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写作 > 论文集 > 文章内容

硕士生招生考试现状和改革建议

主题:湖南招生信息港考生版 下载地址:论文doc下载 原创作者:原创作者未知 评分:9.0分 更新时间: 2024-02-19

简介:适合招生考生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相关本科毕业论文,相关招生考生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招生考生论文范文

湖南招生信息港考生版论文

目录

  1. 一、研究生招生考试制度及研究的现状
  2. (一)研究生招生考试制度的现状
  3. (二)研究生招生考试制度研究的现状
  4. 二、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制度现状分析
  5. (一)统自结合,不利于建立公平竞争的考试环境
  6. (二)考核面窄,不利于选拔综合素质优秀且具有创新潜力的人才
  7. (三)“在读一考”,强化了本应淡化的应试教育,影响了本科生培养质量,不利于培养出大批拔尖优秀的本科生
  8. (四)考招限制,存在信息不对称现象,不利于考生和招生单位有效选择
  9. (五)浪费较大,不利于建设节约型社会
  10. 三、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改革方案建议
  11. (一)改初试为资格考试
  12. 湖南招生信息港考生版:2013年河北省普通高校招生考生网上填报志愿演示
  13. (二)改复试为水平考核
  14. (三)完善招生单位信息公开制度
  15. (四)放宽具有推免资格的本科高校范围

摘 要:基于我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制度及其研究的现状,我们对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制度及其负面效应进行了分析,如统自结合的方式,不利于建立公平的考试环境;“在读一考”考核面偏窄,不利于选拔和培养优秀的本科生;考招限制,不利于考生与招生单位的有效选择;浪费较大,不利于建设节约型社会等.为建立公平、科学、高效的招生考试制度,我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制度亟需改革.一是宏观层面要改革招生方式,研究生入学考试分为国家统考和招生学校自主组织的考试两个相对独立而又互相衔接的阶段;二是营造公平公正的考试环境;三是建立信息公开制度.

关键词: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改革;建议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610(2016)04-0085-09

收稿日期:2015-09-16

作者简介:刘光连(1964-),男,湖南论文范文人,工学博士,中南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副研究员,从事高等教育和管理研究,E-mail:glliu@csu.edu.cn;李劼(1963-),男,湖南汩罗人,工学博士,中南大学校长助理、研究生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从事高等教育和管理研究;陈立章(1964-),男,湖南桃源人,医学博士,中南大学研究生院招生办公室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从事高等教育和管理研究;长沙,410083.

我国自1978年恢复研究生招生以来,研究生招生规模不断扩大,生源结构不断优化,研究生教育得到空前发展,为我国现代化建设输送了大批优秀人才.但是,研究生教育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依然存在着诸多问题,如:统自结合的方式,不利于建立公平的考试环境;“在读一考”,考核面偏窄,不利于选拔和培养优秀的本科生;考招限制,不利于考生与招生单位的有效选择;浪费较大,不利于建设节约型社会等.这些都需要我们对当前的研究生招生考试制度进行反思,并研究新的招生考试制度.

一、研究生招生考试制度及研究的现状

(一)研究生招生考试制度的现状

现行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分初试和复试两个阶段进行.初试方式经历过招生单位自行命题、部分公共课国家统一命题、国家减少初试科目、国家增加统考科目、部分专业统一综合考试等数次调整[1]21.目前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的初试有全国统一考试、联合考试、单独考试以及推荐免试四种方式.初试命题方式分为教育部统一命题(简称“统一命题”)和招生单位自命题(简称“自命题”)两种.考试命题包括三种组合:统一命题加自命题、全为统一命题和全为自命题,分别称为全国统一考试、联合考试、单独考试.按考试科目数分为四单元考试科目、三单元考试科目和两单元考试科目.四单元和部分招生单位三单元考试科目的命题方式有统一命题和自命题;部分招生单位三单元和两单元考试科目均为统一命题.四单元考试科目为100分两门、150分两门,总分500分;三单元考试科目为100分两门、300分一门,总分500分;两单元考试科目为100分、200分各一门,总分为300分.国家统考科目由各省(区、市)高等学校招生委员会组织统一阅卷,自命题科目由各招生单位组织阅卷.教育部考试中心将统考科目成绩和自命题科目成绩同等对待,按照一区、二区制定并公布参加全国统考和联考考生进入复试的初试成绩基本要求.

