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写作 > 论文格式 > 文章内容

文学思想论文摘要怎么写 文学思想论文摘要范文参考有关写作资料

主题:文学思想 下载地址:论文doc下载 原创作者:原创作者未知 评分:9.0分 更新时间: 2023-12-26

文学思想论文范文

论文

目录

  1. 第一篇论文摘要:“五四”后中国佛教文学思想的现代转型
  2. 第二篇摘要范文:曹植文学思想研究
  3. 第三篇文学思想论文摘要:审美现代性视域下周作人文学思想研究
  4. 第四篇文学思想论文摘要模板:京派文学思想研究
  5. 第五篇文学思想论文摘要怎么写:夏目漱石的文学思想浅析
  6. 第六篇摘要范文:钱钟书文学思想研究
  7. 第七篇文学思想论文摘要范文:唐宋派文学思想研究
  8. 第八篇文学思想论文摘要格式:叶适的理学观念与文学思想
  9. 第九篇文学思想论文摘要:周作人文学思想研究
  10. 第十篇摘要范文:曹植研究

【100篇】免费文学思想论文摘要范文,为你的摘要写作提供相关参考,可用于文学思想方向的硕士论文和本科论文写作参考研究,每一篇都是经典优秀的摘要范文格式模板,【赶紧阅读吧!】

第一篇论文摘要:“五四”后中国佛教文学思想的现代转型

五四新文化运动后,因应新的文化语境和思想生态,中国佛教文学思想与批评也开始了自己的现代转型,这种转型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通过对",不立文字",的猛烈抨击,为现代佛教徒的思想启蒙和文学功德建树确立充足的理论依据,二是在如何建构新佛教文学方面提出了",力的文学",、",人间文学",和",语体文学",的主张,无论是其思想质素还是表述方式,都显露出佛教文学思想的现代性特征,三是对于佛教文学与社会关系的重视,对于文学批评责任的积极担当,成为",五四",后中国佛教文学思想现代转型的一个重要标志.现代佛教界的种种文学批评活动,不仅体现着现代佛教在转型期中对现代文化精神和文化生产方式的适应,而且显示了现代中国佛教徒现代意识的初步自觉.

第二篇摘要范文:曹植文学思想研究

曹植是建安时期最负盛名的诗人、文学家,被誉为“建安之杰”,在其短暂的一生中为后人留下了众多优秀篇章,为中国文学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同时作为当时文坛领袖之一,他对文学的功用、创作、鉴赏等方面有独到的见解,自成一体,体现出汉魏易代之际文学观念的新变化,折射出那个时代的文学思想发展状况,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古代文学思想,为文学思想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本文以曹植文学思想为研究对象,从其所处汉魏易代之际的政治、文学思潮着手,结合其生平际遇进行分析,对曹植文学思想的形成以及理论建树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系统分析、梳理和阐述,力求客观评价其在中国文学思想史上的贡献与地位.

本论文共分为七章,其中第三章至第七章为本论文的主体部分,集中阐述了曹植的文学思想.

第一章是绪论部分,主要明确论文的选题意义,梳理曹植文学思想研究的历史与现状,指出当前研究的不足,明确本文研究主旨,并简要说明所采用的曹植文集版本、研究方法以及本文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主要通过对曹植所处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以及文学思潮等方面的分析,说明曹植文学思想形成的原因和特点.同时介绍曹植的家世、交游、立嗣之争以及坎坷的人生境遇.曹植“生乎乱,长乎军”,从小随父东征西讨,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这段经历给曹植一生以深远影响,从此立下“济世救民”的伟大志向,终其一生,不曾改变.在邺下,曹植与兄长曹丕以及王粲、刘桢、徐干、应玚、陈琳、阮瑀、杨修等人游宴唱和,饮酒赋诗,过了一段悠游闲适的贵公子生活.由于立嗣之争,曹植与曹丕产生携隙,对其后半生坎坷的人生命运埋下伏笔.其前、后期截然不同的人生际遇,对其人生价值追求、文学思想有很大影响.

第三章阐述曹植对文学功用的观点.曹植认为文学具有辅政治国以及惩恶扬善的社会政治功用,同时具有使人名声不朽、抒情、审美娱乐等个体功用.

第四章对曹植的审美追求理论以及创作实践作了具体阐述.受时代审美倾向的影响,曹植旗帜鲜明地提出“雅好慷慨”以及“慕丽”的审美追求,对文学的本质特征有着清晰的认识,体现了曹植对于纯文学的认识更加深入.

第五章主要论述曹植积极从前人的文学遗产中汲取营养,作为自己创作的养料,体现了其积极的求新求变的文学发展观.

第六章主要阐述曹植的文学创作观,文中论述了曹植关于创作的缘起、灵感的产生、文章的修改、作者的修养以及创作体验等方面的观点.

第七章主要论述了曹植关于对批评的重要性、鉴赏方式、批评者的素养以及批评标准等方面的看法.

在深入阅读文献资料的基础上,本文采用了归纳分析法、比较法、综合法等具体方法,特别是从曹植文学作品中发掘其文学思想,对曹植文学思想进行多角度、全面的探讨和研究,系统地梳理其文学思想的建树,是本文研究的特色.

第三篇文学思想论文摘要:审美现代性视域下周作人文学思想研究

论文在宽泛的世界文化环境和广阔的现代性哲学背景下以审美现代性为研究视域对周作人文学思想进行回望.论文以周作人文学思想的现代性体验和现代性建构为个案切入,目的之一是解释现代性理论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中所呈现的规律和特点,既解决中国文论的无语,又深化现代性理论的内涵;目的之二在于在文学史研究方面以现代性理论观照现代文学史和身处其中的周作人,探析中国新文学现代性发展的内在逻辑.最终为求在更深层次和更宽广领域解读周作人文学思想的内涵和意义,为中国文学现代性追求的“未完成的事业”做出理论和实践上的探索.

