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写作 > 论文格式 > 文章内容

社会调查方法论文范文参考 社会调查方法毕业论文范文[精选]有关写作资料

主题:社会调查方法 下载地址:论文doc下载 原创作者:原创作者未知 评分:9.0分 更新时间: 2024-04-02

社会调查方法论文范文

论文

目录

  1. 第一篇社会调查方法论文范文参考:南京国民政府社会调查研究
  2. 第二篇社会调查方法论文样文:抗日战争时期西南联大在云南的地理与人口国情调查实验
  3. 第三篇社会调查方法论文范文模板:南开经济研究所“学术中国化”研究(1927-1949年)
  4. 第四篇社会调查方法论文范例:整合与互动
  5. 第五篇社会调查方法论文范文格式:濒危档案文献遗产保护策略研究

★100篇免费社会调查方法论文范文,为你的写作提供相关参考,可用于社会调查方法方向的硕士论文和本科论文写作参考研究,每一篇都是经典优秀的范文格式模板,【赶紧阅读吧!】

第一篇社会调查方法论文范文参考:南京国民政府社会调查研究

近代中国政府社会调查肇始于清末新政时期,中经北京政府时期,至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形成规模,并对中国近代化进程起到了推动作用.整体认知近代政府社会调查在社会变迁中的作用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本文考察的对象,主要是南京国民政府主持的社会调查,所依靠的资料主要包括当时政府各机关公布的调查报告、各省市政府出版的政府公报和市政公报、各省市建设厅出版的建设公报、政府各调查统计机构出版的调查统计刊物以及一些商业刊物,比如《银行周报》、《工商半月刊》等,此外还包括一些档案资料.

整体研究与个案分析相结合、定量分析与定性研究相结合是本文的主要研究方法.文章首先对于南京国民政府社会调查进行了整体研究,然后选取了资源委员会、地质调查所作为个案进行考察,并且将山东省政府作为地方政府的典型进行分析,力求点面结合,全面展示南京政府社会调查的整体面貌;另外本文分别对南京国民政府、地质调查所和山东省政府的社会调查数量作了统计,并在此基础上作出进一步分析,力求反映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社会调查的整体状况和特点.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之后,出于建国的需要,对社会调查的重要性有着较为清醒的认识,由此促成了政府社会调查的大规模开展.

就时间而言,1929年政府社会调查数量开始大幅上升,1935年骤然下降;就地域来讲,1937年之前全国各省区几乎均有调查,但多寡不一,调查大多集中在政治、经济、文化发达的省区,但是1937年之后情况发生了变化,调查向西部地区倾斜;就内容而言,政府社会调查内容丰富,涉及社会生活方方面面,其中经济调查数量最多,其次是社会调查.

社会需求是政府调查勃兴的直接动因以及与社会行政、社会改良关系密切是南京政府社会调查的两大基本特点.其中,行政与社会调查的关系是最为根本的,政府青睐社会调查的最主要原因是要通过调查社会事实为其施政提供数字化的依据.社会调查与政府政策制定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但有时由于条件所限,又会出现“因果不对称性”的特点.

受历史条件所限,南京国民政府社会调查活动及结果不可避免地存在种种缺陷,但是不能因此抹杀其贡献尤其是不能否定其折射出的科学执政的现*念.

在个案分析方面*主要选取了资源委员会和地质调查所这两个重要机构来*南京国民政府社会调查与中国近代经济发展以及近代科学进步之间的关系.

资源委员会是一个国防备战机构,也是系统地对中国进行基本国势调查的最为重要的政府机构.它的前身是国防设计委员会,在其成立之初就定位于国防建设的调查研究以及计划工作,尽管随着调查工作的完成以及国际形势的变化,其任务转向重工业建设,但不可否认的是,该会从事的调查工作为中国的工业发展以及国防备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本文通过对资源委员会社会调查的总体分析,*政府调查在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并通过资源委员会开展的中国第一次全国工业调查及句容县人口农业总调查来探讨该会在社会调查过程中具体运作方式、其中所凸显的机构以及制度的作用,并分析其优缺点,从而为真实地了解南京国民政府社会调查提供范本.

