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写作 > 经典论文 > 文章内容

询证医学论文范文参考 询证医学毕业论文范文[精选]有关写作资料

主题:询证医学 下载地址:论文doc下载 原创作者:原创作者未知 评分:9.0分 更新时间: 2024-02-04

询证医学论文范文

论文

目录

  1. 第一篇询证医学论文范文参考:多囊卵巢综合征子宫内膜胰岛素抵抗的分子机制探讨
  2. 第二篇询证医学论文样文:退变性下腰痛微创手术治疗随访评价系统的建立及相关临床研究
  3. 第三篇询证医学论文范文模板:帕病1号治疗帕金森病的临床疗效观察及作用机制探讨
  4. 第四篇询证医学论文范例:改善心力衰竭预后的相关研究
  5. 第五篇询证医学论文范文格式:基于循证心理实践的高校新生适应障碍筛查和干预研究

★这是100篇免费优秀与询证医学论文范文相关的资料,为询证医学方面的的本科毕业论文和硕士毕业论文与职称论文写作提供有价值询证医学论文范本格式模板参考.

第一篇询证医学论文范文参考:多囊卵巢综合征子宫内膜胰岛素抵抗的分子机制探讨

目的:通过检测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ral glucose tolerance test,OGTT)及胰岛素释放试验(insulin release test,IRT)将多囊卵巢综合征(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PCOS)患者分为胰岛素抵抗(insulin resistance,IR)组与非胰岛素抵抗(without IR)组,分别检测胰岛素受体底物(insulin receptor substrate,IRS)1基因Gly~(972)Arg多态性、子宫内膜的IRS1的表达、子宫内膜IRS1的蛋白及酪氨酸磷酸化蛋白表达,分析Gly~(972)Arg多态性与子宫内膜的IRS1的表达、IRS1的蛋白及酪氨酸磷酸化表达,探讨PCOS患者子宫内膜胰岛素抵抗的分子机制.

方法:于2009年4月至2010年10月于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生殖中心因月经不调或不孕症就诊的符合前述诊断标准及排除标准的73例PCOS的患者,年龄在18岁-39岁之间,根据OGTT及INS释放试验,分为IR46例及无IR27例两组,进行回顾性对照研究.研究对象于月经周期的第2~4天,或闭经患者经超声检查卵泡直径≤9mm,清晨空腹采集肘静脉血,检测性激素6项、IRS-1Gly~(972)Arg多态性.73例研究对象中有51例于月经第一日行诊断性刮宫术,刮取适量的子宫内膜组织,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子宫内膜的IRS1的表达,以及Western Blot检测IRS-1蛋白及其酪氨酸磷酸化的表达.

结果:

(1)73例PCOS患者中46例伴有IR,发生率为63%.

(2)PCOS患者的临床特征中的体重、BMI、腰围和腰臀比、黑棘皮征,IR组与非IR组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多毛评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分者15例,占20.5%,IR组9例,两组间比较,χ~2等于0.0735716,P>0.05,无统计学意义.

(3)性激素六项指标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中生化高雄21例,均在IR组,两组间比较,χ~2等于17.303930,P<0.001,有统计学意义.

(4)IRS-1Gly~(972)Arg DNA测序结果:73例PCOS患者中71例基因型为GG,仅2例基因型为GA,且有IR组与无IR组各1例,无基因型AA,突变率为2.74%,其多态性在PCOSIR组与无IR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

(5)子宫内膜组织IRS-1、IRS-1蛋白及其磷酸化表达

①子宫内膜组织IRS-1表达,PCOS IR组和非IR组的灰度值分别为(131.94±,18.39)、(78.16±,6.87),两者比较t检验,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②子宫内膜IRS-1蛋白表达,Western Blot结果,IRS-1蛋白扫描密度值为:PCOS非IR组(4.4±,0.29)×,10~7,PCOS IR组(2.5±,0.81)×,10~7,两者比较t检验,P<0.001,有统计学意义.

