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写作 > 论文格式 > 文章内容

年会计专业论文范文参考 年会计专业毕业论文范文[精选]有关写作资料

主题:年会计专业 下载地址:论文doc下载 原创作者:原创作者未知 评分:9.0分 更新时间: 2024-03-14

年会计专业论文范文

论文

目录

  1. 第一篇年会计专业论文范文参考:法务会计功能重构与治理效果研究
  2. 第二篇年会计专业论文样文:会计治理论
  3. 第三篇年会计专业论文范文模板:注册会计师会计舞弊识别能力研究
  4. 第四篇年会计专业论文范例:会计职业判断研究
  5. 第五篇年会计专业论文范文格式:新中国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政策研究

★本文是100篇免费关于年会计专业论文范文,均为免费优秀可做为年会计专业相关参考文献,是年会计专业相关毕业论文写作必备的免费论文范本格式模板,【快快阅读吧!】

第一篇年会计专业论文范文参考:法务会计功能重构与治理效果研究

多年来国内民生难题凸显,侵占损害民生财产日趋严重,迫切需要集法律、会计、审计、评估等专业知识结构的法务会计解决民生财产侵占.属于英美法系的法务会计20世纪90年代末引入中国,至2014年9月30日共发表780篇以“法务会计”为题的论文,其中:博士论文3篇,基本限于介绍国外法务会计,没有跳出其调查舞弊、损失计量、专家证人、诉讼支持的程序功能界定,没有结合国内本土资源建构法务会计程序与实体功能,法务会计未职业化,难以充分发挥其解决民生财产侵占的独特功能.因此,研究法务会计功能重构与治理效果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本文遵循法务会计本土化与职业化主线,采用实证与规范研究、定性与定量研究相结合方法,按照提出功能重构命题→总结重构理论依据→探索法务会计本质→重构法务会计功能→实证分析法务会计功能治理上市公司违规违法行为效果→实证探究法务会计功能提升民生福利水平效果→建立法务会计功能保障机制的基本路径,致力于解决法务会计功能本土化与治理效果的现实问题.主要研究成果如下:

(1)基于民生视角重构了法务会计本质理论.基于社会、专业、职业和产权等民生视角探索法务会计产生原因,重构法务会计概念、特征、对象与内容,将法务会计界定为特定主体运用法律、会计、审计、评估等工具处理和解决不同主体财产的被非法侵占、受损害赔偿、保值增值问题的社会专业活动,既非会计学也非法学,属于新兴复合学科,对象为不同主体财产,目的是维护不同主体财产安全,最后将法务会计本质界定为维护主体财产契约静态与交易安全,强化安全可靠、高效运行、保值增值的社会产权秩序,建构了法务会计目标.

(2)基于保护民生需要重构了法务会计程序与实体功能.结合法务会计本质,不拘泥于国内外法务会计程序功能界定,建构了保护民生财产利益的法务会计公平程序、治理市场、衡平社会、防控腐败功能,公平程序功能除包括调查舞弊、专家证人、计量损失、诉讼支持程序功能外,还具有协助侦查、评估诉讼、预测仲裁、保全证据、公益诉讼功能,其他三大功能为法务会计实体功能:治理市场功能有治理会计假账、控制决策损失、追索流失资产、创新公司治理功能,衡平社会功能包括缩小贫富差距、防范拆迁冲突、缓和劳资矛盾、监督执法舞弊功能,防控腐败功能有治理商业贿赂、控制贪污挪用、预防职务侵占、监控官员财产功能,设计了各种功能效果评估指标,四大功能模块构成法务会计功能统一体,在理论上探索了法务会计功能的演变机理与外延,从实证上分析了重构法务会计功能的动力与阻力因素,提出了会计假账净收益防控机制、商业贿赂博弈治理模型、官员财产净值监控法,治理会计假账和官员贪腐的出路在于建构会计假账和官员贪腐净收益为负、侵占财产动力为零的机制.

(3)基于微观视角建构了法务会计功能治理上市公司违规违法行为效果实证模型,考察了法务会计治理质量与上市公司违规违法行为的关联性.选取2006—2013年期间总样本486家违规A股上市公司,构造法务会计治理指数、违规发生概率等变量,首次提出法务会计治理指数量化上市公司法务会计治理质量.法务会计治理指数是上市公司所处政治、市场与法律环境等五个方面的32个指标通过层次分析法计算得出的综合指数.通过构建三个模型、检验三个假设、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法务会计治理质量的指标权重,通过变量描述性统计和相关性分析,发现上市公司违规违法行为发生概率、发生频率、严重程度与法务会计治理指数负相关.利用二元logistic回归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法,发现法务会计治理质量负向调节上市公司违规违法行为,法务会计治理质量越低的企业越容易发生违规违法行为,且发生频率越高、程度越严重.