地质调查所是中国近代科学发展史上一个重要机构,以丁文江、翁文灏为首的地质学奠基人在地质调查方面呕心沥血.本文依据有关资料,对于该所的地质调查数量进行了统计分析,以全面考察其整体的发展状况以及对于地球科学发展的影响,并且透过对丁文江、翁文灏等人毕生地质调查的实践来凸显地质调查在地质学发展中的巨大作用,从而进一步考察社会调查与中国近代科学进步的关系.

在地方个案中,论文选取了山东省政府社会调查作为考察对象,以展示当时政府社会调查在地方的推行和开展情况.山东省政府社会调查并非颇具典型性,但是山东省政府自身具有典型性,尤其是在1930-1937年韩复榘主鲁时期.这一时期,山东省政府与南京国民党*政府之间的关系极其微妙,军阀出身的韩复榘极力维护其独立王国的利益,在原则性问题上不惜与蒋介石分庭抗礼,但是在发展山东地方经济方面,两者的目标是一致的.社会调查作为政府开展各项事业的基础性工作此时也颇受青睐,这一方面是中国近代化发展趋势使然,另一方面也是深受南京*政府的影响以及履行*政府行政命令的结果.本文通过相关资料对于山东省政府社会调查数量进行了统计分析,重点考察了其调查类型、方式以及特征,并且通过邹平县人口调查来具体窥探社会调查的方法.值得注意的是,尽管从政治角度来讲,国民政府并非进步政治势力,山东省政府与南京*政府存在一些矛盾,但是两者在科学执政方面的理念是一致的,在发展中国方面的步伐也是一致的,所以不能一味简单地否定国民党执政和地方军阀执政.判断一个政权的得失除考察其政治取向外,还应当看其是否有着利于社会经济发展的举措,并对这些举措进行分析.

从总体上看,南京国民政府主持的社会调查是中国近代历史上规模最大、体系较为完备、影响深远的政府调查行为.它体现了科学执政的现*念,为国民政府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了依据,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当时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科学的进步.

第二篇社会调查方法论文样文:抗日战争时期西南联大在云南的地理与人口国情调查实验

地理与人口是一个国家最基本的国情.本文对西南联大地质地理气象学系地理学组和清华大学国情普查研究所师生在地理与人口国情调查实验的实证研究,目的在于补充学术界对抗日战争时期中国现代科学研究关注的不足,对西南联大现代学术贡献解析的缺失,以及云南在近现代学术发展重要地位的忽视,实现抗日战争时期西南联大在云南进行地理与人口国情调查的综合研究.

上编以西南联大地质地理气象学系地理学组师生为中心,对学者们的学术背景,及师生们在滇西经济地理与环滇池区域的土地利用调查的起因、经过与成果进行细致的梳理分析,得出以下重要观点:第一,民国时期的地理国情调查方法,在地理学组师生的地理调查实践中,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近代国际前沿的经济地理与土地利用调查方法在地理国情研究中开始运用和推广.第二,中国地理学学科在抗日战争时期得到显著发展,张印堂滇西经济地理的调查使经济地理学研究开始关注边疆地理问题,出现注重小范围、精细化研究发展趋势,鲍觉民组织的环滇池区域土地利用调查是地区性土地利用调查系统研究的范例,是中国近代区域地理学研究的经典.第三,云南近代地理学在抗日战争时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以西南联大地理学组师生为代表的学术界对云南的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有了更为深入的研究,奠定了云南现代地理学发展的基础.第四,中国当代著名的一大批地理学家张景哲、孙承烈、黄秉成等,其学术生涯便是在云南的地理调查中奠基.第五,西南联大地理学组师生的实验研究中,为中国近代的地理国情研究提供了科学又丰富的地理资料.

