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写作 > 论文格式 > 文章内容

汉语言文学小论文范文参考 汉语言文学小毕业论文范文[精选]有关写作资料

主题:汉语言文学小 下载地址:论文doc下载 原创作者:原创作者未知 评分:9.0分 更新时间: 2023-12-29

汉语言文学小论文范文

论文

目录

  1. 第一篇汉语言文学小论文范文参考:魏晋南北朝批评主体研究
  2. 第二篇汉语言文学小论文样文:英汉颜色词次范畴对比研究
  3. 第三篇汉语言文学小论文范文模板:中国现代小品文文体研究
  4. 第四篇汉语言文学小论文范例:台湾现代文学史稿(1923-1949)
  5. 第五篇汉语言文学小论文范文格式:中国现代“文学真实”观念研究(1899-1949)

★100篇免费汉语言文学小论文范文,为你的毕业论文写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为您写汉语言文学小毕业论文范文和职称论文提供相关的优秀范文格式模板参考,【快快阅读吧!】

第一篇汉语言文学小论文范文参考:魏晋南北朝批评主体研究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文学批评发展的巅峰时期,在古代文论长河中具有承前启后的转折性意义.这一阶段虽然政局动荡、南北对峙,但在文学批评领域,却繁花似锦、成就斐然.中国文论的重要批评思想和诗学观念都孕育、脱胎于这一时期.前后四百年间,不仅诞生了曹丕、挚虞、陆机、刘勰、钟嵘、萧统等杰出的批评家,而且批评文体体式多样,风貌独具,尤其是论文体、专著体的问世,或体大考周,或思深意远;而骈体、赋体、诗体的出现,更是美轮美奂,千古绝唱!这一阶段批评文体具有浓郁的诗性特征和鲜明的思辨色彩,体现出独有的时代特色和民族特征.魏晋南北朝批评文体继往开来,百花争鸣,异彩纷呈,在承传、吸纳中又有新的突破与开创,体现出批评家建构文体的别具匠心和进行创造的非凡智慧.

在这前后400余年里,士人中不同类型批评家都热情地参与“论文”,其类型之众多,批评之活跃,参与之广泛,探讨之深入,在批评史上绝无仅有.本文立足于魏晋南北朝纷纭复杂的批评文体,首次从文体学角度深入考察这一阶段数十位批评家,既有面的*,也有点的聚焦,将宏观研究与文本考察相结合,全面剖析不同文论家精心建构文体时的批评自觉、批评思维、批评方法和批评策略.同时探秘在这个批评踊跃、言说积极、论文频繁的时代,文论家如何充分发挥、弘扬各自“主体性”,根据身份、对象和优长来灵活选择批评文体,赋予其诗性特征和文化意蕴.以此作为观察点,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为陷入困境的中国当前批评提供资源、作出反思、寻求镜鉴.

全文共五章,前有绪论,后有结语.

绪论部分对“文体”、“文体学”的内涵进行了界定,从历时性的维度全面梳理当前古代文论界对中国古代批评主体研究的思路、现状等,从中考察不同著作对魏晋南北朝批评家的研究情况,以寻求本选题的立论空间与学理依据,在此基础上提出本文的选题思路和研究方法.

第一章主要揭示批评家和批评文体之间的二元互动关系.探秘批评家如何创造出不同批评文体,在“二度创造”中实现审美的超越.作为文体的缔造者,批评家建构文体时会受到多重内、外因素的制约.同时批评文体作为诗学思想的载体,必然流露出主体的个性特征、审美旨趣和性情人生等.批评文体是批评家的“面孔”与“名片”,折射、体现出批评家思维方式、批评方法、创新策略、诗性智慧等方面的某些特征.本部分不仅是选题的立论基础,也是全文的奠基石.

第二章论述批评自觉与魏晋南北朝文体的独立和成熟状况.这一阶段批评家根据不同缘由创造了体式多样的批评文体.文体的异彩纷呈与全面繁荣离不开批评家“主体性”的充分发挥.以曹丕、刘勰、钟嵘为代表的批评家就批评家独立身份、批评本体、批评素养等进行了深入探究.同时,批评家类型的各异会直接影响到文体的不同风貌.

