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写作 > 论文集 > 文章内容

我国体育学博士生招生考试现状、改革

主题:考研初试和复试区别 下载地址:论文doc下载 原创作者:原创作者未知 评分:9.0分 更新时间: 2024-02-10

简介:关于本文可作为相关专业复试初试论文写作研究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复试初试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

复试初试论文范文

考研初试和复试区别论文

目录

  1. 考研初试和复试区别:16年北影 美术系 电影衍生产品设计考研复试指导 复试真题笔记资料 正确对待初试成绩

(福建师范大学 体育科学学院,福建 福州 350108)

摘 要:

采用文献资料、调查及数理统计等方法,对我国21个体育学博士点的招生简章及复试办法进行统计分析,归纳其主要特征及存在问题,提出改革设想.研究认为:初试与复试都表现出一些明显特征,但仍然存在以下问题:业务课考试与研究方向联系不够紧密;复试时间的设置方式缺乏合理性;科研创新能力的考核不足;实践技能考核缺失;初试时间较为分散,缺乏统一性.提出两种改革设想.(1)渐变式改革:加强研究方向与业务课考试的有机衔接,采取初试、复试一体化模式,增加科研成果与实践技能的考核力度,逐步建立统一的初试时间.(2)跃变式改革:申请阶段——准入门槛,严格把关基础外语水平与科研创新能力;考核阶段——质量保障,凸显导师团队责权,加强科研与学术潜力考察.

关键词:体育学;博士研究生;招生;考试

中图分类号:G8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520X(2015)04-0075-07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2CTY023).

第一作者简介:杨献南(1988-),男,山东莒县人,助教,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体育教育训练学.

通讯作者简介:方千华(1976-),男,福建建瓯人,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体育教育、竞技体育发展理论.

Status Quo, Problems and Reform of Examination for Doctoral

Candidates in Sports Science in China

YANG Xiannan, FANG Qianhua, LU Zhihai

(School of Sports Science, Fujian Normal Univ., Fuzhou 350108, 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enrollment regulations and re-examination plans of 21 doctoral degree of sports science awarding schools in 2014 in China through literature study and mathematical statistics. It could be seen that exams on the special disciplines were not tightly related to research fields. Time for preliminary and re-examination was not reasonable. There was not enough testing on the candidates ability of doing scientific research. There was not testing on practical skills. The authors suggested that the preliminary examination should at the identical time. The preliminary examination could be combined with the re-examination. Focuses should be laid more on the relation between test on special disciplines and on research fields, as well as on scientific achievements and practical skills. During the application, requirements for foreign languages and ability of doing scientific research should be the prerequisite. During the examination, emphasis should be laid on the potential for doing scientific researches assessed by the members of the supervisor group.

考研初试和复试区别:16年北影 美术系 电影衍生产品设计考研复试指导 复试真题笔记资料 正确对待初试成绩

Key words: sports science; doctoral candidate; enrollment; examination

2013年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联合下发的《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中指出,要建立健全科学公正的招生选拔机制,优化初试、强化复试,发挥和规范导师作用,注重对考生专业基础、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考察[1].博士生教育是我国最高层次的学历教育,其目标是培养具有独立从事科研工作能力,具有较高学术造诣与创新能力,在学科或专业技术上具有突破性科研成果的优秀人才.体育学是我国设置的89个一级学科之一,体育学博士研究生培养是我国整个博士研究生培养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体育学博士研究生每年招生人数大约为300人,博士生导师队伍逐渐壮大,可以说,立足国内之培养已初具规模,而体育学博士是体育学科领域的顶尖人才,其培养质量不仅关乎我国体育高端人才培养的命运,同时也是建设体育强国、提高人才国际竞争力的重要筹码.招生考试是做好体育学博士研究生培养的起始性与基础性工作,其选拔考试的内容与形式是否科学不仅关系到未来我国体育博士培养的质量,而且也关系到我国整个体育系统人才培养的可持续性.2014年9月由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中要求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模式,构建衔接沟通各级各类教育、认可多种学习成果的终身学习立交桥[2].博士生招生考试正是硕士教育与博士教育的衔接点,因此,如何深化体育学博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制度改革,促进公平公正、提高体育高端人才选拔水平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通过对我国21个体育学博士点的招生简章及复试办法进行调查与分析,归纳其主要特征及存在问题,并提出改革设想,希望能为进一步深化我国体育学博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改革尽一份绵薄之力.

