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写作 > 论文集 > 文章内容

中国农村养老模式综述——基于CSSCI期刊(2000~2021)

主题:养老方式 下载地址:论文doc下载 原创作者:原创作者未知 评分:9.0分 更新时间: 2024-02-19

简介:关于本文可作为相关专业养老模式论文写作研究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养老模式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

养老模式论文范文

养老方式论文

目录

  1. 养老方式:居家养老模式的新探索
  2. 一、引言——农村养老模式研究的出发点
  3. 二、2000~2013年中国农村养老模式研究的成果综述——基于CSSCI论文的分析
  4. (一)国外关于养老保障模式的研究
  5. (二)国内关于农村养老保障模式的研究
  6. (三)关于对农村养老模式的学科角度研究
  7. 三、目前养老模式研究评述以及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郭文娟

(山西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山西太谷030801)

摘 要:老龄事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方面,未富先老、未备先老、抚养比高是我国农村进入老龄化社会的主要矛盾,而养老模式的合理建构是应对老龄化的突破口,引发学界高度关注.基于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 2000—2013年期刊文章,分析和梳理学界对养老模式有价值的探讨,从而为顶层政策设计和地方发挥裁量权提供理论和现实依据.由一元向多元发展是我国养老模式的必然趋势.家庭养老、社区居家养老、社会养老以及多屡次的养老是养老相关主要模式.现有研究视角涉及多个学科,以发展何种养老模式为重点和养老模式如何组合是学者研究探讨的重点.未来养老保障基本围绕家庭养老为主体、社区居家为依托展开,而社会化养老是必然趋势.在养老模式的具体层面、统筹层面、价值层面、制度文化建设等方面有进一步拓展的空间.

关键词:养老模式;农村;CSSCI

中图分类号:C97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16X (2013) 11-1151-06

Research on Chinese Rural Endowment Mode-Based on the CSSCI Journal (2000—2013) Study

GUO Wen-juan

(Maris School,Shanr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Taigu Shanxi 030801,China)

Abstract: The cause of aging is an important aspect of building a well-off society and realizing the Chinese dream of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The reasonable construction of endowment pattern is a breakthrough to aging problem which caused academic attention. Based on 2000- 2013 journal articles of Chinese Social Science Citation Index (CSSCI), it made anatysis on academic value of pension model, which provides practical basis for the 论文范文 policy design and local discretion.Development from moni论文范文 to plurali论文范文 is the inevitable trend in china.The family pension.commu- nity home endowment, social and multi-level pension is the main mode.

养老方式:居家养老模式的新探索

Key words: Old-age model.Rural} CSSCI

一、引言——农村养老模式研究的出发点

按照国际社会老龄化标准,“五普”数据显示我国早在2000年就进入了老龄化社会.2010年“六普”数据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为1.78亿,占总人口比例达到13.26%,比2000年提高了2.93个百分点;2012年国家统计年鉴数据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达到14.3%,比2011年末数据提高了0.59个百分点.李建民(2007)研究指出我国人口迅速老龄化已经成为21世纪上半叶难以扭转的趋势.陈传书(2013)在北京首届老年研讨会上提出:“我国当前已进入老龄化快速阶段,每年增加1000万老人,2033年将达4亿.2053年达到峰值4.87亿,占总人口35%,”与西方发达国家进入老龄化社会的表现形式不同,我国老龄化社会面临着未富先老、未备先老、抚养比高等突出矛盾.中国老年学会副会长、中国人民大学老年学研究所杜鹏(2013)指出:“老年人口分布比例发生变化,过去说上海和北京是老龄化比较严重的地方,但我国农村老龄人口比例比城市要大,老年人里多数老人生活在农村.”2012年国家统计年鉴数据显示虽然城镇人口比重稍高于农村,但考虑人口外流大多为青壮年劳动力,大多数老人留守农村,可见我国农村老龄化形势更为严峻.

