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写作 > 硕士论文 > 文章内容

民族学论文范文参考 民族学毕业论文范文[精选]有关写作资料

主题:民族学 下载地址:论文doc下载 原创作者:原创作者未知 评分:9.0分 更新时间: 2024-03-31

民族学论文范文

论文

目录

  1. 第一篇民族学论文范文参考:俄罗斯民族学研究
  2. 第二篇民族学论文样文:中国彝族文化的民族学研究
  3. 第三篇民族学论文范文模板:中国苗族文化的民族学研究
  4. 第四篇民族学论文范例:族群如何记忆
  5. 第五篇民族学论文范文格式:民族学视野下的延边朝鲜族人口问题

★100篇免费优秀的关于民族学论文范文资料,适合作为民族学方面相关硕士毕业论文和本科毕业论文写作参考的免费论文范例格式模板,【快快阅读吧!】

第一篇民族学论文范文参考:俄罗斯民族学研究

任何一门科学都要经历复杂多变的发展历程.作为社会科学组成之一的民族学,由于不同历史时期社会需求的变化,其研究对象、研究范围和研究方法也在随之发生改变,这种不断变化的过程也使得学科史不断丰富.

中国民族学经过百年发展历程,逐渐形成具有本国特色的民族学学科体系.这种成绩的取得,一方面源于几代民族学家辛苦的努力和不断探索,另一方面也是充分借鉴了许多国外民族学的优秀理论、学科模式和研究成果.特别是苏联民族学,在20世纪50年代中、苏两国特殊的政治关系的作用下,对我国民族学的学科体系、理论研究和社会实践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一直延续至今.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成为苏联的历史继承国,继承了苏联遗留下来的大部分领土、边界,以及科学、教育和文化“遗产”.苏联时期民族学的辉煌成就也成为俄罗斯民族学在新的社会条件下寻求发展的坚实基础.

20世纪90年代初,苏联解体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给俄罗斯社会的方方面面带来巨大的冲击.俄罗斯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的急剧转轨造成整个社会环境和经济环境的恶化,国家意识形态和社会思想也随之发生重大的改变.各种社会思潮不断涌现,传统的思想和价值观念遭到颠覆,特别是民族主义思想泛滥,民族问题成为社会的焦点问题.社会现实对民族学提出种种新的挑战.如何在继承苏联民族学传统与成就的基础上,满足社会对民族学新的需求,如何在复杂的社会背景和政治背景下寻求学科的发展之路成为俄罗斯民族学界的首要任务.

在近20年时间里,俄罗斯民族学经历了危机、转向与发展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科在延续历史民族学、体质人类学、民族社会学、民族人口学、民族考古学和民族生态学传统研究的基础上,积极拓展应用性民族学研究领域,发展了城市人类学、性别人类学、学术人类学、医学人类学、影视人类学等新的交叉学科和新的研究方向.在族际关系、民族冲突与预警、宗教、移民、社会排外与社会宽容等问题的研究上取得显著成绩.在俄罗斯民族学独立发展过程中,学界一直在对学科进行反思.关于学科现状、学科地位,以及学科发展中现实问题的探讨一直没有间断.俄罗斯民族学在对过去的传统与成就不断反思和总结中获得发展和前进的动力.

现在,俄罗斯民族学克服种种困难和阻碍,逐渐走出“危机”状态,形成独具特色的学科发展模式,创造了大量的科研成果,积累了丰富的学科经验.

20世纪50-60年代,由于中、苏两国特殊的政治关系,苏联民族学对我国的民族学学科建设、学科模式产生深刻的影响.新中国的“苏联民族学研究”也逐渐展开.今天,我国许多学者对俄罗斯民族学的发展十分关注,对这一领域的问题充满兴趣.但是,从整体看,俄罗斯民族学近20年的发展状况并不被我国学者了解.因此,本文围绕“俄罗斯民族学研究”这一主题,对俄罗斯民族学近20年的发展状况进行梳理,并针对学科中的突出问题进行分析和论述,希望将俄罗斯民族学发展的基本状况介绍给国内同仁.

