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写作 > 毕业论文写作 > 文章内容

环保主题论文范文参考 环保主题毕业论文范文[精选]有关写作资料

主题:环保主题 下载地址:论文doc下载 原创作者:原创作者未知 评分:9.0分 更新时间: 2024-02-01

环保主题论文范文

论文

目录

  1. 第一篇环保主题论文范文参考:非正式科学课程开发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2. 第二篇环保主题论文样文:人地、人际互动视角下旅游者环境责任行为意愿的驱动因素研究
  3. 第三篇环保主题论文范文模板:诺贝尔文学奖美国获奖作家作品之环境*思想研究
  4. 第四篇环保主题论文范例:WTO规则对低碳经济的约束与激励
  5. 第五篇环保主题论文范文格式:中国特色的环境管理公众参与研究

★100篇免费环保主题论文范文,为你的毕业论文写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为您写环保主题毕业论文范文和职称论文提供相关的优秀范文格式模板参考,【快快阅读吧!】

第一篇环保主题论文范文参考:非正式科学课程开发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进入21世纪以来,包括澳大利亚和美国在内的许多国家纷纷公布新的科学课程标准(既包括综合的也包括分科的),启动新一轮科学课程改革.与此同时,随着终身教育理念逐渐深入人心,学习化社会的创建要求学校从封闭走向开放,科学课程生活世界正在重建.而校本课程开发为教师的赋权增能、科技馆、博物馆等科普机构的普及,为学校和课程的开放化提供了可能,学校科学课程走进家庭生活、社会生活和大自然,参观、社会实践等学习方式便成为了科学课程的重要内容.鉴于这些课程是学校正式科学课程之外的重要内容与形式,我们将之定义为“非正式科学课程”.

“非正式科学课程”指教师在学校正式的科学课程之外,为学生提供的一系列非学科科学课程文本或活动的总和,包括“科技课外活动”、“与科学有关的主题班会”、“科技板报墙报”、“科学报告”.非正式科学课程具有百余年历史,上世纪经杜威等人的倡导,至上世纪70年代后逐步得以认同并发展.非正式科学课程属于校本课程范畴,具有“主题性”、“潜在性”、“非线性”、“多样性”、“开放性”、“生成性”、“互动性”和“生活性”等特征.“非正式科学课程”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对科学学习、科学活动以及科学事业的兴趣、巩固并扩展学生的科学知识、提升学生科学能力、改善学生对科学的理解、增强学生对科学活动以及科学事业的认同,而且能扩大科学教师的课程视野、提升科学教师对校外科学资源的认识与开发、提高科学教师科学创新能力、提升校外相关人员参与学校科学课程的参与度,促进社会与自然科学课程资源的利用等.然而,“非正式科学课程”的开发受到地区与学校文化、地区与学校科学课程资源、教师课程素养、学生科学基础和兴趣及其对活动的认知等诸多因素的限制和影响.为此,非正式科学课程开发应坚持“以学生为本”,把握“实践性”、“自主性”、“差异性”、“开放性”、“相关性”原则,重视课程共同体的构建,使校外相关人员参与进来,鼓励教师、学生、校外相关人员共同进行课程审议,以确立非正式科学课程的价值取向、组织线索和开发模式.


https://www.mbalunwen.net/kaogu/82574.html

笔者以C市X中学为实践基地,与L老师合作,以高一某班的8位学生为研究对象,以寓教于乐、直面生活、自主建构为课程理念,设计实施了以“汽车-科学-生活”为主题的非正式科学课程活动.课程展开过程中,8位学生分为2个小组,以学生自主选择课程主题和课程内容的形式展开,共组织“汽车发展史”、“汽车的设计与制造”、“汽车与环保”三项主题活动.在此过程中,我们组织阅读相关课外书籍、查找相关资料、参观中国Y汽车集团展馆、Y汽车集团汽车生产线、与Y汽车集团研发人员进行对话等课程活动,学生在教师及相关人员指导下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并展开讨论,而且我们还组织召开了主题班会.在活动中,8位学生表现出了浓厚的活动兴趣和非常高的参与度,并对部分问题进行了比较深入地思考,获得了有关Y汽车集团历史发展、汽车设计与制造、汽车对环境的影响及应对策略等方面的知识,其资料搜集能力、提出问题的能力都有一定程度的提升.但是,部分学生由于课业繁重或自身平时学习习惯不良等问题,导致他们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不高,大多情况下需要教师的指导、规划和督促.此外,调查发现,这些课程活动对学生对正式科学课程学习的兴趣、未来职业的规划以及科学活动和事业的认同影响不大.

