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写作 > 经典论文 > 文章内容

广播编导电大论文范文参考 广播编导电大毕业论文范文[精选]有关写作资料

主题:广播编导电大 下载地址:论文doc下载 原创作者:原创作者未知 评分:9.0分 更新时间: 2024-03-21

广播编导电大论文范文

论文

目录

  1. 第一篇广播编导电大论文范文参考:基于受众中心的农业电视传播体系研究
  2. 第二篇广播编导电大论文样文:影像记忆与教育变迁:1910-2010年代的中国教育生活
  3. 第三篇广播编导电大论文范文模板:生命形态与地域文化之探索
  4. 第四篇广播编导电大论文范例:基于语料库的公文缩略语知识挖掘研究
  5. 第五篇广播编导电大论文范文格式:现代汉语缩略语的认知研究

★100篇免费广播编导电大论文范文,为你的毕业论文写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为您写广播编导电大毕业论文范文和职称论文提供相关的优秀范文格式模板参考,【快快阅读吧!】

第一篇广播编导电大论文范文参考:基于受众中心的农业电视传播体系研究

当前我国社会正处在社会发展的转型期,构建和谐社会就必须解决农民问题,缩小社会的贫富差距、城乡差距、地区差距.在现阶段,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当务之急是提高农民素质,通过农业电视为农民提供教育和培训是一条行之有效的措施.因此农业电视传播体系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以系统科学和传播理论为构建体系的方法论基础,通过文献调查、问卷调查、访谈、实证研究、创作实践等多种研究途径,对基于受众中心的农业电视传播体系包括传者体系、内容体系、传播通道体系、受众体系进行了深入系统地研究,构建了基于受众为中心的农业电视传播体系.

本文由以下六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通过问卷调查分析,一是农业电视不能满足农村受众需要,表现是农业电视频道少、栏目少、时间短、播出次数少、播出时间边缘化;内容单调、枯燥,艺术性差.二是农业电视传播以传者为中心.本文阐释了农业电视缺失的成因.从传播学角度,农业电视传播体系以传者为中心,弊端为:缺少对受众需求的分析研究,传播者决定所制作播放的节目内容和播放,农业电视传播者以经济效益为重,从电视学角度,节目制作周期长、成本高、回报率低,节目资源匮乏,在内容方面,存在节目针对性差,主题不鲜明,内容空洞贫乏等问题.从社会学角度看,长期的城乡二元结构和体制是使城乡电视出现重大差别的社会制度原因;解决农业电视缺失这一难题,根本出路在于建构基于受众中心的农业电视传播体系,使受众成为电视传播系统的主体,在对受众充分研究分析的基础上,以系统论的方法建立适于农业电视传播的传者体系、传播通道体系、传播内容体系和受众体系.

第二部分:本文对农业电视传播的受众体系进行了研究.本研究分析了农业电视受众的分类、特点、构成、分化以及收视需求.农业电视传播受众由农业生产者、农业管理与经营人员、农产品消费者、城市市民构成.在当今社会转型期的农民已经分化成五个阶层:农业劳动者阶层、乡镇企业职工、农民工阶层、农村管理者阶层、贫困农民阶层.农业电视的受众除具有一般受众多、杂、散、匿等特点外,整体文化素质较低,思想观念传统,在传播领域属于弱势群体.农村受众需求研究是受众研究的重点.问卷调查表明,农村受众收看农业节目的目的依次是为了解农业政策、学

第二篇广播编导电大论文样文:影像记忆与教育变迁:1910-2010年代的中国教育生活

教育是一个恒久长青的话题,更是我们口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中国处在个制度、文化、生活方式蜕变的时代.不断变化中的社会及教育,改变着一代代人的命运和境遇.从一个别样的视角审视中国教育的问题,关注时代洪流中的中国教育发展,这是充满挑战和魅力的.本研究以影像进入教育现场,主要跨越两个主要的视角:纪录片的视角和教育的视角.透过对教育纪录片中传达的教育生活的分析,检视中国教育,主要是解放后60年间的教育变迁与发展中有意义和意味的事件.