俄罗斯民族学历史悠久,学科体系庞大,研究范围广泛,科研成果丰富.因时间和能力所限,本论文无法涵盖俄罗斯民族学的方方面面.因此,本论文针对俄罗斯民族学中的重要问题以专题形式进行研究,对学科制度体系方面的问题用客观描述与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梳理和总结.具体内容按照如下章节展开.

第一章为导论部分.主要探讨论文撰写的学术意义、国内外相关研究及研究方法.同时,对本论文涉及的分期问题、学科名称问题及俄文的翻译与使用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说明.

第二章为俄罗斯民族学发展史回顾.按照学科萌芽期、形成期和发展期的时序过程,对俄罗斯民族学史进行了简要梳理.在本章中还探讨了苏联民族学对我国民族学在学科制度、学科模式及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影响.

第三章围绕20世纪90年代初俄罗斯民族学的“危机”展开.主要探讨了苏联解体后,俄罗斯民族学发展的社会背景、学科“危机”观的提出,以及学界关于学科“危机”和学科现状的讨论.

第四章的主题是苏联民族理论的历史命运.主要探讨苏联时期以勃罗姆列伊民族二元理论为代表的苏联民族理论的形成过程,以及苏联解体后,民族理论被重新审视及否定的学科现实.

第五章、第六章和第七章针对俄罗斯民族学发展中三个较为突出的问题进行细致的分析和研究.其一为我国学者较为熟悉的史禄国,他的学术思想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逐渐得到俄罗斯学界的关注,对其学术思想的评价日渐提高,在俄罗斯形成“史禄国学术研究”热潮,其二为提出民族生物理论的古米廖夫,因其民族与族源理论的独特性而引起学界的广泛争议.20世纪90年代以后,其学术思想深入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特别是对一些民族国家的政治生活影响尤为深刻;其三为季什科夫在20世纪90年代初提出的公民民族的思想.公民民族观念作为学术思想引起学界广泛的热议,作为一种政治理念,对国家和社会生活产生了深刻影响.

第八章以介绍俄罗斯民族学主要科研与教学机构的发展状况为主.科研和教育机构是民族学机构组织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科的发展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除此之外,专业期刊也是学术交流的重要平台之一,在本章对以上内容进行了分析和介绍.

第九章结合笔者对俄罗斯学者的访谈,从学者个人角度,对俄罗斯民族学在现状进行探讨.在本章中还对民族学一些新兴研究领域的发展状况进行了分析和介绍.

第十章为结语部分.笔者认为,俄罗斯民族学的20年是在“变革”与“创新”中不断向前发展的.虽然学科发展中存在种种问题和弊端,但是,学科整体上是沿着良性发展的轨道前进的.在论文最后,笔者提出两个需要进一步思考的问题.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对苏联民族学的影响”;二是“学术领袖对学科发展的导向作用.”希望接下来做进一步的研究.

中国的民族学是世界民族学的组成部分,应该将自身的发展置于世界民族学发展的大环境中,及时了解国际学界的发展状况和研究动态,吸取最新的理论与方法.我国与俄罗斯都是多民族国家,在国情方面有许多相似之处,俄罗斯民族学的最新发展成果对推动我国民族学学科发展,加强民族问题研究与调节民族关系方面是有借鉴意义的.

民族学论文范文相关参考属性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民族学文章 大学生适用: 2000字硕士学位论文、3000字在职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98 写作解决问题: 怎么撰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标准论文格式、论文选题 职称论文适用: 论文发表、初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民族学科目 论文题目推荐度: 经典民族学论文范文题目

本论文目的在于,通过对俄罗斯民族学学科史的梳理,对其学科制度机构的客观介绍,对俄罗斯民族学热点问题的剖析,将俄罗斯民族学发展的整体概貌呈现出来.希望本论文是对我国“苏联民族学研究”传统的继承,并在此基础上,丰富我国的“俄罗斯民族学研究”.

