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写作 > 优秀论文 > 文章内容

课程和大学毕业论文怎么写 课程和大学类专升本毕业论文范文3000字有关写作资料

主题:课程和大学 下载地址:论文doc下载 原创作者:原创作者未知 评分:9.0分 更新时间: 2024-02-18

课程和大学论文范文

课程和大学论文

目录

  1. 1.兩者概念内容不同
  2. 2.两者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不同
  3. 1.两者的育人目标一致
  4. 2.两者的指导思想一致
  5. 3.两者相互联系、相互发展
  6. (一)高校思政课的吸引力不足,教学地位有待提升
  7. (二)各专业课教师德育意识不强,课程思政理念落实不到位
  8. (一)改革创新思政课程,增加高校思政课程吸引力
  9. (二)提高专业课教师的政治素养,强化对课程思政理念的认同

《高校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合力育人的路径》

本文是关于课程和大学相关毕业论文模板范文和课程有关专升本毕业论文范文.

摘 要:思政课程是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途径,课程思政是思想政治教育改革中的重要一环,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协同发挥作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但是在实行过程中也存在许多困难,如高校思政课吸引力不足、课程思政育人的理念落实不到位、专业课教师的德育意识不够、协同育人的顶层设计不够完善等等.为突破这些难题必须要改革创新思政课程,增加高校思政课程吸引力;提高专业课教师的政治素养,强化对课程思政理念的认同;构建“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体系,最终形成全员全课全方位育人的大思政格局.

关键词: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合力育人

Abstrac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is the main way to carry ou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reform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e two he both differences and connections, and play a role in training the socialist successors with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morality, intelligence, body, beauty and labor. However, there are many difficulties in the process of implementation, such as the lack of attrac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 inadequate implementation of the concep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courses, the lack of moral awareness of professional course teachers, and the imperfect top-level design of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In order to break through these problems, we must reform and innovat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crease the attrac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mprove the political literacy of professional course teachers, strengthen the recogni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cepts of courses, build a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system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and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finally form a comprehensiv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pattern of all-round education for all staff.

Key word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joint efforts to educate people

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网络时代的到来,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正面临着诸多挑战.党和高校历来重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关系到社会主义人才的培养,关系到祖国未来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长期以来存在“孤岛”困境,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两张皮”现象未能解决.为解决这一难题,“课程思政”这一理念应运而生,从以往单纯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转变为涵盖各个专业、学科、课程的大思政全方位教育.

一、“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联系与区别

(一)“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区别

1.兩者概念内容不同

“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都是高校进行立德树人的重要形式,但两者的内涵并不完全相同.“思政课程”是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是社会主义大学特有的具有中国风格的学科体系,它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国近代史纲要》、《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概论》等5门课程.“思政课程”具有鲜明的政治属性,它是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载体,也承担着高校育人的主要职责.“课程思政”不是一门具体的课程,也不是一项具体的活动,而是一种全员全课全方位的育人理念.“课程思政”是指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引下挖掘出所有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所有老师都承担起育人的职责,所有教学活动都体现出立德树人的作用,其实质是将高校思政教育融入到课程教学的方方面面.

2.两者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不同

“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虽都以课程为载体,但两者的课程属性不同,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并不完全相同.“思政课程”是高校对学生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课程,它主要的功能就是通过教育学生,使学生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所要求的理想信念、政治观点和道德规范,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它对学生传授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广泛,主要对学生起到价值引领的作用.“课程思政”的理念主要通过通识教育、公共基础、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专业课程来进行.专业课程中的思政要素是有限的、有针对性,它是指专业知识中可用于解决学生思想问题的相关内容,要求通过讲授知识来说明做人做事的道理.因此,“课程思政”中所有专业课老师除了要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授,还要根据本学科专业的特点,寻找各自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还要进行育人,让学生不仅做一个有才的人,还应是一个有德的人,实现价值引领和知识传授的结合.

