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写作 > 写作资料 > 文章内容

科学传播论文范文参考 科学传播毕业论文范文[精选]有关写作资料

主题:科学传播 下载地址:论文doc下载 原创作者:原创作者未知 评分:9.0分 更新时间: 2024-01-07

科学传播论文范文

论文

目录

  1. 第一篇科学传播论文范文参考:新媒体环境下的科学传播新格局研究
  2. 第二篇科学传播论文样文:新媒体科学传播亲和力的话语建构研究
  3. 第三篇科学传播论文范文模板:科学传播的新模式
  4. 第四篇科学传播论文范例:中英美澳科学传播政策内容及其实施的国际比较研究
  5. 第五篇科学传播论文范文格式:科学传播的叙述转向及其哲学思考

★这是100篇免费优秀与科学传播论文范文相关的资料,为科学传播方面的的本科毕业论文和硕士毕业论文与职称论文写作提供有价值科学传播论文范本格式模板参考.

第一篇科学传播论文范文参考:新媒体环境下的科学传播新格局研究

我们处在了这样的一个大背景:

一是,**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科学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强有力的科学传播.**明确提出,要构建覆盖广泛、技术先进的现代传播体系.加快推进中国科学传播能力建设,建立适应新媒体传播环境的科学传播新格局,形成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综合国力相称的科学传播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是,全球化背景下的国家竞争取决于国家创新能力;创新能力增强必须有高素质的国民,国民科学素养的提高至关重要;没有适应现实需要的科学传播理论和传播体制,就不可能大幅度培育很高科学素养的国民,也就不可能极大产生促进现代科技发展和文明进步的推动力量.同时,科学传播的阶段涵盖了以前阶段传播科普、公众理解科学的任务和使命,更有着自己的独特的理论内涵与时代特征,在沟通公众与科学、公众与科学共同体,促进科学事业的健康发展方面有着更重要的先导价值.

三是,新媒体技术的发展,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彻底打破了传统媒介的传播格局,极大地改变了原有的科学传播格局,科学传播同样也面临着新媒体的挑战与运用新媒体开启科学传播新阶段的紧迫任务.以传播科学文化为己任的科学传播在新媒体环境下如何更好地发挥其新功能,需要深入探讨;在新媒体冲击下的科学传播媒体需要新的发展战略和思路.

基于上述考虑,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对象——科学传播.

科学传播是个大概念.为了理论联系实际,指导实际工作,本课题将研究重心放在了新媒体环境下科学传播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在深入研究科学传播的基本理论问题的基础上,着力探讨的科学传播特点,从而提出科学传播在这样的时代背景、新媒体环境下的战略变革与建构新的战略的问题.

科学传播的关系,涉及科学与公众、科学与科学共同体、科学与社会;也涉及科学与媒体.而今,在新媒体时代,科学与公众的关系还必然涉及新媒体.科学传播的实质,是要调整好科学与公众的关系.科学传播走过了三个阶段:传统科普、公众理解科学和科学传播.在对科学传播的研究中,有学者从科学传播的内容层次上分析,提出科学传播的“两阶”分类.其实,不论是一阶科学传播,还是二阶科学传播,要确定的是,公众到底是科学传播的被接受对象,还是主宰者.公众需要科学,因为公众的科学化生存离不开科学的知识与观念;但科学事业的发展也需要公众的理解与支持,没有公众的理解与支持,或者说公众对科学一片无知与误解,科学事业在当代是无法开展的.

本课题主要分为6章:

第一章主要阐述科学传播的基本问题,介绍科学传播的理念与历程;科学传播的内容与特点,

第二章重点在于理清新媒体与科学传播的关系,分析了科学传播的媒介变迁及新媒体时代科学传播面临的新语境;探讨了新媒体环境下的科学传播特点,强调要重塑科学传播新格局,

第三章着重揭示新媒体为科学传播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分析了大众媒体在科学传播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媒体科学传播现状、存在的问题;科学传播的新媒体应用,对多媒体背景下的科学信息传播、移动互联网的应用和社会化圈子的互动体验进行了具体分析,

第四章对建立适应新媒体环境的科学传播体系,对科学传播的现实方位与理论资源和建立科学传播能力评价体系进行了分析;对促进新媒体环境下更好地开展科学传播提出了若干建议.