(4)基于宏观视角建构了法务会计指数与民生福利水平相关性实证模型,考察了法务会计程序与实体功能提升民生福利水平的效果.一是通过选取2012年国内东、中、西部6个省份30个城市的22个民生福利指标数据,采用因子分析法计算30个样本城市的民生福利指数.二是采用法务会计指数衡量一个地区的法务会计发展水平,设计由公平程序、治理市场、衡平社会、防控腐败四个功能模块14个指标构成的法务会计指数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计算了30个样本城市的法务会计指数.三是运用SPSS17.0软件分析得出30个样本城市的民生福利指数与法务会计指数的相关性较高,模型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法务会计指数系数2.397,显著性水平1%,表明法务会计水平与民生福利指数显著正相关,法务会计程序与实体功能能够提升民生福利水平,通过对民生福利指数与法务会计指数独立T检验,表明法务会计发展质量对民生福利水平具有较强的相关性.


https://www.mbalunwen.net/junshi/86432.html

(5)基于充分实现法务会计程序与实体功能建构了法务会计功能保障机制.一是建立法务会计主体秩序.建构法务会计司法主体、执法主体、单位主体、*主体,分别在不同的区域和边界履行职责,实现主体财产的安全、保值、增值使命.二是建构法务会计职业机制.建立法务会计职业的权利义务、职业准入、执业独立、信息保密、利益保障、风险控制和职业担保机制,建构法务会计本土化职业结构,充分实现法务会计功能和使命.三是制定法务会计责任制度.建构法务会计*责任为基础、法务会计民事责任为主导、法务会计刑事责任为重心、法务会计行政责任为补充的法务会计责任制度,推动法务会计职业可持续发展.

第二篇年会计专业论文样文:会计治理论

现代会计发展的历程表明,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会计由单纯的私人事务变成事关多种利益主体、具有社会属性的公共事务.伴随着会计属性的变化,社会对其所采取的态度也经历了从自由放任到实施管制的转变.而且,这种转变并非是自然形成的产物,而是经历了由乱到治的痛苦过程.会计管制从产生至今已走过了将近一个世纪的历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然而,进入新世纪,随着欧美资本市场上安然、世通、施乐、特拉马特等会计*案的暴光以及国内银广夏、郑百文、蓝田股份等一系列财务丑闻的先后被揭露,会计又到了需要作出选择的十字路口.即给我们提出了一个会计是在加强和改进管制的道路上继续前行还是另辟蹊径的问题.

回顾欧美会计发展的历史不难发现,现代会计的发展经历了从自由放任到政府监管的历程.和经济中自由主义思想占统治地位一样,1933年以前的会计也是自由放任的会计,而会计中的自由放任行为已被史学家证明是造成1929—1933年的经济大萧条的原因之一.正是从那时候开始,会计走上政府监管之路,并且达到了当前详细规则监管的程度.然而详细的规则监管也未能从根本上解决在两权分离的情况下,经营者编制的财务会计报表偏离企业实际状况的问题.纵观会计发展的历史,无论是单纯依赖市场调节的自由放任还是运用政府调控力量的政府监管都未能避免会计中的*,并在历史上造成了经济灾难.鉴于此,本文以《会计治理论》为题,试图在借鉴现代治理理论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会计的全面治理理念,以期建立一个系统、科学的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财务会计治理理论体系.

全文除导论外,由七章所组成,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会计治理的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了分析论证.具体内容如下:

一、会计治理机理论

研究会计治理的基本理论,首先必须弄清什么是“会计治理”.它是本文立论的基础,也是本文研究不能回避的问题.

首先在厘清“治理”基本含义的基础上,提出了广义和狭义的两个会计治理概念.广义地讲,会计治理泛指对会计活动进行监督、控制、调节、协调和管理的规范和制度安排的集合.从治理的层次讲,既有宏观层面的会计治理,也有微观层面的会计治理;从治理的内容讲,既有以法律制度为基础的依法治理会计,也有以*道德为基础的以德治理会计;从治理的范围讲,既有以市场参与者、管理者、服务者共同组成的利益相关者实施的公司(企业)外部会计治理,也有以产权制度、两权分离下的委托*关系为基础的公司(企业)内部会计治理.狭义地讲,会计治理就是为了保证企业所提供的会计信息真实、完整、客观、公正的制度安排.

其次在对会计治理概念进行界定的基础上,本文通过对现代公司治理理论基础的分析借鉴,认为会计治理的理论基础也是现代企业理论中委托*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等.财务会计信息既是解决两权分离条件下建立的委托——*关系中,委托方和受托方信息不对称的重要手段,同时又是信息不对称产生的重要源头之一.因为,作为受托方的经营者,在取得企业的实际控制权的同时,也就充当了会计信息的生产、发布和传播者的角色.这样,会计信息的提供者与会计信息的使用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就是不言自明的了.因此就有必要在现代企业理论的指导下,解决会计治理问题,构建会计治理的新机制.

研究会计治理的目的是要构建一个科学、高效的会计治理体系.本文在借鉴“商业环境的九月模型”(SEPTEmber model)的原理的基础上,构建了“会计治理模型”.为本文的后续研究打下了基础.

二、会计法治论

会计法治,就是依法治理会计事务,协调、平衡会计活动中各种利益关系.这也是我们所要讨论的会计治理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对此,我们首先分析了会计治理的理论依据和法制环境.依法治国方略和市场经济就是法制经济的理论研究成果为会计法治的实施及其有效运行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制度基础.具体而言,会计法治是依法治国方略在会计领域中的具体运用;实行会计法治,则是“市场经济就是法治经济”的具体化.