③子宫内膜IRS-1酪氨酸磷酸化表达,Western Blot结果,IRS-1酪氨酸磷酸化扫描密度值为:PCOS非IR组(1.7±,0.35)×,10~7,PCOS IR组(0.6±,0.2)×,10~7,两者比较t检验,P<0.001,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1)PCOS妇女中胰岛素抵抗发病率较高.PCOS患者体重、BMI、腰围和WHR、黑棘皮征与IR相关.性激素水平与IR无关.

(2)IRS-1Gly972Arg的突变率较低,其多态性PCOS的临床特征及IR不相关.

(3)PCOS IR患者子宫内膜IRS-1、IRS-1蛋白及酪氨酸磷酸化的表达明显降低,存在子宫内膜局部受体后的IR.IRS-1Gly972Arg的多态性与PCOS子宫内膜IRS-1、IRS-1蛋白及磷酸化的表达无关.

(4)临床高雄激素表现发生率低于国外报道,说明存在人群种族的差异,F-G评分符合欧美人群.应进行多中心大样本的临床观察,依据询证医学结果,制定出符合我国女性的多毛评分标准.

本研究的主要创新点为:

本课题研究了胰岛素底物1(IRS-1)基因Gly972Arg多态性在PCOS患者合并IR患者的子宫内膜IR的分子机制中的作用.研究结果提示IRS-1Gly972Arg多态性在PCOS患者合并IR患者的子宫内膜IR的分子机制中不发挥作用,以及不影响PCOS患者子宫内膜组织的IRS1、IRS1蛋白及其酪氨酸磷酸化的表达.

第二篇询证医学论文样文:退变性下腰痛微创手术治疗随访评价系统的建立及相关临床研究

第一部分退变性下腰痛微创手术治疗随访评价系统的建立

1.退变性下腰痛手术治疗随访评价系统的建立

研究背景:退变性下腰痛是一种常见的脊柱疼痛综合征,当保守治疗无效时,往往需要手术治疗.传统手术治疗以开放手术为主,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微创手术被应用于退变性下腰痛的治疗.微创与开放手术疗效的差异仍有争论.如何评价治疗疗效对于脊柱外科尤其是微创脊柱外科的发展显得至关重要.对于临床疗效的评价,随访是至关重要的.传统随访模式工作量大且无法快速查询,容易造成失访.目的:建立一套退变性下腰痛手术治疗随访评价系统,为后期评价退变性下腰痛微创治疗疗效及建立适合国人的评价方案打下基础.方法和结果:参考目前应用较为广泛的下腰痛评价方案,筛选疗效评定指标,建立随访表及随访流程.依托“军字一号”电子病例系统,将下腰痛患者的临床资料、卫生经济学指标及常用评价方案一并整合写入程序,设计建立退变性下腰痛手术治疗随访评价系统.结论:所建立的退变性下腰痛手术治疗随访评价系统录入快捷、安全可靠、查询方便,可以全面展示术前、术中和术后情况,为后期评价退变性下腰痛微创治疗疗效及建立适合国人的评价方案提供了数据平台.

2.退变性下腰痛疗效评分表的建立及初步评价

研究背景:目前国际上常用的下腰痛外科治疗疗效评定方案对于微创手术的短期疗效敏感性不高,并且部分评价项目并不适合国人.目前我国仍缺乏一种适合国人的、简洁实用的下腰痛疗效评价方法.目的:建立一种适合国人的下腰痛程度评定方法,用于进行外科手术尤其是微创手术的疗效评定.方法:通过临床资料随访进行数据统计,筛选出适合国人的评价指标,建立下腰痛疗效评分(low back pain outcome score,LBPOS)量表,将其运用于微创及开放手术的疗效评定,并与JOA下腰痛评分(Japaneseorthopaedic association low back pain score,JOA)、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disability index,ODI)等经典评价方法对比,验证其效度及信度.同时将其与其他常用评定方法整合建立退变性下腰痛微创手术治疗的随访评价系统.结果:LBPOS量表适合国人,依从性好,具有良好的内部一致性、分半信度,与JOA、ODI评分具有显著的相关性.结论:新建立的LBPOS量表具有良好的效度、信度和敏感度,适合国人进行下腰痛微创手术后短期的疗效评定,中长期的评定效果有待进一步验证.