3、两者育人的表现形式不同

“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虽然都具有育人的功能,但是两者的表现形式并不相同.“思政课程”旗帜鲜明地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渠道,属于显性教育,在育人过程和教学实践中,具有直接性、鲜明性的特点.显性教育是中国特色,属于正面教育、情感教育.“课程思政”是隐性教育,往往采取一种比较潜隐地形式,将思政元素渗透到专业课的教学过程之中,把思政教育贯穿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之中,让立德树人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不仅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增加专业认同、职业兴趣,还能使其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主流价值观念的影响,更加凸显隐性教育,具有间接性、融通性的特征.高校在进行立德树人的过程中要做到显性教学和隐性教学相结合,既要有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强化大学生思想的显性教学,又要具化到不同的专业课中,使这些课程都具有思政课程的德育属性.

(二)“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联系

1.两者的育人目标一致

总书记强调,“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必须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①这深刻的说明我们国家不仅需要的是人才,更加需要的是为祖国奋斗的人才.“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校都在着重加强人才培养,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一中心,以将学生培养为德才兼备的人为目标.“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两者是如今高校开展立德树人活动的主要阵地,两者有共同的目标,都致力于让学生自觉主动的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树立崇高远大的理想,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2.两者的指导思想一致

我国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大学,高校进行人才培养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课程教学是人才培养的主要形式,所有课程教学都要渗透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精髓,遵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引.思政课本身就具有马克思主义的价值意蕴,作为高校所有学生都要学习的必修课,承担着树立马克思主义理论价值标杆的重要使命.其他各类课程虽门类众多,涵盖各行各业,有各自不同的教学职责,但也都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价值理念、立场、观点和方法.因此,两者的指导思想一致,“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两者在育人的过程中,都立足于为中华民族复兴的强国梦而奋斗的最大共识,都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重点,坚持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牢牢把握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和主流价值观念,坚决同错误的思想观念划清界限.

3.两者相互联系、相互发展

“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合力促进全员全课全方位的大思政格局,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相互促进,相互发展.总书记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在改进中加强,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②“思政课程”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浸润作用,注重人的理想信念和道德品质的培养;“课程思政”主要发挥深化和扩展的作用,在知识传授中进行主流价值引领.“思政课程”在培养人思想品德的同时要注意挖掘出其中蕴含的文化知识;其他各类专业课在对大学生进行知识传授的同时,也要联系实际,结合时展,挖掘出其中隐藏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政治水平.

二、“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合力育人的困境

目前,为响应国家教育方针政策,各高校均在积极推进课程思政这一理念,鼓励专业课教师进行教学改革探索.但在实行过程中还存在许多问题,如:“课程思政”理念并没有全面树立、高校思政课与其他专业课程合力育人的机制尚未形成,不能统筹处理好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的关系、各门专业课中有关思想政治教育的元素没有被充分挖掘、专业课教师的德育意识淡薄等,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高校思政课的吸引力不足,教学地位有待提升

“课程思政”的基础在课程,重点在思政.③推进“课程思政”这一理念的运行,并不是要忽视思政课程的建设.当下,思政课程是所有在校大学生都会学习的课程,在大学的学分系统中虽占比不低,但对学生的吸引力却不高.长期以来,思政课学科建设基础薄弱,教师理论研究不充分,课程内容重复,教材质量参差不齐,教学实践脱离实际,教学方式落后单一.④而如今的大学生身处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接受了多元价值的熏陶,对思政课的空洞說教、价值灌输十分反感.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普遍对思政课的兴趣不高,认为思政课的内容无聊、空洞,不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没有解决学生真正关心的问题,这就导致学生容易忽视自身的思想政治学习.同时,在课时安排职称评定等许多方面,思政课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总体来看,思政课在高校众多课程中的地位不高,吸引力不足,但思政课又是我国高校进行立德树人教育的主要渠道,因此“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要想达到合力育人的局面,必须首要解决思政课自身存在的诸多问题.

