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写作 > 优秀论文 > 文章内容

困境论文如何写 贫困地区和农村类硕士学位毕业论文范文3000字有关写作资料

主题:贫困地区和农村 下载地址:论文doc下载 原创作者:原创作者未知 评分:9.0分 更新时间: 2024-02-23

贫困地区和农村论文范文

贫困地区和农村论文

目录

  1. 一 农村残疾儿童基础教育状况及困境
  2. 二 改善农村残疾儿童基础教育困境的对策
  3. 1.国家与政府加强对贫困地区残疾儿童经费投入
  4. 3.加强对残疾儿童家长的宣传与教育
  5. 4.加大社会宣传,动员社会力量帮助农村残疾儿童

《关于贫困地区农村残疾儿童基础教育困境和对策》

该文是贫困地区和农村类论文如何写与困境有关硕士学位毕业论文范文.

摘 要:残疾儿童基础教育,不仅关系到个人未来发展与生存状况,也是家庭幸福,国家文明以及社会进步的重要指标.本文主要通过文献梳理与自己所了解案例,运用社会学的相关理论来研究分析我国农村残疾儿童基础教育现状以及残疾儿童基础教育发展困境,探究造成这种困境的深层原因以及现有的对策所存在的不足,为更好促进发展与完善农村残疾儿童基础教育提出相应的改进意见与建议.

关键词:残疾儿童;基础教育;发展困境

一 农村残疾儿童基础教育状况及困境

残疾儿童作为社会中的弱势群体,关于“残疾儿童”的界定,在学界有广义与狭义之分.从广义上讲,残疾儿童指的是与正常儿童在各方面有显著差异的各类儿童,这类儿童不仅涵盖着行为机能发展低于正常水平的群体,也包括超出正常发展标准或有轻微违法犯罪的群体.(1)从狭义上讲,残疾儿童指的是身心发展上存在各种缺陷的儿童,又称“缺陷儿童”或“障碍儿童”.(2)本文主要采用狭义的界定.贫困地区的残疾儿童是残疾儿童中更为特殊与更为弱势的一部分.这一特殊群体日益受到国家与社会的广泛关注.虽说我国特殊教育事业不断关注残疾儿童基础教育问题,并且着力改善这一重要领域.但在现实生活中关于残疾儿童基础教育仍然存在各种各样复杂的问题.所谓的基础教育就是人们在成长中为了获取更多学问而在先期要掌握的知识.(3)包括幼儿教育、小学教育、普通中等教育.(4)基础教育作为儿童受教育的起点起着重要作用.

残疾儿童具有不同类型,包括听力残疾,视力残疾,言语残疾,肢体残疾,精神残疾育多重残疾等,本研究主要以肢体残疾儿童为主.我国农村残疾儿童的入学率明显低于城镇残疾儿童入学率.(5)并且义务阶段的农村残疾儿童的入学率相较于义务教育入普通儿童入学率来说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见表1、表2).

表中的数据显示出普通儿童与残疾儿童在义务阶段的毛入学率都在不断提高,并且两者之间的差距在不断缩小,说明我国残疾儿童教育在不断发展,但是两者之间的差距仍然十分显著.并且与城镇残疾儿童义务教育人数比例相对较,农村儿童义务教育差距总体在不断扩大,这表明农村残疾儿童教育义务教育问题有待进一步加强改善与提高.

农村残疾儿童不仅在学龄前教育与义务教育阶段与普通儿童教育、城镇残疾儿童教育差距大,在高中阶段的残儿童教育更是令人堪忧.

现有的关于农村残疾儿童的教育状况的研究主要围绕几个方面展开,残疾儿童的受教育权利,农村残疾儿童的学前康复教育,身心健康,教育机会及公平性,以及残疾儿童师资结构,发展情况等等.残疾儿童的教育发展状况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残疾儿童教育在不同的时期具有不同的发展特征.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经济,文化政策不断调整,受社会经济发展与国家治理理念等的影响,我国残疾儿童教育政策不断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受观念以及国际教育等不同因素的推动得到快速发展.与此同时,残疾儿童教育各保障体系在不断发展和完善,,但在具体实践中,仍存在残疾儿童入学率低、教育质量不高,教育秩序混乱等问题,(王婷,2019)(8).

