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写作 > 优秀论文 > 文章内容

大学生艺术论文范文参考 大学生艺术毕业论文范文[精选]有关写作资料

主题:大学生艺术 下载地址:论文doc下载 原创作者:原创作者未知 评分:9.0分 更新时间: 2024-03-02

大学生艺术论文范文

大学生艺术论文

目录

  1. 第一篇大学生艺术论文范文参考:艺术设计专业大学生视觉素养培养研究
  2. 第二篇大学生艺术论文样文:普通高校艺术教育效率问题及其改善路径研究
  3. 第三篇大学生艺术论文范文模板:大学生生涯心理资源研究—结构、特点与作用机制
  4. 第四篇大学生艺术论文范例:当代大众文化的审美辨识与大学生审美教育
  5. 第五篇大学生艺术论文范文格式: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研究

★这是100篇免费优秀与大学生艺术论文范文相关的资料,为大学生艺术方面的的本科毕业论文和硕士毕业论文与职称论文写作提供有价值大学生艺术论文范本格式模板参考.

第一篇大学生艺术论文范文参考:艺术设计专业大学生视觉素养培养研究

随着现代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高速发展,传播方式的不断变化以及视觉技术的飞速更新,越来越多的视觉形式和体验不断地涌现.中国社会开始进入视觉图像力量空前强大的“读图时代”.虚拟的数字世界给人类生存的真实世界带来了全新的感知,使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人们生存的世界不再是一个基于逻辑的文字语言的社会,而是一个由无处不在的视觉元素构成的,视觉文化为主导的社会.我们生存的社会以及社会的文化都不同程度地被“视觉化”了,这种“视觉化”了的改变,也不同程度地影响着人们对世界的理解和经验.

读图时代使视觉化思维日益成为现代人把握世界的重要方式,直观地思考所呈现图像的能力已成为一种关键技能.处于当代社会的人群,一方面受到强烈的信息的轰炸,另一方面所接受的信息的视觉化程度也越来越高,这两方面都迫切地要求受众的视觉素养越来越高.而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正肩负着接受图像和制造图像的双重使命.因此,视觉素养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读图时代对传统教育做出的改变虽然润物细无声,但却已经成为教育和教学时必须考虑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影响因子.读图时代下教育和教学应做出怎样的应对,尽管教育技术学领域的研究者们对此问题极为关注,但此领域内有价值、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还数量甚微.特别是高等教育的艺术设计专业,如何将视觉素养教育与传统课程整合已经成为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

本文研究的主要创新点是:

1.界定了艺术设计专业视觉素养的内涵并给出艺术设计专业视觉素养的定义及构成要素.

2.创建了艺术设计专业大学生视觉素养标准.

3.构建了面向视觉素养培养的混合式教学模式.

4.实施了面向视觉素养培养的混合式教学实践,论证了本模式对学生视觉素养的提高具有显著的效果.

第一章绪论:论文研究的起缘,论文研究的主要问题以及论文的研究价值和研究思路与方法.阐述读图时代产生的技术基础、历史背景及社会原因.

第二章文献综述:起源于西方国家的视觉素养教育,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在理论研究与实践方法上都积累了大量的文献资料.我国对视觉素养的教育研究虽然起步较晚,但近年来也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广泛关注,很多卓有见地的成果,也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参考.通过对视觉与视觉素养内涵的解读与多元理解,梳理国内外视觉素养及其教学或者培养的研究现状,确定研究的主要问题.

第三章艺术设计专业视觉素养的内涵及其构成:通过国内外关于视觉素养的定义及内涵的分析,给出艺术设计专业视觉素养的定义及其内涵,并分析艺术设计专业视觉素养的构成要素.笔者在总结国内外关于视觉素养定义的基础上,针对艺术设计专业的特点,尝试提出艺术设计专业视觉素养定义.