(二)研究生招生考试制度研究的现状

针对研究生招生考试中存在的问题,有较多学者对研究生招生考试制度进行了研究.研究成果围绕研究生招生考试制度的历史演变[2]、考试方式[3]19-23、考试科目、考试内容、考试时间等展开分析,关注的重点是对研究生招生考试制度改革的探讨[4],针对现存的问题建言献策[5].此外还有部分学者通过与国外研究生招生考试制度的比较与分析,为我国研究生招生制度改革提供了诸多借鉴思路.[6]

通过对可获文献的分析,不难发现已有研究存在的一些不足:研究内容不够全面、研究结果不够深刻,研究方法不够丰富等[7].但是,研究中提出的改革建议对推动研究生招生考试制度的完善具有切实的意义.在招生管理体制方面,有人提出现有的体制带有浓厚的计划经济色彩,难以及时跟上社会经济形势的发展,[8]不利于各招生单位招生自主权的发挥,最终导致研究生招生人员在招生考试工作中难以发挥创新思维.[9]49-51在考试方式方面,有人提出应将当前“以初试成绩为主、复试成绩为辅”的考试录取标准改变为“以初试成绩为辅、复试成绩为主”,将初试定位为资格考试,或初试阶段的成绩不带入复试阶段,以大学英语六级考试取代英语入学考试[10].还有人提议取消单独考试和联合考试,只保留全国统一考试及推荐免试招生方式.[11]在考试科目方面,有学者认为考试科目应进行改革[12],初试中的学校自命试题存在科学性和安全性的隐患,应推行专业基础综合统考科目.[13]52-53在考试内容方面,当前初试科目内容的设置导致了“应试型”人才的出现,现行的入学考试没有跳出“应试教育”的窠臼,试题多考识记.[14]有人指出,研究生“专业课统考”与“自命题”相比,考试内容更侧重基础知识而非专业知识,考核标准更侧重知识而非能力.[15]对此,有人提议借鉴GRE考试的经验,在内容和题型设置上,注重对学生能力的考核,[16]在笔试题型的具体设计中增加主观开放性试题的比重,[17]111注重对实践经历及对考生心理素质的考核,加大其在最终录取结果众多条件中的权重,加强对考生心理健康水平和应急反应能力的考查.[18]166在考试时间方面,现行的考试时间应该有所调整,[19]75多数研究人员认为应该将一年一次的考试时间改为一年多次,或者变更现在的考试月份,以免让大四学生在实习、就业、考研方面难以抉择.上述建议,部分已被采纳并施行,如:加强复试权重和对考生心理素质的考查等问题已得到一定重视,以中部地区某985高校为例,初试自主命题的考题较以前灵活变通,复试所占权重已由30%提高到50%,并增加了研究生入学前的心理测量等环节.但是,研究生招生考试制度的改革之路任重而道远.

二、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制度现状分析

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肩负着为国家选拔有较高综合素质、有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有扎实专业基础和发展潜力的优秀人才的重大责任.长期以来,研究生招生考试在人才选拔和人才输送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并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果.由于篇幅限制,在此对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所取得的成绩暂不详述.但是,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教育形式的变化以及本科生培养模式的变革,现行的研究生招生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已经不能完全适应新的发展形势,难免会在人才输送质量与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产生负面效应.因此,针对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制度给招生工作本身和社会所带来的负面效应进行分析有一定的必要性和现实性.

(一)统自结合,不利于建立公平竞争的考试环境

刘光连李劼陈立章: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现状和改革建议“统自结合”中“统”是指教育部考试中心统一命题,统一考试;“自”是指各招生单位自主命题.从历史上看,研究生考试的命题方式主要包括5种:教育部统一组织命题、行业主管部门命题、研究生招生单位自主命题、研究生招生单位联考命题以及学术性组织或其他单位命题.由教育部考试中心统一命题的学科和课程达到历史最高点——14 个学科23门课程,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 2012 年.2013 年,教育部出台规定,除政治理论课、外国语、数学、管理学和法学之外,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初试科目,既可以选用国家统一命制的试题,也可以由招生单位自行命题.这一重大转变,标志着研究生初试科目于 2013 年形成了“统分均可,自行选择”的格局.[20]32

在新形势下,实行考试科目“统自结合”主要存在两大弊端:

一是自命题难度不同,考试成绩没有可比性.以教育学门类为例,2007年教育学学科专业进行了初试科目调整为3门统考科目试点,有学者对2007年全国统考与2006年全国自命题考试成绩进行比较,得出统考试卷难度高于校内自命题、专业基础课校内自命题难度存在较大差异的结论.[13]52-53但是,招生录取时,各招生单位却还是以这种不等值的分数作为主要参考依据,这势必会影响竞争的公平性.此外,教育部考试中心也将统考科目成绩和自命题科目成绩同等对待,统一划线,对于报考不同院校的考生,尤其是对未被第一志愿录取需要调剂的考生来说,机会是不均等的.考卷难易程度的差异导致了现存的局面:统考的科目越多,初试总分相对会偏低,考生被录取机率降低;统考的科目越少,初试成绩相对提高,考生被录取机会越大.