广播编导电大论文范文相关参考属性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广播编导电大论文范文文献 大学生适用: 2500字大学毕业论文、5000字在职研究生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51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技巧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标准论文格式、论文设计 职称论文适用: 核心期刊、中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广播编导电大专业 论文题目推荐度: 最新广播编导电大论文范文题目

纪录影像是以镜头为工具、影像为媒介、以人性化的视角触及教育者、受教育者们的生活,深入他们的内心世界.对于教育记录片而言,更是作为一种对事实的反映和纪录,承载着教育的理想和使命.

因此,通过影像与教育的“话语”相互佐证、交叉阐述,还原一个又一个中国教育的现场.多角度、多层次地追踪并描述中国教育的问题,聚焦于教育民生和日常教育生活实践,通过镜头下的叙事“深描”关注平民的教育生活.这不仅是一种历史研究的补遗,更在探究过去、现在的教育体制和教育目的的同时,也给未来的教育提供样本和启迪.更重要的是通过影像这一媒介,刻画出在时代进程中人们对教育的理解以及教育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影响.

而且,透过纪录片还原的中国教育的样貌,是一个整体的生态环境.这里呈现的故事、场景、片段、人物都是鲜活的、温暖的,是一个时代的烙印,更是一部别样的教育史.基于影像的教育研究也是观察近现代中国教育的一个独特的、连续的视角.这种视角是直达中国教育问题核心的有效途径之一,并为教育研究提供了值得借鉴的话语方式.本论文从大量原始的影像素材和资料入手,聚焦中国教育的历史现场,通过对现场的不同方式描述,试图探讨在纪录片话语中不同现场呈现和交织出的中国教育生活样貌.论文的写作思路和结构如下.

第一章:分别论述了本论文的研究缘起、研究综述、研究方法及论文基本框架等内容.

第二章:主要追溯早期影像肇始,聚焦了1949年前中国教育纪录片的发展脉络.梳理早期1949年前的教育纪录片历史,尤其回顾了商务印书馆的开拓性的拍摄实践及挖掘了尘封多年,已语义不详的教育纪录片、教育电影协会的历史档案.

第三章:进入国家意识的影像档案库,关注于建国后1949年-1967年间影像中的教育话语,聚焦在各种政策文本和影像素材,其中特别是“新影”素材中的教育片段.将影像的视角和教育的视角并置在一个平面上,把来源于官方的素材以镜头重叠的方式交替呈现,试图通过卷轶浩繁的《新闻简报》中的社会主义初期的宏大的教育叙事和影像简报的介绍及叙述,力求简洁地还原现场.从政治学和历史学的角度进行“观看”并生成教育“见证”的功能.

第四章:还原并梳理了政治年代的影像,将1966之后*期间的教育影像做了标识.这些目前仍然被封存的纪录片影像中的教育话语,通过文本与影像的交互引证,分析了这一阶段的影像特征,并对其进行分专题式的讨论,力求还原一个沉重的历史背景下的教育现场.探究遮蔽在镜头之后的教育的核心价值、问题和意义.

第五章:域外视野中的中国影像,探讨了国外导演在中国的拍摄实践,以影片为样本,比较视角差异导致不同的影像之间的中国教育的影像记忆,发掘镜头之下的社会主义中国的细节,试图探究在外国人眼中不同于《新闻简报》的影像意义.

第六章:研究了转向平视的大众影像,聚焦改革开放后体制内的教育影像创作和发展.以纪录片个案的组合,通过镜头话语的交互引证、分析,*改革开放30年间,中国教育生活的一个个侧影.追问日常生活中有意义的教育事件和场景,并借助摄像机的深描,来观察、放大、研究教育现场,试图让教育的意义自然流淌.第七章:剖析了世纪之交追求独立的影像,并延续第六章讨论的大众影像,两者加以区分,重点落在体制外的独立制片.深入挖掘了体制外的独立纪录片的创作和精神,同时追问了教育纪录片的创作和影像的价值意义.通过对导演作品的分析,呈现中国当下影像创作中的教育的面貌.论文的结语部分指出,教育的历史,影像必须出席.直击一个个现场或许能更逼近教育的真相.提出教育研究的当务之急不仅需要挽救时代的影像,同时也要思考影像背后的文化和历史意义.通过镜头话语的呈现和分析,提供跨学科教育研究的一种新途径.