第四章艺术设计专业视觉学习与视觉素养的关系:分析艺术设计专业的特色及学生专业学习的特点,确定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学习与视觉素养之间的关系.通过实证研究,明确视觉素养与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学习效果有着直接的关系,即视觉素养高的学生,专业课成绩高,相反视觉素养低的学生专业课成绩低.从而得出视觉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着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专业学习效果,视觉素养的培养对于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来说是非常必要的.

第五章艺术设计专业大学生视觉素养标准:根据艺术设计专业视觉素养的内涵,确定艺术设计专业视觉素养标准.

第六章艺术设计专业大学生视觉素养测量与分析:根据制定的艺术设计专业视觉素养测量标准,设计调查问卷(此调查问卷是对前面预测问卷的修订),选取艺术设计专业四个班级的学生对其视觉素养进行测试.对问卷的信度和效度等进行分析,对视觉素养现状进行描述性、差异性分析.

第七章面向视觉素养培养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构建:本章以混合式学习、教育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以及建构主义等理论为指导,构建了教育技术支持的面向视觉素养培养的艺术设计混合式教学模式模型.

第八章实施实践教学后的视觉素养测量与分析:对混合式教学模式进行了案例教学;对实验班级实施实践教学之前后视觉素养进行测量,并对测试结果进行了分析.同时与未实施此模式,延用传统的教学模式的对比班级进行对比研究,得出实验结论:技术支持的面向视觉素养培养的混合式艺术设计教学模式对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视觉素养的提高具有显著的效果.

在论文的结尾对艺术设计专业视觉素养的培养进行了总结与反思,对教育技术学科化这一问题进行深层次思考与展望.