1我国体育学博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的现状特征分析

目前,我国博士研究生的招生途径主要有公开招考、硕博连读、直接攻博等多种形式,而公开招考又分为统一考试与“申请-审核”两种形式.据调查,我国体育学博士研究生的选拔除浙江大学可直接攻读博士外,其余均采用公开招考中的统一考试形式,考试分两个阶段进行,即初试阶段与复试阶段.在调查的21所体育学博士研究生招生单位中,为了便于研究,将其划分为三类(见表1),分别为师范类院校、体育类院校和综合性院校.

1.1外语考试语种具有多样选择性

在我国,外语的考试贯穿于整个不同层次的教育阶段,从小学、初中、高中、大学一直到研究生、博士阶段都需要外语的学习与考试.博士生不仅需要宽泛、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深入了解国内相关最新研究动态,还需要时刻关注国外相关研究的论文范文理论.据调查,在我国体育学博士招生单位中,大部分师范类及综合性院校初试外语的语种具有多样选择性,主要差别在于可选择的外语语种的数量;在体育类院校中,60%的学校初试外语语种具有可选择性,但少数学校仍硬性规定初试考察英语.外语考试语种的设置差异,在很大程度上可能与学校的师资力量、文化底蕴以及博士生导师早期学习的外语语种等方面存在差异有关.大多数师范类院校和综合性院校中,其外语考试均具有多样选择性.究其原因,一方面,师范类与综合性院校学科众多,本着全面考虑的原则,在考试中设置了不同的外语语种考试;另一方面,虽然英语是世界各地的通用语言,但博士考生的来源具有多样性,其中也不乏学习其他形式语言的考生,如日语、俄语、法语等等,为了保证考试机会的公平、公正,外语考试的多样选择性则成必然.

1.2业务课考试模式呈现出多样化、特色化

近年来,随着我国招生考试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业务课考试的改革也在不断加快.博士研究生入学业务课考试由原来相对封闭、僵硬的考试观念也逐渐转变成开放、灵活、并具特色的考试理念.根据调查可知(如表2),我国21个体育学博士招生单位中,业务课考试存在三种模式.(1)业务课一是专业基础性质的规定考试科目,而业务课二则按研究方向来设置考试内容,称为“专业基础课+研究方向”模式.但这种模式的考察形式不一,有的学校指定相关教材(如华南师范大学等),有的学校则并没说明具体信息,只是在招生简章中规定业务课二是考察研究方向专题(如武汉体育学院等).(2)两门业务课均是按照专业进行划分,没有单独按照其下设的研究方向设置考试内容,称为“专业基础课+专业课”模式.在这种模式下,无论该专业下设多少研究方向,其业务课考试科目都是固定的,而且大部分具有指定教材或参考书目(如北京体育大学、山西大学等等).(3)既不分研究方向也不分专业,按照体育学一级学科设置考试科目,称为“体育教育与训练理论综合+运动生理”模式.然而,在体育学领域,虽然有些知识可以相互融通,但是不同专业所需的专业理论知识与素养不同.因此,体育学博士生业务课考试不应无视专业的存在与差异,而采用相同的业务课考试科目对报考不同专业的博士考生进行考察.