论文综合运用文艺经验学、文艺美学、文艺社会学、文艺心理学等宏观方法,并采用文本细读法、文献资料法、比较法、分析法、综合法等具体方法提出问题、展开论证、得出结论.

首先在绪论部分简述选题思路、研究视域,明确研究目的、创新之处和期待价值.之后深入周作人文学思想潜在的生成语境——“审美现代性”之中,从其在中国现代文学发展中的特征、矛盾及与启蒙现代性的张力结构着手分析了新文学的现代性定位和现代性动力,进而追寻包括周作人文学思想在内的现代文学的理论资源、体系构建和基本主题.

在确定研究视域后,论文从审美体验视域下的思想启蒙、理性启蒙视域下的审美救赎两个方面论证周作人文学思想的现代性特点和理论价值,即周作人的文学思想兼具启蒙和审美双方面的贡献,并且其启蒙理性的诉求始终在审美体验的视域之内,而其文学思想的审美建构又不能脱离理性启蒙的话语范畴.在周作人审美体验视域下理性思想启蒙部分,论文从其代表性理论“人的文学”切入,论及了其文学思想在启蒙潮流中对于自然人性、人的主体性和人生实在的理论贡献.其中具体论述了周作人对于灵魂与肉体、物质与精神、集体与个体、神本与民本、男性本位与女性本位、成人本位与儿童本位、为人生与为艺术等二元命题的理论态度和学术观点.在理性启蒙视域下周作人文学思想的文学性建构部分,论文重在发掘周作人文学思想的审美救赎功用.具体从周作人源于希腊精神的审美理想、对于文学本质的反思性认知、对于文学自律形态的基本主张三个方面论证了其文学思想在时代启蒙思潮中对于文学本质和审美情思的坚守,以及对于启蒙话语绝对化的反拨.三个方面由文学理想到文学与外在因素的关系再到文学的内在品格层层递进,具体辨析了周作人对于文学情感性、独立性、超越性以及文学的个性、文学的宽容、文学的优美等范畴的理论主张,*了其审美现代性价值.

论文在对周作人文学思想进行现代性视域之下的回眸之后,着重思考和揭示其思想的尴尬与启示,以及由此引发的对于新文学现代性的追求与困惑、矛盾和张力的结论性思索.论文的结论之一为:周作人所代表的正是审美精英主义知识分子的人生困惑,所张扬的自然人性往往会遭遇到道德的批判,他们个人主义的情思也要面对国家话语捆绑下的无奈,他们感性审美向往的自由也往往会在与社会理性的碰撞中品尝苦涩.他们始终处于矛盾和焦虑的状态,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审美与启蒙始终在其情感世界和思想意识里冲突撞击.论文结论之二为:审美是新文学现代性发展历程在总体启蒙理性话语下边缘的声音.这边缘的声音提倡的是一种不断更新、不止于形式、不追求固定结果的自我突破的创造精神,探索的是多元的文学建设道路.虽然审美对于世俗的抗争、对于平庸的拒绝、对于歧义的宽容、对于多元的捍卫总体上淹没于启蒙的洪流之中,但审美看似“缺席”却实则一直“在场”.它与启蒙理性相互补充,相互制约,又时而相互转化,正是这样的张力结构形成了中国文学现代性的前行动力.

现代性是一项“未完成的事业”,对审美现代性的追求更加任重而道远.周作人审美现代性的倾向及其遭遇,凸现了近代以来西方的个性解放大潮与传统中国的民族救亡大潮之间的冲突.虽然周作人一世“寂寞”,然而他对于当下和更遥远的未来却别具意义.