下编是对西南联大清华大学国情普查研究所的论述,从陈达、李景汉、戴世光三位负责人的学术背景出发,对呈贡县人口普查、呈贡县昆阳县户籍及人事登记、环滇池三县一市(昆明县、昆阳县、晋宁县、昆明市)户籍示范等诸项工作进行完整解析.历史以来的人口国情研究,在抗日战争时期由清华大学国情普查研究所实现重大突破:第一,国情研究方法的科学化,主要是实验了符合中国国情的人口普查、户籍及人事登记,在内容与步骤、统计方法等方面,成为1940年代民国政府拟订1950年全国人口普查方案与制订普查法规的标准.第二,国情研究数据的科学化,民国时期中国国情研究中曾出现社会调查运动,尽管有不少成功的案例,亦不乏泛泛而谈的空洞叙述,国情普查研究所在环滇池区域的人口国情调查研究,不仅把因抗战隔断的社会调查活动传承下来,更倡导了科学的实地调查研究的学术风气,为近代中国国情研究提供了诸多科学的资料.国情普查研究所以环滇池区域作为对象,在这些国情研究的实验中,推动了社会学、人口学、统计学科的发展,培养了一批优秀的相关领域专家,在师承、学术组织与研究理念和成果等方面形成稳定的“文庙学派”,为抗战时期社会学中国化发展做出了卓著的贡献.

在民国尤其是抗日战争时期,政府机关与学术界人士在抗战救国的感召下,对中国国情进行过深入的调查和研究,但学术界长期对抗日战争时期的国情调查研究缺乏关注,对西南联大在云南的地理学、社会学等学科学术领域内国情调查实验的工作与贡献亦缺乏深入全面的探索.鉴于地理与人口调查在国情研究中的重要作用,本文以抗日战争时期作为时代背景,全面论证西南联大学者所做的地理与人口国情调查实验在国情研究与现代学术发展中的成就和地位.

第三篇社会调查方法论文范文模板:南开经济研究所“学术中国化”研究(1927-1949年)

置身于20世纪20至40年代复杂动荡的政治格局和恶劣严竣的社会环境中,私立南开经济研究所不仅没有走向衰亡,反而迅速由弱变强,由小变大,成为民国时期公认的具有国际影响的研究中国经济的权威学术机构,并在其时的经济学界发挥着积极的示范效应和领军作用.私立南开经济研究所之所以能很快从众多学术机构中脱颖而出,异军突起,一个根本的原因就在于他们能够应时顺势,以“知中国,服务中国”为办学宗旨,以“务实应用”为科教理念,以“中国化”为学术特色,并与工、商、农、学、政及国外学术机构密切互动合作,共同服务社会,推进学术,产生了丰硕的“中国化”学术成果,赢得了广泛的国际性声誉:社会调查“独开风气之先”,指数编制享誉中外,“出版物驰名全球”,建言献策触动朝野.

本文以时间演变为经,地点变更为纬,“学术中国化”为主题,截取1927年—1949年的南开经济研究所为研究区间,将考察重点放在群体活动最为频繁、最具影响力的南京国民政府时期(1927—1949).对南开经济研究所建国前创立、发展、繁荣、衰退四个时期(1927—1949年)的学术活动、学术成果进行分析、探讨,并对其成败得失进行总结评价,具体阐述如下:

第一章主要介绍南开经济研究所创立的背景与前提.简介欧美经济学的发展及其在中国的传播,并对中国经济学留学人员群体及中国经济学研究机构的建立情况进行初步的分析.在此基础上,按照时间和地点的变换,分四个阶段介绍南开经济研究所的创立及其发展历程,并对各阶段人、财、物资源配置情况及学术活动、学术成果进行基本介绍.

第二章主要厘清“学术中国化”核心定义,引介“学术中国化”两个层面评判标准,阐明南开经济学人、时人及今人对“学术中国化”的主要认知,及作者本人对“学术中国化”内涵的自我理解,进而为下文探讨南开经济研究所“学术中国化”活动作好前期概念与学理上的铺垫工作.

