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写作 > 硕士论文 > 文章内容

产科医学论文范文参考 产科医学毕业论文范文[精选]有关写作资料

主题:产科医学 下载地址:论文doc下载 原创作者:原创作者未知 评分:9.0分 更新时间: 2024-03-08

产科医学论文范文

论文

目录

  1. 第一篇产科医学论文范文参考:新疆维吾尔族汉族女性数字化三维骨盆及生理常数的对比研究
  2. 第二篇产科医学论文样文:近代上海的分娩卫生研究(1927-1949)
  3. 第三篇产科医学论文范文模板:饮食处方用于肥胖孕妇医学营养治疗的研究
  4. 第四篇产科医学论文范例:近世稳婆群体的形象建构与社会文化变迁
  5. 第五篇产科医学论文范文格式:社区孕产妇基本保健适宜技术研究

★100篇关于产科医学论文范文在这里免费下载与阅读,为产科医学相关的本科毕业论文和硕士论文写作提供产科医学相关优秀论文范文格式模板参考.【赶快阅读吧!】

第一篇产科医学论文范文参考:新疆维吾尔族汉族女性数字化三维骨盆及生理常数的对比研究

骨盆是人体骨骼系统中重要的组成,在女性,骨盆更是与妊娠、分娩及某些妇科疾病密切相关.由于研究方法的局限,人们对其一直无法深入了解.1895年X线被发现,随后其被国内外许多学者广泛运用于骨盆测量,而国内起步较晚,上世纪50年代,我国学者开始致力于女性骨盆的研究,30余年间,他们利用X线测量技术完成大规模中国女性骨盆的测量和研究工作,为产科临床做出重大的贡献.其研究阶段大致为:1983年至1985年王淑雯、岳琏等人组织大规模女性骨盆测量工作,1986年至1989年各协作组数据收集整理阶段,最终给出目前我国临床上广泛应用的骨盆测量数据.其中,在维吾尔族女性骨盆生理参数研究中他们发现:该民族女性骨盆各平面主要径线与全国总体数据及汉族数据均有显著差异,跟欧*性接近,具有国际性.但当时由于地域、技术、经费等种种原因的限制,仅仅选取了天山内麓及玛纳斯县的少部分维吾尔族女性骨盆X线测量数据.而随后至今的近30年间,国内妇产科界再也没有对女性骨盆进行新一轮的研究.在这段时间里,中国社会在文化、经济、生活习惯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而国外学者的研究表明,女性骨盆的形态及径线较从前发生明显的改变,总体趋势是越来越不利于自然分娩,但是目前,我国骨盆的临床应用数据源自二十余年前的“信息”,各个民族采用统一的径线,没有种族、地域之分.

产科医学论文范文相关参考属性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产科医学论文范文集 大学生适用: 8000字研究生论文、2000字硕士学位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34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技巧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提纲、论文选题 职称论文适用: 技师论文、中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产科医学专业 论文题目推荐度: 经典产科医学论文范文题目

我国是以汉族为主、多民族组成的国家,其中部分少数民族与汉族并非同一人种,由于遗传的原因,她们的骨骼是有明显的差异.研究表明:骨盆形态及特征会因营养、生活劳作习惯以及地域不同而不同,有着显著的地域性及种族特点.新疆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各民族人种并不相同,其中人数最多的两个民族中汉族则源自蒙古人种,维吾尔族属于高加索及蒙古人种的混血种族.国外研究表明:骨盆径线在不同人种间存在着显著的差异,这也与我国30年前进行的女性骨盆大样本测量研究结果相符.1987年,新疆学者李秀凤等采用手工和X线测量,对100例新疆维吾尔族女性和100例汉族女性的骨盆生理常数进行测量分析,显示两个民族间存在明显差异.此后20多年,国内外基本上没有对新疆地区女性骨盆形态和生理常数进一步研究,并且上述数据源自20多年前的研究,方法局限,代表性并不强.

医学的前进从来是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随着影像学技术的发展,国外学者采用电子计算机X射线断层扫描技术(Computed Tomography,CT)及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设备进行女性骨盆研究,其不但可以进行产科径线测量,亦可以应用于产前诊断及某些妇科疾病的诊断治疗,但国内在这些方面的研究显著落后于国外.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新疆地区女性骨盆很可能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这些变化是否影响该地区女性骨盆的发育影响的程度如何有何临床意义出于维护民族团结、地区稳定以及减少医疗纠纷的需要,对新疆地区女性骨盆进行深入研究显得十分必要.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寻找一个好的方法进行女性骨盆研究显得尤为重要,关于女性骨盆的最经典的研究方法不可否认是X线测量,但是X线骨盆测量方法受限于拍摄角度和体位的影响,亦存在中骨盆摄片的盲区、二维图片信息量少以及放射线剂量大等问题,临床应用受到一定限制.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女性骨盆研究方法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在医学领域中,实时数字图像处理技术有着极其广泛的应用前景,其核心技术是三维重建,它是指应用逆向工程软件,将连续二维图像转换成数字化三维模型的理论与方法,采用实时数字图像处理技术研究人体解剖结构是目前最先进的方法之一,国外学者较早开启了这方面的研究.