第四篇文学思想论文摘要模板:京派文学思想研究

京派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著名文学流派之一,迄今学界对其的研究,无论是对流派成员的个案研究还是对流派的整体研究,成果都已相当丰厚.本论文在梳理和把握京派研究历史和现状的基础上发现问题,认为京派文学思想研究在京派研究格局中薄弱.一是京派文学思想研究主要散布在京派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研究之中,往往成为其创作和批评研究的从属,显得疏散而缺乏体系;再是京派作家个人的思想研究或文学思想研究虽为京派文学思想研究提供了较为丰富的个性化内容,但难以代表一个流派的文学思想.京派作为一个文学流派有其特殊性,其流派成员间的纽结在根本上归于他们在文学思想上的相同或相近.但作为流派所体现出来的文学思想,既不是其成员文学思想的简单之和,也不是其文学创作或文学批评某一方面的文学思想,它本身应该是一个完整体,体现出对整个文学流派的辐射性.论文从京派文学思想是一体系性的存在出发,在对京派文学思想整体观照的视野下,对其体系架构和核心的思想内容进行了建构和阐释.京派文学思想包括京派文学本体思想、京派文学创作思想和京派文学批评思想,其中本体思想是京派作家对文学本体的思考,它内在地规范和影响了其创作思想和批评思想,而创作思想和批评思想又进一步丰富和印证了京派作家对文学本体的思考,三者之间联系紧密,互相渗透,三位一体,共同构成了京派文学思想完整的内容体系.从文学思想的层面研究京派,意在一方面对长期只重视京派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研究的局面有所突破,重视京派文学思想上的成就,以便对京派作出更为全面的评价;另一方面以整体研究突破京派文学思想研究的疏散现状,在把握京派文学思想内核的基础上,对其进行较具体系性的建构.这两方面的突破也是本论文所追求的创新所在.由于京派是在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上都有着重大实绩的文学流派,所以本论文在研究方法上注重将京派文学思想与其创作实践和批评实践结合起来,使得京派文学思想的研究不至于无所依附而悬空.论文一共六部分内容.绪论部分梳理了京派研究的历史和现状,指出京派文学思想研究的意义和价值,阐述论文的基本架构以及研究视角、研究方法和理论创新.第一章:京派文学思想探源及其演进与发展.第一节论述了京派概念的产生及其在认识过程中存在的将京派与京派文人、京味混同的现象,着重辨析了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由此指出对京派作为一个流派的认识,文坛因缘、刊物阵地和地域等因素固然重要,但其之所以成为流派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其成员文学思想的相同或相近.同时,对京派文学思想作源头的追溯,主要从中西文化、中西文艺经典和“五四”新文学传统三个方面展示了京派文学思想所汲取的文化和文学资源,认为京派文学思想作为一个完整的内容体系,它的形成在源头上来讲是以上三个方面交叉渗透、合力作用的结果;至于它的最终形成,则是京派作家群体在汲取以上资源的基础上,以六经注我的方式,吸收转换创造,在丰富的文学理论和文学实践活动中才成为一个浑融的整体的.第二节论述京派文学思想的演进和发展.突破以往对京派发展作“前期京派”和“后期京派”的分期看法,以抗战爆发为临界点,将京派的发展分为战前、战时和战后三个阶段,呈现京派文学思想“恒中有变”的动态发展趋向.战前,京派文学思想基本定型,京派作家在主张文学疏离政治和商业的总体倾向中所体现出来的重建文学价值尺度的努力,使京派文学思想呈现为审美乌托邦的图景,展示了京派已成为现代审美主义的代表.战时,京派文学思想在基本定型的形态下融入新的质素,京派作家对文学与民众关系的思考、在自我生命沉思中所展开的战争环境下“人的重造”和“民族重造”的热望以及对“力”的美学的肯定和追求,都使这一时期的京派文学思想呈现出一股浓厚的忧患意识.战后,京派表现出重新振兴的强大势头,积极展开了对“文学建国”的理论新思考.京派作家将文学创新和民族复兴紧密联系起来,希望通过文学革新造就“新国民”,推动“新时代”的到来,充分表达了他们“文学建国”的理想,但这一理想也很快在急剧的政治形势变化下失落.京派文学思想在以上三个阶段“恒中有变”,但正是在这一动态的发展过程中逐步趋于成熟和完善.第二章:京派文学思想本体论.京派文学本体思想是京派作家群体在对文学本体思考中所表现出的思想内核和体系.第一节论述京派文学自由思想之义.周作人由“自己的园地”文学观所建构起来的个性主义文学思想和朱光潜从文化思想层面展开的对文学与自由关系的探讨,共同在对文学本体思考中揭示了文艺的本质和功能,集中表达出京派文学自由思想的内核,也即“自由乃文艺的本性”.与此同时,京派作家在创作观上对作家主体意识的张扬和在批评观所标举的宽容原则同样也成为京派文学自由思想的题中应有之义.论文认为京派文学自由思想内在地影响了京派其它文学思想的内容,由此在整个京派文学思想体系中,它是最为核心和本质的内容层次.第二节论述京派文学趣味思想之争.京派在对以左翼文学为代表的政治趣味、以海派文学为代表的商业趣味和以周作人、林语堂等为代表的纯粹的个人主义趣味的批评中展开了自身的纯正文学趣味思想建构之路,并最终在朱光潜手里形成完备的理论形态.论文认为它所包含的三个方面的内容,即一是纯正的文学趣味是文学修养出来的,二是在内涵上,纯正的文学趣味即广博的文学趣味,三是纯正的文学趣味是文艺创作、欣赏和批评的标准,构成了京派文学趣味思想的主体内容.与此相应,京派作家也在其文学编辑、文学创作和批评等实际活动中为这一思想提供了理想的范例.第三节论述京派文学功利思想之辨.京派对文学与人生和文学与政治一直进行着双向度的思考,一方面因强调两者的联系,在一定层面上表现出对文学功利性的认同;另一方面又因主张文学对人生和政治的超越使其文学功利意识呈现复杂性的特点.论文认为京派缘于文学的本质意义是情感表现,提出了文学的情感教育功能,并以“美”和“爱”的理论在文学活动中加以实施,进行社会启蒙和人性救治,达到实现对人的重造和民族品德重造的宏愿.京派正是通过以上文学本体思想的呈现,还原了文学的本来面目.第三章:京派文学创作思想主体论.本章以“用人心人事作曲”和传统的创造性转换建构京派文学创作思想的主体内容,分别论述了京派在文学创作主旨和艺术探索方面所呈现的思想内核.在创作主旨上,京派作家确立了“用人心人事作曲”的文学创作理念,主张文学要包含社会现象和梦象,同时要发现人性,解释人生的形式.并且在创作中忠实践行这一理念,他们一方面描摹人生世相,展现人生的各种形式,另一方面又将笔触深入到的人的灵魂和意识的深处,发现人性,其创作思想的基点是始终立足于“人心”“人事”的.京派作家对传统和现代采取的是双向审视的眼光,他们一方面在文学史系统中重建新文学与传统的联系,另一方面在输入西方文学理论和创作时又采取中西互通共融的思维路径,在珍视传统的过程中促使传统的创造性转换.论文认为对和谐静穆的文学审美境界的推崇是京派作家在沟通中西文学时观照传统的一个重要内容,而将地方与本土、民族和传统融于现代则是他们促使传统的创造性转换的基本途径.本章第三节则结合京派文学创作实践,着重论述了京派作家坚守以文学本位的艺术价值追求,并在以上两大主要文学创作思想的引领下所形成的以人性为基点的文化追求和以静穆为理想的审美追求,由此赋予了京派文学一种独特的艺术品格.第四章:京派文学批评思想主体论.第一节从京派批评家的精神建构、批评原则和美学意识三个方面论述了京派文学批评的艺术维度,展示他们“以艺术的名义”进行文学批评的思想总纲.京派批评家重视批评主体精神的确立,强调批评主体要有“诚”和“谦”的精神,由此形成了他们宽容的文学批评原则和态度.京派批评家认为文学批评的对象是文学作品,所以在批评标准和方法上坚持“文学的尺度”,注重作品的艺术表现,奉行节制、恰当、和谐的美学原则,并且强调文学批评文章本身也是一个艺术的作品.第二节则在方法论的界面上探讨京派文学批评的方法论思想,着重论述了京派文学批评在借鉴西方印象主义批评的基础上所具有的开放性和包容性.京派批评家总体上倾向于西方印象主义批评,但同时也强调批评是一种“名理的活动”,他们在借鉴印象式批评的基础上也作了诸多改造,他们采用“比较的方法”和“综合的解释”,将感性和理性、审美体验追求和艺术价值判断、审美意识和文学史意识等互相结合,由此京派文学批评方法论思想同样是丰富多元的.第三节论述京派“创造的批评”的文学批评观,并结合文学批评实践,呈现京派文学批评所具有的创造性的艺术品格.京派批评家主张创造的批评,其中朱光潜在对克罗齐美学的接受和批评中形成了“创造的批评观”,予以京派文学批评高度的理论总结.同时,京派批评家在其批评实践中将其文学观、文学趣味、审美理想乃至创作倾向等融入其中,充分打上了自我主体的印记,体现出“创作室批评”的特点,他们以带有“创作室批评”特点的文学批评完成了对“创造的批评”的最好诠释.结语部分以汪曾祺为个案,从文学思想的层面论述了汪曾祺的文学史意义.论文认为汪曾祺在新时期文学的复出,不仅以文学创作复活了京派传统,并且通过自身的文学理论将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京派文学思想呈示在人们面前.同时,从其文学思想对京派的接续和传承这一现象,我们得以在一定层面上窥探京派文学思想的理想和影响以及京派所曾经拥有的一种既“寂寞”又“不寂寞”的命运.