第三篇广播编导电大论文范文模板:生命形态与地域文化之探索

内蒙古自治区从1978年12月有了第一部自己编导的电视剧到2008年止,三十年间共创作了数百部汉语电视剧和一百多部蒙语电视剧,同时亦翻译了国内其他省市一千多部汉语电视剧,创作数量在国内各少数民族省、自治区中位于前列.在电视剧水准方面,内蒙古电视剧得到了国内学术界较高评价,不少作品曾获得了电视剧“金鹰奖”、“飞天奖”等标志着国内电视剧创作最高水平的多项大奖.

内蒙古电视剧创作成就喜人,但是对其创作成就的理论研究与学术探索却滞后于创作水平,直到今天,仍然没有一部相关学术著作出版.正是基于此,本论文在国内学术界第一次对内蒙古电视剧整体创作成就从影视美学、生命哲学、民族文艺学等视角展开系统、深入研究.论文主要由以下内容构成:第一、第二章着重对内蒙古影视作品中所表现出的生命哲学思想进行深层次研究,以草原和黄土高原这两类地域文化形态为研究基点,重点剖析电视剧是如何将内蒙古地域特色化为诠释民族精神的核心内涵,并且升华为一种超越本民族的博爱、泛爱意识,剧作所表现出对生命张力的刻画,影视叙事结构特点等.论者希望由此而为内蒙古影视文化艺术后续研究提供新的切入点.

论文第三、五章主要对内蒙古革命斗争史和蒙古族历史题材电视剧进行了深入研究与探索.在论文撰写过程中,笔者曾经数次赴内蒙古与相关编导人员进行探讨,论文中的观点不但得到了他们的赞同,并且引发了内蒙古影视导演对此类题材的高度重视.论文第四章侧重于对内蒙古*题材与环保题材电视剧展开研究,探索该类影视作品所表现出的独具美学思想.第六章对着力于民族风格追求的多种艺术元素在电视剧中的运用、蒙语的语言张力在电视剧中有哪些具体表现等进行了深入研究.

论者历时数年艰苦研究,并努力提高论文学术含金量,比如对内蒙古地域文化特色所做的深层剖析,内蒙古影视创作表现出的民族精神其生成原因,对内蒙古电视剧发展做出的历史分期等,都是为了尽量体现出论文的学术意义与价值.作为对内蒙古影视艺术展开系统、深层次研究且数十万字的博士学位论文,其研究目的就是力图构建一个内蒙古电视剧艺术研究的宏阔视野,为内蒙古自治区电视剧创作提供一种理论参照和美学观点.

第四篇广播编导电大论文范例:基于语料库的公文缩略语知识挖掘研究

缩略语的自动识别是公文自动理解的重点.当今时代信息化高度发达,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日益扩大影响范围并逐渐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社会管理智能化水平不断提高.社会管理智能化要求强化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和整合共享,将计算机网络等现代信息化技术运用于社会管理各方面、各环节,促进智能化技术在公共行政、社会管理与服务的广泛应用,大幅提升社会管理的效率与效益.面对现代社会生活中地位重要、种类繁多、信息海量的公文,单纯依靠人工进行处理效率很低,费时耗力;对公文信息进行简单的检索、维护和获取也已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如何利用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有效对海量公文数据进行自动理解,提高公文信息处理智能化水平,成为时代和社会的迫切要求.因此,对公文进行自动理解和处理,实现办公自动化,是社会管理智能化的一项重要任务,其关键是综合分析公文一切可以利用的特征和标志性成分,从中挖掘其特征、规律、发展趋势及应用价值等信息.

缩略语作为公文词汇的重要组成部分,形式上具有鲜明的标志性特征,意义上具有独特丰富的内涵,是公文中的重要标志性成分.因此,对公文缩略语进行知识挖掘,是公文自动理解的重要任务.

同时,缩略语的自动识别也是公文自动理解的难点.从形式来看,缩略语很多都是“表外词”或“未登录词”,需要依据词表进行自动分词的计算机难以准确识别.从语义来看,缩略语虽然形式简单,但是往往内涵独特丰富,单纯从字面上很难理解和把握,即使人工智能水平较高的计算机程序也难以准确全面地理解公文缩略语的“微言大义”.