出现三种业务课考试模式的原因是复杂的,既有历史性原因、制度性原因也有现实性原因.从历史的角度看,每个体育博士招生单位的体育文化底蕴以及发展历史不同,在不同的体育文化底蕴的熏陶下,形成了具有不同风格的考试模式,例如北京体育大学从1987年开始培养国内第一批体育博士研究生,在不断总结业务课考试的经验与教训中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考试模式.从考试制度的角度看,我国体育学博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制度中并未严格规定每个专业所需的考试科目,各个招生单位只是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尝试着进行业务课考试科目设置,从而造成目前业务课考试模式的多样化、特色化.在访谈中了解到,有些学校由于某些专业招生名额少的现状,如福建师范大学运动人体科学专业招生人数为1人,是其形成两个专业业务课考试科目相同的重要原因.

1.3初试、复试分割模式与初试、复试一体化模式并存

复试是博士入学考试的必经阶段,而复试时间的确定既关系到考生的切身利益,在一定程度上也关系到整个招生过程的公平性与科学性.据调查,我国体育学博士点在复试时间设置上已分化成两种模式,即初试、复试分割模式与初试、复试一体化模式.但不同类型院校复试时间的设置也出现较大的差异,例如63.6%的师范类院校及全部体育类院校均采用初试、复试分割模式,即在初试成绩出来之后再另行确定,究其原因,一方面可能出于复试考生数量的考虑,若是初试完紧接复试,则会加大博士生导师以及学校考务人员的工作负担.而在成绩出来并划定初试合格线之后,大量的未上线的考生会被排除,只有少量考生参加复试,进一步缩小了人才选拔范围,这样便减轻了博士生导师及考务人员的复试压力.另一方面,由于初试时间未达成一致,招生单位考虑到博士考生意愿的不稳定性(如一名考生可能同时达到2所甚至3所学校的合格线),有意留出时间待其意向稳定之后再复试,不至于浪费当年的招生名额.而60%的综合性院校则采用初试、复试一体化模式,即初试完之后紧接着完成复试,这种设置方式可能基于两点考虑:首先,出于公平、公正的考虑,为尽力避免复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论文范文、腐败行为以及考博排队现象的发生,在未公布初试成绩之前便完成复试.其次,由于地域上的差异,部分考生路途遥远,来回极为不便,许多学校可能本着考生方便的原则,在初试之后紧接着进行复试.这样,由于每个招生单位在确定复试时间时所考虑的侧重点不同,导致我国体育学博士招生复试时间的设置出现差异.

1.4复试内容形成了以专业综合面试为基础的多元化考察体系

据调查,我国体育学博士点招生复试内容在主方向不变的情况下,充分发挥各校的资源优势,设置了各种各样的复试内容.专业综合面试是复试的必考内容,虽然考试的形式有较大差异,但面试的内容要求基本一致,主要包括科研创新能力、对学科前沿动态的把握及所学知识的运用能力等.80%的体育学博士点在复试办法中均要求考察外语听力及口语,考查形式有单独考察与面试中考察两种,但不同的是有些学校并没有将外语听说成绩计入复试总成绩.外语既然是规定考试科目,其读说听写就应全面考察.而只考察不计成绩难免会使考生松懈,若滞留于形式性考试,则不能全面衡量博士考生的外语水平.对于思想政治素质的考察,有些博士点以书面的形式进行(如华南师范大学的政审表等),而有的却是在综合面试中进行现场考察,而且考核成绩不计入复试总成绩.现场考察有利于博士生导师及复试小组及时掌握考生的思想动态、言行举止,从而做出全面的衡量.但若以书面形式考察,难免会出现考生弄虚作假、伪造证据等现象,不利于招生单位及导师对考生的思想动态进行深入了解.值得一提的是,体育类院校在复试中呈现出各具特色的复试内容,例如,北京体育大学除了上述复试内容之外,还需要进行实践技能的考核;上海体育学院、武汉体育学院等都将博士考生前期的科研成果按照刊载成果的杂志级别划定分值,然后将科研成果得分计入复试总成绩.令人尴尬的是,在查阅各学校的复试办法时,部分学校并没有在网站上公开复试办法,有的甚至采用电话的方式通知博士考生参加复试,致使考试信息的公开透明程度降低,不利于我国体育学博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秩序的维护.