第二部分腰椎盘突出症微创手术治疗评价的相关临床研究

1.两种微创手术治疗腰椎盘突出症的评价

研究背景:后路椎间盘镜下椎间盘切除术(microendoscopic discectomy,MED)与侧路经皮内窥镜下椎间盘切除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lumbar discectomy,PELD)是目前最常采用的微创椎间盘手术,但是其临床效果的差别仍不明确.目前尚无严格的循证医学文献对两者的疗效进行对比研究.目的:前瞻性对比研究PELD和ME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卫生经济学及临床效果差别,同时验证新建立的下腰痛疗效评分表的可行性及有效性.方法:通过建立的退变性下腰痛微创手术治疗随访评价系统,序贯抽取因腰椎间盘突出症行单节段MED及PELD手术的患者进行随访,统计比较其一般临床资料、卫生经济学指标,于术前、术后1周、术后2周、术后1月、术后2月、术后3月、术后6月、术后1年、术后2年各时间点进行疼痛程度及腰部功能评定(使用VAS、JOA、ODI、LBPOS评分),末次随访时用改良Macnab标准评定临床效果.对比两种术式的疗效差别,验证LBPOS的依从性及及效度.结果:共有285例患者被纳入本研究.其中男性170例,女性115例,平均年龄46.2岁,平均病程2.1年,183例行MED,102例行PELD.两组病例的术前一般情况、疼痛与功能评分及住院费用均无统计学差异,PELD较MED手术时间长,但术中出血量少,住院时间短.MED并发症发生率低于PELD(1.6%vs.2.0%),术后2年内复发率也低于PELD(4.4%vs.4.9%),PELD术后优良率略低于MED(78.1%vs.80.9%).术后3月内两组VAS、JOA、ODI、LBPOS评分均显著改善,MED术后1~2周腰部功能存在“反跳”现象,术后3月内各时间点PELD腰部功能评分多优于MED,但VAS评分两组无差别.术后6月至术后2年腰部疼痛程度及功能评分变化趋缓,两组各时间点VAS、ODI、LBPOS评分无差别.LBPOS具有良好的依从性和敏感度,与JOA、ODI评分具有显著的相关性.结论:PELD和ME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均安全、有效,PELD术后3月内的腰部功能恢复优于MED.LBPOS量表可以用于腰椎间盘突出症微创手术的疗效评定.

询证医学论文范文相关参考属性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询证医学文章 大学生适用: 2500字大学毕业论文、8000字专科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45 写作解决问题: 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模板、论文小结 职称论文适用: 刊物发表、高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询证医学方面 论文题目推荐度: 免费询证医学论文范文选题

2.腰椎间盘突出症不同术式治疗的再手术分析

研究背景:近年来微创手术广泛应用于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但术后仍有2.8%到24%的患者进行了再次手术.不同的初次手术后的再手术率也不同,但再手术的原因和特点仍不明确.目的:对比研究椎间盘突出症不同术式后再手术的原因和特点,为后期制定随访计划、完善疗效随访评价系统提供参考.方法:调查我院2001至2012年10年间因腰椎间盘突出症入院行手术治疗的全部5280例患者,共有207例(232个椎间盘)进行了初次手术及再次手术,其中男性135例,女性72例,平均年龄47.7岁.统计、对比患者两次手术的术前一般情况、影像学检查结果、手术日期、手术方式、手术情况、手术时间间隔、再手术原因.结果:共有232个椎间盘进行了两次手术处理.其中119个椎间盘初次手术为MED(MED组),68个椎间盘初次手术为PELD(PELD组),45个椎间盘初次手术为开放手术(开放组).再手术的部位与初次手术部位有较好的相关性(kappa系数等于0.533).再手术中有46.6%发生于术后半年内,35.3%发生于初次手术后1~5年之间.真性复发(同节段同侧再突出)是每种术式后再手术的主要原因,分别占据了PELD术后再手术总量的70.6%、MED术后再手术的47.1%及开放手术后再手术的37.8%.再手术与初次手术的时间间隔长短按以下顺序排列:PELD<MED<开放手术(8.1月vs.19.7月vs.33.1月,卡方检验p值均<0.01).结论: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再手术的高发时间段,开放手术为术后1~5年;MED为术后0~0.5年及术后1~5年;PELD为术后0~0.5年.真性复发是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再手术的主要原因,微创内窥镜手术术后由真性复发导致的再手术要多于开放手术术后.

