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写作 > 写作资料 > 文章内容

文化和大学毕业论文格式模板范文 文化和大学类有关在职研究生论文范文2500字有关写作资料

主题:文化和大学 下载地址:论文doc下载 原创作者:原创作者未知 评分:9.0分 更新时间: 2024-02-10

文化和大学论文范文

论文

目录

  1. 一、研究综述
  2. 二、价值意蕴:文化创新的向度取向

《从文化创新视角看高校科研人才培养》

该文是关于文化和大学类在职研究生论文范文与文化创新方面在职研究生论文范文.

【摘 要】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倡导创新文化,强化知识产权创造、保护与运用,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在此背景下,加大高校科研人才的培养力度,应从文化创新的价值意蕴出发,遵循文化创新的内在逻辑,针对高校科研人才培养的现实困境,并从文化自觉、文化开放、文化合作等方面寻找文化创新视域下高校科研人才培养的实践路径.

【关键词】文化创新;文化自觉;文化开放;文化合作;高校科研人才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994(2020)09-0104-5

在经济全球化快速发展、多元文化交织融合的时代背景下,世界各国围绕高科技人才展开了激烈的竞争,高校科研人才是技术创新中最具能动性、创造性的战略资源.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倡导创新文化,强化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大力推进文化创新有助于实施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实现高校科研人才的可持续发展.高校科研人才是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创新文化传承的引领者,各地区要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时代背景下,加大高校科研人才的培养力度.

一、研究综述

近年来,许多学者开始关注高校科研人才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不少的成果.现有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以下两个方面:

1. 文化创新方面.石文卓[1] 指出,文化创新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关键,并界定了文化创新的内涵、战略意义以及实现途径.唐志龙[2] 基于文化范畴广义、中义、狭义的三重意蕴,分别从理论、观念、实践和求真、求善、求美两个侧面,探讨文化创新的重要着力点和主体尺度.邹广文[3] 提出,文化创新注重把握文化价值关怀、文化发展规律、文化成果承传、文化平常心四个尺度.鲍展斌[4] 通过界定文化创新和文化自觉的涵义,深入分析它们之间的内在关联,并提出要培育文化自觉意识,推动社会文化创新.张谨[5] 基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思想,分析了文化治理机制的类型和特点,并根据其特点提出文化治理路径.吴叶林、崔延强[6] 分析了理想型的学科文化特质,指出当前高校学科文化困境,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2. 高校科研人才方面.王若宇等[7] 通过对2005 ~ 2015年全国统计年鉴数据的分析和整理,运用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对高校科研人才空间分布格局及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何洁等[8] 对19所985高校理工科R&D科研人员进行问卷调查,运用计量分析方法,对高校科研人才的流动现状、意愿及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吴道友、程佳琳[9] 通过深入访谈27位科技人才,基于扎根理论来分析企业与高校科研人才双向流动的障碍因素及作用机理.田永常等[10] 根据地质类高校的特点,基于创新型科技人才成长规律,构建科技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机制,对高校科研人才进行评价,并分析评价结果.李军锋[11] 根据高校科研人才评价机制的改革要求,指出高校科研人才评价机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革建议.周晓辉[12] 以协同思想为研究视角,分析政府、高校、企业和科研院所等主体在协同培养创新型科研人才中的作用,总结目前的主要做法和存在的问题,并探索如何构建多主体协同机制.

通过对已有文献的梳理发现,文化创新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文化创新的内涵、意义及实现路径;高校科研人才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于高校科研人才的分布与流动、人才评价机制及协同培养等.尚未有文献将文化创新同高校科研人才进行融合研究.基于文化创新视角研究高校科研人才培养是对既有研究的拓展,本文从文化创新的价值意蕴出发,分析文化创新三个向度的内在逻辑,找出高校科研人才培养的现实困境,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文化创新视域下高校科研人才培养的实践路径,以期为我国高校科研人才培养提供新的研究视角和理论支撑.

二、价值意蕴:文化创新的向度取向

文化创新是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基于社会实践和文化传承,构建与时代相适应的文化新理论、新内容、新制度及新技术.这种时代性变革不是否定传统文化,而是重塑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形成具有时展特色的新文化.文化在交流过程中传播,在继承基础上发展,都包含着文化创新的意义.具体的,文化创新包括三个向度:文化自觉,文化开放,文化合作[13] .