1.5体育及师范类院校初试时间相对集中,综合性院校则呈分散态势

从21个体育学博士点的招生简章来看(如图2),初试时间集中于3月份,少量学校在5月份进行.综合性院校由于学科较多,在确定初试时间时要考虑到所有学科,因此其初试时间极为分散,几乎每一个时间段均有分布.师范类院校初试时间相对集中,81.8%定于3月份的第二个周末或第三个周末进行;考试时间最为统一的是体育类院校,100%学校均把3月份第三个周末定为初试时间.然而在过去一段时间里,几所体育院校并未达成一致,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但是学校高层领导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也许是目前初试时间高度一致的重要原因.总体而言,我国体育学博士研究生招生考试中,不同类型院校初试时间呈现出不同的发展趋势,集中与分散并存.

2我国体育学博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存在的问题

2.1业务课考试与研究方向联系不够紧密

之所以每个专业下设置不同的研究方向,是因为要突出人才培养的差异性与多元性,不至于培养出来的人才“千篇一律”.那么,要想凸显人才培养差异性,首先就要从培养的起始性环节开始.当前,业务课考试与研究方向联系不够紧密,主要表现在考试科目的设置缺乏针对性,两门业务课考试应承担不同的考查任务,即专业基础知识与对研究方向前沿理论的把握程度.许多招生单位仅考查了专业基础知识,缺少对研究方向前沿理论的考查,以至于同一专业下的不同研究方向形同虚设.另外,业务课考试与研究方向联系不紧密既不利于体育高端人才的多元化培养,也不利于后期导师对博士生专门性、方向性指导.

2.2复试时间的设置方式缺乏合理性

对于复试时间的设置,无论是初试、复试分割模式还是初试、复试一体化模式,二者均存在利与弊.但应本着“两利相遇择其大,两弊相遇择其小”的原则设置.初试成绩出来并划定分数线之后进行复试,这种设置方式虽然能淘汰大量考生,减轻博士生导师及考务人员的工作负担,但是由于初试成绩公布时间与复试时间存在较长的时间间隔,这就可能为某些上线考生提供了发生违规行为的有利时机,进而出现考试做假、贪污腐败等丑恶现象.而初试完紧接复试虽然招生单位工作量增大,但是这种设置方式利于减轻外地考生的路费负担,并且考生在复试之前并未得知初试成绩以及其他考生的实力,可有效遏制某些考生及博导的违规动机.因而,在复试时间设置方式上尚需深思熟虑,如果处置不当则可能产生弄虚作假、腐败等一系列问题.

2.3科研创新能力考核力度不足

较强的科研能力是博士生应有的基本素质,也是选拔高端人才的主要衡量指标.目前,大部分学校只是突出了博士在读期间的科研要求,而对考生前期的科研能力考察明显不足.具体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某些招生单位在简章中明确说明要考察博士考生的科研能力,但只是在综合面试中考察了科研潜力,却没有考察到考生前期的科研基础能力;第二,某些单位虽然要求提交前期科研成果,但缺乏科研硬性条件或相应的考察细则.总之,科研创新能力考察不到位致使考生入学后科研创新动力不足,难以体现体育高端人才的创新能力.

2.4实践技能考核的缺失

体育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只有在不断的实践中总结经验,才能最终升华成理论,然后再去指导实践,如此反复,螺旋式上升.虽然科学研究更多地倾向于理论创新,但毕竟理论来源于实践,而不能脱离于实践.实践技能,诸如运动技能、实验技能等,不仅是体育博士应该具备的一种能力,更是进行理论创新的不竭动力.体育学博士毕业后大部分进入高校承担体育教学和科研工作,试想一下如果说体育教师没有运动技能基础或者不能进行正确示范,那么这种情况是令人尴尬的.遗憾的是,目前只有北京体育大学在考试中体现了实践技能的重要性,其他招生单位则没有明确的要求.