第三章论述批评思维与魏晋南北朝文体的诗性特征和理论思辨.文学批评思维具有理论性与艺术性、抽象性与形象性相互交织的二重特征.这一阶段众多批评家思维的互渗性、层次感、辩证性、系统性等赋予文体很强的理论品性;同时批评家采用直觉体味、具象譬喻、偶对隐喻等思维反思,又使文体显示出很浓郁的诗性特征.批评家在整体感、平衡感和意象感方面体现出的思维素养,又使文体在理性与诗性之间彰显出某种节奏.

第四章论述批评方法与魏晋南北朝文体的品味.批评家采用意象法、譬喻法,使文体具有很强的艺术性与文学色彩;而品第法与比较法的运用又赋予文体显著的科学性和理论色彩;摘句法与类推法的运用则使文体同时具有诗性与科学性,灵性与思辨性.同时,这一阶段批评家灵活调度史、论、评、选等,进行文体的统合.批评范式的运用导致文体的新变.

第五章论述批评策略与魏晋南北朝各种文体新的变异.批评家身处人物品藻的社会风尚中,不仅接受玄学的熏陶,而且面对佛学的冲击,如何转化各领域的有效资源来论文;面对既有的传统,批评家从著述体例、批评教训、批评方法等方面进行吸纳与反思、承传与改造来论文;同时又借用文学创作中的骈体、赋体和诗体来论文,实现创作和批评的双重融合,赋予文体很强的审美性.此外,其余文体的骈化、赋化、诗化,以及各种文体之间的渗透、组合、互补等,是文体“特异性”的突出表现,也显示出这一阶段批评家极强的文体建构能力.

结语部分以魏晋南北朝为参照系,在古今对比和鲜明反差中全面审视中国当前批评界在“批评家及其文体”方面存在的各种问题与不足,从传统文论中寻求批评的智慧和方法,提出改进的措施和建议.在现行学术体制的影响下,中国当前批评家作品的感受力明显下降,批评精神有所滑坡,批评思维和批评方法趋于单一,批评态度陷入偏激而缺少折中和公允.随着大众化和传媒化的渗透,当今批评家的风度与姿态也今不如昔,变得功利而浮躁.同时,当前学术体制限制了批评文体的多元化发展;科学精神和分析思维的全面侵蚀也使批评文体变得艰涩、板滞甚至僵化,丧失了应有的诗性、灵气与美感;批评文体趋于谨严、客观、冷静和理性,无法体现出主体的个性与风采.其拯救当从魏晋南北朝批评家那里寻求智慧和方法.

第二篇汉语言文学小论文样文:英汉颜色词次范畴对比研究

颜色词是人类对色彩感知、范畴化并用自然语言进行编码的结果,是用来描述事物颜色属性(色调、明度和饱和度)的词语,是人类语言中一个相对独立且在动态发展的词汇系统.颜色词历来是哲学家、人类学家、心理学家和语言学家等共同关心的焦点,也是当代语言学研究的前沿课题之一,相关研究从不同视角展开,著述频出.相关研究虽然各有见地,但也存在诸多局限.例如,西方学者的颜色词研究多沿袭语言相对论与语言进化论的理论范式,多采用传统的人类学、心理学研究方法,多以英语作为元语言和对象语言,多以颜色词基本范畴为研究对象,很少涉及颜色词的次范畴—非基本颜色词,所揭示的也仅是颜色词研究中诸多问题的几个方面.而国内学者在进行英汉颜色词对比研究时,也是以颜色词基本范畴为对象,未将颜色词次范畴作为主要内容来探讨,既缺乏跨语言的对比分析,又缺乏对深层的语义机制阐释.因此,本文在评述颜色词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对英汉颜色词次范畴展开了对比研究,主要回答以下研究问题:

1.英汉颜色词次范畴在体现形式方面的共性和差异是什么?