1. 文化自觉: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文化自觉是指人们对自己身处的文化环境有“自知之明”,了解自身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历程,了解自身文化的特色及未来发展趋向.文化自觉包括对自身文化和其他文化的反思:对自身文化的反思有助于人们更深入地了解自身文化,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联系;对其他文化的反思可以了解到其他文化的特色,有助于吸收和借鉴多元文化的优势特长,丰富自身文化.在多元文化激荡交融的发展趋势下,我们首先要坚持文化自觉,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以应对全球多元文化的挑战.同时,我们应该坚持扬弃原则,根据时展的需要,推动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形成具有全球化时代特色的优秀民族文化.

2. 文化开放:以我为主借鉴和吸收外来文化.文化开放是指人们在特定的文化环境中表現出来的文化自由和创新,并积极与外来文化交流和对话,实现自身文化与外来文化之间的动态交互.文化开放包括对文化内个体或群体的开放和对外来文化的开放:对文化内个体或群体的开放是指能够给予文化环境中的个体或群体创造活动更多的自由度和安全感;对外来文化的开放是指文化自身的适应能力,即与其他外来文化的交流融合程度.在全球化的浪潮中,我们要在保持本土文化主体性和开放性的同时,与其他文化积极沟通交流,借鉴和吸收外来文化的优秀成果,推动本土文化国际化.我国应该基于全球化的视角,放眼世界文化,借鉴和吸收其他文化的优秀成果,以弥补我国传统文化的不足.

3. 文化合作:努力融入和引领未来世界文化.文化合作是以文化的相互尊重为前提,各国之间进行的文化交流和合作.把宣扬本土文化和引入外来文化结合起来,实现多元文化的交织与融合.随着对外开放的逐步推进,我国与世界各国的联系更加深入和密切.我们要在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同时,把我们的优秀文化成果推向世界,让世界对中国有更深入的了解,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向国际宣扬中国文化,提升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的国际影响力.通过语言来弘扬中华文化,向世界宣扬中国文化的独特性,促进中外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并且,借助现代的传播手段向海外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增强中国文化的全球感召力,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

三、内在逻辑:文化创新是高校科研人才培养的新要求

1. 加强文化自觉是高校科研人才培养的基本前提.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屠呦呦,是从东晋葛洪的《肘后备急方》中获得的灵感,最终发现青蒿抗疟的治疗方法.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玻尔提出的互补思想源于中国古代文明中的哲学思想.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汤川秀树因受到庄子“浑沌”思想的启发,对基本粒子进行深入研究,并受李白作品的启发,提出了关于时空量子的“空域”概念.这些成就都来源于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不同,中国文化善于直觉思维,西方长于逻辑思维.逻辑思维是人们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类型反映事物本质与规律的认识过程,有着直觉思维无法比拟的优势,但当科学研究对象更为复杂、科学走向综合发展时,就会出现理解困难和表述不真实的情况,因此,创新科技成果需要直觉思维和逻辑思维协作完成.高校科研人才要加强文化自觉,正确认识不同的文化传统,既要继承发扬中国文化的优良传统、保持其原有特色,又需要充分认识其他国家的优秀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14] .

2. 提倡文化开放是高校科研人才培养的重要保障.文化开放的程度决定了高校科研人才培养的质量.一个地区接纳文化创新的程度越高,高校科研人才就拥有越高的独立性和活动自由度,越能激发出该地区高校科研人才的创造能力.通过对诺贝尔奖获得者的相关数据分析发现,诺贝尔奖自1901年创立以来,在物理、化学、生理学和医学三大科技领域中获得奖项的科学家和工程师共有654名,其中美国的科学家和工程师有268位,占获奖总人数的41%.美国人口数不足世界人口总数的5%,而获得科技领域诺贝尔奖的科学家人数却居于全球第一,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其多元和包容的文化.这种开放性文化为高校科研人才的培养提供了肥沃的土壤,激发了科研人员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也促使他们更容易接纳外来文化.对于我国而言,我们拥有优秀的传统文化,但呈现出的是一种一元性特征,不利于高校科研人才的思维创新,也不利于对外来文化的包容和支持.因此,我们积极提倡文化开放,为高校科研人才的创造性行为营造一种多元化、包容性的文化氛围 mbAlunWen.net[15] .