二是全国各省(区、市)组织的统考科目阅卷、各招生单位组织自命题科目评分标准存在差别,导致分数不等值.因此,不少学者分析提出了自主命题存在的弊端.由于非统考科目(又称业务课)没有统一的考试大纲、没有统一的命题难度及评分标准,但录取时却实行全国统一划线.试题难度不一,阅卷标准宽严不等,让看似平等竞争的研究生招生考试实际却包含诸多不合理的因素.[21]更有甚者,有些招生单位为了完成招生计划,增加初试上线人数,扩大生源,有意在业务课上降低命题难度和评分标准,致使业务课考试失去应有的意义.此外,由于各招生单位自主命题过多依赖于本科课程的教材和授课内容而非统一的考试大纲,对本校学生而言就有相对优势,而外校学生由于信息的不对称,考取的难度相对增大.各招生单位自命题的科目上百种、甚至几百种,每一科目涉及的命题人员最少为2人,从命题到考试占用了很长时间,对试卷的保密、考试的公平公正也是极大的挑战.[19]76

(二)考核面窄,不利于选拔综合素质优秀且具有创新潜力的人才

考核面窄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其一,对于某一个科目而言,该科目考试内容覆盖面小;其二,对于全部考试科目而言,考试科目间彼此孤立,缺乏联系,综合性较差,只能考查考生对一门或几门考试课程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尽管在2013年以后,考试方式形成了“统分均可,自行选择”的格局,但是考试科目中的统考科目依然由教育部统一组织命题.这些统考课目既是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中的必考科目,同时也是众多考生的“拦路虎”.据某“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初试改革问卷调查”结果得知,外语应试能力并不是研究生导师最看重的素质和能力.[1]2-24因此,对统考科目进行改革的呼声日渐高涨.

统考科目的考试大纲规定其评价标准是本科毕业生能达到及格或及格以上水平,并有利于在专业上择优选拔.事实上,大多数本科毕业生若不对统考科目进行专门复习,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的成绩就很难达到及格水平.如2016年地处一区工学门类的国家线为:统考科目36分(总分为100分),两门业务科目为54分(总分为150分).划定36分为统考科目的国家分数线有两种可能:第一,考生水平普遍低,没达到考试大纲评价标准中的及格水平.第二,试题太多、太偏、太难,多考死记硬背知识,恰巧考到学生知识空缺点导致大面积失分.考生水平普遍低只是其中一种可能,但是,如果大量考生的总分上了国家线,而统考科目的分数却没达到考试大纲的及格水平,则反映出我国本科生教育系统和研究生选拔系统存在彼此不相适应的状态,传递出一种不良信号.反之,如果是注重考核死记的能力,无论考识记点还是知识空缺点,任何人的记忆在考场发挥时都有可能出现纰漏,进而导致低分.考生普遍低分既影响招生部门的形象和教育形象,也容易挫伤学生的自信心、学习积极性和成就感.而自信心、学习积极性又是一个人综合素质、创新能力发展的必备要素.有人指出,我国现有研究生招生考试办法对死啃书本、死记硬背的考生比较有利,分数面前人人平等,招生单位只能在上线考生中选拔,部分具有创新潜能的考生失去进一步学习的机会.[22]考试的重点在于考察学生的记忆力,还不是综合能力.[23]而且“在考查学生能力方面存在一定程度的‘失真’”[24].

除了统考科目之外,业务课缺乏统一的考试大纲,导致自命题招生单位的业务课考核面和试题难易程度存在较大差异.目前,除了数学科目外,自命题的其余业务课没有全国统一考试大纲.有的招生单位自命题科目覆盖了专业主要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知识面广、题目较难,有的则不然.有学者指出,“各招生单位之间试题的形式、难易程度等诸多方面都存在较大差异.”[9]49各招生单位的自命题科目设置不一样,试卷难易程度更是千差万别,评判标准和尺度也是宽严不一,但国家复试线却是全国统一划线,执行统一的最低分数要求,这种招生制度的设计存在着明显的不科学和不公平.[25]这种现象导致业务课成绩不能科学真实的反映出考生的知识结构和总体水平[17]110,还会造成如果报考名牌大学的较有能力的考生的考试成绩低于报考较差学校的能力一般的考生的成绩,那么前者的调剂会由于分数较低而难以进行调剂的现象,[26]这就难以保证公平竞争, 对报考不同学校的考生来说,机会是不均等的,[27]同时,招生单位自命题试卷还存在安全性、差错性、有效性隐患.[28]

据报道,2006 年心理健康状况第一次被列入研究生入学复试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考查内容.与之相应,部分高校在考研复试中增加了心理测试,虽然测试分数目前还未被要求以量化形式计入复试总成绩,但可作为录取的参考依据,在同等条件下心理素质较好的考生将会被优先录取.[29]这是一个有利的信号,然而在现实中,入学前的心理测试常流于行式,导致一些在读研究生的各种心理问题逐年增多.心理问题轻则无法承担科研项目或研究生专业技能训练、完成学业,重则有可能导致一些极端事件的发生.如果能建立科学的考生心理健康测评体系,在考研复试环节就淘汰心理健康不合格的考生,对促进高层次人才培养将会收到一举多得的效果.

(三)“在读一考”,强化了本应淡化的应试教育,影响了本科生培养质量,不利于培养出大批拔尖优秀的本科生

“在读一考”是指本科在读期间只有在毕业学年才具有资格报考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现行“在读一考”政策还带来一些负面效应.