第五篇文学思想论文摘要怎么写:夏目漱石的文学思想浅析

论文依据文学风格论的基本内涵及其形成理论,本着马克思主义文学原理之之社会性理论,采取理论阐述与文本分析相结合的论述手法,综合夏目漱石童年的不幸生活经历,研究探讨不幸的童年生活对夏目漱石文学思想的影响,并围绕夏目漱石13年的创作活动,重点结合各个时期代表作品的创作背景、表现手法及其思想主题等,深入研究和探讨指导其一生创作活动的文学思想的表现特点及其本质特征.

论文在具体论述上主要根据作家三个不同的创作时期,并重点围绕各个不同时期的代表作品及其典型人物形象及其性格塑造、叙述方式、写作手法等展开分析.全篇论文共分为五章.

第一章先简明扼要地介绍夏目漱石的生平经历,并对各个阶段创作的主要作品做出概略性的论述,其次,考察和总结国内外对夏目漱石及其作品的相关先行研究现状.最后,交代本论文的选题依据和研究意义.

第二章主要着眼于夏目漱石童年的成长经历对日后文学思想的形成以及文学创作的影响,而对其生活环境及其成长经历进行了详尽的阐述.包括从出生不被家人欢迎被送给别人做养子,到养父母离婚又被送回亲身父母家里,再到后来被父亲和养父推来攘去不想扶养的夏目漱石所经历的孤独而可怜的幼年时期.这一时期的经历对后来夏目漱石的文学创作以及文学思想的形成带来了相当大的影响.

论文的第三章主要是对夏目漱石的创作过程以及创作思想的形成进行了综合性分析.首先从青年时期的汉诗创作进行分析这一时期作者的创作思想;其次,从早期小说的创作出发分析早期小说创作时期作者文学思想的形成;最后,从中晚期作品出发,结合当时的创作背景,分析作者当时的创作思想.

文学思想论文摘要范文相关参考属性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文学思想论文范文数据库 大学生适用: 10000字研究生毕业论文、10000字研究生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40 写作解决问题: 学术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标准论文格式、论文前言 职称论文适用: 核心期刊、职称评中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文学思想科目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文学思想论文摘要范文选题

第四章分别从三个阶段对夏目漱石的文学思想出发,对其各个阶段代表作品的人物塑造﹑写作手法﹑叙述方式进行分析和探讨:在前期创作中,选取小说《我是猫》以及《哥儿》进行分析,并总结出作者前期的文学思想和创作风格;在中期创作中,选取《三四郎》﹑《从此以后》等代表作品,从夏目漱石中期的文学思想出发分析其作品的创作手法;最后,在后期创作中,选取《心》﹑《明暗》两部作品,对后期作者的文学思想进行介绍,并结合文本解读夏目漱石创作的文学主张以及表现手法.

第五章是在总括全篇并在上述深入浅出、由表及里的缜密分析的基础上,对夏目漱石一生的创作思想做出了总结性的概括.并指出论文中的不足,审慎地提出了今后的研究方向和课题.