3. 培育创新文化是高校科研人才培养的内在机制.文化是民族的母体,是人类思想的底蕴.纵观人类的发展历史,任何一个经济繁荣、科技创新活跃的时代,都源于同时代文化创新的引导,都需要文化的自信与繁荣.创新文化是一种制度安排,是一种行为规范,更是一种价值观念.创新文化为技术创新人才创造出创新活动健康、自由张扬的生态环境,是科技创新者实现科技创新追求的精神家园.创新文化由外在创新文化和内在创新文化构成:外在创新文化是外在于创新实践的文化环境,是高校科研人才进行科技创新活动的制度安排和社会文化氛围 mbAlunWen.net;内在创新文化是內在于创新实践的文化要素,是高校科研人才进行创新活动所需要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外在于创新实践的文化环境和内在于创新实践的文化要素共同作用,激发并孕育出创新文化.高校科研人才的创新活动不仅仅是技术活动,更多地表现为高校科研人才的社会活动.高校科研人才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决定了是否能激发其科技创新灵感,从而产生科技创新活动,并放大科技创新成果的影响.

四、现实困境:文化创新视域下高校科研人才培养的障碍因素

当前,我国各大高校尤其是一流的综合性大学已经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但与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相比,仍然存在很大的缺口.高校科研人才培养在意识、共识、制度、理念等方面,存在文化自觉意识淡薄、对外合作交流不够、科研文化制度滞后、人本管理理念缺失等现实困境.

1. 意识困境:文化自觉意识淡薄.高校科研人才是科技创造的主体,他们代表着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情况.但是,高校科研人才的实际情况是文化自觉意识淡薄.这种文化自觉意识的淡薄,一方面是由于客观条件的缺乏,另一方面是由于主观态度的偏离.客观条件的缺乏主要体现在高校科研人才的工作和生活环境方面,如高校科研人才长期居住生活在单位所在地,只顾钻研自己的专业领域,较少接触到外来文化,无法与其他文化进行比较,难以找出自身科学研究的不足.主观态度的偏离主要体现在高校科研人才本身,如高校科研人才因职业要求,需要独立的发展空间,因此他们表现出更强的学术自信和精神自信.这种学术自信和精神自信对科学研究来说,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品质.但过于自信会导致高校科研人才目光短浅、固步自封,无法实现自我突破,最终导致科研能力和水平的降低.文化自觉意识的缺失,不利于高校科研人才的自我成长和发展,也无法实现高校科研人才对当地社会经济、文化传承、科技发展的引领作用.高校科研人才应时常进行学术反思,找出差距与不足,提升自身的科技创新能力[16] .

2. 共识局限:对外合作交流不够.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国际科技合作交流在科技创新中的作用日益凸显.通过国际合作交流,各大高校科研人员可以了解到学科发展的最新动态,接触到尖端的科学技术和学术思想,为科技创造活动提供了机会和平台,在促进学科交叉融合、科研资源整合、联合人才培养等方面做出较大的贡献.但是从整体来看,各大高校的交流合作还停留在科研人员作为访问学者出国、公派留学、参加国际学术研讨会等形式,对外国际合作交流的力度、层次都有待提高和改进.具体表现在:一是深层次、实质性的交流与合作不多,各大高校尤其是211、985等综合研究性大学,与世界高水平大学、国际著名企业以及重要科研机构开展具有重大影响的项目合作与交流的潜力还有待开发.二是由于世界顶级科研人才较少,国外知名学者一般是在国内进行短期访问和讲学,长期任教者较少,海外高级科研人才难以引进,导致国外的先进成果与尖端技术不能及时得到研究与学习.三是高校对于国际学术会议的承办能力不强,各大高校的学术交流会议以国内交流为主,缺乏较高水平的国际学术交流[17] .

3. 制度缺位:科研文化制度滞后.文化创新的重心在于文化制度创新.高校科研人才文化制度是针对高校科研人才的培养与开发、激励与考评、监督管理等方面的制度设计.良好的高校科研文化制度是高校科研人员保持持续创新活力和创新热情的重要保障.高校的科研文化制度只有不断发展和健全,才不会成为阻碍高校科研人员创新的桎梏.

