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写作 > 优秀论文 > 文章内容

疾病预防论文范文参考 疾病预防毕业论文范文[精选]有关写作资料

主题:疾病预防 下载地址:论文doc下载 原创作者:原创作者未知 评分:9.0分 更新时间: 2024-01-21

疾病预防论文范文

疾病预防论文

目录

  1. 第一篇疾病预防论文范文参考:我国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的研究与实践
  2. 第二篇疾病预防论文样文:区域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评估的方法学和指标体系研究
  3. 第三篇疾病预防论文范文模板: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理论与评价研究
  4. 第一、研究目标定位于有重要现实价值但缺乏理论关注的领域.
  5. 第二、研究对象定位于处于应急处置一线负有重要防御责任的县级CDC.
  6. 第三、研究方法与指标筛选上注重综合与全面,可有效实现机构自身纵向评价与机构间横向评价.
  7. 第四篇疾病预防论文范例: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急能力评价及发展对策研究
  8. 第五篇疾病预防论文范文格式:我国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研究:困境 策略 措施

★本文是100篇免费关于疾病预防论文范文,均为免费优秀可做为疾病预防相关参考文献,是疾病预防相关毕业论文写作必备的免费论文范本格式模板,【快快阅读吧!】

第一篇疾病预防论文范文参考:我国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的研究与实践

一、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绩效考核是政府履行职能、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的需要

履行公共服务职能是现代政府的显著特征,提高公共服务绩效亦成为现代政府管理的核心.加快政府绩效考核,是保证政府公正、高效地履行职能的保障.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服务的对象是社会公众,提供的是纯公共服务或准公共服务.作为政府公共服务的重要内容之一,其绩效状况自然成为政府与社会关注的重点,也应体现在政府绩效考核的范围之中.然而,现阶段我国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公共产品的提供效率并不容乐观,“重有偿服务轻无偿服务”现象突出,公共职能缺位、工作效率低下问题严重.2009年,**、国务院颁发的《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公共卫生体系需要“加强绩效考核,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促进公共卫生服务的均等化.如何科学进行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绩效考核与管理,切实提高体系提供优质和高效的公共服务能力,成为新时期继续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的需要.

(二)绩效考核在疾病预防控制领域的研究与实践需要突破

绩效考核是指在实现目标或完成职能的过程中,依据可量化的指标对工作过程、结果、效率等各方面进行的评价.它起源于20世纪初的企业管理;20世纪50年*始,美国、英国等国家先后将绩效管理的理念运用到政府及其公共部门.在卫生领域,世界卫生组织2000年第一次提出了三项总体目标的绩效考核指标:健康状况的改进度、人群期望的反应性和卫生筹资的公平性;初级卫生保健、健康城市等概念、目标和指标的提出也在世界各国间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促进了卫生系统绩效的提高;而在我国,卫生系统开展的诸多绩效考核研究和实践主要集中于医疗领域,而对于公共卫生领域,尤其是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的绩效考核工作很少:仅卫生部颁布了《全国卫生防疫站等级评审管理办法》(试点方案)和《全国卫生防疫站评审标准》,并于1996年开始对全国卫生防疫站实行等级评审.20世纪90年代后期,伴随着卫生监督与疾病预防控制体制改革的推进,卫生防疫站更名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以下简称疾控中心),其职能也进行了较大调整,如何考核其工作绩效,尚缺乏深入而系统的研究.因此,如何集成国内外其他领域成熟的理论与方法,紧密结合我国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的特点,研制系统评价体系绩效的指标体系及综合评价模型,并将其付诸实践是一个科学难题.

(三)绩效考核是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研究的延续

2003年始,卫生部疾病控制局筹建了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研究课题组,以体系的长远发展为目标,针对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应该做什么做这些需要什么条件怎么做做得如何”等问题开展了一系列系统研究.该系列研究获得了决策部门的高度重视与支持,目前已完成“做什么”、“需要什么”、“怎么做”的研究工作.现阶段,如何客观、准确地评价与改进我国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绩效,已成为体系建设研究的重要命题.因些,在进行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研究与实践中:如何科学设计全面反映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工作的考核框架、如何系统收集与筛选考核指标并建立指标体系、如何实现绩效的综合评价、如何确保科学可操作的实施等一系列关键问题亟待解决.

本研究期望在系统了解国内外绩效考核的研究与实践现状,总结可供借鉴的成熟经验和技术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特点,建立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和综合评价模型,并通过构建绩效考核实施的全流程、设计与开发绩效考核管理软件,确保实施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在此基础上,在省级疾控中心全面推广绩效考核,综合评价其绩效状况,并提出改进策略与建议.即明确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绩效“应该考核什么”、“如何综合评价”、“如何科学、可操作地实施考核”、“全国省级机构实践检验后结果如何”等一系列问题.

疾病预防论文范文相关参考属性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疾病预防论文范文数据库 大学生适用: 2000字学术论文、2500字高校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41 写作解决问题: 毕业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提纲、论文选题 职称论文适用: 杂志投稿、初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疾病预防方向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秀疾病预防论文范文选题

二、材料与方法

本研究首先运用卫生系统宏观模型、系统论和层次结构分析理论等方法构建模块化、层次化、条理化的绩效考核框架;在此基础上,通过“系统收集指标-筛选指标-界定论证指标”等步骤,经过多重论证与分析、机构预试验、网上公开与测试单位意见征询等,建立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指标体系;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层次分析法、专家咨询与论证等方法构建了综合评价模型.

其次,综合运用文献归纳分析和专家咨询法,遵循业务流程管理理念和信息系统设计的流程与步骤,研制了绩效考核的实施流程与方法,形成了管理软件的设计思路,并通过测试单位的现场测试确保其可操作性.

最后,通过全国省级疾控中心绩效考核获取基础数据,遵循“结构-过程-结果”原理,选用横向和纵向比较、规范差距分析、聚类分析、多维度组合评价等方法,明确了省级疾控中心的绩效状况、取得的成绩、存在的问题;通过敏感性分析、回归分析等方法,明确优先改进重点和关键点,并提出改进策略与建议.