1982年美国学者Federle MP等首次进行二维CT女性骨盆测量,2003年,法国学者Balleyguier C等首次运用CT扫描数据完成骨盆三维数字化模型重建,并进行部分径线测量,文章认为利用CT重建出来的骨盆三维数字化模型不仅能进行任意角度的观察及测量,而且更容易被临床医生和助产士所理解.目前,国内采用数字化技术对女性骨盆的研究刚刚起步,且主要集中于南方汉族女性,尚未见将该技术应用于维吾尔族、汉族女性骨盆对比研究的报道.新疆地区维吾尔族女性有多次分娩史者较多,具有两次或者两次以上剖宫产手术者较其他地区多见,切口愈合不良时有发生,严格控制剖宫产指征在该地区显得尤为重要,查阅文献我们发现导致上述情况发生的原因除了社会经济、患者观念等非医源性因素外,还包括临床医生对相对头盆不称诊断标准掌握欠准确,导致剖宫产指征扩大化等医源性因素.原有骨盆测量方法有很大的局限性,目前临床上采用骨盆外测量方法只能间接评估骨产道的情况,却不能完成同自然分娩关系密切的骨盆内测量及形态分析.虽然自然分娩过程和产力、软产道、胎头大小都有关,但骨盆是一个更加重要因素,同时骨盆相对固定,借助数字化三维重建技术可以在产前进行更准确详细的评估.


https://www.mbalunwen.net/gui/77338.html

本课题采用数字化三维重建技术构建新疆地区维吾尔族、汉族女性骨盆数字化模型,结合Geomagic软件、UG软件对重建的三维骨盆模型进行随意缩放、切割和任意角度旋转观察,并且直接对骨盆进行相关解剖形态学、产科径线及角度的精确测量,得到具有新疆地区女性特点的、不同民族的骨盆生理常数,指导该地区的妇产科临床.但是由于该研究刚起步,研究样本量较少,研究对象目前仅限于生育活跃期女性,有待在后续研究中进一步扩大样本量及研究对象范围.

第一部分基于CT原始数据的正常在体女性数字化骨盆三维重建及测量

[目的]

数字化三维重建运用于临床需要熟练掌握相关计算机软件的操作,图像数据集采集及存储,有别于临床上一般CT或MRI常规检查数据的存储.基于CT扫描的计算机骨盆三维重建是直接采用的活体数据,能最真实地反映人体的解剖情况.应用女性骨盆CT扫描数据结合医学交互软件Mimics成功构建正常在体女性骨盆数字化三维模型,结合Geomagic软件、UG软件,对重建的三维骨盆模型进行随意缩放、切割和任意角度的旋转,不仅可以直接对骨盆进行相关解剖形态学分类、产科径线及角度的精确测量,而且减少了传统测量中人为因素的影响,更真实地反映了骨盆的生理情况.为妇产科相关疾病的研究、诊断以及治疗提供数字化模型和模拟平台.

第一节:材料与方法

一、数据采集及三维重建

1、数据来源

选取一例盆腔CT扫描数据.患者基本资料:女,31岁,新疆和田市人,身高161cm,体重65kg,孕3产3(均顺产),无骨盆、脊柱及下肢外伤史,无盆腔手术史,临床诊断为子宫肌瘤.

2、设备与软件

德国西门子公司生产的64排双源CT (SOMATOM Definition), Mimics10.01重建软件(Materialise公司,比利时),Geomagic软件、UG软件.

3、CT扫描数据采集

扫描时,嘱患者仰卧位,身体位于床面*,且正中矢状面与床面垂直,双手抱头,双腿伸直并拢.CT平扫条件为:管电压120kV,管电流220mA,层厚5mm,层间距5mm,扫描范围从第三腰椎上缘至股骨中上段,将坐骨结节全部包含在内,扫描后将图像拆薄至层厚为1.0mm,共406层,并刻碟保存.

4、骨盆三维重建

将拆薄后的平扫期骨盆原始数据导入Mimics10.01软件(Materialise公司,比利时)中,经定位图像、组织图片、内插值处理后,设定骨组织重建阈值为226HU,以显示骨盆结构尽量丰富但不至骨盆“毛糙”为准,阈值上限采用系统默认值;应用Mimics软件中蒙罩编辑(Edit masks)中的涂画(Draw)工具,视缺损程度对坐骨棘、骶骨等处按照CT断层图像进行修饰;经区域增长、3D计算重建出包含部分腰椎及股骨的女性骨盆数字化三维模型;采用光滑按钮,对重建出的骨盆进行光滑处理,增强骨盆模型的真实感和立体感.最后将重建的三维骨盆模型分别以STL和JPG的格式导出.

5、骨盆分割

在Geomagic软件中新建文件,导入全骨盆STL文件,旋转骨盆使其左右对称,用平面裁剪功能,选取“直线”,经骶岬中点与耻骨联合做一直线,进行平面截面,选取并删除右半骨盆,保留左半骨盆,封闭相交面,将左半骨盆以STL格式导出文件.

6、骨盆测量

将全骨盆及左半骨盆的数字化模型分别导入UG软件中,利用全骨盆的数字化三维模型测量骨盆入口横径,入口后矢状径,中骨盆横径,中段后矢状径,出口横径,出口后矢状径,耻骨弓角度;利用右半骨盆的数字化三维模型对骨盆入口前后径,骶耻内径,中骨盆前后径,出口前后径,耻骨联合高度,骶骨长度,骶骨弯度进行测量,以mm为单位(精确到百分位).由2名经过培训的人员独立进行测量,每个骨盆共测量了12条经线及2个角度(图1-2).其测量标准参照王淑雯等研究的标准测量据点.

第二节:结果

采用CT扫描的女性骨盆原始数据,利用数字化三维重建技术,结合医学交互软件Mimics可以重建出完整的全骨盆,而且利用Geomagic软件可以选择性的重建出部分骨盆结构,如左、右半侧骨盆.重建的女性骨盆腰椎椎体及锥弓的形态和关系分明,髋骨形态规则、清晰;骶骨表面光滑,弧度自然,双侧骶孔清晰可见,尾骨形态完整,骶髂关节、骶尾关节和耻骨联合清晰可辨.模型可以进行随意缩放、切割和任意角度的旋转,并可以以图片和动画的形式导出,格式通用,便于对其进行进一步的后处理.Mimics和UG软件可以对模型进行三维测量,自动生成显示测量径线和角度的结果.结果可以精确到0.001mm和0.001度.在三维空间内,利用全骨盆的数字化三维模型可以测量骨盆入口横径,入口后矢状径,中骨盆横径,中段后矢状径,出口横径,出口后矢状径,耻骨弓角度;利用右半骨盆的数字化三维模型可以对骨盆入口前后径,骶耻内径,中骨盆前后径,出口前后径,耻骨联合高度,骶骨长度,骶骨弯度进行测量,该测量方法可以多次重复使用,有利于骨盆测量的推广运用.