其次,分析了会计法治的前提条件.相对健全的法律制度是依法治国的前提;全社会形成了一定水平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是全面落实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的基础.那么,建立健全会计法规制度即是实现会计法治的前提;提高会计事务参与者(主要是会计人)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则是会计法治的基础.我国的会计法制建设经历三个发展阶段:(1)以1985年《会计法》的颁布为标志的会计法制初步建立;(2)以1992年的《企业会计准则》和1993年《会计法》的第一次修订为标志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会计法制的基本形成;(3)以1999年《会计法》的第二次修订为标志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会计法制趋于完善.经过三阶段的发展,我国会计法制的法律制度基础基本形成,而进一步提高广大会计人员的法律素质则是会计法之成败的关键.

再次,在上述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本文对我国会计法治的现状、成因进行了理性思考.我国现行的法律规范体系带有明显的时代特点和明显的缺陷:(1)经济发展的滞后使法制建设缺少了必要的动力,具有经验性和实用型的特点;(2)法律体系结构理论不统一、不规范,存在疏漏;(3)立法体现部门利益过多,法律冲突明显.我国现行法律规范体系的这些特点和存在的缺陷,对会计法律规范体系的影响是十分明显的.其主要表现在:(1)《会计法》及其所统率的会计法规制度带有浓厚的行政法规色彩;(2)会计法律责任的追究只注重行政处罚和刑事处罚而忽视民事责任赔偿;(3)与其他相关法律缺乏基本的协调.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对会计法律规范体系各层次进行了法理分析,并得出结论,会计准则与一般法律是相辅相成的,一方面,从会计准则本身的内容结构来看,它并不构成有关法律的附属,它有着自身的独立性;另一方面,它对公司法、税法、证券交易法及有关法令的制定与修订有积极的参考意义或促进作用,能够防止公司法等一般法律有关会计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规定的膨胀化.最后对提高我国会计法治水平提出了对策建议.

三、会计德治论

会计治理除了依靠健全的法制,实施依法治理之外,还必须借助道德的力量实行以德治理.为此,我们首先从德治内涵界定和本质认识着手.所谓德治,即是相对于“法治”的“道德之治”,德治的基础是道德.马克思、恩格斯认为,道德不是神的意志,不是人所固有,也不是人的主观意识所派生的,“一切以往的道德论归根到底都是当时的社会经济的产物”.道德产生于人的社会生活,是由一定社会的经济关系所决定的一种特殊社会意识.

会计德治是社会德治的组成部分之一,是相对于会计法治的会计道德之治.会计作为现代市场经济体系中一个不可或缺的职业,为了维护它的长远利益和整体利益,使自己在激烈的职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除了要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制度之外,还需要有一个全体职业成员共同遵守的会计道德.通过会计道德来调节会计职业与其他社会成员之间的关系以及会计职业成员之间的关系就是会计德治的表现.所谓会计德治就是充分发挥会计职业道德的作用,发挥人的精神力量的作用,使会计活动的参与者自觉地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以会计道德自觉规范其行为,达到进化会计空气,提升会计职业声誉的目的.会计德治至少要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治理会计要用德;二是治理会计要有德.

为了正确地理解会计职业道德,本文首先从*上厘清了会计职业道德关系.会计*是指会计职业群体在会计职业活动中形成的善恶观念、价值取向、价值判断标准及其情感表达方式、行为规范和行为习惯的总和.笔者认为会计职业道德关系是由会计从业人员在职业生活中所处的职业地位决定的.历史地考察,在会计职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大致经历以下几种职业定位:(1)自然经济时代的“管家”;(2)简单商品经济时代的“账房”先生;(3)市场经济时代的职业会计师.

在西方发达国家,会计师与医生和律师共称为市场经济中的三大职业.据此,本文提出了会计师(包括会计人员)对职业道德有特别要求的观点,因为:(1)会计是与钱打交道的职业,特别要求会计人要经得起金钱的诱惑;(2)会计在现代企业的委托*关系中的特殊地位要求其诺守客观、公正的立场;(3)会计的不确定性特别要求会计人员要有高尚的职业操守.

会计德治从本质上说是依靠道德的维系来得以实现.与会计“法治”比较,具有浓厚的理想化色彩、自律性、前卫性、法治的基础性和广泛性的特点.会计德治德这些特点,使得其在会计治理中具有独特的作用:(1)会计德治是维护会计秩序的调控器;(2)会计德治是深化会计改革的助推器;(3)会计德治是发展会计事业的方向盘.

本文还认为,要使会计德治能够顺利实施,必须要有一个完善的会计职业道德运行的系统,否则德治就会成为一种空谈.对此,我们在对我国会计职业道德建设简单回顾的基础上,提出了构建会计德治运行机制的设想.

