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写作 > 写作资料 > 文章内容

智能制造在职开题报告范文 智能制造类毕业论文格式范文2500字有关写作资料

主题:智能制造 下载地址:论文doc下载 原创作者:原创作者未知 评分:9.0分 更新时间: 2024-04-03

智能制造论文范文

论文

目录

  1. 一、研究背景
  2. (一)台州智能制造人才需求侧现状
  3. (二)地方智能制造人才供给侧现状
  4. (三)智能制造人才培养体系构建思路
  5. 三、实践效果
  6. (一)内涵建设成效
  7. (二)对外辐射效果

《基于三融模式的智能制造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和实践》

该文是智能制造类在职开题报告范文跟智能制造有关论文如何写.

摘 要:针对制造产业升级下的当前智能制造人才供需两侧脱节的问题,提出了“三融”模式的智能制造人才培养体系,包括基于“五链”衔接融合的产教融合机制和平台建设,“双元”融通的协同育人模式创新以及“多维”融汇并行的社会服务体系打造.通过实践探索,形成了中德合作办学的标准化体系,成为可推广的智能制造人才培养新范式.

关键词:产教融合;双元育人;人才培养;智能制造

一、研究背景

智能制造是“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主攻方向,是实现“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转变的必由之路.在制造产业转型升级中,传统的偏向低层级操作类岗位将逐渐被机器取代,而数字化建模、高端智能制造设备应用与维护等岗位越来越多,岗位能力升级也越来越快,智能制造人才需求呈现复合型、多元性、创新型等特征.具备高端智能设备操作能力、智能化生产过程处理能力的交叉复合型的智能制造人才培养迫在眉睫[1].

产业需求侧对人才提出新的要求和标准,作为教育供给侧——高职院校要重新定位人才培养,需要精确对接产业对人才的新需求,探索智能制造人才培养新路径,培养满足智能制造升级需要的高质量人才.

(一)台州智能制造人才需求侧现状

台州制造业提质增效的核心是智能制造技术应用,关键是要有高素质智能制造技术技能人才的对口供给.目前,智能制造人才的缺乏是制约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一大因素,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人才流失严重

臺州市制造企业中,人才储备战略意识不强.在人才引进方面普遍陷入“引进难、用不好、留不住”的困境,不能提供培植智能制造人才的“引、育、用”的丰沃土壤,导致人才流失严重,难以建立一支结构合理、技术过硬、技能高超的智能制造人才队伍.

2.缺乏培养规划

台州市制造企业对智能制造人才的培训力度不够,没有树立起正确的人才观,缺乏长远的人才培养远见.企业缺乏智能制造人才培养与开发规划,也没有找到行之有效的人才培养培训平台和机制.

3.引进方式单一

“十三五”期间,台州智能制造人才缺口巨大.台州市制造企业在引进智能制造人才上,招聘方式单一,引进渠道窄,人才开发的主动性不强.通过招聘引入的人才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人岗匹配度不高的问题.

4.人才素质不高

智能制造相关岗位的工作对人才的技术和素质要求更高.企业从社会上招聘的智能制造岗位人才存在专业匹配度低、专业性和职业素质不强的问题,难以承担智能制造类岗位工作.

(二)地方智能制造人才供给侧现状

智能制造产业的优化升级,需要供给侧提供的人才具有“多接口、一专多能、即插即用”的特征,能够将自动控制、信息技术、机械技术、工业机器人等技术相融合,解决工作岗位中出现的复杂多变的问题,具备创新能力和绿色制造设计能力[2].

当前,制造产业对于智能制造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需求非常迫切,而地方高职院校在应对智能制造产业需求上的反应相对滞后[3]:一是专业设置与智能制造产业需求不对接.没有精确把握地方产业对于人才的需求特征,主要依托单一专业培养的智能制造人才能力结构单一,不能满足对复合型人才懂信息化、懂专业的要求.二是课程设置与工作岗位不对接.构建的课程体系以“精、专”为主,形成的专业能力过窄,不能满足智能制造类岗位对人才的多学科、多层次、多方面的能力要求.“互联网+”、人工智能、机器人、物联网技术等领域的新技术新要求没有融入到智能制造相关专业的课程中.三是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不对接.没有将智能化、数字化生产过程的新形态要素融入教学中.四是实践教学体系缺乏立体化与多层次的设计.虽然也有“厂中校、校中厂”等校企协同合作、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但没有有效的校企协同育人机制和平台,无法将企业的智能制造新技术与设备引入学校,也不能在企业车间建立课堂,难以获得良好的校企协同育人效果.