当前,我国高校的科研文化制度的建设仍然较为滞后:一是科研管理制度体系不完善.各大高校的科研管理规章制度缺乏科研成果转化机制,现行的科研管理制度主要涉及科研工作量化、优秀科研成果奖励、科研项目管理等方面,并未实现高校科研与各地区经济发展的有效结合.二是科研管理协同创新不足,高校科研人员主要集中于自身本专业领域的理论研究,与地区经济发展脱节,科研成果转化率低.三是科研成果知识产权保护不足,大多数高校未设置专门的工作人员对知识产权进行管理,没有充分运用专利信息的价值,运用知识产权的能力还相对较弱.

4. 理念制约:人本管理理念缺失.当前,我国较多高校的人事管理制度不灵活,“以人为本”理念落实不够,科研人才的重要作用并没有凸显出来,没有很好地激发高校科研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也没有充分地满足高校科研人员的科技创新要求,甚至导致人才流失、人才浪费和人才短缺等问题.相关管理制度主要存在如下两方面的问题:

(1)人事管理制度的针对性不强.具体而言,一是人才管理仍带有浓厚的行政色彩,不能突出“以人为本”的理念,管理手段刚性有余、柔性不足.二是人才流动缺乏合理性.人才只能进不能出,造成部分高校紧缺人才招不来,相对过剩人才出不去.人才引进中重学历、轻能力的“唯学历论”仍大行其道.三是人才竞争机制滞后,没有形成一套合理的人才选拔和任用机制,难以做到量才而用、人尽其才.

(2)对高校科研人员的激励制度不完善.许多高校在制定科研奖励制度时没有充分地考虑科研人才的差异化需求,仅仅是采取简单的标准化方式来衡量评价科研人才的科研成果,并且对科研成果的实用性关注不够.因此,激励制度就没有起到良好的激励作用.

五、实践路径:文化创新视域下高校科研人才的培养路径

1. 加强文化自觉建设,树立文化创新意识.作为文化、学术思想最活跃、最富有创造力的高等学府,在传承和创新文化的基础上开展科技研发是高校的重要任务.高校科研人才要加强文化自觉,文化自觉需要自我批判的勇气和能力.高校科研人才的文化自觉,一是要反思自身科技研究成果的正确性及其价值,虚心接纳他人对研究的评价和建议;二是要反思研究目的和研究价值,反思自己是以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研究创新、突破自我、服务社会为目的,还是仅仅为了评定职称、树立个人威望而做的学术研究.

高校科研人才要在科技创新领域追求真理、探索学术知识.在加强高校科研人才文化自觉的同时,还要树立文化创新意识,培养团结协作、敢于冒尖的创新精神.科技活动越来越依靠集体的智慧,需要在不同人员和群体之间开展有机协调和相互配合.在强调团结协作的同时,要大力鼓励和支持冒尖,以便使学术带头人和尖子人才脱颖而出,带动和促进高校科研人员整体创新能力的增强.

2. 加强文化对外开放和国际合作交流.创新文化是在改革开放的過程中,通过文化和信息的交换得以产生和成长的.在经济全球化、各种文化激荡交融的背景下,高校要不断加强文化对外开放,引进国际先进的科技文化成果,更新现有的文化观念,促进自己本土文化的成长与发展.充分利用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缩短彼此间的差距,促进我国科技的创新发展[18] .具体而言,一是加大对外合作交流的深度,选派高校科研人才到国外高水平大学深造和交流,开展与世界一流大学、国际著名企业以及重要科研机构重大项目的合作;二是积极引进世界顶级科研人才,聘请国外知名学者、专家、教授参与大学授课和项目研发,为高校科研人员开展科技创新工作提供更多指导;三是提高各大高校国际学术会议的承办能力,邀请国内外的知名专家、学者参与会议交流,为高校科研人员提供更多的机会和平台,从而促进高校科研人才与国外知名学者的学术交流与切磋.

3. 加强文化制度建设,优化高校科研管理.高校科研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文化制度的承载和支撑.文化制度为高校科研人才创造力的激发提供了一个、自由、宽容的文化制度环境.高校科研人才培养的文化制度建设,要以高校科研人才个性发挥、学术自由、包容理解为基准,为高校科研人才营造良好的文化制度环境.同时,要进一步优化高校科研管理,提升科研管理水平.具体而言,一是建立健全的科研管理制度体系.建立科研成果激励导向的科研激励机制,对现行的科研绩效评价办法进行改革,完善高校科研人才的考评与奖励机制.二是加大高校科研与社会经济的协同创新管理.加强科技创新的应用导向,注重科研成果的推广与实际运用,最终实现高校科技创新成果与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相融合.三是建立知识产权保护制度,配备专门人员对科研知识产权进行管理.四是完善高校科研评价体系,对高校科研人才的科研工作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突出评价体系中质量指标的重要性,强调科研成果的实践运用.