四、会计的政府治理论

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和市场都是调节经济的两个不可或缺的手段,二者相互补充,缺一不可.既不存在“只有市场”的社会,也不存在“只有政府”的社会.为了弥补市场机制的不足,本文建立会计治理机制中,充分考虑了政府的作用.首先是政府在会计治理中通过会计规则的制定发挥基础设施建设的作用.现代企业会计信息的生产和披露必须遵循具有权威性、公认性的会计规则才能客观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及其*流量的情况.制定一套高质量的会计规则是实现会计治理的基础设施,为会计治理奠定了制度基础.尽管在世界范围内存在由政府制定会计规则和由民间会计职业团体制定会计规则两种模式,但是,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在我国会计规则的制定权都是由政府来来行使的.因此,政府会计规则制定权的行使也是其在会计治理中发挥作用的方式之一.

其次是政府在会计治理中依靠行政管理职能进行会计工作管理.政府在会计治理中作用的发挥,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对会计工作的管理.这也是我国政府主导型会计治理模式的重要特征之一.在长期会计管理实践中,我国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会计工作管理体制,为会计治理的实施提供了强大的组织体系.

再次是政府在会计治理中运用政府审计的强制手段以及依法有权对企业会计进行监督的政府相关部门实施监督.有效的会计治理有赖于政府监督机构的有效监督机制的执行.政府审计是执行会计监督的最为主要的专业部门.而在我国《会计法》规定的会计监督体系中,除了政府审计监督外,还有财政、税务、人民银行、证监会、保监会等在各自的行政管理职责的执行中行使会计监督权.因此,在我国现行的会计法律规范体系下,一方面政府审计质量直接决定着会计治理的成功与否;另一方面发挥政府各有关会计监督部门在会计治理中的协同作用也至关重要.

五、会计的行业治理论

会计职业是会计治理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在市场经济运行中,“会计职业存在的理由是满足企业和投资者有效利用信息资源的共同需要,并以提供签证信息这一专业服务实现之.”这是因为在企业和投资者之间存在着潜在的冲突,即企业有提供低质量信息的动机,而投资者又缺乏足够的能力验证信息质量,因此需要由独立的第三者——职业会计师来提供审计服务.从会计治理角度来看,注册会计师审计既是利益相关者利益协调的机制,也是利益相关者利益协调的结果.

首先,本文讨论了会计行业在会计治理中的作用机制.会计行业要在会计治理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取决于其所提供的审计服务的质量.即通过注册会计师高质量的审计达到监督企业经营者的会计行为,为利益相关者提供真实、完整的会计信息的目的.如何确保注册会计师审计的质量,既是整个会计治理中的一个重要课题,也是注册会计师行业自身治理的一个永恒的话题.通过理论分析,得到了最优的注册会计师审计质量保障机制应该是政府监管和行业自律的并存的结论.并且在二者之间找到一个监督权利合理安排的均衡点.

其次,对会计的行业治理的基础——注册会计师审计质量保障机制的构建进行了分析.我国的注册会计师事业是伴随着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而发展壮大起来的.在充分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基本形成了包括注册会计师职业资格认定、审计标准制定、审计责任约束、审计质量控制和检查等5方面的内容审计质量保障体系,它们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来保证注册会计师的审计质量,并共同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对注册会计师审计质量进行贯穿审计前、审计中和审计后的全过程的保证.

再次,在分析我国会计行业面临的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改进行业管理,发挥会计行业在会计治理中的作用的建议.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我国的注册会计师职业取得喜人的成就,但是在前进中也存在许多问题和矛盾,需要进一步加以改进.一是,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面临着我国加入WTO后会计服务市场的开放带来的挑战;二是,我国会计师事务所内部管理中存在领导机制落后和分配制度落后的问题.

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1.面对开放会计服务市场完善会计职业治理的对策.即应采取健全规则体系、改革行业协会和提高竞争能力等措施.2.改革会计师事务所内部管理的对策.主要有:(1)以改革会计师事务所的领导机制作为创新会计师事务所运行机制的关键;(2)以改革会计师事务所的管理机制作为创新会计师事务所运行机制的重点;(3)以建立有效的会计服务机制作为创新会计师事务所运行机制的目标.

六、公司内部会计治理论

现代财务会计产生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接受委托的经营者负有定期向企业外部各利益相关者报告受托责任履行情况的义务.报告的主要形式则是编制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及其*流量的财务会计报表.因此,会计治理要保证企业对外报告的财务会计报表能够提供反映企业真实情况的会计信息,那么,首先必须加强对公司内部的会计治理,使虚假的会计信息不能轻易流出企业.