第六篇摘要范文:钱钟书文学思想研究

钱钟书的思想文化存在是二十世纪中西文化碰撞、汇通与交融的产物.在钱钟书各种思想中,文学思想乃重心所在.探寻人类“诗心”“文心”,摸索文学基本规律,是钱钟书学术活动贯穿始终的核心内容.他既植基华夏又旁涉异域,既立足传统又注目当下,以一种宏阔视野,对古今中外各种文化文学现象予以通观圆览,并结合自己独特审美感受和创作体验,做出了大量“散为万殊”,“聚则一贯”的理论阐述.

本文在对钱钟书著作深研细读并参之古今中外各种文化典籍基础之上,以文学本质论、文学作品论、文学创作论、文学发生发展论、文学接受论等五个方面为框架,对以上阐述进行系统寻绎、整理与总结,建构为一种现代逻辑框架与理论范式,并深入探究其弥合新旧、中西等对立价值范畴的成功实践,及其在当今中华文论参与世界诗学对话中所蕴含之典范价值.

全文由绪论、正文六章、结语等八个部分构成.

绪论述评相关研究成果,并说明本文写作缘起、价值、方法、创新之处.

第一章概观钱钟书文学思想.首先梳理钱钟书文学思想递嬗承转之演变轨迹和逻辑理路,将之区划为三个时期:学生阶段的学术尝试期、较为纯粹的具体文艺理论与比较文学研究的发展期、对整个人类文化通观圆览、平行研究的巅峰期.其次对钱钟书文学思想的型范进行阐述,指出其非体系性学术操作,实是在理论建构方法上对现代西方模式的一种有意反动,是对西方近代以来非理性主义思想潮流的呼同时又揭示其内在上完备、整一,自具体系特征.

第二章考察钱钟书的文学本质观.钱钟书的文学本质论呈现出明显的层次性.他视文学为心理状态之表现,在心理层面上将文学与哲学、历史等平行的社会文化系统沟通起来.但并不因此将文学与人文学科混同,无限扩大其边界,抹煞两者差异,而是转而极其突出文学的自身规定性,与此同时又在审美的艺术系统中将文学与禅宗、音乐、绘画等艺术门类进行对比,进一步凸显文学的语言艺术特征.此种对文学的认识首先建立在“打通”上,但“打通”不是取消,而是敞开,一种更大视野的照亮,最终落脚点是对文学主体性、独立性的维护和彰显.

第三章讨论钱钟书的文学作品论.文学本质观上的“文学性”强调,必然导致文本论上的形式主义倾向.但钱钟书一贯的辩证性思维方式,使之消解了走向极端化的可能.注重形式,却不轻视内容,主张两者对立统一.因而放弃对文学作品做内容与形式的外在划分,进而对文本进行层面分析,分为语言、神韵两个层面.此种文本层次论源自中国传统层次论,同时与西方黑格尔、英伽登等人的文本层次论既有相似也有区别,本质上反映的是中国文本层次论与西方层次论的()在钱钟书的意识中,文本包括语言到结构都呈一种辩证性构成.其根源在于世界万物以及文学创作主体心灵天然的辩证法.此种理念与西方现代英美新批评作品结构理论有着密切联系,也体现出钱钟书源自哲学维度对文学的精深思考,是“打通”论逻辑衍展的必然结果.

第四章探究钱钟书的创作论.主要就钱钟书关于创作主体与创作活动过程的有关观念进行讨论.钱钟书对创作主体的认识是全面的.既强调主体之才能,也不忽视后天学习积累,同时也给生命体验与情感蕴积以相当关注.但三者在钱钟书理论中的地位并不相同,后天的知识积累似乎更占分量,对此他曾一再提倡与强调,而且结合詹姆斯的“自我”观从哲学的角度进行方法论倡导.在创作上,钱钟书反对情感过度宣泄,在对浪漫主义“执情强物”创作方法的批评中,他高度认同罗斯金的“感情误置”说.与此同时他又从传统诗学观中发掘出“即物生情”观念,扬此而抑彼.在艺术传达问题上,他的看法由对克罗齐观点的批评而生发,既强调“心”,也不忽视“物”,“执心物两端而用厥中”.


https://www.mbalunwen.net/junshi/70990.html

第五章探讨钱钟书的文学发生发展论.钱钟书认为,“因用施艺”、“用失艺存”,这种观念与西方游戏说、劳动说都存在一定关联,是对它们的一种综合理解.文学的发生观涉及的是对文学的认识,而文学发展论则关涉对文学的态度,极具现实指向性.钱钟书强调,继承与发展、借鉴与创新、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等关系应辩证统一,这样文学才能获致一种开放、宽容的发展环境.这是对二十*发展的理性而冷峻的思考,对于当下文学实践仍具指导意义.

第六章探讨钱钟书的文学接受论.文学接受是整个文学问题的最终落脚点.钱钟书一面从接受主体的角度强调接受者的必要素养和条件,显示出先在的知识和心理结构在接受活动中的基础性地位,一面从文本和创作的维度,表明文学文本意蕴的丰富性、增生性和不确定性,以此彰显文本阐释的必然性和重要性.在此基础上,他融贯中西、出入古今,发掘出大量阐释和接受的思想、理念与方法,并以其不计其数的经典阐释案例为我们提供经验指导.

结论部分总结全文,阐发钱钟书文学思想的精神品质,表现为三个方面:高度的问题意识,思维的开阔性,实践性.如果说以上由本质论到接受论构成的六个方面是钱钟书文学思想的外在形态,那么这里的三点则是它的内在特征.

第七篇文学思想论文摘要范文:唐宋派文学思想研究

本文采用文学思想史的研究方法,结合唐宋派的理论主张与创作实践,全面探析其文学思想的演变过程、结构体系与理论价值.