总言之,“非正式科学课程”能够提升学生对科学活动的认识以及社会问题的关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的学习习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但高中考试频繁、校外课程资源可利用程度低、学生原有学习习惯不良、学校封闭以及开发者的经验能力不足等因素,还是制约着“非正式科学课程”开发的成败与质量.为此,笔者认为,国家应出台相应政策以促进校外“非正式科学课程”资源的有效利用,选择课程开发基础好且开放的学校有助于减小“非正式科学课程”开发的阻力与难度.同时,在“非正式科学课程”开发过程中,开发者应选择与学校正式课程或已有课程活动相近的主题或话题,在加强对学生引导的同时,注重寓教于乐,并把握好“度”.

环保主题论文范文相关参考属性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环保主题论文范文文献 大学生适用: 8000字硕士论文、2000字硕士学位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39 写作解决问题: 怎么撰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提纲、论文前言 职称论文适用: 论文发表、职称评中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环保主题科目 论文题目推荐度: 免费环保主题论文范文选题

第二篇环保主题论文样文:人地、人际互动视角下旅游者环境责任行为意愿的驱动因素研究

近年来,具有自发环境责任行为的旅游者受到学界和业界的广泛关注.不同于需要“监控”和“管理”的旅游者,这种“环境友好型”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自发地表现出珍爱环境的行为,甚至愿意通过志愿者服务、捐款等途径,主动参与旅游地环境资源的保护.不少学者指出,“环境友好型”旅游者与旅游地生态环境之间存在一种“共生关系”,是推动景区环境资源保护的重要“资产”.培育具有自发环境责任行为的旅游者能够显著降低旅游地生态环境保育的交易成本,是突破当前旅游产业资源与环境困境,推动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在这一背景下,对旅游者环境责任行为(ERB)及其驱动因素的研究日益成为可持续旅游领域的热点议题.

纵观已有研究,大多数学者均倾向于从环境知识、环境意识、环境价值观以及人口统计特征等“个体层面”出发,探讨影响旅游者环境责任行为的因素.与这种个体层次的研究范式相对应,在理论视角方面,已有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两大流派:一是基于个人理性,认为环境责任行为是个体在权衡与实施行为相关的收益、成本后作出的理性决策;二是基于个人规范,认为促使个体实施环境责任行为的关键因素是个人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评判.两种视角各执一词,且在已有文献中自成体系、相互割裂.

本文认为旅游情境下的环境责任行为有益于增进公共福利,是一种利他主义的“公民行为”.其次,旅游地生态环境的保护是需要大量个体共同参与才能应对的公共问题,需要“集体行动”才能产生实质成效.此外,旅游者与旅游地之间的情感关系在这一利他行为和集体行动决策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因此,除了个体层面的因素,对旅游者环境责任行为驱动机理的研究还需要考虑人地、人际互动因素的影响;而在个体理性与个人规范之外,人地与人际互动下的社会理性、集体理性、情感互惠也是探讨旅游者ERB决策过程的应有之义.

基于上述理论思辨,围绕“人地、人际互动因素如何影响旅游者在特定景区实施ERB的意愿”这一核心问题,本文以生态旅游地游客为研究对象,设计了三个层层递进的子研究展开具体分析:子研究一基于社会网络嵌入理念,运用三个层次的社会资本框架对人地情感、群体规范、人际信任与旅游者ERB意愿之间的影响关系进行了理论推导和实证检验;子研究二将上述互动关系层面的因素纳入一般性的计划行为理论(TPB),对这一理性流派的经典理论实施了从“个体理性”向“社会理性”、“集体理想”方向的改造;子研究三则聚焦于旅游情境下ERB的利他主义属性,将前两个子研究验证了的主效应模型与规范激活模型(NAM)进行了整合,从“道德规范激活”的视角进一步解构了人地、人际互动因素驱动旅游者ERB意愿的内在机理.通过上述理论应用、理论修正和理论整合,本文主要得出了以下四个方面的结论:

(1)人地情感、群体规范、人际信任等互动关系因素对旅游者在特定景区实施ERB的意愿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且不同层面的关系因素对不同层次的ERB意愿的影响具有差异性.具体而言,对于一般层次的环境维护行为,集体社会资本下的群体规范具有最强的影响;而对于志愿者服务、环保公益活动、提意见等高层次的环境促进行为,旅游者与景区之间的情感连带关系则显示了最强的驱动效应.