本文首先从公司治理理论的角度对公司内部会计治理的必要性进行理论分析,分析的结果表明,经营者存在违背已有的会计规则而披露虚假会计信息,以使自己收益而使企业其他利益相关者受损的动机,这种动机便决定了在企业中有实施会计治理的必要.在现行的公司运作的法制环境下,公司会计治理是植根于公司治理的制度之中的.而各国的法律传统和文化背景的不同,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了三种不同公司治理模式:(1)以英美为代表的外部监控型公司的治理模式;(2)以日德为代表的内部监控型公司治理模式;(3)以东亚为代表的家族监控模式.不同公司治理模式形成了不同的会计治理制度安排.英美国家实行单层制的公司治理结构,公司监督职能一般由董事会中设置的次级委员会,特别是由独立董事担任的审计委员会行使.审计委员会的日常监督加上具有超然独立性、由股东任命的执行财务审计功能的外部审计师(external auditors)以及审计委员会在日常监督中对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的工作结果的应用和依赖构成了包括财务控制、财务会计信息的生产、披露控制在内的公司内部监督控制基本模式.日德的公司治理结构采用的是双层制.公司设股东大会、监事会和董事会三个机关.监事会和董事会呈垂直的双层状态.形成公司股东大会选举产生监事会,监事会任命董事会成员,监督董事会执行业务,并在公司利益需要时召开股东会会议的包括财务控制、会计信息披露在内的治理模式.董事会按照法律和章程的规定,负责执行公司业务.

然后分析了我国公司内部会计治理中存在的问题.一是按我国《公司法》规定的设置的公司监事会运作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1)监事制度本身存在缺陷;(2)监事办事机构和人员存在局限性;(3)监事来源存在局限;(4)监事地位存在局限;(5)监事地素质在局限.二是现行法律规范对会计治理制度安排的影响及其存在的矛盾.即尽管依据《公司法》规定设置的监事会与引进独立董事制度后设置的审计委员在职责权限上产生矛盾和冲突.监事会与审计委员会存在职责重叠问题,如果不加以解决,当前所采取的一系列改革措施的效果都将大打折扣.它要么使得二者相互推委,谁都不负责;要么二者争持不下,产生新的内耗.使财务控制权、会计信息生成的决策权等完全由经营者等“内部人”控制.

最后,针对我国

第三篇年会计专业论文范文模板:注册会计师会计舞弊识别能力研究

自18世纪英国南海公司舞弊案催生独立审计以来,注册会计师就作为经济*,成为公司会计舞弊控制的重要防线.公司会计舞弊程度很大程度取决于注册会计师的舞弊识别能力,在一定意义上,注册会计师的会计舞弊识别能力与公司会计舞弊行为的程度呈负相关.而国内外学者对此问题的研究并未达成共识,尤其是对国内情况更是如此,有些方面研究甚至尚存空白.因此系统研究我国注册会计师的会计舞弊识别能力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基于此,本研究借鉴会计学、经济学、管理学、统计学、计量经济学等多种学科知识,理论联系实际,运用规范分析与实证检验相结合,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系统阐述并界定注册会计师的会计舞弊识别能力及其相关概念,构建会计舞弊识别能力的分析框架,实证检验和分析我国注册会计师专业胜任能力和审计独立性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检验注册会计师是否能识别会计舞弊,并分析影响我国注册会计师会计舞弊识别能力程度的主要原因.在此基础上,从提高注册会计师的专业胜任能力和审计独立性两方面提出相应的政策与建议,同时指出当前政策的重点,以期为政府立法、监管层监管、投资者决策、银行信贷等利益相关者进行相关决策提供理论参考,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注册会计师的会计舞弊识别能力,降低上市公司的会计舞弊行为,促进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

本课题在运用契约理论、博弈理论等相关理论构建注册会计师会计舞弊识别能力的分析框架基础上对注册会计师会计舞弊识别能力进行了实证检验,主要内容及结论如下:

1.理论分析方面:

(1)由会计舞弊识别能力概念界定演绎出专业胜任能力和审计独立性是影响注册会计师会计舞弊识别能力的两大基本要素.根据契约论,审计内部契约通过内部各要素的投入形成注册会计师的专业胜任能力,注册会计师会因审计客户的“敲竹杠”行为而减少专用性资产的投入,从而降低其会计舞弊识别能力.审计外部契约通过正式契约形成注册会计师对审计委托人的经济依赖,从而对审计独立性产生制约作用.非正式契约反映的是关于审计者的职业道德和执业能力的制度安排,形成对注册会计师行为的约束.

(2)注册会计师的专业胜任能力可分为注册会计师从业人员胜任能力和会计师事务所整体胜任能力(即行业专长水平的高低)两个层次.前者是后者的前提和基础,后者是前者的保障,二者在互动的过程中,最终是以事务所整体专业胜任能力—行业专长呈现于社会公众面前.除了注册会计师从业人员的素质之外,专用性资产投入、审计市场结构、审计地域性、客户对注册会计师的选择等也是影响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专长的重要因素.

(3)审计外部契约制度安排决定了无论是作为弱势利益主体的中小股东还是作为强势利益主体的公司管理当局都是注册会计师的衣食父母,区别在于前者是通过未来收益(声誉)制约审计者的行为,而后者可以通过当前的收益(经济依赖性)胁迫审计者.注册会计师的利益倾向就反映了强势利益主体和弱势利益主体之间的力量对比.市场化程度、监管力量和法制力量则从外部约束市场参与人包括审计者的机会主义行为,从而改变契约各方力量.因此审计独立性水平最终取决于公司管理当局与中小股东、市场力量、监管力量和法制力量之间的力量对比.