在此背景下,即使农村残疾儿童教育也在不断的发生着改变,但是农村残疾儿童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仍然是显著地.学龄前的康复教育的对于残疾儿童发展至关重要,然而在目前在我国农村残疾儿童特殊教育与康复面临着机构缺乏,普通教育机构接纳具有难度,农村残疾儿童家长由于受教育水平低,对于残疾儿童的康复与教育认知不足,此外在农村由于社会公益组织的和服务团体较少,对于农村残疾儿童的辐射面极其狭窄等等进一步压缩农村残疾儿童接受教育的空间.(吴沙沙,2015).学前教育与康复机会的减少进一步加剧了农村残疾儿童教育的不公平.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价值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和体现,也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包括教育权利平等和教育机会均等两个基本方面.然而,我国残疾儿童教育现状表明,一是残疾儿童受教育权没有得到有效保障;二是无论是与普通儿童相比还是在残疾儿童内部,都存在著教育机会不平等现象(李天骥,2019)(9).残疾儿童拥有平等受教育权利,是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残疾人权利公约》、我国《宪法》和有关法律法规等明确确认的,体现社会追求公平正义.近十年来,我国残疾儿童受教育权实现水平稳步提高,但依然存在受教育机会权利和改善受教育条件的权利发展不均衡的现实困境(许巧仙、常晓茗,2017).

与农村残疾儿童受教育权利与机会公平紧密相关的重要影响因素是师资的配备.现如今农村残疾儿童入学接受教育的途径有进入特殊学校接受特殊教育、进入普通学校特殊班级(特教班)接受教育或进入普通学校普通班级,与普通儿童一起接受教育(随班走).严格意义上要求,在这三种情况下接受教育的残疾儿童都应该配备有受过专业培训的教师,然而在现实中,只有在特殊学校接受教育的残疾儿童的教师是经过专业化的培训出生的,随班走和特教班的学生都一般情况下只是教师.在城镇所设置的并且不同的地区特殊教师人均数值分布存与特殊教育人均教育经费支出存在很大的差异(见表3、表4).

由表3、表4的数据可知,残疾学生的教师的分布情况总体是东北地区所享有的特殊教师人数最高,其次是华北地区、东部沿海城市、部分中部地区,然而西南地区的大部分省份每百名学生所具有的特殊教师人数是最少的,特殊教育学校学生生人均教育经费支出中,以东部沿海城市,中部与东北部省份学生人均教育经费的支出较高,其次,西南地区大部分省份与中部地区部分省份的残疾儿童的特殊教育,在这其中西藏地区的生均教育经费与每百名残疾生的人数配置都是在第二层次,这种情况的出现是否与国家政策导向的偏向有关,这一点仍有待核实.

总体来说,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残疾儿童的教育不管是在横向还是纵向上都在不断发生着变化,贫困地区农村残疾儿童教育在此大背景下也在不断变化与发展.然而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很多问题,残疾儿童所接受基础教育的质量不高,师资力量薄弱,教育经费不足,特殊教育机构缺乏,社会力量弱小,观念与意识落后等多种因素综合在一起所产生的结果.

一、农村残疾儿童教育困境背后的作用机制

对于农村残疾儿童这一特殊群体中更为特殊的群体来说,他们所处的教育困境不仅受到社会环境,经济政策,社会标签等大场域的影响,并且与其家庭社会经济状况,父母的社会阶层与社会地位,所拥有的社会资本,文化资本等密切相关,这些因素通过不同的作用机制,进一步加剧贫困地区残疾儿童的教育困境,严重阻碍农村残疾儿童的发展,阻碍残疾儿童社会流动,加剧社会不平等与阶级的再生产.