主要的资料来源包括文献归纳分析、专家咨询论证、头脑风暴法、机构预试验、测试单位现场测试、全国32个省级疾控中心绩效考核基础数据等.参与咨询论证的专家包括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相关处室专家、全国部分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省级卫生厅(局)疾病控制处负责人、中国疾控中心和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省级疾控中心的主任、分管主任、办公室主任和业务负责人等;参与预试验的包括北京、河北、山西、辽宁、吉林、江苏、浙江、山东、广西、四川、云南、陕西、青海等13个省级疾控中心;参与现场测试的包括北京、吉林、四川3个省级疾控中心和河北省邯郸市、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四川省成都市、北京市昌平区4个市县级疾控中心.

三、主要研究结果

(一)构建了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指标体系与综合评价模型

运用科学、公认的方法,形成了“思路符合逻辑、方法得到公认、过程可以操作、结果容易考核”的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研究的思路、步骤和具体方法学,并形成了以下两方面研究成果:

1、建立了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指标体系.(1)在系统论和卫生系统宏观模型原理的指引下,结合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特性,运用专家头脑风暴法和焦点小组讨论等方式,构建了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框架,包括社会环境、工作基础、工作过程、系统结果和健康结果等五个维度;在此基础上,借鉴层次结构分析理论和卫生系统宏观模型“子模—概念/维度—指标”的思路进行逐层分解,形成模块化、层次化、条理化的绩效考核框架;(2)围绕着上述框架,通过“系统收集指标-筛选指标-界定论证指标”等步骤,经过多轮次的专家咨询与论证分析、机构预试验、网上公开与测试单位意见征询,建立了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对每个指标的界定与解释、依据、计算方法、基本数据的定义与解释、资料收集来源与方法等进行了明确界定.机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包括疾病预防与控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信息管理、健康危害因素监测与控制、实验室检验、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技术指导与应用研究、综合指标等8个类别,其中省级机构包括34个项目77个指标,市级机构包括35个项目104个指标,县级机构包括35个项目101个指标.

2、实现了疾病预防控制绩效的综合评价.根据模糊综合评价法:首先运用层次分析法,结合对全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厅(局)业务专家的咨询与论证,确定了考核指标体系的组合权重;其次,通过焦点小组讨论和头脑风暴法等方法,结合各考核指标值的分布状况,明确了每个考核指标不同量级(极差、差、较差、中、较好和好)的评分标准;在获取考核指标原始数据后,进行模糊判断构建隶属函数和评判矩阵,通过权重与评判矩阵的运算获得绩效综合得分,最终构建了绩效综合评价模型.

(二)研制了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的实施流程与方法

在总结国内外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基础上,明确了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的实施流程应包括准备阶段(制定方案、落实组织、收集资料)、实施阶段(数据填报、质量控制、验证核实)、反馈阶段(综合评价、绩效诊断、持续改进)等环节.

为了确保绩效考核实施的科学性,针对上述流程中的关键环节和节点,重点明确了全面收集数据、有效控制数据质量、科学绩效诊断的操作思路、步骤和具体方法:(1)实现考核数据的全面收集:构建包括4个模块、26个类别、50个子类别、3000多个指标的绩效考核数据采集表,明确数据收集的范围与途径,并建立了规范的数据收集与填报流程;(2)实现数据质量的有效控制:首先从类型、格式、数据间逻辑、数据界限等4方面对填报数据进行错误校验;其次采用逻辑判断、极值判断、经济判断和纵向比较判断4种方法对指标自评值进行分析,筛选出现场考核需重点关注的指标和机构;最后明确了现场数据资料核实的方法与流程,确保能够准确收集考核数据;(3)实现工作绩效的科学诊断:在获取绩效评价结果的基础上,借鉴横向和纵向比较、规范差距分析等思路和方法,形成了从“总体—类别/维度—指标”、横向、纵向等多维度交叉组合分析的思路,诊断明确各层面(总体、类别、指标)工作开展中的不足之处、定量明确差距的大小,并设计了《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诊断报告》模板.

(三)形成了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管理软件的设计思路

首先是管理软件的框架设计和需求分析.根据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的实施流程,结合专家焦点组访谈,明确了管理软件的总体框架应包括信息填报、审核判断、综合评价、信息查询和系统管理5个功能模块;借鉴业务流程管理理念,明确各环节之间的逻辑关系以及数据信息的流向;明确管理软件应设置的用户类型,包括填报用户约6800个、审核员约450个、管理员约450个;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将5个功能模块细化.

其次是管理软件的数据结构分析.以信息流程为导向,演化并明确管理软件主要涉及到的结果数据库及其结构与内容,并实现用户角色与不同数据库之间的动态分配.

第三是具体功能模块设计.重点明确前期研究中绩效考核数据采集、数据错误校验、重点关注指标和机构的筛选、绩效综合评价模型等过程的“软件化”思路,并解析为对应的运算数据库、设计相应的软件流程,实现信息填报、数据错误校验、重点关注指标和机构判断、绩效指标值运算、绩效指标得分运算等主要功能模块的设计.

最后是管理软件的开发与测试.依据形成的软件设计思路,由本研究的合作单位完成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管理软件的开发;通过现场测试对软件的稳定性、各主要功能模块和操作流程进行不断的完善,确保软件设计的可操作性和可行性.

通过设计与开发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管理软件,为绩效考核的推广提供了数据收集、数据分析、结果评价与利用的统一、便捷的操作平台,确保实施的可操作性.

(四)省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绩效评价与改进策略

1、总体绩效状况

2009年全国32个省级疾控中心平均绩效得分为83.2分,平均完成度为82.1%.

2、取得的成绩

(1)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筹资机制逐步完善.省级财政加大投入,2009年省级疾控中心职工人均财政投入34.50万元,比2005年增长199.7%,职工人均人员经费和人均公用经费分别为5.42万元和2.70万元,比2005年分别增长79.5%和78.4%,每服务人口人均防治专项经费2.23元,比2005年增长283.7%,呈现出对业务专项经费投入的侧重;技术服务收入比重不断下降,2009年省级疾控中心技术服务收入所占比重为27.4%,比2005年下降33.2%,财政拨款占机构总收入的比重为67.2%,比2005年增加23.3%.

(2)专业技术队伍建设得到加强.2009年省级疾控中心人力综合素质得分平均为7.50;本科以上学历比例占57.9%,高级职称比例占26.6%,与2005年相比人力结构明显优化.