我国虽然在2010年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人均国民收入依然徘徊在世界八十位左右,“未富先老”是我国老龄化的典型特征.作为城乡二元经济体发展中国家,我国城乡收入差距较大,2012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4565元,远高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7917元的水平,可见我国农村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经济基础相对更为薄弱.受我国以往优先发展城市经济战略影响,以及考虑农民有土地作为保障,对农村老年人保障缺乏政府正式制度的安排,而实际上传统家庭在“养儿防老”机制下承担着老年保障的重担.随着社会转型期的深入,受生育政策、人口流动、家庭结构变迁等因素影响,我国农村家庭养老模式难以应对“银发时代”的挑战,而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和养老服务体系却尚未做好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准备.随着老龄化进入高峰期,我国的老年人抚养比将进一步上升,或将是三个劳动力养两个老年人,将严重制约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

老年人为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是国家和社会的财富,但农村未富先老、未备先老和抚养比攀升成为我国农村养老的难题.农村养老问题不仅关系老年人的切身利益,而且是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方面.社会福利扩张、人们意识觉醒、城镇化推进、收入分配差距拉大、基本公共服务建设均等化目标以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推动了学界对农村养老问题的关注和研究.养老保障模式重新构建是解决养老问题的突破和关键.笔者基于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l) 2000~2013年论文分析学界对养老模式的研究成果(以2000年为研究起点主要基于我国是在2000年进入老龄化这一社会背景出发所做的设计),以期一方面从学术上梳理养老模式研究的最新进展,为进一步的研究拓宽思路;另一方面让顶层政府更直观的了解当前学界的研究,为其制定政策提供重要学理的参考,从而在化解制度成本、规避制度失灵、加强基层治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方面提供可资借鉴的参考.

二、2000~2013年中国农村养老模式研究的成果综述——基于CSSCI论文的分析

2000年学者陈赛权在《人口学刊》发文《中国养老模式研究综述》,文章重点梳理2000年以前学界关于与养老模式相关的概念,并对养老模式进行了分类:家庭养老、社会养老、自我养老、居家养老及其他养老模式,重点指出当时学界养老模式研究的一些不足并提出进一步研究的问题,比如:提出在养老模式的相关概念上、农村养老内容、养老对象和养老价值等方面的研究欠缺.笔者在陈赛权老师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进行考察,以2000年学界学术研究成果分析为起点,基于CSSCI论文发现经过学界十多年对养老模式的研究,当时陈赛权教授所提的需要进一步研究的相关问题上成果日趋丰富,比如在养老模式概念上、农村尤其是中西部地区养老上、养老内容上都已经有了丰硕的成果.笔者将对十多年已有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从而为后续研究提供一个基础和平台.

(一)国外关于养老保障模式的研究

国外农民养老保障制度演进的路径基本是从工业到农业、从城市到乡村,是城市包围农村的演进模式,这与对农民概念的认识不同是相联系的,而且国外农民人数较少.但不少学者关注世界养老保险模式.约翰.B.威廉姆森分析了世界养老保险模式,对研究我国农村养老保险问题有指导意义.哈尔·肯尼迪对不同文化和经济背景下养老保险及世界各国的家庭养老进行了探索,从跨国和民族角度考察了家庭关系、社会变革、家庭养老等问题.有很多学者关注中国养老保障问题.Richard Jackson (2004)警示中国不完善的养老保险制度安排难以支撑老龄化压力.Dr.Lutz Leisering等(2001)基于对湖北、山东、云南等代表了富裕、中等、贫困县区的调查,形成了《中国农村老年保障:从土改中的土地到全球化时代的养老金》报告,认为建立在家庭和土地基础上的中国农村传统保障有所削弱,产生了对新制度安排的需要,进一步建议中国应该按照不同地区(富裕、中等和贫困)建立不同的养老模式.CE Shen,JOHN B Williamson(2010)[2]则测算认为我国的“新农保”养老模式与农民实际需求距离甚大.

(二)国内关于农村养老保障模式的研究

经过对CSSCI期刊论文作者观点进行总结,当前学者对农村传统家庭养老模式弱化已经达成共识,只是学者探讨的角度不同.比如分别有基于生育政策(周祝平,2008)、思想观念(姚远,2000)、家庭代际(王士斌,2009)、家庭结构变化(孙丽燕,2004;张文娟,2004;黄润龙,2005)、农村土地流转(刘成高,2010)、孝文化(杨清哲,2013;钟建华,2011)、农村经济发展水平(陈建兰,2009)等因素对我国农村家庭养老模式的影响研究.很多学者还积极选取个案进行实证分析(于红梅,2012;刘玉梅,[2011),个案尤其以对中西部和民族地区农村研究的居多,比如有刘养卉(2011)、贺丽丽(2007)对中西部农村的研究,田素庆(2013)对阿昌族的研究,郭文娟、麻学锋(2009、2010、2011)对湘西苗族地区的研究.