第二篇民族学论文样文:中国彝族文化的民族学研究

中国是个伟大的国家,历史悠久,从远古时代一步步走来,途经不同的历史发展时期,写下了一页页辉煌的文化卷册.中国也是一个民族众多的国家,在社会发展的长河中,各民族共同创造了绚丽多彩、各具特色的中华文化.在这个民族大家庭中,彝族是一个古老而光荣的成员.从远古时*始,彝族的先民就和其他各族人民一道,为缔造这个伟大国家做出着贡献.这一贡献的突出表现,就是彝族在漫长的民族发展道路上创造了大量的、独特的、璀璨夺目的民族文化.这些文化是彝族人民勤奋智慧的结晶,同时也深深影响着其他民族,成为中国各族的共同财富,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彝族文化,不同学科有不同的观察角度和研究方法.民族学是一门以民族及其文化为研究对象的科学.它对文化的理解应该是最全面的.因此本文根据民族学的文化理论,从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方面对彝族文化的内涵与特点加以探讨.

论文共分五章,各章内容如下:第一章,彝族的起源与发展.广布于中国西南的彝族,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但关于它的起源,因文献记载不甚明确,造成过学术界的长期争论,有过东来说、西来说、南来说、北来说,乃至外来说等不同观点.但经过近几十年来中国民族学、考古学、语言学、历史学等多学科综合研究,基本断定,彝族是由部分从西北南下的古羌人到达金沙江南北两岸及滇中地区后,融合了当地以濮人为主的土著部落,逐步发展而形成的.由于分布较广,彝族先民时期便形成了很多支系.尽管如此,基于共同的地域、共同的文化传承与民风习俗,以及历史上“罗罗”的这一共同族称,至迟到公元13世纪的宋末元初,作为现代意义上的民族共同体,彝族已经基本形成.

第二章,彝族的物质文化特征.一个民族的衣、食、住、行、生产工具等物质文化的特点,都是由其特有的生存环境、生计方式决定的.追溯历史,彝族的生计方式经历了从原如狩猎、采集、中经游牧畜牧业,发展到了以农业为主,以及由粗放农业到精耕细作的发展过程.生产工具、衣、食、住、行等物质文化也经历了各自的发展、变化过程,并体现了浓郁的民族特征、地域特征和时代特征.

第三章,彝族的制度文化特征.民族学理论认为,人类要从事生产生活等各种社会活动,必须要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社会实体,如群体、组织、阶级、阶层等.人类的社会活动是千差万别、纷繁复杂、不断变化的,但只要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这些纷繁复杂的社会活动都是遵循着一定规律有秩序进行的,而这些群体、组织、阶级、阶层等社会集团和规范这些集团、组织乃至个人的规律,使之按秩序行事的制度,就是制度文化的基本内容.按照历史发展过程,彝族先民早期(原始时代)的社会制度,依次经历了彝族文献所称“哎哺”(母系氏族公社初期)、“尼能”(母系社会繁荣时期)、“希姆遮”(父系氏族与家族公社时期)三个阶段.族外群婚制、对偶婚制、一夫一妻制的婚姻制度,分别是上述三个阶段制度文化的又一显著特征.彝族的奴隶社会制度至迟公元2世纪己经存在.先后出现在西南的滇池地区、工卜都地区、洱海地区、滇东北与黔西北地区,以及公元8一10世纪的南诏国社会.从公元10世纪后期起,当上述地区大都陆续迈入封建社会时,唯有四川凉山彝族社会,奴隶制度得到顽强保留,直到20世纪50年代初.特殊的地理环境和历史因素,是凉山彝族奴隶制度长期保存的主要原因.彝族封建社会的制度文化特征,主要是代表领主封建制的土司制度.其中黔西北水西彝族土司制度又最具民族与地方特色.最后,本章还专题探讨了彝族家支制度这一社会文化现象的生成、性质与基本特征.