(二)各专业课教师德育意识不强,课程思政理念落实不到位

课堂是教学的主要载体,教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各专业课教师是践行“课程思政”理念的主要群体,他们在其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课程思政建设仍处于初步探索阶段,专业课教师对这一理念并不十分认同了解,相关学术研究、制度设计、管理机制等建设工作还不完善.这就导致部分专业课教师重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轻价值引领和道德培养,德育意识不强,他们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该由思政课教师、党委、辅导员来完成,与自己无关;部分专业课教师虽表面认同“课程思政”这一理念,但却搞形式主义,课前5分钟讲德育,之后立马开始讲专业课内容,德育内容与专业课内容毫无联系,这样不但毫无意义,反而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部分专业课教师虽认同“课程思政”的理念,但是由于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不了解,看不到其理论价值,不知该如何挖掘专业课中所蕴含的思政元素,也不善于运用隐形教育的方法.同时,专业课教师由于缺乏和思政课教师交流沟通的平台,在进行课程改革时心有余而力不足,不知该从何入手.

(三)协同育人的顶层设计不够完善,全员全课全方位的育人格局未形成

“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合力育人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需要自上而下的进行,要通过各个部门、群体有效协调,让所有老师及相关人员都参与进来.我国早在1987年5月颁布的文件中,就明确指出“把思想政治教育与业务工作结合起来”.之后,在1994年、2016年、2019年的会议工作中也均有提到这一问题,但协同育人没有被列入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规划之中,缺乏一整套的成文的、具有权威性的制度规范体系,导致在落实细化过程中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弱化甚至忽视.⑤同时,一些学校不同程度的存在认识不够,重视不足,管理不到位的问题,没有将思政课教师、专业课教师、辅导员、党委等各部门形成一个联动的整体.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突破这一困境,形成全员全课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格局,必须要对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全盘统筹,在育人的顶层设计中增加“思政味”,以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来指导教育教学.

三、“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合力育人的途径

(一)改革创新思政课程,增加高校思政课程吸引力

高校思政课程是我国高等院校设置的重要课程之一,是贯彻落实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载体,对学生的三观教育发挥着关键作用.新中国成立70年来,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经历艰难曲折的发展,虽整体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若想达到合力育人的效果,必须要解决好思政课程存在的问题.首先,优化教学内容,强化思想政治引领.传统的思政课教学内容多为教材本身内容,与学生实际的贴合度不高.根据新时代大学生的思维特点优化教学内容,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学习的主要内容.在保有现存优势的前提下,结合时政热点,增加问题导向,使教学内容更具有理论性、严谨性和现实性,更要体现出国家意志、政治要求和教育目的.其次,推动教学模式改革,提高教育教学效果.如今的大学生多为90后和00后,他们好奇心强、爱好广泛,接触到的新鲜事物多,有自己独特的认知方式.传统的教学模式单一,且思政课本身多为纯理论性的知识,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困难,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擅于应用多媒体网络技术和信息资源,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当下的新闻热点进行情景教学、案例分析、实践教学、交流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改变以前照本宣科式的跟着ppt“自说自话”的教学方式,使课堂教学活起来,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除了课堂教学方式,课堂外的教学实践基地和网络互动教学平台,都能提高思政课的吸引力和有效性.最后,聚焦高素质专业化,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思政课教师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建设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是思政课改革的重要基石.一方面,思政课教师要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术研究、教学研究,增强自身的专业素养.另一方面,思政课教师要转变观念,只有思政教师在观念上首先认同“课程思政”理念的作用,并主动去探索专业课中的思政元素,才会使“课程思政”的理念顺利进行下去.