针对传统家庭养老模式所面临的困境,学者展开对养老模式重新建构的思考,研究思路基本围绕由一元向多元养老模式拓展展开.凌文豪(20ll)就基于生产社会化视角分析了中国农村养老模式由一元到多元的变迁逻辑.而多元养老模式构建中涉及的关键名词有:家庭养老、集体养老、社区居家养老、社会养老、土地养老、自我养老、机构养老等.养老模式构建总体思路虽然围绕多层次多类别展开,但是具体在多元模式开展中,优先或重点发展哪种模式意见却不一,如何对养老模式进行组合不同学者提出了不同看法.

1.家庭养老为主的养老模式构建.通过对CSSCI论文分析,大多数学者从家庭养老内容独特的优势、国家财政压力、传统孝道等因素考虑,提出未来家庭养老依然是农村养老的重要机制,重塑家庭是必要的.其中代表性研究有:刘书鹤、刘广新(2005)提出未来家庭养老依旧占主导.郭庆旺、贾俊雪(2007)认为社会养老保险对人力资本、长期经济增长、传统文化信念有抑制作用,家庭养老则有促进作用.张正军、刘玮(2012)认为较长时期内农村养老制度建设应该围绕稳定、扩展或补充家庭的模式展开,但家庭养老需要政策支持.何绍辉(20lO)还具体研究了家庭养老中的“女儿化”.

2.社区居家养老为主的养老模式构建.社区居家养老可以说是当前学界研究的重点模式.国务委员、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主任论文范文(2013)就明确提出:“全面建成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功能完善、规模适度、覆盖城乡的养老服务体系.”关于居家养老代表性的研究成果有:童星(2005)、唐晓英、周溥嘏(2010)、俞贺楠(2011)等坚持社区保障是现阶段农村养老保障的主体.张乃仁(2013)独辟蹊径提出农村居家养老的双向耦合机制具有规模经济效应和协同效应,具有创新研究意义.侯立平(2011)对美国养老模式研究提出社区居家养老是人类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手段.罗淳(2013)提出社区介入解决少子老龄化态势下的居家养老困境.张奇林、林青(2012)c25]指出社区居家养老的机遇和挑战.

3.政府为主体的社会养老模式构建研究.在社会养老模式的发展问题上,学者是有争议的,比如戴卫东(2007)、蒋蔷(2007)认为中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障的时机已经成熟.但有很多学者也提出相左的意见.比如:张大勇(2005)认为养老保险起不到应有的作用;赵慧珠(2008)分析了中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障的七大难题,汪沅(2008)分析了制约农村社会养老发展的因素.按照国务院国发2009 (32)文件,全国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新农保”试点工作,但“新农保”制度本身有其弊端,邓大松(2013).张思锋(2012),钟涨宝(2012),麻学锋、郭文娟(20ll)从不同角度论述了“新农保”制度面临的制度困境.很多学者用数据模拟也认为“新农保”制度在筹资模式方面的制度缺陷.

4.多元养老模式构建的研究.单纯的一种养老模式难以应对“银发时代”的挑战,而养老模式的组合拳才是应对挑战的最优选择,学界就此问题展开有益的研究.郑功成(2003),阳义南(2004),董克用、孙博(2011)从不同角度分别构建了多层次、多支柱的养老新模式.康顺崎(2013)提出家庭、集体、社区、政府、社会的多层次、多类别的养老模式.张俊良、曾祥旭(20lO)构建了以“社区十机构十家庭”的养老新模式,其中机构主要指企业将养老机构设在社区,企业取代村委职能.何梦雅、钟建华(2012)提出实行“政府、家庭、个人、社会”新型农民养老模式.刘养卉、龚大鑫(2011)从家庭、社会养老保险和自我养老三个角度完善农村养老模式.于红梅(2012)认为家庭养老、土地保障、社会保障相结合安排农村养老.盂艳春(2011)对中国的家庭、自我、社会养老模式进行剖析,指出向社会化养老模式过渡的目标.张飞霞(2013)评价了家庭、土地、社区、五保、社会救助制度和商业保险.其中有特色研究的有:王胜今、沈诗杰(20ll)通过分析发达国家典型养老保险模式改革得出我国应该建立多层次性的养老保险制度.阮荣平、郑风田(20lO)从风险化解、个体福利、社会福利角度评价了社区平衡时间、家庭平衡时间、个体平衡时间养老模式的绩效,从而得出多元化养老模式构建的必要性.蒋天文、丁嫒(2013)提出老年社区和老年城为基础的离散集中方案是建构养老模式转型之锚.李香允(2013)提出家庭和自助式养老院结合的养老模式.