第四章,彝族精神文化特征.民族学认为,精神文化是人类精神生产 2的全部成果.一个民族的精神文化包括哲学、*、道德、法律、科学、文学、艺术、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等等.彝族的精神文化创造成果卓著,令世人赞叹.

彝族文字发明很早,据多方考证,应不晚于公元初的东汉时期.彝文文献数量巨大,其中文学著作居首位,而且形式多样,内容极为丰富,它与民间口头文学一起,是挖掘彝族优秀历史文化的资源宝库.彝族的*有家庭和社会两大部分,起着规范人们社会行为的作用.彝族的哲学思想是在理性与迷信、宗教与科学、唯心与唯物,以及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长期思辩中产生的,它主要反映在万物发生论、物质本源论、阴阳相配论、“五行”“八卦”论、天人结合论、人类演化论、君民一体论等诸多论题的思辩探讨上.彝族艺术,在音乐、舞蹈、绘画这三大主要领域,每个领域从形式到内容都非常丰富,而且都表现出独特的民族特征.彝族的音乐与舞蹈,既自成体系,又紧密结合.融歌舞于一体的“阿细跳月”享誉中国各地,是彝族歌舞艺术的精华.彝族的工艺创作,品种多样,技艺精湛,尤其是漆器,更以其玲珑优雅的造型和精美的彩绘图案闻名海内外.彝族的宗教信仰,有本土的原始宗教,也有传入的道、佛、儒教和基督教、天主教.

彝族原始宗教主要表现为多神信仰和祖灵崇拜.宗教巫师称“毕摩”和“苏尼”,但他之间又有司职和地位的差别.道、佛、儒教很早由内地传入,并受到历

第三篇民族学论文范文模板:中国苗族文化的民族学研究

苗族是中国多民族大家庭中的重要一员.苗族文化历史悠久、内涵丰富,以苗族文化为研究对象的苗学已经成为一门国际显学.这些文化是苗族人民智慧的结晶,同时也深深影响着其他的民族,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的世纪,如何继承和发展本民族传统文化,走具有民族特色和中国国家特色的现代化道路,是包括苗族人民、苗族文化研究者在内的各界人士共同面对的课题.

对苗族文化,不同学科有不同的观察角度和研究方法.民族学是一门以民族及其文化为研究对象的科学.它对文化的理解应该是最全面的.因此本文根据民族学的文化理论,从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方面对苗族文化内涵与特点加以探讨.

论文共分五章,各章内容如下:

第一章,苗族的起源与发展.本章根据历史文献和其他学者的研究成果,提出苗族的起源与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起源阶段(炎、黄至夏、商、西周、春秋、战国,苗族先民生活的时期)、形成阶段(秦汉至唐宋,苗族逐渐形成单一民族的时期)、发展阶段(元、明、清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繁荣阶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至今,苗族的经济、社会、文化逐步走向繁荣).现在,苗族已经是一个世界性的民族,他们分布在五大洲,在中国主要分布在西南和华中一带,其中贵州最多,占全国苗族总数的一半以上.

第二章,苗族的物质文化特征.一个民族的衣、食、住、行、生产工具等物质文化的特点,都是由其特有的生存环境、生产、生活方式决定的.追溯历史,苗族的生产、生活方式经历了狩猎、采集、畜牧等初始阶段,其后发展到了以农业为主,兼及狩猎、采集、畜牧等的较高阶段.生产工具、衣、食、住、行等物质文化也经历了各自的发展、变化过程,并具备了浓郁的民族特征、地域特征和时代特征.本章围绕苗族的饮食、服饰、建筑、交通运输与生产工具等内容进行探讨.