(2)将集体理性、社会理性以及情感互惠的理念融入TPB模型能够显著提高该理论的解释力.在控制了标准TPB模型核心要素的情况下,人地情感连带和人际信任因素对旅游者ERB意愿依然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且这一改进的模型将初始TPB模型对旅游者两个层次ERB意愿的解释力分别提高了12.1%和10.0%.此结论证实,所谓“理性”不仅局限于个人直接收益与成本权衡下的“个体理性”,也涵盖了获取群体认同和社会合法性的“社会理性”,以及对集体和自我行为效能预期下的“集体理性”.

(3)人地情感、群体规范,人际信任能够对旅游者关于景区环境问题的“后果意识”和“责任归因”产生直接影响,进而激活旅游者在景区实施ERB的“道德义务”.该结论说明NAM模型中的主要认知变量不仅如Stern等人指出的那样由价值观和环境世界观等“个人特质”驱动,旅游情境下的人地、人际关系也是驱动上述规范认知过程的重要因素.

(4)人地、人际互动因素既通过影响“理性判断”,又通过影响“道德判断”,间接地驱动旅游者在景区实施ERB的意愿.本文证实TPB模型中反应理性评判的“行为态度”在人地、人际互动因素与旅游者ERB意愿之间起到了完全或部分*的作用,而人地情感、群体规范、人际信任也通过“后果意识”、“责任归因”、“道德义务”等认知心理变量间接地对旅游者针对景区实施ERB的意愿产生正向影响.这一结论说明,人地、人际互动关系层面的因素不仅能通过“干扰”关于实施行为价值的“理性判断”,亦可通过“干扰”关于实施行为义务的“道德判断”间接地对ERB意愿产生驱动的效应.

本文立足于旅游情境下ERB的利他主义和集体行动属性,基于社会网络嵌入理念,从人地、人际互动的视角对驱动旅游者ERB意愿的因素进行了解构,并借助社会网络嵌入理念以及上述人地、人际互动因素,在传统“理性”与“规范”两大流派的理论之间架起了互通的桥梁,在理论应用、理论发展以及理论视角整合方面均具有一定的贡献.

本文的结论对我国生态旅游地通过“游客关系管理”推动可持续发展的策略提供了一定的启示.长期以来,面对旅游产业发展中的资源与环境困境,管理方主要通过行为限制、惩罚措施、环境教育等方式对游客实施控制和引导,以尽可能降低游客行为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本文证实了情感、规范、信任等“关系层面”因素对旅游者环境责任行为意愿的驱动效应.因此,在传统的限制、惩罚、教育路径之外,生态旅游地和景区还可以通过游客情感维系、群体规范干预、合作氛围营造等“关系管理策略”来激发旅游者自发的环保行为,从而更好地推动可持续发展.

第三篇环保主题论文范文模板:诺贝尔文学奖美国获奖作家作品之环境*思想研究

基于对当下生态危机的深刻认识,基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日趋恶化,本文以*为视角,从跨学科研究的角度,对诺贝尔文学奖美国获奖作家代表作品(文中简称“美国诺奖文学作品”)中的环境*思想展开研究.

文学,尤其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的作品,是人类思想智慧之最高凝聚,其中蕴含着人类关于自我、生命、自然的深厚的/根本性的思考与表达,通过对这些文学作品中的环境*思想进行研究,应该可以从最本质的层面上获知人类与自然的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和谐共存模式.限于研究空间,本文将研究文本限于美国诺奖作家的代表作品,从五方面全面系统的探讨了其中蕴含的环境*思想.