2.实证检验方面:

(1)以2002-2008年A股作为研究样本,研究发现我国注册会计师的专业胜任能力(行业专长)总体水平较低,且地区发展不平衡,地区间差距较大,但总体呈逐年上升趋势.从内部影响因素来看,注册会计师从业人员的知识结构为注册会计师的专业胜任能力做出较大贡献,学历作用也日渐显露,但从业经验作用在统计上还不显著.从外部影响因素来看,事务所在特定行业的投入、审计市场结构、客户业务的复杂性、行业竞争程度以及审计地域性都与事务所行业专长正相关.说明这些因素的存在有助于我国事务所行业专长的培育,为我国事务所行业专长培育指出方向和手段.

年会计专业论文范文相关参考属性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年会计专业论文范文素材 大学生适用: 3000字在职论文、10000字研究生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10 写作解决问题: 学术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任务书、论文小结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发表、高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年会计专业课题 论文题目推荐度: 免费年会计专业论文范文选题

(2)运用博弈证明注册会计师的审计独立性水平是各方力量较量的结果,并随各方力量对比变化而动态变化.运用A股样本数据对我国注册会计师的审计独立性进行现状分析发现,注册会计师的行业专长与审计独立性呈现背离的异象,原因是事务所为保持其声誉,优质事务所倾向于选择优质客户,同时优质客户也倾向于选择优质事务所.在控制事务所的专业胜任能力之后,实证检验审计独立性影响因素发现,管理当局与中小股东、市场力量、监管力量、法制力量从两个不同方向共同作用于注册会计师的审计独立性,但是市场力量、监管力量、法制力量的作用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3)运用因子分析法和典型相关分析法对会计舞弊识别能力与会计舞弊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和检验,研究发现目前我国注册会计师可以识别上市公司的会计舞弊,但程度较低,原因在于事务所的行业专长水平较低.在注册会计师的会计舞弊识别能力中,审计独立性发挥着较大的作用.专业胜任能力高的事务所对由于财务状况不佳导致的会计舞弊具有较强的识别能力,即不仅能发现而且能以非标准意见进行反映.而在公司治理结构缺陷方面,仅对由于公司行为特征、动态性特征和独立性特征存在缺陷所导致的会计舞弊具有较高的识别能力.

3.政策建议方面:

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提高注册会计师会计舞弊识别能力的政策与建议.一是提高注册会计师的专业胜任能力,包括提高注册会计师的学历层次、丰富其知识结构、增加实务经验、加强后续教育,调整事务所的竞争策略、增加特定行业专用资产的投入、建立寡占型的审计市场结构、适度降低行业的竞争程度、发展大规模事务所、事务所按行业跨区合并等;二是提高注册会计师的审计独立性,包括增强注册会计师的经济独立性、增强中小股东的力量、加快市场化进程、加强监管力度、增强法制力量,加大处罚力度和执行力度等.在提高注册会计师的专业胜任能力与审计独立性之间,当务之急应将重点放在提高其执业水平上.对于由财务状况因素和内部控制因素导致的舞弊行为中,重点在于提高注册师对后者的识别能力上,具体做法:一是关注公司内部控制缺陷、二是加强内控业务学习和培训、二是加强与公司内部审计的交流与联系、四是加强有关内控制度规范建设.

第四篇年会计专业论文范例:会计职业判断研究

会计是一个人为的信息系统,会计基本程序和方法的运用很大程度上离不开会计职业判断,但是长期以来,无论是理论界还是实务界,都未给予会计职业判断应有的重视.特别是在我国,由于历史原因,会计职业判断是最近几年随着会计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才提倡的.从总体上看,目前我国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水平还很低,很多会计人员仍然习惯于按照现成的规定生搬硬套,缺乏职业判断的意识和主动性,整体的专业素质也有待提高,远远不能满足会计制度改革的要求.因此,现阶段对会计职业判断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本文以企业财务会计中涉及的会计职业判断为主要对象,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围绕会计职业判断的基本理论问题、一般过程与方法、主要内容以及判断质量的改善等展开了比较系统、深入的研究.全文由十一章组成,总体可分为五部分.

第一部分包括本文的第一至第三章,主要对会计职业判断的内涵从不同角度进行了阐释.第一章会计职业判断探源,界定了会计职业判断的涵义,认为会计职业判断是指会计人员根据会计法律、法规和规章等会计标准,充分考虑企业现实与未来的理财环境和经营特点,运用自身专业知识和职业经验,通过识别、计算、分析、比较等方法,对不确定性会计事项所作的裁决与断定的思维过程.进而分析了会计职业判断的成因,指出判断往往与不确定性联系在一起,会计职业判断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会计认识的多元性及会计规则的不完备性.从本质上说,会计职业判断既是一种正确执行会计规范的会计行为,也是一种人脑进行信息处理的认知过程,本文正是从这两个方面进行研究的.最后比较全面地总结了会计职业判断的特点.第二章会计职业判断要素,从系统论的角度出发,把会计职业判断置身于社会经济环境中,研究了会计职业判断的构成要素和环境影响因素,以及二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会计职业判断的构成要素包括:会计人员、会计事项和会计职业判断手段,其中会计人员是影响会计职业判断最为直接的因素.会计人员在做出判断时,既要受到其内在心理因素的制约,又要受到外在环境的影响.第三章会计职业判断相关概念辨析,分析了会计职业判断与会计政策选择、盈余管理、审计职业判断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探讨了会计职业判断与会计确认和计量之间的关系,从而正确地把握会计职业判断的内涵.