(3)机构工作条件得到改善.2009年省级疾控中心职工人均建筑面积66.8平方米,实验室面积比例为41.8%,A类设备配置率为78.6%,分别较2005年增长5.0%、34.8%和31.4%.

(4)重大疾病防控成效显著.传染病防控能力明显提高,暴发疫情规范处置指数平均为0.932(满分为1),传染病监测完成率和病媒生物监测完成率分别达到91.3%和99.8%;免疫规划工作规范有序,全国规范接种单位覆盖率达到89.8%,冷链运转完好率94.4%,脊灰、乙肝、百白破、卡介苗、麻疹5种基础疫苗接种率基本达到国家免疫规划要求;乙肝预防控制工作成效显著,新生儿首剂乙肝疫苗及时接种率达标县(区)比例为91.3%,五岁以下儿童表面抗原携带率下降到0.7%;结核病预防控制策略广泛实施,各省以县(区)为单位均已实现了DOTS策略全覆盖,29省新涂阳病人发现率超过了70%;血吸虫病控制规划目标如期实现,疫区省份的人群感染率和钉螺感染率控制均达到了目标要求;地方病防治工作稳步推进,碘盐监测达标的县(区)比例达98.7%,氟、砷中毒病区改水工程监测覆盖达标的病区比例达96.6%.

(5)疾病预防控制体系能力建设得到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及时规范,组织建设、制度建设、职能分工、技术方案制订等基本满足突发事件处置的要求,预案体系完整、原因查明和规范处置3类指标达标省个数分别为28个、31个、28个;信息管理得到加强,数据报告、疾病相关信息检索、数据分析、发病趋势预测4类指标的达标省个数分别为28个、25个、27个、22个,信息利用率高达97.6%;食品安全和饮用水监测工作逐步引起重视,食品污染监测率、生活饮用水监测率2项指标的达标省分别达到了31个、24个;实验室检验能力稳步提升,实验室A类检验项目开展率达到84.3%,实验室安全管理达标率100%,实验室质控覆盖率为85.6%;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得到加强,重点卫生宣传活动工作的平均完成度为97.8%,目标人群重点卫生防病知识知晓率平均为73.6%,行为干预指数平均为0.916(满分为1);技术指导与培训得到加强,现场专业技术人员下基层指导天数平均为25.0天,对基层机构工作指导覆盖率平均达97.7%,“关口前移、重心下沉”的工作理念正在省级疾控中心形成.

(6)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得到普遍认可.单位职工、社会公众和相关部门对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满意度分别为98.6%、98.6%、96.5%.

3、存在的问题

(1)疾病预防控制投入机制仍待健全.财政投入增长仍滞后于社会经济增长,省级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财政投入占同级财政经常性支出比例为0.16%,仅有16个省财政投入的增长幅度要高于同级财政政经常性支出;经常性维持经费投入仍显不足,省级疾控中心职工人均人员费和公用经费分别增长79.5%和78.4%,低于同期地方财政支出增长(129.9%)和社会经济增长(80.2%);机构自筹经费的比例仍然较高,机构总收入来源中平均仍有27.4%为技术服务收入,经常性维持经费拨款占机构基本支出的比例仅为59.3%.

(2)人力资源总量不足、结构不够合理.人员数量总体呈下降趋势,2009年省级疾控中心平均在岗人员数量为374人,比2005年下降了5.6%,且较平均编制数(418人)少44人,每10万服务人口配备的疾病预防控制人员为0.88人,比2005年减少3.13%;人员结构仍然不合理,省级疾控中心本科以上学历比例、高级职称比例达标的省仅分别仅为7个和11个;部分专业人员配置不合理,从事健康危害因素监测和慢性病防制的人员分别仅占10.6%和2.5%.

(3)房屋设施配置远不能适应工作需要.省级疾控中心人均建筑面积和实验室面积比例均达到《建设标准》要求的仅有13个,A类设备配置率达标的仅有10个;仅有19个省级疾控中心检测设备正常运行率在95%以上

(4)重大疾病和慢性病预防控制仍需加强.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点设置不足,全国县(区)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点覆盖达标的比例为72.6%;结核病人系统管理工作有待加强,登记结核病人中系统管理率为85.6%,距标准仍差10个百分点;寄生虫病预防控制工作仍有差距,钩、蛔、鞭、蛲等4种常见土源性线虫病监测和防制工作的平均完成度仅为55.2%;慢性病预防控制工作进展缓慢,县级以上医疗机构中开展死因报告的覆盖率平均仅为81.1%,居民建档达标县(区)的比例仅为30.6%,慢性病人规范管理达标县(区)的比例仅为41.7%.

(5)疾病预防控制能力建设尚不适应发展需求.应急物品储备尚不完备,省级疾控中心传染病控制、中毒处置、队伍保障3类应急物品储备齐全率平均为68.6%,仅有1个省达标;信息网络建设亟待完善,从系统配置、工作环境、管理规范、运行情况和指导下级等5个方面评价网络建设情况,只有15个省达标;健康危害因素监测工作薄弱,健康危害因素监测与干预工作的平均完成度仅为75.7%,人群膳食指导项目达标县(区)比例仅为35.8%;实验室检验能力仍需提高,仅有20个省级疾控中心达到A类检验项目开展率85%的绩效考核标准;人员培训、继续教育仍需加强,平均岗位技能培训率为84.6%,继续医学教育合格率平均为85.8%,均未达到考核要求;应用研究能力亟待提高,专业人员人均发表论文0.32篇/人,科研立项和科研成果获奖工作的平均完成度分别仅为67.7%和65.9%,远未得到绩效考核要求.

4、改进策略与建议

(1)建立健全适宜、稳定长效的投入机制.从根本上建立对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稳定长效投入机制,确保经常性维持经费与财政支出增长水平或GDP增长同步.

(2)打造规模适度、结构优化、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管理,尽快核定疾控中心人员编制,建立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人员准入制度,优化人员结构,合理配置人员,确保人才质量.

(3)进一步加强重大疾病和慢性病防制.健全艾滋病免费检测和咨询网络,规范结核病患者管理,加强寄生虫病防治和监测工作,提高居民健康档案覆盖率,加强对慢性病病人的规范管理.