第三部分椎间盘源性腰痛诊断方法与微创治疗的相关临床研究

1.椎间孔镜下椎间盘切除、纤维环热凝成形术治疗椎间盘源性腰痛的疗效评价

研究背景:椎间孔镜下椎间盘切除、纤维环热凝成形术(posterolateral transforaminalselective endoscopic discectomy and thermal annuloplasty,PEDTA)近年来开始用于椎间盘源性腰痛的治疗,但临床疗效有争议.对于椎间盘源性腰痛的手术治疗中,近期的少数研究发现单节段退变手术者疗效优于多节段退变者,但缺乏对照研究.目的:评价验证PEDTA治疗椎间盘源性腰痛的疗效,对比研究有无孤立退变椎间盘对手术疗效的影响,探讨椎间盘的“孤立退变”在微创手术病例选择及临床治疗中的意义.方法:101例经椎间盘造影确诊椎间盘源性腰痛并行PEDTA治疗的患者被纳入研究,其中男性47例,女性54例,平均年龄42.8岁,平均病程3.5年.根据改良Pfirrmann标准进行腰椎间盘退变程度分级,确定孤立退变椎间盘(比上下椎间盘退变分级均高出*以上的椎间盘).随访计算术前、术后的VAS、JOA、ODI评分,采用改良Macnab标准进行疗效评定.结果:101例患者均得到随访,平均随访时间2.5年.根据改良Macnab标准,101例患者术后疗效:优11例(10.9%),良41例(40.6%),可29例(28.7%),差20例(19.8%).术后患者VAS、JOA及ODI评分比术前有明显改善(p<0.01).共有49例患者存在孤立退变椎间盘(孤立退变组,n等于49),52例患者不存在孤立退变椎间盘(非孤立退变组,n等于52).两组术前的年龄、性别分布、病程及术前VAS、JOA与ODI评分均无差异.术后两组患者的VAS、JOA及ODI评分均与术前相比有明显改善(p<0.01),孤立退变组术后疼痛程度及腰部功能的改善优于非孤立退变组(p<0.05).孤立退变组疗效优良率为65.3%,,有效率87.8%;非孤立退变组优良率38.5%,有效率73.1%.结论:PEDTA治疗椎间盘源性腰痛安全、有效,有孤立退变椎间盘的患者疗效更好.

2.椎间盘内注射罗哌卡因对椎间盘源性腰痛的诊断与治疗作用

研究背景:椎间盘造影被认为是诊断DLBP的“金标准”,但一直备受争议.近年来椎间盘封闭开始用于诊断DLBP,我们初期的临床试验发现罗哌卡因椎间盘内注射对DLBP有治疗作用,目前尚未发现关于椎间盘封闭对于DLBP有长期疗效的报道.目的:观察用罗哌卡因进行椎间盘内注射封闭对于DLBP的诊断作用及治疗效果,探讨在DLBP的诊断阶段同时给予初期治疗的微创处理方案.方法:按照纳入、排除标准筛选14例慢性下腰痛患者进入研究.其中男性5例,女性9例,平均年龄46.0岁,平均病程4.8年.使用罗哌卡因对退变椎间盘进行封闭,观察封闭效果并进行疗效随访.使用VAS、ODI、LBPOS评分评定术前、术后1周、术后3月、术后6月、术后12月的疼痛及腰痛功能情况,末次随访采用改良Macnab标准进行疗效评定.结果:14例患者均操作顺利,无严重并发症,术后均得到随访.其中12例经椎间盘封闭诊断为DLBP,根据改良Macnab标准,12例DLBP患者治疗优良率46.7%,有效率75.0%.术后各随访时间点的VAS、ODI、LBPOS评分比术前均有明显改善(p<0.05).2例患者经椎间盘封闭诊断为非DLBP的患者术后各随访时间点的VAS、ODI、LBPOS评分均无明显改善,疗效均评定为“差”.结论:罗哌卡因椎间盘内注射是一种诊断同时初步治疗DLBP的经济、有效的微创方法,其治疗效果仍需大样本长期随访研究证实.