2.5初试时间较为分散,缺乏统一性

初试时间的规定涉及博士考生及招生单位两个主体的利益关系.在博士考生数量一定的情况下,时间分散将使每个招生单位所承载的博士考生增加,使招生单位在考试上的投入加大(如试卷的印刷、监考人员等),从而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另一方面,时间分散会产生博士考生在同年内多次报考的“怪圈”,这可能会浪费招生单位的招生名额.再次,时间分散能够引发论文范文、营私舞弊等违规现象的发生.由于考试时间缺乏统一性,使许多考生借助时间差来践踏考试纪律.因此,如果初试时间不能集中,则可能会引发招生指标、资源浪费以及考试违规等问题.

3我国体育学博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的改革设想

我国体育学博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工作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招生考试体系,在取得一定成绩的同时,也凸显出许多的不足和问题.为此,提出以下两个方面的改革设想,即渐变式改革与跃变式改革,前者强调在原来的基础上逐渐完善与修补以达到改革的目的,后者则强调不以原来已有的内容与形式为基础,直接变换成适合当前发展形势的内容与形式,从而实现改革目的.

3.1渐变式改革设想

3.1.1加强研究方向与业务课考试的有机衔接,突出考试内容的前沿性

在我国,61.9%的招生单位业务课考试科目是根据研究方向而设置,但仍然有近40%的招生单位是根据二级学科甚至一级学科设置,这种设置使得同一专业下的不同研究方向形同虚设,不利于体育高端人才的多元化培养.招生单位既然在每个专业下设置了不同的研究方向,那么从体育博士培养的起点就应“避免统一性,突出差异化”.当然,同一专业下的不同研究方向既存在共性要素也存在差异性要素,如何在业务课考试中凸显“共性”与“差异”,这需要把握业务课考试科目的设置问题.两门业务课在设置时应有不同的侧重点,应该具有层级性.例如,华南师范大学体育人文社会学专业下设的体育法学方向与学校体育学方向,这两个方向都考体育人文社会学概论,而另一科目则分别考体育法学与学校体育学.当然,考察考生掌握某一研究方向的理论功底时不一定要规定考查科目,可以以研究方向专题的形式来考察也未尝不可,各招生单位应结合自身实际采取相应的设置方式.这样便使得研究方向与业务课考试之间建立了有机衔接,突出了人才培养的差异化.

3.1.2采用初试、复试一体化模式,提高考试效率与公平性

当今,公平与效率是我们所追求的共同理想与目标,也是整个社会不断倡导的.体育学博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的公平与效率同样也是社会所期盼的.复试是一个人为因素比较复杂的环节,也是比较容易出现论文范文、腐败行为等违反公平正义的环节.其中,复试时间的设置就是博士招生考试的关键环节之一.据调查统计,33.4%的体育学博士招生单位复试时间是在初试完紧接进行,接近2/3的招生单位采取初试成绩公布后另行确定复试时间.笔者认为,招生单位应采取初试、复试一体化模式,并且应当场或及时公布复试成绩,以提高考试效率与公平性.一方面,这种设置方式可缩短博士招生的进程,提高了效率;另一方面,为博士考生节约了时间的同时,也减轻了考生舟车劳顿及论文范文负担;最重要的是可使初试与复试实现有机连接,有效遏制了考生及相关人员利用初试与复试之间的时间差来论文范文、论文范文、腐败,从而提高了复试过程的公平程度.

