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写作 > 论文格式 > 文章内容

艾略特文学论文范文参考 艾略特文学毕业论文范文[精选]有关写作资料

主题:艾略特文学 下载地址:论文doc下载 原创作者:原创作者未知 评分:9.0分 更新时间: 2024-03-19

艾略特文学论文范文

论文

目录

  1. 第一篇艾略特文学论文范文参考:“荒原”之风:T.S.艾略特在中国
  2. 第二篇艾略特文学论文样文:救赎之道:T.S.艾略特诗歌中的创伤主题研究
  3. 第三篇艾略特文学论文范文模板:知性诗学与中国现代诗歌
  4. 第四篇艾略特文学论文范例:T.S.艾略特诗歌与美国神话
  5. 第五篇艾略特文学论文范文格式:“新批评”诗歌理论研究

★100篇免费艾略特文学论文范文,可用于艾略特文学论文写作参考研究,为你的本科论文和硕士论文提供有价值的艾略特文学论文范例格式模板参考.【赶快阅读吧!】

第一篇艾略特文学论文范文参考:“荒原”之风:T.S.艾略特在中国

本文以西方现代派大师T.S.艾略特(Thomas Stearns Eliot,1888-1965)在中国的译介、研究、影响为研究对象,试图将艾略特在中国的接受放入中西文化交流的大背景进行全面考察,对“艾略特在中国”这一课题进行整体性综合研究.

除绪论与结语外,本文由四章组成:(一)T.S.艾略特:开启英美现代派诗风的大师;(二)T.S.艾略特在中国的译介;(三)T.S.艾略特研究在中国;(四)“荒原”意识:T.S.艾略特在中国的影响与接受.这四章构成本文的主要部分,是一个互为支撑的有机整体.贯穿于其中的逻辑关系在于,一个作家在异质文化中传播和产生影响往往从译介开始,而翻译本身又是十分重要的接受过程和方式,既体现译者的主体性,也具体展示出两种文学在对话中相互认同与排斥,揭示出某种特殊历史语境的内在需求;研究是接受外国文学的又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不仅内涵了研究者个体的判断和时代的需要,是一个辨析、消化外国文学的过程,一种迎拒的选择过程,同时又传播了外国文学,深化了接受语境.

外国文学的影响,最终要在本土作家的作品中体现,影响和接受是一个问题的两面.译介、影响和研究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共同促进接受的深化.当然,本文探讨T.S.艾略特在中国的传播与接受,对艾略特创作和诗论的大致梳理和把握自然就成了本文的首要任务.因为,对“源(T.S艾略特)”的准确定位是对“流(在中国的传播与接受)”进行清理的基本前提.严格说来,艾略特在中国的译介、研究和影响等几方面并不能截然分开,它们是相互关联、互为促进的一个整体,本文如此划分章节只是为行文的方便.

绪论部分简要论述了本课题的学术价值、研究现状、基本思路与研究方法、创新点及草方J一匀成.

艾略特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被译介到中国之时,正是我国刚经历了“五四”文化转型,中国新文学的发展初期.艾略特对中国新文学特别是中国新诗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三十年代对中国诗歌形成了自“‘五四’以来的第一个最大的冲击波”,在四十年代,诗人穆旦、辛笛、袁可嘉等又成为艾略特“自觉”的追随者.因而,要真正清楚认识中国现当代文学特别是新诗的发展历程,就应当全面清理和研究艾略特在中国新诗发展过程中的作用.艾略特在中国的译介和研究也格外丰富,引人注目.译介是外来文学传播和产生影响的最重要的方式之一.对它的归纳、整理、分析和比较不仅能清晰地显示出一种外来文学的传播路径、语境,还能清晰地显示出在文学翻译这种特殊的“文化对话”中所发生的两种文化的碰撞、交融、吸纳和排斥.艾略特研究已在中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仅从最近二十年来看,学者们做出了相当的成绩.文学研究本身也是文学接受的一部分,艾略特研究本身就显示出中国对艾略特的认识和接受.