第二篇大学生艺术论文样文:普通高校艺术教育效率问题及其改善路径研究

普通高校的艺术教育是指面向非艺术类专业学生的艺术教育,其目的不是培养艺术类专业人才,而是重在对人性的教育,是启迪美和智慧的教育.由于艺术教育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基于笔者的专业背景和工作经历,本文的研究主要以普通高校艺术教育中具有广泛代表性的非专业音乐教育为例展开实证分析,以期从对策与措施上改·,善和提升艺术教育效率,也为普通高校音乐教育教学的改革与创新提供参考.论文以我国普通高校非专业音乐教育为主要研究对象,在理论综合与问卷调查以及重点访谈的基础上,分析了普通高校音乐教育的效率及效率提升的问题,研究了音乐教育效率提升的主要途径,并在理论与实践上为普通高校音乐教育和教学改革以及音乐教育效率提升做出了有益探索:(1)针对本研究涉及的相关学科领域定义了普通高校音乐教育及其效率的概念和内涵,并就与其相关联的教育、音乐教育、效率、效用和效率分析方法做了理论上的整理与综合,围绕音乐教育的育人功能分析,以中国农业大学为样本,做了普通高校音乐教育对学生心理健康和人际交往能力的调查和测试.测试结果说明音乐教育对学生的自我和谐度和抑郁倾向的校正具有明显的正向作用,而对人际关系的调节则出现了正向作用与反向作用并存的现象.(2)在明晰研究边界及理论梳理的基础上,对普通高校音乐教育效率现状进行了问卷调查分析.界定了普通高校音乐教育的基本内涵,提出了普通高校音乐教育应该达到的具体目标:一是基本音乐理论的了解,二是基本感知与欣赏能力的构建,三是了解中外艺术(音乐)的发展历程,以及时代背景、代表性作品和中外名家等,四是对当代的艺术(音乐)思潮与流派的了解,五是基于个人爱好基础上的基本表演技术技能;针对我国普通高校音乐教育的具体现实,深入探讨了普通高校音乐教育效率的内涵,并基于效率、效用和教育效率的相关理论,设计了普通高校大学生对音乐教育的态度与基础、认知与评价、改革与希望等问题的问卷调查,并采用统计分析方法与模型(SPSS)对4万多个数据进行了处理与列表.问卷调查分析结果表明:超过90%的学生都是喜爱音乐的,57.14%的人选择了网络作为欣赏音乐的主要途径,有59.62%的人购买过音乐相关书籍,有90%多的人认为在普通高校开展公共音乐课程是有必要的,96%的人认为学习音乐课程对个人素养的提升有帮助,97%的人认为音乐学习对思维、想象力发展有帮助,但对目前普通高校所开设的音乐课程的满意度却低于50%,有64.29%的认为校园音乐氛围不浓厚,有50.71%的人认为目前大多数普通高校音乐等艺术类课程开设地不合理.(3腊助经济效率分析的思想构建了定量评价音乐教育效率的DEA指标与模型,对音乐教育的技术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进行系统分析与研究.投入指标的选取从普通高校音乐教育的具体实际和教育投入—产出的特点出发,从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投入四个方面考虑,最终选取艺术(音乐)师资投入、课时投入和物质投入为效率评价投入指标;产出指标的选取,从产出的“量”和“质”两个方面,选取自编教材数、科研项目、论文发表及获奖/篇或项、艺术团演出数/次、艺术获奖数之和为效率评价的产出指标.以中国农业大学2007-2012年艺术教育的可量化投入—产出数据为样本进行了效率测算.DEA模型计算结果表明:①相对技术效率分析.除2008年外,其他年份的综合技术效率为1.000,是DEA有效单元,即同时达到纯技术效率有效和规模效率有效,保持规模报酬不变.综合技术效率评价结果显示,中国农业大学艺术中心在成立初期存在一个效率不高的过渡,目前已进入投入产出效率较高的稳定发展阶段.②投影分析.若保持现有的产出不变,使2008年音乐教育纯技术效率达到DEA有效,应减少艺术师资(-0.405)、生均经费投入(-5.391)、课程学时方面的投入量(-26.993),而物质投入不用再减少.若保持现有的投入不变,则需对产出进行调整.增加值分别为:自编教材数(+0.143)、科研项目(+0.215)、论文发表及获奖数(+2.215)、艺术团演出数(+15.928)、艺术获奖数(+3.785),并且选课学生数不用再增加.即2008年,艺术团演出数存在明显的产出不足.Malmquist指数模型计算结果分析表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和退步的原因是技术变化,2009年和2010年存在较大的技术进步,其他年份全要素生产率存在退步这一分析启示我们在音乐教育效率提升的改进方向上,应该特别注重技术进步的作用.