5.其他.白玉琴(2012)提出土地信托是农村养老方式的最优选择.朱劲松(2009)认为自我养老模式在农村发展的必然性.

(三)关于对农村养老模式的学科角度研究

从学科角度而言,社会保障属于公共管理的二级学科.引用陈振明(2003)对公共管理学的定义:公共管理学是一门研究公共管理活动及实践的学科,可以将它界定为一门综合性地运用各种科学知识和方法来研究公共管理组织和公共管理过程及其规律性的学科.已有对养老模式的研究涉及多个学科.通过对CSSCI期刊相关论文的大致总结,养老问题涉及经济学、社会学、法学、管理学等多个学科.从经济学视角对养老保险的研究主要侧重于对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的市场运行、保值增值,代表性的学者有李绍光、邓大松、刘昌平、李珍、林义;社会学界大多是从社会心理和社会制度角度对养老保障进行研究,提出的多是对社会保障体系的重整,代表性的有郑功成;从法学的研究还在尝试阶段,彭高建(2005)从养老保险责任进行了探索,提出按照三支柱模式重新架构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合理划分国家、单位与个人的责任、权利与义务;从公共管理视角研究养老成果颇为丰富,例如公维才(2007)从农村养老的各个层次上研究了政府的责任,段家喜(2007)研究了养老保险制度中的政府行为,林毓铭(2008)研究养老保障与政府职能之间的关系.林义(1997)首次用制度分析社会保险,之后,毕天云(2004)从文化角度对社会福利问题进行了研究,杨复兴(2007)从制度文化视角对中国养老保障模式进行创新性研究.张俊良、曾祥旭(20lO)从市场人口学视角分析建构企业为载体的“社区十机构十家庭”的新型养老模式.王翠绒、邹会聪(20lO)论文范文3]从文化视角诠释农村家庭养老模式.

三、目前养老模式研究评述以及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已有研究对未来农村养老模式建构的探讨为进一步研究提供了理论和依据,对顶层政策和地方政府自由裁量权的发挥提供了案例.当前学界得出未来农村养老保障模式的基本结论可以总结为:家庭养老是基础,社区居家养老应该大力提倡,社会养老是未来发展趋势.但是也有诸多问题有进一步研究的空间.

1.未来养老模式中自我养老和土地养老的研究,与家庭养老、社会养老、社区居家养老研究相比,有大的研究空间.邬沧萍教授认为,按照最新的世界卫生组织所讲“60~75岁是年轻老人,75~90岁才叫老年人,90岁以上的叫长寿老人”.老人在最新的《老年权益保障法》里有社会责任,老年人固然应该享受很多权利,但老人也应该自尊、自信、自立、自强,而且应该为社会做出贡献.杜鹏(2013)指出“老年人有30%还在劳动,特别是在农村有40%的60岁以上老人还在下地干活”,而依据笔者的调研中发现这个比例可能更大.农村老年人的自我养老和土地养老有进一步研究的空间.

2.已有研究更多从老人视角、养老问题本身研究养老问题.而养老制度作为收入再分配的一个重要手段,从宏观视角、从统筹角度分析养老制度与经济发展关系的研究成果颇少.

3.伴随城镇化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养老保障体系是社会保障的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如何实现制度对接,以及实现一体化的养老保障模式研究相对较少.

4.已有研究角度颇多,但是养老模式作为一种制度安排,制度成长需要植根于文化土壤.制度文化不同于制度,制度文化将制度当做文化现象来对待.制度文化对制度建构有影响,制度文化将影响制度构建的价值取向、执行制度的内心认同、制度创新的意识准备等.把文化作为制度的价值理念和制度作为文化的体现形式的理论出发构建农村养老保障模式研究欠缺.

5.养老模式许多研究体现出经验研究和一般性的对策研究较多,抽象层次较高的理论研究仍然相对薄弱.

6.有关养老意识和养老价值观的研究欠缺.而老年人的养老价值观左右着养老模式的选择,并且影响着某种养老模式的自我满意度和幸福指数.

(7)养老模式的研究中数理研究还较为欠缺.

(编辑:程俐萍)

总结:此文是一篇养老模式论文范文,为你的毕业论文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养老方式引用文献:

[1] 养老模式论文范文 关于养老模式方面毕业论文格式范文2万字
[2] 养老模式论文范文 关于养老模式相关硕士论文范文3000字
[3] 养老模式论文范文 养老模式毕业论文提纲范文5000字
《中国农村养老模式综述——基于CSSCI期刊(2000~2021)》word下载【免费】
养老方式相关论文范文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