(4)加强疾病预防控制能力建设.改善机构设施设备条件,构建疾病预防控制信息共享平台,提高信息资源的利用率,健全覆盖省、市、县*的健康危害因素监测网络,完善岗位培训制度,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四、研究中的主要探索和创新

1、运用系统论、卫生系统宏观模型、模糊综合评价法、业务流程管理理念、层次分析法、层次结构分析理论、规范差距分析、定性定量多重论证等方法,形成了一整套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的思路、步骤和具体方法学,经预试验、测试单位现场测试表明科学、可行,具有可操作性,并被卫生部直接采纳运用,为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的开展和推广提供科学基础和技术支撑.

2、基于系统论、卫生系统宏观模型和层次结构分析理论等方法,通过构建考核框架-系统收集指标-筛选指标-界定论证指标等步骤,经过“理论-预实验-理论-实践”反复论证的过程,构建了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指标体系.被卫生部采纳,并在全国推广运用.

3、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以及层次分析法,构建了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绩效的综合评价模型,解决了因为体系的复杂性如何准确把握信息多样性的问题.被卫生部采纳,运用于医改12大重点工作之一——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绩效考核的实践中.

4、为了解决绩效考核实施中操作的复杂性和考核结果欠公正等问题,遵循业务流程管理理念和信息系统设计的流程,研制了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管理软件,为考核提供了统一、便捷的操作平台,被卫生部采纳并直接运用于全国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的实践中.

5、借鉴横向和纵向比较、规范差距分析等思路和方法,本研究形成明确了从“总体—类别/维度—指标”、横向、纵向等多维度交叉组合分析的绩效诊断思路,并首次形成了《疾病预

第二篇疾病预防论文样文:区域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评估的方法学和指标体系研究

一、研究目的和意义

(一)绩效评估是政府职能转变的必然要求

随着政府角色和职能的重新界定,政府与公众关系的基本定位也随之发生变化,由治理者与被治理者的关系变成了公共服务的提供者与消费者(顾客)之间的关系.政府部门行使公共权力的目的是为了有效提供公共服务以及主动为公众谋福利,实现公共利益.为此,根据公众的需要提供公共服务与公共产品,根据公众对公共服务的满足程度来评估政府管理绩效,政府管理对公众负责等构成了政府绩效考核的宗旨.履行公共服务职能成为现代政府的显著特征,提高工作绩效亦是现代政府管理的核心问题.

在我国宏观经济改革取得成效的同时,政府的经济职能和承担的角色也在逐步做出重大调整.坚持科学发展观,全面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的职能,是新时期党和人民对我国各级政府的要求,党的十七届二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关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中明确指出“要全面正确履行政府职能”;要“注重公共服务,着力促进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健康发展,建立健全公平公正、惠及全民、水平适度、可持续发展的公共服务体系,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推行政府绩效管理和行政问责制度,建立科学合理的政府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和评估机制”,以促进建立“定位准确、组织科学、行为规范、责任明晰的服务型政府”.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建立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政府绩效评估体制,促进政府职能的转变.

(二)绩效评估是加强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的必然要求

政府绩效不单纯是一个政绩层面的概念,还包括政府成本、政府效率、政治稳定、社会进步、发展预期的含义.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经济绩效、社会绩效、政治绩效.公共卫生作为政府的一个极为重要的职能,为整个社会群体提供公共产品,其服务的对象是社会公众,承担的职能是公共服务,提供的是纯公共服务或准公共服务,也应体现在政府绩效评估的范围之中,是政府绩效评估的重要内容.

2003年突如其来的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疫情侵袭我国,严重威胁了我国人民健康和生命安全,也影响了我国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对外交往,暴露出我国疾病预防控制公共职能缺位、工作效率低下的问题.为有效履行疾病预防控制公共职能,切实提高工作绩效,温家宝总理在2003年7月召开的“全国防治非典工作会议”上提出争取用3年左右的时间,建立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卫生执法监督体系;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强化政府责任和投入,完善国民健康政策,鼓励社会参与,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药品供应保障体系,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其中,对公共卫生体系而言,“完善重大疾病防控体系,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则是工作的重中之重.在这样的背景下,加强对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绩效评估,科学评价疾病预防控制公共职能的落实成效,以及其提供的公共产品服务社会反响如何,必然成为政府和社会广泛关注的焦点.

(三)绩效评估是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研究的延续

为指导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工作,2003年,疾病预防控制政策研究专家、政策制定专家和政策实施者三方的达成一致,进行我国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战略研究,认为: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有着长远的发展目标,必须按照计划,分阶段稳步推进.其中,关键在于系统回答“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应该做什么如何做做这些需要什么条件做得如何以及总体的建设效果如何”等一系列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研究阶段:

第一阶段的重点是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的内外部环境建设,清晰界定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的公共职能,明确国家、省、设区的市、县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基层卫生防保组织的功能定位,明确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人员、经费、设施、设备配置标准和政府对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投入,建立稳定、适宜的投入机制,提高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运作效率,规范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技术服务.解决“做什么”、需要什么”.

第二阶段的重点是规范服务和能力建设.重点研究如何整合资源,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能力,更好地将疾病预防控制的各项公共职能落实到位,解决“怎么做”问题.即明确各级别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实验室检验能力标准,改善实验检验装备,加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现场应急处置能力,拟定并推行重点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技术规范和管理规范,促进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规范化和管理的科学化.

第三阶段的重点则是绩效评估.即如何客观评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乃至体系的工作绩效,建立工作绩效与投入之间的量化联系,全面推进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科学管理.重点回答“做得怎么样”的问题.

本研究从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的基本公共职能入手,从社会环境、工作基础、工作过程、系统结果和健康结果等维度入手,构建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评估的框架,在此基础上通过指标收集、筛选、界定,指标权重设立等过程建立绩效评估指标体系,最终利用构建的指标体系实现对整个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绩效的综合评估,建立科学评估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评估标准及评估办法,以便更具针对性地提高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的工作能力和效率,向公众和社会提供优质高效的公共卫生服务.

二、材料与方法

本研究以卫生系统宏观模型和系统论为指导,运用层次分析结构理论、定性定量多重论证、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等方法,经过“系统构建绩效评估框架—评估框架层次化、条理化—指标系统收集—指标筛选—指标界定与论证—指标权重确定—综合评价疾病预防控制绩效”等步骤,构建了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评估的研究思路,并依据该思路确立了区域绩效评估指标体系;通过选取11个样本地区进行预试验,明确评估方法、基本步骤和流程等方面的可操作性,并通过对预试验结果的系统分析,明确了影响区域工作的薄弱环节,以及进一步提高绩效的切入口.