(三)智能制造人才培养体系构建思路

台州是中国模具之乡,模具产业是台州主打的七大千亿产业之一.目前,全市有1.2万余家模具相关企业,从业人员25万余人.随着模具产品结构向高精尖方向发展,传统的模具生产制造已难以满足现代模具产品的要求.模具智能化、数字化、绿色化制造趋势越来越明显,促使台州模具企业在制造方式上必须进行转型升级.当前,能够从事模具智能制造类工作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极为短缺,年均缺口1万人以上.

依托产业办专业,服务产业定方位是专业建设的根本遵循.智能制造具有产业链长、技术类多、需求面广等特点,专业一旦与产业对接不精则容易走偏,若定位不准则没有特色,服务智能制造产业也就无从谈起.我校面向智能制造产业办专业的总体思路是“面向产业精对接,依托产业办学院,建设专业聚资源,培养人才依多元”,即将专业精准地与模具产业的智能制造升级需求对接,以学校的中德学院牵头,集聚融合模具龙头企业、模具行业协会、机器人制造和应用企业、科研院所、国际办学机构等资源与元素,搭建产教融合平台,共建产业学院.在产业学院办学模式下,以智能模具制造为主线,打造以模具设计与制造为核心,以数控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等为多翼的智能制造专业群,按照“共基础、分方向、定岗位”的三段式模式,培养“一专多能”、复合型、创新型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国务院《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借鉴双元制等模式,促进产教融合校企‘双元’育人”的改革方案,为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指明了实践遵循.本文以产教融合、校企双元育人理念为指导,探讨多方融合的产教融合新机制,双元融通的协同育人新模式,多维融汇并行的社会服务新体系,探索富有区域特色的智能制造人才培养新路径,以期为地方高职院校培养智能制造人才提供可借鉴的新范式.

二、“三融”模式的智能制造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

实现高质量的智能制造人才培养,既要有有效的办学机制作保障,又要有科学的育人模式来支撑,同时也离不开社会服务积累的资源反哺.在人才培养路径设计层面,主要以机制平台、育人模式、服务体系三个主体的打造来引领人才培养路径的实践,即以 “产业链、技术链、人才链、教育链、创新链”五链的有机衔接为理念,构建产教融合新机制,打造多主体协同运行的智能制造产业学院,为人才培养提供机制与平台保障;借鉴德国双元制模式,创新“五三”融通的人才培养新模式,为人才培养提供切实可行的实践路径;依托培养培训基地、国际证书考评中心、协同创新中心、技术联盟等多维平台,打造面向多元服务对象的社会服务体系,为人才培养提供丰富的反哺资源.图1为培养路径中对三者关系的描述,它们相辅相成,各司其能,成为高质量人才培养之路上不可分割的基石.

在考核维度,按照“规范中间、管好两端”的设计思路,构建教学标准,保证培养质量.规范中间的教学标准:一是建立智能制造专业群培养标准,规范智能制造专业群总体人才培养标准和各方向的人才培养标准;二是制定学习领域标准,规范一体化课程目标、内容、教学条件、师资考评等内容;三是制定理论模块教学标准和实训项目教学标准,规范好理实一体化衔接;四是建立与实施有效课堂认证标准,规范学习领域课程基于工作过程导向实施教学的要求;五是实施学习领域课程教考分离制度,参照德国IHK职业资格证书考评模式,按一份试卷涵盖学习领域课程的理论知识点和实操技能点的原则由第三方命题和评卷,通过第三方的课程考核,促进课程改革与教学改进.管好两端的入口和出口标准:一是基于职业性向测试,选拨学生进入智能制造专业群学习;二是参照国家1+X证书制度,引入德国IHK考核制度,对出口实施第三方IHK证书考核;三是制定毕业设计标准,通过盲审抽查形式保证毕业设计质量.通过上述中间环节的教学标准和出口环节的毕业标准,保证培养全环节的持续改进.

(三)“五维”融汇的社会服务新体系打造

立足区域发展需求,依托“三基地、两中心、一联盟”社会服务体系平台,面向企业高级技术人员、中职学校教师、高职教师、校内外国际标准证书考核人员、企业技术升级需求等打造“5”维并行社会服务体系,如图7所示.即依托省教育厅模塑人才培养基地面向企业高级技术人员开展高技术培训、依托省教育厅中职教师继续教育基地面向中职学校教师开展技术技能培训、依托教育部基于德国IHK 标准的智能制造群“双师型”培养培训基地开展高职教师双师培训、依托德国IHK 台州考试中心面向校内外开展国际化标准技术技能培训、依托省级工业机器人协同创新中心和省级模具产业技术联盟面向企业开展协同创新服务.通过培训与技术服务,打造一支高水平的双师双能型服务团队,开发各类培训项目课程包,助推企业的智能制造升级.通过社会服务的技术技能积累也为产教融合多元育人的办学之路提供重要的反哺资源.