第一章论述唐宋派“文以明道”与“师法唐宋”文学思想的形成过程,以及王慎中“文以明道”思想的理论内涵.关于过程的描述,主要突出唐宋派文学思想的生成背景、创始者的主观动机以及一些具体的时间与时段,王慎中“文以明道”思想的理论内涵,主要强调其本身具有的矛盾性与包容性,及其对唐宋派文学思想的奠基性作用.第二章论述唐顺之在文、道关系问题上的矛盾态度,及其在阳明心学影响下“本色论”文学思想的形成.重点突出唐顺之学术思想与文学思想之间的内在关联、“本色论”的原初内涵与理论价值之间的落差以及由此而形成的巨大理论张力.第三章论述茅坤对唐顺之文学思想的独特理解与接受,以及唐宋派“师法唐宋”思想的具体内涵与变化过程,并在此基础上描述唐宋派文学思想发展的主体过程.关于茅坤的文学思想,主要突出其于接受唐顺之文学思想的过程中所存在的明显错位,及其在唐宋派文学思想从重道到重文的转变过程中所发挥的关键作用.第四章论述归有光的文学思想及其与唐宋派的关系.主要突出归有光对阳明心学的理解与接受以及对其文学思想的影响,并通过归有光与王、唐、茅等人文学思想的比较,说明他在唐宋派文学思想的发展过程中所发挥的独特作用.结语部分从历史存在与思想资源两个不同的角度,概述了本文对唐宋派文学思想的整体认识与评价.

本文的基本观点是,唐宋派的文学思想并不是一种简单明了的静态存在,而是经历了一个逐步推进的演变过程,并在此过程中呈现出多种侧面.在对义、法关系的处理过程中,唐宋派经历了一个从重道到重文的创作倾向的转变,文以明道、师法唐宋和本色论共同构成了其创作理论的主体.就在其曲折而复杂的演变过程中,唐宋派无意间扮演了明代中、后期文学思想从格法向性灵转变的一个过渡性角色.由其多侧面性所导致的巨大理论张力,则使得唐宋派对后世多种不同的文学思想均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

第八篇文学思想论文摘要格式:叶适的理学观念与文学思想

叶适是永嘉学派的集大成者,他继承了薛季宣、陈傅良等人的思想,将未成形的永嘉之学发展成为一个令朱熹都感到忧虑的思想体系.叶适不但在学术思想上发扬了永嘉学派,而且积极参与文学创作与文学活动,获得了“集本朝文之大成者”的美誉.叶适可谓兼具了政治家、学者和文人三重身份的一代大师,他的思想也是兼容并蓄的一个复杂有机体,不同的思想在叶适的体系中相互碰撞、融合.

本文以叶适的学术思想与文学思想之间的关系为主要研究论题,首先,分析了叶适对理学家继承儒家之道的正统的问题提出的质疑,指出叶适以“推见孔氏之学以上接圣贤之统”为目的,批评了理学家的“道统”论.在此基础上,叶适继承了儒家道统的治道思想,奠定了注重经世致用的学术基础.叶适以永嘉学派的学者身份参与到了文学创作与文学理论活动中,对文道关系问题提出了独特的见解,形成了“合周程欧苏之裂”的文道观,并且在文学实践中形成了为文有益教治的文学思想和“为文不能关教事,虽工无益”的作文原则.

其次,论述了叶适与道学、心学的辩论过程中提出的唯物主义的观点,这些观点是永嘉事功思想形成的基础.他认为道存在于现实的物中,以辩证的发展观认识世界,并以辩证发展的观点进行文学批评活动,针对理学家的“尊古”诗论,提出了“尊古不陋今”的发展文学观.他的发展文学观突出表现在对南宋后期“永嘉四灵”的提携和奖掖方面.

再次,探究了叶适道德与功利统一的思想所折射出的“德艺兼成”的文学批评观.叶适的学术思想以道及道统的探寻为理论出发,在人的生活和实践过程中不断向外寻找,同时,外部世界是人内在德性的体现,外部世界与人的内在德性需要和谐统一,人的内在德性需要与社会功利生活相结合,也就是叶适所宣扬的道德与功利的统一.道德与功利的统一,反映在文学批评中,就是既要兼顾内在道德的提高,又要兼顾外在艺术的表现,“德艺兼成”是叶适的文学批评观.在这一文艺观的指导下,叶适形成了崇律体、倡唐诗的诗学取向.

最后,阐释了叶适的“中和”思想特征与平淡的文学创作追求.叶适思想的“中和”特征影响了他的审美追求,他追寻着我国传统社会最高审美标准的“中和之美”,表现在他的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中对“温柔敦厚”诗教思想的充分认同.“中和”的精神内涵十分丰富,平淡而自然的审美追求是“中和”之美的具体表现.

叶适作为南宋时期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他的思想是一个巨大的宝库.研究他的学术思想与文学思想不仅可以为传统思想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也为文学批评研究拓展了新的领域.在深厚的文化背景下,多元化、立体化的考察一位人物的学术思想与文学思想,是跨领域、跨学科研究日益发展的学术背景下的一个可行之举.

第九篇文学思想论文摘要:周作人文学思想研究

周作人(1885~1967),浙江绍兴人.现代著名散文家、文学理论家、诗人、翻译家、思想家、民俗学开拓人,新文化运动的杰出代表.本文从历时和共时两个维度,用内部研究和外部研究相统一的思路,结合西方印象主义批评、接受美学及现代性理论等多种西方文学理论,采用文本细读的方法深入系统地分析他的文学思想.

绪论部分,介绍周作人研究的历史和现状、写作本文的思路和方法.分析周作人“人学”思想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从历时的角度探讨周作人一生关于文学思想的形成、嬗变和原因.