第三篇询证医学论文范文模板:帕病1号治疗帕金森病的临床疗效观察及作用机制探讨

第一部分帕病1号治疗帕金森病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帕病1号治疗少动和强直型PD的临床疗效.

方法:

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方法,将56例早中期少动和强直型PD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29例,在美多巴基础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帕病1号颗粒剂(主要药物:乌梅、山茱萸、山药、附子、川芎、生地黄、白芍、葛根、甘草等组成);对照组27例,用美多巴治疗.治疗3个月后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同时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症状改善情况.

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62.69%,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1.85%,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组病人经治疗,临床症状及UPDRSⅡ、Ⅲ部分评分有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明治疗组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病情,缓解或减轻病人的症状,而且在改善患者口常生活及运动功能方面,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两组病人经治疗后PDQ-39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帕病1号在改善患者生存质量方面优于单纯西药组,考虑除与改善患者日常生活、运动功能有关外,尚与改善患者睡眠障碍、便秘等非运动症状有关.

结论:

帕病1号治疗少动和强直型PD的临床研究结果表明,帕病1号能明显改善少动和强直型PD的临床症状、日常活动和运动功能,因此可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疗效优于单纯西药组.但限于样本含量较小、观察周期较短等因素,尚不能将研究结果推及PD的全过程,有待进一步扩大试验,更可靠地证实其临床疗效.

第二部分帕病1号对帕金森病模型大鼠脑内多巴胺的影响

目的:

观察帕病1号对PD模型大鼠神经行为的改善作用及PD模型大鼠脑内多巴胺的含量及黑质细胞的形态学变化的影响,探讨其作用机制.

方法:

1.PD大鼠模型的建立:采取左侧纹状体两点单次注射法.参照文献方法绘制大鼠脑立体定位图谱,确定左侧纹状体两点坐标,前注射点为前囟嘴侧1.6mm,中线左侧2.8mm,深度5.Omm,后注射点坐标为前囟尾侧1.Omm,中线左侧旁开4.5mm,深度5.0mm,计算出注射点的相对坐标进行标记定位后,在相应部位用三角钻钻透颅骨,用微量注射器吸取6-OHDA,缓慢进针达预定深度,每点以1ul/min速度将6-OHDA(含0.2%抗坏血酸的生理盐水配制成5ug/2.5u1)2.5ul注入左侧纹状体.术后第1、2、3周行为学检测,每次给受试大鼠腹腔注射APO0.5mg/kg(溶于生理盐水),以诱发大鼠向健侧单向旋转,每次在注射APO10分钟后开始记录,共记录30分钟内诱导转圈数,若大鼠恒定转向右侧,且平均转速大于7转/分钟,视为PD大鼠模型制作成功.

2.治疗方法:将PD模型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和帕病1号低剂量组、帕病1号高剂量组,低剂量组、高剂量组分别给予帕病1号颗粒8.558g/kg、17.116g/kg,正常组、模型组、假手术组灌蒸馏水3ml/只,以上各组均每天给药1次(高剂量组分上、下午分开两次给药),连续32天.

3.检测指标:行为学观察(旋转实验)、大鼠毁损侧纹状体内多巴胺含量测定、大鼠黑质组织形态学观察.