主要的资料收集方法包括文献归纳分析、专家咨询论证、焦点问题访谈、头脑风暴法,以及预试验等.参与咨询论证的专家包括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相关专业处室专家、全国范围内的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省级卫生厅(局)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疾病控制处负责人、包括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省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主任、分管主任、办公室主任和业务负责人等;参与区域预试验的包括北京、河北、山西、辽宁、吉林、江苏、山东、广西、四川、云南、青海等1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为样本省,主要获取了省级区域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现实数据进行预评估.

三、主要研究结果

本研究从研究思路的形成到研究方法的设计,从研究结果的论证到小样本的预试验,从较大范围的实践到最终完成本研究报告,形成了“思路符合逻辑、方法得到公认、过程可以操作、结果容易考核”的两方面研究成果:一是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评估研究的思路、步骤和方法学;二是区域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评估指标体系.本研究的重点还在于如何确保这套研究结果的系统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一)科学系统地构建了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评估的思路和流程

本研究经过以下方面的努力,解决了科学、系统地反映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绩效的难题,研制了一套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评估研究的方法学,包括操作思路、步骤和具体方法.

1、系统掌握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评估的研究和实践基础

以“绩效”、“绩效评估”等关 键 词 ,检索1998-2007年的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和Pubmed数据库,尽可能系统地收集了国内外涉及各个领域有关有关绩效评估的2100多篇相关的期刊论文、研究报告、书籍、政府文件以及政府网站情况等的基础上,系统掌握绩效、绩效评估、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评估的研究和实践基础;明确了绩效评估在国内外政府和公共部门,尤其是卫生领域包括疾病预防控制的起源、应用、发展和存在的不足.在此基础上,力求对研究的基础和走向形成准确的判断:绩效评估的作用和意义毋庸置疑,绩效评估被公认是提高政府管理公共事务、提供公共服务的效率与活力、改善政府与公众的关系、加强公众对政府信任的有效措施.绩效评估势在必行,对此我国政府既有清醒的认识也有具体的部署.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作为政府公共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无一例外.

2、全面、系统地界定了疾病预防控制绩效的定义

在明确了绩效和绩效评估的内涵基础上,研究首次客观、全面、系统地界定了疾病预防控制绩效的定义:即在现有条件下,从事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机构和组织履行职能的过程及工作的成绩和效果.包括四个方面的含义:(1)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目标或承担的职能;(2)实现目标或履行职能的过程和行为;(3)实现目标或履行职能的结果,即工作的成绩和效果;(4)提供的条件,尤其是在特定条件下的工作结果,即胜任力.而所谓的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评估,则是指建立并运用科学的评估指标体系和方法,通过科学的、合理的、可度量的指标,将疾病预防控制绩效的四方面内涵量化表达的过程,以客观表达职能履行状况.

3、形成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评估研究的思路、步骤和具体方法学运用科学、公认的方法,系统设计研究的全流程,形成了“思路符合逻辑、方法得到公认、过程可以操作、结果容易考核”的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评估研究的思路、步骤和具体方法学.成功解决了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评估研究中的几个关键技术难题:

(1)选择系统论、卫生系统宏观模型和层次分析结构理论等方法,实现了疾病预防控制绩效的系统表达,包括社会环境、工作基础、工作过程、系统结果、健康结果五个方面,首次形成了系统表达疾病预防控制绩效的操作思路、步骤和方法.

(2)在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绩效评估框架模块化、层次化和条理化的基础上,采用一系列公认的理论与方法,经过指标系统收集—指标筛选—指标界定—指标权重确定定等四个步骤完成指标体系的建立,解决了如何选择评估指标、选择哪些指标、为什么选择这些指标、选择的指标是否具有代表性和是否能够系统表达绩效,以及如何科学合理地确定绩效评估指标的组合权重等一系列关键技术问题.

1)指标收集:运用文献归纳分析和专家咨询相结合的方法,围绕既定的评估框架、评估类别和项目,遵循既定原则,全面、系统收集指标,罗列了1000余评估指标,计13.8万字,为区域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评估提供了系统的指标范畴,也为今后必须开展的科室、岗位、人员和项目的绩效评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指标筛选:依据“易于理解、精练准确、有代表性、便于监管,并符合科学性、均衡性、导向性、可操作性、可比性”等原则,经过5轮共445人次的专家咨询,综合运用论证、试点、预试验等方法,完成指标的筛选.

3)指标界定:综合运用文献归纳分析与专家咨询法,围绕评价指标的解释、定义、计算公式、应提供资料与查阅内容、基本情况登记、指标数据获取途径和核查方式,以及指标的标准值等内容进行界定.同时,通过预试验,从实践角度完善指标的界定.

4)指标权重确定:以层次分析法为指导,通过全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厅(局)512名疾病预防控制处处长、省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主任、副主任和科室负责人的咨询与论证,在通过一致性检验的基础上确定了评估指标的组合权重.

(3)利用专家咨询与论证确定指标体系中每一评价指标的评分标准;在此基础上,进行样本区域调查的实践,在获取评估指标原始数据基础上,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法构建综合评价模型,通过统计软件模拟,在计算绩效综合得分之余,实现了对区域绩效的评估和分析.实践模拟并论证了运用方法学思路构建指标体系的科学性和系统性,并验证了可操作性.

(二)依据方法学支撑,研制了评估区域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评估的指标体系

遵循研制形成的的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评估研究思路、步骤和方法,从社会环境、工作基础、工作过程、系统结果、健康结果等五个方面,经过反复论证和分析,研制并确立了:疾病预防控制区域绩效评估的指标体系,以评估特定区域的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总体效果,共包括传染病预防控制、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控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健康危害因素监测评价与干预、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运行保障等6个类别17项指标,

应用区域疾控绩效评估的指标体系,能够满足工作中政府对卫生、上级对下级、自我评价等三方面的需求:(1)能够使得各级政府客观评估本地区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能力和工作状况,寻找出社会环境、工作条件、工作过程、系统结果和健康结果各方面的优势和不足;(2)能够使得卫生行政和业务部门,对下级区域的指导更具有针对性;(3)也能够使得特定地区的政府和疾病预防控制部门客观地了解自己,改进工作.