第一章,论述周作人文学思想的理论基础和来源.认为:周作人文学思想的形成并非一个简单照搬的横向移植,而是他在根据自己的理解对中西多种思想影响进行整合后形成的一个杂揉了许多现代性因素和传统文化基因在内的特殊的思想结晶体.它以自然人性为理论基础,以人道主义和个人主义为两个重要理论支柱.周作人关于“人的文学”的主张来源于西方人道主义思想,而“个性的文学”的主张则和个人主义有密切的内在逻辑联系.终其一生,周作人关于文学的种种观念都是以这两种思想为根据而展开的.他的文学思想受到西方文化、日本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影响.

第二章,从共时的思路对周作人关于文学内部各体裁及理论的思想展开探讨.依次从文学本质和功能、散文、小说和诗歌及语言、批评等七个方面重点分析.

从文学的本质和功能入手探讨.认为周作人关于文学的思想是有着变化的,前中后期既有继承延续的一面,也有一些明显的不同.“五四”运动初期,周作人十分重视文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提出“人的文学”的口号,提倡“平民文学”,重视文学的社会功能,强调文学的启蒙作用.20年代起,他转而宣扬“文学是个性的表现”的主张,为此,他倡言文学无形功利的思想.而这反映了周作人对文学的认识是逐渐深入的.对文学功能看法的变化是随着对文学本质的认识变化而变化的.不同的文学本质观带来不同的功能论,由于观察文学的角度不同,一个是站在受众的角度强调文学的功利性和社会功能,一个站在创作者的角度看重文学的个性表现.周作人正是在这里显示出他的洞察力和认识的深刻.总体而言,其三十年代的文学思想更接近于文学的本质特征,对文学具有独立的价值和品格起着促进作用,构成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个审美传统,因而也更具有文学知识范畴内的价值和意义.

关于散文:他首次提倡美文的写作,开创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崭新领域,他主张个性化的散文,对现代散文的分类和风格、散文的语言建设、好散文要有趣味及散文的情感表达都提出了深刻且具有实践指导意义的见解.关于小说:他提倡写实小说、抒情小说、乡土小说,并要求伟大的作品应该具有形而上的品质.关于诗歌:他反思新诗的缺点,规划了新诗的道路、提倡小诗和象征派诗歌,为新诗的健康发展贡献卓著.本文着重指出周作人提出的“散文要有趣味、小说要有悲剧感、诗歌要象征”的见解可以统一在好作品要具备“形而上的品质”这一概念之下.这一理论对于现实的文学创作有着积极的意义.

本章还探讨了周作人的文学批评观,介绍了他批评的自由宽容原则,作品要写平凡人道的创作和批评标准及印象主义的批评方法.第三章,从外部研究的角度分别对周作人关于文学和科学、历史、道德、宗教的思考和观点进行了阐述.

结论部分,由现代性理论的视角出发,对周作人的文学思想的影响做了总体评价和阐发.

总之,本文认为:周作人以自己的创作实践和新诗理论在新诗发展的初期曾贡献过力量,他在沟通散文与小说、诗歌等艺术门类之间的联系上,具有特别的意义.“五四”之初,他以《小河》为其新诗的代表作,并因此为新诗摆脱旧诗格律、使新诗散文化做出了尝试,成为“奠定诗坛”、引导来者的开路先锋.他对新诗的贡献还表现在以自己的诗歌创作探索新诗的现代道路,译介日本俳句以开拓新诗的形式与意境,探索新诗的出路所表现出的强烈而自觉的现代意识,鼓励新诗借鉴外国诗歌的作法同时融合民族传统的精神,特别地对新诗的反思具有不可磨灭的理论价值.

周作人不仅在实践中探索着小品文的艺术,而且在理论上为中国新散文总结出其艺术生命的源流——即一种得之于传统多而同时受外国散文影响的小品文.他从实践中概括出散文的两种不同艺术风格:“飘逸与深刻”.他以理论和实践探索和引导着“五四”以来中国现代散文的发展.

他对于中国现代小说的贡献则主要集中在理论的建设上:提倡写实小说,促进小说新观念的诞生,译介西方小说以寻求现代小说发展的新路子,以最新理论诠释和解读现代小说,强调乡土色彩,鼓励深入民间写平凡人和平凡生活的作品.周作人在小说理论上最大的贡献还在于他提出的“抒情的小说”的理论,他肯定淡化小说情节的抒情性作品,认为这既是借鉴外国小说写法又与中国强大的抒情诗文传统相结合的做法,特别具有现代的眼光.他对这一理论的最有力实践者废名的小说新作的评点,鼓励了抒情体小说在文坛的发展.这之后所涌现出来的一系列作家如沈从文、艾芜、萧红、师陀、孙犁、汪曾棋等以及他们艺术上的成就,大大丰富了现代小说.这与周作人理论上的倡导不无关系.

本文尤其认为:就文学思想的成熟而言,周作人的《中国新文学的源流》虽然只讨论了散文这一门类,但仍然代表了他最完整最具有创新价值的文学思想.它总结了“载道”与“言志”说,主张文学独立、自由抒发个人情感的“言志”说,是对中国古代传统文学理论精华的扬弃.这种思想是尊重文学自身规律、注重追求文学自身审美特征,追求文学表现技巧的文学思想.虽然就文学史上的地位或是它所产生的社会影响而言,《中国新文学的源流》都不能与“人的文学”相提并论.“人的文学”是顺应启蒙现代性潮流的,标志着中国文学思想的现代性维度,尤其是确立了中国现代文学的人道主义精神内核.这种思想启蒙的现代性对当时的中国文学来说是具有突破性地,对这一宝贵传统发扬得如何也就相应地决定了中国现当代文学的高度和水平.