4. 坚持以人为本,推进人本文化创新.新知识的创造、新技术的发明、新学科的创建都源于科研人才的培养,科研人才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宝贵资源,是实现新科技突破与发展的引领者.具体而言,一是高校科研人才培养坚持以人为本,推进人本文化创新;要以人为核心,突出高校科研人才在科技创新活动中的主体性,确定他们在科技创造工作中的主导地位,充分调动积极性、主动性,从而提高高校科研人才的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二是尊重高校科研人才的个人价值和首创精神,鼓励他们自由探索、努力创造,进而实现个人价值.三是营造自由、开放、包容的文化氛围 mbAlunWen.net,关注高校科研人才的创造价值和能力,包容失败.四是关爱高校科研人才的身心健康,关注他们的薪资待遇、住房安排、子女教育、实验设施设备、科研经费等方面的需求[18] .同时,关心高校科研人员的精神需要,努力树立科学家、技术专家崇高的社会形象,使科教工作真正成为受人尊敬、令人羡慕的职业,树立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的良好风尚.

【 主 要 参 考 文 献 】

[ 1 ]石文卓.文化创新: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之关键[ J].求实,2013(6):73 ~ 77.

[ 2 ]唐志龙.文化的三重意蕴及创新视阈[ 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2(9):100 ~ 107.

[ 3 ]邹广文.现代文化创新的四个尺度[ J].山东社会科学,2016(5):21 ~ 25.

[ 4 ]鲍展斌.文化创新与文化自觉[ J].理论视野,2016(7):11 ~ 14.

[ 5 ]张谨.激发文化创新活力,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文化治理机制及其路径选择[ J].学术研究,2018(2):1 ~ 8.

[ 6 ]吴叶林,崔延强.基于学科文化创新的一流学科建设路径探讨[ 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7(5):89 ~ 97.

[ 7 ]王若宇,黄旭,薛德升,刘晔.2005 ~ 2015年中国高校科研人才的时空变化及影响因素分析[ J].地理科学,2019(8):1199 ~ 1207.

[ 8 ]何洁,王灏晨,郑晓瑛等.高校科技人才流动意愿现况及相关因素分析[ J].人口与发展, 2014(3): 24 ~ 32.

[ 9 ]吴道友,程佳琳.基于扎根理论的科技人才流动阻滞因素及作用机理研究——以企业与高校科技人才双向流动为例[ J].财经论丛,2018(5):87 ~ 96.

[10]田永常,杜远生,张云姝等.地质类高校科技人才评价体系研究[ J].科研管理,2018(S1):52 ~ 56.

[11]李军锋.深化高校科技人才评价机制改革[ J].中国高等教育,2014(18):53 ~ 55.

[12]周晓辉.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中协同体协同机制研究[ J].高教探索,2013(6):57 ~ 61.

[13]王春.新时期高校文化传承创新的三个向度[ 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7(3):16 ~ 17.

[14]田友誼.文化创新视阈下的创造性人才培养[ J].现代大学教育,2012(5):77 ~ 82.

[15]张京.弘扬创新精神 培育创新文化[ J].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2(2):76 ~ 78.

[16]田兴国,吕建秋,黄俊彦等.高校教师对创新型科技人才发展环境认知及改革意愿研究——基于全国61所高校的实证调查[ J].科技管理研究,2017(6):106 ~ 111.

[17]牛振喜.研究型大学科研管理水平提升维度与对策[ 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3(8):138 ~ 140.

[18]王楚鸿,陈妙铃.高校科技人员“享受性缺失”现象研究——以广东高校为例[ 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4(1):150 ~ 155.

此文评论:这是一篇大学硕士与文化和大学本科文化和大学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优秀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关于免费教你怎么写文化创新方面论文范文.

文化和大学引用文献:

[1] 传统文化论文范文 传统文化相关大学毕业论文范文2万字
[2] 文化传播论文范文 文化传播大学毕业论文范文2万字
[3] 传统文化论文范文 关于传统文化方面大学毕业论文范文8000字
《文化和大学毕业论文格式模板范文 文化和大学类有关在职研究生论文范文2500字》word下载【免费】
文化和大学相关论文范文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