(4)我国普通高校的音乐教育效率偏低的主要原因可以归纳为三个主要方面:第一,我国高等教育的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由于我国尚未建立起系统、完整和科学的美育体系,相比德智体三个方面,针对美育的教育资源配置,无论从课程体系、师资配备、教学条件,还是从思想认识、教育理念、目标定位以及考核标准等诸方面都存在严重缺失.资源配置与育人目标的不匹配,必然导致育人的效果和效率的降低.第二,普通高校音乐教育的课程体系缺少研究和规划,既无目标设计,又无结构规范,仍处在杂乱无序、放任自流阶段.相比其他领域和学科的教学管理与课程体系建设,音乐教育的课程体系是缺少教学目标规划和课程体系结构设计的,在笔者调查的几所学校普遍存在这一问题.好的和高效率的教学,必然是建立在对学生需求的充分了解和对国家育人目标的深刻理解之上的.目前,大多数普通高校还没有把艺术教育(包括音乐教育)的施教过程与学校人才培养的目标与需求联系起来,对音乐教育的课程体系进行主动的教学设计.第三,当代大学生对音乐教育的需求较之以往从量到质都发生重大改变,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需要学习更深层次的音乐理论与技能,但目前的音乐课程体系难以满足多层次、多样化的教育需求,这是导致普通高校音乐教育效率低下的另一个主要原因.(5)构建科学规范的、多层次的音乐教育课程体系,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音乐教育需求.基于对十所高校的问卷调查和访谈的启示,结合音乐教育效率的特殊性与复杂性特点,本文提出了普通高校艺术教育三层次课程体系架构.普通高校音乐教育面对的受众群体(即学生)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一般学生,他们完全没有音乐基础,需要对其普及基本的音乐知识和修养,他们虽然也喜欢音乐,但却非常清楚地知道,音乐对他们只是业余爱好.在大学期间,更重要的是学好与自己专业相关的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他们对音乐课程追求的是达到学校要求即可;第二类学生则是有一点音乐基础,音乐方向有比较强烈的爱好,愿意把较多的业余时间花在音乐上,而且同学当中有一批兴趣相近的伙伴,经常聚在一起,或通过学生社团组织一些与音乐相关的活动.他们对音乐课程的追求已经深入到某一方面的技术细节.因此,他们在自由选择课程的空间中,会给音乐课程比较高的优先性;第三类学生具有很好的音乐天赋,并且接受过良好的音乐某方向的学习和训练,他们中有一部分是艺术特长生,或者学生艺术团的业务骨干,有些人从小就受专业的训练,上大学后仍一直保持着这种兴趣与爱好,这部分人会对自己提出更高层次的接受高水平音乐教育的具体要求,并认为这对其实现大学学习目标至关重要,甚至在未来人生的发展中,希冀把音乐方面的专长发挥到更高层次.基于对学生状况的这种分析,笔者认为普通高校音乐教育课程体系应按照以下三个层面来设计:一是面向全体学生的通识课;二是针对不同学生群体个性化需求的选修课;三是面向部分有较好音乐艺术基础的文艺骨干开设的精深课.(6)利用网络技术为音乐教学提供支持服务是普通高校音乐教育效率提升的新途径.一般非艺术类普通高校音乐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是优质教学资源严重匮乏,学时分配短缺和师资不足.而网络与信息技术恰恰可以整合全球范围的优质教学资源,打破传统课堂的学时限制,实现全天候和全方位的“教”与“学”.笔者针对普通高校音乐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借鉴MOOC教学模式,结合音乐教育的知识特点,从提升普通高校音乐教育效率的角度,设计开发了网络音乐教学云平台,满足不同学生个性化、多样化的音乐教育需求.网络音乐教学云平台具有知识学习、教师答疑、学习讨论、课程测试和系统监控等功能,能够很好地在网络上完成音乐教育教学任务.(7)对感知教育进行了概念界定,结合感知教育在音乐教育中的运用,分析了感知音乐教育的特点和具体实现需求,并基于感知音乐教育理念构建了移动音乐教学云平台.移动音乐教学云平台在技术选择上兼顾经济可行性和感知音乐教育的功能需求,选择视频电话技术为支撑,实现了SP协议与3G-324M协议的互通.系统不仅包括与音乐教学有关的课程内容,还包括题材广泛、内容丰富的赏析模块,作为感知音乐教学实施的辅助工具,从信息技术的层面探索了我国普通高校音乐教育效率改善和理念创新实践的可能性、可行性.