但是显然地,“人的文学”并不具有高深的理论和什么了不起的发现,它的杂揉西方哲学理论和片面移植某些生物学原理于文学,某些方面都表明其不成熟性和缺乏创造性.实质上,“人的文学”仍是一种载道文学,只不过载的是西方人道主义的“道”而已.所以周作人后来反思到其中的功利性质和要求,而更加强调“文学是个性的表现”了.

因此,从文学发展的自身规律来说,主张“个性表现的文学”是更有意义的.长久以来,中国的文学过于重视文学的道德教化功能,忽视了文学的独立地位和审美价值.“个性表现”的文学思想是从创作的角度来讲的,是接受了西方文学文化思想的周作人为使文学独立于政治和道德的有益尝试,具有审美的现代性.因此从文学领域本身来讲,比他早期“人的文学”的主张更有理论的价值.

周作人在“五四”初期便以一系列著名文论,以前所未有的超前意识开辟了中国现代文学的诸多领域,奠定了新文学批评家的历史地位.他不仅成为新文学蓝图的最出色的设计者,而且对新文学创作实践的评论最为专注,他所提倡的自由宽容的批评观,主张真实的思想和文学,提倡具有民族传统和地域风格的文学作品,仍有强烈的现实意义.他主张批评也是一种创作,既借鉴了印象主义批评的精华又融合了个人对于文学批评的理解,从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批评风格.他的具体批评或许有某些片面性,然而他的一系列文学思想却具有不可磨灭的价值和深远的影响,是我们应该也必须加以继承和发扬的宝贵遗产.

第十篇摘要范文:曹植研究

建安文学一直是古代文学研究领域的热点之一,而作为建安之杰的曹植更是受到了人们特别的关注.建安时期形成了以三曹为代表的建安风骨,而曹植以其卓越的文学成就(现存诗歌有90余首,赋50余篇,文章表书信等散文120余篇)在数量与质量上都当之无愧地成为三曹之翘楚.他在文学上有多方面的开创之功,并且取得了足以代表一个时代的巨大的成就.他继承了先秦《诗》、《骚》的优秀文学传统,又从两汉辞赋民歌中汲取营养,骨气奇高,词采华茂,兼收并蓄,从内容与形式上两个方面丰富了诗赋,从而为六朝隋唐文学开辟了前进的道路.建国以来,虽然对于曹植的研究有了许多方面的突破性拓展,但是主要的研究成果依然还是体现在文本校注、作家作品研究,资料汇编上,且都以单篇论文为主,而研究曹植专著作则相对较少.

作为一个乱世,建安既给当时的人们带来了无尽的灾难与伤痛,同时也卸掉了套在人们头上的精神枷锁,伴随着“人的觉醒”,人们纷纷寻找着自己的思想皈依.作为“群才之英”的曹植,其思想具有开放性、相济性和多元性等特点,他一生既执着于儒家追求“三不朽”,渴望建功立业,积极入世的精神,同时又带有道家文化中全素葆真的人生态度以及尚大求真的审美倾向,其次,还有侠文化中尚义、尚勇的个性特征.曹植的思想与人格特征是其不朽文学成就的基点,也是本文开篇之所在.

汉魏汉魏六朝是诗运转关的重要时期,而曹植作为汉魏六朝时期的重要诗人之一,他的诗歌创作对后世形成了深远的影响.游仙诗、女性题材的诗歌与宴游诗是当时出现的三大题材,本文就以曹植的游仙诗与女性题材的诗歌为主,对其诗歌追源溯流,归纳总结艺术特色.曹植现存较为完整的辞赋共50余篇,其中歌功纪行一类赋作一方面说明汉大赋的题材内容在建安延续了它的影响的同时也充满了时代的气息,是为建安赋作者的肺腑之言,而不能简单视为阿谀溢美之辞.娱宾游宴类是作为贵公子的曹植在“洒笔以成酣歌,和墨以藉谈笑”的良好精神状态下创作的赋作,有其积极的一面.感时咏物类作品占曹植赋作的1/2,都含一定的寄托于其中,是曹植在各个时期的不同心理状态和心志的反映.再有曹植的怀思言志的辞赋之作,亦是其敏感多情的内心世界的反映,是读者理解其终其一生的功业思想与坎坷人生的一个重要的媒介与桥梁.以《洛神赋》为代表的爱情婚姻题材的辞赋之作是曹植作品中的巅峰之作,其卓越的艺术成就使其成为空前绝后的“千古美文”,古今中外为之驻足观赏,赞叹不已.总之,曹植的辞赋整体成就高,它题材广泛,用辞赋来表现日常生活,感情生动,言辞优美,音韵和谐.

曹植的散文是研究其文学创作不可忽视的重要一环.其儒道互补之思想,政治理想与不凡的军事见地在其散文中都有体现,尤其还是我们研究其文学思想与艺术理念的重要资料.曹植文学思想已经达到他那个时代最高的水平,虽然他没有曹丕《典论·,论文》那样的文学批评专著问世,但文学思想却相当丰富和成体系.因此,对曹植文学思想的深入研究必将使我们更全面和深入地理解建安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的意义.

关于免费文学思想论文摘要范文在这里免费下载与阅读.

文学思想引用文献:

[1] 文学思想论文题目大全 文学思想毕业论文题目怎样定
[2] 文学思想期刊文章参考文献 文学思想参考文献怎么写
[3] 文学思想论文大纲格式模板 文学思想论文大纲怎样写
《文学思想论文摘要怎么写 文学思想论文摘要范文参考》word下载【免费】
文学思想相关论文范文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