第一章是对美国诺奖文学作品的概览.从诺贝尔文学奖开始颁奖至今,一共有11位美国作家获奖.这些获奖作家的作品有着丰富的思想主题,几乎涉及到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作为时代的观望者和书写者,这些作家用手中的笔描绘着他们所经历的时代,表达了他们对现实生活的深刻反思.作家们在战争、宗教、种族等等社会政治话题的思考中,透着浓浓的人道主义的情怀.除此之外,这些作家的作品中还体现着深厚的生态情怀,自然环境也是他们作品中的一个重要主题.作家们在作品中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反思,揭示工业经济的发展给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造成的巨大破坏,警醒世人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达至人与自然万物的和谐共存.这些作品的思想主题体现了理想与现实的交融,兼具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特征.这些获奖作家的作品尽管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生态文学或环境文学,其中的生态情怀还是占有相当大的分量.

第二章探讨美国诺奖文学作品中环境*思想形成的现实背景和思想基础.人与自然的矛盾在人类进入工业社会后开始显现,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世界经济得到空前的发展,与之同时,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也日益严重.环境问题已经成了全球性的问题,而美国作为全球发展最快也是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所带来的生态负效应也较早显现.环境问题的最终解决首先需要唤醒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这正是文学作品所能做到的.美国环境问题的凸显成了美国获奖作家作品中环境*思想形成的现实基础.这些作品中环境*思想的形成还有其深厚的理论基础,其中,生态学的发展、文学创作与批评理论的发展和美国乃至西方环境哲学思潮构成了文学作品中环境*思想形成的理论基础.此外,美国环境*学思想先驱们,如爱默生、梭罗、利奥波德和卡逊等人的思想对美国诺贝尔文学作品中的环境*思想形成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本章还介绍了美国诺奖文学作品中书写自然的代表作.

第三章重点阐述美国诺奖文学作品中环境*思想的主要内容.首先在这些作品中,作家们对人性进行了反思,批判了贪婪的人性与功利主义价值观,同时谴责人类对待自然的野蛮行径,并倡导敬畏、尊重自然的道德观.其次,从价值观的层面来看,这些作品给人们输送一种健康的环境价值观,作家们试图利用其作品的影响,重建人对自然的价值观,最终构建起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道德共同体.然后,在道德原则方面,这些作品倡导“公平公正”,“尊重善待”,与“虔诚敬畏”的原则.从道德规范的角度来看,这些作品劝导人们要以道德的方式规范人类对待环境的行为,要保护自然万物的生存,要做大自然的看护者.最后,从审美的层面来说,这些作品不仅仅停留在歌颂自然之美的层面,而是超越审美,着重阐述自然之美的道德化,为人们提供了自然之美和道德责任结合的典范,倡导一种自然之美和人的物我同化结合的至高境界.

第四章在前面总结归纳了美国诺奖文学作品中的环境*思想的主要内容的基础上,对这些作品中蕴含的环境*思想的理想主义倾向、表现形式和思想特质进行评析.首先,美国诺奖文学作品中蕴含的环境*思想带有鲜明的理想主义理念,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想理念,以及自然的人化和人的自然化的理想倾向.其次,本文探讨美国诺奖文学作品中环境*思想的三种表现形式,分别是:通过主题描述书写环保情怀;通过情感引导激发环保意识;通过关系隐喻达致环境审美.最后,这些作品中蕴含的环境*思想的特质表现为揭露环境危机、倡导环境保护和关注精神生态.

第五章探讨了美国诺奖文学作品中环境*思想的现实意义.该部分论述了环境道德关怀确立的必要性,培养环境意识的迫切性,建构有中国特色的环境*规范的思路等.无论是环境*,还是文学作品,都应该观照现实.通过这样的探讨与研究,可以为我们建设发达、生态的国家提供新的参考.

通过上述五部分的探讨,明确的传达出摈弃以自我为中心的人类中心主义思想,提倡以地球家园式的视野看待人类与自然的关系的环保主张,从而根本改变人类对自然的文化观点与现实做法,树立健康的环境*观,最终将使地球村中的每一个成员受益.