首先,它强化了本应淡化的应试教育.在读本科生只能在毕业学年参考一次,而在大学一年级、二年级的政治理论课、英语、高等数学等基础课程就已结课,为了考研,他们把主要精力放在考研科目的复习上,导致“研究生招生考试的高考化”,[30]“不少学生将考研当做第二次高考,院校也被定位为‘考研基地’,一到大三、大四便停开与考研无关科目.”[24]很多学生最后一学年专注于考研,有的甚至从入学后就准备考研,对本应该学习的一些考研不考的专业课采取应付态度,甚至有的学校也会专门减少课程设置来鼓励学生复习考研,个别学校还以考研率作为学校间攀比的指标,这些都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正常的本科教学质量.[31]102

其次,较大程度地影响了本科生综合素质培养.“在读一考”的政策使本科生在大学期间将主要精力用于与考研有关书本知识的学习和复习,不积极参加或应付参加与考研成绩无关的各种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提升项目,如其他课程学习、实验课程、体育运动、社会调查、参加科研项目、校系班级活动等,这较大程度影响了本科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实践能力、组织领导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坚强意志力的培养,及优良身心健康的形成.完全不顾及本科课程的全面学习,[9]50造成了应试教育背景下学生为了应付考试而不得不陷于僵化的书本知识而造成实践能力低下的状况.[18]169

第三,严重影响了本科生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质量.本科生的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工作能让本科生感受实际岗位工作经验,或深入实际进行调查研究,培养他们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联系实际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合作能力、文献综述能力、写作能力、表达能力等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是一项实践性、创新性和综合性相结合的工作,是培养具有初步研究能力和实践能力合格本科人才的必要环节.本科生毕业实习和设计时间一般安排在3月至6月,而研究生招生考试报名时间在上一年11月中旬,初试在元旦前后,复试在3月至4月.时间冲突严重影响了本科生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质量.

“在读一考”的政策不利于培养综合素质优秀的本科生,影响了本科生培养质量,给本科教育带来巨大冲击.[9]49-50同时,由于本科教学的偏差,学生知识积累的不足和素质培养的失衡,在这种教育背景下产生的考研大军,必然造就了更多的“高分低能”研究生.[32]还有考研与就业的矛盾,应届本科毕业生一般从上一年9月开始联系就业,有的在上一年度就签订了就业协议,有的考生在签订就业协议后参加研招复试,导致为读研要支付违约金,有的放弃读研浪费了招生单位指标,也影响了导师科研工作.另外,现行的本科教育模式发生了变化,已普遍实行学分制或者3-5年弹性学制,有的专业如医学、建筑学的本科学制规定为5年.按现行的体制,就多数专业的学生来说,部分能在三年内完成学业且有意愿继续深造的优秀本科生,必须坐等一年才具有报考资格.漫长的等待过程,不仅浪费了他们的时间,且在一定程度上打压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不利于本科人才培养的同时也不利于研究生导师较早地发现和培养人才.

(四)考招限制,存在信息不对称现象,不利于考生和招生单位有效选择

考招限制即考生报名时只能填报一个招生单位的一个专业.这容易出现没被第一志愿报考单位录取的考生只能选择调剂的问题,而调剂难度往往较大:首先,无论在本校内还是在外校都不能跨专业调剂;其次,在本专业内进行调剂的前提是有学校愿意接收,且只能调向低一层次的学校.而第一志愿考生上线不够的招生单位也须通过接受调剂完成招生计划.考招限制存在着信息不对称影响公平公正,存在不利于考生和招生单位有效选择的弊端.

一是信息不对称影响考试公平公正.信息不对称在研究生招生过程中主要存在两种情况,即考生与学校招生工作人员之间信息的不对称,以及本校考生与非本校考生之间信息不对称.[33]前者的表现形式是考生只能了解和掌握招生单位的一些基本信息,无法获取更详细的招生信息和招考动态,如分专业招生人数、接收推荐免试人数、报考人数、各专业上线情况、调剂招生名额在各专业间的分布情况以及后期特殊情况增招补录相关事项等;后者表现为相对于外校考生,本校考生对所在学校以及拟报考专业的招生政策和信息的变化掌握较及时和全面.信息不对称会影响考试公平和公正.一方面,当出题者过多地依赖于教材或讲课内容,而没有依据某一学科共识性大纲时,就会进一步加剧外校学生初试考分偏低的现象.初试考分偏低会加大外校考生的落选概率.另一方面,信息不对称还容易滋生腐败行为.为了最大限度的获取招考信息,考生会动用所有关系了解报考单位命题、往年复试录取等方面情况,难免会陷入钱权的漩涡.有人指出,“高校招生主客体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是造成高校招生欺诈的根源”[34].