第三章,苗族的制度文化特征.民族学理论认为,人类要从事生产生活和各种社会活动,必须要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社会实体,如群体、组织、阶级、阶层等.制度文化是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章探讨了历代*王朝在苗族地区推行的政治制度,苗族内部的社会组织和社会制度,以及苗族的婚姻、家庭、亲属制度等.

第四章,苗族的精神文化特征.苗族的精神文化丰富多彩,涉及到宗教信仰、文学艺术、*观念、哲学思想、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审美意识等诸多方面.对苗族的精神文化进行全面的探讨,非作者力所能及,因此,在写作本文的过程中,作者选择了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几个方面,即宗教信仰、文学艺术、*观念、哲学思想,分别进行论述.

第五章,苗韩两族的文化比较.把苗族文化置于比较的视野之下,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认识这个有着特殊经历和世界性影响的民族及其文化.通过比较苗、韩民族文化,更深入地揭示苗族文化的特征,是本文的一种尝试性的努力.本章主要从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三个层面,对苗族文化进行了比较性研究.

第四篇民族学论文范例:族群如何记忆

本文以清代同治年间陕西回民起义后被清政府“善后”安置在六盘山-泾河上游地区的陕西回民(“陕回”)为研究对象,以历史文献、口述史和田野调查为研究方法,运用民族学、社会学和历史学等理论,在历史的“现场”与现实的田野的互文中,试图考察一个族群的集体记忆是如何在不同的历史语境中生成的,作为“历史主体”的他们——曾经的王朝“反叛者”——被“化平”而“善后”的弱势者是如何记忆自己历史的,在不同的历史语境中他们“有意”的忘却与特别的记住中是如何接续传统,以及实现“异乡”的文化再生的历史过程.在借鉴和反思社会学、人类学“空间理论”和记忆理论的基础上,笔者尝试提出“空间-记忆场”的概念,并结合本文的个案研究,笔者主要提出以下观点:首先,社会空间作为一个族群的集体意识和记忆场,其本身是权力生产的结果.就本文的个案而言,正是清王朝通过“剿洗”的历史过程和“善后”安置——地理空间的选址(空间的物质尺度)、硬性社会制度的安排(空间的社会尺度)、义学教育机制(空间的文化尺度)的设置这样一个历史社会空间的置换过程——剥夺“陕回”的“故乡”(陕回自己的空间),从而在“异乡”重新生产出了“陕回”族群,同时,这样一个历史过程中生成的空间又成为“陕回”族群的历史记忆场.其次,在充满权力的空间之外,其实还有富有情感价值的人性空间.譬如,走进六盘山泾河流域的“陕回”村落,这里作为他们如今的家园到处的地名都是曾经的故乡——陕西老家的地名,还有浓浓的秦地乡音,他们的祖先正是通过文化的再命名不仅在“异乡”创作了安身的“家乡”,而且以此缔造了一种集体记忆的媒介和文化传承的方式.而这个由国家(政府)和族群在互动、互惠和博弈*同建构的空间-记忆场,就成为“陕回”——这个“想象的共同体”承载和维护族群认同、延续文化传统的容器.因此,在清朝-民国-新中国的国家-社会转型的不同的历史语境中,对“陕回”族群记忆脉络进行考察,笔者发现不论是历史的、社会的、集体的,还是最核心的文化记忆,它们既关涉权力,同时又是“陕回”求生存之文化适应的自我再生产的结果.尤其是在改革开放的新的历史境遇下,以及更加宽松的政治语境中,“陕回”族群正是通过对“他者的创作”的阅读,唤醒了一个集体的文化自觉,从而完成记忆的“自我”建构.这种基于文化自觉的立足当下的族群记忆的重构,又将成为他们走向未来的指符.