第四篇环保主题论文范例:WTO规则对低碳经济的约束与激励

在当下的国际政治与国际法中,《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京都议定书》已经成为世界性的重要规则,绿色、环保、低碳、减排已经成为世界性话语,进入了各国政治、经济、外交、贸易、安全政策等领域.气候变化和生态环境问题正在上升为外交和国际关系的焦点、热点问题,并将长期持续.发展绿色经济、低碳经济,既是大国竞争的新焦点,也是维持、巩固、谋求大国地位的新起点.低碳经济在全球范围的兴起必将对世界政治、经济的发展格局产生深远的影响,中国必须打造和争取自己的低碳经济话语权.

WTO是塑造当前国际经济贸易秩序的主体建筑,是全球经济运行的重要制度和法律框架,因此,搞低碳经济,不能不研究WTO.WTO法对低碳经济措施的约束与激励,是一个具有理论新意和现实意义的问题,其研究及写作的意义毋庸置疑.本文选取主要的低碳经济措施——运用GATT第20条一般例外、碳关税、所得税优惠与补贴以及碳标记为研究对象,从制度、法律以及司法层面总结、梳理这些措施的运作机理,分析、探讨和展望它们在WTO法中如何运作,以及如何取得、发展其正当性,探讨WTO规则对低碳经济的约束与激励机制.本文分五章论述.

第一章导言主要概述了WTO规则对低碳经济约束与激励的情况.WTO规则对低碳经济存在着约束,体现在相同产品的传统界定标准,GATT第1条、第3条、20条序言的非歧视性要求,以及WTO所禁止和限制的补贴等.WTO规则对低碳经济的鼓励、激励体现在相同产品的PPMs环保型界定标准,GATT第20条环境例外,环境补贴,WTO对环境、人权等重要利益价值的倾向等.这些约束与激励的规则会通过本文的第二章至第五章,作深入探讨.

第二章主要探讨相同产品及GATT第20条一般例外与低碳经济问题.相同产品,是判断低碳经济措施是否符合国民待遇,是否构成歧视的出发点.传统界定相同产品的标准主要基于产品的物理性质和使用价值,很难与产品的碳含量产生联系.这是以碳含量为基础的低碳经济措施在WTO法中获得正当性的重要障碍.PPMs是界定相同产品的新兴标准,能使产品生产过程中对环境的影响进入到相同产品的考虑、判断因素之中.如果碳含量能够成为判断相同产品的标准,基于产品碳含量的不同而实施差别待遇的低碳经济措施则可以在WTO法中获得正当性.

GATT第20条一般例外也可以为低碳经济措施提供正当性.限制、禁止非低碳产品进口,往往要引用第20条(b),(d),(g)款.“necessary”一词是适用b,d款的前提.本章通过对necessary演进与发展的五个代表性案例——泰国限制*进口案、欧盟石棉案、韩国牛肉案、巴西翻新轮胎案、安提瓜诉美国*案的总结和梳理,探讨“必需”含义的演化和发展,指出近年来该用语适用条件逐渐宽泛,这对低碳经济是一种鼓励.(b)款和(g)款是人们所称的环境例外或绿色条款,本文分析了(b)款和(g)款的相互关系及适用,并分析了适用(g)款的的最新低碳经济案——欧盟和美国诉中国九种原材料出口案中的主要法律点.

第三章主题是碳关税问题.碳关税是一种碳税,也是一种边境调节税,由于在边境征收,因此被称作碳关税.征收碳关税有其经济学机理和环境治理法学机理.经济学的外部性理论认为,政府有必要采取税收措施,使环境成本内化.碳关税既有边境调节税的避免双重征税的功能,又有弥补被征碳税产品的国际竞争力的功能.从环境治理法学角度来说,征收碳关税的原因有三.第一,根据污染者付费原则,对高碳产品征收碳税符合环境治理要求.第二,根据共同但有区别责任原则,发达国家的减排责任重于发展中国家,在发达国家单方面征收碳税的情况下,税负重的能源企业为了逐利,会逐渐将能源产业转移到碳税负担小的(发展中)国家,从而发生碳泄漏现象.碳泄漏会降低全球减排成果.第三,作为环境治理第二代机制(市场机制)的具体措施,碳税不仅比环境治理的传统命令和控制机制更加灵活,更加节省成本,而且与市场机制的其他手段相比,如国际储备配额,更有利于环境成本内化,促进企业节能减排.