典型案例介绍:

石某某,男,16岁,是一名先天性残疾儿童,自出生起,四肢扭曲变形,肢体残疾,手脚无法正常活动,并且无法正常进行表达,无法直立行走,家住贵州省一个小村庄,家在村庄外出交通不便,前两年才修好进入村里面的公路,以前进出只有一条山路,家所在的地方距离镇上要3个小时的车程,距离县城要6个小时车程.有一个哥哥和一个姐姐,姐姐初中毕业,现已成家立业,哥哥现在读一个很普通的本科院校.父母均为普通的农民,10年前也就是在石某6岁以前,家里的经济来源主要依靠父母务农,6岁以后父母均外出务工,他父亲由于工伤导致腿部残疾后失业回家休养.石某从出生起就没有到医院接受治疗,主要是两方面原因:一、家庭经济困难,无法提供医疗费用.二、父母认为他的情况是医治无用,认为是无法改变的事实.三、交通闭塞,外出看病就医难.即使现如今家庭经济条件有所改善,村里交通也方便进出,但是父母依旧采取随其自然的态度.

石某到了入学的年龄,既没有接受正规的学校教育,也没有在家庭中接受家里的教育.由于肢体与语言障碍,无法自理与表达.村里,镇上,都没有针对残疾儿童的教育机构,县城距离远,往返一共12小时,并且县城消费不是家庭所能支撑的,如果送他到县城上学,至少需要一个人随身照顾他,这是他家庭条件所不能承受的.此外还有一种途径就是哥哥姐姐都是接受过教育的青年,其实可以教弟弟知识,因为除了表达不流畅和肢体残疾外,石某并没有其他方面的障碍,然而事实是哥哥姐姐并没有对其开展家庭自助教育,也就任由其顺其自然.

现实的情况的是随着年龄的增长,石某的语言表达有所提升并且手脚的活动能力相对于以前来说也有了很大的改变,从一开始吃饭不能自助到后来自己可以自助吃饭,除了仍然不能直立行走外,其他方面显示他的状况是有所提高的,这或许从侧面假设如果一开始就到医院进行诊断与康复治疗,或许他可以过上正常人的生活.然而这现如今16岁的他仍然是一直呆在家里,不接受教育也没有接受治疗,即使家庭经济状况已经有所好转,如果下定决心带他到医院检查诊断,现如今的家庭条件是允许的,家庭成员仍然采取无作为.仍然只是保证其吃饱穿暖,让其独自呆在家中.

在这个案例中,根据石某的所处困境以及家人对其采取行为,阻碍石某接受教育与失去发展的机会.这种阻碍是无法作为与不作为双重效应的结果.一开始他父母所处的社会階层与经济地位限制了他们的作为,其次他们的观念和认知进一步阻碍了他们的作为.当然在这其中由于社会提供的资源和帮助的缺乏也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

石某父母没有接受过教育,他们文化水平不高,所拥有的文化资本有限,然而是石某的哥哥姐姐接受过正常的学校教育,也具备教授石某知识的能力,然而他们始终无作为,这其中最终要的原因是不管是石某父母还是石某的姐姐,,在他们的内心深处,由于生理上的缺陷,导致他们给石某贴上了无论对其做什么是“无用功”的标签,他们内心深处鉴定认为结局是既定无法改变,因此不愿意为其付出努力.

社会标签理论认为,标签是人们对自我或他人形象的界定和产生.(11)一个人被贴上“标签”,是与周围环境中的社会成员对他及其行为的定义过程或标定过程密切相关的.(12)残疾儿童与其他正常儿童相比,他们身体上的缺陷影响了他们正常的社会生活,但并不意味着他们的智力地下,社会成员在与残疾儿童的交往与互动过程中,把残疾儿童的行为标签化,认为他们的智力与普通儿童相比,是偏低的,正是这种标签化的思想影响了人们对待残疾儿童的态度与行为.不管是社会成员还是亲人,由于自我认知的短板和社会标签扩大化趋势,给残疾儿童扣上智力低下的标签,导致很多农村家长从而认为对残疾儿童的教育和治疗行为是在做“无用功”,从而采取听天由命,无所作为的行为.然而却没有意识到残疾本身并不是导致残疾儿童生命历程定轨的因素,最关键的因素是家人与社会的无能作为,无所作为,无可作为的行为与不健全的机制.石某只是现如今贫困地区农村残疾儿童所面临教育困境的一个典型例子.有无数残疾农村残疾儿童在面临着这样的困境.