二是不利于考生和招生单位双向选择.在信息不对称情况下,外校学生初试成绩略低于本校学生的初试成绩并不代表其综合素质也低于后者,但分数线的限制可能正好裁掉了部分具有培养潜力的外校学生,因此,这种情况下的选拔可能不是最优的.另外,考招限制使得第一志愿考生上线不够的招生单位必须接受调剂,也对该招生单位选择合适考生造成不利影响.如若考生初试考得很好,但因某些原因需要调剂,招生单位又不接受调剂生,则对招生单位和考生都会造成损失.最后,考招限制,也不利于创新型研究生的培养.招生时本校学生占比过高,易近亲繁殖,影响学缘结构多样性,不利于研究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最终影响到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五)浪费较大,不利于建设节约型社会

现行的研究生招生模式浪费较大,既有招生单位方面的浪费,也有考生方面的浪费.首先,对招生单位而言主要是时间、人力、物力的浪费.历时长,硕士研究生招生从前一年的五月份制定招生简章开始,到第二年的六月份发放录取通知书结束,共历时13个余月;环节多,在这 13 个月之中,招生工作人员从制订计划、咨询、编制招生简章、招生宣传,到组织报名、命题、制卷和寄收卷、考试、阅卷、录取,做了大量的工作.随着招生规模的增加,报考人数增加,这使考试的组织和管理的任务加重,难度加大.教育部决定从2003年起,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中的初试科目由5门改为4门,使招生工作量减少了20%,也减少了国家、招生单位和考生的经济负担.另外,随着报考硕士研究生考试的队伍不断壮大,不加限制的网上报名产生很多的垃圾数据,不仅不能准确地预测报名人数,还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网络资源的浪费.[35]

其次,对考生而言也有多种浪费,主要是时间、金钱和精力的过度消耗,普遍存在以下浪费:一是获取信息的时间浪费、就业违约金支付的浪费及租房备考的浪费.社会各阶层人士对于高等院校相关信息的了解方式主要以大众媒体、社交范围内人群口碑等方式获取.但这两种传播方式往往片面且带有浓厚的主观色彩,这就导致信息获取者对于查证真实信息存在较高的成本.[36]由于考生无法知道能否考取,本科毕业前后在是否就业问题上难于决断,有的考生痛苦地放弃了研究生入学考试,更多的考生则需要向已签约单位支付高额违约金,这给考生带来巨大损失.[8]22-23更有很多“二战”考生在学校周围租房备考,长期在学校“打游击”[37].二是复试往返经济和时间的浪费.现行的复试淘汰率普遍较高,上线人数多、录取名额少.初试成绩在最后总的加权成绩中占比较高,而初试成绩排名靠后的很大一部分考生,会为了最后的机会千里迢迢来参加并不会被录取的研究生复试,心理成本和经济成本较高.增加复试比的初衷是为了选拔更优秀的人才,但过高的淘汰率势必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三是大量的调剂考生在调剂阶段时间、经济的浪费.成功的调剂需要多方条件的吻合,为了成功调剂,相关考生势必会在时间、经济、心力上花费更多、投入更多,这在某种程度上也会带来一定的浪费.

三、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改革方案建议

党和国家决定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探索招生和考试相对分离、学生考试多次选择、学校依法自主招生、专业机构组织实施、政府宏观管理、社会参与监督的运行机制,从根本上解决一考定终身的弊端.[38]贯彻落实论文范文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总的目标是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模式,健全促进公平、科学选才、监督有力的体制机制.”[39]深化考试内容和形式改革,着重考查综合素质和能力[40],用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指导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改革,加强考试的科学性和有效性研究,提高考试的公平性[41],提高生源选拔质量,构建公平、科学、高效的人才选拔平台[20]35,为全面提高本科生和研究生教育质量创造优良的政策环境.根据党和国家深化改革的要求,针对研究生招生考试制度存在的问题,本文试图提出一些改革建议,以期对我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改革提供参考.

从宏观层面讲,要推进我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制度改革,首先需要改革招生方式,研究生入学考试分为国家统考和招生学校自主组织的考试两个相对独立的阶段.[42]改初试为资格考试,改复试为水平考核,资格考试与水平考试相衔接,资格考试成绩入围者方可进入水平考核.资格考试由专业机构组织实施,侧重基本能力、专业能力和外语水平测试等综合素质和能力,放开考试时间限制,实行一年两考或多考制,成绩数年有效;水平考核由招生单位举行,侧重学习能力、实践能力、研究能力和发展潜力等方面的评估,考核内容和形式由招生单位决定.其次,营造公平公正的考试环境.探索由专业机构组织资格考试,全国高校认可其考试成绩的新机制.再次,建立信息公开制度.完善和拓宽信息公开平台,充分运用网络信息平台;扩大信息公开的内容和范围;建立全程信息跟踪系统,包括起点公开、过程公开和结果公开,实时更新招生信息,确保信息更新及时准确.下面是关于这些宏观措施的具体实施建议:

(一)改初试为资格考试

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统一的资格考试,具体建议如下:

组织形式上,实行“考招分离”[43]61,即考试功能逐渐与招生分离,由特定的社会机构或政府职能部门承担,招生单位只负责招生工作,不再负责初试中业务课的命题、制卷、阅卷等工作.[44]