第五章对国外新媒体科学传播理论与实践的总结与评析,发挥了他山之石的功用,

第六章以《中国科学报》社为例总结分析了新媒体环境下的科学传播策略,作为唯一依靠我国自然科学与工程科技领域最高学术群体创办的科学传播类大众媒体,《中国科学报》社成立50多年一直从事科学传播,在新媒体科学传方面也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

本课题在科学传播领域做了一定的前瞻研究与科学传播的理论建设,提出了若干新概念、新提法,体现了科学传播的新思维.其目的在于推进科学传播媒体的科学传播实践创新与理论提升.主要特点可以归纳为:

1.尽可能厘清重要概念.在科学传播的概念问题、科学传播对待公众与科学共同体、科学传播与“两种文化”的关系等等,下了较大的研究功夫,提出了独到的见解.在新媒体的概念、特点,新媒体与科学传播的关系等问题上,本研究也独辟蹊径,做了深层次的研究.

2.重点在于梳理新媒体与科学传播的实践,集中阐述新媒体对科学传播的影响,揭示面向公众的新媒体科学传播模式;提出了适应新媒体环境的科学传播体系的合理论断.

3.结合国内科学传播媒体的实践与国外新媒体科学传播的理论与实践,着眼现实与未来,把握新媒体技术发展的超越性特征,联系了Web2.0、IPv6、物联网技术发展对科学传播的应用表现或潜在价值,大量例举并分析了各类社交媒体、视频媒体在开展科学传播过程中的特征、作用.

4.视野开阔,从科学与科学传播的本质上进行研究,展示了科学传播介质变化与科学播规律,揭示了科学传播在当代人类文明中的进程与价值.

5.注重实践,从科学传播的现状出发,有针对性地有效的成功案例进行深入分析,力求取得示范效应.

第二篇科学传播论文样文:新媒体科学传播亲和力的话语建构研究

新媒体是科学传播的重要*,话语是科学传播的实现机体.亲和力是科学传播的重要“情商”,也是话语传播艺术的核心,是关系科学传播效果、拉近公众与科学距离的黏合剂,是科学传播在公众中能走多好、走多远的关键.科学传播过程中的情感投入与表达,传递着科学的人文价值,近年来进一步得到了科学界和传媒界的共同关注.科学传播该怎样表现科技本身所固有的亲和力特征科普工作者应如何积极介入受众科学知识的构建过程如何让科学传播真正具有对话性、参与性和情感性上述问题,都离不开话语亲和力的介入,对此我们将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进行探讨.

科学需要人文,也需要以更加人性化、艺术化的各种手法进行传播与普及.从话语上入手构建科学传播的亲和力,是一个稳妥的起步方案,也是一个便捷有效的渠道.要提升新媒体科学传播的亲和力,在完成固有话语思维转向的同时,还要着眼于建立科学界“专业话语体系”与大众传播“通俗话语体系”两者之间的话语转换机制.新媒体开放、动态而自由的话语交流空间,对权衡和寻找两者的契合点,十分有利.让科学传播坚持既尊重科学规律,也尊重传播规律,以亲切的方式走近公众,才能让公众真正理解科学.本研究聚焦新媒体、科学传播、话语、亲和力四者之间的紧密而复杂的关系,以亲和力为研究线索,以科学传播话语为研究载体,在以数字传播技术为基础的新媒体时代背景下,提出“新媒体技术虚拟语境”这一概念,借力这一语境构建科学传播的话语活力和效力,并在这一特殊语境中探讨科学传播亲和力构建的话语策略及重难点.