第三章主要对南开经济研究所指数调研、工商调研、“三农”调研等社会调研活动进行介绍,并结合西方社会调查方法,总结南开经济研究所“实证调研方法”、“计量方法”、“教授负责制”、“项目负责制”等社会调查“中国化”的特色和优势.介绍民国时期的社会调研概况,说明南开经济研究所社会调研的作用与地位.

第四、五、六、七章主要探索南开经济学人的“中国化”的学术思想和经济理论,分类介绍其“中国化”学术活动与学术成果.其中第四章主要探讨南开经济学人的“中国化”的工业思想和理论.本章对比英、法、苏、美等工业强国“工业革命”历程及“工业化”路径选择,结合韦伯等人工业建设理论与主张,阐明南开经济学人对于中国“工业化”的认知,探讨南开经济学人关于“资本因子”面前对外来经验与模式的态度,评析方显廷工业重心思想演变,并总结陈振汉对韦伯等人西方“工业区位”理论的传承与创新.第五章结合农业经济学家舒尔茨等人20世纪三、四十年代提出的改造传统农业相关理论和改造手工业有关思想,借鉴美、加、意等欧美国家合作组织模式和经验,介绍南开经济学人何廉、方显廷等人改造“三农”思想,发展乡村工业、农业合作的有关思想与理论,总结其改造“三农”的“中国化”特色与亮点,肯定方显廷、吴知提出的区别于步赫卡尔等人的乡村工业演变制度路径更适合中国国情.第六章探索南开经济学人在苏德成功经济模式面前认知态度,简析其“计划经济”、“统制经济”与“计划自由经济”思想与理论的演变路径,总结其“中国化”的“混合经济”和“计划自由经济”模式,阐明南开经济学人运用西方经济学理立足中国实情提出的关于“国际贸易保护”、“外汇合理统制”以及财税改革的主张,并结合凯恩斯《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欧文·,费雪与霍曲莱的货币学说、皮古现款差额理论等,总结南开经济学人的“中国化”的货币金融与物价管制思想与理论.第七章主要分析南开经济研究所“教育中国化”举措和思想.首先对“轮回教育”风波与近代中国高等教育存在的“洋化”教育问题进行简要总结,进而对南开经济研究所“土货化”教育方针、“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方案与理念进行解析.

第八章分析南开经济研究所“学术中国化”教研环境,研究其与工、商、农、学、政社会各界合作与互动的关系.

第九章围绕“得”、“失”、“同”、“争”四个方面对南开经济研究所“学术中国化”的活动与成果进行综合评价.“得”在学科建设的推进;“失”在学理构建中理论缺失;“囧”在教研环境的不到位;“争”在于学术思想上的四次大辩论.

“结语”对私立南开经济研究所的成功之“道”进行综合分析.总结其成功的主要因素在于:“应时顺势”,适应了时代与社会大变革的需求,顺应了政府谋求经济建设的大势:“知中国,服务中国”的建所宗旨、“中国化”学术理念及“实用至上”的服务原则;一流团队建设与多元融资渠道.

南开经济研究所的发展是部不老的“传奇”,时至今日仍叶繁枝茂,学术生命如日中天.重翻其建国前这部尘封的历史,深挖其“学术中国化”的活动和成果,探索其历百折而不衰的“秘籍”,于昔于今,价值非凡,意义深远.

第四篇社会调查方法论文范例:整合与互动

二十世纪以来,信息传播技术的发展已经对社会研究方法的进步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随着互联网的兴起,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关注互联网对社会研究方法的影响.许多研究者对于在互联网上移植传统研究方法的问题进行了积极而有益的探索,但对于开发互联网自身独特优势与潜能以发展和创新研究方法却极少关注.与以往研究不同,本研究旨在探讨互联网对于发展和创新社会研究方法的意义,以便充分发掘互联网作为研究手段的价值.

围绕这一目的,本文综合运用多种不同的研究方法探讨了以下三个问题:首先,通过对社会研究方法相关文献的研究,本文探讨了现有的社会研究方法及其应用所存在的不足,其次,通过对互联网相关文献的研究及针对网络调查相关专家的深度访谈,本文探讨了互联网对发展和创新社会研究方法的可能贡献,最后,通过准实验研究,并结合针对网民的深度访谈和问卷调查,本文论证了基于互联网的新型研究方法的可行性.