第三节:结论

1.基于CT扫描的计算机骨盆三维重建是直接采用活体数据,重建的三维骨盆模型不仅可以进行随意缩放、切割和任意角度的旋转,而且可以直接对骨盆进行相关径线和角度的精确测量,减少了传统测量中人为因素的影响,没有X线测量和外测量在中骨盆平面中三维盲区,更真实地反映了骨盆的生理情况.

2.利用Mimics软件,可以获取在体女性骨盆的数字化三维模型,将Geomagic软件及UG软件引入研究中,直接读取DICOM格式的原始图像,完善了Mimics软件的测量功能.

3利用Mimics软件中三维径线测量和三维角度测量工具可以在重建好的骨盆模型中对临床常用的相关径线和角度进行测量.

4该方法使三维重建和测量的所有操作在普通电脑上直接进行,容易普及并完成大批量数据的采集工作.方便在临床应用于建立个体化虚拟骨盆,为妇产科相关研究提供技术平台.

第二部分新疆地区维吾尔族女性数字化骨盆三维重建及生理常数的测定

[目的]

国外研究表明:骨盆形态及特征会因营养、生活劳作习惯以及地域不同而不同,有着显著的地域性及种族特点.为了解新疆地区正常维吾尔族女性骨盆形态的变化,我们在前期构建成功的在体正常女性骨盆数字化三位重建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利用CT三维重建和改良的骨盆测量技术对在体新疆正常维吾尔族女性的骨盆进行数字化三维重建,并对重建成功的骨盆进行主要经线的测量,尤其是骨盆的主要产科径线及角度,得出现代新疆维吾尔族育龄女性骨盆的生理常数值,明确其骨盆精细解剖特点及产科生理常数.测量过程中,我们发现维吾尔族女性骶尾关节异常比率较高,专门提取了骶骨部分进行了详细的形态学及生理常数的测量.

第一节:材料与方法

1、研究对象

选取自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在乌鲁木齐市妇幼保健院、新疆自治区人民医院、和田地区人民医院、伊犁州新华医院影像中心行盆腔CT检查的维吾尔族生育活跃期女性100名,年龄25-40岁,平均年龄(31.6±,6.7)岁,所有女性均长期生活于新疆,体态端正,四肢发育正常,并有至少一次足月妊娠,经*分娩史,新生儿出生体重在2500g-4000g之间,排除病理骨盆.

2、软件与设备、三维重建和测量方法:同第一部分.另Mimics10.01软件蒙罩编辑(EditM asks)工具将骶骨同髂骨分离,三维重建构建出单独的骶骨数字化三维模型.将其导入UG软件中,对骶骨长度、骶骨弯度、骶前孔及骶后孔的横径、纵径、孔髂线距、骶裂孔宽度及深度进行测量.

3、统计方法:将获得的骨盆测量数据,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观察指标进行统计,求出各组数据的均值及标准差.

第二节:结果

1、采用CT扫描的维吾尔族女性骨盆原始数据,利用数字化三维重建技术,结合医学交互软件Mimics成功重建出完整的全骨盆;利用Geomagic软件可以选择性的重建出部分骨盆结构,如左、右半侧骨盆.重建出的维吾尔族女性骨盆模型各骨性标志清晰可辨,可以进行随意缩放、切割和任意角度的旋转,用Mimics和UG软件对该数字化三维骨盆模型进行产科生理常数的精确测量.

2、新疆维吾尔族女性骨盆产科生理常数各径线测量:每个骨盆共测量12条经线:骨盆入口横径(136.70±,7.23mm),入口后矢状径(47.67±,7.59mm),中骨盆横径(105.36±,6.17mm),中段后矢状径(42.06±,6.40mm),出口横径(114.09±,10.35mm),出口后矢状径(66.13±,9.09mm),骨盆入口前后径(113.52±,7.88mm),骶耻内径(124.10±,9.87mm),中骨盆前后径(121.22±,7.11mm),出口前后径(111.27±,8.72mm),耻骨联合高度(32.22±,3.45mm),骶骨长度(105.87±,9.53mm)共12条经线及耻骨弓角度(90.49±,8.44°,),骶骨弯度(131.73±,10.31°,)2个角度.

3、新疆维吾尔族女性骶骨形态特点及生理常数的测定:100例维吾尔族女性中有63例(63%)为标准型;有7例为非标准4对骶孔型,其中包括腰椎完全骶化2例,腰椎不全骶化3例,骶椎腰化2例;5对骶孔型有10例(10%);骶尾关节异常型(包括尾骨上翘型或尾骨骶化型)有20例(20%).按照骶骨分型分别测量了以下骶骨生理常数:骶骨长度(4对骶孔标准型:106.6±,12.0mm;4对骶孔非标准型:96.4±,11.2mm;5对骶孔型:126.6±,12.7mm骶尾关节异常型:116.0±,10.2mm)、骶骨弯度(4对骶孔标准型:132.8±,13.20;4对骶孔非标准型135.1±,3.90;5对骶孔型:134.7±,3.7°,;骶尾关节异常型:160.8±,4.20)、骶前孔及骶后孔的横径、纵径、孔髂线距、骶裂孔宽度及深度(分别测量第一、二、三、四骶孔,见正文).