新媒体科学传播亲和力的话语建构研究,以话语本身为解析对象,结合语言哲学中的“超语言学”和话语分析方法,从多样化视角展现亲和力的表现特征及受众对其的感知过程.亲和力与喜感、忧虑属于同类,都是基于假设存在的心理活动表征,呈现出言语亲和力和非言语亲和力两种状态.本研究将亲和力看作一种可被“建构”的客观存在,以话语建构作为假设性行为类型,把“建构”这个过程看作科学传播一种积极而动态的行为视角.借此,我们可以观察到科学传播行为与话语机制在亲和力生成过程中的点滴作用,并从抽象层面上预测和判断,亲和力的构建与语言之外是否存在着联系.

第三篇科学传播论文范文模板:科学传播的新模式

二十世纪在人类的历史上是一个辉煌而动荡的时期,社会的转型发展一日千里,而这一切都与科学技术紧密相关,它在经济、军事、政治、文化等社会各领域都起到了革命性和创造性的作用,并逐渐与社会及其各系统融为一体.科学传播不论是作为科学共同体的内部交流,还是面向社会的科学普及和技术推广,亦或是教育系统的传授和决策部门的咨询,它作为沟通科学与社会的重要桥梁,在当代以科技创新为驱动的社会中均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英国著名学者贝尔纳于1939年就认识并提出“需要极为认真地考虑解决科学传播的全盘问题”.由于科学传播对科技创新、社会发展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世界各国政府高度重视并积极推动本国科学传播(尤其是面向公众的科学普及)事业的发展,纷纷制定国家战略,优化公众理解科学,提高公民科学素质,为增强自身创新水平和国际竞争能力提供支撑.然而随着“大科学”时代的来临,知识生产模式的转变和社会转型同步发生,科学与社会之间的双向互动更加密切,知识不确定性所引发的技术风险甚至灾难与日俱增,其对社会环境和公众健康等产生的负面影响日益严重.疯牛病、核泄漏、克隆人等一系列事件动摇了公众对科学技术的信心,甚至对生物工程和信息技术等领域的迅速发展也感到不安并提出质疑,公众的信任危机和舆论谴责对科学的发展及其社会应用产生了重大影响,科学与社会的关系被重新审视,科学传播的内涵也随之拓展和演化.不论是国内的传统科普工作,还是欧美早期的公众理解科学运动和公民科学素质调查,都体现着“缺失模式”的前提假设,即科学是完美无缺、准确无误的,而公众是愚昧无知、确信无疑的,科学的发展必然带来社会的福祉,公众对科学的(支持或反对)态度取决于公众对科学(知识和过程)的理解程度,所以,公众越是理解科学,其科学素质越高,也就越支持科学事业的发展.然而,研究和事实表明,这种将科学圣神化、公众问题化、理解简单化的科学传播模式,既无理论依据,又无现实基础,在当今知识的不确定性时代,不仅无助于科学与社会的协调可持续发展,也不利于公众与科学之间建立一种基于信任的良性互动关系.因此,科学传播传统内涵中科学主义的公众理解受到批判,科学反思和公众参与的重要性不断增强,传统功能中科学大众化的社会普及得以完善,社会语境、*决策以及公共服务功能不断拓展.科学传播也正是在知识生产模式变革和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逐渐从传统科学普及发展为现代科学普惠,从公众理解科学转向公众参与科学(对话和决策),从传者为中心的“缺失模式”过渡到以受众为中心的“语境模式”和“*模式”,实现了社会到科学的积极回应和有效反馈,同时也达到了科学的社会建构和公共治理,为科学与社会的双向互动和风险控制提供了多元途径,为国家创新系统和公共科学服务体系的建设提供了机制保障.在知识社会与风险社会并行的今天,科学传播的新模式——“语境模式”和“*模式”业已成型、大势所趋,它将有力的指导当前公众参与科学对话和决策的社会实践,对推动我国的科普事业,促进公众理解科学,提升公民科学素质,完善国家创新系统,构建基于公众参与的公共科学服务体系,缓和科学与公众的紧张关系,协调科学与社会的良性互动提供重要支撑.