公文缩略语知识挖掘研究,就是通过对静态和动态系统的公文缩略语进行统计、分析、归纳、比较,从中发现公文缩略语的构造特征、语义特点等静态属性以及其动态使用和发展变化的规律等,为公文缩略语的自动识别提供思路和方法,服务于公文智能化信息处理.公文缩略语知识挖掘,可以为公文缩略语的自动识别提供理论和实践上的支撑,有助于进一步完善和优化有关自动分词软件的性能,提高公文自动理解的效率和准确度,在一定程度上*公文自动理解的难题.此外,它还可以对汉语缩略语进行深入的统计描写,为共同语的研究做出贡献,为探求社会政治和文化发展演变提供参考等等,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参考价值.

为挖掘缩略语在形式、意义等方面的特征和规律,本文建立了公文主题词表、11种专门缩略语词典和《现代汉语词典》所见缩略语的数据库,通过对缩略语在静态系统中的缩略方式、词长、结构、词性等属性的统计分析,发现抽取核心语素的方式是缩略语主要的缩略方式.而抽取核心语素形成的缩略语组成成分之间是一种随机变量的关系,其相关性的高低对缩略语的识别具有重要意义,为基于相关性理论识别公文缩略语提供了思路.

为深入考察公文缩略语的运用情况,验证静态系统缩略语知识挖掘的结论,本文建立了1200余万字的当代汉语政教类公文抽样语料库,通过分词、标注、人工校对等加工后,对其中的缩略语动态分布情况进行了抽样统计和定量分析,结果证明缩略语动态存在的属性特征与静态系统缩略语知识挖掘的结论是一致的.在此基础上,我们抽样统计了语料库中词语的二元相关性组合,进行从中识别和抽取缩略语的实验,获得了比较理想的结果.

全文共分六章.

第一章绪论.介绍选题的目的和意义、研究现状以及指导理论和研究方法等.汉语词汇学理论、计量语言学理论、语言文字信息处理及办公自动化理论是本研究的主要指导理论,语料库语言学、静态与动态相结合、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是本文的主要研究方法.

第二章公文缩略语知识挖掘基础研究.通过对公文主题词表、11种专门缩略语词典和《现代汉语词典》缩略语的统计分析,归纳缩略语在缩略方式、词长、结构和功能属性等方面的特征.从中发现:抽取核心语素的方式是缩略语的主要缩略方式,其组成成分之间是一种随机变量的关系,其频度是重要参数,可以依据相关性理论进行识别;名词性缩略语和动词性缩略语是知识挖掘的重点;数字统括式缩略语重要的语*能特征是意义上具有合理性的“数词+名词”、“数词+动词”组合,这一特征为数字统括式缩略语的自动识别提供了重要思路.由此得出:以相关性理论为基础理论,将缩略语构成成分之间的相关性作为基础参数,将其功能属性作为辅助参数,重点考察研究词长为二至四音节的缩略语,可以作为公文缩略语自动识别的基本路径.


https://www.mbalunwen.net/jiazhi/81604.html

第三章政教类公文抽样语料库的研制.介绍公文语料库研制的目的、抽样原则和方法、语料库规模、语料加工等,特别是对语料库自动分词标注中的偏误进行的人工校对.

第四章基于语料库的公文缩略语定量分析.统计分析公文语料库与专门缩略语词典共现缩略语在缩略方式、词长、结构和功能属性等方面的动态分布情况,验证了静态系统缩略语知识归纳所得到的基本结论.

第五章公文缩略语的自动识别研究.这是本研究的主体内容和主要创新点,主要是根据静态和动态系统缩略语知识挖掘所提供的思路,基于二元相关性理论,对语料库中的词语组合进行二元相关性抽样统计,将二元相关性组合的频次和功能属性作为重要参数,重点对“1+1”式、“1+2”式、“2+1”式、“2+2”式、“数词+名词”模式和“数词+动词”模式的二元相关性组合进行缩略语识别和抽取实验,获得了比较理想的结果.由此得出如下结论:基于相关性理论,通过对词语二元相关性组合的统计分析进行缩略语识别和抽取思路正确;缩略语识别和抽取的重点应该是“1+1”式、“1+2”式和“2+1”式的组合;频次和功能属性是缩略语自动识别过程中应该参考的重要参数,将二者结合起来考察可增强缩略语识别和抽取的针对性、可行性和有效性;公文中的准缩略语,比如“教发、司函、厅函、教督、教办、教人、湘政函、豫政函、云政函、冀政函、闽政函”等,有助于计算机识别公文的形式、来源和制发单位等等,对其进行自动识别,应该将“名词+名词”模式的二元相关性组合作为重点来考察;数字统括式缩略语可以重点从“数词+名词”模式和“数词+动词”模式的二元相关性高频组合中识别和抽取.

