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写作 > 硕士论文 > 文章内容

西医内科论文摘要怎么写 西医内科论文摘要范文参考有关写作资料

主题:西医内科 下载地址:论文doc下载 原创作者:原创作者未知 评分:9.0分 更新时间: 2024-04-16

西医内科论文范文

论文

目录

  1. 第一篇论文摘要:运用西医内科治疗方法治疗糖尿病的临床研究
  2. 第二篇摘要范文:糖尿病患者的西医内科疗法分析
  3. 第三篇西医内科论文摘要:解毒凉血法治疗乙型肝炎慢加急性肝衰竭的疗效评价及机制研究
  4. 第四篇西医内科论文摘要模板:西医内科治疗方法治疗糖尿病的临床探究
  5. 第五篇西医内科论文摘要怎么写:本科生在西医内科实习采用导师制的实践与体会
  6. 第六篇摘要范文:西医内科对肝硬化腹水的临床治疗进展
  7. 第七篇西医内科论文摘要范文:西医内科疗法治疗糖尿病的临床分析
  8. 第八篇西医内科论文摘要格式:中医本科专业西医内科教学的初步探讨
  9. 第九篇西医内科论文摘要:西医内科方法治疗糖尿病方案选择及效果对比
  10. 第十篇摘要范文:影像学指导中西医结合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临床研究

【100篇】免费西医内科论文摘要范文,为你的摘要写作提供相关参考,可用于西医内科方向的硕士论文和本科论文写作参考研究,每一篇都是经典优秀的摘要范文格式模板,【赶紧阅读吧!】

第一篇论文摘要:运用西医内科治疗方法治疗糖尿病的临床研究

目的:研究应用西医治疗方法治疗糖尿病的临床研究,分析.方法:2010~2011年医院治疗肾虚阴虚湿热型糖尿病患者60例,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如糖尿病,高血压和其他方面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利用清化,肿胀的方法治疗1months.2组患者治疗前后,血脂,血糖和症状的变化在肾功能,药物不良反应进行统计比较分析.结果:观察组各方面指标检测均明显优于对照组(&,lt,0.05),可见使用清肿,清化法改善糖尿病症状,肾,肝功能有明显影响.结论:西医治疗治疗糖尿病的控制和治疗有较好的疗效,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第二篇摘要范文:糖尿病患者的西医内科疗法分析

目的对西医内科治疗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研究.方法选取从2012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患有糖尿病的86位患者,随机的将所有患者分成治疗组与对照组,两组均有43位患者,对照组患者使用二甲双胍进行治疗,治疗组患者使用吡格列酮进行治疗,将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进行对比.结果在空腹血糖水平、餐后2h血糖水平以及治疗后复发人数方面,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将两组患者有效治疗概率进行对比,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86位患者中,没有由于使用药物而引起不良反应的情况.结论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采取西医内科治疗的方式,临床治疗效果较为理想.

第三篇西医内科论文摘要:解毒凉血法治疗乙型肝炎慢加急性肝衰竭的疗效评价及机制研究

肝衰竭是多种因素引起的严重肝脏损害,导致其合成、解毒、排泄和生物转化等功能发生严重障碍或失代偿,出现以凝血机制障碍和黄疸、肝性脑病、腹水等为主要表现的一组临床症候群,乙型肝炎慢加急性肝衰竭(Hepatitis B vir us related acute-on-chronic liver failure, HBV-ACLF)是在HBV导致的慢性肝病基础上出现的急性肝功能失代偿.本病进展迅速、病情凶险、并发症多、病死率高,对我国HBV-ACLF患者的发病诱因、临床特点和预后做出较为详细的描述和结局分析,疾病早期准确、客观地判断患者预后,积极探索、寻求有效的治疗措施成为HBV-ACLF研究的重要课题.

[目的]

1.系统了解乙型肝炎慢加急性肝衰竭的发病诱因、临床特点、总体病死率及不同分期患者的病死率、生存时间的分布特点及对预后判断有价值的临床指标.

2.通过随机对照临床研究对基于解毒凉血法的中西医结合方案治疗乙型肝炎慢加急性肝衰竭的疗效和安全性进行评价.

3.基于差异蛋白质组学的研究方法,初步探索乙型肝炎慢加急性肝衰竭发病过程中、不同预后及中西医治疗后患者间差异蛋白质的表达,为揭示HBV-ACLF的发病机制、寻找判断疾病预后的生物标志物以及为进一步研究解毒凉血方治疗HBV-ACLF的作用途径和机制奠定基础.