对这些研究成果进行归纳和辨析,不仅可以总结我国的艾略特研究,更能由此反思中国学者的研究视角和方法,考察中国学术界对艾略特的理解和接受状况.

艾略特在中国“旅行”(钱钟书语)八十余年,对中国文学特别是新诗产生了巨大影响,中国学者和翻译家对艾略特也进行了大量译介和深入探讨,值得认真总结.遗憾的是,对“艾略特在中国”这一课题的研究却仅有一些零星的成果,缺乏系统的整理和研究,特别是中国的艾略特译介和艾略特研究这两个领域几乎无人问津.

本研究将“艾略特在中国”的各个方面进行梳理和分析,在研究中注重材料的归纳和概括,注重用“文本”说话,研究试图廓清“艾略特在中国”的基本情况并探讨艾略特对中国文学特别是新诗的作用和意义,通过“艾略特在中国”的研究,阐明文化语境与文学接受的关系,探讨异质文化交流的规律.我在讨论中将视具体对象而采用不同的研究方法,包括影响研究、平行研究、接受理论和译介学理论等.

艾略特文学论文范文相关参考属性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艾略特文学论文范文资料 大学生适用: 2000字高校大学论文、8000字专科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22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技巧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提纲、论文选题 职称论文适用: 职称评定、职称评中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艾略特文学课题 论文题目推荐度: 经典艾略特文学论文范文题目
第一章“T.5.艾略特:开启英美现代派诗风的大师”,从西方现代派生成的历史文化语境论述艾略特的继承与创新,特别是从艾略特的创作和诗歌理论两个方面探讨他对英美现代主义诗歌的独特贡献.法国象征主义是西方现代派文学的“序曲”,意象派诗歌是英美现代主义诗歌的“第一章”.现代派文学是西方历史社会发展和西方文学发展的逻辑结果.T.5.艾略特博取众长、锐意创新,开启了英语诗歌发展的新方向,在英美诗坛引领潮流几十年,英美批评界将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到五十年代称为“艾略特时代”.他还是二十世纪杰出的文学理论家.他提出的一整套崭新的文学批评和鉴赏标准,引发了一场前所未有的文学革命,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改变了一代人的文学审美兴趣.

第一二章“T.5.艾略特在中国的译介”,通过大量收集和整理资料,从“西学东渐”为西方现代派传入中国创造了有利的接受语境开始,梳理出艾略特在中国译介概貌:从三四十年代零星的译介到新时期比较系统的译介,艾略特在中国的译介经历了一个复杂而漫长的历程.在梳理概貌的同时,探讨艾略特在中国不同时期译介的历史文化原由,辨析译介者在不

第二篇艾略特文学论文样文:救赎之道:T.S.艾略特诗歌中的创伤主题研究

1948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T.S.艾略特开创了一代诗风,其对当时影响之大甚至被评论者冠以“艾略特时代”的称呼.艾略特在抒写自己的同时,也抒写了一个时代.而他最为读者熟知的作品恐怕非《荒原》一诗莫属,在这首里程碑似的长诗里,诗人为众生量身刻画出一个真实而又恐怖的荒原背景.荒原上的芸芸众生如同行尸走肉,过着欲孽横流、生不如死的生活.究其根源,以艾略特为代表的现代主义文学发轫的时刻适逢变革当道、创伤横行,各种矛盾危机加速了现代社会的衰退与混乱.“荒原”也正是在此背景下诞生的,其深层原因是各种创伤合力的结果.当然,艾略特的“荒原”可能并非与历史的某一时刻对等,但把该景象放进某个特定时期考察有助于形成对整个人类历史的*,从而融入普遍性与永恒性的元素.