(三)着力把握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评估研究结果的可操作性

本次研究为应用性政策研究,研究结果可不可以操作、能不能应用是研究的重中之重.否则,研究对疾病预防控制的工作和实践、对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的建设和完善就失却了指导意义.为此,研究着重从以下角度把握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评估研究结果的可操作性.

一是从指导思想方面强调研究的应用性,也就是说,确保研究结果的可操作和能够应用是本次研究的灵魂.为此,组成了由三类人员构成的专家组:一是长期工作在第一线的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专业人员,二是有着丰富疾病预防控制专业知识,尤其是管理经验的行政人员,三是长期在预防医学从事专业和管理研究的人员.

二是依据这一指导思想,结合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的迫切需要、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中的薄弱环节,确立了将区域绩效评估指标体系作为本次研究的重点目标,以评估特定区域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总体效果的工作能力和水平.为了实现研究目标,在研究内容、方法、技术路线等设计方面,强调在方法科学、公认前提下,重点把握思路符合逻辑、过程可以操作、结果容易考核,确保了研究过程的可操作.

三是把握了指标体系运用的可操作性.在指标体系设计时,强调原始数据收集的可操作性,在指标的收集、筛选和确立中,均经过理论—实践—理论等多次重复;从两方面保证指标体系综合评分的可操作性:思路、步骤和方法明确,部分综合复杂的计算过程程序化;定性定量多重论证指标体系及其可行性:数十轮的各种论证与验证(对区域绩效评估指标的认可率均在80%以上)、全国各省征求意见(共提出近300条修改意见)、小样本的预试验和1 1省的具体实践.所有这些均表明本次研究所研制的指标体系及其办法是可行的.

四、研究中的主要探索和创新

1、构建形成了一整套适合我国国情、科学可行的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评估研究的思路、步骤和方法学,为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评估的开展和推广提供科学基础和技术支撑:

首先,运用公认的研究方法和分析方法,构建能够系统表达疾病预防控制绩效的方法学思路,遵循这些可操作的逻辑思路,构建综合反映疾病预防控制绩效的评估框架,并将评估框架条理化和层次化,演化成具有代表性的、可进行量化评估的指标体系;继而,运用科

第三篇疾病预防论文范文模板: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理论与评价研究

背景

随着工业化的推进、城市化的发展和全球化的加剧,人类已由传统社会步入风险社会乃至高风险社会.在当今的社会生活中,无论是对于一个国家还是地域来说,突发事件越来也越成为一种“常态”.2001年美国的“9.11”和随之而来的白色炭疽粉末事件把国际社会带入了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状态.2003年肆虐32个国家和地区的“SARS事件”,更是为全球突发公共危机应对进一步敲响了警钟,世界各国政府纷纷加大力度完善其突发事件应对体系和能力建设.

社会公平、社会善治和有效的应急管理是建设和谐社会的三大基石.落实科学发展观,创建和谐社会,必须以社会稳定和公共安全为前提和保障.灾害不断,事故频发,不仅严重影响社会的稳定,影响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而且也会导致已取得的社会发展成果丧失殆尽.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CDC)是构成我国公共卫生体系的主要组织机构,其应急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到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效果的好坏.而且,从某种程度上说,虽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是不可避免的,甚至是不能完全准确预测的,但是还是可以预防的,至少能够从程度上减轻或者从速度上减缓其影响和损失的,因此,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而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进行评价,检验各级CDC机构在应对突发事件时所拥有的人力、组织、机构、技术和资源等应急要素的完备性、协调性以及最大程度减轻事件损失和影响的综合能力,是加强应急能力建设的关键所在.

SARS后经过三年的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各级CDC机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得到了长足发展,并连续经受了一系列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考验.县级CDC往往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第一现场反应人”,直接面对救灾防病的主战场,其水平与能力如何,能否正确判断突发事件的性质与发展趋势进而采取及时和有效的预防控制措施,对于能否成功地应对和预防突发公共卫生应急事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基于此,本研究的立论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现实要求:一是落实法律法规的要求,二是应急处置工作的现实证据要求,

第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理论研究的缺乏:定义的不统一、事件分类分级尺度混乱、评价指标基础研究的缺乏、评价标准基础研究的缺乏、评价方法基础研究的缺乏,

第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评价实务的挑战:目前,对应急能力评价研究的主体多为城市、政府的应急能力,或者某种灾害等应急能力的研究,而对CDC应急能力的研究也多集中于省地市,有限的县级CDC的应急能力研究侧重的维度、研究的深度不够,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不合实际.应急能力评价既不能够体现能力评价的导向和示范功能,也不能更好地促进县级CDC应急能力建设.

开展县级CDC的应急能力评价研究,既是县级CDC应急能力建设的基础之基础,又是检验其应对突发事件时所拥有的人力、组织、机构、手段和资源等应急要素的完备性、协调性,以及找出应急管理中的优势和差距从而强化应急能力建设的重要工作.并且,这种自下向上的决策更加实事求是,能够结合实际,更加符合现代管理学的要求.

研究目的

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现状研究和问题分析的基础上,应用应急、应急管理等相关基础理论,研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特征、发生机理、分级分类和应对机制,以及应急能力构成要素和评价体系,通过现场调查和理论研究,充分借鉴国内外及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成功经验和做法,探索建立县级CDC应急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为县级CDC应急能力建设起引导和示范作用,在对应急能力进行定量评价的基础上,对县级CDC应急能力进行缺陷诊断,识别出其应急管理工作中较为满意和需要改进之处,并提出规划和整改政策建议.

研究方法

本研究按照一般与特殊相结合,理论与实证相结合,系统与局部相结合,内在与外在相结合的方法论原则,采用理论方法与实证方法两大类手法,通过对县级CDC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进行评价研究,提出进一步完善发展我国基层公共卫生应急处置能力的政策建议,以供决策者参考.