湖南招生信息港考生版:2013年河北省普通高校招生考生网上填报志愿演示

考试内容上,包括基本能力测试、专业能力测试、外国语水平测试三方面.基本能力测试重在考察考生已具备和发展起来的综合能力和潜力,它不局限于某一特定领域和专业,以克服考生通过短期突击复习和记忆就能考得好的应试教育弊端.基本能力是指考生不受所在学科影响应具有的能力,如考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联系实际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辨析问题能力、学习能力、观察能力、获取信息能力、沟通能力和分析性写作能力、文字表达能力等.这些基本能力的侧重点虽然各有不同,但都是一个具有基本的科研能力和一定的学术潜质的研究生应具备的能力.其实,美国研究生入学考试(GRE)就注重对推理能力、分析能力、批判性思维的能力以及沟通能力的考察[45],而这种能力的获得需要考生长时间的学习并非考前突击所能完成,体现了研究生入学考试所要考察的核心要素[46],并分为一般能力考试和专业考试[47]76-77.GRE考试着重考察学生的知识宽广度和在科研和学术上的发展潜力,为研究生的录取提供重要依据,以利于对他们的科研潜能进行开发,并使其最大限度地得到发展.[48]专业能力测试是考核考生所掌握的学科专业基础理论、技术和技能,以及所具有的专业能力和水平.考核内容应覆盖学科专业的主要基础理论、专业理论和专业技术,考核考生专业深造和发展所必须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可按学科门类或若干一级学科群组织命题,也可借鉴国外和我国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学科综合水平考试的经验.外语水平测试主要是指英语水平测试.为改变英语考试分数与应用能力之间存在的较大差距,可借鉴托福(TOEET)、雅思(IELTS)等考试的经验,重视开放型题型在能力考核中的作用,由我国有关机构来组织研发“英语水平测试系统”,并在研究生阶段不再开设普通英语课.对是否认可考生参加托福、雅思等国外著名机构组织的英语水平考试成绩进行论证.建议将政治科目的分析性题目等列入基本能力考试范围.对政治课的考查改由各招生单位在复试环节进行,考核内容和方式由招生单位自主决定.[43]78

对资格考试各科成绩,建议同时公布每一考生资格考试各科成绩和百分位,或参照雅思等对资格考试成绩进行标准化处理,使相近几年的资格考试成绩具有可比性.国家不制订基本能力测试、专业能力测试、外国语水平测试全国统一的合格分数线,由各招生单位根据国家下达的招生计划和有关政策、及申请人数的情况制定,并根据国家规论文范文订少数民族考生和西部地区考生的照顾政策.

考试时间上,可以1年两考或者1年多考.资格考试成绩应有一定的有效期,参照目前职称考试中允许部分科目“一次考试,数年保留成绩”的做法,允许考生取得的全国统考成绩保留2-3 年[49],也有人建议将招生资格考试成绩有效期定为3—5年[43]78.参照美国研究生入学考试一般能力考试和专业考试的成绩有效期都为5年,我们建议将成绩有效期定为5年.在一定时限内,考生可选取最佳成绩报告给招生单位.[20]34在成绩有效期内,考生可以持已通过的三门考试成绩证书申请参加全国任一研究生招生单位举办的招生专业考试.[50]

初试改为资格考试有以下好处:一是有利于克服考研占用本科生大学期间较多时间的弊端,把考生从较长时间的考研复习和培训等考试准备中解放出来;二是有利于改变应试教育倾向,为考生特别是在读本科生各方面知识学习、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等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提高本科教育质量[51].三是减少了招生单位工作量,节省经费[3]22;四是考生在申请学校时更具针对性,并且可以同时申请多个研究生招生单位,实现招生单位和学生各自的最优选择.

(二)改复试为水平考核

招生单位对考生水平考核是指对攻读硕士或博士学位申请人进行综合素质、思想表现、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动机和发展潜力、心理健康等方面的综合考核和评价.资格考试成绩符合申请招生单位要求者,方可取得该招生单位水平考试的资格.申请人根据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资格考试三个科目的成绩联系招生单位.具体建议如下:

组织形式上,由招生单位自行组织,充分发挥学科组导师群体的作用[52].鉴于指导教师和研究生需在学术研究兴趣、求学态度、行为特性等诸多方面具有共同点才能实现高效率合作,应扩大导师选择的录取权重[53].

考核时间上,由招生单位确定,建议招生单位在每年10月-11月、3月-4月分别组织水平考核,与国家统考时间错开.为留住优秀本科生在国内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允许他们提前1.5年申请.

考核方式上,由招生单位确定,可以采用考试或考查方式,但一个招生单位只能采用一种考核方式.考试方式可以包括专业笔试、面试、实践能力考核、撰写项目研究计划和文献综述报告等.考查方式适合于申请-审核制,申请人应提供资格考试成绩,本科学习成绩、两名以上专家推荐意见书、申请人综合情况介绍(包括本人研究兴趣爱好、学习特点、学习和创新实践能力获奖成果、今后发展计划等)等材料,招生单位组织有关专家进行考核(电话、视频和电子邮件等方式均可),发挥研究生导师第一责任人的决定作用.[31]103

考试内容上,重点对学生能力、素质及潜力的考察,力求避免具有标准化答案的考题.[54]同时,应当增设计算机、网络知识方面的考试科目,以考察考生获取信息、掌握知识的能力.[8]23另外,还需重视考生的实践经历.建议制定相关细则,将能代表专业水平的社会化资格考试成绩作为水平考核复试成绩的加分项,让有专业实践能力的考生能脱颖而出.如法学专业的律师资格证,教育学专业的教师资格证等,这些社会化资格考试证书本身就是对考生专业水平的一种肯定,在一定程度上代表考生的专业素养.