作为一种复杂的心理病症和文化现象,创伤几乎贯穿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始终.从古希腊的悲剧刻画到近代的悲观主义哲学映出的都是人类共同的创伤情愫.从天灾到人祸,人类无时无刻不在创伤的恐惧中生存.“创伤”在希腊语中意为身体上的“伤口”,近现代心理学家则更多地赋予其文化方面的蕴意,创伤一词的文化释义由此诞生.两次空前的世界大战让更多的人对创伤有了深刻的体会和认识.“创伤理论”在20世纪90年代被一批学者拉卡普拉(Dominick LaCapra)、卡露丝(Cathy Caruth)等理论家进一步阐发,并应用到了文化理论与文学研究上.作为一种新的知识话语和研究范式,创伤的研究领域正在被学者们急剧扩展.根据创伤理论,创伤影响创伤主体的并不是创伤事件本身,而是主体在遭遇创伤后的反应.由于在发生的瞬间伤并没有被充分领会,创伤因此作为一种萦绕不去的魅影在发挥作用.这种魅影式的影响不仅持续地重返侵袭创伤主体,而且只有在延迟的重复中才能被真正经历.但创伤主体倾向于将痛苦的经验深藏于潜意识的深处,因此创伤主体会选择规避创伤,然而,隐藏或者规避创伤并没有为创伤主体带来他们所期望的效果,反而更加彰显出创伤对他们的影响.只有在一次次重返的创伤中面对真相,勇敢地审视记忆并升华主体的认知,创伤主体才有可能克服创伤,从而走向最终的救赎.

本文以现代主义诗人T.S.艾略特的诗歌作品为立足点,运用创伤研究的理论,分析诗人艾略特作品中呈现的众多创伤刻画,探讨“荒原”形成的具体原因以及诗人救赎的路径.正文部分主要针对艾略特的诗歌作品进行了考察,并结合了他本人的批评论文与众多艾略特学者的贡献.全文共分六部分,具体如下:

在引言部分,笔者首先介绍了该选题的缘起,然后解释了本文涉及的一些概念,如创伤,并对T.S.艾略特与创伤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大致分类.

第一章主要将T.S.艾略特作品中出现的各种创伤类型进行细致分类.笔者认为艾略特作品中的创伤类型可以分为个体性创伤与群体性创伤两大类.个体性创伤具体表现为生命的创伤与身体的创伤,而群体性创伤表现为男性的创伤和知识分子的创伤.生命的创伤主要是指在受近现代悲观哲学的影响,现代主义文学同样把生命视作苦难的一个近义词.面对着一个无法把握的世界,人失去了其存在的意义.艾略特作品中有众多人物过着行尸走肉、生不如死的生活.身体的伤口是创伤一词的最初涵义,这样的创伤也大量分布在了艾略特的作品中,身体所遭遇到的战争等一系列暴力让人心生恻隐,而阉割的创伤更是强烈呼应着诗歌所汇聚的荒芜主题.身体创伤的背后也传递出诗人的清教传统,这样的传统里也包括对性的厌恶.对女性的敌视在很多现代主义作家的笔下都表现为对女性形象的丑化,这种刻画在尼采那里走到了一个极端.而对女性的态度,艾略特是复杂而又矛盾的.其对女性的态度从恐惧、厌恶到吸引、理解,这与诗人的生长背景是息息相关的.随着大众文化的兴起,知识分子的精英地位受到一定程度的威胁,为此,艾略特等知识分子精英采取了众多对策,从叙述的模糊晦涩到对传统的强调都显示了其采取的精英立场.众多的创伤刻画最终造就了一个现代“荒原”.

第二章主要探讨艾略特及作品中角色规避创伤的方式.笔者从艾略特的作品分析出发,结合创伤研究专家拉卡普拉的观点,认为艾略特及作品中角色规避创伤的方式有三种:一是文本层面.在文本中艾略特主要是通过诉诸传统,通过对传统经典的无限引用,创伤主体被投射到一个巨大的互文性空间里,在无限的交流过程中创伤得以部分消解.二是技巧层面.艾略特通过写作技巧的应用,如客观对应物、非个人化以及感知的分裂等都是在形式层面把创伤外在化,从而有效转移或减轻创伤的作用力.三是角色层面.艾略特诗歌中的人物角色也影射了诗人自己对创伤的规避,采取了譬如讽刺、幻想等策略对创伤进行了抵御.