结果:

1.帕病1号对PD模型大鼠旋转行为的影响:与治疗前比较,高剂量组与低剂量组平均转速均有改善(P<,0.05),且高剂量组、低剂量组治疗后的平均转速与模型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帕病1号有改善PD模型大鼠症状的作用.

高剂量组治疗后平均转数少于低剂量组,提示帕病1号改善PD模型大鼠的症状的作用有量效关系.

2.帕病1号对PD模型大鼠毁损侧纹状体多巴胺含量测定:与正常组比较,造模的三组大鼠毁损侧纹状体DA的含量均明显下降(P均<,0.05),而且高剂量组高于低剂量、高于模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提示帕病1号能提高PD模型大鼠纹状体系统内多巴胺的含量,疗效有量效关系.

3.帕病1号对PD模型大鼠脑组形态学影响:模型组、低剂量组、高剂量组均存在黑质细胞的变性坏死,胶质细胞增生的病理特点,提示造模成功,而且帕病1号治疗后,神经细胞的数目增加,树突、轴突的长度、数量增加,而且高剂量组的黑质色素细胞数目、树突轴突的长度和数目较低剂量组明显增加.

结论:

帕病1号能改善PD模型大鼠的旋转行为,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保护黑质神经细胞、促进黑质神经细胞修复,改善黑质纹状体的分泌功能,提高脑组织中多巴胺的含量达到其治疗作用的.

第四篇询证医学论文范例:改善心力衰竭预后的相关研究

IC53基因自身抗体与心力衰竭预后关系的研究

背景:心力衰竭是大多数心脏疾病的终末临床表现.心衰的发病机制、病理生理变化十分复杂,目前仍未完全阐明.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自身免疫反应参与了心衰的病理生理过程,在心衰的发生发展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心衰病人外周血中可以检测到多种抗心脏自身抗体,这些自身抗体与心衰有着密切关系.本研究主要检测扩张性心肌病、冠心病心衰病人中IC53基因自身抗体水平,分析IC53基因自身抗体对心血管终点事件的影响以及与心衰预后的关系.旨在为临床预测、诊断及治疗心力衰竭提供新的诊断试剂或药物作用新靶点.

方法:1.研究样本包含特发性扩张型心肌病心衰病人177例,冠心病心衰病人588例.2.以合成肽作为抗原,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技术检测两组受试者血浆中IC53自身抗体.3.平均随访4年,终点事件是心源性死亡和猝死.4.应用Cox回归分析和Kaplan-Meier分析IC53基因自身抗体水平与心力衰竭终点事件的关系.


https://www.mbalunwen.net/jiazhi/92271.html

结果:在177例扩张型心肌病中IC53自身抗体阳性率为18.6%,在580例冠心病心衰中为24.1%.平均4年(0.4个月―78个月)的随访中,扩张型心肌病总死亡人数76人,死亡率为42.9%.其中IC53自身抗体阳性病人的死亡数是20人,死亡率为60.6%;自身抗体阴性病人的死亡数是56人,死亡率38.9%.冠心病心衰总死亡人数159人,死亡率为27.1%.其中IC53自身抗体阳性病人的死亡数40人,死亡率为28.6%;自身抗体阴性病人的死亡数119人,死亡率26.6%.我们应用Cox回归分析方法,修正了年龄、性别、以及对终点事件的可能风险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扩心病组,IC53抗体阳性病人的死亡率明显高于抗体阴性病人的死亡率,具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等于0.010,OR等于1.96,95%CI:1.17-3.28);冠心病组,IC53抗体阳性病人的死亡率与抗体阴性病人的死亡率相似,无统计学差异(P等于0.933,HR等于1.02,95%CI:0.71-1.46).应用时间等级检验方法,对扩心病组抗体阳性和阴性病人生存时间制作了Kaplan–Meier曲线,结果显示抗体阳性病人的生存率明显低于抗体阴性病人的生存率.

结论:扩张型心肌病心衰病人及冠心病心衰病人血浆中存在IC53基因自身抗体.IC53基因自身抗体增加扩张型心肌病死亡风险,而与冠心病心衰死亡终点无关.IC53基因自身抗体阳性可以作为扩张型心肌病心衰的独立预警信号.