[方法]

1.收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2008年9月-2012年12月间确诊为乙型肝炎慢加急性肝衰竭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建立Epidata数据库,将患者的发病年龄、性别、发病诱因、基础疾病、疾病分期、不同预后患者的各项实验室检查等进行描述性分析;将各项指标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筛选出与HBV-ACLF患者预后相关的指标,并以前瞻性队列验证和评估该指标的准确性及应用价值.

2.采用开放式随机对照试验的方法,按照2:1的比例将受试者随机分配到中西医结合组和西医治疗组,西医治疗组予西医内科综合治疗,中西医结合组在西医治疗的基础上予解毒凉血方加减,治疗8周,随访40周,评估患者治疗后和随访至48周时的临床疗效和用药安全性.

3.采用蛋白质组学的研究方法检测慢性乙型肝炎、乙型肝炎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死亡者和生存者以及中西医结合治疗和单纯西医治疗后患者血清差异蛋白质的表达,运用凝胶电泳法分离、去除高丰度的白蛋白和免疫球蛋白,用ITRAQ试剂标记各组肽段后进行质谱检测,Q-EXACTIVE质谱仪检测肽段信号,Protein Discovery软件分析质谱数据对蛋白质进行定性和定量,通过生物信息库检索和分析这些差异蛋白质的具体生物学功能.

[结果]

1.共纳入316例HBV-ACLF患者,男女比例为5.58:1,未进行抗病毒治疗及抗病*物的不正确使用是诱发HBV-ACLF的主要原因,乙肝肝硬化继发ACLF的患者病死率高达64.12%.

2.316例患者中死亡131例,发病两个月时总体病死率为41.5%,疾病早期184例,病死率为27.17%;疾病中期76例,病死率为55.26%;疾病晚期56例,病死率为69.64%.

3.接受抗病毒治疗者269例,未进行抗病毒治疗的患者47例,抗病毒组病死率为39.03%,未进行抗病毒治疗的患者病死率为53.19%,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等于0.007).

4.单因素分析显示,基线TBIL、PTA、NC、LC、NLR和MELD评分在生存组和死亡组间存在显著差异(P<,0.01),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TBIL、NLR和MELD评分对患者预后有重要影响.年龄、TBIL、NLR和MELD评分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615、0.691、0.781和0.744,NLR和MELD评分AUC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等于0.945.

5.回顾性队列基线NLR≤2.36为阴性临界值,NLR>,6.12为阳性界值,特异度为90.1%,敏感度为91.6%;57例基线NLR≤2.36的HBV-ACLF患者中,第8周时生存率为86.0%(49/57例),61例NLR>,6.12的患者生存率为19.7%(12/61例).NLR比值介于2.36-6.12的患者生存率为61.22%(60/98例).Log-rank检验显示三组间的生存率有显著差异(P等于0.004).


https://www.mbalunwen.net/gui/71306.html

6.随机对照临床研究共纳入患者105例HBV-ACLF患者,中西医结合组64例,西医治疗组41例,治疗第48周两组总体病死率分别为21.88%和39.02%,P等于0.026,基于解毒凉血法的中西医结合方案能够显著降低HBV-ACLF中期患者的病死率(中西医结合组vs西医治疗组:25%vs64.7%, x2等于8.749,P等于0.003).

7.治疗第8周时,中西医结合组与西医治疗组总胆红素比较(中西医结合组:64.54±,79.76vs西医治疗组:168.44±,114.80,P等于0.04)有统计学差异;治疗第4周和第6周,中西医结合组与西医治疗组比较凝血酶原活动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8. MELD评分低于22.6患者中西医结合组病死率为15.0%(6/40),西医治疗组病死率15.8%(3/19),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等于0.851), MELD评分介于22.6-29.9患者,中西医结合组和西医治疗组病死率为23.81%和58.82%,(P<,0.05).

9.慢性乙型肝炎组和乙型肝炎慢加急性肝衰竭组比较,共鉴定出40个下调蛋白和10个上调的蛋白;HBV-ACLF死亡组和生存组比较,鉴定出24个上调蛋白和24个下调蛋白,这些差异表达的蛋白质涉及能量代谢、细胞骨架、氧化应激、转化调控等方面.中西医结合组与西医治疗组比较,治疗后出现上调的蛋白质有4种,下调的蛋白质2种,表达消失的蛋白质3种.

[结论]

1.核苷(酸)类抗病*物能够降低HBV-ACLF患者病死率,积极抗病毒治疗具有重要的治疗价值.