大学生艺术论文范文相关参考属性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大学生艺术论文范文集 大学生适用: 5000字学校学生论文、2000字自考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65 写作解决问题: 学术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文献综述、论文选题 职称论文适用: 刊物发表、高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大学生艺术方面 论文题目推荐度: 免费大学生艺术论文范文选题

https://www.mbalunwen.net/jinri/78451.html

第三篇大学生艺术论文范文模板:大学生生涯心理资源研究—结构、特点与作用机制

生涯心理资源是个体不断适应外在变化的生涯环境,自主的选择和塑造环境,以达到生涯成功的心理属性的整合,是提高组织灵活性和实现个体生涯成功的交点,是近年来生涯心理学领域一个新理念.在综合国内外研究的基础上,从心理资源的结构、测量和相关研究对生涯心理资源进行了综述.然后,再从经历过职业转换,取得生涯成功者的在职业人员的访谈中探索生涯心理资源本土化理论结构,并围绕大学生的生涯发展现状和生涯心理资源的理论结构,编制了符合中国大学生的生涯心理资源量表;其次,在此量表的基础上,系统的考察了我国大学生生涯心理资源的特点;接着,从发展满意度和职业决策两个层面上探讨大学生生涯心理资源的作用机制.在生涯心理资源对大学生发展满意度的影响研究中,我们引入了就业压力这个研究特点,探讨生涯心理资源、就业压力和发展满意度三者之间的关系,初步构建大学生生涯心理资源的影响效应模型;最后,结合认知信息加工理论和职业决策的理论,探讨不同生涯心理资源水平大学生的认知加工特点,以及对职业决策的影响作用.本研究分为五大部分(共七章),围绕生涯心理资源的理论建构,大学生生涯心理资源的特点,大学生生涯心理资源对发展满意度的影响,不同生涯心理资源水平大学生社会认知加工及生涯心理资源对大学生职业决策的影响,进行了9项子研究,并得出以下结论:1、生涯心理资源的理论结构主要由职业价值观、生涯定向、生涯规划、生涯发展和生涯协调五个因素构成.2、大学生生涯心理资源量表有五个分量表12个二阶因子.五个分量表分别是职业价值观分量表,生涯定向分量表、生涯规划分量表、生涯发展分量表、生涯协调分量表.12个二阶因子分别是发展因素、稳定因素、职业取向、生涯探索、生涯目标、生涯管理、生涯冒险性、实践与创造技能、自我与其他技能、自尊、情绪与适应、社交能力.量表由57个题项构成,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可作为评估大学生生涯心理资源水平的工具.3、我国大学生生涯心理资源总体水平一般,并在性别、年级等方面表现出明显差异.具体表现在:男大学生生涯心理资源水平总体优于女大学生.男生在生涯规划、生涯发展和生涯协调方面得分显著高于女生,而在职业价值观、生涯定向方面得分低于女生;不同年级大学生的生涯心理资源呈现出“V”字型的发展特征,发展因素、稳定因素、职业取向、生涯探索、生涯目标、生涯管理、自我与其他技能、自尊、社交能力在大二时达到最低,大三和大四阶段又逐步回升;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在职业价值观、生涯发展方面存在显著差异,非独生子女在稳定因素、职业取向、实践与创造技能、自我与其他技能得分明显高于独生子女;农村大学生在职业价值观方面比城市大学生更倾向于稳定,更具有生涯冒险性;文科生自尊得分明显高于艺术生,文科生和理科生在发展因素、稳定因素、生涯探索、自我与其他技能、情绪与适应方面明显高于艺术生;不同家庭经济收入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存在显著差异.普通家庭大学生和贫困家庭大学生在发展因素和稳定因素两个因子的得分显著高于富裕家庭大学生.4、大学生发展满意度问卷有5个维度,包括创造与运用、品德与规范、社会与适应、沟通与协调和学习与实践.量表符合心理测量学标准,可用作大学生发展满意度的测量.大学生生涯心理资源与发展满意度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生涯心理资源水平高的大学生其发展满意度也越高,说明生涯心理资源对大学生发展满意度具有提升的作用.对大学生发展满意度的整体调查中发现,大学生对自身能力和素质发展的满意度总体属于中等偏上水平,但仍不理想,对学习与实践的发展满意度最低;同时,性别、年级存在显著差异,在专业类别、生源地和家庭经济收入方面不存在显著差异.5、大学生生涯心理资源与就业压力之间具有显著的负相关,生涯心理资源水平越高的大学生其就业压力越低,生涯心理资源对大学生就业压力的提升具有制约作用.对大学生就业压力的调查中发现,大学生就业压力居中等偏下,部分大学生明显知觉到就业压力,其中情绪困扰最为明显.6、大学生生涯心理资源可通过就业压力作用于发展满意度,就业压力在生涯心理资源与发展满意度之间起着部分*作用.但当大学生处于就业压力的高峰期,生涯心理资源又反过来调节就业压力和发展满意度之间的关系,低生涯心理资源水平大学生在就业压力对发展满意度的抑制作用比高生涯心理资源水平大学生更明显.7、生涯心理资源水平不同的大学生在生涯信息的编码和再认上存在不同的认知加工偏向,高生涯心理资源水平大学生存在更为明显的正性生涯图式.8、不同生涯心理资源水平在不同条件的职业选择中存在差异,生涯心理资源水平高的大学生更倾向于选择工资发展空间更高的职业,而低生涯心理资源水平的大学生更倾向于选择起薪高的职业.