本研究通过文献复习掌握国内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反应体系建设和能力评估的现况、所用的评估体系和指标的优缺点等,构建本研究的基本思路,运用系统分析法进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系统、应急能力分析以及应急能力评价构成的核心要素分析.根据所获得的资料、经验和事实,进行逻辑思辨,运用演绎、归纳与类比的方法,从理论和实践上分析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的活动.运用德尔菲(Delphi)专家咨询法,建立应急能力评价初评指标体系基本框架和指标的筛选,采用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进行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并利用实证研究的方法,选择青岛作为样本调查城市,利用建立的指标体系进行评价.

研究结果

1.理论探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机理与应对机制.明确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分级与分类标准,提出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形成的“三要素”、“四要素”机制,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影响因素概括为人、物、环境和管理4种基本的因素.并从发生、发展、演化三个进程,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机理体系分成三个体系、八个类型.

2.概念构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系统,包括时间维、知识维、逻辑维三个维度层面.明确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的防范阶段、处置阶段与预后恢复阶段三阶段全过程的核心应急响应能力.并对应急能力评价指标集确立为技术要素指标集和管理要素指标集.

3.确立了CDC应急能力构成要素及评价指标体系.提出并构建了CDC应急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STORM框架,包括5个一级指标,24个二级指标.并提出了CDC应急能力评价标准,四个等级状态以及应急能力规划措施和优先建设领域.

4.利用建立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评价模型进行实证研究.对样本城市12个区市CDC的应急能力现状进行了评价,应急能力等级状态为“应急能力弱”,模拟分析结果显示,提升运行管理能力和预测预警能力的权重,可分别提高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急能力的综合得分,提升运行管理指标权重的同时,平均降低其余一级指标的权重,可提升12个区市综合应急能力得分.

结论和建议

1.县级CDC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评价应该突出县级CDC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为主要内容的特殊性,并与突发事件的共性相结合.通过客体与主体、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角度所体现出来的共同特征,围绕县级CDC应急能力评价这个中心确定了反映县级CDC应急能力的五个层面的内容.

2.县级CDC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评价综合指数必须反映预测预警、技术实施、资源储备、运行管理和获得外援五个各自的权重对指标体系的影响,这是评价CDC应急能力大小的主要指标.

3.在应对和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过程中,县级CDC应急能力的提高是预测预警能力、技术实施能力、资源储备能力、运行管理能力和获得外援能力五个方面动态下相互协调的理想或完美状态及其实现过程.

4.提高县级CDC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过程中,五个维度的有机协调必须以科学的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为前提条件.因此,无论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的内涵还是从其评价实践看,都应该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作为其应急能力评价的载体.完善该指标体系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评价的理论基础.

5.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县级政府和部门是处置一般突发事件的责任主体.从12个区市实证结果看,各地政府在确保经济投入的前提下,还应该进一步加强运行管理能力和预测预警能力的建设和提升,以确保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后能够及时、科学、有效地处置和应对.

创新与不足

本研究的创新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研究目标定位于有重要现实价值但缺乏理论关注的领域.

现有研究多以建立区域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指标体系为主,本研究的研究目标定位于公共卫生机构的应急能力指标体系及其支持理论的探索.本研究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机理、特征入手、探讨其应对机制,分析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和应急响应能力这一对矛盾的规律,能促进我国加强应急管理理念,补充与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处置的相关理论体系.

第二、研究对象定位于处于应急处置一线负有重要防御责任的县级CDC.

县级CDC因为处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的第一线,担负着大部分的防御处置任务,但目前对其研究所侧重的层面与研究的深度均不够.本研究通过对CDC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构成要素进行分析,立足县级CDC,通过重点分析其应急能力并构建其综合评价体系,对于我国实施应急战略,进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评估工作,加强CDC重大灾害事故应急能力建设,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

第三、研究方法与指标筛选上注重综合与全面,可有效实现机构自身纵向评价与机构间横向评价.

通过专家咨询与AHP层次分析法所构建的应急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不仅有利于对CDC自身应急综合能力进行清晰评价,而且能够为不同机构之间评价甚至第三方评价提供一个可行的标准与操作工具.这对查找应急能力的优势与不足,进而全面提升公共卫生危机管理和应对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研究的不足: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评价是一个研究内容丰富、研究方法繁杂、支持理论多学科并存的复杂系统工程.在公共卫生具体实践中,各级政府和相关机构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能力建设和应急能力评价都非常重视.本研究虽然做了大量的工作,也建立了能力评价指标和模型的框架,但由于研究对象的复杂和自身研究能力有限,肯定还存在很多细节上的问题需要进一步探讨和研究:

第一,在研究样本上.本研究的样本为青岛市12个区市的CDC.虽然对全部样本都进行了调查,并且从研究目的上能够满足研究要求,但从研究样本上看,可能还存在一些问题.

第二,在各级指标选取方面.由于缺乏对县级CDC进行应急能力评价的深入研究和经验,可能会漏掉一些评价指标,或出现选取不合适的情形.因此,需要做进一步的研究,以使该指标体系更加完整且合理.

第三,在分级分类研究方面.本研究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分级分类,从理论上构建了以传染病为主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分级模型,由于时间和资金的原因,专家小组分级法的具体实现有一定困难,因而不能给出各个指标的权重,使得分级未能实现具体的量化操作.

研究展望

第一,完善县级CDC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实证研究.本课题的区域性实证研究为评价县级CDC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提供了可参考的依据.在全国或全省范围内样本的调查或者在一个区域连续多年数据的收集,将为更加科学、合理地全面评价县级CDC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提供完善依据,这为课题的后续研究指明了方向.

第二,完善各级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分级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理论和实证研究.本研究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分级分类,从理论上构建了以传染病为主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分级模型,但没有根据不同类型的传染病进行分级实证研究,更没有对各种类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分级进行理论和实证研究.本文结果可作为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进行深入研究的起点,实现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进行全面、科学分类分级的目标.

第四篇疾病预防论文范例: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急能力评价及发展对策研究

研究目的

1.阐明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急能力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为我国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急体系建设提供客观依据.

2.完善提高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急能力的应对策略和措施,为我国疾病预防控制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政策建议.