第二部分包括本文的第四至第六章,主要围绕会计职业判断的一般过程与方法,研究了会计职业判断的目标、原则、标准、方法、形式、模式等基本理论问题.会计职业判断目标是整个判断行为的导向,本文结合会计目标的研究,提出会计职业判断目标应是一个分层次的体系,包括终极目标、可操作性目标和具体目标.终极目标是真实、正确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流量情况.由于客观事物的复杂性和人类认识的有限性,终极目标在现实社会中却不具备可操作性,于是需要探索和寻求能够近似地充当真实性标准的替代物,我们称之为可操作性目标.在现行会计实务中,可操作性目标为合法、公允地进行会计事项处理和财务报告编制.文中进一步将可操作性目标予以具体化,使其更便于理解和操作.而具体目标会计职业判断研究是针对具体的会计判断事项而言的,不同的判断任务有不同的具体判断目标.会计职业判断原则是会计人员在进行会计职业判断时应遵循的一组指导性标准或建设性意见,本文提出了七条基本的判断原则.会计职业判断标准是作出会计职业判断的依据,主要包括会计法规、会计理论、行业惯例、有关事实和其他标准,其中,法规标准是最常用和最直接的,因此文中详细研究了法规标准的组成内容及其基本框架.会计职业判断方法是会计人员为了达到判断目标而采取的具体措施和手段.本文总结了一些常用的会计职业判断方法,并考察了会计职业判断的不同形式.会计职业判断模式是会计人员进行职业判断可遵循的基本范式.本文分别从行为活动和认知过程的视角出发,归纳了会计职业判断的过程模式和认知模式.过程模式揭示了会计人员进行职业判断应遵循的基本步骤,认知模式揭示了会计人员作出判断的内在心理活动过程,并通过分析该过程的主要特征,探究可能发生判断偏误的机理,寻求改善判断准确性的途径.

第三部分包括本文的第七和第八章,主要探讨会计职业判断的主要内容,及在几个重要会计事项中的实际应用.第七章会计职业判断的内容,分别从会计处理程序的角度和会计确认、计量、记录、报告四个环节考察了会计职业判断的主要内容,指出了会计职业判断的广泛性,并按照不同的标志,对会计职业判断进行了恰当的分类.最后以《企业会计制度》为基础,归纳了其中需要进行判断和选择的事项,以便进一步对其进行分项研究.第八章几个会计职业判断事项的探讨,选择了几项对会计职业判断要求比较高,在实务中遇到的问题比较多,且容易被滥用作为盈余管理手段的会计事项进行深入探讨.这部分与实务的联系比较紧密,并且运用典型调查的方法揭示了目前会计实务中存在的问题.

第四部分是本文的第九章,会计职业判断质量,主要与会计职业判断的结果有关.现实中,会计职业判断经常被一些别有用心

第五篇年会计专业论文范文格式:新中国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政策研究

《礼记·,礼运》言,“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长期以来,在课程政策的研究中,学术界普遍关注的是基础教育领域,从政策的视角对职业教育课程进行研究的成果十分匮乏.论文以新中国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政策为研究对象,从政策的视野探索我国中等职业教育课程发展变迁的内在规律.在综合利用各种方法的基础上,全面研究了我国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政策的历史轨迹、价值取向、过程和动力,尝试探寻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政策发展的内在规律,论文主要开展了以下研究:

一、全面梳理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部门颁布的与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有关的政策文件.从政策文本的数量、主体、主题等方面进行了统计分析,通过研究发现,在改革开放之前,我国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政策,表现出更多的个体精英决策模式;改革开放之后,课程政策决策的团体协调模式明显;在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政策的主题分布中,思想政治课程具有突出地位.通过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政策的变迁路径可以看出,课程政策环境由封闭性向开放性转变,课程政策制定主体、课程目标由单一性向多样性转变,课程模式由简单转性向复杂性转变,课程实施由急进性向渐进性转变.课程政策的领导权在集中和分散之间呈现出一种特殊的钟摆式运动,这表明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道路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曲折性与复杂性并存.

二、探究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等方面对课程政策产生的影响.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政策呈现出“大一统”的特征,着重培养学生的集体服从意识和大局意识,淡化和忽视学生个体身心发展需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中等职业教育课程的目标、结构、内容等方面表现出了不同的特点,尤其是随着知识经济的来临和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加剧,促使中职课程改革朝纵深发展,要求培养的人才能跟得上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的步伐.在改革开放之前,我们全面借鉴苏联的社会主义文化成果,包括文学、艺术、教育等方面,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受苏联模式的影响非常深远,文化呈现出单一性特征,而文化的单一性直接影响到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政策的单一性,主要表现为借鉴苏联的“三段式”课程模式.在改革开放以后,我国文化总体上得到了多元化的发展,对课程教学组织方式的多元化、教材编写的多元化、课程改革借鉴对象的多元化产生了深远影响.根据科技发展的需求,我国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政策从课程目标、模式、内容等方面作出了相应调整.