第三章探讨创伤的复现方式.创伤经验是一种意味深刻的悖论性体验,创伤事件的突发性使得创伤主体在经历创伤后对该创伤知之甚少,但创伤的未知性导致其以一种滞后的方式不断呈现在主体面前.因此如何真实地再现创伤是创伤主体康复的一个关键.在艾略特的作品中,诗人尝试不同的方式去复现创伤,具体包括西方哲学、神秘主义与东方宗教三种方式.

第四章主要分析诗人如何寻得救赎.救赎的方式分为三种,它们分别是情感的疏泄、记忆的审视和救赎的降临.自传体作为一种发泄的“话疗”方式可以为创伤主体提供治疗功效.创伤主体由于创伤事件的延迟性,获得记忆是异常困难的,但也只有通过记忆创伤主体才能接近事件真相.在历尽波折之后,艾略特最终在基督教中实现了自己的救赎.

最后一部分是本文的结语,笔者再次对全文进行总结性概括,并得出结论:“荒原”的成型以及诗人救赎的路径主要与创伤相关.创伤与人的生命如影随形,但正是因为创伤的存在,人生的终极意义才得以探讨.

第三篇艾略特文学论文范文模板:知性诗学与中国现代诗歌

本文从知性这一概念切入对中国现代诗歌的分析.知性是中国现代诗歌发展过程中凸现出来的一种重要的美学精神.它的萌芽、兴起、发展与成熟离不开西方知性诗学的影响.西方知性诗学的主要倡导者是艾略特和瑞恰慈,他们提出了一系列理论观点和诗歌主张,对20世纪的诗歌批评产生了重要影响,同时,对诗歌创作实践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19世纪末到20世纪,以艾略特、奥登等为代表的英美现代主义诗人和以瓦雷里、里尔克等为代表的后期象征主义诗人,他们的创作逐渐朝着知性化方向发展.本文以西方诗歌理论批评和诗歌创作实践为参照背景,来考察中国现代诗歌中的知性精神.一方面,重在揭示西方知性诗学对中国诗歌发展的影响.本文在概述艾略特、瑞恰慈等人知性理论的基础上,详细梳理他们在中国的传播与接受过程,从而可以清楚地看到,西方知性诗学在多大程度上影响和促进了中国现代诗歌的知性化进程.另一方面,还着重于史的梳理,即考察知性在中国现代诗歌中的萌芽、兴起、发展和走向成熟的历史.20年代,中国诗坛已经出现了知性诗的滥觞.30年代,通过卞之琳、废名、金克木等诗人的探索和努力,知性诗在中国诗坛得以兴起和发展.其中,以卞之琳和废名的知性化色彩最为浓厚,他们的作品为中国现代诗歌艺术开辟了一个新的审美方向.40年代,在西南联大诗人群的推动下,中国现代诗歌的知性精神走向成熟,知性成为中国新诗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其中成就突出的是冯至和穆旦.本文将主要以“两个群体”——30年代的“知性诗群”、40年代的“西南联大诗人群”和“四个诗人”——卞之琳、废名、冯至和穆旦等为研究重点,由此勾勒出知性在中国现代诗歌中的历史线索和发展脉络.

第一章,探讨西方现代诗学中的知性思想.最早将知性作为一个诗学概念加以论述的是柯尔律治.他在批评著作《文学生涯》中论述想象时,用“知性”(intellect)一词对想象进行界说,认为它是“使对立的或不协调的品质取得平衡”的一种本领或力量.柯尔律治的思想成为知性诗学的源头.艾略特和瑞恰慈的批评理论构成西方知性诗学的主要内容,他们承继了柯尔律治的思想,并提出了一些新的批评原则和主张.艾略特最突出的是“非个性化”论和“玄学派诗人”论,这表现在他的一些重要论文《传统与个人才能》、《哈姆雷特》、《玄学派诗人》和