3.制定培训方案,评价培训效果,探索出一套科学可行的培训模式,为我国应急培训的顺利实施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

研究方法

1.采用文献回顾法对国内外关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

2.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双轨”研究方法,对湖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3个市/州和84个县/区,共98个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急建设情况进行普查,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对湖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3个市/州和6个县/区,共10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应急人员的应急能力进行半结构式访谈和问卷调查,并对相关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3.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对来自湖北省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315名学员开展三期“提高应急能力”的应急培训,对来自湖北省17个市/州卫生局及河南、安徽、湖南、江西等省卫生厅应急办的负责人共21名卫生行政人员开展“提高卫生行政领导应急能力”的应急培训,通过半结构式访谈和问卷调查评价培训效果.

研究结果

1.湖北省*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现有工作人员8371人,其中应急人员2729人,占32.60%,年龄构成呈纺锤型分布,以35~44岁龄组为主,占34.33%,学历以大中专为主,占80.57%,职称以中级为主,占44.86%,预防医学专业的人员比例不足1/5(19.44%),不同单位之间人员素质得分不均衡,省级人员平均素质得分是市/州级的1.12倍,县/区级的1.39倍,同时,最近三年流入人员的素质得分低于流出人员的素质得分.

2.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的调查结果显示,虽然100%的单位制定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监测方案,但由于缺乏有效的宣传学习手段,应急人员对预案的掌握理解程度较低,虽然所有的单位均能开展传染病疫情的分析,但分析手段和能力不能满足预测预警工作的需要,对实验室的调查结果显示,实验室的仪器设备严重缺乏,管理工作落后,检验检测能力不能满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工作的需要,对应急物质储备的调查结果显示,各级政府高度重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工作,但是应急资金和应急物质的储备等后勤保障方面还明显滞后于实际工作的需要,如仅80.61%的单位指定了专门机构负责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物资的储备、管理和调配,绝大多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认为当前的应急处理工作的费用完全不能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74.49%)或者是勉强能够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24.49%).

3.对培训和继续教育情况的调查结果显示,仅25.51%的单位开展了应急人员的培训需求调查,仅52.04%的单位制定了应急人员的培训规划,仅60.20%的单位制定了应急培训效果的评价办法等.同时,绝大多数调查对象认为通过培训和应急演练是迅速提高各级CDC应急能力较为可行的途径.


https://www.mbalunwen.net/jinri/83292.html

4.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专业人员的应急能力虽然较SARS暴发前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不能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尤其是对疾病监测数据的利用、分析能力明显不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影响疾病预防控制人员应急能力的因素主要有:工作单位(OR等于3.61)、文化程度(OR等于2.69)、所学专业(OR等于2.90)、从事业务(OR等于2.07)、培训时间(OR等于2.16)及培训层次(OR等于4.12)等.

5.实证研究的结果显示,应急培训更新了学员的应急知识,增强了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信心,提高了应急处置能力.统计分析显示,培训后的应急知识和自评价得分与培训前相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结果显示,12个月后的应急知识和自评价得分与培训后相比出现轻微的下降,但是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与培训前的应急知识和自评价得分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超过80%的学员对培训效果和培训资源感到满意.

研究结论

1.政府对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急工作投入不足,经费得不到保障.

2.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专业人员的应急能力不能满足实际工作需求,人员配置难以适应当前工作需要,同时,现阶段人员的流动对于CDC而言意味着人才流失.

3.监测体系不健全,监测数据利用能力低下,不能满足预测预警的需要.

4.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仪器设备缺乏,检验检测能力较差,影响了工作的正常开展.

5.后勤保障能力较弱,应急资金和应急物质的储备和管理滞后于实际工作需要.

6.通过应急培训能显著提高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分析决策及应急处置能力,本研究开发的培训方案和培训模式是科学可行的.

政策建议

1.落实政府及相关部门的疾病预防控制职责,建立健全各项保障机制.

2.优化人事制度改革,完善人员配置,提高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人员的综合素质.

3.完善疫情监测体系,健全应急预案,增强预测预警能力.

4.更新实验仪器设备,优化人力资源配置,提高检验检测能力.

5.加强应急物质储备,完善应急物质管理制度,提高应急保障能力.

6.完善应急培训机制,加大培训力度,提高CDC专业人员的综合素质.

创新和应用

本研究不但开展了相关的现况研究,而且针对提出的策略和建议进行了实证研究,根据研究结果开发了相应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培训模式,并在全国部分地区进行推广.国务院应急办与卫生部在研究制定《2006年~2010年应急管理培训工作总体实施方案》时,参考了该课题的研究成果.

第五篇疾病预防论文范文格式:我国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研究:困境 策略 措施

“非典”危机提示,我国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过于薄弱,难以满足保障人民健康安全,促进经济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已经成为今后若干年中政府工作的重点之一.为此,需要明确我国疾病防制体系的究竟存在哪些问题,在这些问题中何谓首要问题,首要问题的危害程度、根源和机制,针对根源和机制的标本兼治策略和方案,以及需要什么技术支撑等.目前,国内尚缺乏这方面的系统研究.为此,秉卫生部科研基金资助,开展了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方面的研究.

研究目标

本次研究旨在:(1)定量确认我国疾病预防控制体系面临的首要问题及其影响,分析首要问题的根源和障碍;(2)定量明确解决首要问题的治本策略,推荐重塑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的改革建议和操作逻辑步骤;(3)围绕治本策略,研制重塑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的关键措施,包括:界定我国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应承担的公共职能,研制省市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人力配置标准,研制疾病预防控制体系财力配置标准和基本设施建设标准.(4)研究基层卫生防保组织疾病预防控制职能、人力和经费配置.

研究方法和资料来源

1、指导性研究方法

论文应用“政策制定科学程序”作为指导性研究方法.该方法共包含7个逻辑相联的步骤,具体包括(1)客观论证政策性问题;(2)科学分析问题的影响因素和根源;(3)针对问题根源科学制定相应政策;(4)严格论证政策可行性;(5)严密政策执行的科学逻辑顺序:(6)科学的政策评价机制;(7)有效的反馈完善机制.本次研究主要涉及程序中的前三步.

2、资料来源和收集方法

(1)样本地区和样本机

疾病预防引用文献:

[1] 疾病预防类论文选题 疾病预防论文题目选什么比较好
[2] 疾病预防英文参考文献 疾病预防英语参考文献哪里找
[3] 疾病预防论文提纲样本大全 疾病预防论文提纲如何写
《疾病预防论文范文参考 疾病预防毕业论文范文[精选]》word下载【免费】
疾病预防相关论文范文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