案例介绍二:

李某,13岁,女,父母均为初中教师,家住贵州省一个贫困乡镇,距离县城2个小时的车程.家庭经济状况良好,父母文化水平较好,孩子同样具有先天性肢体残疾,与案例一中的石某比较,没有语言表达障碍,李某父母发现孩子具有肢体障碍的时候立刻送往医院去医疗,医院的诊断结果是孩子的状况只有通过长期康复训练得已改善,孩子父母根据医生建议,定期带孩子到县城进行治疗,由于李某家所在的乡镇缺少残疾儿童教育机构,并且由于父母双方工作限制他们长期外出,并且在乡镇没有送教上门服务.所以无法让孩子在普通学校与特殊学校接受教育.父母采取是让孩子在家,采取夫妻双方自我教授方式,小学知识到初中的知识都是父母教授,偶尔会请一些成绩好的初中生到家里给李某讲课,总体来说,李某接收到了义务教育阶段的知识的教学,虽说没有经历校园生活,但是加上有规律的身体康复训练和家庭教育,其获得的正常的教育与知识.并且其肢体的协调性也在不断改善,虽说仍然不能直立行走,但相对与石某来说,其境遇具有很大的差异,她的父母决定在她读高中阶段,送她到正常学校进行“随班走”教育.夫妻计划申请调到她即将就读高中学校附近初中进行教学,同时轮流接她上下学,他们希望李某能够读完完整的高中后考取大学,即系升学就读.李某算是贫困地区残疾儿童中比较幸运的,没有因为肢体残疾影响她正常接受教育,这与她的家庭处境,父母职业背景和观念与认知具有密切关系.

李某和石某都面临的生理缺陷,然而两者在教育方面所临的境遇具有天壤之别,总体来说,在贫困地区的农村残疾儿童中,李某算是幸运的,也是较为少数的,父母的职业背景,家庭的经济资本,父母所用的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足以提供其成长道路上的所需的资源.她的生命轨迹以及所接受教育对于他将来的生活以及发展都将有至关重要的,他的未来是与石某截然不同.相似的生理缺陷,不同的后天境遇影响了两个儿童今后发展方向的迥异,社会分层理论认为依据社会成员拥有不同的经济,权利,声望与生产资料不同,社会成员划分为不同的阶级,韦伯与马克思分别根据社会成员所占有的资本对社会成员的社会等级与阶级处境进行了深入研究.虽然社会划分为不同的等级,但社会阶级之间不是固定不变,是可以向上或者向动的.意大利的社会学家帕雷托认为要是社会处于稳定状态,社会各个阶层不是固定不变的,要具有流动性.社会流动具有先赋性和自致性,社会流动的自致性的重要性高于先赋性,这是合理社会流动的规定性.教育是实现社会流动的一个重要途径,这一自致性的因素对于个人社会地位以及今后发展来说尤为重要.现如今很多农村参加儿童从没有接受或教育或者是辍学在家,他们失去了通过教育这种后致性途径来改变自身命运的机会,从而被禁锢于先赋性的阶级框架中,导致阶级的再生产,由于先天性生理缺陷,甚至会导致阶级地位下降.

在郭启华,宋青青(2015)所做的关于安徽省农村残疾儿童调查中,农村残疾儿童从未上学主要影响因素有残疾程度较重,无特殊教育机构,上学交通不便,普通学校不接受,家庭经济困难,家庭经济困难相对于其他三项因素来说,并不是影响农村残疾从未上学的主要因素.然而在导致农村残疾儿童辍学的因素中,家庭经济困难最重要的因素,其次是孩子被人欺负与不愿意上学,然后是交通不便.目前我国30 万以上的县还有353 个县没有特教学校,特殊教育资源数量不足,且分布不均匀,中西部地区尤其缺乏,特教学校、特教班、随班就读教育质量亟待提高.(13)对于残疾儿童来说,由于受各种因素影响,能够获得学龄前抢救性康复服务的残疾儿童只占很小的一部分比例,在西南贫困地区存在大量的残疾儿童,因为家庭原因、以及没有相应的学校机构,或者由于经济限制,没法得到有效的治疗.“根据不同的案例,我们不难看出,对于贫困地区农村残疾儿童来说,他们面临的基础教育困境作用机制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的,家庭所拥有的经济资本,文化资本,阶级地位.国家与政府在农村地区投入的教育资源,社会成员对于残疾儿童的认知与关怀等都是贫困地区残疾儿童基础教育困境背后的作用机制.