3.1.3增加科研成果考核,突出科研创新的重要性

科研成果的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科研能力的高低.每个体育博士招生单位都有明确规定博士生在读期间需要以独著或第一作者身份在哪种级别刊物上发表科研成果以及发表数量,这充分显示出科研能力对博士生培养的重要性.目前,大多数招生单位仅着眼于培养期间的科研要求,而对读博之前科研能力的考察体现不足,为以后博士生科研创新动力不足埋下了祸根.笔者认为,应该增加博士考生前期科研成果以及课题承担情况的考察,并提高在综合成绩中的权重,突出科研创新的重要性.在考察科研成果时,可根据不同刊物的级别设置不同分值,而且分值的设置应拉开档次,分值可随成果数量的增加而累计,但要设置上限.例如《体育科学》、《中国运动医学杂志》的论文每篇可设置30分,南京大学CSSCI来源可设置15分,一般国家核心刊物5分,其他期刊不算分.考察课题承担情况时,可根据课题的级别以及考生在课题中的排名设置不同的分值,分值的设置也应拉开档次并设置上限.例如国家自然或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主持人可设置30分,第二负责人15分,第三负责人5分,第四及以后不算分.当然,这只是举了两个例子.在实践中,各招生单位可根据学校的发展定位、学科优势等具体情况来制定科研成果及课题承担情况的鉴定标准.

3.1.4根据专业分类考核实践技能,凸显理论与实践的不可分割性

理论源于实践,反过来又指导实践,理论与实践是不可割裂的.只有理论没有实践,那是纸上谈兵,而只有实践没有理论,那是盲目的.虽然体育学博士研究生主要任务是科学研究,进行理论创新,但毕竟理论源于实践,不可脱离于实践.遗憾的是,我国体育学博士招生单位考察实践技能的却较少,只有北京体育大学在复试时考察实践技能,而且若不及格则不予录取.笔者认为,在复试中可按照专业划分来考查实践技能,并且应制定出详细的评定标准,在综合成绩中给予一定的权重.例如,体育人文社会学专业在复试时可加试案例分析,体育教育训练学、民族传统体育学加试运动技能(考虑到某些考生可能年龄偏大,在考核时可侧重考察技术动作的规范性),运动人体科学可加试实验技能.体育人文社会学、运动人体科学加试时可不分研究方向,而体育教育训练学、民族传统体育学加试时,若研究方向中有明确的运动项目(如排球教学训练理论与实践),则加试该项目运动技术;若没有明确项目(如体育教学训练理论与实践),则可让考生在规定的几个运动项目中自由选择.总而言之,实践技能既是体育博士研究生必须具备的一种能力,也是理论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3.1.5逐步建立统一的初试时间,增强初试时间的制约性

近年来,虽然体育院校的初试时间已逐渐实现统一,但师范与综合性院校初试时间仍成分散态势.为了有效减少招生单位人财物的投入、遏制论文范文现象发生以及降低招生名额浪费的风险,应逐步建立统一的初试时间,至少应该在同类型院校之间达成默契,以增强初试时间的制约性.笔者认为,初试时间定于每年3月份的第三个周末比较合适.从招生单位的角度看,42.9%的招生单位已在这一时间达成共识,本着调整方便的原则,其他院校可逐渐向这一时间靠拢.从考生的角度看,这个时间是每年寒假开学之后一个月左右的时间段.对于应届毕业生,他们既能熟悉前期复习过的考试内容,又不耽误后期寻找工作的时机.已工作的博士考生大部分都是高校教师,他们可以在备考结束后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工作当中,不至于耽误整个学期的教学任务.另外,我国气候环境在这个时间较为适宜,南方不是很热、北方也不是很冷,适宜的气候环境有利于博士考生真实水平的发挥.倘若不能实现初试时间的统一,也应采取相应的措施来遏制论文范文等现象的发生.招生单位之间可以加强联系与沟通,建立并完善考试报名系统,考生通过系统注册报名信息,限制博士考生报考学校的数量,以达到制约性的目的.