第四篇艾略特文学论文范例:T.S.艾略特诗歌与美国神话

现代主义诗人T.S.艾略特虽出生于美国,但由于他青年时期即定居英国,后又加入英国国籍和英国国教,因此常被视为是一位英国诗人或欧洲诗人.不过,在近年来的艾略特批评中,艾略特与美国的关系问题日益成为研究热点.论文借鉴美国学者萨克凡·,伯科维奇(Sacvan Bercovitch)和亨利·,纳什·,史密斯(Henry Nash Smith)关于美国神话的论述,分析艾略特诗歌对美国神话的反思、解构和改写,以探究艾略特的美国性.论文所论及的美国神话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表现形态.在清教新英格兰时期,美国神话体现为清教徒的荒野神话.在西进运动中,美国神话体现为帝国神话和花园神话.同时,美国社会中还存在着一种进步神话.尽管美国神话有着不同的表现形态,但不变的是其中蕴含的关于使命、进步和机遇的修辞.伯科维奇指出,清教留给美国文化的遗产不是神学、逻辑或社会制度,而是在想象领域.通过细读一系列清教文学文本,他论述了预表法(typology)这一清教修辞方法与美国神话的关系.“修辞”对伯科维奇而言并非仅指语言的修饰,而是一系列组成观念结构、思维范式和表达方式的美学技巧.清教修辞的核心观念是预表法.作为一种古老的圣经诠释方法,预表法认为《旧约》中所有的人物、地点、事件都预兆了《新约》中耶稣的生平.新英格兰清教徒发展了这一方法,声称《旧约》不仅预表了《新约》,还预表了新英格兰的历史.他们将《圣经》中的符号与美利坚的地理、民众和事件相联系,将前者视为后者的类型,后者视为前者的原型.这样,从摩西、约翰到新英格兰的清教先知,从迦南地中的以色列到美洲荒野中的新以色列,从犹太人出埃及到清教移民的“大迁徙”,所有人物、地点和事件都是可以相互置换的类比关系.预表法赋予新英格兰荒野和荒野中的清教移民神圣的象征意义,建构了一个清教荒野神话:清教徒是被上帝选中的民族,是实现神圣历史意图的工具,他们好比是在摩西带领下逃出埃及的犹太人,肩负着在美洲荒野建设一个新迦南或新耶路撒冷的神圣使命.18世纪以后,新英格兰的属性日益从清教转为扬基,随着美国领土从新英格兰往西部扩张,美国神话又有了新的表现形式.亨利·,纳什·,史密斯(Henry Nash Smith)在其富有影响力的著作《处女地》中曾论及西进运动中产生的“帝国神话”和“花园神话”.帝国神话的实质是认为美国有责任和义务向太平洋沿岸扩张,直至通往印度.帝国神话中隐含的扩张修辞同清教徒荒野使命隐含的扩张修辞一脉相承.花园神话则将原本干涸的西部荒漠想象成“世界花园”,认为雨水会随着人的耕作而自然增加.花园神话源于清教徒将荒野改造为花园的梦想和期待.此外,美国社会中还存在着一以贯之的进步神话.美国语境中的“进步”最初指清教新千年主义所蕴含的精神和宗教层面的进步,18世纪以后“进步”的含义日益世俗化,但不变的是对历史进程的乐观主义倾向.论文主体部分三章分别论述了艾略特早、中、晚期诗歌对美国神话的反思、解构和改写.第一章论述了《情歌》等早期诗歌对美国神话的反思.在其诗歌生涯早期,面对美国的道德麻痹和精神荒芜现象,艾略特对美国神话产生了质疑.他在一系列早期诗歌中以20世纪初的新英格兰城市波士顿为背景,谴责了昔日“山巅之城”的堕落和清教后裔的道德荒芜,体现出清教哀诉布道传统的影响.但是同清教哀诉布道牧师的乐观主义心态不同的是,艾略特对“荒野使命”感到悲观.通过对先知约翰这一荒野使命代言人的反讽式再现,艾略特透露出了对清教荒野神话的反思和质疑.第二章论述了《荒原》对美国神话的解构.定居伦敦以后,受非个性化诗学主张影响,艾略特借助一定的客观对立物再现美国神话.他解构了帝国神话、花园神话、以及美国进步神话.首先,《荒原》展现了因帝国扩张所带来的世界大战的残酷,通过“崩塌的塔”、“爆炸的山巅之城”、“遇难的船”等意象,诗歌解构了根植于清教意识形态的美国的帝国神话.其次,《荒原》展现了美国从伊甸园式的花园堕落为荒原的过程,解构了美国的花园神话,再次,在《荒原》中,艾略特建构了一种循环历史观,作为美国进步神话的替代物.第三章论述了《四个四重奏》等晚期诗歌对美国神话的改写.1927年艾略特皈依英国国教,宗教皈依后的艾略特从基督教道成肉身教义出发,改写了美国神话.这种改写主要体现在利用“道”救赎时间、自我和语言以赎回伊甸园的构想.宗教皈依后,艾略特诗歌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美国意象.“美国”上升为一个精神隐喻,象征着精神新生的新世界,成为诗人情感的寄托和心灵的栖息之地.晚期诗歌中的美国意象表明了在经过毕生的探索之后,艾略特终于回归了美国本土传统.