水平考核有利于招生单位根据自己的教学水平和学校定位招收到符合学校发展的考生.在考试内容、考试方式、考试组织方面更具高校特色,更有可能选拔到真正具有创新思维和学术潜力的考生,而不是“高分低能”者.[55]

(三)完善招生单位信息公开制度

研究生招生信息公开是指各招生单位通过论文范文网站招生公告栏、研究生招生信息系统等平台,主动将本单位关于研究生招生的信息向社会公众公开的制度,具有全面性、实时性、准确性等特征.公布的具体内容和要求有:

一是招生管理规定.招生单位应向社会公开招生专业和录取人数、招生管理规定、录取的基本原则、申请人水平考核方式、录取程序等涉及招生工作过程的所有管理规定(涉密的除外).二是各学科专业考试大纲资料汇编.三是各有关学科门类申请人的资格考试分数线.四是详细的招考动态,如分专业招生人数、接收推荐免试人数、各专业申请人数、调剂招生名额在各专业间的分布以及后期增招补录等.五是强化复试信息公开.复试成绩的评分标准,总分排名.面试过程保留视频资料,整个过程接受公众监督.六是公布录取人信息.包括录取人录取院系和专业、姓名、在读(毕业)高校和毕业时间、所学专业、资格考试三个科目成绩、水平考核各环节成绩、综合评价成绩、奖学金助学金情况、咨询和申诉方式等.[56]

(四)放宽具有推免资格的本科高校范围

为保障考生和招生单位有更多的选择权,建议放宽具有推荐免试资格的本科高校范围,根据学校综合实力规定不同比例的推免指标,设置招生单位录取推免生比例的上限,合理安排推免工作的时间,不同招生单位推免时间尽量错开.推免生可以同时被3个招生单位预录取,建议攻读硕士学位申请人可被预录取的招生单位数也为3个.

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改革涉及到许多方面,尤其是各方面的利益调整.我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既关乎国家选拔人才的大计,也关乎大学生毕业后的人生选择.要贯彻落实全面深化改革的精神,进一步明确研究生招生考试改革中政府、社会组织和招生单位的职责.政府牵头建立与硕士研究生招生改革相适应的管理信息系统,加强社会参与的监督体系建设,建立招生单位质量保障体系,将考生违规行为纳入社会诚信体系,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保证研究生招生考试改革的顺利进行.所以,加快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改革的进程,加强考试的科学性和有效性研究,对提高生源选拔质量,为全面提高本科生和研究生教育质量创造优良的政策环境,为国家建设培养输送更多的拔尖创新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陈睿. 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制度改革探析[J].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2(10).

[2]谢静,卢晓. 我国研究生招生制度60年嬗变—基于历史制度主义的视角[J]. 大学教育,2014(4): 70-75.

[3]张亚群. 大众化阶段研究生招生考试的演化趋向[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7(1).

[4]余桂红. 研究生招考制度改革之流变、论争与反思[J]. 高等教育研究,2012(11): 35-42.

[5]覃红. 研究生招生考试改革中的两难问题[J]. 江苏高教,2008(2): 87-90.

[6]张秀三. 美国研究生招生选拔机制研究及其启示[J]. 高教探索,2015(2): 99-104.

[7]苏芮. 硕士研究生招生制度研究综述[J]. 教育理论研究,2011:241-242.

[8]彭宗德,等. 加大研究生招生制度改革的力度[J]. 中国高等教育,2001(1).

[9]满强,等. 硕士研究生招生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南方论刊,2013(6).

[10]佚名.民调显示考研最该考中文逻辑数学——专家建议将中文与逻辑结合起来形成“中国GRE” [N]. 中国教育报,2010-04-08(3).

[11]孙友莲. 硕士研究生招生制度的问题及改进建议[J]. 江苏高教,2014(1):96-97.

[12]章晓莉. 浅议研究生招生制度改革[J]. 江苏高教,2007(3):119-121.

[13]周仁来,等. 对硕士研究生招生初试科目改革效果的分析研究——以教育学门类初试科目改革为例[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2(3):52-55.

[14]肖立山,夏从亚. 对研生入学考试命题原则的再认识[J]. 中国高等教育,2007(8):23-24.

[15]陈何芳,闫国花.研究生招生“专业课统考”带来的变革及反思[J].现代大学教育,2011(6):93.

[16]李素琴,陈娟. 美国研究生入学考试的特点及启示[J]. 中国高教研究,2005(2):37-40.

[17]翟亚军,刘焱. 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机制探析[J].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6).

[18]高媛,等. 我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制度中的结构性缺陷及对策研究[J].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

[19]高明国,袁建力. 关于改革现行硕士研究生招生制度的思考[J]. 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1).