3.2跃变式改革设想

自我国实行博士研究生立足国内培养的新策略以来,一直在不断摸索中前行.当前,我国已基本实现这一重大培养目标,博士研究生培养规模不断扩大,但培养质量却令人担忧.在这种背景下,2013年三部委联合下发《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中指出,要建立博士研究生选拔“申请-审核”机制,充分发挥导师及专家组的审核意见,要强化对科研创新能力和学术潜质的挖掘[1].目前,我国许多985、211高校已纷纷对这种“申请-审核”考试制度进行了试运行,取得了较好的选拔效果.那么,在这种时代诉求下,我国体育学博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是否可以尝试这种选拔考试模式呢?笔者认为,这种选拔考试模式的产生是社会进步、时论文范文展、国家需要的必然.即使当前可能由于某些原因不能实施,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选拔模式必将得到社会的认可与支持.因此,面对当前复杂形势和迫切需要,笔者大胆提出了一些变革新思路.“申请-审核”考试模式分为申请阶段与考核阶段.那么,如何申请、怎样考核成为选拔的关键.

3.2.1申请阶段——准入门槛:严格把关基础外语水平与科研创新能力

申请阶段是人才选拔的前期保障,它既牵扯什么条件的考生可以成为博士候选的问题,也是实施“申请-审核”制的起始性工作.通过借鉴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的申请方式,笔者认为,应着重把握两点:第一,考察博士考生的基础外语水平;第二,明晰博士考生前期基础知识积累与科研创新能力.因此,在筛查博士考生的报考资料时可着重对这两方面进行审查.那么,在报考条件中,各招生单位可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限定条件,例如,英语水平须达到国家六级以上或通过雅思、托福考试,并且在近3年或2年内通过方为有效,如果符合这一条件即可免试入学外语;对于基础知识与科研创新能力的审查,可通过硕士阶段课程成绩单以及前期硕士学位论文和公开发表的论文进行检测,可限定公开发表论文的杂志级别和论文数量,如南大CSSCI来源期刊或北大核心期刊等,或不同级别刊物设置不同的分值,达到某一分值即可.当然,这里只是提供了一种思路,具体如何设置,各体育博士招生单位可把设置权限可下放到体育院系,充分发挥各院系以及专家组、导师等人的能动作用.这样可为充分了解博士考生外语水平、基础知识以及科研创新能力提供保证.

3.2.2考核阶段——质量保障:凸显导师团队责权,加强科研与学术潜力考察

考核阶段是人才选拔的核心与关键.符合申请条件的考生便可进入考核阶段的测试.为了既能凸显考核过程的公平性,又能选拔出科研潜力较大的优秀人才,可在考核阶段设置笔试与面试,那么笔试什么内容、如何组织面试成为考核的关键.因为在申请阶段已经对博士候选人的基础知识、基础外语水平和科研能力进行了相应的限定,可以说这部分候选人基本素质已相差不大.所以,笔者认为,笔试可设置专业外语和研究方向专题考试,并且笔试成绩要在总成绩中占相应的比重,一般而言可占30%左右.设置研究方向专题考试的原因有三:首先,充分考察博士候选人对该研究方向最新理论前沿的掌握程度,便于以后能与导师从事的研究相融合;其次,可以凸显体育高端人才的差异化培养,不至于所培养的人才千篇一律;第三,让笔试成为阻隔人情的一道墙.因此,在考核阶段设置笔试既可体现考试过程的客观性与公平性,又可充分挖掘出具有突出科研潜力与学术造诣的高端人才.面试是充分发挥二级学科专家组及导师作用的重要环节,在借鉴相关高校招生经验的基础上,体育学博士招生面试内容可采用综合面试与技能考核,综合面试可通过博士考生作报告的形式进行,包括自我介绍(英文)、学术经历、对本学科及相关前沿理论的认识以及研究工作的设想等,由于申请阶段和笔试已考察了博士考生的基本学术能力,所以在面试时应着重探寻其学科认识和未来研究工作的设想.对技能考核而言,可分专业进行,例如体育人文社会学可加试案例分析,运动人体科学可加试实验技能,体育教育训练学则加试运动技能等.面试采取专家组成员当场打分的形式,以分散专家的权力形成权力制衡,防止因权力过分集中而产生论文范文、舞弊等行为.并且每个环节的成绩都应占一定的比重,至于比重多少,各招生单位可根据学科特色及自身发展需要而设定.总之,在考核阶段要突出专业兴趣和科研潜力的考察,把招生权还给导师团队,真正发挥专家组的把关作用,进而摆脱传统统一考试中“先统一划线、后与导师见面”的弊端.当然,新的考试模式必然存在新的问题,尤其是公平与效率的权衡问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与解决.