碳关税有一定程度的国际合法性.控制二氧化碳排放是《京都议定书》的重要内容,也是一国采取碳关税措施的国际环境法依据.征收碳关税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形成不同的经济动力和压力,国际社会两大阵营为此进行着政治博弈,碳关税处于经济、政治、法律等多种因素的纠结之中.近来有斯蒂格利茨等权威学者提出全球排放税与边境调节税措施,这是一个全新的提法和思路,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本章提出了我国在碳关税问题上的对策建议.我国可以自己征收碳关税,防止税收外流.同时,我国要在国际谈判中争取话语权,拖延碳关税的使用.

第四章主题为所得税优惠与补贴.美国外销公司税收待遇案(FSC),使所得税问题在WTO中凸显出来,所得税是否受GATT第3条管辖,属于补贴,成为理论探讨的一个前沿性问题.所得税优惠是许多国家促进、鼓励低碳经济发展的重大政策和重要激励措施,但是,这类税收优惠易于落入WTO禁止或限制的补贴.本章围绕“所得税优惠与补贴”这个主题,分三部分论述.第一部分概述了WTO法中补贴的概念和分类,重点阐述了禁止性补贴的判断标准.从补贴的方式看,税收优惠不是政府直接给予企业财政资助的直接补贴,而是通过各种优惠降低企业成本,间接使企业获利.所得税作为一种直接税,是否属于GATT第3条的范围,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传统的WTO法理学认为,由于GATT规则仅适用于货物,而所得税与“产品”没有足够的联系,因此通常认为GATT第3条只适用于间接税,而不适用于所得税等直接税.从美国FSC案之后,学界开始论述所得税适用于GATT第3条,也有可能落入SCM协定补贴的范畴.

本章第二部分认为,直接税有可能适用于GATT第3.2条.而且,不论3.2条是否适用于直接税,如果直接税“影响”国内产品的“销售、标价出售、购买、运输、分销或使用”,则可以适用GATT第3.4条.因此,直接税极有可能属于GATT第3条国民待遇的适用范围.笔者建议可以借助环境补贴为所得税优惠补贴进行正当性辩护.

第三部分探讨低碳补贴的可行性问题.我国有必要对总体来说处于低水平的低碳技术和弱势的低碳企业进行低碳补贴.笔者建议从企业、技术、产业三个角度构建我国的低碳补贴制度.对于GATT第20条能否扩大适用于SCM协定,本文认为,GATT第20条能够扩大适用于SCM协定,这个结论会对所得税优惠补贴,以及其他的低碳补贴措施在WTO法中获得正当性提供重要的学理依据.

第五章主题是碳标记与低碳经济.碳标记是一种新兴的环保信息标志,通过在产品上标注其碳含量信息,引导消费者进行低碳环保型购物选择,从而影响经营者和生产者的经营方向和生产策略.碳标记的特点是自愿性而非强制性,是新一代环境保护机制,比传统的第一、二代机制,更加*、透明.但是,信息标志的形式、功能、在环境政策中的作用,都决定了它对贸易有不可抵挡的影响.本章的建议是遵循三组平衡:(1)公益与私益的平衡,(2)主观偏好与客观评析的平衡,(3)地方效应、全球效应、域外效应的平衡.

第五篇环保主题论文范文格式:中国特色的环境管理公众参与研究

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在提高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同时,也给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随着环境危机的加剧,全球环保浪潮日益高涨.各国的经验表明:公众参与极大地促进了环保事业的发展,公众参与环境管理作为环境法的准则之一,已获得越来越广泛的认同,在参与范围、形式、程序、途径以及法律保障等相关理念的探讨与实践等方面多有建树.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公民的环境意识日趋增强,参政议政的*管理理念与时俱进,公众参与既为世界潮流之所向,也是中国现实之需要.

公众参与是推动环保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之一,这是一种“自下而上”的力量,也是一种可持续的力量,更是一种遏制环境违法的“大规模建设性武器”.因为任何环保问题都会影响特定或普遍公众的利益,公众就会基于对利益的关注而主动投身到环保活动之中,而他们在为自己利益奔走呼吁的同时也必将促进全社会的利益.推动环保事业,要从民众素质和公德层面去强调环境意识,但更重要的是,应当完善环保的信息披露机制和公众利益表达机制,从而引入有效的公众参与,为环保事业提供自下而上的持续推动力.