2.基线NLR是一个简便的预测HBV-ACLF患者短期预后的指标,其cut-off值分别为2.36和6.12.

3.基于解毒凉血法的中西医结合方案能够显著降低HBV-ACLF患者的病死率.特别是对于病情中期或MELD评分介于22.6-29.9之间或NLR≤6的患者,中医药应及早介入.

4.在HBV-ACLF发生、发展过程中,上调或下调蛋白质涉及能量代谢、细胞骨架、氧化应激、转化调控等方面,其中:a) α1-酸性糖蛋白可作为肝硬化患者肝脏储备功能及预后判断的标志.b)角蛋白可能参与了肝衰竭时肝细胞凋亡的信号转导.c)硫酸化糖蛋白在死亡组患者中显著下调,可能具有抑制肝细胞的凋亡的作用.

5.中西医结合治疗组患者血清中α2-巨球蛋白高表达,提示解毒凉血方可能具有促进肝细胞再生的作用.

第四篇西医内科论文摘要模板:西医内科治疗方法治疗糖尿病的临床探究

目的探究西医内科治疗方法在治疗糖尿病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9月—2014年9月该院收治的86例糖尿病患者作为该研究的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43例患者给予常规方法治疗,观察组43患者给予西医内科方法治疗,对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及治疗后血糖水平控制情况进行观察比较.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35%,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65.12%,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血糖达标时间、治疗后血糖均值、夜间低血糖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糖尿病患者,采取西医内科方法进行治疗效果显著,能够使患者血糖水平得到有效控制,疗效确切、安全可靠,不良反应症少,因此,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及使用.

第五篇西医内科论文摘要怎么写:本科生在西医内科实习采用导师制的实践与体会

为提高中医院校本科生的西医学基础,加强其临床动手能力和临床思维水平,对60名中医专业本科生进行导师制教育与非导师制的对照评价.结果显示在总成绩、问诊以及包含诊断、鉴别诊断、治疗措施的问答等方面,导师制组均明显优于非导师制组(P<,0.05).

第六篇摘要范文:西医内科对肝硬化腹水的临床治疗进展

肝硬化腹水是一种常见的肝部疾病,如果不进行积极治疗干预会导致患者预后较差.临床上治疗肝硬化腹水的方法有很多,可采用中药治疗、西医内科治疗、中西医结合治疗等,本文从西医内科治疗入手,结合西医治疗的几种方法进行分析,研究其临床治疗效果,为肝硬化腹水的西医治疗提供一定借鉴和指导.

第七篇西医内科论文摘要范文:西医内科疗法治疗糖尿病的临床分析

目的对应用西医内科疗法对患有糖尿病的患者实施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方法抽取86例患有糖尿病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平均每组43例.采用二甲双胍对对照组患者实施治疗,采用吡格列酮对治疗组患者实施治疗.结果治疗组患者糖尿病病情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空腹和餐后2h血糖改善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治疗后病情复发人数明显少于对照组,未见药物原因导致的不良反应.结论应用西医内科疗法对患有糖尿病的患者实施治疗的临床效果非常明显.

第八篇西医内科论文摘要格式:中医本科专业西医内科教学的初步探讨

在高等中医教育中开设西医内科学是时代和社会发展对中医教学的要求.通过我院开设的中医本科专业西医内科理论课程的教学实践,对教材建设,教学大纲的修订和教学内容的调整进行了概括性的阐述说明,并初步探讨了本课程教学中新教学方法的引入.

第九篇西医内科论文摘要:西医内科方法治疗糖尿病方案选择及效果对比

目的探讨西医内科方法治疗糖尿病方案选择及临床效果,为糖尿病的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选取了2012年4月至2013年4月我院收治的110例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11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55例,对照组患者采用二甲双胍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二甲双胍及皮*射胰岛素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6.4%,较对照组的70.9%显著提高(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治疗的血糖水平显著降低,血糖达标时间显著缩短(P<,0.05).结论二甲双胍及皮*射胰岛素治疗糖尿病具有良好效果,值得推荐.