2.英汉颜色词次范畴在文体特征方面的共性和差异是什么?

3.英汉颜色词次范畴在认知机制方面的共性和差异是什么?

本研究依据认知语言学的范畴化理论、概念映射理论及系统功能语法的例示理论,提出了英汉颜色词次范畴对比研究的认知语义研究模式,在此基础上,基于语料库的量化研究与质化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及对比研究方法,首先对问卷调查获取的语料及选自A Dictionary of Colour、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在线词典、《现代汉语词典》、《颜色描写词典》、《中国颜色名称》、《现代汉语颜色词词表》、美国当代英语语料库(COCA)和北京大学现代汉语语料库(CCL)的语料以及自建语料库中的语料进行整理、分类,考察这些语料中非基本颜色词的出现和使用情况,然后进行对比分析.对比研究发现,英汉颜色词次范畴在体现形式、文体特征及认知机制方面均存在着共性与差异.

研究发现,英汉两种语言颜色词次范畴的形态结构大体相同,均包含实物颜色词、专名颜色词、程度颜色词及间色词四类.然而,从体现形式上看,英汉非基本颜色词除由基本颜色词相互结合、基本颜色词与实物名称结合或基本颜色词加修饰词构成这一共性特征外,英语非基本颜色词体现形式更加多样,实物颜色词及间色词的构成形式均多于汉语.

英汉非基本颜色词作为以英汉基本颜色词为认知原型进一步切分而成的又一原型范畴,均具有模糊性、比喻性、使用的“专门”性等语义特征及描写功能、表情功能等语用功能,多出现于文学作品、汽车、手机等电子产品及服装与装饰装潢材料等产品广告中.

研究还发现,非基本颜色词的衍生是次范畴化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借助于隐喻、转喻和概念整合等认知方式.英汉实物颜色词和大部分专名颜色词是隐喻构建的,是基于“颜色是实物”这一实体隐喻而形成的.其源域喻体主要集中在常见的植物、动物、矿物/金属、珠宝、自然现象及人类活动等方面,其中“实物名称+基本颜色词”类实物颜色词的源域又以植物域为最.而英汉各种实物颜色词的源域喻体选择又具有各自的特点,例如,英语中以地名、化工及人类活动为源域喻体构成的实物颜色词在数量上明显多于汉语,而“实物名称+color(ed)/色”类实物颜色词在源域的选择上,汉语也以植物域为最,而这类英语颜色词的源域喻体选择没有显著差别.此外,人们还将某种色彩的使用者或与之相关的地名等用作喻体来表达与之相关的颜色,如:Turkey red、Alice blue、Lincolngreen、“澳门绿”、“海军蓝”等,这也从一侧面反映了人们认知水平的提高及语言表达方式的日益多样化.

此外,英语中有数目可观的实物颜色词和少数专名颜色词是通过转喻构建的,人们用日常生活中所熟知的植物、动物、用品、化工产品和宝石名称(其中以植物名称为最)等直接转喻与之相关的、突显的颜色.人们也常把地点与发生在该地点上的事件、位于该地点上的机构紧密联系起来,用地名转喻有关的人、事件或机构等.例如:magenta是意大利一城镇,是1859年著名的马真塔战役的战地,品红这种染料恰于同年发现,因此,人们以该战城转喻“品红”这一颜色.

与隐喻式实物颜色词不同,这类转喻式英语实物颜色词的色彩表达已完全脱离了颜色词范畴,仅用一实物名称转指其突显的颜色,其能产性强,在英语非基本颜色词中占有相当的比重(38.4%).相比之下,汉语的此类颜色词较少,仅占汉语非基本颜色词总量的1.38%.而且,因为此类颜色词是多义词,其使用需要有语境提示,否则,它们只是一些实物名称,例如:“鹤”是“鸟类的一属”,只有在诸如“鹤发童颜”、“鹤发松姿”等词中才转喻表达“白色”之义.