第四篇大学生艺术论文范例:当代大众文化的审美辨识与大学生审美教育

本文从中国社会发展状况出发,提出大众文化及其审美观已经成为当代青年尤其是大学生的重要文化背景.认为进入消费时代的文化表征就是大众文化,大众文化引领了我们的生活节奏和生活内容.

论文认为,要在“商品经济文化”发展的框架内来理解和分析当代中国大众文化,其的审美表达不是单向性的由创造者向接受者的产品传递和意义流动,而是意义的创造活动及其产品载体在主、受体之间的双向流动.大众文化改变了社会大众的审美取向,因而给社会生活尤其是大学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生活变化.论文提出要具体分析大众文化对大学生的审美影响和大学生审美教育提升问题.在借鉴了各种对大众文化的审美反思后,着重辨析大众文化审美特色、审美价值和审美局限,提出了大学生超越大众文化审美色彩的文化提升方向.

作为商品经济文化发展的趋势,大众文化及其审美表达具有一定时代的必然性.因而不能简单评价大学生迷恋其中是因为思想追求不高,思想政治工作必须解剖其审美机制和相对应的文化心理结构.为此我们必须吸收从法兰克福学派到当代西方文化理论的批判成果,提炼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审美观到今日文化美学研究的学术成果,把大众文化审美作为当代教育的一种文化要素,有机结合到大学教育中去,才能深入到当代文化与教育的大课题中去.论文提出思想政治教育应帮助大学生逐渐自觉到审美追求与人的成长的同一性内涵,即二者最终都具有实现人的自由性和创造性的超越价值.论文在依据当代审美文化实践进行充分分析论证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针对大学生审美观念现状的批判观点和审美文化提升建议.

全文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章社会转型中的大众文化.中国社会发展借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已经进入了消费社会.消费大众一方面为现代媒体所操控,一方面也通过市场表达着自己的文化选择,并挤压着传统的主导文化和精英文化,构建了当代大众文化.大众文化的影响已经不局限于都市社会或市民阶层,已经通过种种消费符号和审美潮流泛滥到各区域、各阶层,而青年人尤其是受到大众文化影响的最敏感群体.论文认为应该把大众文化确认为一个时代性范畴,理解为伴随商品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城市化的伴生物.大众文化不仅是一种文化活动与享受方式,也是受消费主义意识形态影响,引导大众的,采取时尚化运作方式的文化生活形态.这种文化意识形态通过意向性符号已经充斥我们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大众文化通过符号化审美延展到社会各阶层,也成为社会最新发展出的审美潮流.美学运用的领域空前扩大了——不再局限于社会高端的艺术审美领域,也不再局限于一些文化或精英场合,伴随着感官诉求已经处处存在,成为商业时代的典型文化形式.从20世纪30年代法兰克福学派的“文化工业”理论批判开始,大众文化的技术化和商业化特征就被指出与人文精神的发展,与人的精神的深度追求不能兼容.但是我们的分析不能停止于商业文化与人文精神的对立,或者对大众文化审美单纯定义为一种低俗文化现象予以抨击.

第二章大众文化的审美二元性.大众文化在今日又发展出大众化和*化等特点,成为市场经济体制、文化全球化以及社会文化自身发展三方面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当代文化理论认为,“大众文化表达了阶级的社会预期和愿望以及对具有高等阶级形式、风尚和符号的虚幻参与,这是一种适应消费社会的文化适应美学”.大众文化审美产生了消费与拯救的双重张力.大众文化既有明显的审美现代性特征,契合了现代人高信息、高欲求、高消费的生活结构,也让审美完全市场化造成的文化*化和世俗化结果,形成了“日常生活审美化”和以“物符”为标志的消费社会文化标准.这就导致社会主义的理想追求和艺术对日常生活的超越性丧失.