三、反思了我国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政策的价值取向.任何一项与政策有关的研究,都避不开价值取向的问题,价值取向关系到政策制定者所要达到的目标和计划.公平与效率是我国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中无法回避的问题,在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过程中,仅以“效率”或“公平”概括一个时代中等职业教育课程的价值取向还是有失偏颇,尤其是新中国成立30年的这段时期,由于国内外政治经济发展的复杂性,与课程有关的政策中,公平与效率以一种复杂混合的方式出现,不能对其进行单一的价值判断.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政策的“学科本位”和“社会本位”价值取向表面上呈现出一种对立的关系,但在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过程中,这两者达到一种非正常的融合,即一方面实行“三段式”课程模式,开展一种“学科本位”的课程教学活动,另一方面又强调生产实践课的重要性,强调课程教学活动的“社会本位”取向.在改革开放以前,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政策呈现出“唯国家化”取向,即加强对社会和个人的控制是课程政策的重要目的,课程政策的制定、实施和评价仅属于国家活动的范畴;改革开放以后,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政策的“唯国家化”取向有所减弱,但课程改革的根本权力,还是控制在政府手里.我国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政策的发展过程中,其价值取向呈现出一定的路径依赖,不同的路径依赖具有不同的效应,有些路径依赖的效应是正面的,有些路径依赖的效应是负面的.路径依赖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受到渐进决策模式和精英决策模式的约束,二是受到课程政策参与主体利益博弈的影响.

四、探寻了中职课程政策的动态运行规律.任何一项政策,都离不开制定、实施与评价的过程,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政策也不例外.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政策的参与主体,包括体制内主体和体制外主体,体制内主体主要包括立法机关、行政机关、执政党;体制外主体主要包括利益集团、公民个体、新闻媒介.在1949—1977年之间,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政策呈现出个体精英和完全理性的决策模式;从1978年至今,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政策呈现出渐进、有限、团体和系统的决策模式.在课程政策的具体实施过程中,还存在许多问题亟待解决,主要有象征性的政策执行、断章取义的政策执行、观望式的政策执行、照搬照抄式的政策执行.在课程的评价中也存在许多问题,主要有评价方法单一、评价目标的模糊性与易变性、评价主体的单一性、评价结论未必能受到政府部门的重视,其本质是课程政策参与主体之间的利益博弈.

五、开展了案例实证研究.选取了一所国家级中职示范学校,在对政策背景、地区背景和学校背景进行全面了解后,深入课程教学一线进行了调查研究,全面了解该示范校课程政策的执行情况.该校成立了专门的领导小组,由校长担任组长,各个专业分别开展具体课程改革.机电系调整完善了课程结构、积极开发校本课程、实施工学交替;汽车维修系基于工作进行核心课和精品课建设,进行校厂一体项目课程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建设;数控专业进行了课程体系改革,校本教材开发,开展了工学结合,进行课程教学质量监督;计算机专业校企合作建立CPPI课程体系,开发项目化专业课程教材,实施理实一体教学模式,建立适应工学交替的评价体系;会计专业构建了应用型的课程体系,创新了课程实施的模式,利用校企合作做好专业核心课建设.许多老师表示,决策者应该深入基层一线进行广泛调研,减少课程政策与实际需求的脱节,教师的工资待遇及其他相关利益也应当在课程改革中得到保护和提高,只有这样才能以减少教师对课程改革的抵触情绪,使相应的课程政策得到切实有效的贯彻执行.

六、针对我国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政策制定、实施和评价中存在的问题,论文从生态主义的视角,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措施和手段,对机制进行了创新.生态主义的产生与发展,一直与*政治理念的发展变化是紧密相连的,这是本文能够从生态主义的视角对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政策进行研究的内在基点.生态主义的整体、联系、发展、和谐、协调等理念,与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政策具有内在的统一性与一致性.从生态主义的立场来看,在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政策的制定—实施—评价过程中,应当综合考虑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对课程政策的影响,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政策价值取向应由单一转向多维,更多的呈现出一种综合化的取向.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政策的制定应当吸收理性、渐进、精英、政治系统和团体等决策形式的优点,全面综合利用,课程政策的执行应充分考虑政策执行的适用性、范围的有限性、实施的动态性、影响的广泛性等特点;课程政策的评估应秉持全面、发展、联系和协调的理念,对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政策进行科学客观的评价.

本文关于年会计专业论文范文,可以做为相关参考文献.

年会计专业引用文献:

[1] 财务会计专业论文题目 财务会计论文标题怎样定
[2] 新颖的成本管理会计论文题目 成本管理会计专业论文题目怎么拟
[3] 电子商务会计专业论文选题 电子商务会计论文题目选什么比较好
《年会计专业论文范文参考 年会计专业毕业论文范文[精选]》word下载【免费】
年会计专业相关论文范文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