英汉程度颜色词是方位隐喻构建的.汉语程度颜色词中还有一类是通过通感隐喻构建的.这类程度颜色词可具体分为四类:色觉沟通听觉颜色词、色觉沟通味觉颜色词、色觉沟通肤觉颜色词和色觉沟通嗅觉颜色词.这类颜色词是人们通过联想将色觉与各感官沟通而形成的,不仅表达色彩信息,还表达人们对所描述事物的爱憎情感等.相比之下,英语中除soft red等少数词之外,很少有与汉语对应的由通感隐喻构建的颜色词.这也从一个侧面体现了所属语言系统对其词汇表达的制约.

而英汉间色词的认知机制是概念整合.以间色词“蓝绿”为例,它由基本颜色词“蓝”和基本颜色词“绿”整合而成,其中,“蓝”和“绿”分属两个输入空间,“蓝”像晴天天空的颜色,“绿”像草和树叶茂盛时的颜色,是蓝颜料和黄颜料混合成的颜色.来自两个输入空间的构成成分通过跨空间的映现形成了一种新的色彩概念:“蓝绿”色.

可见,非基本颜色词既是是人类色彩认知深化与跨越范畴认知的产物,又是群体共识,与一个民族的文化密切相关.它直接反映语言社团如何将色彩经验识解(construe)为意义,这个认知过程以范畴化为基础.其范畴化及次范畴化反映着一个民族认识事物的独特思维方式.非基本颜色词与文化语境息息相关,与其使用情景语境紧密关联.英汉颜色词次范畴的体现形式、文体特征及认知机制的趋同性与差异性从一个侧面揭示了英汉两种语言在表征颜色范畴方面的共性与差异及语言范畴与认知能力、群体共识、民族文化的密切关系.

本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首先,本研究将认知语言学的范畴化理论和概念映射理论及系统功能语法的例示理论应用于英汉颜色词次范畴的对比研究中,一方面扩展了相关理论的应用范围,另一方面加深了人们对相关理论的理解和认识.

本研究首次对非基本颜色词进行定义和系统分类,首次提出“专名颜色词”这一概念;并在前人研究基础上提出了颜色词次范畴对比研究的认知语义研究模式,为不同种类词汇范畴化研究提供了统一的理论框架;本研究首次运用基于语料库的量化研究与质化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英汉颜色词次范畴的体现形式、文体特征及认知机制进行对比分析;也是首次尝试对颜色词汇系统中的非基本颜色词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探讨.

颜色词次范畴对比研究从一个侧面揭示了两种语言在表征颜色范畴方面的差异及两种文化思维模式的差异;也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Levinson(1997,2003)对Sapir&,Whorf假说新解观点,即:人类语言原子层面的一致性与分子层面的差异性,丰富人们对人类跨范畴认知的认识;进而加深了人们对语言范畴与非语言思维之间关系的理解.

其次,本研究从体现形式,文体特征和认知机制三个方面对比分析英汉非基本颜色词的共性和差异,对比分析的结果可对外汉语教学、英语教学、英汉翻译和词典编纂提供参考.

第三篇汉语言文学小论文范文模板:中国现代小品文文体研究

中国现代小品文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一个重要成就,这是从其诞生就被承认的事实.从五四新文学运动诞生直到三四十年代走向繁荣,中国现代小品文成为中国现代文学转型中最成功的文学文体.本文试图从文体学、发生学、语言学、符号学、解释学和美学的角度探究和分析其成功原因.打破近年来一直从文学的内容和思想性方面所作的外部研究的局限,回到文学研究的本体和内部对中国现代小品文进行研究,把握小品文文体的内在构造方式和相对稳定的文体范型,分析其文体形成的原因和独特的审美机制,探索小品文的独特文学特质和美学魅力,从而探索小品文的文体特征,使小品文与其它散文文体分离.进一步追寻中国现代小品文发展和生存的条件,以及这一文体在新时代中的发展可能.本文以发生论、本体论、流变论作为逻辑思路进行论证.