第三章大众文化视域中的大学生审美教育.大学生的审美教育现在具有多重意义和时代价值.由于审美由“善的陶冶”转变到关注身体感觉和生理欲念的快感美学,大学生的审美教育遂成为思想政治工作者的一个大课题.论文提出审美活动是人借助于“人化对象”而进行的情感交流活动,在其现实性上就是美感的达成.所以大学生审美观必然是伴随着市场经济发展的背景和个人的成长实践而变换的,一定时间中受到大众文化审美的影响也是难以避免的.但从大学生的理想追求和审美品位塑造来看,必须进行马克思主义的审美观教育.马克思时代的商品异化,现在已经进入了文化和审美领域,所以我们在教育中必须展开文化批判.当前大众文化是由文化的主体和受体共同参与,形成了完整的意义生产和流通链条,对此必须提出审美反思的必要和对庸俗生活观的超越,指出审美追求是人的自由与发展的一个现实途径,艺术化审美对人生存超越的有力推动.

第四章审美教化与先进文化转化.提出在当前的社会主义文化创新中发展大学审美教育.在对大众文化审美进行深度揭示同时,一方面形成对创造先进文化审美的借鉴,一方面扬弃大众文化的感官化和*化的追求.指出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既要继承和发展经典美学的超越性追求,又要寻求打破二元对立的审美僵局,在理论上完成对大众文化等流行审美的超越.最终提出寻求以文化的方式,通过审美活动和审美追求达到对思想境界的提升和终极人生的关照.

第五篇大学生艺术论文范文格式: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研究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对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途径,也是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体现.近年来,在党*、各级党委政府和各个高校的高度重视和共同努力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工作取得了明显的阶段性成果,但也出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困难和问题.其中教学方法的改革问题是制约和影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实效性的主要因素和关键环节.因此,深入研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方法体系的改革和构建问题,对于加强马列主义、*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学习、宣传和教育工作,对于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和先进文化建设,对于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对于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吸引力和感染力,对于帮助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都具有十分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本文围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方法体系的改革这一主题,综合运用文献研究与实证调查相结合、历史研究与逻辑分析相统一、演绎分析和归纳比较相结合、一般阐释与重点研究相结合等的研究方法,试图从历史、理论、现实三者密切结合的切入点上来建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方法体系改革的逻辑框架.既从历史的角度考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方法改革的演变、发展的进程,又从理论的角度分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定位、性质、功能和特点,还从实践的角度分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方法改革面临的机遇和挑战,阐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方法改革的主要原则、基本要求和一般规律.具体说来,对这一基本主题的分析,将从以下五章来展开:

第一章侧重从历史的角度,简要梳理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及其教学方法的变化发展的历程.分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发展的演变进程,这既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的历史起点,也是本课题研究的逻辑起点.研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方法体系的改革问题,首先必须从历史的视角,考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演变、发展和嬗变的历史进程,剖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随时代变化与时俱进的客观规律.本章依据党在不同历史时期思想政治教育任务的不同,将建国以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演变发展过程划分为初步发展时期(1949—1956年)、曲折发展时期(1956—1966年)、严重扭曲时期(1966—1976年)恢复和稳定发展时期(1976—1992年)、全面发展时期(1992—2004年)和改革完善时期(2004—至今)六个历史时期.与此相适应,本章还将建国以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的的发展历程划分为大致相应的六个发展阶段,并就各个时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及其教学方法的发展状况和特点做了一些简要的分析.在此基础上,得出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及其教学方法的变化发展历程带给我们的六点历史启示.