二 改善农村残疾儿童基础教育困境的对策

根据贫困地区农村残疾儿童所面临教育困境背后用用机制,改善农村残疾儿童的教育处境需要对症下药.主要通过国家与政府,残疾儿童家长,社会力量共同努力去改善现如今所面临的教育困境.

1.国家与政府加强对贫困地区残疾儿童经费投入

现如今农村地区残疾儿童基础教育严重面临教育机构缺乏,在很多的贫困县的乡镇与村里面都没有针对残疾儿童的教育机构与康复中心或者服务部门,并且在普通学校没有设立特教班和配备相应的教师,需要在乡镇或者行政村增設提供残疾儿童服务的康复指导中心.与此同时,在乡村或者镇上设立特殊学校或者在普通的增设中小学设立特教班与配备专业教师.为残疾孩子提供能够就近进行疗理与接受教育的环境.以上的设施与机构的设立都是建立在国家给予教育经费支出并且保障经费针对贫困地区残疾儿童教育的“精准扶贫”.因此加大相关经费投入并监督相应经费使用真正落到实处,利用互联网与多媒体传递信息的时效性,建立农村残疾儿童数据库与信息反馈平台,实时进行相关数据的更新与监管,确保经费真正投入到有所需要的残疾儿童身上.

2、政府增设针对残疾儿童“送教上门”服务队伍与机构

目前已有的“送交上门”服务主要是在城市开展,在农村这样的服务是极度受限.主要来自两方面的限制,一方面是家长经济水平社会地位限制了支付送交上门服务的能力.二是目前贫困地区的相应机构设立在县级以上,距离村具有距离较远,再加上交通不便利,进一步限制了农村残疾儿童享受“送交上门”服务.政府应当在乡镇增设相应的机构与出资培训相应团队,定期到残疾儿童家里给孩子提供教育.并且对于残疾程度较为严重的残疾儿童,到特殊学校和普通学校接受教育是不可能实现的,对于这部分残疾儿童来说,并且父母文化水平低,无法提供孩子所需要的教育资源,对于这部分农村残疾儿童来说,通过“送教上门”是享受基础教育资源的唯一机会.因此增设这样的机构与提供这样的服务是尤为重要的.对于这样机构也存面临费用问题,可以通过政府投入,企业赞助为主.

3.加强对残疾儿童家长的宣传与教育

贫困地区农村残疾儿童没有接受基础教育,除了就近特殊教育机构和康复中心的缺少,很大程度是由于家庭因素所引起的,父母的职业与收入限制了他们送孩子去接受康复治疗的能力同时.他们的观念与认知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他们让残疾孩子接受教育和进行康复的行为.提供给农村残疾儿童相应的课程培训,让他们了解基本的帮助残疾孩子进行康复的基本医疗常识与技能,可以在家自己为孩子提供相应的服务,解决因为经济困难而不能让孩子去康复机构接受治疗的难题,并且针对很多残疾情况较为严重的孩子来说,完全康复师不可能的,去康复中心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并且费用支出较大,在这样的情况下,父母在家中给予相应的恢复训练也是不错的选择,通过给家长进行培训与就教育,让家长意识到孩子接受相关教育是一件极为重要的时期,与此同时在空闲时间给孩子提供心理开导.让家长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尽量争取让孩子接受教育的机会.

4.加大社会宣传,动员社会力量帮助农村残疾儿童

对于有的残疾儿童,进行治疗后是可以康复的,然而医疗的费用是巨大,对于农村家庭是无法承担的,在这样的情况下,对于医治后具有康复可能的孩子,需要社会加强关注与帮助,让他们能够在经过治疗后过上正常的生活,医院也可以承担一部分社会怎人,为部分残疾儿童提供免费治疗的服务,与此同时,通过宣传与教育,让更多人正确认识到农村残疾儿童的处境,为他们筹集,在生活与学习中关于他们树立正确认知,不给他们贴上奇怪的标签,并且为他们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务.社会成员与机构的团体对于农村残疾儿童的态度与行动也是很重要的,他们可以通过筹集相关的费用,用于帮助农村残疾儿童更好的接受教育.也可以成立相应的团体,为残疾儿童提供相应的服务,例如”送交上门“与“康复培训“,除了国家机构与政府部门进行部署与投入,社会组合与社会成员也可以发挥很重要的作用.