第四篇科学传播论文范例:中英美澳科学传播政策内容及其实施的国际比较研究

科学传播论文范文相关参考属性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科学传播论文例文 大学生适用: 2000字硕士学位论文、2500字自考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25 写作解决问题: 如何怎么撰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文献综述、论文结论 职称论文适用: 杂志投稿、职称评副高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科学传播方面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秀科学传播论文范文选题

世界范围内科学技术的不断革新推动着全球经济社会不断发展以及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的深刻变革,人类要适应这些变革,必须不断提高科学素养.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为了应对科学和技术进步所带来的激烈竞争,均通过积极发展科学传播事业来不断提升公民科学素养,从而为科学技术创新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其中,科学传播政策问题成为目前国际公共科技政策中的重要问题,对多个国家科学传播政策的比较,可为国际科学传播政策发展水平的确定提供有力依据.

本研究从亚洲、欧洲、美洲和大洋洲中分别选择中国、英国、美国和澳大利亚这四个国家的科学传播政策作为比较研究对象,旨在探析我国科学传播政策与国际发达国家的差异,为我国科学传播政策体系的完善提供可借鉴的国际经验.

本研究根据对“科学传播”和“科学传播政策”核心概念的界定以及围绕这一核心概念的文献梳理结果,从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和中国四国科学传播政策制定的政府机构出发,全面查询其出台的现行科学传播政策,并根据内容主题和颁布机构对科学传播政策进行归类.以政策文本的可比性为前提,结合制定科学传播政策机构行政级别的对等性和权威性以及政策内容的针对性和时效性为政策文本的选择标准,在所普查的政策文本中,选出重点分析的政策文本.借鉴公共政策分析中的“规范最佳分析”模式以及贝磊和托马斯的比较教育分析框架,综合应用分析性比较研究法和定性内容分析法,对各国科学传播政策总体特征、政策内容及其实施进行重点分析.最后,对本研究比较分析的结果进行总结,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本研究主要开展如下三个方面的研究:

研究一,分析中英美澳科学传播政策总体特征,其目的是在对各国科学传播政策的普查结果中,选出本研究重点分析的政策文本.从各国负责制定科学传播政策的政府机构出发,研究其现行的科学传播政策内容、表现形式等现状.根据科学传播政策文本选择标准,选出重点研究的科学传播政策文本.

研究二,研究中英美澳国家科学传播政策内容的共同特征与不同特性.重点从关于公众的科学传播政策、关于媒体的科学传播政策、与学校科学教育相关的政策和关于科学传播评估的政策这四个维度展开分析和比较各国科学传播政策内容的相似性和差异性.

研究三,研究中英美澳国家科学传播政策实施的的异同性.从关于公众科学传播政策内容的实施、关于媒体科学传播政策内容的实施、与学校科学教育相关政策内容的实施和关于科学传播评估政策内容的实施这四个方面分析各国科学传播政策实施结果、实施机制等特征.

本论文主要的研究结论如下:

1.政策总体特征:(1)科学传播政策制定机构的组织机制类似.均有专门负责科学传播政策制定的牵头机构,负责出台科学传播领域的领导性政策以及总体协调科学传播工作.均有影响政府科学传播决策的非政府机构,对政府科学传播政策制定提供建议,并监督其实施工作.(2)科学传播政策的表现形式有差别.从文本形式上看,美国将科学传播内容放在科技和教育政策中,英国、澳大利亚和中国既有专门科学传播政策,也在科技政策中包含科学传播内容.美国、英国和澳大利亚政策内容具有原因分析、证据论证、经费预算和责任机构等,而我国政策内容缺少证据论证和经费预算等.