西医内科论文摘要范文相关参考属性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西医内科论文范文 大学生适用: 10000字专升本论文、3000字本科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97 写作解决问题: 如何怎么撰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标准论文格式、论文选题 职称论文适用: 职称评定、职称评副高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西医内科学科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秀西医内科论文摘要范文选题

第十篇摘要范文:影像学指导中西医结合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临床研究

目的: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是导致国人缺血性中风和TIA的主要原因,临床将发生过TIA和脑梗死并经过检查确定的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称之为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以下简称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是TIA和缺血性中风复发高危因素,二级预防的重点.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发病机制与狭窄远端血流动力性障碍、狭窄部位不稳定斑块导致血栓形成或脱落、狭窄部位穿支血管闭塞有关,治疗方面包括内科治疗(西医内科治疗和中西医结合内科治疗)、外科治疗(血管内治疗和血管吻合术,前者为主);由于临床较难正确分析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发病机制,西医内科治疗仍有较高的中风复发,血管内治疗仍有较高的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和支架术后再狭窄率,采用何种治疗方法进行安全有效的二级预防,一直是困扰临床医生的难题,寻找合理、安全、有效的二级预防治疗方案,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氙CT (Xenon-CT)是一种可以定量测定、安全可靠、成本较低的评价脑血流灌注的技术,高分辨MRI(high-resolution MRI, HR-MRI)在研判血管狭窄部位斑块特征方面有明显优势;应用Xenon-CT和HR-MRI可以了解和分析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部位斑块特征和远端血流动力学变化,结合其他影像学检查,有助于分析发病机制;广东省中医院脑病中心多年实践表明,在“中医阴阳类证”辩证论治体系指导下的中西医结合缺血性中风二级预防方案疗效确切,明显改善患者的预后,针对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该方案显示出一定的优势.本研究旨在Xenon-CT和HR-MRI指导下,分析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发病机制,依据前瞻性设计的适应证标准,制定合理的中西医结合内科治疗方案或外科治疗方案,评估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降低缺血性中风复发率,降低支架术围手术期并发症率和术后再狭窄率),获得有价值的临床研究数据,为进一步深入研究获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二级预防治疗方案的循证医学证据奠定基础.

方法:

对2010年7月至2012年2月收治的缺血性小中风、TIA和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患者,首先进行常规影像学检查(CT/CTA、MRI/MRA、DSA),然后对筛选出来的20例与小中风、TIA或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相关的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狭窄率≥50%)患者,进行Xenon-CT和HR-MRI检查,根据综合检查结果、前瞻性设计的适应证标准以及入组原则,将20例患者分成中西医结合强化内科治疗组(简称内科治疗组)和中西医结合强化内科治疗组+血管内治疗组(简称血管内治疗组).中西医结合强化内科治疗方案:在强化西医内科治疗(双联抗血小板、强化降脂、积极控制危险因素)的基础上根据中医辩证原则分为阴类证和阳类证,分别予以相应的中药治疗,治疗周期为3周;血管内治疗方案:采用WINSPAN支架系统对靶血管进行血管内支架成形术.主要临床结局指标是:分别评价每组30天内再中风率和死亡率,30天后临床随访,记录每组再发缺血性中风的情况,分析每组的短期随访结果,同时对Xenon-CT和HR-MRI检查结果以及其他临床相关信息进行分析.

结果:

1.一般情况:纳入20例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其中TIA患者7例,急性脑梗塞患者11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2例.男性患者14例,女性患者6例;年龄41~87岁,平均年龄64.75±,8.96岁.常规影像学评价发现症状相关的前循环颅内动脉狭窄17例(其中颈内动脉颅内段狭窄3例,大脑中动脉M1段狭窄12例,大脑中动脉M2段狭窄1例,大脑前动脉A1段狭窄1例),后循环颅内动脉狭窄3例(其中椎动脉颅内段狭窄1例,基底动脉狭窄2例).中度狭窄(50%~69%)11处,全部位于前循环;重度狭窄(≥70%)9处,其中6处位于前循环,3处位于后循环.

2.Xeon-CT和HR-MRI检查结果:17例前循环颅内动脉狭窄患者全部接受Xenon-CT检查,其中4例接受HR-MRI检查.Xenon-CT检查发现靶血管远端供血区局部血流量正常者12例,其中3例HR-MRI检查提示局部血管壁斑块异常信号;Xenon-CT检查发现靶血管远端供血区局部血流量异常者5例,其中1例HR-MRI检查提示动脉夹层.3例后循环颅内动脉狭窄接受HR-MRI检查,1例椎动脉颅内段狭窄提示局部混合性斑块形成(不稳定斑块),2例基底动脉狭窄,1例显示偏心型斑块,与穿支关系不密切,1例提示中重度阴性重塑形.对于靶血管远端供血区局部血流量异常表现情况,狭窄程度(50%~69%)和(≥70%)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显示对于中度的症状性前循环颅内动脉狭窄血流动力学障碍不是其主要的发病机制.对于是否发生TIA, Xenon-CT结果正常者和Xenon-CT结果异常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显示前循环TIA的发生主要与狭窄远端血流动力学障碍有关.血管内治疗组2例Xenon-CT结果异常者,分别有5处和1处分区的局部脑血流量,在血管内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通过血管内治疗可以显著改善狭窄远端供血.应用多个独立样本T检验(Kruskal Wallis检验)比较HR-MRI对斑块特征(斑块的形态、斑块的性质、斑块与穿支的关系、斑块的重塑形、斑块强化、夹层、假性狭窄)的检出情况,显示针对斑块性质的检出与判断,磁共振尚没有良好的表现;对于斑块的形态、与穿支的关系、重塑形情况、强化、夹层、假性狭窄等的检出有良好表现.