4、现代新疆维吾尔族女性骨盆类型特点:在100例新疆维吾尔族女性中,女型42例,占42.0%;扁平型38例,占38.0%;类人猿型15例,占15.0%;男型5例,占5.0%.以女型和扁平型最常见.

第三节:结论

1.基于CT原始数据,结合医学交互软件Mimics,应用数字化三维重建技术成功重建出100例完整的新疆地区现代维吾尔族女性的骨盆,重建的骨盆平整、光滑,弧度自然,可任意角度旋转观察.利用Geomagic软件可以任意分离切割重建部分骨盆结构,如左、右半侧骨盆及骶骨.Mimics和UG软件对骨盆进行三维测量,共测量14个生理常数.

2.测量中发现新疆地区维吾尔族女性尾骨上翘比率较高,骶尾关节变异者较多,具有自己的特点.

3.在骨盆形态研究中发现:维吾尔族女性以女型和扁平型骨盆为主,类人猿型次之,男型比例最低.

第三部分新疆地区汉族女性数字化骨盆三维重建及生理常数的测定

[目的]

新疆是多民族聚集地区,为了解新疆地区正常汉族女性骨盆形态及产科生理常数的特点,我们在前期利用数字化三维重建技术和数字化测量技术成功构建100例在体正常新疆维吾尔族女性骨盆的基础上,采用相同重建参数对100例在体新疆正常汉族女性的骨盆进行数字化三维重建,并对重建成功的骨盆进行产科生理常数的测量,得到现代新疆汉族育龄女性骨盆的产科生理常数值,明确骨盆精细解剖特点及产科生理常数.为了下一步维吾尔族和汉族女性骨盆形态学及生理常数的详细比较,我们也提取了新疆汉族女性骨盆骶骨部分进行形态学及生理常数的测量.

第一节:材料与方法

1、研究对象

选取自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在乌鲁木齐市妇幼保健院、新疆自治区人民医院、和田地区人民医院、伊犁州新华医院影像中心行盆腔CT检查的汉族生育活跃期女性100名,年龄25-40岁,平均年龄(30.1±,5.8)岁,所有女性均长期生活于新疆,体态端正,四肢发育正常,并有一次足月妊娠,经*分娩史,新生儿出生体重在2500g-4000g之间,排除病理骨盆.

2、软件与设备、三维重建和测量方法:同第一部分.另Mimics10.01软件蒙罩编辑(EditM asks)工具将骶骨同髂骨分离,三维重建构建出单独的骶骨数字化三维模型.将其导入UG软件中,对骶骨长度、骶骨弯度、骶前孔及骶后孔的横径、纵径、孔髂线距、骶裂孔宽度及深度进行测量.

3、统计方法:将获得的骨盆测量数据,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观察指标进行统计,求出各组数据的均值及标准差.

第二节:结果

1、将CT扫描的汉族女性骨盆原始数据,结合数字化三维重建技术,利用医学交互软件Mimics成功重建出100例完整的全骨盆;利用Geomagic软件能够任意重建部分骨盆结构,如左、右半侧骨盆、骶骨等.重建参数完全与维吾尔族女性骨盆重建参数相同.重建出的汉族女性骨盆模型立体、清晰,各骨性标志清楚,可以进行随意缩放、切割和任意角度的旋转,随后用Mimics和UG软件对汉族女性数字化三维骨盆模型进行产科生理常数的精确测量.

2、新疆汉族女性骨盆产科生理常数各径线测量:与维吾尔族女性相同,每个骨盆共测量12条经线:骨盆入口横径(131.58±,6.61mm),入口后矢状径(52.90±,7.82mm),中骨盆横径(104.78±,6.93mm),中段后矢状径(43.89±,5.34mm),出口横径(114.23±,8.39mm),出口后矢状径(67.13±,8.51mm),骨盆入口前后径(118.44±,6.64mm),骶耻内径(130.33±,8.39mm),中骨盆前后径(121.26±,7.01mm),出口前后径(110.87±,8.59mm),耻骨联合高度(32.45±,2.95mm),骶骨长度(108.33±,9.50mm)共12条经线及耻骨弓角度(88.52±,8.46°,),骶骨弯度(135.21±,11.34°,)2个角度.

3、新疆汉族女性骶骨形态特点及生理常数的测定:100例汉族女性骶骨94例均为符合解剖学描述的标准型,未见尾骨上翘情况.按照骶骨分型分别测量了以下骶骨生理常数:骶骨长度(4对骶孔标准型:102.9±,11.8mm;5对骶孔型:125.8±,13.2mm)、骶骨弯度(4对骶孔标准型:134.8±,14.6°,;5对骶孔型:135.2±,3.2°,)、骶前孔及骶后孔的横径、纵径、孔髂线距、骶裂孔宽度及深度(分别测量第一、二、三、四骶孔,见正文).

4、新疆汉族女性骨盆类型特点:在100例新疆汉族女性中,女型骨盆为主,65例,占65.0%,其次是类人猿型,18例,占18.0%;扁平型骨盆较少见,13例,占13.0%;男型骨盆最少见,4例,占4.0%.以女型和类人猿型骨盆最常见.

第三节:结论

1.在前期应用数字化三维重建及测量技术完成100例新疆维吾尔族女性骨盆重建和测量的基础上,我们将100例新疆地区汉族女性CT原始数据,结合医学交互软件Mimics,采用同维吾尔族女性骨盆重建的相同参数,也成功重建出100例完整的新疆地区维吾尔汉族女性的骨盆,重建的骨盆三维立体感强,各解剖标志清晰,可任意角度旋转、缩放、分割及测量.

2.利用Geomagic软件可以任意分离切割重建部分骨盆结构,如左、右半侧骨盆及骶骨.Mimics和UG软件对骨盆进行三维测量,共完成了产科14个生理常数测量.