导言部分介绍论文选题的理由、意义及方法.中国现代小品文文体理论建构与中国现代散文的文体建构混杂在一起,虽然这一文体从一开始就表现出明显的文体自觉意识,但后来的研究者往往将其与中国现代散文的其他文体相混合,出现了“杂文”、“美文”、“抒情散文”、“随感录”、“中国现代散文”等概念,小品文的独立文体特征没有得到明确地探讨和研究.从中国现代小品文文体理论建构的必要性切入,回到文学本体,从小品文的形成契机、语言选择和语言特征、文学体裁的界定过程、文体策略的运用以及审美风格追求等文学内部因素去探讨、研究小品文文体特征.概述该课题研究现状和存在的不足,并从中西方文体内涵对中国现代小品文文体进行界定,确定本论文的研究方向和研究内容.追溯小品文概念的源流,并论述中国现代小品文文体特征界定的缺陷以及存在的问题,概述本文对这一问题的分析研究.

第一章从发生学和社会学的角度分析中国现代小品文作为一种时代文体产生的精神文化准备,论述小品文形成的文学生态环境.分析“文界革命”与小品文现代性观念的发生的联系,研究西学东渐——近代翻译的冲击,主要是新名词、外国语法、新的文学创作观念的进入对小品文文体产生潜在的观念和思维方面的影响,其中文学观念的影响主要是非功利纯文学观的影响.另外,知识分子身份与读者角色的新定位为中国现代小品文准备了创作主体和接受主体;而“觉世之文”的文本策略使新的读者审美需求成为小品文发展方向的决定因素之一.出版业的兴起,为小品文寄生与繁荣准备了载体.其中传播模式的转变和梁启超等先驱的尝试都为小品文文体的产生奠定了时代物质基础.白话文运动、国语运动与文学革命酝酿了小品文以白话为语体的时代语体.而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人”的发现和“人”的文学的提倡,使小品文主体性理论的生成成为可能.王国维的非功利文学观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后来周作人的小品文的“言志”观.

第二章从文体学和美学的角度论述小品文文类文体的选择.其中主要是由“载道”到“言志”的转化.研究小品文的文类文体的构成、继承和借鉴因素.其文类文体观念,首先是取自西方现代随笔体散文的自由畅达意识;而创作心态和审美意境则更多源于对中国明代性灵散文小品的继承.梳理小品文概念的发展过程,分析小品文、美文、纯文学散文、絮语散文、幽默散文等概念的关系以及演变.小品文的美学追求是审美理想主义,中国文学的抒情传统对小品文的体裁影响是使小品文选择了抒情的表达方式.分析小品文与西方Essay的关系,研究小品文如何对西方Essay进行有意味地剥离,取“情调”远“思想”的取舍,使小品文具有了浪漫主义的色彩和娓语式的笔调,对小品文娓语体形成有很大关系.而与晚明小品的关系是继承“独抒性灵”中对“性灵”的强调和表现,虽然“性灵”的内涵发生了时代的变化.但对“性灵”的没有局限地抒发和对情感的重视是其自由文体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小品文对传统审美因素的继承的表现,是影响小品文文类文体的重要原因.最后论述小品文体裁的独立,特别是与杂文的对话与分离过程.


https://www.mbalunwen.net/junshi/81987.html

第三章从语言学、符号学角度分析小品文的语体建构及其特点.周作人的文学语言建构观对小品文语体的产生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使白话由口语转化为具有审美意蕴的文学语言.解决了白话文语言转向的工具性缺陷,使白话成为审美化的书面文学语言.而小品文语体独具的诗性特点,来源于文言的运用与小品文对传统审美趣味的继承,文言的运用使小品文具有了诗一样的意境和意象,而意境和意象的诗性特征使小品文具有表象和表现功能,从而形成了小品文含蓄、雅致、言近旨远的审美风格.而口语、俗语方言的运用又使小品文语体亲切、生动,将民间视角纳入文学写作,对小品文的“娓语体”的形成起决定性的作用.另外,欧化语的运用完成了小品文文体的现代性,欧化语法使中国现代小品文的语言句式灵活多样,使表达趋向精密、细腻,给汉语环境中的读者带来新的审美体验,赋予小品文新的审美特质,使小品文文体具有了与时代和世界同步的特质.