第五篇民族学论文范文格式:民族学视野下的延边朝鲜族人口问题

全球化时代,延边朝鲜族人口发展出现了既不同于西方发达国家又有别于中国其他民族的变化,即作为发展中国家边疆少数民族,延边朝鲜族人口生育率不断下降,并出现人口负增长.迄今为止,对延边朝鲜族人口问题的研究多采用人口学的视角,仅呈现了人口发展问题的客观现状,难以全面揭示引发问题的社会根源和文化因素.

本文将人口发展问题置于社会变迁、民族文化传统以及族群生活方式等多方联系与互动中,尝试以民族学、人类学的视角进行人口问题研究.将延边朝鲜族人口问题与文化变迁理论相结合,通过民族学传统的田野调查与深入访谈,阐释蕴藏于人口生育行为背后的深层民族文化因素.同时,通过相关文献梳理,揭示延边朝鲜族人口发展变化的规律和趋势,从而对延边朝鲜族人口问题的解决途径做一些粗浅探讨,为今后国家和地方政府制定相关政策提供依据和参考.

论文包括绪论、正文、结论三个部分.绪论部分主要介绍国内外相关研究动态及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和研究方法等.正文分为五章.第一章,回顾和梳理了1949年以前延边朝鲜移民的迁入史以及移民人口的发展概况.第二章,论述了1949-1990年延边朝鲜族人口发展状况及人口发展特点.第三章,依据田野调查资料,揭示出20世纪90年代以来延边朝鲜族人口发展的新特点——人口负增长,并对这一特点的产生及性质进行阐释.第四章,运用民族学、人类学文化分析的相关理论,从四个方面探析了延边朝鲜族人口负增长的原因.第五章,论述了延边朝鲜族人口负增长所引发的社会影响.

结语部分对全文进行了总结:

第一,延边朝鲜族人口负增长是人口自然负增长,是长期以来民族人口转变的必然趋势.此次人口负增长不是因战争、灾害、迁移等社会因素所导致的非自然减少,而是由人口出生和死亡所致的自然绝对负增长.由于人口惯性及人口生育观念的彻底转变,人口负增长现象还将持续下去.所有这些特征充分表明,延边朝鲜族人口发展符合人口转变的特点,是长期以来民族人口转变的必然趋势.


https://www.mbalunwen.net/gui/86322.html

第二,长期以来,国家计划生育政策和朝鲜族重视教育的文化传统使人们的生育意愿发生彻底转变.同时,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全球化出现的大规模人口流动和婚姻家庭生活变迁在客观上抑制了人口的生育行为,最终导致延边朝鲜族人口负增长.

第三,延边朝鲜族人口负增长既有其积极的社会影响,也有其不容忽视的潜在危机.一方面,延边朝鲜族人口负增长减轻了区域社会的人口抚养负担,人民群众生活得到巨大改善,人口的文化素质趋向全面提升,另一方面,持续长久的人口负增长也使延边朝鲜族社会在民族人口延续、民族文化传承以及区域经济、政治生活等方面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

第四,延边朝鲜族人口发展进程充分表明,人口的生育行为虽然是一种生物现象,却始终受制于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人口发展与社会文化变迁密不可分.不同于生物的自然繁衍,人口发展始终是人口对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不断调适的结果,人口再生产具有浓厚的文化色彩.

通过对延边朝鲜族人口发展问题的深入研究,表明人口生育率下降并不依赖于经济发展的速度,人口生育率的下降会受到工业化发展的影响,但它与工业化实现并不必然同步,甚至可能会先于工业化实现.人口转变还在一定程度上与社会文化发展密切相关,社会文化变迁制约并影响了人口发展.本研究结论,无疑在一定程度上补充、完善了人口转变理论.

本论文可用于民族学论文范文写作参考研究.

民族学引用文献:

[1] 最新民族学论文选题参考 民族学论文题目怎样取
[2] 民族学学论文参考文献 民族学参考文献有哪些
[3] 民族学论文大纲范文模板 民族学论文提纲怎么写
《民族学论文范文参考 民族学毕业论文范文[精选]》word下载【免费】
民族学相关论文范文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