3.为与维吾尔族女性骨盆形态学及产科生理常数进行详细比较,也单独分离重建了汉族女性的骶骨,明确其形态特点,并完成骶骨生理常数的测定.重建的100例汉族女性骶骨未见尾骨上翘情况.

4.在骨盆形态研究中发现:新疆现代汉族女性骨盆形态以女型和类人猿型骨盆为主,扁平型次之,男型比例最低.

第四部分新疆地区维吾尔族汉族女性骨盆生理常数对比研究

[目的]

女性骨盆是影响分娩的主要因素之一,女性骨盆的形成及发育受气候、营养、饮食及劳作习惯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随着经济、文化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女性骨盆也在发生变化.但我国目前产科临床上沿用的仍是20多年前的骨盆数据,并且没有民族之分.本研究对利用数字化三维重建技术及数字化测量技术重建成功的维吾尔族、汉族女性骨盆产科生理常数各径线测量数值进行对比,以期在制定产科径线标准上,突出不同民族间的差异性,为制定适合该地区女性骨盆参数提供参考.

第一节:材料与方法

1、研究对象

选取自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在乌鲁木齐市妇幼保健院、新疆自治区人民医院、和田地区人民医院、伊犁州新华医院影像中心行盆腔CT检查的汉族及维吾尔族生育活跃期女性各100名,分别为新疆维吾尔族组、新疆汉族组,年龄25-40岁,维族平均年龄((31.6±,6.7))岁,汉族平均年龄(30.1±,5.8)岁,所有女性均长期生活于新疆,体态端正,四肢发育正常,并有至少一次足月妊娠,经*分娩史,新生儿出生体重在2500g-4000g之间,排除病理骨盆.对其骨盆进行主要径线的测量,并对数据进行对比分析.

2、软件与设备:同第二、第三部分.

3、三维重建和测量方法:同第二、第三部分.

4、统计方法:

4.1将获得的两组骨盆测量数据进行比较,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观察指标进行统计,求出各组数据的均值及标准差,两组间骨盆形态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Fisher',s Exact Test),骨盆生理常数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若P≤0.05则认为对比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4.2骶骨测量数据两组之间的比较:求出各组数据的均值及标准差,两组间骶骨形态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Fisher',s Exact Test),两组间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若P≤0.05则认为对比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第二节结果

1、新疆维吾尔族女性和汉族女性骨盆产科生理常数各径线值的比较结果两组在骨盆入口平面的各条径线测量值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中骨盆平面的中段后矢状径和出口平面的骶骨弯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其余各条经线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新疆维吾尔族女性骨盆入口横径大于汉族女性(P等于0.000),而入口前后径、入口后矢状径、骶耻内径均小于汉族女性(均P等于0.000).维吾尔族女性骨盆中段后矢状径小于汉族女性(P等于0.029),骶骨弯度小于汉族女性(P等于0.024).

2、新疆维吾尔族和汉族女性骶骨数字化三维模型生理常数的测量结果、形态及比较

2.1新疆维吾尔族女性和汉族女性骶骨形态及比较:100例汉族女性骶骨94例均为符合解剖学描述的标准型,6例为5对骶孔型.100例维吾尔族女性中有63例(63%)为标准型;有7例为非标准4对骶孔型,其中包括腰椎完全骶化2例,腰椎不全骶化3例,骶椎腰化2例;5对骶孔型有10例(10%);骶尾关节异常型(包括尾骨上翘型或尾骨骶化型)有20例(20%).经卡方检验,两个民族女性之间骶骨形态类别有显著性差异(χ2等于37.246,P等于0.000).100例维吾尔族女性有20人存在尾骨上翘情况,而汉族女性中未见.二者间存在显著差异(χ2等于22.22,P等于0.000).

2.2维吾尔族和汉族女性骶骨数字化三维模型生理常数的测量结果及比较:新疆维吾尔族女性与汉族女性前后骶孔横径、纵径及孔髂线距及骶裂孔宽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骶骨前后孔深距及骶裂孔深度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维吾尔族女性骶骨前后孔深距及骶裂孔深度显著大于汉族女性.新疆维吾尔族女性及汉族女性的标准型骶骨在骶骨长度及骶骨角度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非标准型骶骨例数较少,且基本出现在维吾尔族女性中.

3、新疆维吾尔族女性和汉族女性骨盆类型的比例

在100例新疆维吾尔族女性中,女型42例,占42.0%;扁平型38例,占38.0%;类人猿型15例,占15.0%;男型5例,占5.0%.以女型和扁平型最常见.在100例新疆汉族女性中,女型65例,占65.0%;扁平型13例,占13.0%;类人猿型18例,占18.0%;男型4例,占4.0%.以女型最常见.经卡方检验,两组骨盆类型分布有统计学差异(χ2等于17.583,P等于0.000).新疆维吾尔族女性扁平型骨盆比例显著高于汉族女性,但女型骨盆比例显著低于汉族女性.

第三节结论

1、新疆地区维吾尔族女性和汉族女性所测量的14个生理常数有6个存在显著差异,其中4个有差异的常数位于入口平面.新疆维吾尔族女性骨盆入口横径大于汉族女性,而入口前后径、入口后矢状径、骶耻内径均小于汉族女性.维吾尔族女性骨盆中段后矢状径小于汉族女性,骶骨弯度小于汉族女性.

2、在三维重建和测量时发现新疆维吾尔族女性和汉族女性骶骨形态类别差异明显.其中,维吾尔族女性尾骨上翘比例较汉族女性常见.维吾尔族女性骶骨前后孔深距及骶裂孔深度明显大于汉族女性.新疆维吾尔族女性非标准型骶骨例数较汉族女性多.骶椎裂、腰椎骶化或骶椎腰化等骶骨变异的情况多存于维吾尔族女性中.

