事,可以移风易俗,而教导可施于百姓,非独适己之行也”.虽然这个故事见诸《吕氏春秋》,但其精髓是符合孔子思想的,行为之“善”不应只停留于行为本身的*意义,更应以契合人性的方式对社会风尚起到引领作用.

可见,古今价值观各有其时代特征,也有一定的传承性.因此,我们在评价古人时,首先要将人物放在一定的时代背景中去理解其价值观,然后再考虑其对于当代的现实意义.

总结:为您写学生内心毕业论文范文和职称论文提供相关参考文献。

如何走进学生内心世界引用文献:

[1] 司马光和内心世界毕业论文范文 司马光和内心世界相关论文例文2500字
[2] 初中化学学生小毕业论文题目大全 初中化学学生小论文标题怎么定
[3] 优秀初中生物学生论文选题 初中生物学生专业论文题目怎么拟
《培育高中生品读古籍的学术素养》word下载【免费】
如何走进学生内心世界相关论文范文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