第四章从文体学角度论述小品文文体策略的选择与流变.分析三十年代京派诗化散文中对个性和个人情感的重视,以及注重意境的营造,对精致、典雅的诗一样的“白描式语言”的选择和追求,这些因素都在很大程度上继承了小品文文体特征.其营造意境和语言锤炼的文体策略选择既有传统因素又有现代因素,而新的文体策略因素的运用使这一诗化小品带给读者崭新的审美体验.而周作人的乡土小品以及对民间文学的重视,将朴素的民风与传统的抒情结合起来,孕育了乡土散文的某些特质.其中最主要的文体策略就是叙述视角的变化,选取周作人的远观他者视角和汪曾祺的在场口语亲在视角进行具象说明.周作人的远观视角的选择使他的乡土小品具有距离感,一种来源于文体策略选择而形成的距离美是乡土小品的别样美感之一.文化小品对理性和情趣的追求以及“贵族思想”、“绅士的洗礼”的思想强调很明显来源于小品文的“理趣之美”和“知识之美”的文体追求,具有将思想、情感与学识结合的文化之美的美学特色.这一文体风格的形成,与文化小品选择亲切化的话语方式,以及自由表达个人情感的文体策略是分不开的.

结语论述小品文这一文体的发展趋向以及变化的可能性.分析时代审美心理的变化以及大众传媒文化的影响,可能使小品文成为一种边缘化的文体.同时,语言的变化尤其是汉语的时代变化也影响着小品文的创作和生存.重新界定“人性”、使“人性”具有时代内涵,是小品文在现时代生存的内容要求.小品文是一道立于时代边缘的传统风景.

第四篇汉语言文学小论文范例:台湾现代文学史稿(1923-1949)

台湾现代文学作品的语言载体有汉语文言、国语(白话)、方言(客家语、闽南语、台湾少数民族语言)和日语等多种样态.本文尝试从文本创译用语的角度构建台湾现代文学史,运用社会语言学的方法研究台湾现代文学进程中的独特的语言转换现象.

本文以语言转换为经脉,以台湾光复为界限,将台湾现代文学史分为台湾现代文学史的日据时段(1923.1.1-1945.8.15)和光复初期台湾现代文学(1945.8.16-1949.5.20)两个大部分(上下篇)进行论述;其中日据时段部分又分为两个小阶段(1937年6月日据当局废止台湾中文报刊及报刊汉文栏之前与其后).并按文学本体与文学*文化及两者的融混共生形态(主要表现为文艺论争)将两个大部分(上下篇)分别划分为文学*书写、文学的内部考察、文学内外的纠葛缠绕三个论述角度与层次.

文学*的社会制度等文学的周边文化关系和*书写(如流散写作)是台湾现代文学史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映摄着台湾现代文学的中华文化意涵.

文学内部的边缘书写(如女性文学、地下写作、民间写作等)、语言转换(如中——日文间的转换、文言——国语间的转换、方言——文言及方言——国语间的转换等)、文化隐喻(如叙事结构的隐喻、人物形象的隐喻、背景的隐喻等)则显示了台湾文学追求进步、坚守中华文化的韧性抗争精神.

日据时段的文艺论争与光复初期的文艺论议组成了文学*事象与文学内部事象沟通的桥梁,实时控导着台湾现代文学的中华文化本质发展方向.

经过对台湾现代文学史上的文学周边文化、作家作品及文学流派、文学思潮等的全方位扫描,本文认为,边缘书写、语言转换、文化隐喻,以及对中华文化的坚韧持守是台湾现代文学史最具规律性的文学现象.

第五篇汉语言文学小论文范文格式:中国现代“文学真实”观念研究(1899-1949)

文学真实问题是文学理论的重要论域,几乎从文学理论甫一诞生的时候起,“真实”与否就成为对文学加以评判的最重要标准之一.在中西文论史上,也形成了种种关于关于文学真实的观念.本文认为,对这些观念加以研究非常必要,因为这此观念关涉到对文学之本质的理解.本文采取以点带面的方式,对中国现代文论史上的文学真实观念进行了一番考察,分析这些观念的具体特征,探讨它们的形成原因,揭示它们在不同时代的发展轨迹及其规律.