2.政策内容的特征:(1)关于公众的科学传播政策,提高公众科学参与度方式的大方向类似,而要解决的突出问题不同.各国均利用现有设施资源,开展各种科学传播活动,并在科研项目中融入科学传播内容等方式来提高公众的科学参与度.均设立专门科学传播政策的领导或组织机构,负责协调与监督政策实施,加强各相关机构间的合作.美国、英国和澳大利亚侧重于激发公众的“主动”参与科学.而我国公众处于“被动”参与科学的状态.均针对本国特殊问题提出针对性科学传播政策,美国要求加大对少数民族服务机构的投资,英国要求加强公众参与决策以及科技道德和科学风险的传播,澳大利亚提出加强热带地区、沙漠地区、海洋科学和土著知识的科学传播工作,而我国针对农民、城镇劳动人口以及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等重点人群提出科学素质建设对策.(2)关于媒体的科学传播政策,通过媒体传播科学的途径类似,而措施详略程度不同.各国均通过加强科学界和媒体界间的交流、吸引科学专家参与科学节目制作和报道、培训科学家和媒体记者、充分利用新兴媒体、成立科学与媒体协调机构或职位等方式提高媒体中科学质量.英国和澳大利亚均侧重于对利用媒体有效传播科学的“途径”进行规划,且均较详细.而我国的措施不够具体,侧重于对利用媒体有效传播科学的“结果”进行规划,提出提高科普影视作品等质量的目标要求.(3)与学校科学教育相关的政策,促进青年人学习科学的方式类似,而价值取向不同.各国均采取科学科学教育改革、加强科学教师专业培养以及开展丰富的科学课外拓展活动等方式来提高青年人对科学的兴趣.美国侧重于关键能力融入到科学课程、推广最佳教学实践以及提高来自弱势群体的学生科学参与度.英国侧重多方参与科学课程开发、科学学习路径多样化、学校管理问责制以及在科学课程中的道德、数学、就业信息指导等内容.澳大利亚侧重加强政府对科学教育的资助.我国突出中小学、职业教育等的课程与教材建设、农村地区科学教育改进以及科普设施资源建设.此外,美国、英国和澳大利亚注重激发教师自主学习的“内在”动力.而我国强调对教师进行培训,注重给予教师持续学习的“外在”推力.美国、英国和澳大利亚均侧重于提供学生可亲自动手的实践活动,美国还强调为高中年级以上年级学生提供科研经验,倾向于让学生主动式地“做”科学,而我国虽然也提到开展丰富的青少年科普活动,但倾向于让学生被动式地“接受”科学.(4)关于科学传播评估的政策,评估政策所采用的总体策略类似,而评估技术的发展水平和细化程度不同.均规定开发科学传播评估标准或工具,并定期开展公众科学态度调查,以此监测科学传播领域发展状况.英国与美国的评估技术较为发达,规定专门评估机构或组织的职能,并建立供评估工具和方法共享的数据库.澳大利亚和我国的全国性评估技术处于起步阶段.美国、英国和澳大利亚的评估政策内容均较详细,且各具特色.美国详细规定了国家评估机构收集数据的类型.英国规定了加强评估方法共享的方式.澳大利亚规定了开发对科学传播组织机构和活动的评估工具.而我国的评估政策较为笼统,集中在建立监测指标体系和公民科学素质基准上.


https://www.mbalunwen.net/hqx/85299.html

3.政策实施的特征;(1)关于科学传播政策实施总体策略类似.均优先实施与各国优先发展目标达成最贴近的措施,且实施过程中会根据实际情况对政策进行相应调整,以促进科学传播政策目标的实现.(2)关于科学传播政策实施的执行主体略有不同.美国主要是以联邦政府机构资助计划的形式,社会各界力量共同实施.澳大利亚主要是政府部门委派的机构或组织开展.英国是由政府及其委派机构协调完成.我国主要由政府部门与中国科协系统协调完成.(3)在政策执行过程中体现出的特征不同.美国、英国和澳大利亚主要采用“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综合路径,由国家行政机构首先提供政策标准或政策导向,其他基层组织、社会团体或公众作出回应,国家行政机构再根据这些回应调整与实施相关政策,体现了执行主体与公众共同决策的特征.而我国政策的执行特征与此不同,偏向于“自上而下”的路径,决策中与公众互动的特征不明显.