通过对以上三方面问题的探讨,本文提出了与以往研究不同的创新性观点,得到了如下三点主要结论:

首先,“整合”与“互动”的研究方法是互联网不同于以往研究工具的独特价值.以往关于网络调查方法的研究大多关注于如何在互联网上移植传统的研究方法,而本研究通过分析互联网相对于其他研究工具的特点,并结合方法论上的探讨,指出了利用互联网进行研究的独特方式.在这种研究方式中,研究者将整合科学研究与社会实践的过程,以及理论建构与理论检验的过程,并且可以创造研究者与研究对象之间更加平等互动的研究关系.这就摆脱了现有网络调查方法照搬和移植传统研究方法的窠臼,为今后进一步挖掘互联网作为研究手段的潜力提供了一定的思路和方向.

其次,从方法论的角度来看,互联网有助于推动实践取向的社会研究方法的发展.通过对社会科学实证精神内涵的解读,以及对现有研究方法及其应用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的分析,本研究改进了华莱士的“科学环”,并指出,实践取向的社会研究方法是当今社会研究方法的发展趋势之一,它可以有效解决长期以来理论研究与经验研究、理论建构与理论检验相脱节的问题,更好地体现社会科学的实证精神.与此同时,本研究分析了互联网作为研究工具和研究对象的双重属性,并指出:互联网是实现实践取向的研究方法的有效工具之一.这就弥补了以往研究的不足,从方法论的层次而不仅仅是具体操作方法的层次指出了互联网对社会研究方法的意义.

最后,代价与回报的权衡是影响网民参与网络调查意愿的重要因素.本研究对以往研究中极少关注的网民参与网络调查的意愿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一方面证实了基于互联网的实践取向的研究方法的可行性,另一方面也证实了代价与回报的权衡是影响网络调查中网民参与意愿的重要因素.除此之外,本研究还提出了代价与回报因素的具体指标,并进行了有效验证.这就深化了以往有关社会调查中研究对象因素的研究,为今后进一步开展有关网络调查中的研究对象因素的研究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第五篇社会调查方法论文范文格式:濒危档案文献遗产保护策略研究

本文以濒危档案文献遗产的界定作为研究起点,围绕濒危档案文献遗产保护的现实问题和相关理论,构建了档案文献遗产分级保护模型,并以此为基础对档案文献遗产的全国性调查,濒危档案文献遗产的抢救性保护和预防性保护进行了论述,进而将三者共同组成我国濒危档案文献遗产的保护策略.

论文共分八章.

第一章导论

包括研究背景、研究现状、选题意义、论文内容、研究方法、创新之处、研究局限与拓展.

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我国存世的档案文献遗产数量巨大,然而目前我国能用于档案文献遗产保护的资源和经费则较为有限,因此数量巨大的档案文献遗产和有限的保护资源之间的矛盾成为保护工作中的主要问题.想要从一定程度上缓解该矛盾,只能在分级保护的理念下,早日找到最急需保护的档案文献遗产,并给予有效的针对性保护措施,提高有限资源的利用价值.而濒危档案文献遗产即濒临消失的档案文献遗产,其具有最为急迫的保护需求.可见,对濒危档案文献遗产保护策略的研究具有很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从目前国内外的研究情况来看,主要存在着两个问题:其一,国内缺乏对濒危档案文献遗产保护的系统性研究,其二,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的研究者,其研究重点始终放在保护的技术层面上.因此,以濒危档案文献遗产为研究对象,涵盖保护技术和保护管理两方面的系统化保护策略,尚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第二章濒危档案文献遗产的界定和划分

档案文献遗产是我国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涵盖了大量真实可信且便于识读的历史信息,其价值不言而喻.因此,对其的保护也愈加重要.