第六章结语.对本研究的基本理论和思路、存在的不足进行概括评价和总结,认为基于二元相关性理论进行公文缩略语自动识别可行有效,并提出了公文缩略语动态词表优化的基本原则.

第五篇广播编导电大论文范文格式:现代汉语缩略语的认知研究

省力原则,又称经济原则,是驱动和指导人类语言行为的一条基本法则.经济原则在语言中最主要的表现之一是缩略语的大量使用.

现代汉语缩略语的研究经历了从修辞学到词汇学的转变.即便在词汇学领域,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学者们在其界定和分类上徘徊不前.后来虽然有学者从经济省力的角度对现代汉语缩略语的生成理据进行了研究,但他们主要从言者角度去讨论省力,而且基本上忽视了缩略语经济性所导致的理据性的磨蚀.另有一些学者对缩略语的构造理据进行了有益的探讨,提出了一些较为合理的构造原则,但构造汉语缩略语最为明显的取首原则却被忽视,并且遗憾的是,这些构造原则均是以描述为主,缺乏合理的解释.此外,一些学者还对现代汉语缩略语的语*能进行了有价值的探讨,但他们只关注缩略语生成前后词性的转变,而完全忽视其意义上的变化,现代汉语缩略语生成之后的语义拓展更是少有学者探讨.尽管学者们承认现代汉语缩略语的意义并非其构成成分意义的简单相加,但并无学者专门就汉语缩略语的语义建构进行过研究.至于现代汉语缩略语的认知研究,更是仅有部分学者零星地进行过探讨.语言能力是人类认知能力的一部分,研究语言不能脱离人类认知这一重要决定因素的影响,将缩略语视作独立于人类认知之外的纯粹语言现象进行研究,注定难以深入.鉴于过往研究的不足,我们认为有必要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系统深入地研究现代汉语缩略语的生成理据、语义建构以及生成之后的语义拓展.

我们主要运用认知语言学的概念转喻理论、概念整合理论以及概念隐喻理论,采取定性分析为主,辅之以数据分析论证的方法来对现代汉语缩略语进行深入的研究.我们的语料主要来源于《实用缩略语词典》、《现代汉语缩略语词典》,以及以《人民日报》、《光明日服》为代表的主流报纸.通过对现代汉语缩略语语料进行观察、统计和分析,确立现代汉语缩略语的构造原则,并挖掘各种构造原则背后的认知理据;分析不同类型汉语缩略语的意义建构过程,并运用概念整合理论和概念转喻理论的认知参照活动模式加以验证;探讨现代汉语缩略语生成之后的语义拓展方式,发掘其语义拓展背后的认知机制.

我们的研究问题主要包括现代汉语缩略语的生成理据、语义建构及生成之后的语义拓展.

在现代汉语缩略语生成的认知理据部分,我们主要从宏观的语用和认知两个层面分别探讨了缩略语生成的经济理据和认知转喻理据.缩略语生成的经济理据部分主要揭示其生成的简缩法则、借形缩略语的经济理据以及缩略语经济性和理据性的竞争.在现代汉语缩略语生成的认知转喻理据部分,我们进一步探讨了缩略语是基于什么样的认知机制来实现经济省力的.此外,我们还从微观层面研究了现代汉语缩略语生成的构造原则及其认知理据.

现代汉语缩略语的语义建构部分则揭示了缩合式缩略语、拼缀式缩略语和节略式缩略语基本意义的不同建构方式,并进一步探讨了现代汉语缩略语转喻意义和隐喻意义的建构过程及其认知机制.

在现代汉语缩略语生成之后的语义拓展部分,我们基于对缩略语语料的分析,详细研究了汉语缩略语生成之后语义拓展的方式及影响其语义拓展的认知机制,并进一步探讨了汉语缩略语在转喻认知和隐喻认知交互作用下的复杂语义的拓展过程.