3.分组情况以及中医辩证分型结果:14例入选内科治疗组;其中2例为靶血管远端供血区局部血流量异常者(根据标准拟入选血管内治疗组,患者本人拒绝手术而入选内科治疗组),1例为基底动脉狭窄(HR-MRI提示中重度阴性重塑形,考虑血管内治疗风险大而入选强化内科治疗组);中医辩证分型,阴类证9例,阳类证5例;6例入选血管内治疗组,3例为大脑中动脉狭窄(Xenon-CT检查发现靶血管远端供血区局部脑血流量异常),1例为大脑中动脉狭窄(Xenon-CT检查发现远端靶血管供血区局部脑血流量正常,内科治疗期间再发同侧缺血性中风,考虑予以狭窄血管内支架成形术而入组),1例为基底动脉狭窄(HR-MRI检查提示偏心型斑块,斑块与重要穿支的关系不密切),1例为椎动脉颅内段狭窄;中医辩证分型,阴类证5例,阳类证1例.

4.短期治疗结果:30天内,内科治疗组无再中风和死亡发生,血管内治疗组1例(基底动脉狭窄)术后即刻发生桥脑短旋支供血区的梗死,经治疗未遗留神经功能障碍,无死亡;30天后所有患者接受临床随访,随访周期3个月至14个月,平均7.4个月,其中内科治疗组发生1例同侧再次缺血性中风(为原先拟入选血管内治疗组的病例,入组后第4个月发生同侧中风),经治疗未遗留神经功能障碍,如果将2例为靶血管远端供血区局部脑血流量异常者(根据标准拟入选血管内治疗组,患者本人拒绝手术而入选内科治疗组)剔除,12例内科治疗组病例,平均7.4个月的随访周期内无1例发生同侧再次中风;血管内治疗组发生1例同侧再次缺血性中风(术后第2月),治疗后遗留轻度神经功能障碍.在主要终点事件方面(30天内再中风和死亡率以及30天后的短期随访周期内的再中风和死亡率),本研究内科治疗组低于SAMMPRIS试验内科治疗组.

结论:

1.Xenon-CT可以筛选出前循环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存在血流动力学障碍的患者,有助于选择适合的治疗方式,对治疗后局部脑血流量的测定有助于评价治疗后的血流动力学变化以及治疗效果;HR-MRI可以判断斑块的形态、斑块与穿支的关系、狭窄段血管重塑形情况,有助于术前判断血管内治疗的风险,进而选择相对安全的治疗方式;血流动力学障碍不是症状性前循环颅内动脉中度狭窄的主要发病机制;前循环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引发的TIA主要与狭窄远端血流动力学障碍有关.

2.在Xenon-CT和HR-MRI指导下,结合常规影像学检查有助于研判和查明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发病机制,在此基础上制定的治疗方案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以及较好的安全性和短期临床疗效.

3.短期结果提示,中药结合西医内科强化治疗可能促使狭窄段不稳定斑块向稳定的状态转变,有助于减少缺血性中风的发生;内科治疗组较低的同侧中风发生率可能与中药治疗稳定狭窄段斑块、抑制其血栓形成或脱落有关.

4.针对高危病例(低灌注、不稳定斑块),中西医结合强化内科治疗的最佳方案有待于进一步研究;本项研究中长期的临床疗效有待于长期随访观察或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的进一步验证.

本论文是一篇免费优秀的关于西医内科论文摘要范文资料.

西医内科引用文献:

[1] 比较好写的西医内科论文题目 西医内科毕业论文题目怎样定
[2] 西医内科相关论文参考文献 哪里有西医内科参考文献
[3] 西医内科论文提纲范本模板 西医内科论文提纲怎么写
《西医内科论文摘要怎么写 西医内科论文摘要范文参考》word下载【免费】
西医内科相关论文范文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