“濒危”既是反映一种状态——存在消失的危险并具有较大的可能,同时也表示一种程度——即濒临彻底消失的距离.从符号学角度出发,档案文献遗产是制成材料和承载信息的结合体,对其的濒危界定也应该从两方面出发.因此,濒危档案文献遗产是指制成材料濒临彻底损坏,或者所承载信息相对稀缺,或者二者兼而有之,濒临消失,急需保护的档案文献遗产.

在界定濒危档案文献遗产之后,如能将其从海量档案文献遗产中划分出来,就基本为档案馆确定了各种资源的优先使用对象.由于之前从两方面对濒危档案文献遗产进行了界定,因而也需要从两方面对其进行划分:其一,制成材料濒危的档案文献遗产.在调研基础上,同时参考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行业标准《古籍特藏损坏定级标准》,通过对10项指标的量化,提出了制成材料濒危的划分依据.其二,信息濒危的档案文献遗产.参考文物和图书界的相关划分依据,结合档案价值判定标准,总结了信息濒危的划分原则,并初步提出了档案文献遗产信息濒危的划分依据.

第三章我国濒危档案文献遗产的保护现状

我国濒危档案文献遗产的现状总结是提出针对性保护策略的前提和基础.通过问卷调查和实地调查,笔者收集到了大量的原始数据和研究素材,并对其进行了整理和分析,通过实证研究对我国濒危档案文献遗产保护的基本现状和主要问题进行了总结.

我国档案文献遗产存世数量巨大,保存较为集中.目前存世档案文献遗产中绝大多数为清代档案和民国档案,明清以前形成的档案文献遗产极少.调查显示,清代中期以前档案文献遗产使用的载体材料主要为各种手工纸,以竹纸最多,字迹材料主要是为墨汁和印章,从清末到整个民国时期是档案载体和字迹材料大变革的时期,机制纸和各种字迹材料使用逐渐趋于普遍.另外,档案文献遗产的各种损坏情况均有不同程度的出现.档案纸张的发黄、变脆、残缺、污染、虫蛀、霉蚀,以及印章的褪色和扩散较为普遍.其中,损坏严重的档案文献遗产也不在少数.


https://www.mbalunwen.net/junshi/88020.html

目前我国档案文献遗产保护形式尚不容乐观,主要问题有:家底不清,缺乏长期保护策略,相关法规不健全,保护经费投入不足,缺少针对性保护措施,欠发达地区档案馆保护条件较差,人才队伍建设滞后等.

第四章档案文献遗产濒危原因分析

档案文献遗产的损坏和濒危并不是某一单一因素造成的,而是众多影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档案制成材料的内因是其濒危的决定因素,而环境因素、时间因素、社会因素和管理因素等外在原因将起到加快或减缓濒危进程的作用.

档案文献遗产本身制成材料的耐久性是影响其濒危与否的内在因素,而纸张载体的纤维结构、制造过程以及字迹材料的色素成份和附着形式是造成其老化速度和损坏进程的关键因素之一.

环境因素和时间因素是导致档案文献遗产濒危的自然外因.其中,时间因素是绝对而不可逆转的,而档案文献遗产保存环境的好坏决定着其老化和损坏的快慢和严重程度.社会因素和管理因素是导致档案文献遗产濒危的人为外因.造成很多档案文献遗产濒危的主要原因并不是来自于自然因素,而是由于社会的漠视、历史的变迁、保护的不足和管理的疏忽等人为因素.

第五章档案文献遗产分级保护模型

分级保护的理念是濒危档案文献遗产提出的基点,通过对不同档案文献遗产采取针对性和个性化的保护策略才能更好的利用有限的保护资源,缓解保护中的主要矛盾.本文构建的档案文献遗产分级保护模型并不止是单单对档案文献遗产进行分级而已,而是涵盖了濒危档案文献遗产保护的整个流程,为濒危档案文献遗产的保护策略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

该模型包括四个主要模块,分别是:档案文献遗产的全国性调查模块、档案文献遗产的等级划分模块、濒危档案文献遗产抢救性保护模块和濒危档案文献遗产预防性保护模块.其中,全国性调查模块为等级划分和保护实施提供了相应的数据支持和参考依据,是其他各个模块的基础,等级划分模块是分级理念的具体体现,是模型的核心,串联着其他各个环节和模块,抢救性保护模块和预防性保护模块是分级模型构建的目的,也是分级之后具体保护措施的实施环节,二者分别针对制成材料濒危和信息濒危,但又相互联系,具有动态平衡的关系.