通过对汉语缩略语生成的认知理据、语义建构以及生成之后语义拓展的研究,我们主要有以下发现:

1.现代汉语缩略语的生成是基于转喻认知的有理据性行为

从语用的角度来看,汉语缩略语生成的理据是经济省力.但经济性不能单方面从缩略语创造者的角度去考虑,而是要兼顾理解者的方便,实现双方共同的经济性.此外,经济性必然会带来理据性的磨蚀,因此缩略语生成时在满足经济性条件的前提下,要尽可能使其语义透明,理据性强.

从宏观的认知角度来看,汉语缩略语的生成理据是“部分的语言形式代替完整的语言形式”的概念转喻.正是部分代整体的转喻认知才使得我们可以用缩略语来代替原式,实现表达上的经济.

从微观的认知角度来看,汉语缩略语的构造理据同样是概念转喻.汉语缩略语构造时的取首原则其实是一种位置突显.从认知的角度看,首先,居首的位置常常是最为重要、最容易引起注意和最容易记忆的;其次,首字处于突显位置,在还原时易于联想记忆、扩展激活,具有更好的启动效应.缩略语构造时的语义显豁原则其实是一种语义突显,保留意义显豁的成分可以增强语义透明度,方便解读者理解.避歧原则可以被视为一种词形突显,按避歧原则生成的缩略语相对容易激活,还原时所付出的认知努力相对较少.缩略语构造的取首原则、语义显豁原则和避歧原则,其实质都是一种突显,都是将最为突显的部分保留,以这一突显的“部分”去代替“整体”.

2.现代汉语缩略语基于概念整合和概念转喻来完成语义建构

汉语缩合式缩略语和拼缀式缩略语诞生之初对于人们而言往往是新词语,因此它们的语义建构是由缩略语解构的语素充当认知参照点,激活相关词汇概念进行概念整合的结果.整合的结果还可能发生进一步的整合,从而实现缩略语隐喻意义的建构,也可能充当认知参照点实现缩略语转喻意义的建构.节略式缩略语因其保留下来的往往是一个意义相对完整的单位或者是单音节的语素,无法进行概念整合,因此其语义建构是一个以高度突显的缩略语为参照点,引导通达其原式的推理还原过程.语境在缩略语的语义建构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提示和限制作用.

3.现代汉语缩略语生成之后还会通过概念转喻和概念隐喻来实现其语义拓展

对认知经济性的追求促使人们基于现有的缩略语,不断拓展其语义.概念转喻和概念隐喻是汉语缩略语语义拓展背后的认知机制.相对于隐喻拓展而言,汉语缩略语语义的转喻拓展更多,这印证了认知语言学派关于转喻是更为基本的意义拓展方式的主张.此外,在缩略语的语义拓展过程中转喻和隐喻常常交织在一起,既有基于转喻的隐喻拓展,也有基于隐喻的转喻拓展,体现了转喻和隐喻的连续体关系.

从认知的角度对现代汉语缩略语进行研究,有助于发现隐藏于其生成、语义建构和语义拓展背后的认知规律,拓宽了其研究范围;我们的研究还丰富了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内涵;并可以为今后现代汉语词汇研究提供新的视角;也可以为现代汉语缩略语的翻译、对外汉语教学,以及相关词典的编撰提供参考.

现代汉语缩略语是一种十分复杂的语言现象,尽管我们努力做到系统的研究,但难免挂一漏万.此外,我们采用认知语言学理论对现代汉语缩略语进行定性分析研究,也不可避免地在一定程度上带有主观性,我们的结论有待今后进一步的验证.

本论文是一篇免费优秀的关于广播编导电大论文范文资料.

广播编导电大引用文献:

[1] 广播编导电大论文提纲范文模板 广播编导电大论文框架如何写
[2] 广播编导电大论文摘要怎么写 广播编导电大论文摘要范文参考
[3] 广播编导电大论文范文参考 广播编导电大毕业论文范文[精选]
《广播编导电大论文范文参考 广播编导电大毕业论文范文[精选]》word下载【免费】
广播编导电大相关论文范文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