总之,贫困地区农村残疾儿童面临的困难是多重,其解决的办法也是多样的,通过国家与政府,社会组织与社会成员,家庭多层次共同努力,不断去攻克现如今所面临的困境,为贫困地区残疾儿童教育创造一个更好机遇与条件.

注释:

朴永馨.特殊教育辞典[M].香港:华夏出版社,2006,7-10

谢明.维果茨基与皮亚杰关于儿童发展理论对特殊教育实践研究的指导意义初探[J].南京特教学院学报,2007(02:1-2.

王志刚.试论思想道德教育的大众化趋向[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4,(36)

李靓.优势视角下社会工作介入残疾人就业研究[D].山东:青岛大学,2019.

郭启华.论农村残疾儿童受教育权及其实现[J].绥化学院学报,2013,33(12):5-10.

数据来源: 教育部编: 《中国教育统计年鉴》(2006-2015),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 年版

同(6)

王婷.大连市金普新区初中教育资源均等化研究[D].辽宁:大连海事大学,2019.

李天骥.中国特殊教育发展现状及地区比较[J].消费导刊,2019,(9):96-97,99

同(6)

娄源川.二次元文化影响下青少年价值观偏差研究 ——以标签理论分析[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9,18(20):115-116.

冯晓琳.对戒毒康复人员回归社会的思考[C].//国家禁毒委员会.2016中国禁毒论坛论文集.2016:283-285.

保障残疾儿童少年平等受教育权[EB/OL].http://www.sina.com.cn.

参考文献:

[1]朴永馨.特殊教育辞典[M].香港:华夏出版社,2006,7-10

[2]谢明.维果茨基与皮亚杰关于儿童发展理论对特殊教育实践研究的指导意义初探[J].南京特教学院学报,2007(02),1-2.

[3]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主要数据公报(第二号)[J].时政文献辑览,2008(00):439-442.

[4]郭启华.论农村残疾儿童受教育权及其实现[J].绥化学院学报,2013,33(12):5-10.

[5]数据来源:教育部编:《中国教育统计年鉴》(2006-2015),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 年版

[6]许巧仙,詹鹏,孙计领.残疾儿童教育服务需求特征与供给优化研究——以N省为例[J].现代特殊教育,2017(12):69-75.

[7]邢雯.优势视角下残疾儿童基础教育研究——以呼和浩特市特殊教育学校为例[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7(02):91-95.

[8]颜廷睿,侯雨佳,邓猛.普通教育教师与特殊教育教师对残疾儿童教育安置态度的比较研究[J].基础教育,2017,14(06):75-83.

[9]滕燕华.开放教育对农村残疾群体社会流动能力影响的研究[J].开放学习研究,2017,22(05):54-62.

[10]張淑苗,马国军,谈存锋,马占军,白刚.西部贫困地区残疾儿童基础教育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4(36):5-6.

[11]李天骥.中国特殊教育发展现状及地区比较[J].消费导刊,2019,(9):96-97,99.

[12]王志刚.试论思想道德教育的大众化趋向[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4,(36)

[13]李靓.优势视角下社会工作介入残疾人就业研究[D].山东:青岛大学,2019.

此文结束语:这是一篇可用作大学硕士与本科贫困地区和农村相关的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写作参考和有关优秀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免费教你怎么写困境方面论文.

贫困地区和农村引用文献:

[1] 贫困地区和农村专升本毕业论文范文 关于贫困地区和农村方面电大毕业论文范文2500字
[2] 贫困地区和农村本科论文范文 贫困地区和农村类有关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2万字
[3] 贫困地区和农村论文范文素材 贫困地区和农村参考文献格式范文2万字
《困境论文如何写 贫困地区和农村类硕士学位毕业论文范文3000字》word下载【免费】
贫困地区和农村相关论文范文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