本研究中骶尾关节异常的维吾尔族女性均有*分娩史,与经典产科理论中的难产标志相悖.这些结果提示维吾尔族女性骶骨有其自身的特点.

3、两组间骨盆形态分析显示:新疆汉族女性以女型骨盆为主,其次是类人猿型,扁平型骨盆较少见,男型骨盆最少见.维吾尔族女性中女型和扁平型骨盆均较多,类人猿型较少见,男型骨盆最少见.维吾尔族女性扁平型骨盆比例明显高于汉族女性.

上述产科生理常数测量对比结果显示:新疆维吾尔族女性骨盆有其自身的特点,与汉族女性骨盆之间存在一定差异.因此,在制定产科径线标准上,要考虑到不同民族间的差异性.

全文小结

1、应用在体女性骨盆CT扫描数据结合医学交互软件Mimics, Geomagic和UG软件成功构建出正常女性数字化骨盆三维模型,重建的三维骨盆模型不仅可以进行随意放缩和任意角度的旋转,而且可以直接对骨盆进行相关解剖形态学研究及产科径线及角度的精确测量.

2、收集100例在体维吾尔族女性骨盆CT原始数据集,成功地构建出正常维吾尔族女性数字化骨盆三维模型,并进行了精确测量.结果发现维吾尔族女性尾骨上翘比例较高,骶尾关节异常比例较高,具有自己的特点.

3、采用相同重建参数,完成100例汉族女性数字化骨盆三维模型重建和生理常数的精确测量.

4、维吾尔族、汉族女性各100例骨盆测量数据对比发现:新疆地区维吾尔族女性和汉族女性所测量的14个生理常数有6个存在显著差异,其中4个有差异的常数位于入口平面.

5、新疆维吾尔族和汉族骶骨形态及生理常数测量时发现:新疆维、汉两个民族女性差异明显.其中,维吾尔族女性尾骨上翘比例较汉族女性常见.维吾尔族女性骶骨前后孔深距及骶裂孔深度明显大于汉族女性.新疆维吾尔族女性非标准型骶骨例数较汉族女性多.骶椎裂、腰椎骶化或骶椎腰化等骶骨变异的情况多存于维吾尔族女性中.

6、在骨盆形态上,新疆汉族女性以女型骨盆为主,其次是类人猿型,扁平型骨盆较少见,男型骨盆最少见.维吾尔族女性中女型和扁平型骨盆均较多,类人猿型较少见,男型骨盆最少见.维吾尔族女性扁平型骨盆比例明显高于汉族女性.

本研究结果显示:①基于CT原始数据的骨盆数字化三维重建及测量技术减少了传统X线测量、临床

第二篇产科医学论文样文:近代上海的分娩卫生研究(1927-1949)

礼会

分娩行为与技术的改变是西方医学十八世纪以后的一项重大变革.在中国近代化过程中,西方产科学知识被引入以作为降低产妇、婴儿死亡率的一种资源.西方学界自上世纪七十年*始关注女性医疗社会学的研究,这启发了历史学者从技术、性别与政治等各个角度探讨分娩卫生的历史.其中,新旧助产者的更替以及分娩的医疗化与国家化,是这些研究的焦点所在.本文分别从民族话语、知识资源、医疗从业者以及医疗机构等四个方面描绘了20世纪20-40年代上海的分娩卫生图景.笔者在挖掘和整理大量档案、报刊杂志、书籍资料的基础上,对二三十年间上海的分娩卫生行政、产科学教育、助产士以及分娩医疗化等问题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考察与评估.在富国强种话语下,分娩卫生与种族、母性等观念联系在一起,成为号召国家、社会与妇女采取集体行动保持种族生命延续的一种动员策略.与此相应,政府的卫生行政将分娩卫生正式纳入施政纲领以全面掌控社会生活.培养助产士、改造产婆、设立产科机构等便成为落实分娩卫生的重要面向.分娩卫生的推行进程不仅呈现出这段历史的复杂性,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回答了笔者对现代性的反思.作为分娩卫生的主要实施者,助产士对产婆的取代并不能被视为科学战胜愚昧,助产士甚至悲观地指出自身在分娩助手之争中的失败.同时,尽管二十余年间上海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分娩医疗体系,然而分娩医疗化因经济、观念等因素而导致其实际推行效果受到制约.