[20]高升. 关于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初试科目设置的思考[J]. 中国高教研究,2014(6).

[21]吴佩林,魏勇. 现行硕士研究生招生过程中亟待解决的几个问题[J]. 扬州大学学报,2004(6):71-73.

[22]苏泉仁. 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改革刍议[J]. 辽宁教育研究,2006(12):81-83.

[23]左星,方彤. 比较的视角: 中美研究生招考制度研究[J]. 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08(4):53-55.

[24]张钦,等.四大名校增加硕士生推免比例引争议[EB/OL].论文范文网.论文范文时政.(2010-11-21)[2016-5-2].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0-11/21/c_12799837.htm.

[25]张玉辉,郑直. 我国硕士研究生招生制度改革设计思路探析[J]. 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5):106.

[26]张喜梅,等. 现阶段我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中美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的比较分析[J]. 辽宁教育研究,2007(7):100.

[27]赵研. 浅析现行体制下研究生招生模式存在的问题[J]. 理论界,2006(4):135.

[28]江莹. 研究生招生改革的理论思考与路径选择[J]. 江苏高教,2005(3):106.

[29]孙军,赵笛. 研究生招生改革呈现三大趋势[N]. 中国教育报,2007-10-17(5).

[30]覃红霞. 研究生招生考试改革中的两难问题[J]. 高教探索,2008(2):87-90.

[31]于鹰宇,高伟涛. 我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制度改革研究[J]. 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10).

[32]蔡志华,等. 研究生招生考试改革初探[J]. 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5:109.

[33]黄建国.基于信息不对称理论的研究生招生问题探析[J].江苏高教,2013(2):77-78.

[34]肖俊茹.信息不对称理论视野下的高校招生欺诈现象[J].成都大学学报:社科版,2007(4):113.

[35]布都会,等. 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网上报名存在问题及思考[J]. 继续教育研究,2009(11):111.

[36]张馨丹. 硕士研究生招生生源的选择及制度改革研究[J]. 人口与经济,2012:188.

[37]杨超.“二战生”蜗居中的梦想[N].中国经济导报,2011-11-3(B7).

[38]佚名.论文范文论文范文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EB/OL]. 论文范文社.论文范文网.(2013-11-15)[2016-05-02].http://news.xinhuanet.com/2013-11/15/c118164235.htm.

[39]论文范文.共同为改革想招 一起为改革发力[EB/OL].高层.论文范文网.(2014-08-18)[2016-05-02].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4-08/18/c1112126269.htm.

[40]佚名.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中国教育部政府门户网站.(2010-07-29)[2016-05-02].http://www.moe.gov.cn/srcsite/Ao1/s7048/201007/t20100729_171904.html.

[41]戴家干,魏欣,刘复兴. 教育考试公平性的基本理论研究[J]. 中国高教研究,2010(8):27-29.

[42]钟尚科.刍议硕士研究生招生条件中的空洞[J].现代大学教育,2003(2):74.

[43]厉浩. 我国高校自主招生考试发展模式的思考[J].中国考试,2011(9).

[44]江莹. 我国研究生招生考试制度改革的回顾与设想[J]. 中国高教研究,2006(3):29-31.

[45]张继明. 我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制度问题与改革政策探微[J].考试研究,2006(2):62-70.

[46]陈露茜. 对美国研究生入学考试(GRE)的历史研究[J].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4(1):102-110.

[47]黄德峰,等. 美国研究生招生考试制度的比较与借鉴[J]. 现代大学教育,2003(1).

[48]卢菁. 硕士研究生招生改革刍议[J]. 江苏高教,2002(6):119.

[49]程轩,钟钢.民盟成都市委建议完善现行研究生招生招考制度[N].人民政协报,2010-06-11(A3).

[50]章甫. 关于完善现行研究生招生考试制度的思考[J]. 教育与职业,2006(33):170-171.

[51]覃红霞. 研究生招生考试改革中的价值选择[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8(1):97-99.

[52]薜二勇,方展画. 我国研究生自主招生的策略与方法浅析[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7(4):18-22.

[53]胡大慧. 研究生招生与录取量变分析与招考选拔制度改革探索——以浙江大学研究生招生分析为例[J]. 科教导刊 高教论坛,2014:29.

[54]罗利佳. 美国研究生招生考试制度分析及其启示[J].世界教育信息,2007(8):71-74.

[55]常宝英. 硕士研究生招生制度改革探析[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9(17):170-172.

[56]张建伟. 清代科举制度探析——兼对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复试的启示[J].大学教育科学,2008(6):69-77.

(责任编辑曾山金)

总结:该文是招生考生论文范文,为你的写作提供相关参考。

湖南招生信息港考生版引用文献:

[1] 自考生论文选题推荐 自考生论文题目如何拟
[2] 自考生论文参考文献大全 自考生专著类参考文献有哪些
[3] 自考生论文大纲格式 自考生论文框架如何写
《硕士生招生考试现状和改革建议》word下载【免费】
湖南招生信息港考生版相关论文范文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