急性冠脉综合症急诊介入治疗冠脉内与静脉内注射

糖蛋白ⅡbⅢa抑制剂的比较:一个随机对照临床研究的荟萃分析

背景: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时,冠脉内(IC)注射IIb/IIIa糖蛋白抑制剂(GPIs)的给药途径是否优于静脉注射(IV),目前仍然存在争议.

方法:我们对比较两种给药途径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进行了一个荟萃分析.研究的主要终点是短期(1-3个月)和中长期(6-12个月)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s)(死亡率,再梗死率、靶血管血运重建).次要终点是术后TIMI血流、TMPG血流分级,术后2周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出血并发症.

结果:12项临床研究被纳入荟萃分析.同静脉内使用GPIs相比,冠脉内给药并没有减少短期死亡率(OR:0.71,95%CI:0.41-1.23, P等于0.22)和再梗死率(OR:0.76,95%CI:0.45-1.29, P等于0.31).IC组同IV组相比,其短期TVR率呈下降趋势,但没有统计学意义的差异(OR:0.57,95%CI:0.31-1.04, P等于0.07).同静脉内给药相比,冠脉内注射GPIs明显增加了TIMI3级血流(OR:1.48,95%CI:1.06-2.06, P等于0.02)和TMPG2-3级血流(OR:2.63,95%CI:1.53-4.51, P等于0.0004).中长期MACEs发生率、LVEF和出血并发症在两组之间无明显差异.

结论: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PCI治疗时,冠脉内直接注射GPIs比静脉注射大大增加靶血管血流量和心肌再灌注,且不增加出血风险,但对临床预后的改善并不优于静脉给药.

第五篇询证医学论文范文格式:基于循证心理实践的高校新生适应障碍筛查和干预研究

鉴于国内高校新生适应障碍的流行性和严重性、适应障碍临床研究的匮乏性以及当前高校对新生适应问题干预工作的随意性,本研究试图建立高校心理健康工作中对新生适应障碍进行筛查和干预的有效模式.

研究一:基于系统评价、访谈法与试验法的高校新生适应障碍筛查研究

研究目的:以适应障碍自身特征为核心,在关注症状的同时,更兼顾病因学的考量,从“应激事件”、“易感素质”、“症状表现”三者入手,制定更客观、准确的大一新生适应障碍筛查工具.

研究步骤:

(1)首先分析了适应障碍传统诊断模式的不足,及由此带来的科研与实务上的问题,采用系统评价方法对相关文献进行筛选,对纳入文献采取质性分析,最终以“自身需求”为分类核心,制定新生适应障碍“应激源与应激表现”的编码及类属图表,并据此制定访谈提纲.

(2)选取214名高校新生,通过焦点访谈小组获得每个个案“应激原因与表现”的记录,根据中国精神疾病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以下简称CCMD-3)对适应障碍的界定,初筛出新生适应障碍疑似患者54名.进一步采用深度访谈法对该群体进行筛查,最后获得37名适应不良或适应障碍新生.整理访谈资料,比较适应不良组(含适应障碍)与正常组的不适描述,提取特征描述,并在此基础上制定高校新生适应障碍半定式筛查量表.

(3)设计独立、“盲法”的诊断性试验,将CCMD-3适应障碍诊断标准作为参照,比较半定式筛查量表的有效性和可靠性.

研究发现:

(1)高校新生适应障碍有效筛查角度应为对改变的适应度.从入学后“期待的变化是否发生”、“未预料到的变化是否发生”、及“是否丧失目标感/意义感”引入,了解是否采取措施应对改变、什么措施、效果如何、及自己对此结果是否满意等.对易感素质和精神症状的评估贯穿其中.

(2)高校新生适应障碍核心筛查内容应涉及人际关系、学业成就、日常生活、价值观念等四个方面.其中人际关系包括宿舍关系、同学关系、家庭关系、恋爱关系、师生关系等,且需比较个体对入学前后人际关系的依赖程度差异.学业成就与日常生活内容的筛查,主要考量个体的自主安排能力,包括目标设定与执行力.