三、实践效果

(一)内涵建设成效

近三年来,围绕服务智能制造产业升级发展需求,通过打造基于“三融”模式的智能制造人才培养体系,在智能制造专业群内涵发展上,打造了一系列优势平台和资源:

第一,专业群核心专业模具设计与制造从弱变强,成为市优势特色专业,助力模具产业高端化、精密化、国际化发展.

第二,联合bbw集团、德国莱比锡工商业联合会(IHK),设立国内首家IHK台州考试中心,面向校内外开展德国IHK 职业资格证书考培工作,培养企业急需的国际化技术技能人才.

第三,设立浙江省模塑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和浙江省省级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面向省内中职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开展技术培训.

第四,設立教育部双师型培养基地——基于德国IHK标准的智能制造专业群双师型培养培训基地,面向国内高职教师开展双师教师培养培训.

第五,建立浙江省模具产业技术联盟和台州市智能模具创新团队,面向企业技术升级开展技术服务.

第六,通过德国标准本土化改造,初步构建了智能制造专业群教学标准化体系.制定了专业标准、学习领域标准、实训项目标准、本土化的证书考核标准.

第七,以德国IHK师资标准为导向,打造了多元结构的国际化混编教学团队,其中有13名IHK培训师资质、9名IHK考官和3名外教.

第八,以德国IHK实训标准为导向,打造了以学习型工厂为核心的实践体系,建立了实训管理标准,在全校内外得到推广.

(二)对外辐射效果

1.对学生的影响

(1)学生培养质量高.围绕智能制造产业发展需求,通过“三融”人才培养体系和“三至”精神育人体系,培养出了具备“宽基础、精技能、有技术、能发展的”国际化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2)企业认可度高.进入订单班的学生在校期间获企业资助30000元/生,累计90余万元.订单班的学生实习期间已经成为技术骨干的占比达到40%以上.

(3)就业质量高.目前,第一届学生开始毕业实习,在上市公司、外资企业、旗舰企业等知名企业实习的学生占比60%以上,实习期间待遇每月4000元以上.学生从事智能制造技术相关岗位工作的占比60%以上.

2.对地方的影响

中德学院办学模式和成效在台州地区影响力逐渐显现.校企共建产业学院,与永高、凯华等共建产业学院,通过“现代学徒制”“双元制”“订单班”等模式,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设置、教材编写、实习实训、毕业设计、招生就业等方面的融合进行持续改进,并探索开展了行业人才技能证书试点.

(1)校企共建服务平台.作为牵头单位成立了省级模具产业技术联盟、台州市科技创新服务团队,开展广泛的科技服务活动.

(2)校企共育技能人才.与永高集团、成套设备等五家企业合作建立订单班,企业给予学生学费和生活费资助,并共设课程、互聘师资,真正实施校企协同育人.

(3)校企共建产教项目.与公元集团、赛豪、凯华三家企业合作开展省级产教融合型试点企业育人工作,其中公元集团为国家级产教融合型试点企业.与绿田、凯华、公元等开展台州市企业新型学徒制试点,共育人才.

3.对社会的影响

在近三年的中德合作办学中,引入德国双元育人模式,借鉴德国IHK标准,通过本土化建设,逐渐形成了以“职业标准国际化、课程体系本土化、培养主体多元化、培养体系标准化”为特征的合作办学新范式,获得了多方认可.

(1)得到校外推广.面向台州技师学院及台州市内的中职教师举办了“基于德国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实训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培训,面向台州市中职教师举办了两期“基于德国人才培养标准的智能制造大类教师教学能力”培训等.2019年开展企业员工培训1500人次,两年来,面向中高职学校教师开展培训累计400多人次.

(2)获得同行认可.宁波职业技术学院、丽水职业技术学院、苏州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等兄弟院校多人次来校交流,办学模式获得认可.

参考文献:

[1]李梅红.智能制造视域下高职专业人才培养研究——以机电一体化专业为例[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19(7):3-8.

[2]浦毅.高职院校智能制造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9(16):48-52.

[3]周兰菊,曹晔.智能制造背景下高职制造业创新人才培养实践与探索[J].职教论坛,2016(22):64-68.

(责任编辑:张宇平)

总结,这篇文章为一篇适合智能制造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关于智能制造本科毕业论文,相关智能制造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

智能制造引用文献:

[1] 智能制造论文范文 智能制造有关论文范文素材8000字
[2] 智能制造论文范文 智能制造方面有关论文范文检索10000字
[3] 智能制造论文范文 智能制造类有关专升本论文范文2000字
《智能制造在职开题报告范文 智能制造类毕业论文格式范文2500字》word下载【免费】
智能制造相关论文范文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