第六章档案文献遗产的全国性调查

从国内外的相关经验来看,全国性调查是一切文化遗产保护的前提和基础.档案文献遗产全国性调查主要分为两个方面:其一,档案文献遗产个体情况的调查,其二,对档案馆保护状况的调查.通过对档案文献遗产个体情况的调查可以对档案文献遗产的构成特点、信息内容、载体组成、保存状态、损坏程度等一系列问题有一个全面、深入而系统的认识,为濒危档案文献遗产的划分提供数据支持.而通过对档案文献保护状况的调查,一方面可以分析目前濒危产生的原因,另一方面可为之后的抢救性保护和预防性保护提供借鉴和参考,为制订档案文献遗产保护策略奠定基础.

另外,本文引入了社会调查方法为档案馆的调查工作,提供了相应的调查方法和流程,并通过统计学原理,介绍了调查中样本量计算和误差控制的方法.

第七章濒危档案文献遗产的抢救性保护

濒危档案文献遗产的抢救性保护的对象主要是已经存在损坏,具有一定的保护时效性,急需抢救的档案文献遗产,其主要分为管理层面和技术层面两个方面.

抢救性保护的工程化管理是指根据濒危档案文献遗产的具体情况,按工程化管理的思想对抢救性保护的各个环节进行全程管理,主要包括:制订抢救方案,建立信息平台,建立抢救档案,制订抢救与修复方法标准,规范抢救与修复工作流程,建立抢救与修复验收与评估机制,完善档案保护教育培训及资质认证制度.

抢救性保护的技术层面即根据濒危档案文献遗产的状况,实施针对性的个性化保护操作,其主要包括:濒危档案文献遗产的治理、濒危档案文献遗产的修复和濒危档案文献遗产的数字化.

第八章濒危档案文献遗产的预防性保护

濒危档案文献遗产的预防性保护是指通过环境的控制,特殊管理的实施和社会因素的影响,使濒危档案文献遗产处于一个良性保存环境,避免原有损坏的恶化,降低新损坏情况出现的可能,进而延长其保存寿命.

保存环境的优劣是档案文献遗产濒危与否的重要影响因素,只有通过对档案库房温湿度、光照、空气质量和生物污染的综合控制,才能将档案文献遗产保持在较为理想和稳定的状态,达到濒危档案文献遗产技术层面的预防性保护.

总的来说,预防性保护的管理层面它又分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其中,宏观层面是站在国家的角度,为濒危档案文献遗产提供相应的法律保证、政策支持和标准规范,而微观层面是将档案馆作为管理的实施者,对濒危档案文献遗产进行特殊的管理措施和方法.

预防性保护的社会层面主要是在社会大环境下,通过提高全民的保护意识,激起人们对文化遗产的保护热情,增强人们对档案文献遗产保护的决心,从而加大资源的投入,增强人才培养,推进保护研究.

社会调查方法论文范文相关参考属性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社会调查方法论文范文素材 大学生适用: 8000字研究生论文、2000字硕士学位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69 写作解决问题: 学术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标准论文格式、论文题目 职称论文适用: 职称评定、中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社会调查方法课题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秀社会调查方法论文范文选题

关于免费社会调查方法论文范文在这里免费下载与阅读.

社会调查方法引用文献:

[1] 社会调查方法方面论文题目 社会调查方法论文题目怎么定
[2] 社会调查方法专著参考文献 社会调查方法专著类参考文献哪里找
[3] 社会调查方法论文提纲格式 社会调查方法论文提纲怎么写
《社会调查方法论文范文参考 社会调查方法毕业论文范文[精选]》word下载【免费】
社会调查方法相关论文范文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