第二章侧重从现实的角度,客观分析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体系改革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从机遇方面来看,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提供了良好的国际环境,经济全球化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内容和方法改革提供了新的源泉,改革开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提供了强大动力,信息网络化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的改革提供了技术手段.从挑战方面来讲,经济全球化、社会转型、意识形态多样化和信息网络化等等,都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内容和方法改革的挑战.在此基础上,简要分析了它们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提出的四个方面的新要求,即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素质教育的理念,必须始终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武装大学生,必须始终坚持正面教育为主与批判错误社会思潮的有机结合,必须始终坚持与时俱进,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式方法.

第三章侧重从理论的角度,概略阐述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性质、功能、特点和方法论体系改革的基本原则.要深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体系的改革,还必须弄清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定位,也就是说,要搞清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自身的性质、功能、特点,以及它在整个社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这些方面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体系改革的基本依据.在明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性质的基础上,本文认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自身具有认识、导向、保障、育人四大功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具有强烈的政治性特点、理论性和科学性的特点、实践性特点、针对性的特点、思想性和育人性的特点等.正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性质、功能和上述教学特点,决定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的改革,必须遵循方向性、思想性与科学性相统一,学生主体、教师主导与社会教育相结合,面向全体、因材施教与终身教育相结合,主动灌输、启发探究与贴近现实相统一,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立德树人相统一等基本原则.

第四章系统阐释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方法体系的内涵、分类标准和主要内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方法是实施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内容,完成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标,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核心和关键环节,是师生双方为了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任务和目的而采取的一切途径、方式、方法和手段的总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体系除了具备一般课程教学方法的特点之外,还有自己独有的特点,即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特点、灌输与启发相结合的特点、原理抽象阐释与案例形象具体相结合的特点、以理服人与以情感人相结合的特点等.本文主要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具体方法上,系统分析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方法体系的十大类型:课堂讲授法、启发式教学法、参与式教学法、探究式教学、专题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实践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思政课教学的心理学方法、思政课教学的艺术化方法等.本文还阐释了它们彼此之间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相互贯通、相辅相成的关系,共同构成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方法论的宏大体系.

第五章主要探讨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方法体系改革与构建的基本规律.本章从影响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体系改革与构建的诸多因素中,提炼了五个方面的规律性结论:第一,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是前提.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根本原则,是由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性质、功能所决定的.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意既要联系社会实际,即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又要联系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心理状况和生活实践,帮助大学生解决思想困惑,提高思想认识.第二,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优化运用是关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的最优化是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的整体优化规律所决定的.要根据教学目的、任务、课程性质、内容、教学对象、教学条件等的要求,灵活机动的、综合地使用教学方法.第三,高素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培养是重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的一支重要力量,是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的宣讲者,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要建设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湛、品德高尚、素质优良、结构合理、充满活力、深受大学生喜爱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为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证.第四、处理好学科体系和教学体系等一系列关系是基础.不重视学科建设,不重视科学研究,是现今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带有普遍性的问题.要改革和构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方法体系,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实效性,必须正确处理好理论体系、学科体系、课程体系、教材体系、教学体系、教学方法体系之间的关系.第五、党委重视支持和良好的氛围是保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方法体系的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加强领导、统筹规划、密切配合、形成合力.要把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进一步提高宏观指导的水平,努力形成整体合力和良好氛围,为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提供坚强保障.

在论文的结语部分,主要展望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论改革和整个高校政治理论课建设的发展趋势和未来走向,提出新世纪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方法体系改革、创新和发展,呈现出时代化、现代化、综合化、隐形化和多样化的趋势.这部分也是全文的总结.

本论文是一篇免费优秀的关于大学生艺术论文范文资料.

大学生艺术引用文献:

[1] 大学生艺术论文题目大全 大学生艺术专业论文题目怎样拟
[2] 热门大学生艺术论文参考文献 大学生艺术专著类参考文献哪里找
[3] 大学生艺术论文提纲格式 大学生艺术论文提纲怎么写
《大学生艺术论文范文参考 大学生艺术毕业论文范文[精选]》word下载【免费】
大学生艺术相关论文范文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