4结语

我国自1987年开始招收体育学博士研究生,至今已有近三十年.考试环节也已伴随招生工作走过了近三十年,可以说有经验,也有教训.当前,我国体育学博士研究生招生考试表现出一些主要特征,外语考试的语种具有多样选择性;业务课考试模式呈现多样化、特色化;初试、复试分割模式与初试、复试一体化模式并存;复试内容形成了以专业综合面试为基础的多元化考察体系;体育及师范类院校初试时间相对集中,综合性院校则呈分散态势.但仍然存在业务课考试与研究方向联系不够紧密、复试时间的设置方式缺乏合理性、科研创新能力考核不足、实践技能考核的缺失以及初试时间较为分散、缺乏统一性等问题.

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两种改革设想,渐变式改革主要通过加强研究方向与业务课考试的有机衔接;采取初试、复试一体化模式并及时公布复试成绩;增加科研成果与实践技能的考核力度;逐步建立统一的初试时间.跃变式改革:申请阶段——准入门槛:严格把关基础外语水平与科研创新能力;考核阶段——质量保障:凸显导师团队责权,加强科研与学术潜力考察.总之,无论采用何种方式改革,都应突出科研创新能力和学术潜质的考察,淡化笔试、凸显面试,充分发挥专家组及导师的把关作用,这也是未来我国体育学博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的总体发展趋势.在当前我国由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迈进的过程中,为了适应新形势和新要求,我们必须立足国内,放眼世界,深入总结我国体育学博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的经验与教训,不断完善招生考试运行机制,提高我国体育学高端人才选拔的科学性与公平性.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Z].2013-3-29.

[2] 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Z].2014-09-04.

[3] 牛梦虎,郭瑞迎.博士生入学考核项目的调查分析与对策[J].教育发展研究,2014(11):36-41.

[4] 刘俊杉.教育学领域跨学科研究生培养的特征、挑战和对策[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2(6):18-23.

[5] 刘燕,谢丹霞,吴贻刚.我国体育学博士与硕士授权点发展现状的调查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8,34(4):72-75.

[6] 张泳.美国一流大学博士生培养及启示[J].高等农业教育,2014(5):119-123.

[7] 方千华.我国体育学博士研究生课程设置特点与改革设想[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8,32(3):77-82.

[8] 周晓芳.我国教育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工作的思考[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0,31(2):109-112.

[9] 李静,薛翠霞.对体育学博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若干问题的思考[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30(4):522-524.

[10] 陈沛,王处辉.我国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博士研究生选拔问题研究[J].现代教育管理,2012(9):109-114.

[11] 田雨普.提高体育学博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探讨[J].体育学刊,2008,15(6):49-52.

[12] 周伟良.关于提高民族传统体育学博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若干思考[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1,23(7):317-322.

总结:关于免费复试初试论文范文在这里免费下载与阅读。

考研初试和复试区别引用文献:

[1] 复试论文范文 复试有关论文写作技巧范文2万字
[2] 复试真题重复率有百分之多少
[3] 西政法硕复试题目重复率
《我国体育学博士生招生考试现状、改革》word下载【免费】
考研初试和复试区别相关论文范文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