第三篇产科医学论文范文模板:饮食处方用于肥胖孕妇医学营养治疗的研究

目的:妊娠期肥胖是指妊娠期妇女体内脂肪组织过度蓄积的状态,可增加妊娠期并发症发生的风险,导致不良妊娠结局.本次研究旨在探讨应用饮食处方对妊娠期肥胖孕妇进行医学营养及行为治疗,修正不良饮食习惯及膳食结构,积极预防和改善其产科并发症,改善妊娠结局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择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及*医学院附属医院就诊的孕妇,200例妊娠期肥胖患者为病例、200名正常体重妊娠妇女为对照,进行病例对照研究,探讨妊娠期肥胖的危险因素及妊娠结局.此外,选择早孕期肥胖孕妇8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组按照孕妇体重及能量需求,利用计算机营养配餐软件制作适当的饮食处方进行膳食管理,并进行必要的行为纠正治疗;对照组进行常规饮食指导和营养宣教.探讨应用饮食处方对妊娠期肥胖孕妇进行医学营养及行为治疗,修正不良饮食习惯及膳食结构,及改善其产科并发症的临床优势,数据处理采用SPSS17.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通过病例对照研究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综合分析表明:有7个影响因素与妊娠期肥胖的发生独立相关,按OR值的大小排列为:日摄入总能量情况、油脂类摄入情况、常于饭馆进餐或吃外卖、孕妇年龄、受教育程度、日进餐次数及是否坚持运动.其中,日摄入总能量多、油脂类摄入多、常于饭馆进餐或吃外卖及孕妇年龄大是妊娠期肥胖的危险因素,以日摄入总能量与妊娠期肥胖的关联最大;而孕妇受教育程度高、日进餐次数多、坚持运动是妊娠期肥胖的保护性因素,与妊娠期肥胖相关的不良妊娠结局有:妊娠期糖尿病、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剖宫产率增高、肩难产、子宫收缩乏力、产后出血、胎头下降延缓、产程受阻、巨大胎儿及新生儿低血糖等.应用饮食处方对妊娠期肥胖孕妇进行医学营养治疗及行为治疗的孕妇与单纯行营养宣教的孕妇相比,谷薯及杂豆类食品摄入量较少,摄入绿叶蔬菜者较多,摄入畜禽肉类及禽蛋类食物减少,油脂摄入减少,脂肪供能比降低,日总能量摄入减少,孕足月体重及体质指数较低,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应用饮食处方进行医学营养治疗及行为治疗组的孕妇血清瘦素水平、空腹血糖水平、空腹胰岛素水平、胆固醇、甘油三酯及低密度脂蛋白水平较单纯行营养宣教的孕妇低,而脂联素水平较高;孕妇发生妊娠期糖尿病的几率降低,*试产者较多,行剖宫产终止妊娠者相对较少,临产后发生子宫收缩乏力及产后出血者少,且新生儿体重偏低,巨大胎儿及低血糖者较少;且孕妇胎盘瘦素的阳性表达低而脂联素的阳性表达高.

结论:应用饮食处方对妊娠期肥胖孕妇进行医学营养治疗及行为治疗可有效地纠正肥胖孕妇的不良膳食习惯和行为习惯,控制体重的不合理增长,控制胰岛素抵抗的病理性进展,防治肥胖所引发的妊娠期并发症,改善分娩结局.

第四篇产科医学论文范例:近世稳婆群体的形象建构与社会文化变迁

本文试图通过搜集爬梳史料中零散的相关记载,来还原历史上一个甚少被关注的小人物的群体——稳婆的生活状貌,并藉由对诸多文本中有关的叙述来呈现稳婆的群体形象及其近代变迁,进而探究其丰富多样的个人形象和单一刻板的群体形象间的落差所体现的社会文化意涵.

以一个较长的时段来研究,相对更有利于把握该群体形象的文化建构过程.因此本文从比较宽泛的角度来定义近世,即起讫于宋,而下至于民初.本文在探讨稳婆形象时,对文本做了医学书籍和文学作品等其它文本的两类区分.稳婆因涉及妇女分娩领域,也成为医家颇为关注的对象.在医书之中,自宋代,医家已对稳婆的助产手法进行总结,表明在难产救助上医家对其之倚重.至明代,在医书中尚能见到技艺熟练之稳婆的存在.至清代,医家表现出对稳婆之言的不信任与强烈排斥,稳婆在医书中基本呈现忙冗慌张、混闹误事的形象.在文学作品之中,围绕生子事件,稳婆和其他三姑六婆往往成为妇女社交圈中的活跃角色.但是明清文学中人物类型化的倾向使得该群体的形象表现也趋于一致化.其中,滑稽的老妇角色以及杀婴等低劣小人形象最为常见.即使有年轻者,也常被塑造成美姿色却以堕胎为业、或品行不端的负面形象.在一些个人日记和记述中,我们也常见助人为乐、做事稳妥、甚至被称为“地狱菩萨”的人物.而近代的舆论宣传却在“卫生”等话语之下将稳婆认定成制造妇女悲惨境遇的刽子手.稳婆中多样化的个人形象与稳婆群体单一的卑污形象形成一种矛盾.这种矛盾的形成主要因为:在医学领域,传统医学接生医术的局限性使得稳婆成为产厄多发的替罪羔羊;在日常的道德教化中,稳婆游走和侵入家庭私人生活空间等特点,又使其成了妇德教育的反面教材;而近代新法接生的引入与推广这一产育“近代化”过程中,稳婆又在传统和现代双重力量的型塑下,成了与“科学”和“文明”无缘的“传统”和“落后”的代名词.由此可见,稳婆群体形象的形成与演变,很大程度上乃是社会文化观念的使然,展现了文化建构的力量.

第五篇产科医学论文范文格式:社区孕产妇基本保健适宜技术研究

目的

孕产妇保健技术和方法众多,如何遴选出“安全、成熟、价廉、易操作、参与度高且效果明显的”孕产妇保健技术是本研究关注的重点.因此,在全面系统了解国内、外孕产妇保健现状和现有技术的基础上,遵循卫生技术评估和循证医学的原理,遴选出孕产妇保健适宜技术;结合国内社区的特点,通过孕产妇保健社区适宜技术筛选评估指标体系,遴选并论证出孕产妇保健社区适宜技术;提出被我国社区普遍接受的孕产妇孕前、产前、产时和产后等各期保健间隔周期、保健内容和保健路径,是本研究的目的.

方法

本研究力图对个体、技术、操作三个维度进行整合,以全流程、系统性和操作性作为总体研究思路,以结构-过程-结果模型、卫生技术评估、循证医学、项目管理及业务流程管理思路作为指导性研究方法,以文献计量分析、专家咨询、定性定量多重论证、焦点组访谈、现场调查、综合评价法为具体的研究的方法,实现孕产妇保健技术到孕产妇保健适宜技术,再到孕产妇保健社区适宜技术的遴选和论证.资料主要来自国内外文献资料和现场资料,现场资料包括北京、常州、嘉定三地的妇幼保健院及下属16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现场调查和专家论证.