https://www.mbalunwen.net/junshi/76534.html

第五篇艾略特文学论文范文格式:“新批评”诗歌理论研究

本文通过“细读”理论原著,对20世纪上半期欧美最重要的文学流派“新批评”的诗歌理论及其与中国的学术交往史,进行描述性分析和系统总结.

主要观点如下:任何一种文学理论都不是完美的,作为对文学的一般性的普遍规律,新批评派自有其缺点,但在诗歌研究领域,至今仍无超越“新批评”者.因此,本文不是对文学理论的一般性研究,而是以“新批评”最重要的贡献——诗歌理论为研究重点.考察了“新批评”的人文主义传统和他们的诗歌价值论,提出新批评派是一种兼顾微观形式分析和传统人文关怀的诗歌理论.“新批评”是一场诗歌发展与理论主张紧密结合的运动,它与现代主义诗歌的发展联系在一起,完成了英美诗歌和诗论的现代转型,并为20世纪西方诗学奠定了理论基调.从西方文学批评的历史发展看,“新批评”继承了近代人文主义捍卫诗歌价值的文学观,是一种兼顾文学审美特性与人文关怀的诗歌理论.从实际的批评方法看,新批评关注诗歌表现人类经验的复杂形式,认为美产生于各种复杂的异质成分的共生共存,形成了关于文本分析的比较完备的理论形态,为如何“细读”和理解诗歌提供了的范例.

创新之处在于:目前对“新批评”的研究主要以共时研究为主,本文则选择了历时研究的视角,即从英美诗歌和西方文学批评发展的角度,从其促成英美诗歌与诗论现代转型的过程中,考察“新批评”的发展、批评实践和理论研究.同时,针对“新批评”研究以宏观理论分析为主的情况,本文采取对对每一位“新批评”学者分别论述的微观分析方法,脚踏实地,尽可能全面地“细读”中英文文献,力争还“新批评”以本来面目,并对其中涉及的重要问题和批评方法做出合理的解释与评价.

新批评派的大部分诗歌理论,不是从概念到概念的演绎,而是体现在他们的批评实践中,学者们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因此,本文关注的是“新批评”如何在诗歌分析中建构其诗歌观念和批评方法,以及这些观念和方法如何自我塑造、如何进行自我区分和在建构中如何彼此塑造.在新批评派完成其历史使命后,对一些有争议的理论和术语进行梳理和辨析.同时,我们也关注由于“新批评”的加入,西方文学批评史上的其他观念和方法做出了哪些反应与调整,以及这些反应和调整对于20世纪西方诗学的意义.

新批评派的很多理论来自于他们的批评实践.因此本文在分析新批评派的若干理论术语时,并未采取从概念到概念的方法,而是从他们对诗歌作品的具体分析入手,结合其理论术语产生的语境,对“新批评”理论中一些有争议的术语,如:多义,悖论、反讽、意象、隐喻和象征等,进行了梳理和辨析.