(3)高校新生适应障碍半定式筛查量表有良好的评分者信度,优于CCMD-3适应障碍诊断标准;较CCMD-3对新生心理问题的判断更为灵敏,对适应不良和适应障碍的界定更为明确.

研究二:基于系统评价和实验法的高校新生适应障碍干预研究

研究目的:探索、验证高校新生适应障碍有效可行的心理干预策略.

研究步骤:(1)回顾心理治疗研究的常见问题,以提高临床效力为目标进行研究设计.(2)采用系统评价法对国外适应障碍的心理干预随机对照试验进行筛选,分析纳入文献,最终提取出有效干预策略:强调行动导向的认知行为策略、简明动力性心理治疗策略.并据此设计各实验组团体干预方案.(3)纳入研究一筛查所得被试,随机分为四组,其中三组同时接受为期7周的团体心理干预,一组为对照组.

研究发现:

一、症状变化特点

(1)高校新生适应障碍具备一定的随时间自我治愈的能力,其特征为:不适基线水平越低、初始症状越轻,改善速度越快.

(2)设计合理的心理干预不仅能显著增加不适症状随时间改善的幅度,也能缩短症状改善所需时长.

(3)治疗初期自评结果较前测结果的轻度恶化现象为被试对治疗师防御性降低的表现,反应了更真实的自评水平.

(4)治疗结束时改善幅度越大,治疗结束后症状反复的程度相对越明显;但反弹程度与基础水平相比极其轻微,为疗效显著后的回归效应,属于可接受范围.

二、有效治疗成分

(1)良好的同盟关系能降低组员的防御性,从而在疗效自评体系上提供更加真实的信息,

(2)认知行为团体心理干预对治疗高校新生适应障碍、抑制症状恶化有最良好的疗效,

(3)动力分析治疗成分对平衡情感体验的改善效果更为显著,

(4)认知行为治疗成分对提升焦虑、抑郁情绪调控能力的效果更加显著,

(5)自我暗示和人际脱敏治疗方法能有效提升高校新生适应障碍患者的自尊水平,

(6)良好的治疗小组同盟关系、以及频繁的组内人际反馈练习,能更有效降低新生的社会孤立感.

三、适应人群

(1)对来自农村地区与异地大城市地区的适应不良新生进行干预时,应关注改善其社会孤立感.农村地区的新生对团体治疗的接受性优于大城市地区新生,针对后者宜考虑采取个体干预.

(2)焦虑情绪是女性适应不良新生的主要症状之一,以“提高情绪唤起阈限、改善情绪调节能力”为目标的干预策略对该群体疗效显著.

(3)针对存在适应问题的贫困新生进行心理干预时,有的放矢地开展提高自尊水平的团体辅导,是改善其适应问题的较为高效的干预措施.

创新点:

1、在心理治疗领域采用循证思维,既分析已有研究、搜集证据、又通过临床实践提供新证据,在国内心理治疗研究领域尚属首次,

2、从应激源、易感素质及症状三个角度制定适应障碍的半定式筛查量表是对传统单一症状学诊断思维的创新,

3、将医学研究中独立、“盲法”的诊断性试验设计扩展至心理障碍研究领域,有利于提高心理障碍筛查方法的客观性.

4、将干预策略划分为诸个治疗成分,以此对不同症状的有效性进行程度划分,同时考量不同人群的接受性,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高校新生适应障碍的干预指南,为国内高校新生适应障碍心理干预工作的突破.

本论文可用于询证医学论文范文写作参考研究.

询证医学引用文献:

[1] 比较好写的询证医学论文选题 询证医学论文题目怎么定
[2] 最新询证医学论文参考文献 询证医学专著类参考文献哪里找
[3] 询证医学论文提纲模板范本 询证医学论文提纲怎么写
《询证医学论文范文参考 询证医学毕业论文范文[精选]》word下载【免费】
询证医学相关论文范文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