(二)提高专业课教师的政治素养,强化对课程思政理念的认同

为人师表不仅要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还应教会学生如何做人,这样才能使其才能用在正途.現代化优秀人才就是具有高素质、高能力、高德行的人才.专业课教师应认识到自己的双重身份,不仅要做知识的传授者,而且要做价值观的引领者.首先专业课教师要提高自身的德育意识和德育能力.高校应加强对专业课教师的培养,加强各科教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提升其德育素质.一方面学校可以组织各科教师读马列经典名著,带领大家一起学习系列讲话精神读本,并定期邀请马克思主义理论专家学者开展讲座会谈.另一方面,高校间要加强合作,搭建“课程思政”互动交流平台,保障经费投入,为“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优质教师资源.其次,提高“课程思政”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专业课教师要积极主动的挖掘课程中的“思政”元素.针对性就是指在教学目标上突出适合本专业课程的课程思政内容,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追求和价值理念.专业课教师在挖掘课程中的思政元素时,不应生搬硬套,一定要根据本专业的学科特色及学生特点选择适合的思政内容,不能为了讲思政而讲思政.实用性就是指在课程形式的设置上要多样化,不仅要有单纯的理论知识传授,还要加入课外实践教学,将德育内容融入在教学过程中,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最后,课程思政应创新教学模式.新形势下,课程思政应以学生为本,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实施人本教育,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突出问题导向,着力解决学生关心疑惑的问题.

(三)构建“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体系

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合力育人是一个系统性、全局性的工作,既需要国家教育部高屋建瓴式的顶层设计,也需要学校等部门做好微观协调工作.首先,实现“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理念育人协同.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指引行动的方向.合力打造“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体系,最关键的就是要实现理念育人协同.高校教育的本质就是育人,无论什么专科、学科都应体现出育人的特质,应从根本上改变思政课无用的观点,改变思政课就是思政老师的工作的认识,树立“课程思政”育人理念,增强全员全课全方位育人意识.其次,健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制度保障.一项工作的正常运行必须要有制度保障,制度突破是造就人才,推动教育新模式产生的核心要素,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最主要的动力.⑦构建“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体系,要完善教材开发制度,在专业课教材中突出价值导向;完善教师培训制度,加强对思政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的培训力度;完善教学组织管理制度,搭建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交流学习的平台,组织教师教学比赛,树立榜样模范代表.最后,完善“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评价体系.科学的评价是检验协同育人效果的重要参考体系,也是督促各专业课教师认真履行育人职责的有利保障.以往的评价方式主要采用问卷调查、作业反馈、学习成绩、教学竞赛、评教等,而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合力育人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人才,这种对人素质的综合评价无法用一个统一的量化标准去规定.因此,“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评价体系应置于大学生的实践活动和行为习惯之中,将学生的全面素质发展作为衡量育人目标的科学准则,坚持考核标准的多样化和全面性.

参考文献:

[1][5]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与人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3).

[2].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讲话[N].人民日报,2016(12).

[3]李国娟.课程思政建设必须牢牢把握五个关键环节[J].中国高等教育,2017(8):28.

[4]李志坚.高职院校专业课“课程思政”实施路径研究[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9(6):180.

[5]燕连福、温海霞.高校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育人的问题及对策[J].高校辅导员,2017(8):14.

[6]吕宁.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思路探析[J].大学教育,2018(1):123.

[7]高德毅,宗爱东.课程思政:有效发挥课堂育人主渠道作用的必然选择[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01):31-34.

[8]于向东.聚焦立德树人,健全高校大思政工作格局[J].红旗文稿,2018(06):32-34.

[9]贺冰心.高职院校“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转向之必要性研究[J].智库时代,2019(38):151-152.

[10]谭晓爽.课程思政的价值内涵与实践路径探析[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8(04):44-45.

[11]高德毅,宗爱东.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从战略高度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7(01):43-46.

[12]周素昭.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创新路径探析[J].大学教育,2019(11):130-132.

[13]张安,方小年.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具备的三重意识[J].思想教育研究,2018(01):83-87.

[14]沈千帆、杨蕾.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J].前线,2019(08):74-76.

[15]王珊珊.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衔接问题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9.

总而言之:上文是一篇关于对写作课程论文范文与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课程和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课程和大学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有帮助.

课程和大学引用文献:

[1] 日语和课程学术论文怎么写 日语和课程有关大学毕业论文范文2万字
[2] 课程和大学论文怎么写 关于课程和大学方面大学毕业论文范文10000字
[3] 课程和大学硕士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课程和大学相关毕业论文的格式范文8000字
《课程和大学毕业论文怎么写 课程和大学类专升本毕业论文范文3000字》word下载【免费】
课程和大学相关论文范文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