结果

(一)国内外孕产妇保健现状的研究

本研究第一部分主要是系统了解国内外孕产妇保健现状和技术使用情况.因此,通过对24本国内保健手册、56篇国内文献、48项国内法规政策和10本国外保健指南的国内外文献的系统评阅和来自北京、常州和嘉定三家妇幼保健院及下属16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40名专家和40位孕产妇的访谈的现场资料的收集,系统、全面地了解了目前国内外孕产妇保健的现状和技术使用情况.孕前保健在框架、评价方法、保健流程及实施形式上已基本完善,但国内尚未系统开展孕前保健服务;产前保健在政策支持和开展模式方面均具有一定的系统性和规范性,但国外已经形成了基于社区的孕产妇保健模式,而国内针对社区的孕产妇保健研究甚少;产时保健以住院分娩为主;产后保健基本上建立了基于社区的产后家庭访视模式.在技术方面,孕产妇保健技术和方法众多,其中,孕前保健主要包括六大类技术,67个条目;产前保健主要包括七大类技术,107个条目;产时保健主要包括四大类技术,24个条目;产后保健针对产妇的包括七大类技术,22个条目,对新生儿的包括四三大类技术,16个条目.

(二)孕产妇保健适宜技术的遴选与论证

在系统了解孕产妇保健现状和技术使用情况的基础上,本研究第二部分是从众多孕产妇保健技术中遴选出适宜的孕产妇保健技术.因此,本研究根据卫生技术评估和循证医学的原理和方法,对孕产妇保健技术的适宜性进行了文献遴选和现场论证,文献主要包括20篇国内期刊文献、186篇国外期刊文献和5本国外保健指南,现场论证包括北京、常州和嘉定三个保健院及下属16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30名专家.结果表明,孕前保健具有较好的效益和效果,孕前保健包括风险评估、孕前咨询与健康促进、知情选择与医学干预,但涉及的大部分技术均来自专家建议,缺乏系统的文献评价.产前保健也具有较好的效益和效果,产前保健包括信息采集、体格检查、产科检查、实验室检查、健康档案管理、转诊评估和健康教育与促进,涉及的大部分技术均有系统的文献评价,评价显示,部分广泛应用于临床的保健技术的效果是缺乏证据支持的.产时保健中,与分娩相关的大部分技术均有系统的文献评价,并根据技术的适宜性分为有益的技术、常用但不适宜的技术、需要进一步明确的技术和应该废除的技术四大类.产后保健具有较好的成本效果,产后保健包括针对产妇和新生儿的健康评估和健康教育与促进,产后保健服务并不涉及复杂的技术.经过文献遴选和现场论证,孕产妇保健技术中,除了已经被普遍接受的适宜技术(如采集病史、体格检查、健康教育)外,孕产妇保健方面共有27项适宜技术,其中11项技术为产时适宜技术.

(三)构建孕产妇保健社区适宜技术筛选评估指标体系

在明确了孕产妇保健适宜技术的基础上,为了进一步遴选出孕产妇保健社区适宜技术,本研究第三部分构建了孕产妇保健社区适宜技术筛选评估指标体系.课题组通过对417篇国内期刊文献研究和专家咨询,结合国内社区的特点,拟定了孕产妇保健社区适宜技术筛选评估指标体系的基本框架.通过对来自北京、常州和嘉定16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30名专家进行的两轮Delphi咨询,构建了由6个一级指标、16个二级指标和24个*指标组成的孕产妇保健社区适宜技术筛选评估指标体系,并确定了各级指标的权重.六个一级指标的权重分别为安全性0.2710、经济性0.1737、有效性0.1796、成熟性0.1397、可操作性0.1333、参与度0.1027.

(四)孕产妇保健社区适宜技术的遴选与评估

本研究第四部分主要是借助指标体系实现孕产妇保健适宜技术到孕产妇保健社区适宜技术的遴选,并进一步明确所遴选出的社区适宜技术在社区机构的可操作性.因此,课题组根据构建的孕产妇保健社区适宜技术筛选评估指标体系,通过国内外文献研究及来自北京、常州、嘉定妇保院的下属16个社区机构的30名专家及40名孕产妇的现场调查,按照指标体系的评分标准和筛选流程,对课题组前期遴选出的16项孕产妇保健适宜技术进行了社区适宜性评估,按照指标体系进行评分,≥7分为社区适宜的原则,遴选并论证出了10项适宜于我国社区的孕产妇保健适宜技术.

然后,通过基线调查及研究的阶段性评估,对课题组遴选出的社区适宜技术在社区机构的操作性及认可度进行了评估,评估显示,孕产妇保健社区适宜技术在社区内具有较好的可操作性,但社区发展不平衡,部分社区机构的孕产妇保健服务日趋萎缩,部分社区机构不适宜技术过度使用.同时,对我国社区开展孕产妇保健的频次、时机和内容进行了评价,为构建我国社区孕产妇保健模式提供了政策依据.

结论

亟需建立基于社区的孕产妇全流程保健模式,促进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亟需从政策、供方、需方促进孕前保健服务的系统开展,并逐步过渡到基于社区的孕前保健模式;政府需要制定政策引导和增加资源支持,促进我国社区孕产妇保健模式的建立,根据经济水平和社区服务提供能力,制定频次适宜的产前保健服务包,并制定相应的技术和管理规范,促进社区对孕产妇保健适宜技术的使用,避免非适宜技术的过度使用;加强产时保健适宜技术的使用;进一步强化基于社区的产后保健模式,促进产妇和新生儿的健康.

主要论述了产科医学论文范文相关参考文献文献.

产科医学引用文献:

[1] 最新产科医学论文选题参考 产科医学论文题目怎么定
[2] 产科医学学论文参考文献 产科医学参考文献怎么写
[3] 产科医学论文大纲格式模板 产科医学论文大纲怎样写
《产科医学论文范文参考 产科医学毕业论文范文[精选]》word下载【免费】
产科医学相关论文范文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