具体章节安排如下:

绪论

本章主要论述本文的研究价值、研究方法和国内外研究现状.

在结构安排上,本文并未采用“思想史”式的描述方法——即以思潮、流派、理论问题为纲的宏观研究,而是采用了以个体人物为脉络的微观研究.

第一章“新批评”缘起:英美现代主义诗歌运动

“新批评”产生于现代主义诗歌运动,它之所以出现,不是出自对理论探讨的热爱,而是要为诗坛引进一种新类型新风格的诗歌.艾略特等人表面上是在重新审视玄学派诗歌的艺术成就、意图为当时的英语诗坛引进玄学派诗歌,最终目的却是要提倡一种充满意象和隐喻、富有“秩序”的现代主义诗歌.

第二章T.S.艾略特:诗歌创作理论

艾略特提出了一种与机械摹仿论和主观创造论完全不同的艺术表现方式,他在非个性化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客观对应物”理论,是一种将主体融入客体、通过隐喻来表现经验的客观化诗论,这是他对现代英语诗歌理论的重要贡献.

第三章I.A.理查兹:包容诗和语境论

理查兹建立在心理学基础上的诗歌价值论为其他“新批评”理论家所诟病,但理查兹在从心理学角度分析想象时,提出的“包容诗”理论,以及语境理论,都对新批评派提供了不小的启示.

第四章威廉·,燕卜荪:诗歌语义分析

燕卜荪以对诗歌的多义分析闻名,他还首次使用了“关 键 词 ”分析法,显示出细读法不止适用于短诗,也可以用于长篇诗剧分析.本章从燕卜荪的批评实践出发,重点分析了他多义理论的优缺点.

第五章约·,克·,兰色姆:诗歌本体论

兰色姆是新批评承前启后的关键人物,为新批评派确立了诗歌“本体论”的理论根基,提出“结构—肌质”说.本章重点分析“结构—肌质说”的理论内涵.

第六章艾伦·,泰特:张力诗学

泰特继承了兰色姆的诗歌“内涵”与“外延”研究,从艾略特那里,泰特接受了“统一感受力”的观点,并将其融入“张力”说.泰特还认同艾略特的文学传统观,关注诗歌价值判断,对文学批评之于人类健康心智的作用寄予厚望.

第七章C.布鲁克斯:关于隐喻和反讽的诗学

克林斯·,布鲁克斯和罗伯特·,潘·,沃伦是新批评派的中坚力量,他们以擅长分析诗歌著称.本章重点分析他们在《理解诗歌》中使用的诗歌分析方法,结合A.沃伦的观点,讨论了他们对于“意象、象征和隐喻”的分析,并对布鲁克斯提出的有争议的“反讽”和“悖论”进行了梳理和辨析.

第八章R.P.沃伦和W.K.维姆萨特:有机整体论

R.P.沃伦的非纯诗主张,和威廉·,库·,维姆萨特的“具体共相”说,以及布鲁克斯的部分理论,共同构成了新批评派的有机整体论.“意图谬见”和“感受谬见”对把当时泛滥的“非文学”式评论清出专业文学研究领域起了重要作用,他也是新批评派成员中最接近辩证法的学者.

结语:

阐明观点,为新批评派做出系统性总结.

附录:新批评在中国的译介与接受

从“新批评”在中国的接受过程,分析二者的理论观点和批评方法,阐述中国学人对其理论的接受及应用,为国内相关专业人士提供参考和借鉴.

主要论述了艾略特文学论文范文相关参考文献文献.

艾略特文学引用文献:

[1] 艾略特文学相关论文题目 艾略特文学论文题目如何定
[2] 艾略特文学论文集 艾略特文学专著类参考文献有哪些
[3] 艾略特文学论文提纲格式模板 艾略特文学论文框架如何写
《艾略特文学论文范文参考 艾略特文学毕业论文范文[精选]》word下载【免费】
艾略特文学相关论文范文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