有效的公众参与,有赖于一系列具体的、可操作的制度保障.首先,公众的有效参与,要以环保信息充分、及时的披露为前提.其次,要完善可靠的专家论证和咨询制度.最后,环保公众参与离不开有序的“利益组织化”.

鉴于此,本文主要从五个方面对环境管理的公众参与进行了剖析、归纳,结合国内外事例对公众参与环境管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适用于中国环境管理特色的公众参与的建议与构想.

第一部分,阐述了公众参与环境管理问题的引入.主要从环境问题的由来与加剧、公众参与环境管理的背景、政府职能转变和环境管理理念、非营利机构的发展以及公众参与环境管理的重要性和重要意义等方面进行了较详细的论述.另外,通过分析各因素之间的关系,给出了公众参与可以降低成本的计算模型,进一步说明了公众参与的作用对中国环境管理是不可或缺的.

第二部分,对公众参与环境管理的理论依据与机制进行了梳理与分析,从公众环境意识的形成与发展、公众参与环境管理的方式、参与的依据、理论及实施机制,直到公众参与的法律价值及法律制度保障,尤其对NGO组织的作用等进行了剖析,并针对我国的具体国情,探讨了其实用性.

第三部分,通过对中国和国(境)外公众参与环境管理的产生、发展、现状及主要机制的总结,发现国内外公众参与环境管理的意识及参与水平存在诸多差异.究其原因除了与国情、文化等有关外,环境教育是一个重要的方面,为此笔者也较详细阐述了环境教育及其演变,同时也分析了国内外环境教育的交叉点和分散点,以供借鉴.

第四部分,作为实践的检验,本章通过三个项目,即衡水湖湿地和鸟类自然保护示范项目、山东名流实业集团有限公司科技园项目填海工程、东营黄河口文蛤海洋特别保护区项目对公众参与环境管理进行了详细剖析.从前二个工程项目可以看出,公众并不缺乏参与的热情,只不过需要提供足够的机会和发布详尽的信息.亲身实践的第三个项目,深感不同群体的利益的强烈影响.但应当承认,也正是由于这些问题的出现,才使完善公众参与环境管理的相关机制更显得必要.

第五部分,作为公众参与环境管理研究的落脚点,由中国与国(境)外公众参与环境管理现状比较而得出的结论,为完善我国公众参与环境管理机制,笔者提出了政府、企业及公众三位一体的公众参与模式和全程周期式公众参与环境管理的模式,以及如何保证NGO真正发挥其应有作用的建议.

结论部分,提出了尚存的诸多不足,以及今后的工作设想.

本文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理论意义.在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离不开一个永恒的主题——发展.经济与环境就象一对孪生兄弟,如何更好地协调他们之间的关系,除了政府的出谋划策、企业的身体力行,更为重要的还是广大公众的积极参与.许多发达国家,公众参与环境管理很有成效,我国显得有些滞后.加强这方面的研究,推进其实践,对我国实施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有重要理论意义.第二,实践及应用.衡水湖湿地和鸟类自然保护示范项目、山东名流实业集团有限公司科技园项目填海工程、东营黄河口文蛤海洋特别保护区等项目无不说明了公众的积极参与对项目的建设及环境保护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第三,创新点.由于我国国情、传统、社会文化背景不同,特别是计划经济和行政集权的长期影响,致使在我国谈论公众参与环境管理,显得有些新奇和超前,在环境保护方面尤为突出.但相信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环境意识的不断提高,这种趋势会很快被广大公众所认可,在中国这方面的事例也越来越多,如2006年的圆明园事件.

总之,本文从公众参与的角度为环境管理的研究提供了一个以经济转轨国家为研究背景的佐证,突出体现了历史研究与现实研究、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的融合,以及其在中国环境管理政府导向中的运用.

这篇环保主题论文范文为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可用于相关写作参考.

环保主题引用文献:

[1] 优秀环保主题论文题目 环保主题专业论文题目怎么拟
[2] 近几年环保主题参考文献 环保主题专著类参考文献哪里找
[3] 环保主题论文大纲样本模板 环保主题论文大纲怎样写
《环保主题论文范文参考 环保主题毕业论文范文[精选]》word下载【免费】
环保主题相关论文范文资料