在第一章,本文首先通过概念分析和文化人类学角度的考察,对中西文化中的真实观念进行探讨.其次,以西方文学观念史为例,探讨文学真实观念的不同形态,同时也为理解中国现代文学真实观念的发生和形成提供一个西方背景.

第二章专章考察了中国传统文学真实观念的思想基础和历史发展情况.本文借用道家和儒家的“真论”与“诚论”概念对中国传统文学真实论加以概括,认为“真论”与“诚论”是中国传统文学真实论的两种基本观念型态,它们分别以中国道家和儒家思想为基础,它们之间对抗与融合的互动关系主导了中国传统文学真实论的基本历史面貌.本章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学“真论”与“诚论”的考察,为理解中国现代文学真实观念与中国传统文论之间的深层关系提供了一个历史背景.

汉语言文学小论文范文相关参考属性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汉语言文学小文章 大学生适用: 5000字专科论文、2500字高校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22 写作解决问题: 本科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提纲、论文设计 职称论文适用: 刊物发表、职称评中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汉语言文学小学科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汉语言文学小论文范文选题

第三章从晚清时期开始,考察中国现代文学真实观念的发生情况,本章选取梁启超、王国维、早期鲁迅为个案,分析他们的文学真实观念中源于中国与西方、传统与现代的各种观念如何在一起冲突与融合,以及他的文学真实观念在哪些方面、在何种程度上体现出了现代性.

第四章考察五四时期现代文学真实观念的确立与演变.首先分析晚清以降的语言变革与现代文学真实观念形成之间的关系,其次探讨五四时期的科学主义思潮、对写实主义的热衷及其与当时的文学真实观念之间的关系,最后考察在革命文学论争时期,革命文学理论的文学真实观念,探讨其形成与社会状况、时代思潮之间的关系.

第五章考察三十年代文学真实论的概貌,分别从左翼文学阵营和自由主义文学阵营*那个年代文学真实论域的分裂以及这种分裂的原因.此外,本章还专门分析了晚年鲁迅的文学真实观念,展示一个具有独立精神的思想家和作家对文学的独立思考.

第六章考察了从抗战爆发到四十年代末这个历史时期的文学真实观念.本章首先分析*的《讲话》及其阐释者的文论观念,探讨文学真实观念在政治权力话语支配下的变异与影响;其次分析以胡风为首的七月派文论思想,比较其在文学真实观念上与左翼正统派之间的差异,以及这些差异意义、原因和历史影响;最后以张爱玲为个案,试图通过对她的文学观念、由她所引发的文学论争的梳理与分析,揭示出在四十年代的文学观念场域中,不同文学真实话语之间的碰撞与冲突,及其给我们的启示.

本文认为,文学是基于经验的审美形式,表达经验性真实,是文学审美的内在要求;文学也需要理性的参与,理性可以防止文学经验书写的流荡和泛滥;也可以有助于文学表现人类生命的超越性梦想,传达出关于世界与生命的更高的真实.对于文学来说,经验与理性并不矛盾,在理想的状态下,他们能够相得益彰,有助于文学真实更好的传达.但是当理性僭越自身的界限而强制文学表达更多的理性真实时,文学就沦为虚伪意识的傀儡.

这篇汉语言文学小论文范文为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可用于相关写作参考.

汉语言文学小引用文献:

[1] 关于汉语言文学小的论文选题 汉语言文学小论文题目怎么定
[2] 汉语言文学小外文文献 汉语言文学小专著类参考文献有哪些
[3] 汉语言文学小论文大纲格式 汉语言文学小论文提纲如何写
《汉语言文学小论文范文参考 汉语言文学小毕业论文范文[精选]》word下载【免费】
汉语言文学小相关论文范文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