本研究在丰富对科学传播政策国际比较的研究上具有重要实践意义,对我国科学传播政策体系的完善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第五篇科学传播论文范文格式:科学传播的叙述转向及其哲学思考

科学作为人类认知和实践发展的最重要成果之一,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也深刻改变了我们对客观世界的看法.对科学知识的推广也经历了科学普及、公众理解科学阶段,进入了传播阶段.科学传播,就是科学共同体利用各种媒介,将人类在认识自然与社会实践中所产生的科学、技术以及相关的方法、思想与文化,通过“*”与“互动”的方式在公众中扩散,从而达到公众把握科学、参与科学、与科学对话的目标.随着大数据时代广泛深入的影响,数字化为科学传播带来了新的机遇.然而,不容乐观的是,科学传播也面临着众多的问题.首先是科学的形象问题.科学在启蒙时期作为一种重要的认识论将宗教拉下了神坛,将人们从中世纪的黑暗中解放出来,而现在科学却成为一种新的宗教笼罩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上,人文、艺术等思想形式日益被边缘化.在学术界内部,自然科学也以精确性、客观性的姿态傲然自居,对社会学取得的真理性知识持怀疑态度,使得科学主义盛行.其次是科学技术的滥用所导致的全球变暖、核能安全、食品安全、克隆技术等,业已触动着人类社会每位成员神经.最后是伪科学和反科学的盛行为科学的发展和传播所设置的障碍.在本文看来,要解决这些问题,为科学正名,需要从理论上刨根问源,要在认识论上重新界定科学传播的内容及其特性,在方法论上为公众理解和科学传播之间寻求视域融合,从而解决学界所面临的问题,为科学传播的理论研究提供一种可能路径.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首先,对传科学传播及相关理论及历史流变进行梳理,指出现在科学传播在理论和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而这些问题的出现及解决需要从理论上对科学传播进行重新的审思,从哲学上寻求新的支点,才能在根本上解决科学传播的现实问题.

其次,围绕科学话语进行研究,尝试从认识论上回归科学的人文属性.科学话语作为科学共同体的一种言说,从本质上来说,同其它语言并没有什么不同,根本不存在一个超越话语说明和解释的客观世界.科学话语依赖于科学共同体所处的历史、文化和社会语境,是主体创建的文化史一部分,而且,科学话语离不开修辞.传统的逻辑实证主义的话语分析注重逻辑、数理分析,力图抽象出普遍、绝对的话语形式,以维护科学知识客观、中立.科学建构主义则将话语当成科学实践活动的一部分,通过话语分析找出科学知识背后的社会因素.话语分析纲领认为是科学话语“书写”出了现存的科学,话语对世界的说明具备优先地位.话语及其分析为科学的人文属性提供了基础,也为科学传播的叙述转向在认识论上提供了基础.

再次,对生活世界展开研究.生活世界是一个科学与公众共同存在的场域,为人类的包括科学在内各种认识提供基础,属于根源性的存在.胡塞尔提出“生活世界”理论,就是为了解决现代科学危机,对传统的认识论进行批判反思的结果.由于生活世界没有沾染主客分离、泛逻辑主义、盲目技术崇拜的恶习,置于生活世界的语境当中的科学,自然为生活在其中的公众打通了开放的路径.由于在生活世界里,人类的认识呈现多重性和异质性,对填补两种文化之间的沟壑、避免科学主义的盛行意义重大.另外,生活世界不仅强调人的主体性,更重视言语和行为的主体间性,为科学传播提供了新的现实基础,从而让科学解释和公众理解之间实现了视界融合.

最后探讨了科学传播如何进行叙述转向,并对其意义进行哲学思考.科学传播向叙述转向,是把科学知识引入到人们日常的交往与实践当中,融进历史与文化叙事之中.由于叙述强调叙述者和接受者的主体间性和视界的融合,解决了科学传播中解释和理解之间的矛盾.用叙述学的框架对科学内容进行重构,将科学理解成人类叙述活动的一种,为科学传播在方法论上提供了新的路径,从而使科学重返人的生活世界,对人经由必然走向解放找寻出道路.

本文是一篇科学传播论文范文,可作为选题参考.

科学传播引用文献:

[1] 最新科学传播论文选题参考 科学传播论文题目选什么比较好
[2] 科学传播外文文献 科学传播专著类参考文献哪里找
[3] 科学传播论文提纲范文大全 科学传播论文提纲怎么写
《科学传播论文范文参考 科学传播毕业论文范文[精选]》word下载【免费】
科学传播相关论文范文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